Popular Posts

Monday, December 30, 2013

峇南人堅守家園反水壩


POSTED ON 11月 19, 2013 BY BARAMKINI
圖/文:烏舜安咿

安居樂業,筆者的詮釋是,百姓安定於居所後,再享受于生活。但是,回頭望近期發生于國內的事件,如關丹建稀土廠,勞勿山埃採金、森州文丁鎮百年客家村被強拆,砂州穆崙本南人設路障保家園等等,都是官商不顧民聲,以發展為藉口,實為私己利益,並用強硬手段侵占百姓的家園。

試想想,您畢生掙錢糊口,為家人打造的溫暖窩,在一夜之間遭大錘敲打、摧毀,您會有什麼感受呢?哀傷?憤怒?無奈?默默承受?又,如果您發現大錘正一步一步的走進您的居所,您會先逃離,還是堅守著家園呢?

“這是我們的家,我們要你們收拾包袱,停止有關水壩的調查,立即離開我們的家。”沒有什麼更好的理由,以“我們的家”這麼說服力的一句話,將未獲峇南(Baram)人同意而入駐峇南勘察的隊伍,趕出峇南。

砂拉越能源公司(SEB)一邊廂零散的到峇南部分受(水壩計劃)影響的村落進行口頭式通知與意見調查,卻在未蒐集峇南人的整體意見下,靜悄悄的在另邊廂派遣隊伍進入計劃建水壩的地帶進行勘察。

儘管峇南人多次反映“不要水壩”,但有關當局(砂拉越能源公司和砂州政府)卻充耳不聞,對峇南人的反對聲音置之不理,甚至派出的隊伍中,已有入駐峇南調查近一個月。峇南人忍無可忍,紮營駐守峇南河下游,200人直搗水壩勘察隊伍駐地,要求勘察隊伍停止實地調查,和平撤離峇南。

95歲來自Long Naah肯雅族佐伊曼(Kenyah,見下圖)憤怒地說,“這片土地孕育我族、滋養著峇南人成長,我們時世世代代在峇南種植、捕獵,沒有峇南,沒有我們。”

安居,本來就是百姓的基本權利。峇南人在面對家園即將被破壞時,不埋怨但勇敢面對、不服從但奮力抵抗,爭取回該有的權利,不背叛祖先“要子孫安好生活”的遺願。

峇南人一而再的強調,這不是從前的年代,不是服從的時代,原住民懂得以巴貢水壩、穆崙水壩為鑑,懂得思考水壩對原住民是建設或毀滅,並希望有關當局勿將原住民視為傻瓜般哄騙,原住民可以理直氣壯的告訴有關當局,

“這裡是我們的家,我們不要(水壩),就是不要!”

Saturday, December 28, 2013

“果王”榴梿魅力无法挡!民众冒雨享用由人民银行(Bank Rakyat)所免费提供的千粒榴梿。
为了拉近与广大客户、商业伙伴、媒体及民众之间的情谊,同时也作为一项回馈之举,人民银行砂督分行今早如往年般主办一场热闹愉快共吃榴梿大餐活动,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榴梿饕客前往享用。

前排左起砂贸消局局长旺阿末乌兹、人民银行砂区经理阿兹曼、人民银行古晋区经理塞纳斯及古晋省副省长扎马里等人,共同展示超大的“果王”榴梿。
前排左起砂贸消局局长旺阿末乌兹、人民银行砂区经理阿兹曼、人民银行古晋区经理塞纳斯及古晋省副省长扎马里等人,共同展示超大的“果王”榴梿。

别开生面赛吃榴梿
现场准备了1千粒榴梿,以及为数不少来自诗巫与本地的红毛丹,让民众尽“尝”而归。
其中主办当局更别开生面增添一项公开给民众与媒体参与的吃榴梿比赛环节,带动了现场不少乐趣。
作为人民银行砂区经理的阿兹曼在活动上受访时称,有关吃榴梿活动自2007年开始主办以来,就获得民众不俗回响,因此稍后会继续在全国各地推行。

在砂州古晋服务多年的他也宣布,即将于明年1月2日升任西马半岛(马六甲与柔佛)区域经理,并希望本地客户持续给予人民银行强而有力的支持。
他也披露,人民银行目前在砂州共有14家分行,分别坐落在古晋、民都鲁、美里、诗巫、泗里街及沐胶。
出席此项吃榴梿大餐活动的嘉宾,尚包括古晋北市市长拿督阿邦阿都华合、古晋省副省长扎马里及砂贸消局局长旺阿末乌兹。

熒火人


他们背后有着小小的翅膀,可在天空飞來飞去,黑暗是他们的世界,白天也不知藏在那里.
说他们是人類,形象却像虫,因为他们背后背着小翅膀,说他们是虫子,却有人類的器官.讲來说去,他们根本生於人虫之间的生物,只有晩间出现在黑暗的天空,以微弱的荧光照亮漆黑的天空.
在一條小河上,白天看似没有什么奇特,亱问熒光闪闪,充满生命活力,这就是熒火人的世界.熒火人的火是一盞冷火,旨在發出微弱熒光,以心灵照出温暖.天天如此,任劳任怨.它那偉大的理想主义令人想及撲火的螢虫.
我在一次意外中,發现了銀河,那时亱间充满了詭异,眼前㬌色把我嚇呆,久久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细听之下,原来它們在庆祝圣诞佳节.原来熒火人也有庆祝耶誕節的習俗.
熒火人,只不过背后长了小翅膀,背后皮股长了小螢灯.夜晚在空中飞來飞去.
有人不信我的奇異處境,說我在編制成人童話,我亦不在乎旁人奇特的眼神,總之熒火人給我帶來人生不同的際遇,讓我體驗人生的懊妙.只是近年森林遭到大量開採的伐木,造成氣候的變化,熒火人早已消逝在人間,只有那些長輩人家偶爾提及,至今隨著時光消逝,一些年長者早已走入故土,熒火人也成為美麗的傳説.
有次我與一老耆交談中,他說年輕的時候確實見到熒火人,旁人都當胡言亂語,什至有人把他當著神智不淸,只有在下列外,把他的話當真,並期待有一天能找到一條小河,亱間充滿熒火人在那裡飛來飛去,或是我與它們共齊飛.
24.12.2013。4:38am

南華俱樂部


我們這裡有一南華俱樂部,是華人团體闲組織,搓搓衛生麻將.後來發生聚賭事件而遭到封閉.有識之士想出手營求,最後也不了了之.南華俱樂部形同虛擬,消失殆盡.至今提及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因為當年南華俱樂部的英雄好汗早已不在人間.提及南華俱樂部,它是詩巫第一一座於新中國國慶節升起五星红旗,挑战英国殪民權势.之后位于旧址被画为马路而搬遷他处,后無人菅理而遭到折消註册.令人印象深刻文它所组织的銅乐隊,不論婚事、喪事满街吹吹打打.同样的曲子喜事節奏快速,喪事較慢,一首“望春風”、“桃花江”也适宜婚嫁、出殯;只是后来生活攺变,銅乐隊也逐渐消失,至今㮛及“南華俱乐部”也無人知䁱了。
27.12.2013。
6:25pm.

隔壁林家大嫂送來一堆朩箸...

隔壁林家大嫂送來一堆朩箸,怎麼辦?妻说:拿來做木箸榚,好呵拍手贊許,讓我人回到古早味,媽媽的味道.人爰怀舊,平時不惜爱失去才知可借.我人都處於迊新棄舊,到時又撫新追昔的茅盾,這難道是人生?扪心自問也難寻自滿意的荅覆.面對一堆的朩箸,怎能引起諸多的感慨.旁人說也許您久居都門許久汥沒見這些本土植物,讓我想及童年家居烏也路,在新墾荒的土地,家家戶戶,除了種植樹膠、楜椒外、就是種植蕃薯、玉樹薯插枝法,只是有人勸知不可倒插,吃了會頭暈,不知可有科學依據,不過我們依然小心異異,生怕出差錯.童年種植木箸,想不到亦引起一番不同的記憶,卻是當今小孩不能彌補的生活色彩.卻是我人梦寢以求的幻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夫妻倆從烏也路載了一車木箸到巿区遇到熟人“打祝”开价整車木箸才兩令吉,真是委屈了我们,卖不卖?不卖拉倒.在市场遇上人类剝削者只好自叹倒霉,事过已久,只是記猶新.
27.12.2013。
10:56pm

蛇尾馬頭在呈現


再過幾天蛇年即將消失,期待十二年後再現,十二年是一個漫長的歲月,誰人能預測當時世界是一個怎樣的虛擬,人生呵人生.俗語說:天真歲月人増壽;蛇年發生了許多事故John 前來告知阿威發生車禍,他那輛老爺車報消了,不幸中之大幸,人命保存了下來.隔了幾天駕著一輛簇新車輛到訪,當代人先敬車輛才敬人,大家都在歡呼阿威換新車了.他說那是姑媽借用,風光一下.不久聽說阿威坐輪椅渡日,打電話求證,回覆只是正在休息,不便出巡.心想也不好砂煱鼔到㡳,打了幾次手機回覆依然如此,那是電子全錄功能,只好作罷,不久也聽說包打聽也從幾米高跌下包了手脚,那天相遇,他说人老没用,让我想及”刘三姐”的一段对活:“老爺老了,划不動了”.送走蛇年,迎来马年,“马到功成、一马当先、马马威威”,一連串祝福語,应接不暇,令人眼花瞭乱,心里一直在低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旁人说这是老化的心态,是吗?天増㱑月人添寿.这寿字,是寿司、寿星?不,是君.长寿亦要錢,否则像皮球訨子孙踐來踐去,过着滾湯人生.
27.12.2013。
10:56pm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3

聖誕夜...


平安夜,我們這裡沈靜得出奇,加上細雨霏霏,大家唯有在家泡電視,畫面所見多半在暴風雨中渡過不平安的"平安亱."聖誕亱令人想及昔日的報佳音隊伍,只要他們走過,你開燈火他們就在伱家門口報佳音,多溫馨的亱晚.有一年恰恰下大雨,漲大水,真是苦了報佳意隊伍.
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節慶,隔天無報,也感到自然,晨早讀報卻是不易攺的習慣,早上起來還到處找報紙,其實報紙已是昨日新聞.晨早讀報只是人們一成不變的習慣.聖誕節音樂到處播放,使人感到新年鞏音已近,送走蛇年迊來馬年;一馬當先,萬馬奔馳.近年聖誕都沒收到聖誕卡,也因環保在網上互相祝賀還來得及時.過了聖誕迎來新年,天増㱑月人増壽,對於過年是一種期待,小孩大人都一樣.只是近期吹淡風,路過服飾店,見到老闆苦瓜臉,真是年年難過年年年过,收音機的點播歌曲,即然有人點播"王小二過年"舊曲[白光演唱],是自謿?是自娛,也説不出自以然.
26.12.2013。
5:31am

Tuesday, December 24, 2013

一段行在Serikim...


