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12

榴蓮吃死人



你聽說過嗎?榴蓮吃死人,隔壁家一年高八十的老奶奶,吃了一粒榴蓮之後,馬翻人仰,兩腳一伸,一命嗚呼•在上一水果季節,阿仔吃了一大串榴蓮,突然身體發黑,差點丟掉老命,今天又見他興緻㪍㪍與阿國買了兩簍榴蓮,我問及你還不怕死嗎?他笑說,沒辦法呵,榴蓮太可愛了,吃了才打算,促見榴蓮對老饕的厚愛;今年水果季節,榴蓮帶頭上陣,塞滿大街小巷,有人預計再過幾年將無法見上這些水果上巿,何不趁現在好時光能吃多少吃多少,以免懊悔;問題是在自身年紀身體狀況,別說榴蓮,有人吃了黑橄欖也一樣吃死人,怕不怕•家中榴蓮園是母親遺留下來,早已荒蕪,有人相告,老樹榴蓮结滿串串果实,只是力不从心,無法顧及,只好讓鄉野村民分享•索有水果之王之稱的榴蓮季節一來,有所謂榴蓮出、沙籠脫的浪漫,如今再無人提及,什至有人解釋為南洋氣候,嘻嘻•老袓宗說當年三寶公的便便如今吃死人,怪哉也•

20•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成龍的潔癖



成龍的潔癖,每到一個地方,見到地上見有垃圾總會隨手一檢,放在垃圾筒,背後總引起一陣手掌聲,接著問Japanese? No,Chinese.成龍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那年北海道之行,令我體驗到日本人的潔癖,把垃圾帶回家,我們在糖果店買了糖果現場就吃,見那老闆立即張開紙袋待我們把紙屑丟進,讓我們惾了眼;可是我們深夜回酒店,路經小巷,見到那些醉貓吐得滿街,深夜日本另一方景象讓我混淆•許多龍迷只在銀幕認識了成龍的形象而忘了他真實的人生•實際上他是一個環保者,面對亂拋垃圾的垃圾蟲,他並不提及异議,而是自我提昇,他說他的潔癖是受到母親的影响,反觀周遭環境對我人的影响,附近一間土著小學,放學回家之際,就沿途就見小學生丟下的紙皮果屑,你丟我棄,好不開心,也不見有人提出异議,還有附近籃球場,青少年相聚打球地方,場地上就丟棄不少塑料袋和煙蒂,雖然過後有人前來打掃,只是你丟我拾是一種著不完的工作,所以有人言及我們若是不丟垃圾,那些打掃工人就要失業了,不知是那廂的怪論,真想讓成龍前來走一回•

19•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二舅媽故事知一二




二舅媽嫁过来才十二㱑的马來诺小女孩•今天还在与玩伴在屋脚下玩跳飛機,第二天清晨便被家人帶走,"嫁"到詩巫去了,二舅還是不懂事的小男兒•追隨的老嬷嬷,说照顾她女兒,嫁女赔老,只是这位老嬷嬷生性樂觀,爱喝兩杯,也愛坐咖啡店,兴致勃勃时还会弹起手風琴,唱起馬來班頓•晚年時卻落得淒涼,她的孫子在郊區建了一間茅屋,讓她自生自滅•
孩童时常随母亲走亲戚,到外婆大厝,见到二舅的家就在大厝旁的小烘房•所谓小烘房就是一间小木屋,早年外婆家割膠着为烘膠用,後改装着為住宅•因它靠近江边,每到大厝我就脱得精光,与表哥们往江边一跳,游個通快,那是陳年舊事的回憶,只記得大人對小孩格外放鬆,任他們撒野•
也聽母親說過:「你二舅曾住過我們家裡後邊小房,因為那麼大一間空大房子,沒人住,你父親怕我寂寞•」
「後來呢?為什麼搬走•」
「就是你的伯公看不慣,天天與你的二舅媽吵架••」
「那時她肚裡已懷孕,大腹便便,忍無可忍•」母親續說•
我慬事時伯公已臥床不起,我每天總是捧一碗母親煮好的清粥,放於蚊帳前叫聲:「伯公吃粥了•」也不菅帳內反應就走人,後來有人發覺帳外擺著碗筷沒動靜,有人告訢我:「今天不用捧粥了•」我心中放下一塊大石•
母親跪在房門口大呼三聲,緊接著就辦理後事了,那時正值日機前來轟炸時期,大家趕在天未亮時就把伯公遺體葬於"五基立麻"坟地,緊接著是逃避戰亂時期,回到大厝已是聯軍登陸光復時期,在舊家多了一個香爐及阿伯公放大的遺照•
那時二舅媽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只有阿山長相好似阿伯公的翻板,於是有人舊事重提,說她那年大腹便便,與阿伯公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究竟二舅媽如何搬走,我幾乎沒有什麼印象•
我會再度與二舅媽相遇,只因為她家背後那條江,有人說見到鱷魚在那岸灘上曬太陽,我們也不懼怕,照樣在那戲水逰玩•
提及鱷魚,二舅媽的故事可多了•
她說有次她與妯娌划著小舟前赴蘭南撿螺子,在半途中突嗅到腥味,坐在船頭的妯娌心中暗叫不妙,立即口中唸唸有詞:大伯公魚,我與你無怨,不要擋住我的去路•果然見一長滿青苔的木桐浮沉異動,慢慢的移開,那就是鱷魚,嚇到她雙手軟到把槳掉到水中而不知•有次拉子就在那木桐上升火煮飯,後來發覺那浮動的木桐原來是一隻百年老鱷的身驅,嚇得魂飛魄散,只好丟掉飯鍋盤子只顧逃命•
我則較喜歡她另則故事,在她們老家稻田茅屋,每晚都有鄰田眉目清秀彬彬有禮少年提著燈籠,划著小舟前來話舊,每次離去總留下泥沙一把,有人好奇問及,從此不見那少年前來,後來有人在港尾捕魚,釣到一只鱷魚,刼殺了之,有人說那隻鱷魚每次化身美少年到甘榜找美少女談心,心地善良並不害人•
因為家父與二舅深交,所以我們自然而然與二舅媽來往加深,有次她與女兒布蒂來訪,剛好碰上吉寧人前來賣布料沙龍,趁她們在檢布料時,我追隨布蒂到附近紅水溝逰玩,不小心跌入溝中急流,在水中浮沈差點喪命,幸好給屋旁的福州人營救,消息立即傳到母親耳中,引起姑嫂互相埋怨,母親責怪布蒂帶頭,要不我怎麼會跑到那裡,從那時起,我就沒見二舅媽來訪•
在農曆新年時,年初二,照習俗,母親依舊回娘家,那時外祖母已不在,見到妯娌之間都忙碌賭"四色"、"十河",冷落了我們,我就趁機到"烘房"找二舅媽••
我唸中學特好喜愛二舅媽所煮的咖喱,遇有什麼季節,母親就托人前往"大厝"叫二舅媽前來大現身手•記得有天清晨聽到二舅媽的軽叫聲,也聽到母親在囉嗦:「準是又來借錢•」只是這種有借無還引來異樣的反响:反正你们有的是錢,也不在乎•
那时二舅的一块爛泥巴遭到政府收回,賠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錢,從此收拾了魚攤子不賣魚,我們再也不見二舅媽蹤跡•
事過多年,大厝經過六舅手中,與人合夥酒產,樹倒猢猻散,昔日親戚見面也難相認了•事隔多年,卻在意外中聽及傳言:二舅臥床不起時,遭到二舅媽與大兒子,以祳頭壓在臉上熄吸而死,是為了被窩上剩餘兩千元•不過那時這些人早已逝世,只留下一個死無對證的話尾•

18•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古晉的打劫、詩巫的殺人



朋友讀了報上新聞,感嘆地說:"古晉的打劫、詩巫的殺人",令我感到尷尬,皆因我來自上述兩地,古晉的打家劫舍方式五花八門,詩巫近日法庭審理案件均以兇殺有關,難怪在外人眼中,成了上述的定論,還好不至淪為"惡名囂張"的城市,影響了犀鳥之鄉的形象•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也有人謂媒介的過度宣染讓讀者讀之人心惶惶,增加警方壓力•只是上述地區小,牽一髮而動全身,同時地方治安亮紅燈,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在警方頭額上,看一看,你怎麼解決;當然反對黨趁機撈取政治資本,把課題政治化,轉移了視線,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治安紅燈依舊亮著•打家劫掠,有人除了罪警方,一切圴自生度外,這種市民常態也間接促進罪嫌的產生•世界上那裡沒有發生強劫,謀殺;也許有人提及這與國民教育,道德素質有關,也有人言及在那些發達國家,犯罪形式方法更加靈活,完美至無法破案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世界似乎魔永遠走在道的前端,若無道、魔亦消失,若無魔、道又如何?這是人間自古以來存在令人髮指的問題•只有東方道德倫理才能治理人們心魔,讓一切貪念遠离吾人而去•走遍世界,我總感到鄉村人純樸單純,城市人鬼馬冷酷,在一次旅程中我們敬酒乾杯,高喊飲勝,引來異樣眼光,反觀他們敬酒時,旁人只以茶匙轻搞酒杯,同樣也令我們感到輕嘆,那是否野蠻與文明對峙,我也胡塗起來•

19•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Friday, December 14, 2012

魷魚雍菜




常在攤販吃魷魚雍菜而認識了攤主,不知其名,卻自認其姓魷魚,名叫雍菜,聽來有點東洋味,反正他身栽婑短肥胖,有點像武大郎,長相像個東京花街路過的大和一族•後來聽說魷魚不宜多吃,我逐漸減少上那裡,偶爾街上相遇也只打打招呼,聽他感嘆生意難做,魷魚缺貨進口少•有次路過他的攤販見到人去樓空,問及旁人•
「上雲頂快活去了•」
雲頂在遙遠的西馬半島雲層中,前往者莫非個個快活似神仙•
再過那裡,攤販依見無人,問及旁人•
「樂不恩蜀•」
我好似活在四川的蜀道,蜀道難、難上青天•
偶而也聽到蜀犬吠日,一兩聲•
再次路過那裡已是一片廢虛,只有幾個拾荒的孩子,身著泥垢,輕嘆魷魚和他的攤位早已隨風而去,卻廢墟留下一塊小木,上書卻永遠掛著"廈門人魷魚雍菜"在那陰陰的隨風飄搖,站於那裡不禁遐想昔日繁華不再,背後似乎也多站了一人也在那哀嘆,與我一樣在憑悼眼前土崩瓦解,回頭一望,那有身影,只是嗖嗖風聲在飮泣,泣鬼神•
我與魷魚雍菜之交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偶而也見他翻報讀書,攤上也訂了兩份報章,書是借自圖書館,他看報速度奇快,蜻蜓點水似翻翻翻,為了借書還期將至,他也是囫圇吞棗,有次我向他提及•
「這是你讀書方法嗎?」
「沒辦法,幹我們這一行,那有時間啊•」
「那晚間回家呢?」
「晚間回家早已疲憊不堪,雙眼都長不開,還能看書?••我就是年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說得也是,在攤販之中,只有他是怪人•在人心目中這號人物均是老粗,口若懸河,而他卻是文質彬彬,待人有禮•
「我高中畢業那年本來欲赴外繼續深造,無奈家中貧寒,恰遇家父逝世,後繼無人,唯有收拾家中的爛攤子•」
說來他已是第二代魷魚雍菜傳人,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這個"爛攤子"終於畫上休止符•
後來有人發現他流落在雲頂,在菜市場經營"魷魚雍菜",同時解逅了一個小龙女,那是在賭場她輸得精光,以身相許一夜情,在外築起愛的野窠,只是大家都不看好這雙野鴛鴦•實事不意所料,魷魚一出街,那姑娘就在背地里幹起一粧見不得人的勾當,只見那些俊男帥哥進進出出,魷魚也聽到風聲,按兵不動想這老娘也許會悔改,至到一中午,魷魚再也耐不住,拿巴尖刀準備上演一拙"武大郎大鬧獅子樓",誰知走到那裡踼開房門,見到眼前赤身裸體肉蟲相擁拼搏在身家床上,除了自家"老婆"外,那男的就是平日與他稱兄道弟,胸懷大志的老友,手上執着刀子立即落地,"当"地一声,高呼:朋友妻不可欺啊!
從此再也沒人見到魷魚雍菜•

15•12•2012。
2:49pm



Sent from my iPad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2

從銀行街到打鉄街



從銀行街到打鉄街,因為銀行街有一间古老華資銀行:"廣利銀行"•打鐵街只有一間古老的打鐵鋪,整天叮叮噹噹著響而命名,不過這裡也有一間"渣打銀行",那是後來居上•在 銀行街與打鐵街互相聯繫,中間隔著一交通"小"島,把銀行街與打鐵街切割著為遙相呼應,橫行是愛連街•
對舊區而言,這一帶曾是輝煌過,位於打鐵街渣打銀行的前址,以前是"華體籃球場",這裡曾舉行過無數籃球賽,培養無數體育人才,旁邊就是榴園咖啡店,相連就是麗都影院,我們就讀的中華中小學就在籃球場隔鄰,當時校內還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就借那裡上体育課•依稀記得這裡晚間熱鬧異常,沿街擺攤,對面就是福隆興咖啡店,24 小時營業不夜天,由於這裡接近甘榜,夜間紅男綠女在這裡相會,喝茶聊天,那時華社族群風氣依然保守風,女人是不準坐上咖啡店喝茶聊天•當年的咖啡店只賣茶水,員工只穿背心內褲,因為老闆苛刻怕員工收了茶資私自存放褲袋;隨著社會形態改變,有人覺得很不雅觀而逐漸改變,因為咖啡店早已轉型,成為綜合性的飲食㘯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裡咖啡店的招牌只寫商號,或在商號之後多加"園"字,如"鼎玉園";除了福隆興外,還有華僑、華商、都是後來居上的咖啡店,都著落不遠的馬克律,那一帶因靠近江邊,方便鄉民船隻一到,除了辦事外,以一盤三毛錢無肉乾盤麵,一碗豬頭骨泡制清湯,茶水也免了,祭完五臟六腑外,以手擦擦嘴就趕上欲開返鄉的摩多,或順手在海乾街買一串光餅隨身帶回家去,那時一個光餅只賣兩分銭•
銀行街除了"廣利銀行"英資"印度舊金山銀行",洋行船務公司都集中那一帶,有點類似30 年代的"上海灘"海外貨輪造岸㘯所,日治時期,英資洋務被迫關閉,"廣利銀行"被接管改為"三井銀行"•歷經三年八個月日本投降之後,英國皇廟重新登陸,砂拉越依舊擺脫不了殖民地命運,換了不同的主子,銀行街和打鉄街依舊不變•只是到了六十年代,銀行街多了一間"華達銀行"那是遷徙自老街的一間古老的華資金融機構,而銀行街的"麗都"影院,上映來自香港影片,新片上映,人山人海,相隔不遠的"麗士"影院,早年多上映歐美片子,規格較高,因為觀眾多是殖民地官員及受英文教育人士,這些英殖民地政府的寵兒,常自認另類一族,與眾不同•
12•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Monday, December 10, 2012

五十年代,我們排演了詩歌造型




在籌募建校地基金逰藝會上,我與同學排演了一拙別開生面的節目,那就是"風在吼、馬在嘨",劇本是一首激情現代朗誦詩,由班上的才子創作,佳人誦讀,及造型同學六位共仝參與演出,才子、佳人都是兩位傑出的人才,一切點子都由他們策劃進行,因為佳人大哥在新加坡南大攻讀哲學系,在校看了同學們在文藝晚會演出節目回來後提及,妹妹佳人聽之,就把這點子告訢了才子•
才子靈機一動:「我們就來搞演出•」
佳人立即回應:「你來寫、我來朗誦•」那時正值學校籌募建校基金如火如荼展開的時刻,邀同學們呈現節目,把節目內容呈上當局,遲遲沒法批下來,同學們也不管那麼多就在學內禮堂排練起來•
經過一番摧促與陳情,學校回應教育部遲遲還沒批下來,因為教育部官員都是對新詩翻譯摸索不住,認為那種拆開的句子類似蘇以埃格調給否決了•不過可以二度上訢,才子把內容重整改寫,以散文形式呈現,卻軽而易舉過關了,才子就是才子;當晚演出確是轟動全場,掌聲不絕•
過後我們正面高三畢業考試緊張時期,大家見面時間也少了•見到榜上成積之後正是說再見的時刻•
才子赴英倫深造,佳人赴加拿大深造,各散一方,在那資訊沒有這樣發達,兩邊繫也逐漸隱退,當年高中情也淡化了許多,過後他們各別落腳在南美洲、南非土著部落,從事人文學科硏究,誰會想及在瑞士一國際會議,大家意外相遇了•
見面時,大家互瞅了許久•
「你是?•••」
「你是?•••」
接著互相擁抱,佳人在飮泣,才子哭在心理•高中時代的情結逐漸在回復,那一夜他們相擁在瑞士嚴寒的天氣,這世界彷彿是為他倆而設,過後大家各別回到工作剛位,偶而只在網絡聯繫•
突然有一天,才子接到佳人的電訊,她懷孕了,懷著才子的兒子,要他取名,才子回復說,就取名才佳好了,佳人說聽來像兄弟,怪怪•
「反正名字只是符號,誰想那麼多•」說話是才子,在佳人聽之也自覺自身還有傳統的概念•
只是不幸得很在一次意外,佳人流產了,恰值南非動亂,所以匆匆離開那裡到法國定居•
才子聽到信息之後,一度失落,是天忌?是命運?緊接著才子工作坊遭到逰擊隊炮火射擊,死傷多人,才子也感到此地不宜久留,匆忙也移居法國定居,與佳人相聚•只是好景不長,歐元危機,讓法國陷入不安經濟狀態,這時才子才想及家人,家裡雙親已不在人世,只剩走不開的兄嫂,護守家員,而佳人一家隨著移民風潮早已落戶西澳,究竟回砂拉越,還是遠赴西澳,在他們心目中引來一陣不小的爭執•
在一夜晚夫妻共著同一夢,回到五十年代,我們排演了詩歌造型,故鄉的呼喚歷歷在目,望著深夜的窗外,好似撓了世界一大圈,彷彿回到原點,在生命的旅程確實付了巨大的代價,回饋的是什麼?難道這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也不過是生老病死•

10•12•2012。1:18pm


Sent from my iPad

Saturday, December 8, 2012

<十年感言>



我穸念福州街的一段时日...

为了学习古时词,为了补习中国文学史,我走进了中华文艺社,在那脱离了
将近廿年後的文学世界。当然,在文艺圈内,早年的文友早已烟消云散,粉
墨登场却是来自八十年代的一群初哥。 他们对文学的赤诚并不输於昔日前
辈,只是时代在改变,也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当时正值我国政治遂渐开放,
我们再无愁阅读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来自两岸海峡及香港作品居
多。

前不久,马华文坛还在议论到马华文学<断奶>问题,其实在这些後辈作品
中,早已遂渐呈现<断奶>的自然现象,而来自海外文学理论与作品,只不
过充当我们早已断粮的精神粮食。

当然,中华文艺社在福州街社址开办过<中国文学史>,<古诗词>班,我
就在那里, 再度溶入正统的文学学习, 让我真正领会文学并不凭着一股激
情,也不能视为改变旧社会与民间疾苦的唯一良方,当然文学也依然不是请
客吃饭,它只是人生寂寞的一种精神宗教寄托。

那时,我们在福州街三楼社址,每星期一次的<雅聚>,由铁筝主持,大家
轮流作东, 并不出一道菜,而是讲一个文学课题。 那时有人提及余光中的
诗,有人提及郁达夫小说,还有还多有关後现代作品。我惊奇地发觉,年轻
一代文友,已遂渐与中国<五四>新文学时期脱节。轮我作东时,我选了鲁
迅的散文诗《秋夜》,当时就有文友问及鲁迅是谁?怎么写这等无聊文字。
我心想,鲁迅不是神,不过在中国旧文学跨越新文学时期,他的诸多小说,
散文,早已有後现代主义,後设的伏笔,只是当时大家没发觉而已。

当然,在文学观点大家有异,至少不会弄到水深火热,因为没有经过<风雨
年代>的一辈,究竟比较单纯。大家至多争论就算,而不记上心头恨,因为
在他们的概念中,文学只是一种生活的点缀和冲刺,但就不因而言及文学没
有目标只有浮标,实际上,大家都在默默耕耘,收获是各人不同的看法,也
不想套上一种摸式,把文学送入死胡同。

後来因经费问题,中华文艺社社址,也在执委同意下迁出。昔日相处於福州
街的一段时日,却是令人穸念。当然其中有人掉队,也有人始终在<文苑>
上交出作品,真正做到以文会友的境界。

【隔岸观火记】


·桑木

(浪花淘尽英雄泪,是非成败是场空
.....)

铁戈旗下的梦幻
是否於太平洋边缘
再度扬起
椰雨蕉泪
欲把海上翡翠图染危城
撕喊与枪弹对制
人人是暴民
逃亡在即
茫然若失
“这是最後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天明”
为什么
同一旗帜下
情系不同命运
烽火隔岸
惊悸已是青鸟的迷惑
献一支甘榄叶枝
也救不了
红白旗下
污秽岁月
椎心泣血
已是沸反盈天
有道是
正气来自山河力量
端来
一碗新汤旧药


(20.5.98觉醒日)
*铁戈是四十年代星马诗人,他的诗
集《在旗下》曾於1947年在香港出版。

【除夕十四行】




●桑木

远离火蚕食烛岁月
时间依然没有异样
痴呆 着,乙亥年消失
双隹节来临又何妨

於是以忱当帆
试图航入另一年轮
草菅搜集港湾笛噪的惊悸
偶而或以
脉博跳动与分秒比快
人生到此只不过
再次小的总结

是否馀留
半载残烛
着了黑夜中期待明天的半辈子


(後记:乙亥年除夕,明日雨水酉时,丙子年春节初一)

细读两岸三地「熟男」的青春回忆录




「忽然 ,懂了」是对照记1963#2的续集,是兩岸三地"熟男"的青春回忆录,仨是楊照(台湾)、马家輝(香港)、胡洪俠(大陆)•他们虽是1963年出生,但环境、思想意识却不同,随着卅个各別主题隨意發揮,正如张大春所謂:「忽一回首,略得蒼茫,這就是男人撤嬌的情㦔!」
早年讀過「三劍樓隨筆」是梁羽生、金庸、陳凡的合集,漫談古今中外世間萬象,那是一甲子的事了,如今書已丟拋,書也有丟棄的命運,但印象卻深刻極了•只聽說[三家村扎記]遭到批判,㓰为毒草,欣起文革的前奏•上述提及都是仨的文集•物換星移,時代翻新,我們有幸讀及「忽然,懂了」,在這自由閱讀的年代•
董橋對它的評價,認為仨輪流挚筆漫談,消磨三劍楼劍气,清玩三家村村烟•劍氣,說的是宋代華岳詩裡[筆鋒帶怒搖山岳,劍氣啣冤射斗牛]•村煙,說的是孔尚任「桃花扇」中[日淡村煙起,江寒雨氣來]•畢竟、三個男人抵不過一個張愛玲,三劍樓三家村都泛黃褪色了,燈下翻讀彷彿張愛玲翻看祖父的照片•"見董橋:戲題<對照記@1963>一文"•
張大春落筆仨說:三之為數大矣,君子有三畏,亦有三變•天地人得其三,算是滿了•盡管掛在嘴邊的話還有三缺一,但是另一個就算到齊,也只能坐下來叉叉麻將罷了•君不見佛號三世,緣訂三生,桃園之義以三,風塵之俠以三,而胡洪俠、馬家輝、楊照以文相聚、端的是三合一、無間道•
「夜黑風寒,地凍霜冷,大街上,小巷裡,流动着一團團黑影•刚听到前面似有人声,还有光亮一闪,等到走近了,却又不见了蹤跡•••」這就是快刀斬句的胡洪俠•
「我從小愛哭,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情緒稍稍激動便哭,生氣哭,高興也哭哭啼啼,彷彿心底有著一個小小的噴水池,隨便找個缸口便往上湧出來•」不擇地㫮有情淚,這當然是馬加輝•
「距離這個影像出現在生命中,超過三十年了吧,神奇地,除了那詩集上顯現的文句不同,其他每個細節,都沒改變過•」這是典型的楊照,身上隨時有各種隨時接收啟悟的開關•
這就是張大春對仨在各別主題的深切觀察與分析•
大陸作家尖兵另類注釋如下:
仨,天南地北走過,滄海桑田看過,胡洪俠世界上沒有他不懂的事情,沒有他不在瑒的事件,他能把身邊事說得魂飛魄散•楊照的「台灣腔」是特色,句子不長,少用形容詞,但常慣用遠景、中景和近景交織的氣氛,用最乾淨的文字抒了最動人的情,在一個抒情已經變得不可能的時代,楊照的文字是亂世良藥•馬家輝那等待過攝影機的演技落在文字上,他的文章最虛構也就艷麗,楊照儒雅,胡洪俠誠懇、馬家輝的眼風,用他自己的話說,「從不失手」•
兩岸三地的頂尖評論家:張大春、董僑、尖兵、他們的推薦文字,似一陷阱,讓你陷入而不能自拔•作者在前言寫著:一邊寫著自己的故事,一邊讀著其他兩人的回憶,•••穿越時間誠實面對所有的喜怒哀楽與尷尬與不堪,生命中許多迷糊、懵懂、錯亂的情節,會怱然都變得透澈澄明,忽然,懂了•

Friday, December 7, 2012

算命



年轻时候不信命,也算过命•不信命只是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算过命只是几个好友觉得旡聊,成群结隊花点小錢前去直捣黄龙,那时算命佬都是外來,在旅店窗前插了一布旗,上書某某半仙,也让我感到算命佬是半人半仙,因为他䏻解读你的未来•朋友中曾把一逝世者的生辰八字给算命佬批,结果算命佬算命佬算來算去,算不出所以然,不禁问及:「该兄台是否已往生?」朋友不得不承认而遭到算命佬下遂客令,这就是年轻时代的無聊•
孩提时代,就听见过算命的,那是随母亲上庙会,拜拜之後,母亲给了两块钱给庙前算命的说:「给我小兒算命吧•」算命开始驳卦口中唸唸有词,结果说些什么,好像命中缺水,而把我的小名改阿火,嚴禁我走在河边戏水•
也在孩提时代见到算命的上门,那是赚家庭主婦的錢,也不知在那里听到:派命查毋爱算命、缺世查坡愛照鏡的闽南諺語,似乎否定了鏡子和算命?
在年少时期就见一手留长指甲,提着一小鳥籠,摇摇一下就有一隻麻雀跑出來,嘴里衔着布上排好的纸牌,宣开便是你的命•
那亱我与小宣看完二場电影正下着毛毛细雨,我檢起一张廢棄的厚子皮,遮在头上雨中漫跑,路过麻吉街,店都已关门,只有一盞微弱的小灯在那里闪动,就见那长指甲在微寒雨中半睡半醒,在等待客官前來问卦、在等雨停、我们走近餘兴未了,就在那里摶卦问事,问些什么,也忘了,只记得第二天病倒了•

28•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童年美食



我的童年沒有美食,全憑大人的口感走,拉讓江一帶的美食不外乎乾盤麵和鼎邊糊,再來就是潮州棵条、福建麵、海南咖啡,麻油鳮•至今大家在谈美食,是否回忆童年时代的美食,那时候跟大人赴婚宴或寿宴,就是品尝到酒席上美食的時刻,尤其是寿宴,麵线和鸡蛋免不了•孩提时代冷盤和水果則是我的最爱,冷盤是喜宴的开始,也是我肚子餓扁的时刻,因为喜宴不按时拉开是我们一向传统凖则、再说吃了一大堆油腻食物在肚,水果來到正是时候,天下没有不散宴席,吃了水果不也散了•小时候赴宴席最喜欢喝气水了,早年喝的是F & N 的柳丁汽水 ,橘子黃一瓶,瓶蓋一开"博"的一声,立即冒烟,所以也叫"博水"•还有收集瓶盖,则是小朋友的喜爱,那时大人在桌上喝彩猜拳,小孩则在桌下争失瓶篕•奇怪的是当时吃剩的菜肴还以塑料袋剩之,拿回重煮称之"菜尾",這種環保措施還保留至今•有時發覺這種宴席似乎是一種浪費,東家是有錢有臉,大費周張,美食佳肴吃之一半,一半丟棄,都是為了保留情面•六十年代,前去喝喜酒,酒席進行一半,一雙新人在敬酒時,突然出現政治部人員把新郎帶走,剩下新娘哭如淚人,大家也沒心情紛紛退席,據悉新郎涉及當年地下活動,被帶走協助調查,那時我耳中只聽媽媽說:「快走,警察捉人•」

03•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看电影




看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寫盡人生過程•聽老一輩子的人說,最早的電影院,就在一間店鋪內,放映的是卓別林時代無聲電影,放映前還請專人在台下彈鋼琴•電影院是人生的記憶,在電影全盛時代,看電影是一種時尚,紅男綠女社交產所,一部新電影上映,電影院前人山人海,幾時電視搶走了觀眾,讓電影走向谷底,為了搶救電影,大制作影片,3D 電影引進感官刺激,過多的電影特技,則是當代電影文化的特色,與電視熒幕分庭抗禮;電視熒幕能侵犯電影權益,而電影院則難見侵犯電視權益,不過有一個例外,則是世界足球杯,電影院能以 3D 技術把現場球場搬進影院,不過球賽一過,就銷聲匿跡,只有世界足球杯能把運動引至最高潮;當年放映影片只有少部分被列為經典,隨科技的發達,人們不只能在電腦寬平欣賞自身喜愛的影片,還能在iPaid,iPhone觀賞到;提及電影船是我年少時期美麗的回憶,當時州府仔沒有電影院,只靠巡迴電影船,只要電影船一靠岸小鎮就引起一陣熱潮,有人帶頭沿街店戶楽捐,消息立即傳遍附近長屋,黃昏划船前來看戲「電影」,七奌半開始放映兩部中西影片,大半是武打、戰爭片子,所以李小龍的名字响半天,人人知晓,事隔多年,若是你走访长屋,还可看到他的海报•