在古晋老友要我结伴同行,遠赴砂印边界Serikim 一逰.令我興奮異常.开车往北,经石隆门,這歷史悠久的古城,再行二十多公里,詩里經小鎮已在望了.
其實它只是一個市集,再過十哩路才越䏻越過邊界.來到Serikim 令人感到好奇,都是越過邊界而來的印尼人,在那擺地攤,反而來自古晉逰客是買家,交易貨幣以零吉為單位,聽說也有西馬人慕名而來.因為他們在䋞絡找到Serikim ,就在砂拉越與印尼東加里曼丹交接觸.印尼人前來做生意賺我們的馬幤,我們過邊界去印尼做什麼,旅遊觀光?聽說那里還十分落後,一間象樣的酒店和餐廳都沒有.反而印尼人過來直下古晉便能接觸到現代化的基本設施.就有旅遊車打從坤甸開到古晉旅遊,因為古晉俱有旅遊基本設施.
Serikim 山林是一個自然大廚房,這裡瓜果野菜,應有盡有,令人應接不暇.而且物價便宜,人人到此一逰㫮満載而歸.
回程順道停留石角,只因石角肉丸遠近馳名,何不小坐品嚐,一小碗夥條肉丸令你大快朶頤,吃罷還買了回去,皆大歡喜.

熒火人


他们背后有着小小的翅膀,可在天空飞來飞去,黑暗是他们的世界,白天也不知藏在那里.
说他们是人類,形象却像虫,因为他们背后背着小翅膀,说他们是虫子,却有人類的器官.讲來说去,他们根本生於人虫之间的生物,只有晩间出现在黑暗的天空,以微弱的荧光照亮漆黑的天空.
在一條小河上,白天看似没有什么奇特,亱问熒光闪闪,充满生命活力,这就是熒火人的世界.熒火人的火是一盞冷火,旨在發出微弱熒光,以心灵照出温暖.天天如此,任劳任怨.它那偉大的理想主义令人想及撲火的螢虫.
我在一次意外中,發现了銀河,那时亱间充满了詭异,眼前㬌色把我嚇呆,久久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细听之下,原来它們在庆祝圣诞佳节.原来熒火人也有庆祝耶誕節的習俗.
熒火人,只不过背后长了小翅膀,背后皮股长了小螢灯.夜晚在空中飞來飞去.
有人不信我的奇異處境,說我在編制成人童話,我亦不在乎旁人奇特的眼神,總之熒火人給我帶來人生不同的際遇,讓我體驗人生的懊妙.只是近年森林遭到大量開採的伐木,造成氣候的變化,熒火人早已消逝在人間,只有那些長輩人家偶爾提及,至今隨著時光消逝,一些年長者早已走入故土,熒火人也成為美麗的傳説.
有次我與一老耆交談中,他說年輕的時候確實見到熒火人,旁人都當胡言亂語,什至有人把他當著神智不淸,只有在下列外,把他的話當真,並期待有一天能找到一條小河,亱間充滿熒火人在那𥚃飛來飛去,或是我與它們共齊飛.
24.12.2013。4:38am

Sunday, December 22, 2013

清明上河圖

Merry Chirstmas N Happy New Year.

㝍在冬至

我們這裡沒有冬季,卻年年過冬至.年長一輩常對小孩說,過了冬至吃了湯圓就長了一㱑,令我想及過冬至如過年,只是氣氛有些不同,不過早上去市㘯,就見年貨早已登㘯,促見時下生活時速之快.
今天一早隔壁蔡哥就送來一碗無糖湯圓,並再三囑咐不要吃得太多.我自認沒有什麼回禮,他忙說不用就走,而感到禮尚往來,禮多人不怪.每逢佳節倍思親,訨我回憶逝世已久的母親,就叫妻小炒一盤油麵,白斬雞一碟,算是過節了,心想時間過的真快,再過一 個月,我們就要送走蛇年迊來馬年,早上路過菜市,菜主女兒就送來一本巨大掛曆;那是每年的承諾,年年如此,也顯示地方小,人情濃.
早上在菜市㘯,肉攤、魚攤、人山人海,促見華人社群對傳統節日的傳承;不是有人說我國不同種族都有不同文化色彩.最明顕的過了冬至過聖誕、跨年,農曆新年,元宵.雖然有人嘲諷有錢天天是節慶,沒錢就像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今天在菜市㘯就聽一老婦在哀嘆,沒錢做節呵...
那是冬至的感嘆調.晚間又傳來炮竹聲、真是幾家歡笑幾家愁.
23.12.2013.
3:08am

Saturday, December 21, 2013

冬至好!

姚記叹早茶又記


許久没到猫城,对姚記咖啡怀念特别多,咖啡芬香依旧,咖啡每杯照旧旧价,怪不得客似云來,慢來者不易找回座位,只好靠边站,随时凖俻插隊.
姚記咖啡店位置好,換句话说风水好,那天星期一是姚記休息日,周边顿时黯然失,说也奇怪到了别家,怎么也喝不出"姚記"的味道,這是老饕味雷的固執与堅持.
若問及姚記的咖啡味道如何也說不出所以然,令我想起早年山芭少女前來打工,回去跟家裡人說,城市的人都在喝一種黑色苦汁,還有那些來自鄉芭的同學也不喝這種苦澀味道的苦汁,那是口感的不同,許多咖啡迷對咖啡的選擇又不一樣,許多名牌咖啡不一定適宜咖啡迷,在下喝了一輩子的咖啡,還是感到來自咖啡仔磨碎的咖啡粉,熱騰騰開水衝下發出的芬芳味道好喝,那就靠咖啡頭手的手藝了.
在歐洲的咖啡又是另類又一章.与我口味無緣;我曽在婆羅洲雨林之行中,喝過那裡種植的土咖啡,充滿一種香木的異味,原來間中滲雜森林中香木,只是不一定適宜城市人的口味,不過在當地卻是極品,因為大量的森林砍伐,這種香木再難找到;我國咖啡進口來自印尼泗水,我在日惹喝過印度尼西亞來自水果狸糞便咖啡豆磨成泡制咖啡,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那是每公斤叫價美金170元的極品,喝過之後,有種打敗天下無敵手的感覺.不信?有識之士,紛紛慕名而來.
真正會喝咖啡專家從不加糖,才能能喝出咖啡滋味.早年我人講的"潮州粿條、福建麵、海南咖啡、馬口雞."咖啡店頭手非海南藉,無法冲出好咖啡"如今風水輪流專,咖啡店老闆多是早年不喝烏汁的福州人,若是你到新加坡就會發現百分百舊式咖啡店老闆多是不會講福州話的福州人家,不過隨著城市發展,這些舊式咖啡店鋪早已淘汰,馬來半島一些小鎮還保留著,若是你懷舊的話,不妨來這裡走一趟.
22 December,2013.5:19am

葉仔糗事一大簍



話說葉仔到菲律賓養豬.
~養的是两只腳的豬.說者又加上了一句"人家的孩子都十一㱑了.
~跟他照顧孩子的菲律賓女傭.
氣死我了,怎麼我一直矇在鼔里.說話的是葉嫂.
~誰叫你天天泡韓劇,吃泡菜和涗泡麵.
Zzzz......

曾經一度謡傳葉仔死 了.來自葉嫂的口中.葉仔真的消失人間,大家都忘了周遭有這號人物.偶爾提及只是那些靠葉仔過活的賭仔.
[別看他,可是賭神,逢賭必勝,賭場大哥見他出現,必然皺眉頭.]
那年他領到公積金廿多萬令吉,說欲到雲頂豪賭,臨行時給女兒三仟零吉,從此一去不回頭,葉嫂聽之豪淘大哭,這只冇人情狗,並詛咒從此不得踏進家門一歩.
當海燕颱風吹及菲律賓時,遍地哀鴻,也把葉仔猛吹,掃回家門.
葉嫂一見,嚇得魂飛魄散,以為見到鬼魂,因為葉仔経過那㘯天災妻離子散,只剩下一瘦骨嶙峋.究竟一日夫妻百日恩,葉嫂已看破一切,也訨葉仔寄人籬下,葉仔只是寄宿客廳,白天去市區工作,他那樣貨色會尋找什麼工作呢?問及葉嫂.[不知道,反正跟我沒有什麼關係.]
回答的好絕好絕呵.
久而久之,葉嫂不禁探頭探腦.原來葉仔在浮羅岸,開了一家咖啡店,生意蠻不錯.怪不得早出晩歸.照舊睡在客廳,當厛長.旁人在葉嫂耳言:[晚上睡覺得把房門關緊.因為這號人物,涚不定三更半夜會舉刀殺人.]
把葉嫂嚇得魂飛魄散,夜間把房門關得緊緊,不怕萬一,只怕一萬.
從此葉仔夫妻互相當透明,彼此不交談.
只是葉仔死性不改,每逢週日便關門休業,到雲頂快活去也.
週一回來總是滿面春風,財神爺總是特別招顧他.
因為他是賭神呵!那些平時那些腳仔紛紛靠隴,只不過騙吃騙喝.
葉仔糗事一簍簍,说也說不完.最近又聽說他去了雲頂不見身影,咖啡店人去樓空,謠傳他歉了一皮股債,在國外避風.不是說他賭神嗎?神也有陰溝翻船意外,問及葉嫂,一問三不知,問多了,引起嫂夫人的反弾,我又不是他肚裡的蛔蟲.
22.12.2013. 5:51am

Tuesday, December 17, 2013

忘不了的一段情


是一首情歌,唱了一輩子.
不,是一條魚,每公斤值1200.00令吉的魚,你嫌它貴,新加坡、吉隆坡、香港、什至東京老饕等著哩.在東京我遇上一日本佬,他是餐廳老闆,就向我打聽"安不佬"的下落."安不佬"是砂拉越的一種淡水魚,想不到它的名氣遠播東洋.
「價值不非」我説.
「物以稀為貴...」他在呑口水:「幾時飛砂拉越,我打包票.」
「不是說要就有.」我在賣關子,激壞了他,在忙撥手機,緊接著:「機票有了,直飛砂拉越..」
「直飛砂拉越?」心想瘋子一個.
真的假不了,飛機直飛吉隆坡專機砂拉越國際機場,內陸直升機己在期待,直飛布拉甲一私人機場,再趁冷氣吉普車,我們不在一天時間就抵達婆羅洲雨林心臟.
「錢能使鬼推磨」.
我們已躺在茅草搭成的茅屋.
「這裡人叫亞掿屋」.在長屋竹廊屋簷上高掛乾品涸的頭顱,隨著煙灰散發著不可思議的異味,令人憶起早年部落戰爭年代.
赤裸上身的伊班少女雙手持著羽毛桃花偏偏起舞,我們把帶來的啤酒"Orangjapun"丢在一旁,卻喝起椰花酒.從水中撈取的"恩不老",烤焦風味,陣陣撲鼻.
真是不可䏻的仼務,還不是那老調重談.
也許有人感到好奇,婆羅洲怎麼還有這 樣樂土非人間.令人感到神秘兮兮.
在大家歡慶高潮的時刻,忽然聽及雷聲隆隆由遠至近.
「山洪爆發了...」.有人喊叫.
眼見海浪從千高之上傾射而下,迊面冲來,在絕望叫囂聲,心想我命休也.
一驁,原來南柯一夢..被嚇一身濕漉漉,睡在一旁的安娜說可換內褲了,看錶清晨兩點鐘.
13.12.2013。
3:15am

Sunday, December 8, 2013

發洩


一对年轻夫婦,租了一间房子,闲着無聊,天天潻屋,令人感到好奇.
这天清晨我到附近公園去晨运,想不到他的太太比我还早在漆篱笆.
【这么早,真努力.】我打招呼.
【睡不着,反正没事做.】她回应.
今天把白色篱笆漆黑,明天又漆其他颜色,不亦乐乎,在旁人看來这双夫婦是否有病,把情绪發洩在牆壁上,在篱笆中.
今天清晨又见到这对夫妇又在东塗西漆,把整间房子漆得五颜六色.旁人却说多有創意呀,也有人骂神经病,总之各說各的,只是这对夫妇並不在呼周遭七言八舌,看來人言可畏早已站不住脚了.
那天早起,以为四周围無人,誰知隔壁鄰居却爬墙在上在漆房子,心中在想,又在替房子換新新装.他夫妇倆对我的反应,無動于衰.
没亊做,把情绪發洩到居所的牆壁,真是听所未言.现代人与众不同,与我们的代沟越来越遠了.
讲到现代人驾車横衝直闯,忘了前人的教诲,马路如虎囗,驾驶小心,而把马路佔为己有,隔壁鄰居的老婆就是死於車禍,现在妻子则是另娶.前妻所生的小孩已十八㱑了.
【你怎样带大前妻的小孩】我问及.
【自己一手扶养】他说.
【你真是偉大的父親】.
【是吗?】他面無表情,现代人就是这么冷酷.
不,也许现实压力太大,人都麻闭了.
08.12.2013。
1:39pm

Friday, December 6, 2013


风暴原记录系列
(60)
激情的岁月12
动荡十年③
■本报李君报导
2006年9月17日刊登
砂人民游击队 第三支队最先被歼灭

印尼总统易人,砂共游击队在边界腹背受敌,解盟决定将武装力量分东、西两大翼,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第三支队最先被印尼歼灭。


▲游击队员列队离开华莪,准备开往双空新基地时摄。


▲森林里的兵工厂一瞥。


▲砂共游击队领导干部,在拔队赴双空建立基地前,于华莪与印尼军官合摄,图中前排左三为黄纪晓,后排左二为杨柱中。(摘自房汉佳著作<巴南河流域发展史>)



▲共产游击队员在夜晚于煤油灯下学习的生活照。

1965年9月19日,文铭权在坤甸召开砂劳越解放同盟领导层会议,也就是后来左翼人惯称的“919会议”,出席者包括林和贵、黄纪作、黄纪晓、叶存厚、杨柱中、贝文对、蔡瑞新和谢嫣素等11人。

会议决定以“北加里曼丹民族解放同盟”的名义领导武装斗争,也谈论到成立“北加里曼丹共产党”的议题,还成立了由文铭权、林和贵与黄纪作三人组成的建党小组,但由于文铭权在较后时赴中国参加国际会议,恰巧印尼发生政变,苏哈多将军上台,文铭权因此留在北京无法重返印尼,“建党”一案就此暂时被搁置下来。

“919会议”最重要的议题,还是赴会众领导在分析了当前边区的情势后,通过了“扩军”计划,授意黄纪作负责建立“北加里曼丹人民军”,和划分军区的议决,即把现有的军事力量分为东、西两部,东部领导核心有林和贵、黄纪作、贝文对和蔡瑞新四人,主要活动地区为当时的第二省(成邦江),至第五省的边区。

西部即原有的阿桑山和上双空基地,活动范围在第一省边区,由杨柱中和黄纪晓领导,文铭权则负责指导东、西部的工作,会议结束后,东、西部军区的新领导,便各按指示,调动获得分配的队员,准备前往各自的边区建立根据地。

在双空山下设总部

实际上在召开坤甸会议的半年前,解盟为了不受制于印尼外交部,和有个能供耕耘,实现粮食自力更生的根据地,在1965年初,便将游击队的主力迁移到上双空地区,还在双空山下设立了游击队总部,仅留下少量武装力量在阿桑山的旧基地,并按建军的先后把阿桑山的驻军编为第一支队,双空的主力军编成第三支队,也就是“西部军”。


▲砂共游击队第三支队司令杨柱中遗照。

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第三支队司令杨柱中(1935—1969),出生于古晋,在50年代就读于老中中时,便已被吸收为解盟的盟员,是位活跃的学运份子,为1955年“330大罢课”的学生领袖之一,在学潮期间,他与洪楚廷等专门负责“团结”同学,和安排高班学生为低年级同学进行补课的工作,并从中培育更多的左翼新苗。

杨柱中是三支队总司令

人联党成立后,杨柱中曾任古晋支部执委,1962年杪的政府大逮捕行动过后,他随同多位解盟领袖越界到西加里曼丹,并会合了从中国来到印尼的文铭权与黄纪作等人,到爪哇岛接受军训。

1964年5月间,文铭权在阿桑山宣布砂劳越人民游击队建军后不久,他便被委为司令员,而在游击队改组,成立了三个支队时,杨君顺理成章的成了总司令,兼第三支队的司令,直至1969年阵亡时止。

林和贵叶存厚
先后加入第三支队

第三支队的政委黄纪晓(化名黄汉),出生于1938年,为黄纪作的胞弟,1958年毕业于中华第一中学后,曾赴新加坡南洋大学深造,主修现代语言文学系,但在修完大学三年级时,适逢解盟号召发动武装斗争,黄君辍学返晋,再潜往印尼参与正规军训练,砂劳越人民游击队成立后,他便出任部队的政委,直至1967年另起炉灶,建立“火焰山部队”时止。

且说在第三支队正忙于强化军事训练、巩固基地工事、粮食生产和加强民族区的统战工作时,于1965年的10月初来了位不速之客,那便是原本受组织指示,协同黄纪作到东部扩军的林和贵,以及他的廿多位部属。

原来在黄纪作于“919会议”结束后,率领部属准备要往东部工作时,印尼发生了“930”政变,右翼的苏哈多将军取代了亲共的苏卡诺总统,此时林和贵以要留在西部协助为由,与黄纪作分道扬镳,拉了部属来到双空的第三支队,经过协调后,他被安排在游击队总部工作,部属则编入第三支队,而几个月后,另一位解盟的重量级领导叶存厚,亦不约而同的来到第三支队,并在后来引爆了连场的路线斗争——
林和贵黄纪晓是同学

林和贵(化名林严华),古晋人,黄纪晓在老中中的同班同学,在1955年学运前后加入解盟,1958年高中毕业后步入社会,成为工人阶级,并获得解盟领导文铭权的赏识,在后来成立的地下工运委员会中担任主任,领导左翼职工运动,当文铭权等被逮捕后,他崛起成了解盟的主要领导。

1963年3月,林和贵与一批盟员乘船绕过丹绒拿督,偷渡到印尼的山口洋,会合了文铭权等人后,参与武装斗争的领导工作。
叶存厚才华出众

叶存厚(1935—1969),祖籍福建金门,父亲在汉阳街经营鞋店,是家中五名儿子中的老四,1951年进入老中中就读,是位出类拔萃的质优生,不仅学业成绩佳,还是壁报编辑及篮球校队的队长。

他在1954年加入解盟,是领导老中中“330大罢课”的学生领袖之一,翌年解盟成立其卫星组织—砂劳越先进青年会时,他也是此外围辅翼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专注于左翼学运工作,1957年高中毕业后,便加入左倾的<新闻报>担任编辑工作,曾任人联党的中常委。

赴印尼负责统战

1962年开始,叶存厚已是解盟的核心小组成员之一,1963年初他赴印尼,化名李国安,负责统战工作,1965年出任北加合众国流亡政府的宣教部长,于文铭权的领导下,活跃于雅加达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大使馆间,极力争取这些国家对北加武装斗争的支持,印尼总统易人后,他在1965年杪离开雅加达,翌年2月抵达人民游击队在双空的总部,与担任司令的老同学兼好友杨柱中会合,并出任部队的政委,而原本担任政委的黄纪晓则改任副司令。


▲砂共游击队总部领导林和贵。





▲▲曾任北加合众国宣教部长的叶存厚,在六十年代担任过左翼新闻报的编辑。

两派领导层矛盾益形尖锐化


▲游击队员所使用的枪械一瞥。



▲打乒乓是游击队员在森林中的热门消闲运动。

其实就在林和贵与叶存厚两人到第三支队的同时,部队也因在大马和印尼军队的前后夹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1966年10月中旬,林和贵在双空的游击队总部主持部队领导扩大会议,重点讨论应付马印军方联合围剿的对策,然而因为各领导间,就迂回避战或是固守基地的意见产生分歧,会议非但在没有达成共识下休会,杨柱中、叶存厚,与林和贵、黄纪晓两派领导层间的矛盾益形尖锐化。

1967年2月初,林和贵与黄纪晓派系先后离开第三支队,前往位处上双空与阿桑山中间的华莪地区。

不久后印尼军开始大举围剿第三支队在双空的根据地,杨柱中和叶存厚率领80多位游击队员退守森林,并在印尼军的穷追不舍下,不断的在山林间进行转移,途中双方有过多场激烈的交锋,游击队的伤亡惨重。

到了1969年2月,连续被追打了将近两年的第三支队,可谓是粮尽弹绝,大多数队员阵亡、病逝、饿死或被俘虏后,全队只剩30多人,但他们却依旧抱着“战斗到底”的决心,继续与印尼军缠斗下去,如此再耗了一个月,到了3月中旬,整支部队就仅剩下政委叶存厚、司令杨柱中等8人。

叶存厚杨柱中先后中弹身亡第三支队仅存3人

他们在同年的3月25日,于双空山的一间空茅屋住了一宵后,准备趁清晨转移到另一据点时,惊见小茅屋已被印尼兵团团围困,在驳火中叶存厚与杨柱中先后中弹身亡,他们的6名部属虽然突围而去,但在数天后又多次被追兵袭击,先后再牺牲了3人,硕果仅存的3人则在一个月后被俘虏,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的主力“第三支队”至此可谓全军覆没。

至于当年因批斗大会离开第三支队的林和贵与黄纪晓等人,则在华莪区联合印尼共产党员成立了“火焰山部队”,同样遭遇到马、印军队的联手围剿,最后移师到砂劳越第一省境内活动。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ChanCT
7/11/11