03•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令人不禁想起中秋,那是一個乡愁的节日,中秋未到浮出台面,先是月餅,接着是鄉愁•••我在美國大峽谷、我在香港、我在长江三峽、我在都门过过不一样的中秋,体验不一样的鄉愁•在大峽谷,我们的吉普車在山谷夜行,热風撲面而來,山谷中升起的月亮在追赶我们,好似一面發着冷光的明亮鏡子,四週均是冷酷的沙丘和岩石,照应我们,大家欢呼雀跃,我突然想及今天是中秋,心中郁寡欢,也不知家中情况如何,因为我离家也有一段时日了•在香港,中秋是公共假期,我们登山赏月,看香港夜景,沿途叙旧,回程时歇脚於一菊花園,員工都回家去了,只剩下一老耆坐在亭內喝悶酒,見到我們遠道而來,不禁多拿酒杯,暢談太平山下,深亱來臨不禁感秋風凜冽,話別時看他依依不捨的眼神,那一夜我們提著燈籠下山;在長江三峽,我們郵輪就在長江夜中行,那一夜正是中秋夜天氣格外晴朗,只是江中煙霧彌漫,大家都在尋找月亮,遠處卻飄散隱隱約約的歌聲,"十五的月亮圓、十五的月亮光••";在都門,中秋佳節都寫在購物坊,酒肉朋友中,酒逢知己多少,這裡也掛满紅色燈籠,女兒放工回家已深夜,路上塞車造成遲帰,空氣汚染加上來自蘇門達臘的煙霾,月亮究竟你在何方•

02•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孙中山



「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那是國父孙中山的遗言•小学时代每週一朝会,大家集中礼堂先唱國歌,後向孙中山遗像行三躹躬,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孙中山,後來读及他爬上萻薩台上把她的左手拔掉,後來熟知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孫中山始終是個影子,緊隨著我,除了禮堂外,咖啡店依然掛著孫中山的遺相和一雙對聯,前赴鄉村走訪同學,依然見到同樣的遺相和那雙對聯高掛於客廳上,一般公會團體依舊高掛孫中山遺柤•1949 年後,大陸改朝換代,大批難民退至台灣,流離海外,形式改變了華社的意識形態;中英建立了邦交,雙十節逰行改為「十、一」大逰行,在青年協進會會所改掛毛澤東、彭德懷晝相,十冃一日全巿升起五星紅旗,孫中山的畫相幾時銷聲匿跡,也無人關注•

30•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喇叭褲



穿過喇叭褲,今日看了昔日舊照,心中不禁一笑,大家褲衩形同喇叭,可藏下一隻母雞,哈哈大笑之餘,那是時尚之風帶來之過•不過此風吹噓並不持久,也忘了是什麼褲代替了喇叭褲,只記得當年年輕人把褲管剪之"三輸固"即剪之三分之一•隨著而來是燈籠褲、熱褲、乞丐裝、娃娃裝,大半只限女性,男性時裝卻打回原形,除了休閒裝外,大半是牛仔褲,上班族則以長衫長褲為主加上領帶和外套,在空調中顯示高檔氣派•早年機上見到衣冠楚楚男士和榮華富貴淑女打扮,如今 Every one can fly 反而見到衣著隨便,腳穿托鞋上機,大家也見怪不怪了•只有賭場謝絕了衣冠不整入內,若你進了高級餐廳,或前赴宴會,則不能注重衣著的打扮,那是一種社交禮儀•有人說時尚會回流,若是你見了喇叭褲出現於街坊,一點也不會感到好奇,至少你會回應:你看,喇叭褲又回流了•況且現在大家都在環保,舊衣新穿,誰敢擔保喇叭褲不會上擋•

30•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股票



股票全盛时代,股迷疯狂得如痴如醉,今天随便进什么股,明天抛出总是赚一筆,那时老师都不当,进場抄股•曾几何时,股市崩盘,大家只好排队跳楼•我的銀行經理股市崩盤整夜不眠,站在窗外直瞪天上北斗星;我一位客戶就是靠了炒股起家,父親留下大筆遺產,不愁吃、不愁穿•羨慕了幾多人,有天所得稅找上門,問及收入,他卻支吾以對,最後只好不了了之,因為股市嬴利都在免稅之列•在股票全盛時,周遭的人都在熱衷炒股,我因沒閒錢無法參與,唯有靠邊站,整天在電話中聽他們叫喊幾粒,意思一粒為一千股曾幾何時這些聲響沒了,有位昔日股友見面時曰:「你沒買算是賺了•」在股海中全軍覆沒,大有人在,而我手中剩餘股票形同死魚,幾年過去都沒翻身之勢,看來確實永遠葬送谷底;股票曾是夢,為多少人制造美麗的夢想,惡夢驚醒真是不堪回首話當年,曾聽過某大款身擁百萬股票,連人帶款失蹤,確實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在當今世態實在平常不過,電視情節不是每天在搬演同樣的情節,令觀賞者成為幸災樂禍一族•

30•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駕照



據我所知我的經理夫人,未學駕車,就通過關係取得駕照才學駕車,其中來龍去脈,不易為人所知,當時我們考取駕照就憑考官的心情,若是連續三次不通過,只好說聲拜拜•我表姐就手形同鴨腳,一連三次不過關,飮恨沙場•有聽說買新車包駕照的怪事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為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我們家裡沒有車就開始考駕照,除了學車師傅車子外,親戚有車見了就借,掛了「L」牌就上路,那時路上車輛少,也不知天高地厚就考駕照,誤打誤撞,先後都安然過關•那時駕車也不注重路上標誌,速度,我行我素,連不準進入地區也照著駕馭,至今想起也不禁湼了一把汗•孩子說你這種甘榜駕駛技術,只適宜鄉區小路行駛,到了大州府就不行了•實際上在國外,看他們拿了國際駕照到處租車,從英国到法国渡过英吉利海峽,好不威風凜凜,直是羨慕死人耶•老胡說駕照也是一種身份,若不擁有國際駕照,肯定租不了車,背包旅行肯定靠雙腳步行露宿郊野,要不擠上順風車,和火車上頂的路民同蓋上天所賜的一張被子同居同眠•

30•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書店



逛書店给我帯來不少有趣的回忆,在嚴禁的年代,殖民地時代嚴禁了大量書籍,幾乎把書店轉型為文具店,相關地讀書人也少了,在固步自封的愚蠢政策之下,在打鐵街的"上海書店"成為上海商店,店家是上海人,忠厚可親,小學時代放學時分,我與同學們常到他那裡翻閱未讀完的書籍,就不見他支有異意趕人那麼小器,相反地老唐書局的唐佬就沒那麼大方,每次見他在驅趕來自樓上補習的小朋友,在那停腳翻閱書籍,只聽他說:「走、走、走、要看免費書籍到圖書館去!」多年後我在都門"Kinokuniya"書局就見形同圖書館的大型書局,新書登場還有二十巴仙回扣,到處都能見到連鎖的"大眾書局"販賣兩岸三地書籍,也包括文具 CD ,是典型的綜合讀賣中心;六十年代老家的"中聯書店"是一家左傾書店,販賣來自香港中國出版書籍,代理當時左傾報章"新聞報"及新加出版的"陣缐報",地下組織的聯絡中心、收集情報所,大逮捕時,負責人遭到扣壓,書店關門大吉,幾時銷聲匿跡,也無人知,說來也有點神秘兮兮,第一位被捕以不需要人士被逐出境本地出生的青年,卻從那裡開始結束•

30•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拜年



拜年是拜農曆新年,在中國卻被解為春節•
拜年開始於中學,騎著腳車隊伍沿家逐戶,由於時間關系,只是青蜒點水,而踏進社會這種習俗逐漸免了,相反地公會有團拜,也讓久別老友親戚相聚敘舊,小孩還有紅包拿,亦不楽呼•反正有人贊助,舞獅,財神爺駕到好不熱鬧•
隨著社會改變,拜年形式也有所不同,鄉屬會館晚宴開席百桌,也邀請首長社會名流賢達前去赴會,也是政要和民間互相交流時刻,誌在主賓訓悔,都是官樣文章,每年一成不變,不過宴席每桌兩千大元,由各屬公會顯要埋單,我們這些小人物前去赴會只不過湊熱鬧,裝門面而已,會上佳肴美食加上文化表演,顯出華社的另類群聚力量,促見時下華社經濟政治在我國所扮的角色•
記得年少時期曾聽過"王小二拜年"舊曲,顯示新年來臨苦哈哈的楽觀情懷;也聽過"白毛女"中的插曲,揚白老把女兒賣給地主在大年除夕自殺,而女兒卻在家等爹爹回家過年,如今歌曲已成紅色經典,文革時期板樣戲,年輕一代知多少•
當今小孩過年一樣高興,與我們童年時代同工異曲•隨父輩到親戚家拜年免不了,在都門過年卻是滿街清靜,因為都門是逰子的城巿,大年一來,大家都回鄉過年,留下城巿人不免留下鄉愁,只是這裡購物坊大年初一照舊營業,酒樓開業至農曆元宵過後,不過此時上酒樓要有心裡準備,因為收費比平時要高;都門嚴禁炮令,因此缺乏過年氣氛,不禁使人想及家鄉,令照禁、炮在響、年照拜,雖然有人在過年期間違反禁炮法令被控,第二年新年除夕,故態復明,忘了前朝舊事,依舊燃放鞭炮,所謂炮竹一聲除舊,缺乏了炮竹聲響還過什麼年,更甭拜年了•
在都門新年小販、菜巿休業至元宵夜之後,巿街一片清靜,只好以快熟面充飢,更甭提及拜年了•

29•11•2012。9:11am


Sent from my iPad

普通话




普通话,在小学时代是我的國语,因为殖民地时代我读的中華小学,老师都來自唐山的读书人,教的当然國语•在高中时代來自港台的落荒而逃人士,都因大陆变色,他们之中非專业人士,而是半路出家的反共人士,俱有強烈的政治背,南腔北調共一爐,談不上圓腔正音,那時同學們之間流行一句彦言: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廣東人講官話•那時所謂官話就是普通話,即國語是也;也在那時令人想及講方言罰款五分錢的小學時代•反而在高中時期以方言交流,也沒人管•
後來中學改制,改為馬來語文中學,小學仍然保持狀,語文成敏感課題,不準公開討論,不過課本卻去中國化逐漸變形,那時的國語是馬來語,普通話早以華語對稱,國歌卻以馬來語版夲•時至今日中國和平崛起,改變了世界形勢,馬來西亞華人檢到便宜,華人華語,朗朗上口•在資訊開放的今天,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人們早已遣棄封閉時代的固執,手執人民幣的中國人到處跑,是商機,不會講華語的亞洲面孔算落伍了•香港最現實的都巿,回帰幾年之後,香港巿民的華語早已朗朗上口了,新加坡佔有九十百仙人口,早已英華雙管齊下,佔了優勢,都門更上一層樓,在馬來語中夾著英語和華語•
當年的普通話就是今日的華語,只是名稱上改變口音依舊,早年走訪中國大陸,上商店買東西,店家見了逰客特派一講英語售貨員助陣,看她講得辛苦,我說我會講漢語,嚇壞了她,她說她以為馬來西亞的華人早已馬來化只會講方言、英語的娘惹與峇峇,反而多年以後我走訪馬六甲,早年的娘惹與峇峇早已銷聲匿跡,他們都到那裡去了,當地人也不知,也有說大半移居到新加坡,只剩幾家娘惹屋供人觀賞,在都門中我卻意外尋到娘惹美食,問及店家,是否來自馬六甲後裔,問非所答,他們來自北馬梹城,講的是華語,是我家今不如昔的普通話•

28•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錄音机



有录音机的年代,確是摧燦的年代,也是摆脱听黑膠唱片的时代,曾几何时,录音机被淘汰了,人们开始回味古早年代,黑膠唱片又哨哨地登陆,过了一甲子•
在回忆的話匣子箱内是否仍存一古老的录音机,记录着撫今追昔、風雨㱑月、人文地理風景線;沒有錄音機的年代,時空好似凝固在寂寞無限空間,許多記憶都無法在我人䐉海中•最初擁有一台錄音機,録著自己喜愛的歌曲到處跑,引起旁人的羡慕和忌妒•
誰也不䏻想及在那個匣子內,一條錄音帶,把時空的聲響給録下來了•我曾帶著一架小小錄音機把名人的講座,對話留了下來,最令懷念應該六十年代反殖改革社會活動中,政治部、警車擺在路邊把台上演講內容一絲不苟録了下來,著為改日呈堂提控證據•當然在商場也有採取同樣的手段在桌底下錄下你的供詞有沒前後矛盾•說來録音機成了廣泛的使用,是否到了預期的效果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在尼泊爾,山中行,在密林中聽鳥叫聲,有專業人士帶路,沿途細心聽鳥叫聲,便䏻辦認是來自那方鳥叫聲,這時除了望遠鏡外,就是錄音機了•在不丹就有觀察鳥類生態的旅行團,天沒亮就出發了,一路行行走走,撘了帳篷在深山過夜,沿途還有挑夫幫著扛著乾糧,他們大半是寫畢業論文在籍大學生,口出成章把資料錄在先進錄音機上,夜間在帳篷內忙著整理交流•那次我們在旅途中就遇到這一伙人,從印度越過邊境抵達•我們則以相機紀錄那段山中行程,偶爾也以錄音機錄下山中瀑布水流聲,著為改日放映幻燈片的背景音樂•如今更放便了,手機亦有攝像功䏻,突發事件均䏻記錄下來,是否在顕示告別錄音機時代已來臨了•

25•11•2012。9:42pm


Sent from my iPad

作文



小學作文時代,是由老師命題,同學們自我發揮•
我的小學作文曾被老師批下"恐非作者手筆",令我自尊心大受傷害,長大後才知有"文秒公"之帽,更有言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說•走上寫作道路,向報章副刊投稿則看老篇臉色,投籃稿件一簍簍•曾在甲報投籃稿件,參與乙報年終比賽,不但入選還得獎,在我塗鴉中算是一粧怪事•有時稿件久沒發表,以為投籃,改投別家報章,卻先後被刊出,蒙上二稿兩投的莫名•
在寫作同行中,就見有人文筆上得罪某些文壇權貴,喊打喊殺,怪㬨人•曾參加一文藝寫作營,除了吃喝玩楽外,對自家寫作並無幫助,還不是老生常談,多寫、多讀,至於寫什麼,讀什麼也提不出倶體的意見•有位前輩告訴我寫小說有巿場,至於散文、新詩只是點綴而已;更有另一前輩說散文是寫作入門通行證,說的也是文句不通,光籬奇怪,如何踏進文藝門檻,與繆斯相会•
古诗有平折,新诗则打破这种规律,现代诗之后,是后现代诗、后后现代诗,问及一诗人如何解现代诗,他也说不出所以然•所以我们学校作文老师从不鼔厉学生創作新诗,因为他不懂•所谓新诗比赛,则看评审的主观决定•一些新诗不易解读,所以有人说解读是二度創作,什至主观地歪曲诗中的含义•我不幸踏上新诗的门槛,年轻时代就接触到现实主义诗篇,不论东方、西方文壇诗人大作、後读及台湾南方诗社作品、後接触中國蒙胧一代诗人作品,如诗似画,如痴如醉,後回来重温唐诗宋词,漫游古人山水世界,读诗确是人生一大享受,有人说好山好水就是一杯纯朴的酒,令人喝之不知醉•因此在我系列塗鸦中,偶而也滴下纯朴好酒也不知•
也出席过文学讲座会,主办當局规定义题,不得超过二十分钟,唯有恶補长话短说,形同恶梦,交流不得超过十五分钟,形同趕着去投胎,面对巨大的挑战•促见台下听众並不口服心服,主持人早喊卡,这是什么世界呀!多希望回到小學作文時代,由老師命題,同學們自我發揮•

25•11•2012。
3:40pm


Sent from my iPad

可口可楽



據說一鑵裝可楽擁有七茶匙的糖份,讓我告別可口可楽的年代;不過可楽依然通行無阻,成為年輕人最愛•
早年因飲可楽成為可楽迷,凡是與可楽有關紀念產品一律招收不誤,機上半罐瓶裝開始,沿途收到有關"可楽"品牌的紀念品,如手錶,收音機、月曆,更有關歷屆奧運會紀念品,如玻璃杯,世界足球杯附屬紀念品等•
在這之前,我們口感只停留在紅獅汽水、F&N沙示水,突然引來了紫黑顏色汽水,來自美国飮料叫"可口可楽"•它的顏色像是來自我家後院的"紅水溝"的弄溝水,味道奇特非筆墨所䏻形容,有人說它來自美國西域沙漠仙人掌所提煉來的汽水,實際上可楽的配方始終不曾公開它卻陪我們過了一甲子•與"可口可楽"相配的是"7up".後先後分家,接著而來有"百事可楽"等飲品•"可口可楽"卻成麥當勞快餐店的飲品•早年在泥伯尔之行,在山里路途就見巨行廣告牌子与"百事可楽"針夆相对,在那里我们被警告不得飲当地出产的"可口可楽"因水源问题,而食新加坡進口的泊來品•在西藏我们在酒店酒吧喝的"可口可楽"每瓶叫价七块人民币,後來学乖到对街超市购卖,每瓶才兩块钱,高山缺氧,可楽是唯一增加体力的飮品;在日本一瓶可楽叫价近马币十元,在美国每瓶可楽叫价美金一元还要付加鎖售税及联邦税收,想不到喝可楽亦可喝过当地國情,讲来说去还是老家可楽最便宜•
"可口可楽"由飮品而產生诸多纪念品,让楽迷收集,也有可楽精品店,可是價錢不非吊高卖,記得都門的"時代廣場"就有一間這麼時尚專買店,精品都來自中國,投年輕人所好,只是只撐了一年半載就匆匆收盤,在茨廠街尋寶,也找到來自泰國的產品,那就是變形的瓶裝可楽,可愛極了,愛不釋手,可見制造商看準巿㘯,投巿㘯所需,在日資Isetan 也有來自纪念罐装泊來品为收藏者所好,最妙在一跳蚤市场摆地摊寻宝找到可楽早年收藏的可乐相机,留声机和唱片,真的把我给嚇呆了,问及卖者,他说是祖父遗留下来的西方文化,已超过了一甲子,想不到却留落到这場田地,人生真是有喜亦有悲呵!
24•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女兒 vs 兒女



我家的一双女兒,冰雪聪明,打从小学起功课成积一向中等,课外活动平平,大学毕业那年正好経済到达顶峰,軽而易举找到工作,後大女兒遠嫁西马,小女兒与家人移居澳洲,逐渐失去联系,因为大家各忙各的,休想期盼享安享晚年之楽•至于家中二男,大的结婚在外另组爱窠,虽然心系家圜,無奈娶老婆是老婆生的,偶尔打了电话向二佬问候也就心满意足了•老么在外工作忙碌,也难与双親相遇,都到结婚年齡,老婆也嘮叨到嘴軟,旡奈人爱他,他不爱人,彼此都不來电•不知谁说了一句:有女万事足,成为当代电视剧情的流水帐 ,延续而來就是鄰家有女初长成,故事連篇一篓篓,也有家中生女不生男的不平衡现象•最令感到在封闭年代就常听到这样的对白:「㳟喜貴夫人,弄磗?弄瓦?」那是明知故问的刺耳•「是陪錢货!凖备潑出去的水•」这么一來一答就知两者关系不显常的三姑六婆•只是系系相关而涉及女兒身上•更有狂言女人是禍水,我们也劳听了几十年,只知男人三妻六妄,一女不嫁二夫,夫死从子的的老调重弹在古老剧情上•
当今世俗价值覌,只在生兒育女,而不在生男生女,因为当今专业领域只生一胎,不论是男还是女,因为人类已开始觉悟世界人口在膨胀,糧食在短缺,是应该改变生活状况的时代•重男軽女应是封建社会留下的产物,早随着时代改变而被垂棄•木兰代父从軍、楊中女将、是旧社会对轻蔑女性的反抗,而有所谓女中豪傑之言•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就有"娜拉",历史人物就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女杈运动者三八运动創史人蔡特金女士、清末革命女姓秋謹的起义烈事,依然记录在历史挡按,这些过去的历史的记载,是否為现代人所遗忘,则是仁者見知,有时什至忘了女兒 vs 兒女话题,因为当代社会诸多的压力之下,人们忘却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15•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重庆森林


看过"重庆森林",说实话看不懂什么,只感到银幕在晃,剧情在晃、梁朝偉、王靖雯、林青霞、金成武在银幕上出出進進,这就是王家衛的电影,相信很多人卖了票进戏院,並不是每一个人看得懂•
但是戏中的对白,却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身而过,而你或者对他们一無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是知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魚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連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影片结尾曲唱的是:「树叶转黃,天空灰藍,我散著步,在一個冬日裡•••」
有人说这是王家衛欲表达的思考,让我深思,胡乱發揮•"重庆森林"没有重庆、没有森林,它只不过是一㡖大厦,在香港尖沙咀確是有这么一座建筑物•它是纪念抗日陪都而命名,内住有四千单位各國人士,语言,國藉復雜可想而知•
在王家衛镜头下,出现了大厦迷官式的迷茫,兜兜转转,彷彿进入世纪末的茫然,影像色彩变幻迷离却如在眼前•这座大厦曾被美國时代雜誌評为「亚洲最䏻体现全球一体化的好列子•」
"重庆森林"是一部不易为人接受,却让人深思的影片,难怪我多次路过香港,却与它擦身而过,正如剧中对白:「或者你对它一旡所知、或它有一天变成你的知己•」 到过重庆,对它印象是个霧都的山城、据说抗日时期大轰炸,防空洞迟开曾闷死千人,那是战争的悲剧,也曾在那里见到当地人吃辡麻火锅驱寒,几年前马航直飞城都,机上就见川妹子出來打工•都门也有川菜館子,不到重庆依然䏻品尝"重庆味道"这与"重庆森林"有何瓜葛•据说重庆有三宝,除了美女和火锅外,就是捧捧軍,挑夫是也,因重庆是山城,斜坡多就需要这些挑夫來运作,他们的赚钱工具就是一根粗粗的木棍,一个竹籃子,以及几條麻绳或尼罗绳,多重的东西就䏻撗过斜坡而过,形成繁华都巿的蒼涼小景•对重庆的印象就是山霧濛濛、碎石斜坡,还有嘉陵江靜靜地躺着,流逝了多少青春㱑月故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早年看過黑白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靜靜嘉凌江,寫的是抗日陪都的故事,亦是中國寫實主義影片的始主,麗人行、萬家燈火則是長江口岸的寫實,同工而異曲•
19•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红楼梦



提及"红楼梦"大家都熟悉,説那是作者曹雪芹的传记,我在小学时代就学人读"红楼梦"厚厚几大本,学长说那不是小孩读的大人書,也读得不認直,懞懂得很,後來有了連環書,怎么也难引起兴致,同学之中把襲人当着聋人读,说她是个聋子•
上了中学,也不知为了什么,香港、台湾兴起搶拍红楼热,那是拜黄梅调所赐,那种短话长唱的曲调疯魔母亲那一代人,在銀幕上取得了红楼梦的资原,她们都熟悉大观園内人物的来龙去脉,而我也曾在课文上读及"刘佬佬进大观園"一文,则是取之"红楼梦",老师教得不認真,同学也读得不認,一笔帯过,只知最後刘佬佬在大观園跌了一跤,引起哄堂大笑,驱散闷热的午后•
也曾经引起一陣红热学的讨论与争执,我人看"红楼梦"只在故事情节,长大後也偶尔翻开阅读"红楼梦",读到贾宝玉和襲人「初试云雨情」、「黛玉焚稿」写的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釵定婚之事,一病不起,把宝玉所增送的诗文旧帕絹子燒尽,含淚而逝,「黛玉葬花」间中唱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充满哀怨轻叹,阵阵哀伤情调不禁湧上心头•至于宝玉与琪官的一段情宜,互增玉玦大红汉巾,也因琪官是唱小旦戏子生得妩媚温柔,引起宝玉被贾政毒打,宝玉遁入空门;琪官虽是小人物,但其活动却丰润了小说的精彩•
中学时代所唱的"红豆词"原來出自"红楼梦"是琪官在楼台上为宝玉所唱,歌词依稀记得:滴不尽相思血淚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黃昏後,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至于宝玉与琪官互增巾子「腰帶」,而被视为不正常关係,但在当时有流行男風,在当时也算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宝玉与琪官必然有过肉体的暧昧关系,此之谓同性恋也•

19•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鄧丽君 ,另聽死人聲音



提及已經逝世多年台灣歌星鄧麗君百家知曉,她的"小城故事""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那時我們家裡首次接受鄧麗君是她的閩南歌曲"賣肉粽","做人媳婦"等,那是毋親一代人所愛,也恰巧 ABBA 登埸,我們瘋魔在"Dancing Queen""Knowing you,Knowing me""Once Man,Once Woman" 那對古典打扮的端典夫婦,他們的形象、歌曲旋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不忘•那時台灣報章對鄧麗君都圍繞在勞軍的系列,國民黨企圖把她當著愛國歌星,投向對岸,正所謂大陸有鄧小平、寶島有鄧麗君、後來出國還鬧出假護照、被日夲遂出境,至到氣端猝逝(1995年)才42 㱑,生命對她多荊棘,生命對她多短暫•聽鄧麗君的歌從卡帶開始,45轉、18轉唱片至CD,說明他的歌唱㱑月留傳細長,看過她的黑白電影,"歌迷小姐"一點都不好看,也不知為什麼留下深刻的印象,聽過諸多她的歌曲,印象深刻有據唐詩宋曲普歌的系列"明月幾時有把酒有,把酒問青天..."唱得如詩似畫•••。
鄧麗君死的突然,死的意外,讓歌迷不能接受,唱片公司趁機賺了一筆死人錢,那時唱片業早已進入CD 時代,精美的封套,封內設計,使歌迷懷念昔日流逝㱑月,那是小鄧的全盛時代,凡事過了高潮便是低潮,所謂聽歌時代總不䏻停頓在現階叚,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鄧麗君的歌曲便被其他流行歌曲所取代,但這並不是它被取代而是逐漸形成經典,占據歌迷心靈一角,至今提及鄧麗君誰不知、誰不曉•
17•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禁書



我们有过禁書时代,也有过半夜读禁書的楽趣•那是英殖民地时期一连禁了香港及中國卅二家出版杜出版書籍,以防左倾思想及倾共潮流对年轻人的影响•嚴禁之下,書店老板及学校圖書館只好清楚上架有关書籍•別的不说我校圖書館经过剿清之後書籍少了三份之一•那些所谓禁書在校长监督下,校丁焚烧三亱晚才画上休符,也不凖学生过问或靠近一瞅个好奇,学长在背後细声代称校长形同当代焚书坑儒秦始皇,真是無巧不成書,校长姓秦,却奏效在身边•於是上架只有新闻處所增送印刷精美的"今日卋界"及其系列叢書所谓反共意识版本,以今日观之却是好料耶•那时香港依然是屬於英殖民地的所谓"民主㕑窗"一窥大陆重要情报站•那时台湾文学作品趁虚登岸,学长学姐都在「皇冠」雜誌追踪琼瑶建筑於沙滩的爱情夢幻,加上來自台湾拍摄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如「窗外」「几度夕陽红」「月满西楼」「我是一片云」「兔絲花」电影上演,令人如痴如醉、而我的最愛就是「远山含笑」想不到受了它的影响,我即然於1980年与朋友结伴同行攀登东南亚最高峰中國寡妇山•
没有禁書的时代,那有夜读禁書的楽趣,我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女生不凖读西廂、男生不凖读三國,可是我们却在祖父遗留書箱找到这些中國四大古典经書:三國演义、水滸传、红楼梦、西廂記•在好奇心驱使之下,每当深夜以被子蓋着赤膊上阵,以手电筒看遍祖父遗留下的的禁书,让人深切体会到古人所谓读禁书的楽趣•六十年代,風起云湧,晚间六奌过後居於小路十六尺外居民不得出外,也是深夜無聊才读書的時刻(那时还没电视可看)、看的是「金瓶梅」中国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版本,也不知怎么漏网之鱼留到我手上,是以高价通过中介,据说它是大陆省委書记一小斯手中经几转折而得手,价值连城呵!書都编了号,谁买谁登记,凡人不配,吾得此書也自我调侃,只因毛主席说过"金瓶梅"可供参考,只有書中汙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書记可以看看•中国历朝历代都把此書列为滛書,反而令民间皆知,谁也沒想到在「听毛主席的话的年代」也出现这种怪异事件,也不知润之在此書参考啥事,却楽了那些在下省委干部,不过只对内开放,印刷兩千部,物以稀为贵,视為珍藏•想不到在那非凡年代,让我分享亱读禁书的楽趣,反观当今开放年代,人们好似得到什么,也好似失去什么•
13•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大合唱时代