Translate message to English


《國際日報》
2011/7/6,7,8,9,11


叶存厚生前照片1959年留影

叶存厚,祖籍福建金门,1935年阴历六月初二诞生于砂劳越古晋一个商人的家庭,乳名叫阿虎。父亲叶庭铨是一个忠厚善良、沉默寡言的商人,年轻时从中国金门南来,虽然所受教育不高,但写得一手好书法,早期在一个同乡的店铺里当抄账员,后来储蓄了一些资本,与友人合股经营木材业,并在古晋市汉阳街开一间鞋店。
叶庭铨年老时和古晋另两位殷商陈水皎和陈作猷三人结交,每日傍晚外出散步运动,被称为“三剑客”。1972年不幸在街上被汽车撞倒不治。
叶存厚的母亲姓林,名水发,祖籍福建厦门,出生于砂劳越,古晋,父亲为渔人,希望她能带来好运,故为她取名水发。
她是华人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帮助丈夫建立事业。她一生经历无数的风雨,目睹孩子长大、成才、献身社会运动,乃至牺牲,始终无怨无悔。1999年逝世,享年90多岁。
叶家共育七名子女,大姐秋霞,大哥存仁,二哥存德,三哥存良。存厚在五个男儿中排行第四,下面有小弟存安及小妹秋云。大姐秋霞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当时正值20世纪50年代,左翼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她在学校也接受进步思想,对家里的弟妹影响很大。
叶存厚的童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农忙时他和哥哥姐姐去农村种水稻,农闲时就回到古晋市汉阳街15号金益安号店铺工作。
1946年,叶存厚在中华二小读一年级,四年级时便转学到中华一小,在那里直到高小毕业。
小学时期的叶存厚正如一般平凡少年一样,并不很用功读书,但是成绩都在10名以内。他爱好运动,在小学高年级时已经是学校的篮球健将。
1951年6月,他进入古晋中华中学。这一年的10月,学校在高班同学的发动和领导下,发动了反国民党反动校长和教员的大罢课斗争。事缘1949年新中 国成立后,不少从中国大陆逃到香港或台湾的国民党反动知识份子,纷纷来到南洋充当教员。中华中学校长张俊和几位教员就是这类份子,他们在政治上极其反动, 帮助英殖民政府在校内压制学生的进步活动,导致高一班的同学于10月29日发动罢课,要求撤换校长和反动教员。“10.29罢课斗争”是砂劳越历史上第一次的进步学生运动,是一次反殖民主义统治和反国民党反动教育的斗争。 刚进中学上一年级的叶存厚,也和班上的大部分同学一样,参加了这场斗争,同时还参与了领导的工作。
这场斗争坚持了3个多月,最后在殖民地政府的镇压下,宣告失败,但是,却教育了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促使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未来社会革命运动的领导和干部。叶存厚就是其中极为特出的一位。
在6年中学的学校生活中,叶存厚一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活跃份子。他的成绩优越,喜爱阅读课外书籍。他曾多次被选为班上的班长、壁报编辑、班篮球队长、校队队员、女篮球队指导等。这时期,他已经参加由地下组织所领导的活动,组织学习小组。他也喜爱文学和文学创作,阅读了大量的进步文学著作,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是1954年6月初中毕业时毕业特刊的编辑之一。
在念高中的期间,叶存厚生了一场病,请假一个月,但他并没有浪费时光,他利用这个时间进修革命理论知识,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
1954年,他加入一个由进步学生组成的地下革命组织“砂劳越解放同盟”。这个组织当时的工作重点是开展学生运动,通过学生运动培养干部。
1955年3月30日,中华中学学生为了反对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砂劳越解放同盟”的领导之下发动“3·30斗争”,叶存厚当时己在高中一年级,他积极参与斗争的领导工作,被选为学生代表之一与校方进行谈判。
1955年,“砂劳越解放同盟”成立一个附属地下组织“砂劳越先进青年会”。叶存厚是领导成员之一。
从 1957年到 59年,被委任为中华第三中学学运核心小组的领导。
1957年六月,高中毕业后,他加入了古晋左翼报章《新闻报》担任编辑。该报是由“同盟”的领导人文铭权于1956年创办的。1959年,砂劳越左翼政党“砂劳越人民联合党”成立之后,文铭权负起党务,叶存厚便负起主编的工作,负责撰写社论和重要的文章。
砂劳越人民联合党成立于1959年6月4日。“砂劳越解放同盟”的领导人文铭权与黄纪作是主要的发起人,虽然由于英殖民统治者的反对,两人不能纳入发起人的名单内,但在第二年中央委员会产生时,文铭权任中央常委兼中央宣教秘书,黄纪作任中央常委,负责中央组织工作,而叶存厚也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 (一)莉云、林艺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叶存厚摄于1960年正月6日新闻报门前。

1962年,叶存厚在地下组织中是核心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个小组的领导人为C.C.M.。成员还包括杨柱中、古春辉与田文和,其任务是领导公开的政治斗争,包括政党与工运等。C:C.M.后来叛变革命。
1962年,正当反帝反殖斗争发展到空前高潮的时刻,政治局势发生重大的转折。12月8日,砂劳越邻邦汶莱的人民党为反对马来西亚计划发动武装起义。英殖民统治在砂劳越实行大镇压,逮捕左翼人士,封闭《新闻报》,叶存厚遂转入地下。1963初年,“砂劳越解放同盟”根据当时的形势,决定以地下工作为主,以民族工作为中心任务,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准备和适当展开武装斗争。在这一决定下,1月间,叶存厚被派遣到印尼,为武装斗争作准备,同时前往的还有杨柱中、林广民和朱增仁。他在印尼的名字为李国安。
那一年,大约有2千名青年男女,越过边界,到印尼参加武装斗争。
3月间,叶存厚、杨柱中和林广民等在坤甸与经不同途径来到西加里曼丹的同志会合。不久后,文铭权和黄纪作也从中国来到西加里曼丹。
来到印尼之后,叶存厚和杨柱中主要负责统战工作。当时他们以砂劳越人民联合党中央委员的公开身份与印尼有关政府官员会谈,在叶存厚的努力争取下,印尼政府答应协助越境到印尼的砂劳越革命队伍进行反英抗马的斗争,包括帮助训练一支武装部队。
1964年2月,由苏班德里奥任外交部长的印尼外交部通过有关的官员通知文铭权和黄纪作,他们愿意为砂劳越地下组织训练10名军官。
军事训练在爪哇某个秘密地点进行。前往受训的有文铭权、黄纪作、杨柱中等十位同志。作为统战工作的负责人,叶存厚继续留在椰加达和坤甸等地,从事与印尼政府的联络工作。
在两年的领导统战的工作中,叶存厚表现了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责任感。他日以继夜地坚持工作,白天奔走在部队与印尼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夜晚还彻夜地研究问题,写文章书信,阅读革命理论书籍。由于工作过劳,1964年中,他患了肺结核。即使如此,他仍然毫无怨言地带病坚持工作。
1964年5月中,第一支武装队伍——砂劳越人民游击队正式成立,其总部由文铭权、黄纪作、杨柱中等组成。
1965年初,北加里曼丹合众国临时政府总理阿查哈里邀请前往印尼的砂劳越地下组织派出3名领袖参加其内阁。叶存厚任临时政府的宣教秘书,文铭权任内政部秘书,林广民任财政秘书。
他这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在椰加达一些左派国家的大使馆活动,向他们宣传北加里曼丹的革命斗争,争取这些国家对北加里曼丹武装革命斗争的支持。1965年 4月叶存厚等加入由阿查哈里总理率领的代表团受邀参加椰加达举行的万隆会议十周年纪念活动。同年7月初又出席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亚非会议。
(二)莉云、林艺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1962年6月至1964年6月人民联合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留影。叶存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及常务委员。第二排左第一位为叶存厚,前排左一位为杨柱中

1965年9月19日,砂劳越解放同盟的高层领导在坤甸召开历史性的会议——“9·19会议”。会议由文铭权主持,叶存厚等共11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并决定以北加里曼丹民族解放同盟的名义领导武装部队。“9·19会议”决定把领导力量分开在砂劳越东部和西部两个边区作为工作的重点地区,而以东部为主。
东部领导机关由林和贵、黄纪作等组成,以林和贵为主要负责人。西部领导机关由杨柱中、黄纪晓等组成、以杨柱中为主要负责人。
会议决定派叶存厚前往椰加达,在文铭权的领导下,负责北加革命政府的统战工作。65年10月1日,时值中国国庆,北加革命政府第一次受邀请派代表到北京出席庆典。叶存厚和夫人是被总理阿查哈里指定的代表团成员。代表团决定在9月29日启程。文铭权和国防部长留下来出席10月初在椰城举行的“反对外国军事基地”会议。
然而,也在这期间,叶存厚从印尼共产党秘书那里获悉,印尼将可能发生政变。面对这种局势,叶存厚主动提出留下来,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但他让文铭权先到北京去,申请他的太太随代表团回来印尼。原来印尼陆军中拥护苏加诺的将领,得悉右派军人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准备推翻苏加诺政权,于是在9月30日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意图制止右派军人的阴谋,但是功败垂成,苏加诺总统被软禁,外长苏班德里奥被捕,印共主席艾迪被杀害,印尼共产党成为代罪羔羊。形势的突变对北加革命极为不利。革命组织的最高领导文铭权当时在中国,为了方便与文铭权联系,叶存厚暂时留在椰加达。但是形势日益险恶,他等待了一个多月,得知文铭权一行人已经无法回返印尼,于是在1965年11月间离开椰加达前往坤甸。1966年2月,叶存厚来到砂劳越人民游击队在双空的总部。当时西部领导机关,由杨柱中担任司令,黄纪晓任政委。领导机关按游击队成立的先后,编成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第一支、第二支和第三支队。1965 年中,人民游击队的主力已经转移到双空,编成第三支队,游击队的总部也设在这里。叶存厚来到这里时,第三支队已经成立3个月了。1965年10月,林和贵带领一批数十人的队伍来到华茂,那里是游击队西部单位的军事训练场。林和贵没有按照主席文铭权主持的“9·19会议”的决定到东部去,突然来到这里,引起了西部主要负责人兼游击队总部司令杨柱中的强烈的不满。林和贵的到来,使西部领导机关和游击队领导产生了矛盾。原因是林和贵认为他才是主要的领导人。经过商讨,最后决定西部负责人为林和贵。杨柱中为游击队司令,叶存厚为政委,黄纪晓为副司令。叶存厚兼任民运工作的领导。叶存厚来到双空第三支队后,看到自己的武装部队已经建立起来,感到无比的激动,尤其看到战士们在各个岗位上高涨的工作热情和革命斗志,更坚定了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他在给其夫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不惜流尽血汗,为革命而劳苦工作。我能和兄弟们一道奋斗,感到无限的光荣。我会生活得很好的,我愿付出一切代价——为了大众的生存!”叶存厚领导下的民运工作队有80多位队员,分成两中队分别由朱增仁和彭梦合担任中队长。民运队的任务主要是负责搞好双空地区为数9座长屋的群众工作,了解前哨站敌军的活动情况,以及在该地区进行物资交换,例如拿一些日用品同伊班群众交换米粮、盐等。在领导民运工作过程中,叶存厚很关心和爱护他的队员同志。有一次,正当七、八位队员在一间伊班长屋进行群众工作时,被敌人发现。当时在长屋外面站岗的同志发现这一情况,已经来不及回去长屋通知屋内的同志,在紧急的情况下,只得在树上开了一枪表示情况危急。但鸣枪的结果却引起敌军的注意,把长屋包围,进行袭击。站岗的同志奔回到大队,报告叶存厚,叶存厚当机立断,向某领导人领取机关枪,派人前往长屋援救被包围的队员。但叶存厚的做法却遭到某领导的反对,不但拒绝拿出机关枪,还说部队的机关枪只保留给大队“保护领导”。叶存厚听了,气愤地说:“同志是我们革命的手和脚,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设法去营救他们!”
(三)莉云、林艺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叶存厚的“全家福”。前排右起父亲、小妹秋云、母亲:后排右起小弟存安、存厚、存良、存德、存仁、大姐秋霞。
1966年,第三支队还是过着大营地的生活,交通员还能进出根据地,部队的成员还能与国内及其它兄弟部队来往书信。白天忙碌的叶存厚,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常写信给他在古晋的母亲和在北京的我。叶存厚给母亲的信都带给她安慰和鼓励,他给我的信也丝毫没有儿女私情,只有互相鼓舞的革命豪情:“我们有远大的理想,不管生活发生了什么风暴,还是永远乐观和坚定的。”“有许多的朋友在身边,这些可爱的朋友,以及对他们的热爱,便是我精神上的寄托。”“年轻的日子叫人回忆,现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才是叫人羡慕的。我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过着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我喜欢它,这种生活才是锻炼的生活。”
在一封给母亲的信中,叶存厚这样写道:“我离开家出外生活,不曾后悔过,我一直深信我的奋斗理想一定能实现,不管它要经历多少困难,多少时间……我既然已经选择了我所走的路,不管怎样的情况下,我也要走到底!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而且相信我的事业一定欣欣向荣。”
自1966年在双空山建基地起,大队就开始着手搞生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们陆续种植了近百亩的山稻,还种了番薯和木薯等杂粮。但由于经常性的军事行动及后期敌军的围剿,稻田管理不够好,但仍然有120袋的谷子和杂粮等收获。
有一次,叶存厚和杨柱中亲自带领战士们抢收稻谷。为了保护收割同志们的安全,叶政委和杨司令带领战士们在稻芭前后修工事,开战壕保卫收割。同时叶政委和杨司令也亲自下去和同志们一起工作,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战士们在领导人的带动下,干劲冲天,很快地工事就修完,稻谷也抢收回来了。
1966年5月26日起,印军开始向双空山进攻、骚扰。66年10月11日敌兵向我军袭击枪杀了我们三位战士。66年12月29日叶存厚和杨柱中采取主动坚决反击敌人,在反击战中歼灭和击伤20多名敌军,大队只牺牲两位同志,另两位受伤。
1967年2月,由于领导层矛盾的结果,L和B先后率领一批人不告而别,离开第三支队双空根据地。他们迁移到华茂附近的火焰山地区,并且另起炉灶,组织火焰山部队,其队员大多数为西加里曼丹的华人及少数印尼共产党员。当时这批印共同志来到华茂时要找第三支队的领导人叶存厚和杨柱中,但L和B却说我们和三支是兄弟部队,留在这里也一样,说服他们留下来,才组成火焰山部队。
L和B的离开第三支队,制造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的分裂,并阻止、截断了外界对第三支队的粮食和弹药的供应。1967年印尼开始对第三支队进行围剿。在多次驳火中,游击队牺牲了不少的同志和战士。双空根据地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叶存厚对L和B采取的分裂路线,给予严厉的谴责。他在1967年7月18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L和B,你们的罪过是不能洗脱的。由于你门的错误路线导致刘顺胜等死亡,导致印尼边界一个华人乡村的消失。”
由于双空根据地已经很难固守,第三支队大队遂转移到巴拔山。当时的队员仅剩一百多人。那里的山势比双空更为险峻。1967年4月份叶存厚得到情报说敌军要进攻巴拨山,他派一个中队30多人在半路伏击敌军。大队跟着撤出巴拨山4号芭营地,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半个月后才回到4号芭来,但是一有情况时又转移,前后共4次撤出4号芭。叶存厚在领导战士们反围剿的战斗中表现得很坚定,果敢,常常是在第一线指挥战斗。
据生还者说,在1968年2月的 一次苦战三天三夜的战斗中,存厚就在第一营房站在机关枪手旁指挥战斗。当时第一营房是敌军攻击的目标,是前哨。叶存厚和杨柱中在危急的情况下领导战士们与敌军英勇顽强地战斗,对峙了三天三夜,战士们的士气还很高,只有一个同志受轻伤,另一同志牺牲。到了第三天因没吃没睡,战士们疲乏不堪,同时子弹也消耗了许多。叶存厚和杨柱中才下令撤退,从石壁的一条小径转移到榴链山,安全地带。大队在那里整休后,就向巴拔山南面的原始森林前进,转战山头。 (四)莉云、林艺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叶存厚和作者摄于1962年7月22日结婚照。
面对印尼军队的疯狂围剿和进攻,叶存厚和杨柱中领导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由于队员伤亡惨重,加上粮食短缺,到1968年中,只剩八十多人,只靠野菜、野果、木薯、蛇类、虫类等充饥,许多队员由于饥饿病倒,有的甚至寸步难移。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叶存厚依然坚持斗争,毫不动摇。他在日记中写道:“饥饿,饥饿,你破坏了我们的身体,苦恼了我们的思想,但你不能征服我们的红心。”
1969年11月、叶存厚派朱增仁等同志去旧稻芭找粮食和侦察敌情。在半路上被敌兵袭击,朱增仁同志当场牺牲,有的同志被捉,幸存的同志继续前进。到12月尾,大队住地又被敌军袭击而牺牲了几位同志,他们是黄祥明、钟桂文等高级干部。
1969年2月,第三支队在敌军的不断围剿下,己处于粮尽弹绝的绝境,队员只剩下三十位。
叶存厚和同志们曾经考虑过设法突围,转移到国内边境。但是当时部队中几乎半数的队员都伤残或病重,难以行动。同时派出去找联络的同志都无音讯,或被敌人杀害了。他们中的一些同志向叶存厚提议说,“你们能走的同志走吧,我们不能走动的留下来。”
叶存厚看着这些伤残和病重的同志,他无法忍心将他们抛弃,他怎样都不肯离开他们。他说,“我绝不能看到生病的同志活活死在森林里,要死就大家一起死!”2月底叶存厚派坚利同志将10位病弱的同志转移到在当时认为较安全的地方,但在半路上遇到敌军袭击,全部牺牲。同时派出去4号芭附近谷仓的彭梦合和高举同志也被敌军袭击而阵亡。到了1969年3月中大队只剩下8位同志,他们是政委叶存厚,司令杨柱中,张立华,陈梅枝,伊沙,唐秀妹,陈永和,陈新汉。他们仍然继续坚持战斗下去。
这八位饥饿、体弱的顽强战士是以无比坚强的毅力继续向前走,1969年3月24日,存厚和7位同志走到一条山垅时已是黄昏了,他们就在那山坡上休息。当时存厚的意志还是很坚定,早就准备为革命牺牲的他,视死如归。他平静地对杨柱中和张立华说:“1961年初,我生重病,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复原,那时候我母亲替我算命,我的命只活到34岁,今年我正好34岁。我是个马列主义者那里会相信算命先生的话。但我已作好牺牲的准备,如果我为革命牺牲,我是为正义事业而死,我出于自愿。可是如果我们这几个同志都死了,谁来替我们伸冤?”
没料到存厚讲了这番话的第二天就在1969年3月25日,部队遭受印尼敌军的伏击,双方进行激烈的枪战,叶存厚和杨柱中壮烈牺牲。
据生还者回忆,叶存厚腹部中弹后,仍然表现镇定。他一手紧压伤口,一手指着背上的背包,示意撤退的同志把他的背包取走,因为背包里有他记载部队斗争的血泪史与个人的生活日记。但背包和其中的珍贵的史料终落入敌军手中。
叶存厚在临危的时候记起毛泽东的教导,临死不屈,他对杨柱中说,“我们可能牺牲,但我们将向世人证明,北加里曼丹革命的红旗是不会倒下的。”
(五-完)莉云、林艺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目前的足迹: »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本页目录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前的国际形势概况
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前的砂拉越国情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砂拉越的传播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一、早期砂拉越的革命组织
二、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砂拉越解放同盟中央组织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前的国际形势概况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利益的严重冲突等原因,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激化,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极大灾难。

然而,战争也深深的唤醒了人民和教育了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于1917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由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世界被压迫的民族与劳动人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光辉前途,得到了很大的鼓舞。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波兰、南斯拉夫和东德以及亚洲的蒙古、北朝鲜、北越和中国,都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党领导下,相续推翻各自的反动统治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仍然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和劳动人民,更是极大的欢欣鼓舞。

从此,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纷纷起来,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席卷全球。处在当时的反帝反殖大潮中,做为英国殖民地的砂拉越人民,要求独立,不但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十分必然的;处在当时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中,砂拉越的革命者跟随历史潮流,向往社会主义也是自然的。

20世纪的50年代,世界出现两个明显对立的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而这两个阵营针锋相对,斗争十分激烈。社会主义阵营支持世界各国被压迫、被剥削民族和人民的反压迫、反剁削,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资本主义阵营则持相反的反动立场。当年世界被压迫被剥削民族和人民更多的倾向于社会主义阵营,当年的世界政治形势展现了“东风压倒西风”之势。

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前的砂拉越国情

20世纪50年代,砂拉越是英国殖民地,是个半封建半原始的殖民地社会。当时的砂拉越经济几乎完全是做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剩余商品销售地。砂拉越出产主要有树胶、胡椒、石油和木材等原产品,只有少数为华族经营的小型工商业,广大伊班族和少数民族虽然拥有大片土地,然而还完全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当时砂拉越人口还不足百万。

当年砂拉越各主要市镇如古晋、成邦江、诗巫和美里之间的交通往来几乎全靠水路,交通十分不发达,通行汽车的公路只有靠近市镇郊区短短几条,而且多为碎石路。

一般上当时各族人民生活十分俭朴和单纯,不用说电视机,就是拥有收音机的家庭也甚少,人民生活一般还安定。

当时砂拉越各族人民除了受英殖民主义统治的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矛盾外,人民内部的阶级矛盾一般上不尖锐,人民普通不关心政治,政治觉悟普通低落。

当年的砂拉越统治者是号称“日不落国”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是极其老奸巨滑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砂拉越的传播

盛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是世界大事。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治舞台的风云突变必然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与砂拉越同属亚洲,相隔不远,而且砂拉越的华人多是从中国南来的,中国对海外的华侨影响很大。再说英国於1950年1月6日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於是,砂拉越华人便纷纷组织起来,热烈庆祝中英建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当时古晋和诗巫两地的华人商会、社团和学校都联合起来,成立庞大的庆祝筹备会。古晋和诗巫在庆祝当天,工人休假一天,学生放假一天,街边和商店张灯结彩,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白天燃放鞭炮,晚上烟花怒放。由各个团体组成的游行队伍沿途大扭大唱,有的队伍还高举火炬,十分壮观,沿途成千上万的观众夹道欢呼,十分热闹。庆祝会还发表宣言、出版特刊,有的团体还致电毛泽东表示致敬。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自然对华人倾向新中国会产生影响。

随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出版的革命书刊在砂拉越的不少书店公开大量的售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便开始迅速传播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去,不少青年学生都被富于新鲜感而又美好的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而向往。因此很自然的,砂拉越革命从一开始就受中国革命的影响,在加上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就更加紧密。