有过合唱的年代,那时年青参加过的活动之一,也成为今日的记忆,至于唱过什么歌曲,大概是"黄河大合唱"、"祖國大合唱"•至今歌词曲子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套句话说就是有这么个影子吧了•在校时必须填写活动项目之一,懞懂填写合唱,也不显示什么,经过试音安排我被编排在中音部夾以低音和高音之间,每朝活动两次,负责音乐教唱吴音莺老師,曾毕业於上海音传•离校後也参与文教团体活动,选的也是合唱小组,教唱义工並不出自专业,只是憑着一股对音乐的热忱,至到小兒上学,也与同好组织了「艺术創造社」属下的"妈妈合唱团"、"童声合唱团"均有不俗的表现,先後参加电台的錄音,参与慈善演出,随着时光消逝,大家为了生计,各奔东西,团体也跟着解散,许久都没听有合唱团体之活动,只是一些教会团体列外,因为他们有固定地奌,负责人员和成员,所以有基本人力物力•那天与一敎会成员言及当今青年活动,他说太半依赖学校成员,他们也是功课压力大,校内活动多,若是把活动定在假期内,假期一到太半人物都散了,除了部分人回家外,大半人数都出外找臨时工作,也难奏足人数组织真是难呵,难上青天•只在圣诞节前夕教堂舞会才兴起哈唱節目,太半臨时性质,烟波浩渺过後烟消云散•最令人怀念还是五十年代,风起云湧,聀工团体组织的百人合唱团,演唱"咱们工人有力量"震撼云宵,曾几何时这股改革社会力量,在風雨襲击下另写历史篇章•
115•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买房


买房、供車是当代人的生活其夲条件•尤其当年軽人出了社会,须要安定生活,就要寻找房子,為了交通关係,就要供車•因此固定月薪除了上述兩大开销所剩旡多,能省则省• 也有月光族,把每个月月薪花得精光也感到踏实,更有怪论說,花掉吃光的錢才是自己的錢,那些放在自家錢包则另当别论•
在中國有蝸居之说,大陆人为了买房炒房闹得天翻地覆,那是経济泡沫,什至有人跑到香港來炒房了•也听说我國经济开放,批准國外500万以上房地产的双赢政策,是好是坏试目以待•当局以住者有其屋或以公䅪金贷款,则为普及现象,以杜绝炒楼现象•只有那些無正常固定收入者,到处租房、欠房租过日子,则是现代生活的缩影•
买房只买一个失落感,一个人在外举目無亲,思乡之情,则是逰子的普及之痛,存款买房则是落地生根之计,在外打拼,都门已是游子的城市,逢年过节打工仔都回柑榜去了,城外到處塞车,城内空無一人,平日人丁兴旺一掃而空,只留下寂寥街道和街灯,治安也亮起红灯,要期待佳笻過後才能恢復正常,而馬來西亞又遍是節慶多姿多彩的地方,巿民也一窩鋒湧入節慶中,那是賜天下太平所至,才有普天同慶心情,買房也成正常現象,總之我國地廣人稀,只是人心傾向城巿,也照成買房趨勢,後人登陸就越過郊區,也自然而然引起供車的連鎖性,我國車輛之多如過街之鯽,只要油價一波動則牽一髮而動全身•

22•11•2012。3:30am



Sent from my iPad

Thursday, December 6, 2012

麻將



我一向與麻將無緣,卻擦身而過,因為小時候,麻將一向被家人視為另類賭博,是大人的玩意兒;兒時就見過有人因沉迷麻將桌上,終日不回家,结果黃臉婆鬧上賭館,直闖女人禁地,搗亂現場,也見警方掃蕩賭博中,把那些博士抬舉會館賭博桌椅逰行到警局,警示一番,當時的「南華俱樂部」就因聚賭,而遭到取消注册,过后有人企图翻案,也不了了之•过去我出差在外,亱宿旅馆,隔壁就是「麻将间」,每晚人群云集那里,太半是码工,白天在烈日下劳作,晚间就在那里消磨时间,打起麻将至到深夜,所以每晚我耳中縂要响起霹雳啪啦麻将声,很不習惯;那年登神山,夜宿國家公園居然听到有人差麻将,原来鄰居登山团隊夜间不眠在那搓麻将,兴致之高难以置信,因为笫二天凌晨二时大家都整装出發•小时候到七舅高楽岛「我们称过港」大厝着客,那是一间宏大的古老以红柴所建的双层木屋,工匠來自唐山,雕梁画栋,氣象萬千,在扉門畫廊中均上畫古代中國民間故事,除了八仙過海外,四仙圍桌搓麻將則是我最愛,因為畫中仙人,惟妙惟肖,聽說夜深人靜時還會傳來(搓)麻將聲的傳奇,當然不是人人能聽之,只有七舅舅,我就是不知為什麼外公會在那片深邃山中建築這麼一間宏偉的房子,後听传言,那是一块宝地風水好,祖父他們落荒而逃時就選擇那地段,在周遭種植了大片果園,母親告訢我年輕時常與姐妹偷偷爬上屋頂遠眺詩巫巴刹• 隨著㱑月流逝早年居於那裡的人多已作古,只有七舅子後人還在那裡守護家園,老屋早已倒塌,只建間茅屋;老屋全盛時期應在二戰集滿逃避戰火人群,都是外祖母的親朋好友,她心地好,有人投靠,照收不误•

06•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金庸



金庸與梁羽生的新派武俠小說則是我最愛,不過兩位的著作各有千秋,我會接觸這些來自港派武俠作品都是來自著為碼工的姊丈,他在香港貨輪檢到船員看完丟棄的每回一單行本的金庸武俠小說,久而久之他著迷了,也感染了我•後通過香港的船員來路,我讀上了"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這些小說都是連載在香港新晚報,由於該報言論左傾,在台灣嚴禁進口,同樣影响小说在台的發行,後來有人發现在台湾读到司马翎所著"小白龍"實際上就是金庸的"鹿鼎記",那是出版商偷龍轉鳳矇上檢查官的雙眼,卻騙不了讀者;到後來据金庸小说改篇香港电视剧盛行,我迷上了电视版本故事超过金庸的文字,也認識熒幕上的明星,鄭少秋、汪明全等人;有次聽及岳父在跟旁人言及"令狐冲",原來他也在追讀報上連載的金庸小說•那時我幾乎讀完金庸的全部小說,也算不是什麼心得,只停留在故事情節的瀏覽而已,而無形中却加強了我閱读華文書寫的䏻力,隨著中國制作的金庸連續劇傳播,讓我溫故知新,看了"笑傲江湖"片中冲兒,冲兒的叫聲,無端端想起岳父,那時他已逝世多年了•至今"神鵰俠女"改写版仍然在报上连载,促見小说板仍有金庸群•

05•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爸爸



提及爸爸總讓人言及了朱自清的「背影」,而怱略魯迅大師也有一篇「背影」的佳作,前不久還引起争执,可見大家心中只有朱自清的「背影」;我的爸爸在我的印象中,只是清早骑着脚踏車離去、夜晚仍旧骑着那辆陳旧脚踏車而歸,天天如此,一成不变•父亲也曾与友人合夥生意,结果血本無帰,所以爸爸常對母親說:阿明這孩子長大後千萬不要與人合夥做生意•還好祖先給我們留下一間老店屋,依靠稀薄的房租糊口,我與父親最親切的相處是在二戰時期逃難落腳歌楽島,因為爸爸來自唐山,懂得農耕,我們白天躲避飛機轟炸,黃昏時刻就在農田耕耘,過著農村生涯,再也不用每天清晨瞅著爸爸騎著腳踏車離去的背影•小時候聽慣了簘芳芳所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經典歌曲,長大後每逢母親節大家都以蛋糕、康乃馨向母親祝福,我心中一直在琢磨"世上只有爸爸好"這首歌曲誰來編唱,父親節往那裡去?

06•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姐妹



有人言及姐妹情深,也有人提起姐妹反目成仇•這都是與人際關係,利益之爭有關,遇到這種情況不禁感慨萬千•我家老姐都遠嫁他方、妹妹移居國外,平時難以見面敘舊,只有農曆新年或清明時節,返鄉祭袓時刻才是熱鬧一番,母親姐妹就不同了,我的姨媽排列第三,依名列排名我們就叫三姨媽,閩南語稱"第三㜁姆仔吃命"因此婚嫁前哭哭啼啼,為的是一桶金、一桶銀,我們就見過她一張年輕時玉照,珠光寶氣,好不羨慕人耶,婚後生活並不如意,因為姨丈是個老實忠誠碼頭工人,家裡孩子又像樓梯排列,換了幾次租房之後,相上我家屋後空房,母親因姐妹情深就免費空出給她一家人住,久而久之就出了問題,因為那間大厝是父親與友人合夥買的,母親手快嘴快就讓給三姨媽住下,而父親友人在一次醉酒中口角上與姨丈衝突大打出手,而姨媽又在吃鄰居陳嫂與丈夫眉目傳情之乾醋,突發事件一爆唯有走人,少說姨媽一家人住我家大厝已有一段不長時日,瞅她的孩子多半在那裡出生,看來母親待她妹子不薄,只是姨媽小器常為雞毛蒜皮,興師問罪,母親能忍則忍,從不回敬,讓小妹子得寸進尺,這也許是看在姐妹之情吧•

06•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手机



早年手機形同一架小形機器,手提在街上行走代表了身份,欲辦事把手機放在你的桌上,下馬威•幾時手機變成了大哥大,仍然笨拙得很,手機變得珍袖型,後來平面加大,體行超薄,增加多種功能,成為一種時尚•就見一位媽媽帶兒子上手機專賣店,媽媽的意思只買一抬接收打出手機,兒子遍要多功能手機,因為周遭同學都擁有上好多種手機,最後店家介紹買標價中等手機了結了一場母子爭執;手機是在改變了人的意識形態還是意識形態改變了手機•報上就登了一學生擁有名牌手機而遭到同學的圍毆,老師均在上課時打手機而被投訴,學校也嚴禁學生上學帶手機,一被發覺將被沒收;有人一面撗過馬路,一面打手機,形同大忙人,也因此發生車禍,我看過一部早期中國影片,鄉村只有一架公共電話,電話欲找某人還得通過廣播站呼喊,所以某人來了電話全村都知䁱;早年我到尼泊爾旅行,那是一個沒有手機的國家,近期到不丹山國就見年輕人在撥手機,不過那只是簡單的On and Call .不丹訊息還不能與世界接軌,成為世界挑源,一度淪為喜皮士的楽土,如今嚴禁背包客入境,不過在高級旅店卻能通過網絡連系辦入境手續,國外注册手机到了那里形同哑巴•观看香港连续剧只要看主角使用手机便知那是什么年代的片子;看韓剧,就知有意無意洩漏韓國的科技产品,当然先进的手机也不能列外•

06•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第一次照相



提及第一次照相,只有看童年舊照才想起•當時欲照相得上影樓,至今老家當時影樓只剩"藝友照相"館,創始於西元1934年,至今已是第三代傳人,從黑白到彩色照至數碼相機,打箸是柯達品牌,如今柯達已下畫,但其贊助的照牌依然高掛,照相進入數碼年代,沒有膠片好冲沒相片好印,欲看相片唯有電腦是問•我的首張照相應該與母親同照,那時母親與她的一班姐妹,也不知什麼原因拍照留念,剛好我也在場就這拍了「母子照」母親牽著我的手,那時我才四㱑左右,長大看舊照我還是赤腳大仙耶,母親說那家影樓就叫"寰芳照相館",據一前輩回記說後來居上的"婀娜照相館"、"首都照相館"、先後结業、搬遷,只剩下"藝友照相"•小學時期,也是開始箸登記,我的第一張登記照則來自校中老師翁氏的傑作,背後放一張黑布著為背景,就草草了之,至今我還不明白全校同學的登記照操作為什麼會落在某老師手上,原來登記工作人員在預定時間內前來,安排同學們排隊,按部就班上陣著了第一張身份證,我記得我那張登記是一張黑白照片,隨著多次改變,我國登記也改換了幾次,•••。

04•1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Saturday, December 1, 2012

會飛的棺材#2



50 年代為了攝影,我翻山越嶺,穿越婆羅洲雨林夜宿餐風雨露•就在拉让江上流的月夜中,我似乎听到人声吵雜,雞啼狗吠聲,我跟我的伊班晌導提及,他說那是深山密林的反應•
昨亱我們明明在石攤上扎營,今天一早卻發現各自睡在樹林內的雜草中,旁邊就是一個基督教舊墓地,與消失的鄉村沒什么兩樣;為了好奇我在伊班响導帶引下,雖然都是舊墳,但也有人奉獻鮮花,可見在我們抵達之前有人來過,附近也許有長屋存在,太陽初昇之後,我們继续行程,试探内陆神秘•
翻开地图,引用指南针,行行复行行,而且那时正是剿共高峰期,我也不知为什么會选那个时候进山•长屋居民从来没有见过军人,把夭上飞过的直升机称為會飛的棺材,因為它專載受傷陣亡的軍人•若是它忙碌地飛行,就說明了內陸戰火劇烈,会飛的棺材也會載來砂共的屍體,大半是二十來歲的青年,有的面目早已血肉含糊,當然我們路過臨時開辟的軍用機場,也不敢停留,匆匆而過,那時的森林戰爭,誰是嬴家,大家心裡也沒底线,据我所知當時古加兵都是來自尼泊爾高地的顧用兵,不適於熱帶叢林氣候,其中病死溺斃大有人在,也聽說會飛的棺材也在雨林中飛行撞毀,有說因氣候關係,也有說遭到逰擊隊炮火擊落,傳說不一•
幾十年後,我隨一伐木集團,探勘森林資源,坐的就是會飛的棺材「直升機」,在高空底飛時,我意外發現那些刻於高聳立的標語與口號,歷經多年歲月風雨仍不脫落,那是婆羅洲雨林令人難以值信的奇蹟,據說樹下埋的是當年抗英烈士的英魂,如今早已被歷史遺忘•

01•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會飛的棺材



七十多歲的老耆,早上起身,突然見到廚房里橫放著一飛來的棺材,仔細一瞧,確是一抬未用過,完整如新的棺木,難道是送給老耆不行•好事不出門,坏事傳千里,讓人嘖嘖稱奇•
同樣二里外的長生店也在鬧棺材失蹤,店門好好,沒有破綻的跡象,难道棺材会飞?为此店家也报了案,开埠了五十年,这是首踪的奇案•後来这台棺木被發現在老耆的廚房•
「去、去、去、早抬走早好,免得讓人看了心里發毛•」老耆家人在埋怨•
鄰居卻說:「棺材、棺材•••有官也有財,這家人準是發了•」
第二天長生店的伙計駕車前來抬棺,進了廚房一瞅,那有什麼棺材,爲此與老耆家人起爭執•
「準是你家人藏起來,準備自用•」
「呸!呸!呸!你說話要分寸,我家還沒窮到棺木買不起,賣棺就是賣棺,狗嘴長不出象牙•」
最後有人發現那"會飛的棺材"躺在寺廟後的森林中•
那一段鄉野傳奇是否傳到這里,那棺木又不知飛到那裡,也有人在月黑風高子夜,見一笨拙亱物,嗖的一聲,在夜空飛過•也難確定是否是"會飛的棺材"•
過後那長生店也不知怎樣搬遷他處,有人說店家怕店里的棺木有樣學樣,不異而飛,聽了風水先生的勸導,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棺即官、材即財也•
事後有人懷疑那事件的來龍去脈,都是那老耆家里那神經不正常孩子的傑作,有人問及他,他笑而不答•
「那笨重的棺木,他從二里外如何扛回家,又從家屋扛到廟堂森林•」
「唉,你不知瘋人瘋起來的體力有多大•」
那只是市場上的胡扯,只是在老耆孩子的笑臉上永遠找不到的答案•
鄉野傳奇永遠留下不能解讀的長尾巴,各人各執一詞•
#又有人說那神經質的是個孝子,想把偷回的棺木送給年紀一把的老爸,後發現事情鬧大,只好把那台棺木丟棄到廟宇背後的山林•••。
他能這樣觀前顧後,也不像瘋子了。
他時好時壞,不算真正的瘋子。
#又有人說那耆一家人,夜間又變成飛禽走獸••
怎麼越扯越遠••。

01•12•2012。



Sent from my iPad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越過森林之後•••



越過森林之後,就是未開發的大芭,而那家山地就落在山緣之處,一家四口就居在那裡,樓上居家,樓下開雜貨店,就一連四天了,大家見那家子窗戶緊閉,鄰居以為他們出遠門去了•至到那天早晨送貨郎前來送貨,窮叫開門、而且屋內傳來一陣臭味,心中暗叫不妙,立即通風報訊,來了警方人員,真相大白:一家四口慘遭滅門之禍•
在這之前,也見一老耆在那徘徊、後見一輛腳車停在路邊數日,引起路人好奇,前往一見就見那老耆早以尼龍繩上吊樹上,就在那雜貨店不遠的樹幹上•
於是惡訊傳開了,亱間有人路過那聽見有人的衷哭聲,說是鬧鬼了•
那間店舖也被警方封鎖,久久也不見有破案之嫌•久而久之也不見育人前來收拾,任荒草叢生,也有人發現亱間有火,好似有人在屋內走動,日間卻是寧靜得可怕,而周遭居太半是馬來村民,由於那里沒有小店,要賣一包香煙,或一包火柴得到村口小商店,引來諸多的報怨•
聽說兇手是印尼勞工,事發之後早越過邊境,逃之夭夭•這裡是三不菅窮鄉僻壤,三教九流避難的天堂,人蛇混雜,前不久又發生強劫命案,死者為一雙年邁夫婦,在鄉野帰途中遭到摩托騎士強劫,在爭奪中男的斃命女的受傷,事後兇手先後被捕,因為有人發現在村口小店有陌生人身穿沾血衣服在那里買酒喝,偷偷報案,便衣在路邊埋伏,一綱打盡,聽說對方擁有槍械,警方出動了大批警員,軍人部隊,經起九牛二虎之力击斃其中二人,一人当埸饮弹自盡,余下企圖越過邊境被擄,究竟匪徒有几人大家也搞不清•
事發之後,店家說:「他們之中先後店里欲買酒,都已關門休息,卻猛拍店門,個個惡神兇煞怪嚇人,聽他們口音一知不是本地人,他們走後便以手機通風報警••」
市街也流傳當年大岜滅口一案也是這伙人幹的•
「沒有證據就不要胡扯•」
「是警局阿妹男友說的•」
「聽說匪徒都以警車押到市鎮警局•」
為此店家也先後到了市鎮錄口供,雖然保密,但謠言卻是滿天飛,不久店家另換其人,听说老店家生怕报复,只好捲鋪蓋走人•換了新東家,經過一番裝修改頭換面,真是虧損生意無人著,砍頭生意有人幹•
暗暗告訴你,八卦,店舖有內線通警局,一有情況發生,警方大隊人員五分鐘內趕到,也許這流言奏效,一年來這裡沒有什么小 Case 發生•
「還有那家邊陲小店?」
「你是問及一家四口滅門••」
「是,是•••」
「那裡早已開避山路,某家财团在内陆伐木,进出车辆可多耶••」
「那?••」
「有錢誰不賺它一筆,事後再說•」
「還有那在山林自盡的老叟?」
「人家先后都着了法,安灵了•」
「听说他無意中目睹了滅門事件發,他是唯一目擊證人,看清兇手行兇過程•」
「為此弄到神經兮兮,自我了結•」
事隔多年,那陰影對村民仍揮之不去•

26•11•2012。1:27am


Sent from my iPad

Sunday, November 25, 2012

雨停之后




近日气候特热,夜间下了一埸小雨,雨停之后,带来闷热的感觉,再難入眠了,眾人皆睡我獨醒是一種獨特的感受,唯有期盼到天亮,唯有遠處傳來狗吠聲,萬籟寂寥,只有窗前偶爾傳來屋簷雨滴聲•
随手一翻,翻及马家辉的"爱上几个人渣"读及小说家骆以軍的序文「灣仔酒館裡的人渣回憶」,讀及:馬加輝大哥是田納西•威廉斯那個年代,或費茲傑羅[大亨小傳]那個世界里的人物•看遍燈紅酒綠,禽島般的漂亮人儿、在跑馬燈換片的新時代奢華想像中,匆促草率登場下場•他冷眼旁觀,卻從不犬儒,他看到那浮華男女一些愚蠢行徑時,也會笑罵一聲:「人渣!」但你發現他是軟心腸的,什至寶愛著這些虛幻搭景里庸碌趁熱鬧活得起勁的人們•
駱以軍,我人熟習的台灣作家,因為他經常爲大馬作家寫序而打出知名度;馬加輝,若你是鳳凰衛視的忠實觀眾,一定和梁文道一樣認識他•馬家輝說:
正因為愛上幾個人渣,
始會成熟,始會懂得,
始會明白眼前人並非人渣,始會珍惜眼前人•
灣仔是馬加輝的回憶,他在灣仔長大,那裡是他的「香港」時空,少年時光鬼混之地,美國水兵、香港妓女、燠熱潮溼的南方,女孩們浮花浪蕊,男孩們偷拐搶騙,繁華和屈辱,傷害啟蒙,讓人想及港片劇情在我們這裡的散播,如今香港已回歸中國,但其殖民地色彩(陰影)卻成懷舊的滋長,蘇西黃的世界去了,這里在冷戰時期一度是「民主廚窗、偷窺大陸」,如今开放了,對港人是否揮之不去,马加辉出生香港,负笈台湾、美国,其「人渣」個性可愛而知,馬加輝這本人渣手記,是否一窺他的世界,他的人生,仁者見智•

在這本書內,作者寫及重慶的吃,北京的出租車•••但那一切似乎都在旅途中的轉埸、電影般的浮花浪蕊,劇終時,觀眾席燈亮起,他抹抹臉上的冷淚,站起身,提著皮箱,鑽進的士,穿過机場海關,便又是「如果在冬亱,一個旅人•••」那樣的蕭瑟孤寂•那不只是駱以軍的感受,在子亱時分也感染了我,駱以軍以小說家敏銳的雙眼視透了作者的心靈,只是隔了片刻,又談及俊男美女,電影電視,時事評論,顯示太平山下多姿多彩,在重慶人上機讀禁書,下機把書一丟忘掉一切,也有看不破者,偷偷把書塞進行李,企圖撞關,形同走私販毒,讓人讀之會心一笑,笑人間百態,正如閩南語所謂:嚴官府、出厚賊•本書從文字到影像,從讀書到行走,自成一格,亦莊赤諧的態度,呈現眼前,一種香港特有的觀看角度•

26•11•2012。2:04am




Sent from my iPad

Saturday, November 24, 2012

你妈妈真伟大



乾盘佬的老婆生了•满月那天就见她走马上任,问及家里宝宝谁照顾,她说妈妈照雇,还特别声明是自己的妈妈,我说你妈妈真伟大,她笑而不答,一份满足感呈上睑上•
我们一家人是在吃她的乾盘长大,久而久之,形同家人,旁人问及吃不膩麼?別無選擇呀•老家無所謂美食,除了乾盤外還是乾盤•早上在咖啡店嘆早茶兼看報、八卦,除了一杯熱咖啡外,就是一盤加肉扁面乾盤,還配上肉味清湯,咖啡八毛加上乾盘二块三,是世界最便宜的早餐啦•不过乾盘摊也兼顾叻沙、豬雜、沽羅麵,都是走調的食品,食家左挑右剔之後還是回到原點:乾盤或雲吞加咖啡烏•
早上就見一食官穿著印有"乾盤"「Kampu」恤衫而過,確實少見,不禁多瞧一眼,反觀那一雙年輕夫婦擋,永遠穿著相同恤衫,男的朱紅色、女的淺紅色,永遠不變,長長久久•
在老婆坐月子那段時期請來一位上了年紀大伯,其手藝其差,那是我短暂告别"乾盘时代"时期,改吃隔壁摊的炒煮麵•口感的固執是難以理解,造成食的挑剔和辯白,所以煮神的一套與食神如何相輔相成,則以火鍋經驗,炒煮經歷累積而成,我的福州老鄉出了拉讓江口,對乾盤麵懷念特別多•都門所謂「古晉乾盤麵」丟盡了砂拉越人的面子,難怪整天抱怨吃不到家鄉的原汁原味,我不禁脫口而出,滾回老家去,尋找媽媽的味道,他卻口中唸唸有詞:媽媽真偉大,小時候老師教唱我們:世上只有媽媽好,慶祝母親節,除了蛋糕外就是康仍馨,想不到時至今日,節日蛋糕,康仍馨已成當代母親節的活廣告了•

24•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Run river run




突然接到妻舅請貼,幼女出閣,擺酒宴,請準時出席•那只是請貼上的字眼,七點過後,才見人群陸續出現•準時岀席常被人誤為無禮,反而遲到卻被認為身份,也常爲了某大人物迟到百人痴痴地等,时间对某些人不当一回事,只当浪费而已•
好了,大家久不见面,话题特多,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讲完,问及某人早已不在人世,有的已卧病在床,人生真是苦短呵,能吃多少吃多少,能走多远走多远•
也許大家久而不見,相見時覺得面熟而忘了名字•就見一少年痴痴地望著我•
「你是誰呵?」我像老人痴呆症地問•
「我是阿德呵•」
「阿德呵,阿德•••」
「阿德,•••我记起来了,是亲家母的儿子•」
亲家母來自唐山,早年喪夫,膝下無兒,只生下一雙女儿,大女兒嫁給大妻舅,所以我們就拉成親戚了•
见了阿德问及亲家母•
「沒了•」阿德淡淡地说•
提及親家母給我印象深刻•她是典型的唐山婦女,南來後居於南蘭律,養了一批豬子,每天見她担著在河邊割取的泥芋葉子,當着豬料•曾几何时,几年不见,已不在人世了•
阿德兄弟早就移居民都鲁,老大阿炳是当地黑邦大佬,当晚也出席在人群中,只是無緣相見•
妻舅母在人群中突然大喊大叫,說今早到醫院檢查身體,不檢還好,一検卻檢出毛病,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拿了大批藥丸回家當飯吃•
「最後吃出毛病來•」旁人插了一句•
「雙腳浮重無力•••」
「等著躺床上了•」
「醫生的話不能聽太多,把我們當藥物白老鼠•」
提及白老鼠,大妻舅子早已不在人世,舅母犯上憂鬱症,整天行屍走肉;二妻舅子早犯下老人痴呆症,整天呆坐那裡不知白天和黑夜•
終於等到晚宴開始•新郎新娘在花童帶領下,燦爛登場,一對新人㩦手充滿幸福到來,接受親友的掌聲祝福•
「那不是阿媟嗎?女大十八變•」妻感慨地說:「不老也不行了•」
這時背景音樂响著:Run river run...

25•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Sunday, November 18, 2012

南柯一夢



說是南柯一夢,也防彿在現實生活中,真是夢如人生、人生如夢•
發夢在於我一張得奬沙籠照片,提名為"微笑",一張奬牌加上500 星元,心中高興不在話下,回途中順道造訪老友蔡某,不在,托人增一碟鸡翅表示祝福•
回到家中,晚餐突然想及那碟鸡翅,怎么地也找不着,母亲端来只是一碗白饭内夹一瘦肉,面对父亲的唠叨,奇怪他讲的话语我一句也听不同,他根本就不是我的父亲,问及母亲,不语•唠叨依然念念不停,最後唯有把碗放下,不吃•谁知石碗突然崩裂兩塊,我奔出後門森林而去•突然夢醒,再也不能入睡,心中不解怎么会做这么一个无理头的梦魇•去找解梦者,让她替我解南柯一梦•
她让我躺在一长沙登上,让我注视她手中绑着左右摇摆的银币,让我舒适回到梦中,依旧是那埸景,那些人物,那些埸景、那些情节;梦能重复再重覆嗎?瞑瞑中我問及摧眠師•
「能夠,只要你願意•」
「那我為什麼會一連串著了這怪誕的夢魘?」
「你是攝影師?」
「是我是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
「考取該會名銜?」
「對,ARPS.」
「對了,在國際沙籠上,你期望得到是金牌奬?」
「是•」
「所以你夢見"微笑"得獎一事•」
「你的朋友蔡某是一个口是心非的小人•」
「你怎么会知道?」
「他送给你的一碟鸡翅,是虚拟的祝福•」
「怪不得在晚餐上我找不到••只找到一块瘦肉在底碗•」
「那唠叨的老耆又是谁?」
「只是一虚拟人物,他所言在你听来是忠言逆耳•」
「因为你依然相信你友人的真诚•」
「最后碗破,你奔向後门的森林?」
「那是真相的结局,让你仔细的思考•」
走出解梦者疫所已是日落西山,華燈初上的時刻•
18•11•2012。

Sunday, November 11, 2012

陈雪风死了



在报上读及上述新闻,淡淡地,才忆起在西马有这么一文艺前輩走了,沒轮到到我这後輩來"搕棺定轮",那是我对西马文艺界陌生,只是东西隔一南中國海造成地理上的隔膜,若不是文艺盛宴,东西两地写作人很难相聚,唯有在他们作品读及新生代的作品,近日在都门大眾書店买及他们的文艺書籍,就是缺乏了陈雪风那一代人的佳作,在资訉爆的时代,两岸三地文学与非文学作品充斥書框,马华文学作品要挤在中间,想受到读者的青睐真是难之如上蜀天•只是西马的文学热却远远超过东马,近日在書店也看到新生代作品,他们都是留台帰來的專业人士,文学只是他们业余的爱好,作品先發表於报章副刊後结集出版,这里有多家出版社,包括专业与业余,並不营利而是黙黙耕耘,与來自海峽三地两岸泊來品争一長短,这种明知山有虎遍向虎山行的精神 确是令人欽佩,反观我东马文学天地,嚴重的山头主义各自为政,除了邀请讚助出版外,一年只出几本文学作品,根本死水一潭,主要書没有書的巿埸,社会就是缺乏了文学热忱,这里有与文学毫无关係的書店,早年还有热心人士赞助邀请國外著名前來着蜻蜓点水的讲座,还要依靠在校学生助陣,结局一水难捲千层浪,不了了之•:我们这里活动什多,文学单位只能挤一小空间,聊胜于无•砂拉越面积超过马來半岛,只是文学起歩得慢,在早年马华文学並不包括这块愧大的土地;只是砂华文壇奇葩沈庆旺逝世、轰动西马文壇,反而陈雪风死了,在东马却寂寥旡闻,也不知我们的文壇怎么了•

06•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每赴都门




每赴都门,只因在网络买到便宜机票、不买吗?对不起自已,於是在衝动下,接二连三与便宜票干上了,害得每个月得往都门跑一趟,所谓在家千日好,这时才真正金窩、銀窩没家中老鼠窩好!只是人生苦短,䏻走多逺就走多逺,要不有天躺在床上,懊悔莫及,2005年逺赴西藏,期待第二次進藏,只是苦于無缘,别看抵达西藏小事一桩,若不遇天时地利,也是旡法成行,只是都门只是两小时的飞行行程,若遇天气不佳,班机延误也视正常、麻痹,岀门只是一种精神虐待•都门车水马龙,空气汚染是不争的实亊,只是近年经济不景,购买力衰弱,只是汽车在马路行走依然不断,汽油涨价与我何干,年青人手握不是iPaid 就是 iPhone,电脑科技行业最时尚,麥当劳速食店依然客似云來,都门人在飮食是否出了毛病只有來日見真章;都门治安是否亮红灯,购物大厦加强了保安巡逻可见一般,曾经有一段时期,發生搶徒在停車㘯打搶事件,使到大厦内购物坊生意大受影响,当局不得不加强保安措施;大厦内购物极必反坊成了巿民漫步的天堂,大家没有目的走來榥去,只有超巿还有主婦在选购日常用品,美食坊挤了大批食神,其他如服饰都在大出血,减至五十巴仙以上,只是当今客户都是老謀深算,名牌店只靠路过逰客,在动荡的世界,马來西亚则是國外逰客最佳的选择,我们这里没有天災人禍,欲去那里找•只是此次到访,發觉有些大型商业机构都被日资财团收购,換上了新招牌,这与中日交恶,日资从中国大陆撤资有关,魚蚌之争、渔翁得利•每赴都门,我的路线图縂是先去 IKEA 趕在九点以前品尝一杯免费热咖啡、烘焙鸡翅,及新洲炒米粉;祭完五脏庙後赴大眾書局寻找新书上架或 CD 挡子转一圈;上双子㙮只为纪伊國書局「Kinokuniya」、它虽屬日资書店,卖的大部份英文版書籍,却设有中文部,毎个月都有一个主题贩卖部,随着中國作家莫言得2012 年诺貝尔文学奨得主之後,就另辟一莫言小说攔目,随手都能买到他的経典名著;上Mid Valley 主题 Toast 的 Local coffee black 牛油麵包、半生熟鸡蛋,然後上Timberland 、Kipling、老油鬼鬼的油条及米粥则画上了休止符•

06•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米走鸡



路过一条繁忙街道,见"米走鸡"手写纸牌,不知何意,问及旁人,原来里边电器大抛銷,米走鸡只是机会难逢,别错过,概括了广东话,若以闽南话而言,"走鸡"亦解失去良机,不过在前言加上"免"字亦常不可•入乡随俗,走在异乡也常踫到不解的街头文化•初臨东京见到街头出现"大出血"字眼,东洋人谓之"大減价"也,英语直译"Cheap sales"即逃楼货•老友说我们这里洋鬼子没來几个,Cheap 什么Cheap, Sales什么Sales 索信大字写着"S A L E S"算了•若是高价收购黃金呢?Gold in go 好了,街头文化在于易于沟通,錢來前去•梹城人说一元是一博,初臨贵境真是弄到满头霧水,也有地方一元叫"拾对"初初听來真像十元,那么十元呢?就"熟对",这是那方的言语,老家诗巫是也•人民幤与新台币滙率相差之距,有人在大陆以人民幤向路边水贩买水果,找回新台币,大呼受骗,小贩已逃之夭夭;有次我在福州一酒店前买笼眼说好价錢还可试吃,在秤时见那小贩鬼鬼祟祟把秤移到暗处,引起我的心疑和不满,引起争执,买不成笼眼,还要嘗还吃进肚里两粒赔人民币两元,後我投诉导游,导游说这些人背后都有打手,何苦为了兩粒笼眼節外生枝,那是我遠行中国大陆所遇另类街头文化,從此再也不敢独自于街头向小贩买果子了•那一亱我们路过台北,在一陋巷中见到一双母女牛肉麵摊,品尝当地的街头美味,母女俩見我们來自海外顯得格外亲切,另外加料,大家吃得心满意足,每当忆起台北那一夜,总让我䅰想起当年李汉祥的电影"冬暖"充满蕴馨的画面 小巷的街头文化确是令人难忘•

06•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她们都是可爱的人




每当前去往公園晨运的时刻,总遇见一批同我一样早起的鳥兒在那晨运建身•也有几个虔诚的基督徒,熱心跟我傳達福意,我說我中學畢業於一教會學校,讀熟了聖經,只是與耶穌無緣,進不了敎堂,她們知難而退,見面時只說聲耶穌愛你,使我覺得她們都是一群可爱的人,心無雜念,勸人從善,只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走出教堂之後又是另一種心態,怪不得有人報怨,為什麼我們這裡教堂建得那麼多,為什麼我們的犯罪率還是那麼高,近日涉及命案什至來自教會家庭成員,真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從前面對宗教異題,大家都閉口不談,因為我國有不過不準公開談論宗教禁忌,害怕影響種族之間的和諧,事過多年,在資訉爆發的今天,谁也阻止不住当前局势,若是我们一味固步自封,只有把自己陷于井底之蛙•近日歌手王啟贤新唱片中,灌入都是來自教堂唱诗的旋律,听了特别使人心情特别灵靜,让我灵悟一首好歌像一首诗一样,让人从心灵深处逐渐升华,驱赶了界外之魔,人们一念之差,顶而走險,走上罪孽深重不回头路,若遇贵人一手扶提,真是上帝有灵呵!每人心中都有一种宗教,多年前我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的教堂在我心中,事缘有人教他上教堂,暢听牧师或神父的教悔;令我想及早年读过翻译小说"牛虻"中一段情节,牛虻為了暢悔前去教堂,在神父前怛白心中话语而被神父出卖,不知为何如今我依然记得年少时期读过那夲小说,忘不了其中故事情节,只因年少不知愁,不知人际的复杂关係•香港人有句彥言:听你讲耶稣,意思是听你滔滔不绝的噜苏,我就遇到走火入魔的教徒,他一见面就大呼小叫,主派他來要跟我佈道,经你不意就从手中拿一小十字架往你额上,说你中邪了、紧追不舍,嚇坏了人,只是路人受不了骚憢,只好请警伯帶走,事後有人言之这位仁兄在社会压力下造成的症候群•

05•11•2012。


Sent from my iPad

泗里街的黃梨、民丹峩的桔子



在 OUG 菜市,见到泗里街黄梨品种,就是没见到民丹峩的青皮柑,促見前者水果仍然受到老食客的青睐,而後者却受到奇甜旡味的峇都柑取代•早年出差在民丹峩,到处都是青皮柑的天下,丰收时刻一元錢就能买到六斤的记录,只是物极必反,溅价令青皮柑走入历史,早年桔农多半跑到木山營工作,桔園早已荒芜,登场是另类奇甜品种,不过青皮柑的酸甜品味却令人回味無穷•说到泗里街黃䔧品种,却是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固执而直执•也曾在泗里街工作过,只是对当地黄䔧没留下什么印象,至到我的吉隆坡同事來访,大家都爭先恐後挤到泗里街买"泗里街黄䔧"•因为它的口感清脆、多汁香甜,受到食家的青睐•我國热帯水果多姿多采,美不胜收而又不受季节的限制,因此泗里街黄䔧、民丹峩的桔子随时随地都䏻品尝,遗憾的是峇都柑代替了青皮桔•记得早年民丹峩还有有开了橘子廠,生产橘子汔水,用的正是民丹峩青皮柑,可惜好景不長,受不了泊來品的衝撃,加上政府並不重视民族工业不了了之•反而设廠于诗巫的「鹅江气水厰」、「珠江汽水厰」,生产延续至今,不过他们的气水原料却与民丹峩青皮柑旡关•只是近日经济不振,许多木山營关闭,大量员工返回市区,也有少数返回家园,重操旧业,只是从前風光不再.由于黃䔧与桔子种植方式不同;黄梨可种于散于膠林,稻田,只靠自然天原就䏻繁殖生产,而不像桔子要传人照顾,工作繁多,造成它的恑弱,易于枯萎是它的致命伤•有次于新加坡走亲戚,妻买峇都柑送礼,他们都报怨没有橘子的味道,他们怀念的是民丹峩的青皮柑,真是可遇不可求,有次我却在中央巿㘯买到青皮柑,问及小贩是否家居民丹峩,非也,家居船溪美绿,种的是民丹峩品种,只限一棵,吃不完拿到市場与同好分享,只見过一次,再难相遇,有时想及,欲寻青皮柑只好随缘,而不是随心所欲•更妙的是在市埸聽到一妙語如珠小販言之,當年種植青皮柑的老耆隨風而去,留下新世代人玩電腦都來不及,何苦在果園種植青皮柑•
01•11•2012。
AK5871 KL途中
9•00pm


Sent from my iPad

老街埸的那埸大火



令人印象深刻那埸大火,几乎燒掉整条街,夷为平地•只是起火原因不详,至今还是个谜•有者说某店屋屋主添丁,喜庆洋洋,张灯结采,不分畫夜,红蚷高照引來火患•但又遭到店家後代否認,但都过了一甲子,还在追研什么,只知火患發生在1929年,据长者回忆当火患發生,大家只顧逃命,連金子掉在路上也没人停下來檢•
我知道那添丁的他已年过半白,名字就叫添丁•
问他对当时有留下捨印象?
「傻瓜,当时他只是才满月的小婴儿•」有人笑着说•
见他儍呼呼,在那里發呆•
添丁是那个时代留下最后遗民,在隔壁店家当店员,平时寡言少语,顽皮的说:「可能他被那㘯大火嚇呆了•」
那时我与同学在做一项「诗巫1929」的调查报告•所以让我有机会与那时代的人接触,只是找來找去却找到那时才满月的添丁•其实添丁对那场大火根本没有兴趣,只是口中喃喃自语的回应:神经病•
也不知是在骂我们还是在指责自己,縂之我们想尽办法在挖掘这口乾涸的井,至到他一見我们出现总是找机会迴避•过了两星期後什至不見他的踪影,问及店家•
「怎么没见到阿丁來做工?」
「谁知道,你问我,我问谁?」当时店里正忙着,店家也显得旡奈•
「那我來顶替,义务当劳工•」店家显出驚愕的眼神,「也好無牛晒马,無魚蝦亦好•」
其实雜货店工作只是上货下货或贩卖櫃子的香烟、罐头或麻袋的洋䓤,蒜頭,一兩天後便熟門熟路,沒顧客上門便白坐那裡發白日夢,怪不得那種環境即养出阿丁儍呼呼的怪胎•
一連兩星期,還是不見阿丁蹤影,有天清晨在菜市場,突見阿丁身影,我立即拉住他不放•
「你怎麼沒有去做工,老闆找你耶•」
他驚訝地瞪著我、不語•
「我已替你代工兩星期了•」我以為他會說感激的話•
「神經病、咸魚一條•」在他淡淡的語氣中,又加上了"咸魚一條"•
第二天他真的又回到店裡做工,我也趁機功成隱退•
老闆有時聊起•
「還好有你那位朋友幫忙,要不我這家老字號只好关门大吉,喝西北风啰•」
「咸魚一条•」阿丁淡淡的說了一句•
為什麼不說咸蛋一粒、咸菜一捆•
在阿丁心目中人人都是神经病、咸鱼一条,而不是咸蛋一粒•
在阿丁身上寻不出有关老街埸的那場大火的蛛丝马迹 ,失望之余正凖备嗚鼔收兵,突遇阿丁拉着我说正凖备帯我去見一个人,再慢怕來不及•
我依约前往,就在市区边沿一破爛茅屋中,躺著一瘦骨嶙峋老耆,不用解释他已知我的來意,他断言断语•
「那埸大火起因來自隔壁货蒼後波及我家,因当时阮厝张灯结采,高奌红蚷三天三夜,庆喜添丁,•••」
「後被後人误解火神关注我家,添砖加瓦,添油加醋,混淆人们视线,说添丁踏火而來,将来非富则贵• 」
一个月後,在雨中我经过那里,那破旧的茅屋早已失去踪迹,只留下那老耆的余音在空中呢喃•
有次在菜市场遇见阿丁,提及那老耆,他淡淡的说:「走了,跟你谈话隔天就走了,咸鱼一條•」
富贵如浮云,当年赫赫有名的"永發栈"如今烟波浩渺、烟消云散,提及怎么不令人唏嘘• 添丁踏火而來,是否大富大贵,連他也不知,真是咸鱼一條•

11•11•2012。3:27am.
「午後重修」

其二。 咸魚一條

当我重访老街埸已是二十年後,那老店早已換人,依旧在贩卖洋雜,提及阿丁大家都不知此号人物,只是当局画定这地区著为保留区,店屋不得更动只得保留旧摸样,如今大家都在怀旧,寻找古早味,这是拜当代时尚潮流所赐•
每当华灯初上,则有令人感到一股非凡气息不䏻言語的風尚,它几乎是我人心目中的夜上海,面对黄捕江,则是我们的拉讓江,是否在搬演一拙門開別緻的"上海灘"•據說在全盛時代原唱者葉麗儀還在這裡登台演唱,瘋魔拉讓江原頭,每晚包船前來只為聽那一首歌,那一首曲,真是咸魚一條•
提及拉讓江原頭那一方,人人家中除了胡椒園外還有橡膠園,除了採胡椒外就是割樹膠,家裡員工就是老婆和孩子,為了農忙學校還得放假,因為學生都自動下放參加勞動,家裡忙不過來也只請一兩個土著幫手,當地男人多半閒手好逰,無所事事,聚賭取楽,當地婦女白天忙忙碌碌,亱間還得充當家的發洩工具,因為農村缺乏勞動力,所以家家都是多子多孫多福氣•也不知葉麗儀的名聲怎麼專到這裡,於是每當入亱時分,大家都紛紛包船前來聽那一首歌、那一首曲、真是咸魚一條•
老街場那條街面對拉讓江、江內還有一條小河貫穿巿區,每當華燈初上,那裡停擱的船只就是聽歌而來,有人至少不只來回幾十輪•不只歌廳賺得滿棠紅,要不是合約到期,不能一托再托,歌廳只好放人,只是高潮迭起,再也沒有這樣好風光,雖然過後來了港台駐唱歌星,怎樣也不能引另類的高潮,在大家心目中"上海灘"永遠是葉麗儀的"上海灘"•拉讓江原頭的鄉親父老,真是咸魚一條•
老街場新世代,均出國喝過洋墨水,於是這裡也逐漸出西洋、東洋餐廳,一到夜晚,在霓虹燈下,紅男綠女排山倒海,弄到鳮犬不寧,無端被冠於紅燈區,治安也跟著亮起紅燈,詩巫經常發生強劫命案,大家都先把矛頭指向老街埸,接著怨聲載道警方辦事無能,有破案嗎?五十五五,有的無頭案也不了了之•巿民都是建忘無頭豬,過於認真反而自討苦吃,人生苦短、做一日和尚槁一日鐘,咚、咚、咚•••。

11•11•2012。午後。


Sent from my iPad

Tuesday, October 30, 2012

山林傳說#2



~關於烏拉一二

那陣子我在婆羅洲雨林,得了骨痛熱症,那是與長屋的水源,沼澤森林有關,我被飛行醫生以直升機送至加帛醫院,在那裡治療了將近一個多月•
「還好你身體力壯,若是再隔一星期恐怕沒救啦•」駐院荷蘭藉醫生靠訢我,他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專門研究熱帶雨林骨痛熱症而來•
「醫生我幾時可出院?」我悶得發瘋問及•
「得觀察一陣子•」他說,也許這是一種藉口,因為政治部人員來了幾次向醫院提出交涉,只要病人恢復正常將受警方提控,因為我執國外護照非法進入砂拉越雨林,於網絡揭露州內非法伐木事件,我知官官相護,我踏著他們互相勾結底線,他們早已預計把我當眼中釘提交法庭後驅逐出境•
那是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我在睡夢中,突然感到有人坐於床前,我惊嚇一跳•
「我是來接你出院•」來者冷漠語氣,讓我想及我是否遭到綁架,仔細一瞧那不是烏拉嗎?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別多說,趕快穿好衣服、收拾行李跟我走•」不疑由他先跟他走再著打算•
那時正值午夜時分,山城寂寥一片,我們走到岸邊已有小舟接應,逐漸划進對岸山林小溪,再度翻山越嶺,也不知走了多少時日總算抵達一小村落•
在行程中我得知烏拉村被毀,烏拉佬佬被殺,爲了在港尾興建大壩,山林的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期間包括了河流改道,引來地殼變動,人類的無知與貪婪•
抵達村口,烏拉給我兩個條件:一是收拾包袱滾回文明人類社會、一是留下•我無奈選擇後者,不過我在村口附近另搭帳篷,而無法居於村內與蛇群為伍•
只是蛇群每次出外攻擊人類時刻,不外在水中放毒,向天禱告,天降大雨,河水高漲,淹沒工地稻田,市鎮•人類則以火燒山林為依據,驅逐瘟疫,在這場人類向大自然挑戰中我無形中成為夾心人,爲了環保,保護山林,使我淪為與蛇為伍•
有天我與鳥拉在河邊裸泳,怱然感到赤裸身子奇癢,皮膚上出現節節蛇鱗•問及烏拉,他說那是長居山林的自然反應,若是有一天你回帰到人類社會它會自然消失,這時我才注意烏拉的恥骨上印有蛇狀的圖騰,若是他落戶人類社群也同樣消失,這當然是我一廂情願的遐想•
有夜在與鳥拉閒聊中,我問及:「人類相信有靈魂,蛇類有嗎?」
他說:「我聽及佬佬說,蛇也有天國,只要修成千年正果,百年帰老,靈魂才能抵達那里•」
「那你佬佬呢?」我問及•
他暗然底頭:「她沉睡在山林百年之後,在一次開拓山林中被發現,以百頓炸藥炸斷身軀,百肉橫飛,上不了天國•」
鳥拉佬佬我見過,是一隻千年人頭蛇身老妖,那次見她時,她直喊嗅到人味,直流口水,還好她視線不好,瞧不見躲在烏拉背後不出聲的我,要不我早一命烏呼了•
那年印尼燒芭種植油棕,不辛釀成森林大火,連燒三月不息,形成煙霾,影響了空氣素質,連山林飛禽走獸也受不了,日亱遷移不斷,人類趁機大捕獵物,我們也夾在逃亡臘物中,山中許多蛇類也成了人類下酒的美味,正如北方人所謂秋風起、蛇兒肥的季節,到處都在釀酒大擺蛇宴•
長期在森林鬥爭逃亡的生涯令我感到有點厭倦,也許烏拉也察覺到,他蛇頭鼠眼多日不語•有天我們喝著椰花酒,銘丁大醉,所謂酒後吐真言,印證我背叛山林的心態,他二話不說把我置放一長舟上,隨波逐流,三天三亱從小溪流至大河中,漂到河岸小鎮,引來人群好奇圍觀,在溫飽之後,有人問及:「你從那裡漂流過來?」
我無言回答,這時我突然發覺舌頭僵硬,不能言語,只能發出吱吱蛇的言語,好似不能適應人類的社會,結果被送進醫院,著另類的研究與檢查,主置醫生偏是昔日的荷藉醫師•
「嗨!別來無漾?」他以英語向我問候•我卻苦於回應,只能發出吱吱聲響,原來那次我無故失蹤,引來調識的遣罰,想不到冤家路夾•••。
他説醫院正安排語言專家前來協助我恢復語言能力•
那亱烏拉來訪,我謝拒了,再也不重返山林了•我的荷藉醫師幫我伸請出版基金,我正準備出版"山林回憶錄"•
31•10•2012。

Monday, October 29, 2012

榴莲赋十四行



说是深山的愤怒
穿梭雨林風雨
一但風停雨止
終要落地
命運
不是落葉帰根
而是生命
尋找 休止符
年覆一年
逃不出季節的安排
只是近晴陰不定
亂了陣腳
夾著憤懣隨風而去
留下水果之王的虛擬

29•10•2012。

又是榴莲飘香的季节



每当榴莲飘,终引来回忆阵阵,忆及人事、风景线等等•小时候,我们被教导,那是三保公的大便,想不到我们却吃"三保公大便"长大的•当年同屋的阿伯林,生前认識于某银行,除了耍几句英语唬人外,喝醉之後高唱"阈际歌"及前苏联激进爱国歌曲外,平时都爱羞辱我们,讥讽我们,榴莲屎放不乾净,出不了拉让江囗,因为他的孩子都投奔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英殖民地時代,那是一種自我留放,永遠不得返回砂拉越;长大後才知这些当年玩伴受不了家庭爆力,趁出外读书随五十年代帰國浪潮一走了之•而他年老退休後,卻嚷嚷要回國,最後只到了香港,近尺之餘不敢誇進一步,最後病逝在這古老的英國殖民地•記得他回港前夕,有人笑說:你這副老骨頭回去幹什麼?他還很自毫說,回去還能扛槍當兵,當然那只是茶餘飯後的玩笑,有人卻在他面前竪起大姆指說聲讚!只是他那句"榴蓮屎放不乾淨"卻常在榴蓮飄香的季節引來不滅的回憶•
從前在路旁搭起亞答棚子,心中感到無意的興奮,山果大王就要來臨了•有次見到港台老師,初臨貴境,就在路旁掩著鼻子吃榴蓮,同學們就當著笑話傳開,好似山猴吃三保公大便;年少不知愁總愛成群結隊騎著腳踏車到處溜溜,而被女生稱為"榴蓮仔",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長大後才被告知所謂榴蓮仔,原來就是好吃懶惰,地痞流氓,這與榴蓮又有何有瓜割•也常聽大人言及榴蓮出、沙籠脫的彦語,原來甘榜姑娘為了愛吃榴蓮寧可當了沙籠的浪漫情懷:也有人說榴蓮一出飯碗跳舞,原來早年老樹榴蓮每當年底才開花結果,也是學校結業時刻,老師要四處張羅向董事部送禮,否則明年開學只好另謀高就•而家叔卻每當榴蓮一出總向父親借錢,著小本生意,結果虧欠無帳,連人也失去蹤影,家叔與我家關係就是有借無還,再借不難•就曾在一榴蓮亱市,點著油燈,擠滿人群在那出價殺價,好不熱鬧,情趣反而出在買榴蓮,而不是吃榴蓮•榴蓮上市連乾盤面也受到影響,大家都把褲袋的錢買榴蓮去也,榴蓮就這麼誘人嗎?
話說拉讓江上游有棵榴蓮老樹,結出果子奇大如面盆而被稱為榴蓮王,孩童時代就品嚐過,只要吃上果內一無核子丸就飽了大半天•每當榴蓮季節,母親一遠親阿伯萬山就從歌樂岛划了小船攜帶三五粒榴蓮,說是給阿明吃,母親回饋是白米、白糖和鉼干及鑵頭食品,真是煮的比炒的貴了許多,母親待人總是出得比入得多,每當榴蓮季節一到家人總在期待這位居於窮鄉僻壤的親戚出現,只是一連幾年都沒見到他的身影,最後得到消息老耆早已逝世,家園早被小孫子賣掉•
有次在澳門見到榴蓮,問及店家,原來從泰國原裝泊來品,價格貴得出奇,都門榴蓮都擠上超市,密封包裝,也失去原汁原味,城市人都苦於無機與老樹榴蓮著近距離接觸•据說榴蓮與酒相克,而家中每把榴蓮當桌上菜肴配钣吃,吃完榴蓮必以其殼盛水滲少許鹽喝,這是我家消散體內熱量的傳統•最令人回味的是榴蓮季節一到,深夜加帛碼頭總擠滿人群,期待來自當地載滿榴蓮的摩托船隻,現買現吃,然後把岸邊當垃圾推,讓江邊水流丟棄大量果殼,隨著潮漲,自然清理,此景此情如今再也難尋•
30•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重陽登高




重陽登高
只有遠眺輕嘆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太平山下
休閒一天
股市、股民
就是不知
為何火神選擇這一天
光臨
台南醫院
送走12條垂危生命
這與重陽酒、賞菊又何瓜割
23‧10‧2012。

山林傳奇



~蟒蛇的傳說

一印尼女工前去釆蕨,一去不返•
於是巨蟒噬人的傳言,傳遍了整個木山營,害得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清晨進山伐木•
「難呵,怎麼勸這些印尼外勞都不敢進山」工頭在報怨•
「有人見過這條巨蟒嗎?」我問•
「見到你還有命!」工頭無奈看了我一眼,這時電話響了,聽工頭與遠方在談話,現在天晴是伐木的好曰子,過了一陣雨季來臨就不易開工•工頭放下話筒輕嘆:「反正現在氣候反常,本來雨季早該來了,而天氣卻天天太陽高照•」
「那是伐木引起的效應•」我的反應只有引起工頭的苦笑•果然過了三天,突然傾盆大雨,下了三天三亱,河水高漲,帳篷只好遷之高地,這期間突然闖進巨蟒,擠在人群中,相爭逃命,有的勞工為了逃命,顧不了直奔印尼邊界•這些非法勞工爲了一日三餐不惜冒險前來爲某財團木山營,參與非法伐木•這一走大家都互不相欠•
為了收集邊界非法代木工作,我以新加坡環保組織爲基地,從新機內亞進入印尼西加里曼丹抵達砂印邊界•
為了那塲森林水災,我隨著大隊撤到另一高地,只期待雨停便展開工作•在那里我認識了一來自附近甘榜土著青年名叫"乌拉"•
有天聊及"乌拉村",我感到好奇,很想前去探望•
「你得有心理准备•」乌拉望我深沉一笑,我突然感到眼前這位青年,明目清秀,好似不吃人間煙火,莫非烏拉是一條蛇•
終於在一亱黑風高的夜晚,烏拉提着手電筒來訪,說他要回甘榜探望百歲佬佬,這是難得的機會,立即荅應結伴同行,只是進了村子不能出聲講話,為什麼?烏拉依然笑而不荅•
在夜中行走,重重復重重渡過千山萬水,終於抵達村口,村子烏黒一片,想是村戶都已進入夢鄉,踏進烏拉佬佬門檻,進門一瞧把我給嚇呆了•佬佬仍然沒有入眠,心靈感應在期待小孫子,他們之間對話我仍然聽不懂,只聽到她在東張西望,烏拉低聲告訴我:「她說她嗅到人的味道•」怪不得我見到她嗅出口水,把身子移到我眼前•只聽到烏拉在旁驚告說:「別出聲!她眼睛看不到•」
這時我才發覺烏拉佬佬人頭蛇身,人蛇一隻,真是把我嚇昏了•
「趕在天亮前我們得離開•」烏拉說,於是我們匆匆離去,心想若是當時我出聲準成那老蟒蛇的口中肉,為此揑了一把汗•後來我聽說沒有人踏進烏拉村能活着回來•
只是那次與烏拉話別,我再也沒見他的影蹤,說不定他早化成一條蛇藏於深山密林中•後來有人發現了烏拉的宿舍留下了幾片蛇鱗,引起莫非巨蟒再度來訪的猜測•
後來我聽到河的下逰正在開發,準備興建大壩,而引起環保組織的抗議•抗議帰抗議,當局照樣開工摯行,引起一片混亂•
一个偶然机会,在工地上我拾到一本记事簿,苦於無處交還失主,在記事簿中微微讀到系列的記載:~

在開發峇貢水壩工地中,工人發現了巨大如樹的蟒蛇、巨型的蜈蚣,飛蛾、蝙蝠••讓工地停工了數天,更有勞工嚇得屁滾尿流,三更半亱捲覆盖回老家,因为他们害怕辗死了千年山里奇異飛鳥走獸會受到天遣,大自然的报复••
果然三天之后,山里下了一阵红雨,天昏地暗,上天在启示什么?大家都不知•
後来有人爲此請來驅魔師,還在那里興建了一座小教堂•••。

在我印象中,烏拉和姥姥的人蛇族群與山林飛鳥走獸,早與已大自然溶合結為一體,幽暗的婆羅洲雨林就是這樣始終是解不開的謎,令人感到迷惑•
28•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Thursday, October 25, 2012