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应

随着“庆祝会”的影响和中国革命书刊的传入,英国殖民当局感受到如此下去对其统治不利,因此便于1950年5月10日根据“煽动法令”第四条款,第一次颁布禁止10种中国出版的书籍入口,其中包括《论共产党员修养》、《社会发展简史》和《生活与理想》,等等。同年8月16日,第二次禁止30本,包括《大众哲学》、《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等等书籍。此后不但禁止大批中国书刊入口,还禁止上百间中国出版社和大批香港左派出版社出版的一切革命书刊入口,同时还禁止售卖和收藏禁书。

1950年9月13日,英殖民当局更颁布限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条例,内容包括不可举行任何形式的游行和露天集会,以及不可悬挂中国五星红旗,等等。

紧接着,一系列反动法令一个接一个纷纷出笼,什么“紧急法令”、“拘留人身法令”、“禁止出版法令”、“限制拘留法令”,等等,真可谓法令多如牛毛。於是1953年8月16日,包括诗巫中华中学校长伍禅先生等五人,被捕后即驱逐出境,遣送去中国。同年11月29日又有一批17名左派青年包括2名女生,被捕后也被遣送去中国。从此,逮捕、驱逐出境或者监禁,便不时发生。对于一个标榜“捍卫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其统治利益,不断制造极端不自由、不民主、不人道的法律对付反对它的人民,这就完全暴露了它极端残暴的反动本质。

尽管英殖民主义者千万百计的阻扰,仍然阻止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砂拉越的传播。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一、早期砂拉越的革命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害惨了砂拉越人民,然而也唤醒了人民。

日本侵袭者于1941年12月19日开始轰炸古晋,砂拉越遭到日军3年8个月(日军於1945年8月投降)的残酷迫害。为了反迫害,以伍禅为首的一批先进的华人,组织了一个名为“砂拉越反法西斯同盟”的组织,进行抗日斗争。砂拉越反法西斯同盟是秘密的地下组织,目标是抗日,随着日本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砂拉越反法西斯同盟也就完成其历史使命而逐渐停止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砂拉越先后出现左派进步组织活动,也有一些砂拉越青年到新加坡升学,有的学生受新加坡马共外围组织“抗英同盟”的影响,有些学生加入新加坡中共海外支部的外围组织“进步华侨青年会”。在新加坡参加“进步华侨青年会”的一些进步学生,1950年回来后,在学生中活动,同时在学生中发展,“进步华侨青年会”的会员,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此,古晋、诗巫和美里皆有了“进步华侨青年会”的会员。由于“进步华侨青年会”主张仅仅以华侨身份协助当地革命,1951年,不赞同这种主张,而主张以主人翁姿态和当地人民一起参加砂拉越革命的会员(包括荣任等人)便脱离该组织,并在1951年10月另行组织一个名为“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革命组织。

“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诞生,无疑是砂拉越革命的一个进步。“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诞生后,除了积极在学生中开展工作,同时还开展其它的社会工作。1951年10月29日,在“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领导下,在古晋中华中学爆发了砂拉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罢课斗争。这场罢课最后虽然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而不成功,但却动员了广大学生群众,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传播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由于英殖民政府在“10•29”罢课后进行一系列的镇压,“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干部离开砂拉越,大部分干部以及许多学生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对革命失去信心,纷纷离开砂拉越到中国去。当时虽然有一些干部欲重整组织,但占少数。“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终于在1952年末解散。少数坚持革命的干部(包括郑祝聪、文铭权和王馥英等),在“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解散之后,重新组织了“进步教师会”和“学生自治会”,继续坚持革命斗争。“进步教师会”主要是团结和组织进步的华校老师,派他们到全砂各地农村学校执教,开展农学运工作。“学生自治会”主要是领导古晋中中学生继续学运,并推动第三、四省的学运。至到1953年“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后,“进步教师会”和“学生自治会”才解散。

二、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1952年张荣任在新加坡参加马共外围组织“抗英同盟”,“抗英同盟”分配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继续领导砂拉越的革命。期间张荣任经常与在砂拉越的老部下丘立本、郑祝聪和文铭权等秘密通信联络。

1953年7月,在“抗英同盟”的协助下,“砂拉越解放同盟”宣告成立。1954年3月张荣任从新加坡经印尼非法的秘密潜回砂拉越,积极开展砂盟的各项工作。

“砂拉越解放同盟”(以下简称盟)参照“抗英同盟”的章程,制定了盟的章程,借鉴马共长期地下斗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组织的“严密细则”。从此,一个目标明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为指导、组织更加严密而更加成熟的地下革命组织,为砂拉越的革命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砂拉越解放同盟”(以下简称盟),虽然还不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政党,但盟是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个有严密组织和有严格纪律的革命组织。盟组织是由工农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它阶层人士中的最先进的革命份子所组成的。盟组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作为一切工作及斗争的最高指针。因此,盟严格要求每个盟员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之教育、改造与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觉悟与思想水平;并以之教育、改造与提高周围的同志,和培养造就新干部。

盟组织还明确规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就是争取砂拉越的独立、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和富强的新砂拉越,并最终彻底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一纲领的提出,宣布了砂拉越人民的斗争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牌――由自发的斗争转变为更加自觉的斗争。从此,也使砂拉越人民的革命斗争同当代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一起,成为当代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盟组织也规定了自己的组织原则,规定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为盟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盟要求每个成员要执行:全盟必须执行统一的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盟服从中央。处在地下而且斗争环境极端复杂、而残酷的情形下,盟只有采取集中为主的组织原则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盟组织还规定了自己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权利方面,规定盟员都有民主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权参加盟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参与讨论及制定盟组织的政策、决议与计划;有权向组织,包括越级向上级或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等等。在义务方面,规定凡盟员都有义务坚决服从组织的工作分配和指导,为完成盟组织交给的革命任务努力奋斗;自觉和努力学习盟组织的文件、政策和指示,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之化为群众的行动;向盟组织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努力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等等。

盟组织还根据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宗旨与三大作风来要求自己的成员,在工作与斗争中,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唯一宗旨和行动的座右铭,并要求自己努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砂拉越解放同盟中央组织

1954年3月,张荣任从新加坡经印尼,在文铭权协助下潜回砂拉越后,就开始盟的组织与发展工作,文铭权和王馥英等是张荣任吸收的第一批盟员,文铭权则成为张的主要助手。

1954年底,张荣任考虑到有被捕的危险,离开砂拉越去了印尼,从此与盟失去了联系。因此,领导盟的任务就完全落在文铭权身上。

由于盟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文铭权将与他同组的王馥英组成中央小组。随着1955年古晋中华中学“3•30”罢课的胜利影响,盟的工作又得到较大发展。1956年中,文铭权决定提拔黄纪作参加盟中央小组工作。三人分工如下:文铭权除了继续负责领导盟的全面工作外,还负责成立一个搞统战工作的领导小组;王馥英负责第一省学运和第三、四省以及第一省公开的华校教师方面的工作;黄纪作负责第一省农运和民族工作。

随着盟工作的迅速发展,为了加强领导,1957-1958年,盟中央又进一步扩大,郭伟忠、林永伦和林和贵先后被提拔到中央。之后,盟中央成立了以文铭权为核心的常务小组,成员包括黄纪作和郭伟忠。三人分工如下:文铭权负责领导盟的全局工作外,还负责领导公开合法的舆论阵地《新闻报》和开展同资产阶级的统战工作,黄纪作负责开创土著民族工作;郭伟忠负责内部宣传出版和领导古晋学运与第二省工作。另三位成员:王馥英、林永伦和林和贵另组成一个小组,负责领导盟的秘密组织和地下工作,林和贵负责第一省工运和第三省全盘工作,林永伦负责第一省农运和第五省工作,王馥英负责第一省华校教师工作、第四省以及南洋大学砂盟支部。

考虑到民族工作的特殊重要性,1958年盟中央成立了以文铭权为首,成员有黄纪作、叶存厚、雷皓莹和刘紫金的中央民族工作委员会。1959年后,为了加强公开统一战线工作,黄纪作和叶存厚参加公开统战工作,中央民族工作委员会改组,由郭伟忠领导,成员包括张本仁、雷皓莹和刘紫金。

1960年,盟中央常务委员郭伟忠和他领导下的民族工作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进行宗派活动,中央发现后,郭伟忠坦白交待,并接受中央对他的批评和处分,撤销他中央常务职务,保留他中央委员职位,考虑到他坦白交待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为了继续发挥他的才干,并进一步考察他对组织的忠诚。中央决定委派他去开展沙巴的工作,之后,郭伟忠与盟失去联系。

1962年6月22日文铭权、黄纪作和王馥英同时被捕后共同决定去中国。1962年底林永伦被捕入狱。至此,从1662年中开始,盟在砂拉越的中央领导仅剩林和贵和林永伦(永伦在狱中)、於是林和贵便将由他设立的原组织部扩大,成员包括谢嫣素、陈金美、王慧美、陈金贞、陈传淦、赖锦玉、叶存厚、杨柱中、贝文对、田云端、沈友贵等十几人,领导国内的工作至到1965年中、1965年9月17日盟中央在印尼坤甸由文铭权主持召开的盟中央扩大会议,对砂拉越革命又重新做了新的全面的部署。

从盟成立到1963年的10年间,革命属于非武装斗争时期,虽然盟中央组织几经周折,也还不够完善,在使用高级干部方面还有缺点,在对国内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应变准备还不够,然而这个时期盟的方针和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国际形势相当有利于革命,国内形式也是有利于革命,革命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因此盟的各方面工作成绩还是显著的。

革命向上发展时期,需要大批干部,然而革命组织还年幼,加上当时领导人尚年轻,缺乏识别干部的经验,以及当时砂拉越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局限性等原因,造成盟组织内部各级干部,包括中央级干部的吐故纳新和分化淘汰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因此盟的干部,包括中央级干部的变换也是不可避免和必然的。同时盟在其它方面,在缺点和错误也同样不能完全避免。

(取材自《犀乡风云》)

Thursday, December 5, 2013

孙子


她寂寥,孩子都在外工作.
因此把家里唯一小狗,当孙子抱.
4 December,2013.

歐伯


他好杯中物,背後人叫他醉鬼.
他思想左傾,常愛唱"國際歌",後問及"共產黨?"
在我們的那個時代,身為共產黨員都是正直的好汉,那像隻醉貓.
在剿共高峰期,他是漏䋞之魚,一點也不怪.
晚年他回到中国,後只到香港,並死於香港.
04.12.2013.
5:37pm

吳令雪二三事



吳令雪是我大学时代的同学,人长得黝黑,流着兩条黑辫子,同学背后爱称她为印度姑娘.
印度姑娘家族是颃固反共家族,偏出了一個反逆的女流,思想左倾,当时左倾是传染病,腐蚀着年轻一代,印度姑娘受了同学的影响,他们暗中传阅来自中国大陆禁书,幻想在砂拉越建起“延安根基地”,当英殖民地政权剿共白色恐怖时代,她已与同志们早已转入地下.
最后听到消息,吳令秋在逃避野战部隊的围剿,被同志们遗棄丢在森林半路,下落不明,成了個謎.
吳本是富家小姐,为了革命理想,留落到如此田地,不禁令 人感到唏嘘.
对她的下落出现罗门生.有人预测她早已逝世,因为有伊班臘人,在森林中發现了坐臥的屍骨,在剿共战争中,森林中山豬特别肥美,一点也不怪.也有人見她满头白髮,奔驰在林中与敌人周㫌到底.
六十年代在反英反殖斗争中,许多年轻人被迫走進森林打起游擊战,造成十年动荡,过后有人估计这㘯斗争加速了英国人结朿殖民地统治而引来争议.
现在都过了一曱子,森林斗争早已走入历史,当年容光焕发的年轻人早已老老垂唉.
深夜突然發梦印度姑娘,她健歩如飞,还是像从前一样活泼开朗,我好奇问及:~你是吳令雪?她笑着说~我是她的女兒,就这 样驚醒起来.
前日遇到矮子蔡,他说銀銀近逝世了.
銀銀是誰?我怎么对这个人一点印象也没有.
06.12.2013.
2:37am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3

黄锦树新著 《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2
距离上一本小说集的出版(2005),超过8年了。
相较于纷纷去写长篇的同代人,我没那个兴趣,也没那么大的野心。况且,很多长篇(包括一些三部曲)我认为那题材如果写成短篇,或许会更有价值些。相较于长篇,我比较喜欢书的概念,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整体。
大概从2012年开始,我想不如就围绕马共,写一本小说吧(虽然早年的小说也多有触及)。但这念头可能开始得更早。我隐约记得,有一年在大学部开了门选修课“文体练习”(还是“各体文习作”?)那时也想过尝试用名家文体来写马共题材(如爱伦坡体、卡夫卡体、波赫士体、昆德拉体……),似乎过于偏向于游戏,唤不起激情,也就无疾而终了。
反正我的正职是教书,近年教育部一群人疯评鉴,学校发疯似的强迫我们常常去听一些讲题都非常低能的“教学智能”课。研究所也常遇到一些程度低到不可思议的学生(讲到这,我就忍不住要高喊“教改万岁!”),教到火大,什么都忘了。
2012春天,在写了那篇散文〈马华文学无风带〉前后,试写了〈森林里的来信〉———有一年,想写一本假的马共书信集,与其说是为了讲故事,不如说是为了个中的省略和漏洞。
也是自然的无迹而终。
原因之一或许在于,我尝试拟仿的那些人的文字能力普遍不佳,不论拟仿得逼真与否,下场都一样:必然是部失败的小说。败于失真,或败于无趣,不写也罢。现在的〈森林里的来信〉原就想做成一篇漏洞百出的小说———像是个处处漏水的屋顶———也没头没尾的。那是另一个考虑过的书名。
<父亲死亡那年>也是。这篇也写于同一个春天,清明节前后。搁了将近一年方投稿,老觉得有什么地方待补。
2012年7月因返马开会,邀老友张锦忠顺道北上泰南和平村。在那里住了一晚,为的是亲身接触一下那些马共,和他们聊聊。那些脸孔,有的早在纪录片上看过。他们的故事,在书里读过。我当然也读了好些马共圈内人写的小说,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文学观、历史观。也知道这些昔日的游击队员非常在意历史评价,但如果依他们的期待去写,小说也就完蛋了。
小说有它自己的逻辑,它自己的乐趣和领地,应该大大的超出他们的视野才是。
我准备用我自己的方式向他们致意。虽然我的致意方式常让人难以忍受。但或许因此也能让某些独特的读者注意到马共也说不定。去年10月我在日本遇到巴赫金专家、已退休的北冈诚司教授,一见面他就问我有没有读过Leon Comber的《On Lai Teck》(注1),我确实吃了一惊。老先生是从我过去的小说顺藤摸瓜摸索进马共历史的,那是离他的专业领域(叙事学)非常遥远的一个地方。而台湾的专业(或自以为专业的)读者一向只会抱怨我们没在小说里提供充分的讯息,让他们难以理解。虽然我们一再呼吁莫忽略在地知识,而意大利记号学家艾柯(UmbertoEco)早在《虚构之林中的六次漫步》提醒读者,每部小说都可能预设了不同的百科全书,但傲慢的读者还是置之不理。于是“南洋”这背景负担终究成了一团迷雾,黯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让你看不到自己的脚的大雾。对他们而言,我这些写作,或许不过是纯粹的文字游戏而已。职是之故,〈森林里的来信〉应《字花》编辑的要求而写的简略说明我也保留在书里。
原先的计划是,如果从4月开始,每个月写它一篇,写个11、12篇,最晚到2013年中旬,也该完工了。
但常常会连续好几个月不能动弹,课业、研讨会论文,那些有的、没有的事情。
这些年来都是这样:常常一年、两年就那样过去了,令人心疲意怠。
这个寒假顺利些,接连写了几篇。
但让整个计划提前告一个段落的,是我临时想到的分锅计划。譬如煮肉,一锅十分满,不如两锅八分满。我想那样同时对两个出版社都可以交待(但也下不为例了)。一旦决定分锅,这一本就算写完了。
刚好有几篇小说同时写了两个版本,可以借重复以显现差异。另一本的书名,就暂定《马来亚人民共和国备忘录》吧,里头对应的镜像文本是〈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一如这本《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里头收的是〈马来亚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时间呢,大概再过一两年吧。
但也难保没有变数———包括书名。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本书收小说10篇(注2),包含一篇用“现代诗”体写的〈当马戏团从天而降〉。没有人(有那个权限)规定小说该怎么写。这篇也算是我对金枝芒的长篇《饥饿》的一个回应吧。以这篇为界,前四后五。附录论文一篇,刘淑贞的〈伦理的归返〉(感谢,为本书增加了不少篇幅)。
10月里写了〈寻找亡兄〉(现改题〈当我们谈论马共〉)。它的可以拆卸的部分〈火与雾〉也分去另一锅了。
有些篇章写得超乎预料的顺利,第四、五、七、十的初稿,都是句子一个又一个自己跑出来的(注3)。去一趟鸡寮找手稿没找着、喂喂母鸡,回拨来电话筒说“您拨的号码是空号”,回来就写了〈您拨的号码是空号〉的初稿。其时刚写完〈凄惨的无言的嘴〉初稿。原先还在烦恼,想好的几个碎片不知该插进哪一篇;〈当马戏团从天而降〉也是突然一些句子就跳出来了。最初的构想也不过是,让马戏团里的事物持续的掉下来,以完成不可能的救赎。那只猴子真的是自己跑出来的。〈凄惨的无言的嘴〉最开始的想法不过是,既然陈的早期小说是中国以外左翼文学的标竿,马共小说也该有篇陈映真式的,可惜马共阵营普遍欠缺真正的文学感觉。〈婆罗洲来的人〉也和最近发生的某些事情有关。……我就不说了,一口气写了两个版本。
收进这里的是第一个版本。
写这几篇小说让我有一种“好像比较会写小说了”的感觉。好像做了个写小说的梦。类似的梦这些年大概也做了不少回,醒来都是一场空。
那同时,和张锦忠在合编《马华小说选》,读同乡的小说,为小说选写序、写简评,审查期刊论文。编《马华小说选》也有颇多感触,有的就直接化为小说文字了。
有的篇章写得非常不顺利,进度慢之外还觉得很烦。如那篇打算收进另一锅的〈那年我回到马来亚〉。
而这10篇中写得最早的是那篇〈还有海以及波的罗列〉,初稿写于2006,原题〈纪念碑事件〉,在该年的〈文艺春秋〉刊过一个删节版。
自觉初稿写得很烂,因而颇花了一番功夫,修补改写成现在这样子,连题目都比原来好多了。费功夫去改它不是对它特别珍爱,而是这年头自称研究马华文学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我很怕有人会郑重其事的去谈它。
写这篇序时,大部分作品都投出去了,大都还没刊出。有的篇章很显然非常不适合在大马华文报刊发表(我大马的朋友会很直接的告知),会考虑只在台湾或香港发表。虽然用的是狂想曲的方式,但我想还是有人还是会觉得被冒犯,只能在此先说声抱歉了。
但不喜欢的读者原就有权选择不看。毕竟是小说。
我判断这仍然会是一本台湾读者不会感兴趣的书。写作时,我也不在意多用马来西亚的在地知识或历史典故,自然也不期待会有什么销路。
也幸亏在台湾还有这份自由。
3原先想写的自序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我笔记里还留下这样的文字(偷偷先写了一段):近年常浮起一个句子:再过几年就50岁了。
这是个怎样的讯号呢?
年轻时很难想像50岁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很晦气,就不抄了。
注1:'Traitor of all Traitors'———Secret Agent Extraordinaire:Lai Teck,Secretary-General,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1939~1947)Journal of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ume 83,Part 2,September2010,No.299,pp.1-25。這文章在台灣還真不好找,感謝潘婉明提供。
注2:三月的末尾,補寫了〈瓶中稿:詛咒殘篇〉,勉強算一篇的話,就是11篇了。
注3:包括那篇留待下一本的〈陽光如此明媚〉。
黄锦树【文学观点】

Monday, December 2, 2013

深夜随感錄

泰国是我國鄰居,旅游业發达,东西便宜异常,是我國國民喜爱到訪的國家.也不知为什么近日泰国暴民示威遊行,引起骚乱,对該國的旅游業不禁引來重重打擊.我國國民被受警告,没有必要無须前往泰国旅游,令人感到遗憾.
泰国夲名暹罗,早年为英国殖民地,独立後改名为泰国,是一信佛教的國家,人民纯撲热忱,彬彬有礼,到处和尚化缘求福,也不知如何,却个个成为暴民.
提及暹罗誏人忆起早年一部黑白片“海外寻夫”主演者是当时红星王丹凤、罗维.想这些人早已作古.影片外㬌拍自潮汕、曼谷,据悉影片上演轰动香港、曼谷和星马.
到泰国一逰,在于購物,因为有多样的膺制品,如名牌包包,名牌手錶,若是在泰国回来,手上掛上“劳力”金表,谁敢说那是假货.有次家中進贼,笨贼取走我的“金表,令人啼笑㫮非.只是当今名表充拆市㘯,有几件訨你看上眼.
“看看看,看什么..”朋友在推着“那是卖给拉子”.气坏了那女扂员.我在缅甸仰光行,也到跳蚤巿㘯,走马观花,见到大批劣质恤衫,朋友说买回只穿过一次,我说只想买 回当手信送给友人,引来一陣哄堂,什至有人在調諷,做人讲良心.也不知誰在说,现在什么质量都差,用过就丢,当今时速快,我们是否在浪费资源,也太不环保了.
Ps:不是我们不环保,而是时下产品太烂了.
03.12.2013。

12:01am

榴莲塞倒街

也许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突然在街头巷尾出现了大批榴莲,令人应接不暇,什至退避三舍.
“榴莲上巿,沙笼脱”是句老彥语,“榴莲是三保公大便”前者是譏刺柑榜马來姑娘为了吃榴莲而当下了心愛的沙籠,強調了榴莲的誘惑性,充满了热帶風情;後者则带点汚辱性,充满唐人自以为是的沙文主义.想不到三保公的後裔,却是榴莲热切的追随者.
榴莲是山果之王,富有營养价值,只是其味道甜美人人叫好,却嚇坏了唐山伯,只是当今街头巷尾來了那么多“中国人”也不知他们的感受如何,只是榴莲生性火热,吃多了容易上火,所以早輩的人,吃了榴莲之后必以其壳盛一泒清水喝之,有降火之用,是否有效,我们只不过有样学样罢了,也听过榴莲吃死人,那也许各别现象,只要有笻制,不过自我们那一代起就被警示榴莲与洒相克,誰也不敢拿自己生命一試.
見到满街榴莲总令人爱怀旧,我曽与一班朋友当过“追榴莲一族”,深夜在加帛码头,等待上逰摩多逢逢載满整船榴莲到訪,那时码头人山人海,热闹极了,在那里每个人像是専家,在那檢檢点点,那时码头昏暗,在煤油灯下檢买榴莲却令有一番滋味.
榴莲上市,垃圾上升,是肯定的,只有辛苦市议会倒垃圾工人了.
走笔至此,誏我想及中学时代,來自港台老師,在学校对面榴莲摊位,掩着鼻子吃榴莲;榴莲对他们真是又臭又爱.
02.12.2013.
11.20pm

Sunday, December 1, 2013

三保公郑和的大便





安煥然君撰寫的〈蘇丹茫速沙的洗腳水〉,引用《馬來紀年》里的故事傳述中國皇帝飲下蘇丹的洗腳水,怪病才好起來。他指出,這是馬來王朝不甘心于屈居附庸地位,及對中國的反諷心態。

本篇則以田野資料來討論,看看民間傳說故事與當時人們的心態是怎樣的一個關系?