個人自掃門前雪、摸管他人瓦上霜


個人自掃門前雪、摸管他人瓦上霜•自小就受過這樣的戒訓,長大後自覺前句有環保的意识,後句就感到多此一舉了•"他人瓦上霜"何必受你越權來掃嗎?只要不把門前雪掃及他人門口已是天下太平了•只是我们的人民代议士,就「加婆」得多,不菅事不关己,就要插上一脚,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正如其对手所谓捞取政治资本•所以所谓在野党一向在挑剔,指指点点,评弹执政党的不是,若是有一天改朝换代,说的不一定比唱的好听,所以大选一来执政当局总在奉劝选民手中一票,不要输掉你们的未来,是囗蜜复剑?连欺帶騙,則看五年後的代價•套句現代語:你頂上的瓦上霜還期待鄰家來掃嗎?正如家居共管公寓,鄰家對面住的是什麼人都不知道,大家都早出晚帰,難得碰面,更無瓦上霜的課題•有時同趁電梯,就是面對面,還不是擺著一付冷漠,那是城市社會的斃病,誰也不在乎是誰•尤其在治安敗壞情況下,人人自危,妨人之心不可無,千萬別與陌生人搭善,以免陷入人爲圈套,城市人個個神經緊崩,為懼碰鼻子灰,大家只好節制自已,路上行走,避免步入後巷,上電梯最好無人,因懼電梯強劫,那不把人整到神經兮兮,使人無端端憶起"各人自掃門前雪、別管他人瓦上霜"的純樸社會•只是如今掃雪人,何去何從,或早已走入歷史,在冬季的北方城鎮,早有剷雪車代勞,自家的瓦上霜還是自行自理,各自爲政則是當代社區的槪摸;在麥當勞餐廳大家用餐之後自行整理桌上的時尚,那是西方教育出來的模式,否則就會被詆為亞洲非文明之舉;報載有一老耆走親戚,在荒野郊外遭到野狗圍攻,負傷壘壘,因為效區空無一人,呼天不應,叫地不靈,投訴市議會、警方並不受理,使人想及在鬧市中若遇強劫,旁人作圍上觀,想也甭想出手相緩,這與效區老耆的遭遇是否同工異曲,個人自掃門前雪新板本•當今社會人人學會自保,同樣地你欲當老大,則要越權四處張揚,充當掃雪先鋒,也得付出巨大的代價,風光時,人人借把傘,落雨時也是收傘的時刻,這世界本來就是現實,利字當頭,道義放兩旁、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勞燕分飛,見之爲習,也不用大驚小怪了•
26•10•2012。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以怨扱德



這世界以怨報德的事件太多,正如我們常聽到上帝給你一粒地球,你給上帝什麼?的環保口號一樣;鄰地一塊籃球場地,本是給青少年業餘活動場地,可是卻出現了少數害群之馬,在打球之際,把所喝的瓶瓶罐罐亂丟一場,在場地留下不少丟棄的煙蒂,久而久之,整個籃球場形同垃圾場,令人見之對這批以怨報德之盧感到痛心,不寒而憟;在群眾聚會之後,場地留下的垃圾推集如山,見到市議會工人在那裏收拾慘局,人民環保意識處於零分水平•附近一小學,每當放學回家就見小學生沿途丟棄紙屑杯鑵,這種從小養成的惡習是否在顯示子不教,夫之過•更有人言及,你丟我拾,是理所當然,要不市議會那批清潔工人閒坐打哈哈•鄰近水溝阻塞,蚊蟲滋養,不見市議會有人前來清理,投訢無門,只好求救代議士,卻被譏諷爲撈政治資本,嚇!本是單純的民生課題卻淪為政治掛勾,結果你來我往,冶標不冶本,當代政治人物都好耍嘴皮,旨在取悅選民,爭取出線,唱的比做多,"人民是老闆"不知誰說了一句蠢話引來的症候群;人民是寶、人民是草,則觀局勢而言,大選其間,未來父母官當你是寶,投票之後你自我陷入路旁一根草,要找阿爺難也,再等五年後吧•只是鄉東父老已期待了幾個五年時光,有的早已雙腳一伸返回天家與老袓宗相聚了,更有"盼中央,望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當着歌兒唱;改朝換代只是短暫的快感、朝里有人好辦事,只是一句欺世的謊言,傻子世代也有畫上休止符的時候,政治垃圾也該被清理了•新世代選民面對决擇,何去何從?也出現懞懂,什至出現了冷漠的症狀,有者到處漂流繹水為居,世界對他們只是虛擬擬;清晨在收聽廣播中,聽到把日常生活當著環保修行,不亂丟垃圾,不讓河水污染,不用筷子紙屑,不濫伐砍樹,使森林成爲木穴,那是人類對地球的回饋,以恩報德•
23•10•2012。

疑心病




說是疑心是病就是病•
「否則你有病•」那是指你腦子有病,神經不正常•
「那叫神經病•」有人打蛇隨棍上,中間插了一句不重聽的話,大家也習以為常,讓聽者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你會感到近來出現許多杜會怪異現象?」有天老胡神經兮兮問及•
「你發燒了••」我藉故摸了對方頭額一問•
「我是認真的•」老胡不服•
「走!到咖啡店喝杯茶,壓壓驚•」有人提議,一哄而起•
有人說天下太平,外地人到訪都羨慕,這里沒有天災人禍,只是每天翻開報章,杜會問題一簍簍,治安讓人心惶惶,大家緊關門戶,嚴禁陌生到訪,天天馬路溝蓋遺失,從前我們說馬路如虎口,如今到處是窖窿陷阱,不小心掉下小則雙腳受傷,大則陪上老命,天天見大人上報,滿臉憂鬱,就是提不出解決辦法,你蓋我偷,正如垃圾蟲一樣,你丟我棄,楽開懷•那是我國公民意識底落,有待教育提升,出門在外只好只好自我保重•
老胡鄰居就居住一怪物,令周遭人們神經緊繃,大家都在懷疑最近偷竊案件頻頻,是否與他有關,又舉不出證據,有人說他不服正業整天吃喝玩樂,錢從那裡來?荅案他老子有大把銀紙•
老胡的妻子則在投訴,只要她一開車出門,那傢伙就乘機爬牆過來,有次被她發覺,當場責問他,他說:我來看我養的母雞在你屋後木棚下蛋•」
真的隔壁母雞前來下蛋,老胡的妻子還以為神鬼不知發了,原來它的主人也神不知鬼不知前來數蛋,前不久胡家才鬧賊,屋後的紅柴給人搬得精光,偷法乾淨利落,自然懷疑到鄰居頭上,只是苦無對證,同時三更半亱均見鄰居無故駕車出外,他的怪異行為是否顯示鄰居是否住了一個賊•只要他出現就是蛇頭鼠眼,經此傳言,人人都知老胡隔壁住了一個賊,人們走過都抱以異樣的眼光往內瞧了一瞧•
不幸我家也曾遭到洗劫,翻箱倒櫃,一片凌亂,大家心靈總是針對他,那天他前來找尋跑掉母雞,妻說:「他口中與我講話,雙眼卻盯著剛裝上門戶的鐵花•••」
「他的眼神根本長得一雙賊眼•」妻斬釘截鐵的肯定:「那次前來府上造案非他莫屬•」
妻忘了,世風之下,人心不古,盜賊如毛矣!

22•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2

在绿園偶读遐想•••





入亱爐邊聽雨,整個心情,有一種乾浄清幽的感覺、詩曰:「千載傳黄石,嘉名意隱藏。」令人想及陸羽身旁的炭爐茶壼蒲扇,正如詩曰:「味水情何淡,居塵意不同。」彷彿聞到陣陣茶香,好水、好茶•古人白首穷经,对那些目的不是为了考状元的人,我自惟还能了解他们的心情人•那是來自唐弢的「燕雛集」一書,令人深思•看他人儍劲买書,使人觉得旡聊才读书,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讲话口也臭•也不自量力彷造鲁迅打油诗:一日不读書,讲话口也臭、一濶脸就变、杀人千千万、旡聊才读书•
一个人䏻夠「官都二十餘载歌载舞,捧錢之人,尽以买書」卻是可爱的人,这当然是偏見之误•曾读及诗一首:细雨无尘駕着小车、厰桥东畔晚行除。奚童私向奥夫语;莫典春衣又買書。那是当年䔥乾当年在倫敦东方圖書館的寂寞,可爱的弱点•
何谓"乡愁",明知那出外逰子的心态,却强出愁,月是故鄉明,窗前明月光,都是愁的來源却不是愁的帰根•看一拙电影,听一首怀旧歌曲,吃一碗热腾腾的云吞面都是鄉愁的商机,在國外唐人街翻阅一份过期的报份,來自家鄉过期的舊聞,也算激動,於是有閒往唐人街走一走、看一看,也是鄉愁在作怪•流落一個地方,愛上一個地方,說不上什麼理由,也是莫名其妙,愁七不必與鄉掛勾,所謂人愁雨更愁,與年少不知愁兩相距,正如兒時所唱:下雨下雨不愁,人人有傘我有大頭•
[讀董橋小品卷一]


長日閉門來燕子
一春浮夢到梅花。
~漱園詩摘

「閉門」是隱居的符號;「燕子」聯想來客;「浮夢」有萬種幽思;「梅花」既指時節,也喻操守。這樣的意境在白話文中可能流落干空洞,那是白話詩與文言文富有規律的「符號系統」•
「讀董橋小品卷二」


林丹「直到世界盡頭」Until the end of world

羽壇一哥出書,球迷粉絲一定捧埸,我也不例外,但並不瞎捧,我在電視上只見他在球埸上的豐采,在書本上讓我讀及成功背後的淚水和汗水,所以上架建議被列為勵志\傳記•
但作者卻在書背寫著:千萬不要忘了,我只是個普通的小伙子•通過自已的努力和堅持,是可以做到讓別人刮目相看的•我們都很平凡,但是我們可以做成一些不平凡的事•那是作者的座右銘也是對讀者的免勵•
作者的故鄉在福建龍岩,在下父輩也從那里南渡,所以我有他鄉遇故己的感覺,也許自己在臭美吧•
随着羽球,林丹揮拍走向世界,只有日夲东京那快節奏的城市,仙台那冷静的城巿吸引了他,他说直到世界尽头Until the end of world (令我想及同名异曲The end of the world的歌) 帯着家人出國旅行,首选的是日夲,因为自小他便从漫画中走來,成长後看过电影「头文字D」 「非诚勿扰」里的日夲•东京的整洁有序令他印象深刻,现代和传统和諧共存,造成东京城市建筑、漫画、服饰、美食永远走向世界前列•在逛东京时,他在第一店家买了两粒包子,怕回来沒有了,朋友却说後面一条街整整是,东京就这样征服了他爱挑剔的个性•在日本小到一碗拉面,一片生魚片,没有它就不好吃,让他永远停不下•在日本让他体会东京的繁华,仙台的悠闲,北海道的宁静,真想有一天在这东洋小國漫游,一年四季,春天賞樱、夏天看海、秋天看枫叶、冬天滑雪•
有一次球赛在仙台举行,在极短时问内他便爱上这如小时候看过「机器猫」的房子,都是自家自篕,院子种满花草,街道窄小整洁 ,他还与隊友乘着地鉄与仙台着了近距离接触,遗憾的是2011 年在日夲大地震中遭到破坏,庆幸的他曾见过仙台之美•
林丹与日本情结來自中日40 年來的深厚友谊,也不因近日钓鱼岛的争执受到影响•美国有喬丹、中國有林丹,而林丹來自革命之乡,那里有刘志丹烈士,毛主席诗词"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抗"写的正是林丹的家乡•


桂樹為櫓
蘭木作槳
櫓划空明
槳拔流光
我的懷念
渺渺茫茫
心中美人
天各一方

吹簘伴奏,像是怨恨,像是愛慕;像是哭泣,像是訴說•問及吹簘者:「為什麼吹成這樣?」
吹簘者曰「月明星稀、鳥鵲南飛•」
那不是曹操的詩句吗?當年也是在這裡,西對夏口、東對鄂州、山環水复,草木蒼翠,被周瑜所困?那時他剛攻下荊州,拿下江陵,順流東下,戰船延綿千里,旌旗遮天蔽日,面對大江豪飮、撗握長矛吟詩,如今一代豪傑,你在何方?••••
「讀余秋雨:"赤壁賦"今譯」






Sent from my iPad

喜事重重



李家大少出國多年,学成帰來,还带了个媳婦及肚内将近三个月的肉丸,喜不喜?喜也•
老太太更喜出望外,再也不用整天抱着"路易"•
「人家有孙子抱,我没孙子,只好抱小狗"•
"路易"真有人性,也懂得撤娇,装可爱,抱在怀里还会發出婴孩的叫声,那天七月半,老爺子跟太太到上海探親,到了三更夜半,怱然"路易"不断狂吠得厉害,打工阿姐睡在楼上,不敢下楼探个究竟,第二天它便伏在地版,不吃不喝,动也不动,老爺子回來後發觉不对劲,太太更伤心欲絕,只好抱着"小孫子"到神壇问神明•
「神明只问人事,那有问狗事•」跳童的阿姐说•
「神灵怪罪就怪在我身上好了,一切包在我身上•」性格爽朗的太太这么一说
阿姐只好乖乖就范,于是头紥红布穿红纱,口中唸唸有词•
神灵的话語本來就含含胡胡•••
依稀听到那天七月十五眯,老祖宗回家探望子孙,"路易"见之狂吠,挡住去路,老祖踼了一脚•
接着在"路易"身上用天印这边轻篕,那边轻篕,口中唸唸有词,画了几道符,回去燒了泡於水中,给"路易"喝•
说也神,"路易"也像乖乖听话的孩子,把符水给喝了•
事後阿姐怛心问及:「神灵有怪罪下來吗?」
「没有呀•••」
第二天清早,"路易"便神龙活虎叫早,挤在老太太床上,老太太高兴得呼叫:「乖孙,乖孙•••」

李家大少在赴國外留学前,曾交有一能歌善舞女友,名叫安娜,旡奈大家留学方向 不同,安娜去的是西半球的英倫;大少去的是南半球的纽西兰,为了伸䜣两地相思之苦,遇有暑假大少在回乡之际总赴䇦倫,探望安娜•安娜显得出奇冷漠说:「为了彼此前途,我们得有一叚暫时的分开•」
也不知对方在暗示分开,是短暫的分离,还是对方变心,移情别恋?让大少失落异常,于是居于同屋留学生的上海姑娘非立趁虚而入•
大家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心扉胆承,毕业後也帶來未来媳妇見家翁家婆•
也不知为什么,老太爺較喜欢兒子前任女友安娜,他说:「安娜会唱歌,人也长得可爱•」况且安娜也在期待大少回心转意续前缘,為此父子引爆一埸剧烈的衝突•
让那未来的媳妇嚇着了眼•
未来的上海亲家,提及亲亊,獅子开大口,要二十万聘金,一座百万豪宅,分别建于上海或星加坡,一百座宴席,因為对方从大少身上打探到未来的金矿不掘待几时•只是货币单位还没确认是人民币,还是马币或星帀•
其实老太爺有所不知,大少老早已先上車後補票,上海姑娘那不听话的肚子早已暗
暗地窿起,也憑了这块肉扣住大少的心•
再说那窿起的肚皮,也逐渐在消减谈判的筹码•有一个假设若是对方不認帳,又另当别论,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堕胎,那不成为刽子手,
双方有双方的顧忌,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牆梯,经过明争暗斗,过後总是撥开云霧见明月,柳暗花明又一村•
女方让歩吃了一大虧,筹码缩水至聘金二十万,包括婚宴酒席在内,豪宅甭提了,亲家都让了一大步,老太爺在其待什么?
娶!决定在年底十一月•
于是滙了二十万马币聘金到上海,婚期在上海大酒店举行,举家赴上海為迎接新媳帰过门 ,李家花了五十万大兴土木•
李家老爺为娶亲,家中另添二架私房车,着为儿子媳妇之用,出手之阔气派,令人咋舌•
「快快•••再慢來不及了•」家中女王在發嚎啕大叫•
「女王,小姐睡觉不可动工,怕受驚嚇,怎么赶得了•」工头在叫急•
「赶不完唯你是问!」老太爺在發佈下令,必须在十一月娶亲前趕及•
「唉!这几天又在下大雨,天灭我也•」工头望天长嘨•
#婚礼之後不及两天,抵达家门,娃娃早已瓜熟蒂落,探头看世界了,李家另添砖加瓦,一双包胎,龙凤呈祥•
15•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阿西逝世的時候




阿西逝世時,是死於意外,從在跑的貨車上摔下馬路上,昏迷不醒,就這樣走了•那時沒有勞工保險,就這樣送走了一條年輕生命,遺下妻子和一雙皃女•
事隔多年,孩子都已長大成人,男的已成電腦工程師,女的已成建築工程繪測師,妻子為了一雙兒女守寡不再嫁人,在外地從事美容院工作•

那些年、那些事•••
阿西已二十多頭,又不是讀書料子,整天無所事事,老父就通過名媒正娶,經過一番提親、相親之後,半推半就入了洞房•
這本事一摏喜事,但不成熟的孩子,娶親隊伍都已到了姑娘家門口,他還在鬧別妞對老爸說:「我不娶,要娶你自己娶吧!」
氣壞了老人家,飯都已煮成米•娶親隊伍都已抵達女方門檻,最後還是靠了媒婆三尺不爛之舌,連哄帶騙帶動,大家都湼了一把汗•
只是媒婆只携到房門前,「門關上一切都與我無關,做媒不包生子,怎样做人你自个儿瞧吧!嘻嘻••」說著一笑走了•
•••••
婚後的阿西似乎成熟了,兩年之後妻子為他生了一男一女,總不能在家閒著,他做過店員,市議會拉圾車司機,最後當了五金店羅里車跟車員,在一次意外中從車上摔了下來,結朿了年輕生命,死时才二十八歲•
在傳統習俗中,成家立業是理所當然,于是阿西當了垃圾車司機,幾次駕駛小差錯被當爲炒魷魚的藉囗,只好淪落為貨車跟班,在生活上陪感壓力,與家人爭執引起口嘴•
「誰叫你們迫我娶親,害我出外做苦工•」
「你都一把歲數還這麼不成熟,小孩子沒讀書就是這麼差勁•」
「他根本不是料,讀也是白讀•」
「那時他家裡不是請了私塾?」
「提及那歪頭先生,在家裡白住白吃,也教不出所以然•」家中有人反彈•
老爺子欣賞歪頭先生,因他自吹自雷說是當年古晉名校聖約瑟高材生,年輕時當過省長秘書,當今首席部長還是他的同班同學耶•
「同班同學難道沒有笨蛋嗎?」
爲了盡責,每天清晨老爺子總是拿著籐條叫早,把阿西迫在書桌上,只聽歪頭先生對著課本在那裡朗朗讀書聲,而阿西卻張不開一雙睏著的雙眼和老爺子的叫罵聲•
久而久之•••
結果歪頭先生捲覆蓋而去,臨行時說了一句:「你們曾家的飯好難吃呵!」
沒有私塾老先生,讓阿西在課堂自流,小學沒唸完就輟學,整天與村里少年家在街上溜踏•
那天媒婆當中介,穿針引線介紹了一門好親事,也不是什麼門當戶對,只是好人家的女兒•真是好人家的女兒,丈夫過逝後,在一親戚美容院工作,從不斜視周遭男人,什至別有居心男人,見了几分姿色出了高價想包她而遭到拒絕,因爲她一心一意守護著一雙儿女,老太婆臥病在床,其他媳婦找個藉口逃之夭夭,只有她守著病房,至到百年帰老入土為安爲止•
這些年,那些事,如何尋找一個賢妻良母,在家守夫,夫死守子•
06•10•2012。

Thursday, October 4, 2012

樂極生悲







中國國慶黃金週,香港發生海上撞船事件,釀成38 條生命喪生,轟動全球,事後降半旗、全市哀悼,引起災禍不是自然災害,而是人禍引起的楽極生悲•事後有人提及不要往人群多的地方擠,出門注意人身安全,這些忠告有效嗎?從網絡畫面上見到大陸風景點,人山人海,所謂出外旅遊的人群,塞滿了萬里長城、填滿了西湖、出外看風景,只見到處人頭蠢動,住宿飲食都成問題,況且留下一大推拉圾,只因秋高氣爽,加上國慶佳期,每碗麵都炒到百塊人民幣,你嫌貴不吃有人吃耶•還好沒踏上秋季旅遊車,拜托越南海龍彎、印尼萬隆公路上、台灣阿里山風景區,均有翻船車禍的現象,死亡名單免不了路客與台胞,印證了在家千日好的溫馨叮嚀;只是人類的弱點就是怕輸,一窩跟風擠到公路瞎忙,在長達十里公路上顯示了壯觀的隊伍•當然中秋加上國慶出外旅遊帶動了內需經濟,也造成社會組織的混淆,因為開放後的中國,經濟提升,人人有車出遊即方便又寫意,實際情況呢?沿途塞車又瘋狂,泊車住宿成問題,一窩風的趕集出現了怪異的現象,西湖的斷橋趕走了許仙與白蛇的浪漫,錢塘江觀潮,超過十萬人頭,也不知萬馬奔騰的潮聲來自何方,因為人潮蓋過海潮,是否仍有人在橋上看風景的閒情意識,因為人人是風景,你看我來我看你,只要不發生衝撞,人踩人的事故已是天下太平了•有人抱怨欲照一張到此一遊照片都難,個人照也成了人群照的幽默,人群中也不知主角在那裡?最近因釣魚島爭執,中日關係陷入底谷,也讓大陸逰客擁入韓國和台灣,賺飽人民幣,無不眉開顏笑,而日本右派爲了政治關係,犧牲了四十年中日友誼,忘記人民死活•偶爾也有漏網之魚游入東南亞一帶,大半抱著前來南洋掘全,尋找黃金夢,不過時日已晚,來得不得時,落得不同命運的下場,開放政策有利也有斃,也因大陸人口重多溫食難,其實天下飯碗一樣大,那裡情況都是一樣地,坐這山忘那山,忘了風景是由自家腳下開始•就見市街中國婆擺地攤,擺賣中國山塞精品,也不見引起有關當局注視,背後來隴去脈卻有不同版本之說,姑且讓你猜一猜•砂拉越犀鳥鄉情,有人間樂土之稱,不但來此尋找黃金夢的陸客,也有來此避難的大和族,只因這裡人囗稀少,環境清淨,辟開人間的吵雜,也是人們心中的烏托邦,偶爾也有各別案件發生,只是小事一摏過後也風平浪靜,不了了之•
05•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Wednesday, October 3, 2012

阿末的故事




阿末是巫華混血兒,父為華人母爲巫裔,丈夫逝世後,母改嫁族人,著為孤兒的阿末就在孤兒院長大,靠了院長黃牧師的關係,把他推荐給銀行當打雜、後提升爲櫃台書記至退休為止•
在銀行工作的風雨中,在人際關上的遭遇,一度使他陷入困境•在櫃台中他失信三千元,引起總行採取紀律行動,動結工作外,也令他每月在工資扣除五百元著為償還,於是他成爲一個靠邊站的閒人•
經理說:「馬來人不能見到錢,會出邪念•」他雖有華裔血統,大家卻把他當來自馬來柑榜一族•
他雖辯護說受冤枉,那純粹是出錢時引起的差錯,有誰相信•最後還是償還歉款,行政當局期待就他自動離職,而他卻賴皮不走人,所以大家一直對峙等著瞧•
「我遺失款項都如數奉還,你要迫我離職只好讓勞工法庭判決•」
總行只好暫時按兵不動,誰知這一按只好讓阿末領乾薪,因為阿末的土著背景敏感,無從下手•
阿末本有華人姓氏,姓楊名其爲,早年清明節還到亡父墳地上香,後來有人教他塗抹華人姓氏名字,因為當時土著擁有特權,也因其身份敏感挽救了他,讓他保留職位至退休為止,形同虛懸空位領乾薪•
當年阿末娶親依舊沿著華人習俗,因為當時阿末仍然以華裔族群自居,妙的是新娘子也是華巫混血的醫院謢士,婚後育有二男一女,都是大學畢業的專業人士,這都與阿末土著背景係係相關•
老婆退休後依舊在私人醫院認職,只有阿末領了一筆公積金快活似神仙•有次我們相遇在街頭,我告訢他:「蒙哥沒了•」
他聽了淡淡沒表情,最後說:「他能活到六十歲,算命大了•」
看來事隔多年,他對昔日舊仇依然沒忘•
蒙哥初中都沒唸完,能進入銀行工作全憑裙帶關係,銀行改朝換代時,抱了新上任經理大腿,當起跟前走卒,左右耳目,從銀行小斯爬到副理職位,小人當道雞犬升天,從小分行小號調到總行,其中彎彎曲曲不為外人所知一簍簍•
也不知怎樣他與阿末幹上了,告狀到經理耳中,害得阿末被眨到拉讓江小戶支行,永不翻身,阿末性情剛烈,有次喝了酒乘著酒性,手握巴蘭刀,到他烏比等他出來,鬧到满城风雨,辛阿蒙預先得到了消息,躲在銀行半天不敢回家•
後來有人提及,辛好那天阿蒙沒出來才保了一條狗命,因為阿末一副拉子脾氣,失控舉刀就砍•
阿蒙老豆本是廣東人領養的吉領仔,怪不得蒙哥長得幾分形象吉領人,老頭別的不說,遍染上了黑鬼的劣根性,左借右貸,有借無還,他的妹妹也像老豆一般,買了一輛簇新腳車不還錢,還騎著腳車街上消搖自在,給車店老闆半路截住拉車,小妹叫老哥出頭,喊打喊殺,只聽老闆罵街:「他老爸是姓賴傳門喝酒不還錢,借錢是一副嘴臉,借過手後就耍賴,虧你還在銀行工作•」
這次爭吵,揭穿了蒙哥底線,引起背後議論紛陳,大家心理上也瞧不起這位副理,在銀行行政更改中,他也被調到其他分行,不了了之•
最後見報是他的遺相與訃文•只有阿末那句話「活到六十歲算他命大」彷彿蓋棺定論•
03•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Monday, October 1, 2012

我在写小说




为什么会步上写小说的道路,只因從小热爱阅读小说,上至中外经典,下至现代文艺流行•久而久之,自然執筆寫起小說來•小說提材離不開人間百態、人文地理,誏我與讀者分享•至今網絡流行,各人各佔一空間,各種不同體裁文學形式逐漸登場,誏看官瀏覧,所以現代人不用上書店,就能在網上享受閱讀的樂趣•不過上書店,臥逰書海卻有另一番不同的情趣。

中國四大經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廂記,則是我最愛•童年時代,我家有家訓:男兒不準讀三國、女孩不準看西廂•偏偏於爺爺舊書廚中找到上述书籍,在好奇心驱使之下,誏我偷偷每夜躲藏在被窝底下,在手电筒微弱灯光下,似懂非憧,享受深夜读禁書的楽趣,到了中學我還在惡補上述書籍,所以在功課上我並不出色,只是在語文寫作上,曾被老師冠以恐非作者手筆,語外語是在遣責我是文抄公,巨大傷害了我的自尊心,誏我發奮圖強,對外投稿,包括報章、雜誌園地,參加了詩巫中華文藝杜後,與同道一起結集出版。

小說体裁最忌淪為平鋪直敘,陷入講故事的轮廓,讀之枯燥無味,難引起共鳴,因為讀小說,通過文字互動,誏作者與讀者交流•小說寫景寫情,小說中主人公,通過小說情節,活躍於紙上,這就是小說精華賣點,為什么有人讀了小說會感動落淚,請緒激動,就是一列•

好的小說可以一讀再讀,列如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誏我讀烂了,過不久重新再讀,依舊新鮮自如,只因這些小說人物性格明朗、情節曲折豐富、寫景寫情恰到好處•小說情節不按理出牌,顯示其濃冽浪漫色彩,最耐讀了•一般報章小說版所刊登小說,均是流行小說,也讓讀者追讀,不過這些小說讀過就箅,就像我們在電視上追看韓劇一樣,過場就忘•不過 30 年代小說家張恨水的小說在上海報章連載的時侯,與 50 年代後金庸新世代武俠小說在香港報章登場時刻,一樣瘋狂讀者•只是現代人生活方式已在改變,很難再見有人買書回家閱讀,一來家中空間小,二來晚餐過後,大家都擠在電視熒光幕前,再說現在中國古典小說一拍再拍,呈現熒光幕前,也用不著亱夜翻書閱讀,再說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深夜讀禁書的情趣已成為奇談•

我們這里阅读市場小,在都門大家都把大型書店 Kinokuniya 当着午休时间阅读場所,那是拜日本人大和族閱讀精神所賜•在日本地跌站,不論侯車等人,總見有人一本小書(口袋書)在手,津津有味讀之•在都門我卻見在同樣情況下,大家卻是一機在手,在撥手機•最令我尷尬的是,有人問及你還在讀書?學校還讀不夠?他忘了學無止境,環境改變了多人,誏人忘切閱讀價值觀,不過有人卻不忘閱讀電腦手機簡訊,那是在工作范圍內,工餘就在 Pub Happy 了•

只是當今世界,天災人禍,人們那有閱讀閒情,我國處於這動亂世界中還能找到一度忙里偷闲空间,為何不趁此爲自已設一休閒閱讀空間•


與聽眾互动:
# 在文學創作中,你爲什么偏於小說創作?What about the others?
*那是我與文學接觸有關,因為小說的佈局誏我迷惑了小說•有人說散文是寫作通行證,我卻先寫了小說、後才經營散文、新詩...我也喜爱阅读唐诗宋词,特别是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因爲古人誏我登高,進入古人最高境界,不過我不喜歡那些擺頭搖腦閱讀古文之癖,因爲我也裁倒在新诗,不論寫實或後現代•
#你說環境可改變一切,包括寫作閱讀,請問你要怎麼面對?
*人總要面對現實,逃避現實最好是回到寫作原點•若是你曾讀過我的小説,就會發覺小說的主角就在逃避現實中,我們之間曾有許多理想主義者,他們曾經參加改造杜會運動革命者,至今還不能擺脫死框架,喃喃自語•••。
#你說我們這里跟日本閱讀風氣有差,請問你怎麼評估?
*我在日本一小鎮曾住過一陣子,以我平日觀察日本人的讀書風氣是由平日生活養成,互敬相鋪而成,尤其對長輩的尊敬•而我們這里讀書風氣較差,有一次我參與一讀書講座會,主持開幕卻是一位平日不讀書長者,引起台下吱吱私語,事後有人提及沒讀書也能致富•讀書與致富本是兩碼事,可是卻有人把它硬串起來,我們杜會風氣奇差,自然引來心中疑問•

#「與聽眾互動只限三個提問,講者各別回荅不超過五分鐘,那是出席一寫作生活營發言摘要發言。」

19•12•2011。重新整理


Sent from my iPad

我在寫小說#2



我在寫小說,小説也在寫我•
由於在生活中有諸多的生活經驗,造成回憶的層次,成為我寫作原泉的來源,用取不盡,因此造成我用取不盡,所以把它擁入各種不同的文學体裁,因此部落格也就成為我發揮文學天才的園地•我本學貫中西,唸完中學後,投考英文中學考取劍橋文憑,本想赴星加坡南洋大學升造,無奈伸請不到出國英籍護照,只好到服務於一舊式銀行機構,與數字打混,從此脫離中文書寫世界•
也不知怎樣爲了學習古文詩詞,我投入了一文化團體活動,結識了一批文學愛好者,重新執筆學人塗鴉,令我驚訝的是讓我接觸了台灣的文學新潮流,南方詩社的作品,聯合文學新銳作家作品,讓我如痴如狂,在這之前也涉及"皇冠"文學,只是把它當著業餘讀物,消耗於建築沙灘的愛情美學,也於報章小說版問及港派武俠小說,金庸、粱羽生的作品,讓我偷師不少小說創作手法•
小說情節是虛擬,人物是真實,或人物是虛構,情節是真實,指在避免影射,只好陷入此地無銀三百両的虛實,越亂越好•正如當今電視評論所謂"上述言論不代表本台"這和報章某副刊所謂不負文責的虛設,超市抹地掛牌地上潮溼,跌倒自負又有什麼區別•
寫小說除了故事情節外,風景人物穿針引線而過,表現手法各異,就看作者的寫作風格•我在近日一篇小說比賽講評中,讀及一平審所言,比賽作品缺乏了砂拉越色彩,我就不知所謂"砂拉越色彩"指的是什麼?難道圍繞著刺青、紋生、臘人頭部落團團轉•令我想及多年前在澳洲遇到一移民老Aunty 提及"Sarawak"字眼,她恐懼地反應"Ho my God,head hunter",她心中的砂拉越色彩,其实當今古老長屋已消失,遍有國外逰客前來尋找掛於竹廊上的頭顱•
在英殖民地時期,婆羅洲文化局出版了不少有關砂拉越色彩的書籍,包括了不少小說、詩歌(伊班班頓),如今都已絕版,不易尋之•前天突然翻閱當年出版的"詩集",寫作手法風格早已過時,卻是難得砂拉越文學史料•
我的小說體裁很多來自母親的記憶,她出生於拉者時代,歷經二戰日治時期、英殖民地到獨立跨年期,華人世界的變遷,移民心態的適轉變歷歷在目,而且家父從商,自小在耳聞目染下,也受到影響,所以小說中的三姑六婆,販夫走卒,賈儈商場,不時呈現在我的小說人物中,背景圗多半沿線拉讓江小河流域一帶•
小說族群範圍小之又小,那時經商多半福建人,和少數潮州、海南人;興化、客家、福州人多半居於山芭,從事割膠,種植楜椒業•
中學時期我的同學有些來自割膠家庭,有的種植楜椒農家子弟,他們文化程度不高,功課趕不上,有些抵不住經濟壓力,半途退學,不過他們都是農家純樸子弟,大半來自拉讓江流域一帶的福州,客家人•只是在拉讓江下逰地區也設有中學,都是半天制,學生早上割膠,下午上課,學校民辦,缺乏資金也影响師資,一些家境較好都紛紛進入市區中學•我的小說情節也渉及他們的生活點滴,尤其六十年代反英反殖鬥爭中,鄉村動亂,引來農村破產,村民都跑到市區避難,通風報訊的被殺,人心惶惶•据一鄉區同學回憶,在三更半夜寄宿學生都被喚醒集中禮堂聽革命道理唱革命歌曲,學校知情也不敢通報,更有附近一小學發生校長在朝會全體師生前被遭慘殺,只因他提供了地下份子行蹤給警方而得了酬勞的下場,同樣長屋屋長也得了同工異曲的槍决•這些動亂時代的記憶頗為敏感不宜爆光,事過一甲子只以小說情節一筆帶過猶如蜻蜓點水•
小說也有青春歲月的記憶,我有幸生活在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堂兄於二戰前負及星加坡,抗日戰爭爆發,引來救亡浪潮,星加坡淪陷後潛入印尼,從事參與當地抗日活動,在一次敵人追捕中受到印尼華僑的營求,把他打扮成河邉垂釣的漁人,讓他逃過敵人耳目,也因此得到那家人閨女的鍾愛,二戰結朿後與夫人回鄉,從事教育工作,並與友人創立"橋聲報"社,後經英殖民地政府的威脅,匆匆與家人返回大陸,認識於北京"光明日報,文革時遭到迫害,被關進牢獄,文革結束出獄後不久病逝,他坎柯一生,寫盡人生百態,生命多姿,不禁令人感嘆唏噓;另一翁姓體育主任,日治時期當過漢奸,從中私襄吃過曰本牢飯,英殖民地時期當過線人,出賣校中老師和校長的情報給CID 害到當年校長被殖民地政府,以不需要人士驅出出境,趕回中國大陸•接著來了一批流亡於港台知識份子,爲了幫派之爭,浮出台面,更鬧出朱校長夫人假文憑醜聞事件,揭發同學被趕出校門,以消減心中怨氣,其中來龍去脈是否是精彩的小說情節•
六十年代,砂州結束了十年動亂,隨着國際局勢變化,蘇聯解體,中國改革開放,馬共結束森林鬥爭,也加速砂州邁向和平獨立,也讓砂共重返社會•也有一批放不下歷史包袱與局勢格格不入,他們有他們的理想抱負,我行我素,也象刺蝟的敏感,若是在小説涉及底線就會遭到人身攻擊的所謂"文學批評",鬥跨"臭老九",這些本是一投改革舊社會的進步趨勢卻成進步綁腳石的矛盾•所以就釀成一股力量欲與砂華舊文學斷臍帶關係,引起嘩然•隨著時光流逝,這種自然兩相極的相克也在消失中•
新一代的寫作人早已成爲斷層,與五四新文學分水嶺的革命文學毫無關係,另創另類文學天空•反映在新詩、散文、小說體裁有着不同的表現,你讀不懂他們的作品,那是你與他們的代溝日益見遠;近日重閱來自早年的文學作品,心中不禁感慨萬千,寫作圈內依然存在嚴重的山頭主義,有人仍在為文學把關,不正是我在寫小説,小說也在寫我•
#「只是近日流行網絡文學,你有你的陽光道、我有我的獨木橋,彼此從不瓜葛,谁也不在乎•」

13•08•2012。


Sent from my iPad

中秋月當圓



中秋月當圓?圓不!
火輪黨派系之爭浮出台面,雙方爭執互不柤讓,喜悅了在野小蟲蟲;一邊吉哥在2013年預算中,大派定心丸,遍遇火輪弟兄不爭氣,爲了蠅小私利,不顧大局令天秤大兄長嘯:我命休也•
傳媒也趁機另添風釆,只因報業競爭,表揚民主自由,在咖啡店中,敏感話題則是大眾喉舌論戰的主題,因大家也是火輪黨昔日的粉絲,老黨員•
「大選將到了,黨又發生內訌,自掘墳墓,把自己政治生涯送入死胡同•」老黨員在感嘆•
「當今執政一代,也沒前憂後患•不干寂寞,也來秀一秀•」有人回應•
「這就叫政治鬥爭,當年都西一案,斗跨綠豆湯,趕走顏色面•」
「結果呢?••」
「送走了都西選區州天下•」
「如今國會大選仍然讓泰山上陣•」
「臉皮厚過晒合版•」
「皮薄上不了台•」
那是又是叫阿爸的時候,光叫沒用,要的是花花綠綠的鈔票•
「錢是萬能,它能使鬼推磨,何況是人•」
「當代人鬼難分••,亦鬼亦人,嘻嘻哈哈•」
「也不知人到那裡去?」
「有、那是人渣!」
「小恩小惠免不了,這叫小魚不出、大魚不來•」
引來一陣哄笑,咖啡都冷了,靠邊站的昔日粉絲,有的早已飛上天向馬克思報到,只剩下小貓幾隻,喵了幾聲,也不能造形成氣候•
政治是現實的,政黨與財團掛勾已成不能否定的實事,群眾只不過政客五年一次抄重的资本,别看在野的小虫虫,有一天翅膀豐滿,也得导找河中浮沉的漂浮•
所谓日合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训,显示了天下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永久的朋友,当利相撞时反目成仇,当利益相辅时,一笑滅恩仇,人間月圓亦有缺•
昔日咖啡店的粉絲,是否隨風而逝,只有試目以待•
中秋月當圓?圓不圓,只是月圓亦有缺,況且在人間•只是明月幾時有,只好把酒問青天•

02•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試寫中秋#2




每逢中秋,總是佳節倍思人,古人中秋登高,只因山明水秀,如今氣候變化,中秋亱云層厚,天上月盤唯靠想像,住在海邊朋友,是否也在期待海上升明月•中秋佳節,炒兩盤小菜,淡漠而過,因爲孩子都在外打拚,只有兩架老骨頭留在家禺,懵懂而過,算是對傳統節慶的傳承•依稀記得有年路過美國西岸恰逢中秋,在大峽谷的上空,見到一輪明月遠遠高掛無云的天空,伏視冷漠的山脈和沙漠,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也在中秋逰長江三峽,亱宿宜昌,坐視遼望長江月,卻有另一番的心靈感受,也在戈壁灘亱晚坐了長途巴士,大家睏到不成人形,突然沙漠邊緣升起一輪明月,讓大家精神一振,也忘了今夜是中秋,也無端端讓人憶起家鄉中秋亱晚孩童時空的中秋月,鄰居潮州大嬸每逢中秋亱都有拜月娘的習俗,祭拜過後的糖果也均分給在場的小朋友,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的膠林地帶如今已發展成鋼固水泥森林,昔是風景人物也只有在亱深人靜,偶爾一現在夢中•記得年少時期成群結隊騎著鈇馬到處溜踏,也到了拉讓江遠眺,那遠處的地方就是月落西沉的方向,在晒月亮的時刻,我們都愛選擇拉讓江畔,在亱色下看流水,細語綿綿•更有一次我從星加坡踏亱班火車北上,恰好正逢中秋夜,車外亱色迷矇,偶而經過田莊,農舎漏出燈光,除了火車隆隆聲外,窗外景色均處一片平和安祥中,心中立即湧現藴馨的感覺,多恨火車不要到站,讓眼前景色消失•只是車內搭客早已進入夢鄉,眼前景色唯有留下讓我獨自欣賞,因在下無能不能塗抹畫布上,唯有獨自塗鴉字眼中,留下畫筆勝於千言萬語的遺憾•雖然目前科技發達,數碼相機也不是萬能,拯救不了眼前一剎那•只是通過電腦特技能把當前景色模擬出來在虛幻世界,只是給人印象總是與原汁原味脫節,形同体外受孕的怪胎•卻是當代藝術追尋的目標,形同模擬畫一簍簍,那年在加影就見三五個少年在深夜提著燈籠而過,串門子,形同老家當年聖誕節報佳意,有者開放門戶,小坐片刻茗茶嚐月餅,使人回憶孩提時代我們則在夜間田野中捉那蠅火蟲奔跑在田埂中,最令人難忘年少不知愁,也選在雨後中秋月踏着月色三五同好漫步在橡膠園中,路過小溪流中,大家還學古人水中撈月之趣;只是當今世界,真假難分,說不定天上出現了當代后羿,強弓射下九粒太陽和月亮,嫦娥奔月也不用期待中秋,Every one can fly 不是張貼於亞航飛機上,人類登月,打破了"吳剛折桂"的傳說,遍有人每遇中秋都要嘮叨一次,年年如此,說者無怨,聽者無誨,只是這世上缺乏了傳說彷彿也不這麼美麗了•恐佈分子身怀炸彈,強過朱元璋起義計策百倍•如今家鄉慶中秋,只不過找個藉口,鄉親相聚,讓大頭目噴口水,講話內容只是老調重彈,一篇講稿打天下,百用無一失,台下聲浪淹過台上,再來就是把呆消月餅,往老人院一推共同分享成爲愛心佳話• 30•09•2012。

后埔港的那塊地




后埔港,在那裡?那塊地呢?我們仨人卻擁有一塊地就在那裡•
我們仨人即我和南哥、余弟•南哥是老大,以老賣老,是新加坡南大未畢業的大學生,是廣利銀行家族大公子,父親生前留給他不是大把鈔票,卻是大把銀行股票,那年股票以一對三掛牌時,南哥手中兩萬股即搖身一變成為九萬股,每股三元計算就有二十七萬市價•
「吃不完耶?南哥•」旁人又忌又恨,南大經濟系出身的南哥才不當一回事,養尊處幽的他調皃郎當•
「賣了才算數,不賣它總是一張浮標不定的廢紙,說不定有天股市崩盤,跌破票價••」
「怎麽辧?」
「丟!」
「不,再買它一萬八千股•」經濟學人講的話,永遠令人抓不住頭腦•那還不是人棄我取,人買我丟的股海的聽風錄•那時銀行也不是陳氏家族的天下,風雲劇變,老經理走人,換了新人接任,新人新風格,趕走了牛鬼蛇神,那時股市欣欣向荣,整間辦公室卻成了股海,大家都專心關注股價上升下落•
我們也擠在人群中,現買現賣,賺點蠅頭小利•
余弟也憑着裙帶關係進入銀行工作,他與我同齡唸完高中進入英校考取劍橋海外文憑•只是這位賢弟遍愛好地皮,天天與中介打關系•
有一天中介拿來一張地契,三十依甲只賣一千五給余弟,余弟喊窮,不過窮則變,變則通•
先派了南哥與經理嗟商,我們仨人各持手中一張股票抵押給銀行,貸款三千元,千五買地,餘下置放銀行從中扣還利息,余弟為人樂觀好勝,"嫖要老姆"是他的佐右銘•
其實我們只買了那張地契,后埔港,在那裡?那塊地!
「菅它呢,讓它沉睡二十年!」阿余那瞞不在乎的個性就讓它沉睡二十年吧•
其间股市如虹,我們也趁機把抵押股票脫手,關閉有關戶口,大家還分了幾百元利潤,happy go lucky.
二十年一榥就過,這其間變化之大,真是匪夷所思,超過二十年前我們的想像•
首先南哥得了鼻癌先後離世,留下妻女•余弟家兄也突然病逝,古晉酒店無人菅理,也掛冠而去,我也因小吠在澳留學,需要一筆資金,只好提早退休,領取公積金當盤纏、學費之用;二十年前那塊地大家並沒忘記•
阿余突然來了電話•
「我們公司那塊地皮,有人欲收購•」問及我欲放手不•
「如果價錢適當?我聽你的意見•」
「你是否缺錢?」
「沒有呵!」
「好,我們暫時按住不放,圖個好價錢•」
「阿叔,那塊地皮要到期了,若是再更新六十年,估價一依甲十萬元•」
來電是南哥三十二歲的女��,阿蘭•
一切更新手續由她一手包辦•阿蘭果然眼快手快,不及半個月一切搞定,只期待兩星期後新地契出爐,每甲叫價十二萬,一切交由阿余中介老友福俗處理•
我們仨人只好期待收錢•
後話:阿蘭準備以那筆資投資黃金市場;我準備設教育基金供給孫子上大學之用,至於阿余呢?他顯得懵懵懂懂,也許年紀大了,不過見錢卻是目金金。

28•09•2012。
凌晨五時正


Sent from my iPad

中秋節 1 2 3




1 中秋月當明
只因月满月圓、月夕
仰天望月盤
心想
他鄉逰子魂
幾時回故鄉
只因月是故鄉明
疑是地下霜
只因窗前明月照

2 傳說吳剛折桂
只因李白有詩的誤傳
讓他背上了苦差使
徒勞又無功
被眨月宮選擇
几千年了
苦與悶

后羿一口氣
射了天上九個太陽
更令最後一個
按時起落
英雄付出的代價
只是讓嫦娥奔月

3 八月十五亱起義訊息
傳遞在月餅中
翻天覆地
成了另類的傳說
月餅的化身
一但成了習俗
懵懵懂懂
传承至今

#中秋节又叫团圓節,佳節陪思親,那是逰子的心痛•
華文小學照例休假卻不是公共假•我們這里卻叫"十
五咪"(閩南語)•


30•09•2012。
中秋夜


Sent from my iPad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焉知舞者之於舞乎?沈厌旺<加威安都>的表现与局限】


石问亭
一九九三年五月沈厌旺以<我蹲踞在那柱孤单顶端挖空心思搁置明朝繁华的
瓮中>荣获<中华文艺社>常年文学奖诗奖第一名。这篇作品流露着诗人深
厚民族情感,尢以伊班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达练了解。他以异於一般
诗人的观物、构思,配搭伊班族习俗,虚中得实,作了多方面的投射。这首
诗的成功,激发了他同类作品的产生,同时,开发了一个创作的新貌。当中
一些创作上的发现,是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的。
基於篇幅,这篇文章拟举沈厌旺一首近作<加威安都>为例,并藉此探讨他
以伊班族人习俗入诗的表现及局限。这一点要建立的,即诗与读者之间文字
理解上的界限,尤其在二种文化背景下,与诗之融合产生那些效果。这些观
察可否建立,那是笔者的学识能力,并无损於诗作的完整性。本文属於初步
概论,难免不足以盖其全,倘若有些创意的话,那应归功於诗内容的启示。
[一]
讨论之前,我们先把伊班族人的『加威安都』与诗交待一下。总的来说,伊
班族有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加威 都』『加威乌麦』『加威安都』。这
三个节日,皆与社群生活息息相关。遵照 先规矩,『加威安都』每间隔十
五年得举行一次,是整座长屋一次极盛大的祭祖,拜祭对象包括历代列祖列
宗与上距祭祀尚未列入的死亡族人。对伊班族人来说,举办一次『加威安都
』意义重大,代表整座长屋人一生人的心愿:向过往的逝者,如带领族人拓
荒的先辈,战争英雄及在世的英雄表以最高的敬意。对生人来说,谁可请来
喝英雄酒,是极高的荣誉。作为族人一次风光大祭,通常得以一二年的时间
来筹备,一次大祭连续十几天。程序相当复杂。简单地说,『加威安都』由
一系列大小祭典组成。当中有二个较为重要祭典,Gawai Beban Ramu
Sungkup 与 Ngeretok。前者在於收集建造 Sungkup 屋木 的前夕;後者在
於工匠建搭Sungkup屋之前一 天。这二次「加威」,远亲近邻都邀来叁於其
盛。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吃喝,浸沭於节日欢乐气氛之中。从建造 Sungkup
屋到『加威安都』的本日,长屋里天天都有举行传统拜祭。当日落日升,长
屋男丁聚集於走廊上敲打伊班传统乐器,呈现 Ngalu Antu 音乐。他们相信
祖先的灵魂,於此时刻都会前来享用族人供奉的食物及见证各阶段的工作。
就在其中选定一天,用完晚饭之後,先由筹备会领导人作个总祭,然後各房
顺序前来供奉。祭品摆置於选定建搭Sungkup的地点。过後就等着Ngeretok
日子的到来。这期间有一舴斗鸡盛会,以娱前来观礼之祖先的灵魂。接下来
的一些传统的拜祭,都为『加威安都』莅临而进行。这几个盛会展开终完成
整个『加威安都』的祭典。
沈厌旺的『加威安都』是他一组伊班诗其中一首。虽然,冠以写实题目,但
内容并不竟如此,可以看出其与原本的祭典竟不相同。诗人并不注重於描绘
伊班族人一生人难逢半次的祭祖仪式。他乐意表现的,是藉着其中看到的事
件,反映伊班族人生活的处身安危、恐惧、希望,例如,日常生活中面对森
林流失的困境;年青一辈面对传统习俗承传的难题。诗中一个重要的讯息,
即希望唤起伊班族人的团结。
首先,我们发觉这首诗相当难读,内容并不那麽显眼地一下子便得出来,须
要更细心地阅读、比较。其说甚繁,主在舒发个人观感,而无视於表现『加
威安都』的现实性。这些非写实的文字,几 用了他五分之三的篇幅;既不
涉及事实,又不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感慨。但在字里行间又好像急於反映一些
看到的情事,而欲言不语。然而,就诗内容上看,并非如此,仍有些阴暗的
一面,好像蕴含着一些不如意的情事,令人觉得他在描写伊班族人淫乱的一
面,是有所指。 此中一些尖刻的批评及露骨的性爱描写, 可在本文范围之
外,不拟讨论。现在只把诗略作分析,然後才来看其他变化。
诗共分九节。写作的技巧,有许多地方均得自电影的灵感,每一节诗相当於
影画、镜头推动的结果。不过,它并没有如电影镜头的连续性,而只做到如
幻灯片固定的画面。第一节诗,他运用了今昔对照的手法,令人想起电影景
物移离镜头,一远一近,产生一种疑幻疑真的气氛。启首几行诗,作者先把
读者的视域带到遥远的景、事,让他们明白『加威安都』举行的前因。到了
「祖宗神圣的英灵」一联,镜头才移近现代。这现代的『加威安都』已不如
旧日一般了。诗人假借基督教望弥萨时的祝词以暗示,是很适当的安插。这
一个对比,显露了诗人讽谕之旨。同时,使读者脑海中,浮现一个伊班族人
祭典的轮廓:一今一昔,而就其中所见作个比较。我们在诗人的提示之下亦
感到,原来『加威安都』习俗形成,还有这麽一段历史。就诗中提示,还承
担了整个族人的「原罪」:例如,各长屋之间的战争、仇恨等等。於是,我
们开始明白为何诗里,有「吉祥平安」之句。此节,诗人用一个 Softfocus
镜头转到一位「和平使者」,由他的祝词,带出振兴族人的希望。
第二节诗,照理承接前一联,即写『加威安都』的举行。可是,诗人却意外
地把话题拉远,等到第三节诗才续上。这一转变,或许可以解释为诗人有意
扩大其观察和作不同的投射与暗示。第三节诗回到祭典举行之後,侧重描绘
伊班族人吃喝玩乐场面。诗人於此所思所想形成了他後面几大段诗。他在此
的表现,天马行空,很难有个圆满的解释。於此,诗人电影之笔又再出现。
不过, 其中还加上小说意识流的写作, 在他脑海里翻动,而产生了「幻象
」。下来的四五六节诗,即由这个「幻象」串联而成,主要在於『加威安都
』完结後的人间景况, 一个现代的伊班族人「厌祝」『加威安都』,酒、
性、欢乐的场面。凡此种种皆在表现伊班族人的杂交与肉体上的挑逗。现实
中是否如此,我们不用追问,因为这是诗。另一方面,诗人之所见亦带有神
秘的色彩:其所见场面疯狂之状,实是惊人。叁予此次『加威』的伊班族人
为神灵所充满,所支配,好像获得一种不可制服「性」的力量。
他们已经进入原始的人与性,且与飞禽走兽一样,表现「性」的原始动力。
他们的神经在酒精的作祟下已完全失去常态。这几节诗即在反映这个时刻的
前後,与此同时,诗人进入『加威安都』的思维活动。此节,诗人运用慢移
镜头一步步走进自己的内心。
最後几节诗,反映了沈厌旺内心的世界;他的亲身体验。他内心的感受极为
强烈而复杂。这一夜, 伊班族人的吃喝玩乐之场面带给他极大的震憾: 现
实、历史、伊班族人、 及各种情结交错纠缠, 且在他脑海中激盘互撞,於
是,产生一些不为外人理解的意与象。而此节之构句成诗,想是後来创作上
文字处理。因此,我们看到这几节诗富有寓意,借物而影射,正如屈原<离
骚>篇之「追问」直投向诗人自己内心深处。到了诗的尾声,他负起为历史
作证的使命感,此节,他除去其诗人身分,完全化入达雅克族群一边来看这
次的『加威安都』,承担他们的忧愁、烦恼。可说是极为微妙的。诗末,他
看到一个没落的伊班族群。从诗句的排例展现一条无尽头、前程未卜的路,
很富暗示性。
从上述诸诗句中得知, 沈厌旺这首<加威安都> 并不完全放在此祭典的观
察。其中之写,都是一些抽象性质的描述;可以说,『加威安都』提供他一
个写作场景;场,即此祭典的举行;景,亦这场「加威」进行的事件,但已
超越了单纯描述的文字,揉合诗人个人情感与反思贯串伊班族今昔,以虚之
笔写出<加威安都>可见诗人匠心。此诗虽长,但认真看待伊班族人这个祭
典则嫌不足。一个不谙伊班族人习俗的读者实难看出其中的来龙去脉。诗中
「你我」不分,「我们」站在甚麽样的位置也未明显标示,读者只能一步算
一步跟着诗人去认识「加威安都」。从整个来看,它只是诗人所看到的一个
现象,而非它的根本。
[二]
以上面的篇幅,大致解明了<加威安都>的整个意思,但作深入论证恐怕还
得进一步说明。为了支持本文写作的论点,现在把诗分割成几个「视窗」;
其用意是把诗人的观察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昼面,正如电影的凝视镜头,方便
分析。
第一视窗里,是伊班族『加威安都』的举行,可以第三四六的片断组成。前
二段掀开了『加威安都』欢乐场面,男女杂 、吃喝、跳舞、呐喊、几近於
疯狂的状态:
舞蹈之神
已投入
忘掉一切个体
裹入群体
只知道跳个不停
酒後肌肤激情的节奏
在咽喉
绽开
上面两小节诗一呼一应, 完全在反映祭典里欢乐一面; 跟其他段落配合起
来,已生动地画出整个『加威安都』性爱图象。第六节诗再次呼应这场面加
强诗的对比,於此,我们发现今日的『加威安都』似乎失去昔日的精神。长
廊上是年青一辈在歌舞欢乐,而老辈人退居长廊暗处,吃着米酒神驰於昔日
风光:
再尝一次
最後一次忘情的初夜
晃入诱惑欲火的醉
在这生命中不再重复的大节日
载酒载歌载舞
让古老的感性醉在
长廊最黝黯黝黯之

在这个视窗里,我们看到伊班族人『加威安都』的精神,如今不复存在,後
人只有把握住良辰美景,享受眼前。
下来,我们要注意的,是沈厌旺将『加威安都』予以诗化的部分,即前章提
到的变奏。这个变奏的产生,大半来自诗人对伊班族人习俗深一层认识而作
的联想。 由此,也造成他对於「现代的加威安都」 祭典的歌舞节目不表认
同。诗人所追寻,是「原本的加威安都」神秘的祭典,以今日反映旧日,形
成对比。第二个视窗正表达了这方面情事,可以一三四五六八节诗的片断组
成:
燃起祖先心里的火
向尚末受孕即已
身许的
从末残杀即已
肩负族恨的子孙


第三节诗:
只知道跳个不停
戳破黑夜耳膜的
嘶喊不为
交媾的欢乐不为
快感的爱抚
指尖交织在
酒精胶漆了的
无可拆释的
血缘


第四节诗:
酒後肌肤激情的节奏
在咽喉
绽开
山林已失色
啜泣满山年轮裸 
躯干贯穿饥渴的民族
爱抚与残杀与交媾同属
一种兽欲
循蛮荒孕育的胴体
而来
第五节诗:
可在今夜这河水酿就的一  
一  
酸涩的故乡酒已裹住你
窜流的心裹住你
流浪惯的裹住
飘荡的游魂裹住
心中的欲念裹住
屋顶洒下的无尽
星星
第六节诗:
再尝一次
最後一次忘情的初夜
晃入诱惑欲火的醉
在这生命中不再重复的大节日
第八节诗:
一座屋
一座长长长长长长的屋
爆裂成烟花
散落散落
散落在现代的
星空
在这个视窗里,我们当看到,经过诗人巧手的编织,意象鲜活地把一个富於
传统习俗精神的祭典,如何瓦解、式微、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加威安都
>极重要的成分, 此即诗人眼中的「真现」, 反映目前伊班族人社会的实
况。它,与实际的『加威安都』如何,并不重要。第一节诗,正如电影中安
排了事件发生的导因。「燃起祖先心里的火」交代了历史背景之同时,也告
欣读者伊班族先辈罪行,部族的仇恨一代一代如何地被承受下来,正如基督
徒的「原罪」一样。可是,年青一辈并没有认真去看待。他们只知道吃喝玩
乐,根本不知『加威安都』的原本。诗人以性爱为象,非常暧昧;或许此象
正比喻为「世界没日」。第五节诗是一个转折,一部分发自诗心中的表白。
诗人以土酒暗示, 代表与传统的认同:只要喝了酒, 族人一定记住这个节
日。 第六节诗可与第五节诗合观,取向神秘,尢以「初夜」二字, 不易了
解;或许是指族人习俗少男少女的偷情。第八节诗针对整个伊班传统习俗而
发。长屋是社群团结的象徵。如今已像烟花般地散开来。『加威安都』举行
正如烟花的灿烁,到底只那麽一现。族人浮萍聚散,难得有个「加威」的召
唤,可是今日冲着个吃喝而来,并不能带给伊班族群那些作为。
第三个视窗是前二个视窗之重叠。在此,大致可分成五个小节,由如下几组
诗组成:
迎祖:祖宗神圣的英灵
长屋山林的守护神
即将莅临盛会
赐予所有在场的子民
吉祥平安
礼魂:
乐舞:舞蹈之神
已投入
忘掉一切个体
裹入群体
只知道跳个不停
戳破黑夜耳膜的
嘶喊不为
交媾的欢乐不为
快感的爱抚
指尖交织在
酒精胶漆了的
无可拆释的
血缘