《馬來紀年》裡,敘述中國皇帝派特使到馬六甲,為了展示中國的強大及人口眾多,特向每家每戶討取一枚針,竟裝滿一艘船贈予蘇丹。u見蘇丹會心微笑,命令將針起卸,卻把碩莪米(Sagu)倒進船裡,不示弱地炫耀馬六甲也是人口眾多之國!中國把公主漢麗寶嫁給馬六甲蘇丹茫速沙後,馬六甲就向中國稱臣納貢。當皇帝收到了稱臣納貢書,心中大喜,可是過了兩三天後,竟患了怪病,全身發癢並發展為褐黃斑皮膚病,屢治不愈。最後,一位老醫師向皇帝說︰“病源全在陛下要求馬六甲蘇丹稱臣納貢,故有此報應。陛下若不飲馬六甲蘇丹的洗腳水,並以此水洗臉,此病無痊愈之日。”皇帝深感無奈,唯有派出特使赴馬六甲,討取蘇丹的洗腳水服下及洗澡,怪病即刻霍然而愈!自此以後,中國皇帝發誓永遠不再要求馬六甲稱臣納貢,兩國從此和睦相處,永結親善。

嚴格來說,《馬來紀年》不是歷史著作,只不過是綜合了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文學作品。而古早的社會,幾乎各民族都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上述皇帝飲服蘇丹洗腳水的傳說,即在這種心態下誕生,正可為俯首稱臣,向中國朝貢的馬六甲王朝出口氣,不是嗎?你中國皇帝很大嗎?還不是要喝我們馬來蘇丹的骯髒洗腳水!證明我們比中國皇帝更偉大,更神聖!

種族優越感心態所創造出來的傳說,往往皆是抬高自己,貶低人家,非把人家侮辱一番不可。同樣的,在我們華人的古早民間故事里,種族優越感的成分也不少,也有污辱友族的傳說故事。

民間傳說裡,相傳三保公鄭和下西洋時,見南洋各國土著文化落後,有意羞辱作弄之。他見一些民族沒有文字,便手抓一把豆芽拋在地上給他們作文字,所以才出現形似豆芽的爪夷文。他不安好心,鼓吹興建浮腳屋(高腳屋),以使土著同胞們住上去時給摔死,土著們說︰“三保公,那是不能住人的,會摔死!”他說︰“不會啦,這種屋子最堅固,不會倒的啦!”因為他是奉皇帝聖旨出巡,所以口若皇帝之嘴,講出的東西就會成為真實。當他說屋子不會倒,這種浮腳屋也就不會倒了。

還有,他發明一種全天禁食的齋戒,想餓死土著們,豈料晚上他偷偷摸摸爬起來偷吃,竟給人發現,所以他不得不改為白天齋戒,晚上開齋可以進食的齋戒法。又有一天,當三保公大便時,突然心生一計,想到作弄土著的一個方法。即將大便以樹葉包裹起來,然後吊在樹上。他向他們說,這種果子十分可口,香氣濃烈。但土著們說︰“三保公,這種果子如大便般臭,哪裡能吃?”他說︰“非也!此果香味迷人,十分可口啊!”果然,他的“皇帝嘴”,就使這種叫作“榴槤”的果子變成又香又可口了。

就如皇帝喝蘇丹的洗腳水一樣,這些傳說均為荒誕不經。事實上,爪夷文和回教的齋戒,皆從阿拉伯等外國傳至。而浮腳屋和榴槤,在鄭和未出世時就有了!

古早的人,多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所以才會出現這類毫無史實根據的傳說。唯有這樣,才會滿足族群的精神勝利心態。隨著社會的進步,各族文化水平的提升,這類傳說逐漸式微。今天,我們听到了,須了解古人的心態,須明白各族的和睦相處得來不易,更須要理解各族得互相尊重、諒解和團結!傳說終歸是傳說,不可輕易相信!

时间白痴

去了缅甸,訨我当上了时间白痴.缅甸与大马时差兩小时,即缅甸时间慢下兩小时;每天我们都在问及大马时间几点鈡,缅甸时间几点鈡.
缅甸司机时间是Local time ,而我的手錶是Malaysia Time ,飞机降落仰光机场是缅甸时间,返回吉隆坡首鄀國际机㘯把时间挑回快兩小时.而電子手机则自动挑回Local Time.
一來一往,我们几乎成了时间白痴,酒店的Morning Call 呼叫是Local time,说明我们遗失兩点鈡,别怛心回到大马,时间会还原,誰不欠誰.
缅甸歸來,在都门小住几天,趕回诗巫,到了机场,説是飞机早已起飞,只好另改机票,倒贴一千多元,白白破财,心中不爽,妻却在旁安慰,买奌経验也好,我却感到有点阿Q .
时间白痴依旧在發酵.心中突然感到自卑自己是否老了,一切都感不上时速,周遭一切都以时速为凖,飞快脚步,大家都趕着去投胎,尤其在大城市,大家都面不改色,飞快的脚步,说明了社会的压力,晚间下班,塞车到家己是八点过後,跟本無法与时间对话,而陷入时间白痴,久而久之,时间在脸上画上刀㾗,一说光陰如箭月如捘.过了圣诞2013 剩下时曰也不多,大家都在軽軽叹时间怎么渡过那么快,令人想及苦难岁月,渡曰如年.如今天下太平誰不珍惜.
02.12.2013。
1:17am

在仰光机场候机室...

在仰光机场候机室,见一持中华民國户照的中年夫婦,心中湧起一陣親切感.
~來自台湾,问及
~是,
~讲的是台湾腔调华语.
台北?
不,高雄.
~与闽南口音十分相及,小时候,我们追随母亲听歌仔戲,那时叫“台湾戲”则是來自台湾宜蘭縣;那时大陆还沒开放,我几位堂兄都是赴台留学生.一我们回唐山,指的是台湾,在我们心目中台湾是中国不能分割的岭土.
出门在外,我们被教育不与陌生人交谈,面对突如其来的局面,我几乎打破了禁忌.当今世界人为的隔膜,大家之间几乎相處在一陌生的空间,就如我赴都门,居於公寓同一楼住的是什么人,也不知道,只知对门住着一群年轻人,白天关门睡大觉,晚间打扮十分时尚,有次同搭一电梯,十分皓.过候妻说像是中国人,因为很多中国妹在这里温食.
~你怎么知道?
~听她的口音就能辨别.
那次在超市买东西,就见一中國妹在推一手推車,胡太就低声说那是專门破坏人家家庭的妖精,大家心里明白她老公在外金屋藏娇,二奶就是小龍女.
随着开放,大批中国青年男女都湧到海外淘金,只是今不如昔,南洋遍地是金,只是美丽的传说.
令人难解这些來自解放後的毛涧之子女,生活並不好过,飘落到南海,大伴淪落酒家或陷入低迷生活,当人二奶,如今黄脸婆见之喊打喊殺,猶如过街老鼠,反之却不见台湾人前來謀生.因为早年留台众多侨生帯回不少台湾文化,早年台湾电影对这里也引起广大的反响,早年英殖民地政权的反共政䇿与左倾势力,势不相容,造成華社动荡不安,反而开放後趨於平衡.如今一切済経掛帥,意识形态靠边站,到处都是便宜中国货,便宜了当地低层階级,在通货膨胀的世界,找到一个缓解的通道.
Made in China 充折市场,到处都是山寨版,便宜是便宜,不过用之小心 ,某兄用了山寨版手机,無故自动燃烧,嚇坏了人.
在我们心目中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到台湾或中国大陆,我们同样要伸請凖証,开放後赴大陆旅逰比台湾多,原因大陆山水好,最近亚洲航空廉价航班由都门直飞桂林,心里遥遥一試.
02.12.2013。
1:40am

都门曰誌#5


这次路过鄀门,纯粹是过境形弍,先是去了星加坡三天两亱(圣淘沙名胜逰览)回来休息二天再飞缅甸.到了都门大 家还忙碌工作,以待第二天出發.
二天清晨3:05 到了機場辦了登機手續直飛緬甸首府仰光,下了飛機見到都是沙籠一族,也許你會感到好奇,緬甸男生穿套裙女生的套裙另花邊.
緬甸之行充滿新鮮與好奇,因為是我首次到達到的國土,那是把車開在右邊的美式驾駛方式,橫衝直闖有驚無險的經歷.
緬甸之行除了看廟㚈也坐了二小時行程到郊區一蛇廟見蟒蛇之王,到了蛇廟,首先映入眼䉀廟的四周,蛇的雕塑造型,再深入䖳穴拜訪蛇王,只見蛇王囲困在那裡享受安摩師的安摩,還有兩女在旁訟経;當地導逰說每日欲吃兩只活鳮.只是有人坐了兩小時車程卻不敢下車.
這裡五星級飯店,住的非冨則貴的洋人,還包括了早餐,提供是中西餐,仼馮顧客口味,洋人吃早餐囗水比食物多,亞洲人吃早餐則相反,食物比口水多,餐廳計豪華,俱有高層次,只是來了一桌中國人,把氣份給槁本乍了,我見到在旁的洋人不出聲,在皺眉頭,而感到汗顏.想不到在餐廳也䏻看出各國不同的國情.
我把餐廳所見與朋友提及,朋友說那是不同的國情表現.有時在餐廳也見不同的嘴臉,也是不同文化層次的表現.朋友卻說着回自己,也不感到旁人的感受,說的也是.
這次於都門趕不上回家的班機,白白多花一千多块,心中感覺不愉快,只是錢白花卻能抵達家門,心 中不禁感到疲憊.回到家里,正如所謂在外金窩銀窩沒有家中老鼠窩好.
02.12.2013.
2:16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