观者:燃起祖先心里的火
向尚末受孕即已
身许的
从未残杀即已
肩负族恨的子孙


一片片倒卧的树
童年醉卧在
憩息尿溺过的
长长长廊
骨骼间缝底今夜
祭坛上的小猪淌不尽
传统的血泪
戳开的胸腔穿越
所有的族群
幽深幽深的性灵
那一朵沉痛安抚的肝脏
可否将吉兆显现
可否将心愿满足
幽深
原始不是落後
而是更接近本质 
来吧再递一壶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
晃入那座长长长长长的
屋廊幌入
人间:贫乏的子民已开化成
土地崩流的河
摆脱荒野
奔向繁华
文明已混浊我们的血
民族的感觉已被同化
让我们最後一次
忘情地享有
传统幻灭的痛苦欢悦
搜寻他的古代在夜底
搜寻他的传统在夜底
搜寻他的哀伤在夜底
搜寻他的存在
在夜底
搜寻
他的
本质
而夜



由上面的编排,似 可以探侧<加威安都>原本旨趣,由几方面的情事,及
几方面人物的谈话组成,且透过诗人眼睛带出。迎祖,即『加威安都』举行
的原本动机,属於族群。它之召集在於完成族人的礼仪,有关内容,上文已
作了分析。诗人假借基督教崇拜仪式,来反映目前伊班族群、社会,而藉此
呈现的观察,是有力的影射。我们看到,基督教文化影向下,一个祭典的变
质, 尤有进者西方文化的影向下, 伊班族群的习俗已逐渐在年青一辈中瓦
解。所以这个祭典已流於形式, 完全处於被动的情况下而举行。 诗中没有
『礼魂』部分,原因在此。
乐舞部分写的是长屋人的寻欢作乐。诗人大约用了三大段的篇幅。此节紧扣
上几节诗,主在加强诗人对一个祭典的变质的看法。
观者部分,是诗人的观察,可与人间部分合看。里边尚包括诗人内心思维活
动,此节,我们关心的,是他所作的道德批判之前的谈话。他告欣我们伊班
族人举办这次祭典之心愿,历史:猎头、戳杀等等。正因为这些前因,造成
目前的局面。字里行间,诗人感叹这次祭典虽召集了族人,却不能把他们的
心连在一起。
从以上的认识,回头来看<加威安都>,不过是诗人用来组织这首诗的架构
的工具而已,主要在於表现诗人眼中看到的「真相」。诗人通过这个祭典反
映目前伊班族人社会的景况:即诗中背後所牵涉达雅克族的社会风气如何、
祭典进行如何、全长屋人尽情地欢乐如何。此外,尚加 了个人观感,写成
诗时,即上文提及的变奏。但,他所关心的,是潜藏在此之中一个问题深入
的探讨。他从「加威安都」表面现象,整理了一个共通的认识而作个对比,
其中还包括他一些无意识心理活动。虽然,我们对作者感官世界里的经验,
无从说明,但透过这些组合,想已清楚说明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情事。
[三]
我们在上文大致交代了诗的表现, 下面篇幅将用来检讨诗的局限。 无可否
认,这个问题牵涉太广,因此只集中於诗表达这个祭典的观察。一次『加威
安都』连续十几天。而诗人要我们看的是那个部分?首先,我们来谈写作技
巧、素材的选择。其次,是诗与读者之间文字理上的界限,尤其在二种文化
背景下互相了解问题上。
有关写作技巧的谈论, 建立在前章提到「你我」「我们」 位置不清的观点
上。这些都是诗人的谈话。为行文方便,我们把它当成第三者的「旁白」。
诗中出现「旁白」无常不可, 可惜,作者却不能善加利用, 把句子混插其
中,造成「主客」不分,因而捣乱诗的排阵,读起来相当费神。可以说,这
种「旁白」往往阻挡着读者的视线,正如观赏戏剧,碰上人在前面走动;碰
上旁座观众针对戏文发表高见,是扫兴的事。莎剧的写作,就相当注意「旁
白」的运用,例如<暴风雨>开场时女巫的旁白及场景替换时人物进场的旁
白,不止交代了场景,更交代了事件的发展。柯律治<老水手之歌>,於诗
本文另例出旁白, 分出「你我」「场景」「时空」, 更加强诗的张力。可
惜,<加威安都>急於表现诗人的热情,直把旁白混插,造成主客不分,因
而情节松动,给人一种 episodic 的印象。我们相信诗人若能善加利用「孟
南」这个角色,或者即由孟南代替诗人来说白,使之互相映衬,不用等到第
九节诗才出现,更能加强诗的统一。
下一节,我们要观察的,是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加威安都』互为关联情事
产生的对立面,例如那些寻欢作乐与祭典仪式所产生的问题。我们相信诗人
关心的,是如何以诗的方式,呈现这处於没落衰败的伊班族群。他选择了寻
欢作乐的场面、鲜明强烈的意象;前者为实笔,後者虚笔交相衬托,极隐含
寓意。可惜,诗人不能从容把握,使到这几节诗不能贯穿全诗,得到诗的统
一性。对读者欣赏诗而言, 自然有了分歧。这几节诗里, 作者思潮连绵不
断,相当於小说处理的意识流。他藉此将诗的暗示扩至极大,且将诗的说明
缩至极小,一反诗启首的复笔。诗的跳越、换位,加上伊班习俗与典故,构
成诗的难懂。同时,在整体上看而有割裂之感。一般读者会问,<加威安都
>明明在写『加威』祭典,怎麽竟出现这些「非事件」的场面?我们当看艾
略特的诗,天马行空,但其运用的「非事件」的场面紧扣,究其原因就是他
能利用素材的关系。其中重要一点,是他的诗绝少把内心感情和心境直接描
述出来,此即「客观投射」 Objective Correlative的运用。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内在、外在的因素,
且藉相互的关联而产生意义。以<加威安都>一诗为例,我们如着眼伊班族
人祭典里的吃喝玩乐,或专注於记录整个祭典的程序、仪式,则所观察的都
是局部的现象,而非全盘。当然要全盘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一首
诗的创作,一般都有个主题一有选择就会失去一些东西。经过上面视窗的分
析,我们在了解诗之外,同时知道由此形成的对比。若我们认为,这首诗表
达的,是伊班族族传统习俗的失落,而礼仪的失落,应是最能代表伊班传统
的式微的素材。 比如说『加威安都』 的举行应是一个极重要和有意义的责
任,是族人精神上的指引,那麽它将成为主线,诗亦由此推展。反之,他也
可以性与爱为经,而以伊班习俗为纬。无论如何,一首诗的创作,主要还是
选对材料。 但他却以性爱及个人的「幻象」来表达这个情况, 似乎较为间
接,重重影向了其题旨。艾略特的<荒原>,引用了三十五位作家的着述,
近十种不同文字剪贴而成,仍然主线分明。清.张岱写八月十五中秋月景,
以服筛来反映看人与给人看的社会现实的一面;及,元.马致远<天净沙>
亦是善用素材之一例。
从上章的理解,我们当看到<加威安都>不是一个有机的架构,而是诗人用
来组织这首诗的工具而已。接下来,我们迫切要知道的,是这个「加威」已
被诗人转换, 变成反映伊班社会的实际客体之後所产生的问题。 可以说,
它,已经不是本来的伊班人的祭典了。所以读者所看到的『加威安都』,是
另一番景象。它,变成了「记号」:一个「缓冲折衷」过程、与读者、诗人
形成三角关系。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观赏这首诗,也可以不同解释。为了
较明白分析,我们可从下面三角图形看出:
作品
/\
/ \
诗人=读者
从上面这个小提示,我们当看到<加威安都>并没有如期得到诗人=读者的
想望,因此,诗的局限由此而生。此节,我们看到『加威安都』在转换成记
号之後,与原来祭典的差异。第二,诗人读者观察角度相等。但诗人从当事
人的眼光与我们读者对诗的了解,是否可容纳这缓冲折衷mediating process
元素的介入形成三角关系?这个问题,即我们局限所在。
初初,对着诗题,以为是写与鬼有关的东西。『加威』是伊班族各种厌典的
通称,『加威安都』类似华人的鬼节。但在伊班族的词汇里「安都」则有多
种解释。它,不是单指中文上之鬼魅,鬼怪之鬼,属於阴暗方面。若照此演
释,并不知其内容的实际。从整个词汇来看,「安都」与我们神字连用之鬼
字━鬼神━较为接近,属於光明方面,且含有极崇高敬意的意思。略为解释
如下。
伊班族人认为人的灵魂与神灵鬼魅都没有分别。这方面的看法,可以说是他
们的原本信仰的基础。他们相信的神灵皆有神奇的超然力量,而且具有神亦
人的双重身份。正如他们相信, 飞禽走兽亦与人一样, 都有生命灵魂,不
过,人的灵魂还具有「神游」的能力:作梦的能力。他们相信人的身躯还有
某种「实质」,或者化为第二个魂魄。它,并不在人的体内,而是化身为某
种植物长在深山里;伊班族人的第二个魂魄都集中在某个深山顶上。
另外,伊班族人相信人死後尚有一个归处。此归处几 与人界没有二样。他
们并没有华人的仙界地狱之说。正因为如此,伊班族人觉得有义务提供死人
在生时的一切日常用品、食物、让逝者生活。可以说,这样的鬼,当然不是
华人眼底那种「人死为鬼」的鬼了。可以说『加威安都』,除开古文化馘首
的遗风,其他方面,正是古书『礼记』所谓「鬼神得其飨」,可以与神同享
人类祭祀中的「鬼」了。换句伊班族人的话说,『加威安都』的举行就像祖
先的来访。
从上面的理解,伊班族人观点,是人鬼不分,凡是在他们神圣领域之中,而
认为有超自然力量的,如祖灵━灵魂━神焱都称为「鬼」━「安都」。从这
一点看出『加威安都』颇接近屈原作<楚辞>时代楚国越人的「乐舞」。王
逸<九歌>章句,有「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
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之句。笔者以为『加威安都』正沿续了一部分「礼魂
」的遗风。昔日,每当伊班族人行阵出战、馘首,有所斩获,必带回长屋举
行盛大祭典。祭毕,族人再歌舞以娱祖先「英灵」。这是『加威安都』极重
要的成分。自从布洛克王朝禁止伊班族人馘首,百年以来,由於没有新鲜人
头的生祭。『加威安都』从此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与色彩。每次祭典的举行
终变成形式。近年来,伊班族群的现代化,尢其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向下,一
些祖宗的规矩更见式微,更不说这个一生人难逢一次的『加威安都』了。所
以年青辈回到长屋,省亲之外,就是寻欢作乐。他们把城市的耍儿都搬回长
屋。由於生活习惯之不同,『加威安都』在外族眼里,似 是以吃喝玩乐为
主,其实皆不尽然。我们不可勿略其古文化部分。毕竟,吃喝玩乐正是这古
文化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我们常把伊班族人当成了落後的民族、淫乱、杂
交的一群人,尢其是女孩子沦落欢场。所以造成一些误解。其实,我们若叁
考了他们古文化的特质,必将会改变一些看法。可能出自於无心的判断,<
加威安都>的写作,就有这种心里。他可能是从华人的观察。这可能发生在
他与伊班族群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的问题。由於篇幅,我们再举一例。
根据诗人注文,<加威安都>的用意,即把存在天地间祖先灵魂送到极乐世
界。这一点值得商榷。其实「加威安都」的祭典本意并没有出现把祖先的灵
魂送到极乐世界。他们并没有通过「加威」祭典表现了「赎罪」或「减轻」
祖先在灵界的罪行。其实伊班族人并没有把祖先的灵魂送住那里去,但在诗
中却不知不觉中以一个华人观点去看。 在我们华人观点看, 不管属谁的宗
教,人死了总归极乐世界━是受佛教影向所建立的死亡观━我们观看了一个
种族的祭典,旋即进入思维活动,本是人类心灵的基本运作模式,所谓的「
二元对立」。此即,我们与他们的分辨活动。但彼此不是对立,而是彼此互
为关连的对立才能产生意义。好比说,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何以「闻乌」会惊心呢?长久以来都容有许多解释。但在一个
伊班读者来看, 以二元对立论,可能是直接的。 在战乱跟家人隔绝了三个
月,在极渴彼此通消息的时候,一只鸟叫或出现,不免想到鸟呜在暗示家人
遭遇了些甚麽变故,是忧、是喜,全凭其中所示的凶吉。因为在他们的习俗
里,鸟兆是值得信赖的启示,所以直接了当地辨明兆象。但是,这伊班的极
乐世界可不能那麽直接了当,让一个华人读者去作分辨。与此同理,孟南是
谁,也不是一个易於分辨的人物,在注文里被解释为巫师、乩童:主持各种
祭典兼土医之职。乩童与孟南之职可说是天南地北。他怎能让我们去分辨?
沈厌旺在另一篇诗中,对此角色含胡地说:
这里只有苍茫和暮色
似 满足於无奈的失落
唯一的期 或是
抚摩创伤了的传统
演译鬼节...
孟南
像一段失落的经文
在寂寞的时代里
弧单地唱着
一遍又一遍父子相傅的
不曾明白过的
古老褪色的咒语...
我们研读一首以他族素材为背景的诗,是不能就作品论作品,而须牵涉作品
背後的世界。以这首<加威安都>而论,极重要一点,是如何调整读者在读
此诗面对的问题,尢其诗人处理的,是一个关於他族祭典。比如在说到「安
都」,华人读者即刻想到「鬼」与「鬼」种种形状,一般来说都不会讨人欢
喜的鬼。 但在伊班人来说,鬼即灵魂, 而且不会如华人读者即刻联想到的
鬼。在伊班人来说死去的亲人与生时没有甚麽分别。而华人眼中的,人死了
就阴阳两隔,差异实在太大;不管二者的关系如何,都出现一些禁忌。例如
盂兰盛会, 大家认同的鬼节,二者的关系是一在阴一在阳, 二个孤立的世
界。在人的一方有一种「讨好」的心理。在伊班人的观点上看却不是如此;
他们对人鬼如同陌路,是不能接受的。
[四]
<加威安都>之写,暗示多於白描,间接多於直述,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多於
向外现实世界的接触。诗人的创作意图,不仅要进入自己内心,探寻生命,
同时亦希 敞开他这扇内心的门扳向世界的现实,掌握了二方面的特质与融
合。如此写作可见诗人的用心。取景近似电影蒙太奇的镜头,里面又有小说
意识流,老实说这首诗是蛮有创意的,可惜,诗人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头绪
有点混乱。乍看起来,诗的内容相当有深度,但问题的发掘多在浮面,而且
几乎失去自我控制力下,不由自主的心里状态。他选择一个外族的习俗来作
实验,似 难以应付,尢其对所见事件发生,不能有所解绎,再加上主观的
看法,於是诗中出现浓烈视觉和时空交错的感觉,正是他所受局限的结果。
第九节诗以孟南独奏结尾, 是他对事件的逃避, 把心中出现的难题排拒在
外,解决了危机重新开拓一个生存的机运。诗人无能力去破解这个问题而出
此策。 就诗的写作而言,手法高明;我们读到此, 已经受到诗人情绪的感
染,为着加威的场面而叹息。质言之,沈厌旺以一个诗人的身分去观察这一
次伊班人『加威安都』而写出了他个人的经验与神秘。我们相信用诗来表现
的只是利用一些伊班族素材当作联想。他以一个外族人的身分看到的这一次
祭典,可说是他受到外族文化刺激下的产品,是砂劳越多元种族社会统合文
化一个特质的反映。沈厌旺毫无保留地写出了他的观察。创造了诗,表达了
伊班族传统习俗的式微。他不止相信它可以用来批评伊班族社会,而且把自
己的心迹具体扩大地托出来。至於诗中太强调「性」,只是他这一组诗的沿
续,那是题外的解释。从中我们看出,其所表达的意与象,根据西方文学的
解释,性交即死亡。 另外二个譬喻:吹筒、图腾, 可列为战争,寻根的认
同,无形中加强我们对<加威安都>的认识。
总的来说<加威安都>并非一首祭歌,它,是一篇想像之作,其趣味全在文
字表现的奇特。可是,大半是浮光片影。就在这浮光片之中,叫人强烈地觉
着,这次的『加威安都』的举行,是处於混乱、无秩序之中。而此状态尚持
续不断,至到诗的完结。然而,整首诗实际的精神上,似 给人一种近乎不
动,以静为主的感觉。诗人内心各层次的投射使到诗的表现较为间接。这些
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诗人对伊班族群的认识而产生了许多不为外人了解的
观察; 他希尽可能作出全面的观察, 又加上他急於寻求「诗的形式的热情
」,使到他所要表现的,是其外形而非实质。另一方面,这首诗多少有用到
小说家常用的「全知」观点,我们都得按照他的角度来看;除非我们对伊班
习俗有所认识,不然,对诗及事件便无法融会。我们以为诗人若要开拓这一
片天地,则须互相调整。简单地说,写作技巧,不难克服,而文化差异之问
题可得下一番功夫。虽然如此,他以祭典为诗之经,以历史、现实、人事变
迁、个人感怀、政治与族人命运为诗之纬,认真地呈现了伊班族与『加威安
都』的今日与将来。不论是往过去或将来,我们亦感到此时此刻伊班族人徘
各徊传统习俗与现代化的边缘, 望向不可知的未来, 可完全反映在这首诗
中,『加威安都』的今日,一个失去的图腾。


婆罗洲图腾——砂华散文“场所精神”之建构

陈大为


摘 要:透过梁放、田思、沈庆旺等砂华作家的散文,检视文本中所描写的,以伊班族为代表的北婆罗洲原住民文
化图腾。借由长屋、文化节庆、猎头习俗、原始巫术等重要元素,在散文创作中建构起独特的“场所精神”,它 强
韧地维系住原住民文化和精神人格,并成为域外读者的导览秘径。砂华散文为这群没有文字和发声能力的伊班人记
录了长屋文明酿制出来的场所精神,也见证了它在现代都市文明冲击下的衰亡。
 
  
  田农在《砂华文学史初稿》(1995)的首章里说:“即使当砂捞越成为大马的一个州属,砂捞越的华文文学仍
有其独特的一面。”十年后,他以本名田成英在一篇以台湾读者为主要对象的介绍性文章《砂华文学概说》(2005)
里,如此总结砂华文学的角色:“马华文学诚然包括砂华文学,但砂华文学独特的内涵,其作品以砂捞越作为创作背
景,表达当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殖民运动时期以及大马成立前后的抗争精神,皆彰显了砂华文学的独特性。”从
《砂华文学史初稿》到《砂华文学概说》,田农的整体论述或田成英的笼统叙述,都没有很清晰地从(大)马华文
文学版图中,切割出砂华文学的独特性。
  这个问题必须分别从政治史和文学史两个层面来分析。
  砂捞越(Sarawak,旧译作砂罗越、砂朥越)原是文莱苏丹的属地,由当地的马来贵族实权管理,并于1842年
渡让给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e),成立以白色拉者(White Rajah)为领导中心的布洛克王朝。在布洛克家
族统治的一百年间,透过近百场的大小征战,将版图扩张至今日的规模。1941年沦陷于日军之手,战后由联军托管,
1946年正式渡让给英国。直到1963年,马来亚联邦(半岛)、沙巴、砂捞越、新加坡等四地,合组马来西亚联合邦
,砂捞越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州。无论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来检视,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联合邦之
前,砂捞越绝对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度,回到文学史的角度来检视,砂华文学体制与文坛生态的发展,也是长期独
立于马来半岛之外。第一份在地的华文报刊《新民日报》发行于1927年,之后又有《越风周报》(1936)、《古
晋新闻日报》(1937)、《砂拉越日报》(1937)、《诗巫新闻日刊》(1939)、《华侨日报》(1940)等数十
种华文报刊的发行。由于婆罗洲地处偏远,开发度非常有限,早期南下的中国作家多半聚集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
砂捞越的华文文学谱系,由郑子瑜、洪钟等南下作家开疆辟土之后,即交由在地出生的赵子谦、魏萌、吴岸等年青
作家来接棒,壮大了砂华文坛的创作行列。这个创作谱系确实是独立的,完全不受西马文坛生态或权力架构的影响。
  不过,北婆罗洲和马来半岛同时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反英殖民战争,不约而同出现了马共和砂共两个军事组织
。同步发生的历史经验,造成两地文学在创作意识和主题方面有了共通性。自从砂捞越加入马来西亚联合邦之后,文
学史的发展脉络便趋于一同,再难有区隔性。两地合为一国之后,本来就不必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但不幸的是,东
马的砂、沙二州远离当代马华文学的论述中心(西马/吉隆坡),在大众或学术论述中,常被不经意地忽略,成为一
个空洞的存在。如今,国内外的学者在论及20世纪70年代的马华散文发展时,温任平、温瑞安、方娥真等人往往成
为首选的焦点,尤其神州社诸人所经营的中国图象,俨然成为70年代的文学地标。
  除了艺术层面的强烈风格,以及意识型态的特殊性,足以构成当代散文的创作趋势,让部分作家大张旗鼓;重大
主题或独特素材,也可以产生相等的效能。1963年以降的砂华散文,唯有借助婆罗洲庞大而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
原住民文化和雨林生态──才能在马华散文史的版图上自立门户,真正做到田农所谓的──“彰显了砂华文学的独特
性”。
  古老的热带雨林至今仍覆盖着砂捞越州很大的面积,丰富的物种和原始文化,造就了珍贵的丛林经验,雨林生态
的书写,在砂华作家笔下累积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也成就了马华自然写作的一座丰碑。这座雨林内部最吸引人的核心
元素,其实是以伊班人(Iban)等原住民为代表的文化图腾。伊班的长屋生活形态,以及猎人头的习俗,早已被视为
婆罗洲原始部落文化的象征,它让这座原始雨林变得更蛮荒、更神秘、更具魅力。原住民文化遂成为砂华散文脱颖而
出的重要创作资源。本文将针对砂华散文在“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建构,分析其中的文化视野和写作策略。
一、场所精神的形成
  座落在婆罗洲西北方的“犀鸟之乡”──砂捞越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州,人口两百万,共有约30个原住民族群,人
口数60万的伊班族是当中规模最大的一支。部分离开雨林的年轻伊班人,进入现代城市成为最庞大的弱势族群,
居住在雨林中的族人,则成为大马观光业最重要的旅游文化商品,独特的长屋文化和悬挂至今的颅骨,是不容错失
的“景点”。
  这些本身没有文字记录的族群,往往只能成为(英语版)砂捞越历史叙述中的配角。在早期的中文文献里,很
难看到深刻的原住民研究,在创作领域中,原住民的文化刻划也是片面的(主要是李永平等人的小说)。如何向婆
罗洲以外的华文读者,生动地展现原住民文化特质,是砂华散文作家的一大挑战。
  曾经荣获砂州至高荣誉砂捞越民族文学奖的梁放(1953-)于1974年发表其散文名篇《长屋》(1974),文章
一开始就明言:“和犀鸟一样,长屋已成为砂拉越的标志。只有到过长屋,你才算真正到过砂拉越。也只有到过长屋
,你才真正领略了原始生活的风味。”他的写作策略相当明确:(一)以长屋的空间内容为起点,展开一系列的原住
民文化书写;(二)以第二人称来导引(对此一主题全然陌生的)读者的阅读心理。这篇导览散文放弃了大规模的
历史叙事,完全不提及伊班族在布洛克王朝里扮演的角色,他专注于这座长屋最具体的内容。这是第一个具体叙述
(导览)的段落:
  当你来到一座长屋时,你必须在屋子的前端沿树干砍成的梯级拾级攀上去。届时,你可见到高约十多尺的屋脚
下有家禽畜牲在寻找食物。登上了长屋,映入眼帘的是又宽又大直通另一端的“厅”。地上铺着草席,坐着抽着草烟
啃着槟榔的男女中年人围在一块儿谈天说地……。静听他们谈话内容都不外是工作时的趣事。长屋、田地就是他们
生活的全部。小辈的从城里带回来的新知识新思想在老辈人而言只或许在古井水似的生活漾起了微微涟漪,过了一
阵子,一切又归于原有的平静。
  表面上长屋是一个大型生活起居建筑,事实上它形同一个完整的社区,甚至是伊班人世界的缩影。原始的赤道
雨林彻底隔离了现代都市与长屋,因此创造出高度封闭的国族空间,在梁放节奏缓慢的叙述之下,彷佛与世无争的
世外桃源,抽着草烟啃着槟榔聊着家常,一切都很平静。梁放企图营造的(或者说,希望与读者分享的),正是这
一种现代社会里难得的平静。年轻人从城里带回来的新知识和新思想,无法动摇老人的心思──它象征着固有的社
会结构。对陌生的世界,止于听闻,不动如山。这是原始长屋社区得以抵抗现代文明的入侵,自我修护的心理防御
机制。
  单凭这股心理防御机制,尚不足以成就长屋的文化特质,必须加上骇人听闻的猎头恶习:
  在这儿,你通常可以见到一串串的人头挂在墙上。原来他们的祖先的确猎过人头的,人头拥有数目决定一个人
的财富与勇敢。少女们也以人头的多少为择偶的条件哩。长屋与长屋之间曾有许许多多的纠纷,互相残杀中以收集
敌人的头颅为能事。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若得到他们爱戴与崇拜的人的头也不能幸免,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
能永远保住心目中的偶像。每逢祭鬼的日子一到,这些历史的陈品一个个的排列出来,伊班同胞们给它们喂糯米饭
,洒米酒,间中还泪涕俱全地大声哭号;无不让旁观者毛骨悚然。
  这段文字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梁放精准地预设了读者反应心理,猎头的行径对族群形象产生决定性的
影响,加上超乎想象的猎头理由(爱戴与崇拜),由此衍生出凶狠暴戾与宁静平和的文化想象,亦满足读者的期待
;其二,潜藏在前述宁静平和形象背面的暴行,彷如天使与魔鬼的合体,让伊班人的文化结构与精神性格,变得更
具研究价值。短短两个段落,梁放便勾勒出一幅魅力十足的伊班文化图腾。这只是很小的开端,接下来,你可以让
梁放笔下的长屋,读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genius loci)是罗马的想法。根据古罗马人的信仰,每一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
(genius),守护神灵(guaraian spirit )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随人和场所,同时决定了
他们的特性和本质。”场所精神是因也是果,在婆罗洲雨林险恶的生存环境底下,族人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聚集-起
居-生产-狩猎-防卫(早期防范被异族猎头,晚期抵御文化侵略),长屋即是群体社会化的产物,也是文化和
信仰的堡垒;它是族人木工建筑的成果,也建筑起部族。这是场所精神必然的具体化事实,“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
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大地-族人-长屋,是一体成形的精神系统。
  梁放除了刻划长屋的空间结构与生活内容以及猎头文化之外,他还把叙事的时间点锁定在六月一日达雅节,因
为那“是长屋一年内最热闹的一天……,在这一天参观长屋,你将受到最诚恳殷勤的招待。你将被请到长屋中央席地
而坐,然后每一户人家都端出食物来放在你的面前。虽然糕类都少不了竹筒糯米及‘乍拉’糕,肉类也一律是猪、牛、
鸡、鸭,不过那种人性中最单纯的友善不过那种人性中最单纯的友善及热忱将使你毕生难忘”。借由节庆氛围烘托出
来的纯朴民风,对强化读者印象的作用或许不大,但从中可以感受到梁放与原住民的情谊,同时把这篇文化导览性
质较高的文章,顺势转向文化散文的范畴里去。
  达雅节同时吸引了另一位砂捞越民族文学奖的得主田思(1948-)。出生于古晋,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
系的田思,长年在砂捞越古晋的中学任教,对原住民文化也有相当的涉猎。田思的《长屋里的魔术师》(1981)跟
梁放的《长屋》切入点不同,田思着重于华人和达雅人(伊班人)的文化融和,这是他很重视的主题。以主角杨亚
武作为叙事焦点,来表现这位入赘达雅的女婿,如何以魔术娱众,博得不分种族的掌声,借此暗示两大种族和睦共
处的“魔术”。在此故事主轴之外,田思对节庆内容和细节的描述,更是特别用心,生动地记述了异族文化,也成就
了一篇珍贵的文化散文。
  细读这篇文章,便可发现伊班人的文化危机:“最令我们难忘的节目,是看着杜邦的妹妹戴着精致的珠帽,穿着
传统的盛装,双手抱着一个羊皮大鼓,边打鼓边唱着动听的“班顿”(马来歌谣):而杜邦年迈的父母亲,也在鼓声
的节奏中翩翩起舞,跟另几对青年男女一样陶醉在“弄迎”(Ronggeng,一种马来人的传统舞)的轻快舞步中。”马
来歌谣“班顿”和传统舞蹈“弄迎”都不属于伊班族的文化内容,在歌舞升平的欢乐氛围中,田思似乎没有察觉到异族
文化对原住民文化的入侵(或同化)。说不定,连伊班人自己都浑然不觉。这座长屋距离市区(古晋?)约25公
哩,算是相当荒野之处,应当是传统的老式长屋;不过,同属乡村文化的马来族文化,对伊班人的影响与渗透,是
很难察觉或刻意抵抗的。
  到了中坚世代的诗人作家沈庆旺(1957-)笔下,才看到伊班战士舞Nyajat,中文文本中的伊班族,总算没有全
面马来化。《丰收节.Hari Gawai》(2001)写的是民都鲁山区的一座长屋,这里达雅节的庆典非常正统,其中最
吸引人的是祭典的高潮:“长屋居民敲锣打鼓,环绕长廊三圈,由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手执长矛往小猪颈项一插,只
见鲜血染红了草席,跟着换了一把锋利的巴冷刀,手起刀落,自猪肚横剁一刀,五脏都滑出来了。长者小心翼翼地把
猪肝割下,用双手捧到太阳光下,屋长、巫师纷纷围拢,贯注着、巫师用手指头拨弄着,‘哦﹗这是一个好肝,来年祖
先和神明将护佑我们全屋安康、作物丰收。’”这篇散文丰富的节奏感,动静的交错叙述,充分传达出热闹欢腾的节庆
感和临场感,尤其上述的祭典及其前后段叙述,在镜头的流转中,有效陈述了每个仪式的意涵和叙述主体的亢奋。世
代相传的古老仪式,让叙述者和读者的心灵视野,得以溯返时间的上游。
  类似的文学叙述非常重要,缺乏文字记载的长屋社会,没有真正的历史,时间的刻度主要是经由空间的内容来确
认的。占卜与巫术是人与大自然沟通的古老方式,它们的存在,在心理层面确认了长屋社会的“前现代性”。场所精神
在此刻,被神秘仪式和群众的期待心理,强烈地召唤出来,成为众人对长屋节庆的一次重要的集体文化记忆。它必须
被细腻地书写,生动地记述下来。尤其巫术这种怪力乱神的“前现代性”事物。
  巫术可说是雨林原始文明跟现代都市文明的一道形而上的鸿沟,作为伊班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超自然医术”
,巫术绝对是强化场所精神的重要元素。梁放曾在长屋中亲睹巫师施展巫术,后来写成《深深“批灵”夜》(1985),
改用小说式的快节奏描述,带着几分神秘感的叙述语言,巨细靡遗地重现了“批灵”时众人的动作、神情和氛围:
  两名自老远一个部落请来的巫师和巫婆坐着,用黄布包头,且插了一头用爆米花与黄白纸制成的头饰,肩搭白布
又往祭品中取了一些爆米花擦着脚底。一盆加了“卡曼烟”的炭火已燃起,一时一屋子的氲氤白雾……。此时,女病人
已裸着上身仰躺着,巫师跪在她身旁用槟榔花在她身上扫乩,又给她擦些椰油……。巫师把一枚鸡蛋击破,放入“巴
赖”里,又喝了一口泡着爆米花的水。此时,巫婆在外头已苏醒过来,一路擤着鼻子嘘嘘呼呼地走了回来,坐在“巴赖”
下。巫师出去了,也如巫婆似地昏睡一阵。再回来时,两人持着槟榔花一把一把地在女病人身上又抓又按,每抓一把
,迫不及待地往女病人身边的小船上放……。就在抓按时,巫师遂使劲地在其女病人胸口抽拔,一颗拇指大小的黑色
物体竟令人难以置信地给抽了出来。据说这就是病的根源,那东西像枚种子,没人知道是何物,大家传着看了看,又
给置放在小船中。

  降头和巫术一直是域外读者对东南亚原始文明的神秘想象,口耳相传中的巫术对很多人而言,根本就是迷信。不
过,在原始长屋部落生活当中,它是可登大雅之堂的正式医术,是伊班民俗文化最精彩的一环。梁放有幸亲睹一般都
市读者不太有机会见识到的巫医疗程,自然忍不住把它记述下来。如果伊班人的迷信仅止于巫医,那还不够精彩,沈
庆旺的《自然界的预言──鸟兆》(2001)非常丰富地表现出原始落部的禁忌与迷信:“有事没事听鸟叫是内陆原住民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盘踞在砂捞越深山野岭的原住民,不论族群,都有一套解释鸟语吉凶的学问,尤其是在内陆的少
数游牧民族,他们的日常生活行止几乎都取决于臆测鸟兆的吉凶。举凡砍芭、狩猎、远行、迁移、建设等,都以林中
兆鸟叫声的吉凶和位置来作为他们下一个步骤的依归。”充满趣味性的思考,大大软化了婆罗洲雨林中的伊班猎人形象。
  长期沉浸在存在主义思想里的沈庆旺,对社会现况充满自觉,他认为社会规范、自然环境、文化秩序、人性等根
本因素与人之本能欲望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遂启动他逃避荒谬的本能,开始深入婆罗洲的雨林荒野。在那个鲜为人知
的化外之地,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却没有让他获得完全的平静,反而感受到原住民的生存悲哀。怀抱着惊异、沉醉
、迷惑、又悲痛的心情,一种身不由己的追寻力量,催促他去完成第一部诗集《哭乡的图腾》(1994)。也正是这股
同样的力量和文化责任,促使沈庆旺投入更多的心血,去记述、保存砂捞越州的原住民文化,为这个没有书写和发声
能力的没落族群,尽一份心力。沈庆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雨林里工作,对各族原住民的风俗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
近十年来他持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各族原住民生活、风俗习惯、民族变迁的文章,《历史名词──猎人头》(2001)是
一篇对猎头问题讨论得最深入的文化散文。
  他首先指出“婆罗洲曾经被称为‘猎人头之乡’,过去许多传媒报导都误认伊班族是猎人头的民族,让人误解伊
班人是残暴、血腥、好战的民族。其实,伊班族是非常好客和热情的民族;他们善战,但不好战。在婆罗洲,不
只伊班族有猎人头的习俗,其它原住民如加央族、比达友族、弄巴旺族等也有猎人头的习俗。原始时期的部落间
经常为了争夺和保卫耕地而发生战争,猎取敌人头颅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伊班族只猎取与他们交手的成
年男子的头颅……为了争夺新耕地、保卫耕地,或为了复仇和平息天灾,他们才会进行猎人头的活动。他们先组
成猎人头队伍,祭司会每天祈求神灵庇佑出征的战士,同时观察一种常在墓地出没的‘伊西’鸟,从它飞行的方向卜
取吉凶。”还有更多过去不为人知的禁忌与细节,比如“他们血腥砍杀敌人后,退回自己的长屋时,必须绕行许多路
途,迷惑敌人和被杀者的灵魂,以免他们跟踪到自己的部落来”。最后,沈庆旺从族群生存的角度,来解释这种
猎头文化的深层意涵:“过去几百年来伊班族一直在原始森林边缘求生存,他们对原始森林有一份深刻的敬畏,他
们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不成文戒律,与森林之神保持一份奥妙的关系。每当迁移新的耕地时,他们必须猎取新的
人头来祭拜神灵,以求新耕地可获得丰收”,其实“猎人头除可抑制敌人的势力,拓展自己族群的耕地和生活
范围,也减少自己族群所面对的威胁,这是原始生活中求存的一种方式”。从雨林的生存法则来看,猎头确实是
必要的防卫机制,兼具信仰、抑制敌人势,和勇气的培训,不能粗糙地斥之为野蛮或暴戾。这种精神体魄的意涵
,恐怕不是现代都市人可以想象的。
  梁放有一篇《猎鹿者》(1983)写他随伊班人狩猎时,自己亲手挥刀砍杀怀孕的母鹿,让他感受到雨林中的惊
心杀戮,当时“鹿儿向我移挪几步,我要了刀,不偏不倚在牠颈项,狠狠砍下。只听凄厉的嘶鸣,惊吓的鸟儿扑扑向
四面八方飞开。鹿儿挣扎片刻,侧着头,殷红的血浆像触及干叶的烈火,刻不容缓地渗进河水,调成浓浓不加奶的可
可”。虽然杀鹿不比猎头,但满手的血腥让他逼近那种杀戮状态。杀戮与血腥,本是雨林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锋
利的“巴冷刀”便是如此守护着长屋文化。
  凭借着雨林的天然屏障,长屋用平静且强韧的心智抵御着现代性的转变;猎头的行径、思想的迷信和节庆的温
馨,交织出一个强烈的场所精神,在其生活范围内产生保护性机能和对外的威胁性。从人类学角度而言,《长屋》
、《长屋里的魔术师》、《丰收节.Hari Gawai》、《深深“批灵”夜》、《自然界的预言──鸟兆》、《历史名词
──猎人头》、《猎鹿者》都是民族志的重要文献;在散文创作的范畴内,则归入文化散文。
  作为伊班文化,乃至婆罗洲文化象征的长屋,在梁放等人看来,其形而下的建筑结构即等同于伊班人形而上的
民族文化结构。梁放将自己了解的伊班民俗文化内容,融入长屋的空间叙述里面,成为一体;他并没有去特写任何
传奇性的人物或事件,只是把日常生活和节庆时的点滴见闻娓娓道来,如此一步一步的,把“长屋这个高度可意象性
的空间过渡到文化层次,转而去写长屋文化,经由真正的‘生活经验’去呈现其‘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
田思的长屋节庆书写,则透露了马来族文化的渗透现象。至于沈庆旺对更深层的文化意涵的挖掘与描述,进一步解
开了伊班文化的神秘面纱,甚至纠正了我们对猎头习俗的误解。他们以丰富的雨林经验,重新建构起长屋文化的场
所精神,“这种召唤性的叙述让地理学者得以探索场所精神,也就是某个地方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学书写的力量是
十分可观的,它对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有十分明显的帮助。虽然“场所精神在经过一段相当的岁月,只要连
续的历史情境的需要不受到阻碍,仍能保存下来”,可是这个高度可意象性的长屋一旦遭到现实环境的冲击或改变,
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伊班族的文化传统会不会土崩瓦解呢?砂华散文作家务必解答这个疑虑,以长屋为核心的场
所精神之建构,方能完整。
二、逐渐倾颓的场所结构
  如前文所述,长屋同时扮演着日常起居、节庆祭典、军事防卫、族群文化传承的吃重角色,并产生婆罗洲雨林
部族特有的场所精神,这种高度可意象性的原始文化建筑,在遭遇到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时,会有怎样的回应?
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其论述中指出:“场所结构并不是一种固定而永久的状态。一般而言场所是会变迁的,
有时甚至非常剧烈。不过这并不意谓场所精神一定会改变或丧失。”梁放却在一处译为“地文”的村庄,观察到不同的
事实,“初到海口区的地文,觉得她与一般马来甘榜无异”,最初只是自己的直觉,后来他遇到一位老嬷嬷,一边编
制篮子一边喋喋不休地说:“以前,这儿也是一所长屋,一场大火把它夺掠,大家说长屋不好,一家着火,全屋遭
殃,自后也没有长屋了。余悸过了,我们也惦念长屋。节日来临时,有些传统的仪式不免要削减,跳舞的都在屋前
的泥地上,挨户敬酒的也做不到长屋内的那种浩浩荡荡。唱诗的唱了一段停一段,不再一口气连贯着唱完。聚餐在
民众会堂,这种节日,少了气氛……。”在这篇名为《消失的地文》(1983)的文章里,作为场所精神之源的长屋
一旦彻底消失之后,整个经由形而下空间结构组织起来的形而上长屋社区文化,立即瓦解,伊班色彩的“地文长屋”
转型为马来色彩的“甘榜地文”,长屋原本具备的疆域化(territorialised)功能,及其场所精神,亦随之消失殆尽。
  沈庆旺在《蜕变的山林》一书对原住民空间与文化的危机,有很深刻的探讨。
  《变调的庆典》(2001)就写得比较沉重,年轻一代的原住民纷纷往现代都市谋求发展,迅速衰败的长屋文
明,老年人都固执地认为:“所有的游子都将归来。”但年轻人除了在节庆时刻回来团聚一番,部落还能够用什么东
西留住他们?沈庆旺以诗化的笔调,替原始部落作了一个很准确的形象定位:
  部落瑟缩在偏远山麓,远远地像苍山脱落的门牙,无奈地根植在孤单的土地上。
  这里有许多纯洁的童稚,每日无忧地嬉戏,他们是老人的期待,期待传统的延续。
  老人暂且酗酒、高谈过去的英雄事迹,耕地在体力衰败下逐渐萎缩,萎缩成破败的部落。
  只剩下那些风光过的历史,仍然在沉静的山林里寂寞地等待。
  所有的游子都应该回来。
  为了一年一度的庆典。老人们如是认为。
  现实是很残酷的,当现代文明的力量和资源伸入雨林,势必重挫并重整长屋的世界观,20世纪70年代的长屋
部族尚且可以招架得住,因为当时的古晋、诗巫、美里等城镇现代化程度有限,各方面的建设尚未健全;但90年
代以降的发展加速,公路的开拓与延伸,将部分长屋部落纳入城镇的版图,新世界对年轻伊班人的吸引力远大于闷
热潮湿的雨林。原居伊班文化核心位置的巫术、占卜、猎头,都是被现代社会价值贬斥的行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司
法否决了(处决了)传统文化,现代物质文明却拉拢着伊班青年的欲望,年轻人口的大规模出走是大势所趋,完全
无法在现代城市生存的老伊班人,只能固守家园。
  但离开长屋的年轻伊班人,只能沦为失语和失能的现代社会公民,另一篇《部落里的酒》(2001)无情地披露
了原始部落文化的价值崩溃,在科技文明的侵蚀之下,年轻人开始质疑自己的文化价值,农村经济和传统信仰全面
解体,“致使原住民普遍生存在无力感之中,挫折、无奈在酒精的麻痹中暂时得到了解脱”。他们该何去何从?回去重
整长屋文化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农耕地被发展得所剩无几,森林里的许多野兽又被禁猎,传统的祭典在新文化
冲击下变成游客的观光节目,种种的挫败促使原本对酒有偏好的原住民往往在无奈中进入酒精的世界”。这个政治上
的弱势族群,只能在逐渐倾颓的场所精神中,失去生存的方向和斗争,伊班文化即将在都市文明的底层慢慢扭曲,
乃至消失。
  沈庆旺的忧虑,全写在《部落的知识分子》(2001)。受过现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识分子,当他们目睹部落的传
统祭典日,毫不自觉地沦为旅游卖点和游客争奇猎艳的对象,以及种种不平等的处境之后,他们痛苦地反思着自身
的存在价值,于是他们企图拯救、维护最后的传统文化和尊严,“在无奈中成为忠实的反对者,反对部落现代化,反
对族群分化,反对传统变革,反对现实社会递变,反对现行政治体制,反对国民权益分享不平等;他们似乎成为族
人眼中为反对而反对的异类”。原住民文化的矛盾和命运,在此一览无遗。
  石问亭对此书有相当高的评价,他说:“沈庆旺选择这一方面的书写具有象征的意味,因为这个时空和现实生活
中的族群不太一样又确实如此存在,使我们看到他们的现实和生活本质。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些民族群的介绍,
比如传统风俗、习俗禁忌。我们看到族群社会的理想和希望及生活水准的改善;另一方面,又看到族群传统习俗的
流失;这里的族群没有今昔和盛衰,只有现代化与传统变形时代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族人。喘息之间,仍然守着对犀
鸟乡(砂捞越)土地的情怀。深一层去看,沈庆旺是从一个换喻角度,屡屡反思,各原住民族群在今日马来西亚的
处境。”沈庆旺在理性叙述背后,隐藏着感性的哀伤。每个主题的剪裁与表现,不但切中要害,更不忘留下供读者反
思的空间。作为“书写婆罗洲”计划的第二部作品,《蜕变的山林》成功建立了一座原住民文化散文的丰碑,也是近
年砂华文学最重要的成绩单。
  一旦离开了雨林中长屋的场所结构,伊班人在现代社会里的存在现象,便成为一个新的叙事焦点。努力融入现
代城镇生活圈的伊班族人,在散文里的面貌非常值得关注。田思的《加帛镇之晨》(1981),即是一篇非常成功的
地志书写,它展示另一种跟长屋社会不同的场所精神。加帛是拉让江中游的一个华人和伊班人混杂而居的小镇,以“
福隆亭”为名的大伯公庙是田思在文本中重新建构、定位这座小镇的第一个据点,中国味十足的檐柱、壁画、门匾,
以及“光绪庚子年”的题字,鲜明地标示出加帛镇的华人(福州和福建)文化特质。镜头持续往前推移,便是店铺、
市场、码头里华伊相处的景象;从船型、船号、班次、市场的货色,到伊班人身上的服饰等大大小小的事物,全都
闹哄哄地入了镜:
  几个伊班老妇席地而坐,身后各自搁着一个大的藤制背筐,脚边摆着各式的蔬菜,……当有顾客买菜时,这些
伊班老妇便露出被槟榔染红的牙齿,大声报价,尾音带着长长的ai音。同样是卖菜的,对面那几个华人菜贩的摊位
就摆得比较大,菜式也较繁多。不管是华人或伊班人的摊位,顾客都一样拥挤。
  菜摊前面,有一个华人在卖山猪肉,而另一个纹身的伊班汉子却在卖鹿肉。
  此文的空间架构十分清晰,描述的事物虽多,但井然有序。一个华伊文化完好融合的小镇,跃然纸上。虽然是
1981年的旧场景,不过还是很清楚地看到伊班人较低微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全部商店都是华人开设的,原住民只能
摆个小小摊位。这个现实状况,至今没有明显的改善,所以沈庆旺才会感慨那座“蜕变的山林”。
  场所结构的倾颓,不仅仅是伊班族长屋的消失,还包括整个雨林环境的破坏。“砂捞越境内有百分之八十左右是
森林,河流纵横交错。自古以来河流是砂捞越的命脉,其中全长563公里长的拉让江(Batang Rajang)是主要的
交通要道,它亦是全东南亚第一大河。可是随着现代化(滥砍、建坝以作水力发电之用、开发用作耕地等)而来的
生态污染,却成为砂捞越生态最大的致命伤。”另一位长期与山林为伍的砂华作家杨艺雄(1943-)在《怅望河海兴
叹》一文中,对雨林的浩劫有沉痛的批判:“1970年代,德国和日本制造的链锯及大型机械涌入砂捞越州,千万年
来一直存在着的原始雨林,就再也不能幸免于难。经过二三十年来无远弗届的开山伐林和在高峰深壑辟路造桥,结
果山泥崩泻,覆盖了川溪,也污染了河流。在擎天老树崩倒的同时,带起了的周边行业:拖排、机械修理厂、木材
加工厂、造船和运输业的兴旺,油脂和化学药剂更使河川压力加剧,脆弱的水生物哪堪摧残?终于一一消失了。”
尽管山猪的狩猎还是如杨艺雄在《猎捕渡河野猪》(2002)一文所述,来自四面八方的原住民和华人,兴致勃勃
地投入一年一度的大型猎猪盛事,但山林的倾颓已经是无可挽救的事实。
  当长屋的场所结构以及周边的环境条件被深远地破坏,本文第一节所描述的场所精神将沦为散文里的叙述,在现
实世界中永不复还。
  对婆罗洲以外的读者而言,砂华作家的原住民文化书写,不仅仅是在描述这个地方和事物,而是透过文字来创
造这片土地。这是一次深刻的人文地理学的建构。文字叙述当然不是百分之百客观和透明,它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文
化修养和视野。这些地方经验是原住民的,也是华族作家的。它真是一个庞大的创作资源,梁放之所以会觉得生活
的丰富性是超乎文笔所能表现,主要原因来自婆罗洲的多元种族文化和无比丰沛的地理内涵。梁放从在地华人的生
活视角,真诚地记述了具有非凡文化吸引力的婆罗洲雨林,却没有为了强化自身的在地色彩,而置入争奇斗艳的原
住民文化元素。相对于同时在70年代崛起的温瑞安,那种气势恢宏、表现手法较炫目、抽象的中华文化散文,梁放
以长屋为中心,简朴平实的砂华文化散文,是另一座完全不同的马华文学地景。田思则非常看重环保议题,以及砂
华文学的特色(和发言权)。2002年,他提出书写婆罗洲的构想,呼吁砂华作家投入这项写作与出版计划,让真
正的婆罗洲进入中文阅读世界;沈庆旺和杨艺雄的散文集,都是这项计划的初期成果。
  砂华作家以长屋的“场所精神”为婆罗洲雨林文化叙述的起点,是非常明智的决定。即便从严格的人类学研究视
角来看,这也是最扎实的切入点。“人类学研究复杂社会的成功之作,往往立基在研究者先期在具备各个层面的较
小社群之个案深入研究之上……S. J. Tambiah关于泰国如何透过小乘佛教圣人信仰以及护身符祭典来连结和建
构现代国家之研究,便是建立在他早期对一个泰北农村的Baan Phraan Muan的研究基础上。”域外读者对砂捞越
的理解大都是从长屋开始,再往半开发的雨林延伸出去,最后还是回到长屋。
田农:《砂华文学史初稿》,砂捞越华族文化协会1995年版,第1页。
田成英:《砂华文学概说》,《文讯》第234期,第44页。本期专辑为《犀鸟之乡:砂捞越华文文学》。
 这里所谓“中国图象”,乃指由文化心理、意识形态、文字叙述,以及独特中国意象所构成的庞大象征系统,相关
研究详见:钟怡雯《从追寻到伪装──马华散文的中国图象》,钟怡雯、陈大为编,《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
(卷一)》,万卷楼2007年版,第337-382页。
 相关的研究成果,详见田思:《草木堪怜,山水何辜──谈砂捞越的环保诗》,《沙贝的回响》,大将出版社
2003年版,第26-44页;钟怡雯:《忧郁的浮雕──论当代马华散文的雨林书写》,陈大为等编《马华文学读本II
:赤道回声》,万卷楼2003年版,第305-317页;钟怡雯:《论砂华自然写作的在地视野与美学建构》,钟怡雯
、陈大为编《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卷三)》,万卷楼2003年版,第395-423页。
梁放出生于砂捞越,自吉隆坡工艺大学毕业后,再留学英国,先后取得土木工程学士和土壤力学硕士学位,回国
后任职砂捞越水利灌溉局土木工程师(现已退休)。这个学历让他拥有较宽阔的视野,来观照家乡的原住民文化
。尤其在水利灌溉局的职业范围内,必须长期接触雨林深处的原住民族群,因而获得此一主题的写作优势。
梁放:《远山梦回》,文化艺术2002年版,第97页,第97页,第97-98页,第98页,第93-94页,第87页,第
83页,第84页。
那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情景,长屋社会的人口流失情况尚不若今时来得严重。现在邻近城镇的传统长屋大多
改建成拥有自来水和电源供应的现代版,虽然保有户外和户内的两道公共长廊,以及半现代化的管委会组织,却
已沦为城镇生活圈最边陲的弱势社区;至于座落在雨林深处,必须以传统独木舟和步行前往的古老长屋,人口严
重老化的现象,已经破坏了家族的生产结构。
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田园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第23页,第180页,第18页。原著Genius Loci ──Paesaggio Ambiente Architettura为意大利文版,故本文
以中文版为准。甘榜(kampung),即马来村庄的中文音译。
“丰收节又称为达雅节,是达雅族群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节日。‘达雅’一词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原本统称所有原
住民,而在砂捞越则只是伊班族和比达友族的统称。在马来西亚,每年六月一日定为砂捞越达雅节公共假期后,
大部分的原住民都在这一天庆祝他们的丰收节,这节庆每年都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到砂捞越观光及参与庆祝。
”引自:沈庆旺〈丰收节.Hari Gawai〉,《蜕变的山林》,大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田思:《田思散文小说选》,砂华文化协会1996年版,第25页,第15页。
较令人纳闷的是篇名用了马来文Hari(即节日,或日子),不知是伊班族的用法,或只是作者的习惯。
沈庆旺:《蜕变的山林》,大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第140页,第133页,第134页,第134页,167
页,172页,172页,174页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靜秋與老三的二三事





很久沒有讀過純純的愛,令人感嘆的悲劇,讓人懷舊的年代,那就是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根据艾米小說改篇的電影,連續劇,各有千秋,讓人回到七十年代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卻以另類角度探討那個時代的真誠的愛,純純的情•
實際上文革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形同封建社會,人人眼中的毛主席就是皇上,聽毛主席的話,做毛主席做的事就是當年的道德依帰,靜秋與老三的愛情要突破那人為的綱談何容易,首先要突破階級觀念,著為高乾子弟的老三與被眨爲黑五類家庭出生的靜秋根本不能譜出愛情的神話,最後老三得了絕症而畫上了休止符,你說那是文藝悲情的調調,卻是真人真事的版本•故事由小說真人(靜秋)移居加拿大,把它交給旅美作家艾米而写成文学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对白都是真执的原汁原味,結局雖然是悲憫情天,但卻令人感到老三臨終前的遺言"活著、真好"•
靜秋擦乾悲痛的眼淚,終於勇敢地活下來,她進了大學,遠離那悲哀的時代,她移民到西半球,尋找另類的春天,多年之後,她攜著小儿的手來到山楂樹下,告訢小兒在那逝去的年代,曾發生過一場真摯的愛情,永恆的愛•
從小說到電影、連續劇,昔日流逝的畫面,如今已經成為經典,令人懷念,當然我不是指那些被批判為"牛鬼蛇神"遭到惡鬥街頭的記憶,只是滿街的革命的懐舊歌曲,到處張貼了毛像,勵人的標語,上演板樣戲,只是那時封閉的年代,人性被紐屈,人人自危,階級鬥爭分明,一邊是擁有杈勢的革命家庭,一邊是家庭背景有問題的黑五類,大家都小心翼翼,而靜秋與老三的愛情情節就穿梭其间,引來種種的矛盾和衝突,靜秋那年十九歲,當愛撞進純樸的心靈,讓她亂了陣腳,性情剛烈的她,從不接受旁人的憐憫和幫助,尤其是來自高幹子弟的老三;老三也不因出身有著高幹子弟的敞病,相反他在勘察隊深山扎營,腳踏大地,把青春獻給袓國,總之在作者筆下沒有反派的角色,都是純樸的農民,工人,知識份子形象,"山楂樹之戀"避過大時代氣候,穿梭於人間溫情、親情、愛情之間,消除人際關係矛盾兩極化,而不流入世俗化•
#看完"山楂樹之戀",先由電影開始,總覺得故事被濃縮在90分鐘之內不過隱,看了35 集連續劇,也感到被故事情節炸得稀巴爛,回流到小說中,因為知道小說的結局不外生離死別,難道那就是人生嗎?我們雖然遠離文革時代,那裡卻有我們青春憧憬、淚水和血汗•
21•09•2012。
重修

附~ 才開放後的中國,在北京一紅衛兵所開的小店,販賣都是文革時代的情結,宣傳畫、宣布條、毛微章,當時也沒什麼感覺,只是在一古老寺廟小書攤上買到"毛語錄",老友在旁勸說那是一本違禁品,過不了關卡,我卻懵懂地過了關,在"山楂樹之戀"的畫面中,老三所用的印有毛像吊背包,不正是老友在香港所買的紅色經典品牌,還有六十年代"海鷗"雙鏡頭相機,就是今日發燒友所愛的珍藏,形同德國所產古老的相機,爲此我不只一次走訪北京古老跳蚤市場,慶幸在十多年前在上海火車站向一老行家以人民幣五塊錢買到了一枚微章"大海航行靠舵手"是真材实料的真品,事隔多年,重游故土,多是复制品,路过香江,文革時代的產品如今已登上時尚潮流•
附2 ~
老三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对静秋的爱既是情人之爱,也含有兄长之爱,是那种纯纯的爱,他爱得彻底,爱得毫无保留。在许多细节的描写中,我们看得出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活和身体,他为了见自己的爱人一面,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在那个冰冷的亭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夜,而他却把静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面对静秋的年少懵懂无知和她母亲不尽人情的冷淡,老三从没怨言,他始终默默无私地付出自己的关爱却从来没想要回报,这样的男人世间少有,这样的男子才是真正的情圣啊!愿世间所有的男人们都能看看这本书,都能像老三那样爱自己的女人。
真希望静秋能嫁给老三,哪怕只有几天,也把最宝贵的情感在婚姻中升华,让他们彼此拥有,老三去了,静秋以妻子的身份替老三活着,死后与老三合葬在山楂树下,这样两个人的人生才会完整。如果老三可以活得更长一些,她们婚后再有一个孩子,静秋在老三走后把孩子抚养长大,一个极度像老三,一样懂得心疼静秋的孩子,让老三和静秋的血脉得以延续,是何等的另人期待又是何等的完美。
[热帖]发表评论:
[静秋,请您回答]
静秋,相信你也在看贴吧,老三是不是浙江人,叫唐汝良,是恩施二队的,是我爸爸的同班同学,去世前我父亲曾找过我三爷爷,当时的湖北卫生厅付厅长兼湖北中医学院院长,希望 中西医结合有好的疗效,但没来得及,你当时所在医院为解放军767医院吧,现为三峡医院.祝老三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慰!那年唐山地震前地质队因为白血病走了几个人,祖国的地 质尖兵,安息吧!



第120节:静秋的代后记(1)


静秋的代后记

套黄颜的话,<<山楂树之恋>>不是我写的,我越俎代庖写后记,是为代。

艾米很早就“威胁”我说:“网友想看你的故事,我要把你的故事码出来。”

但我是个没故事的人,因为我一贯活得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地“平凡-LIZE”自己的生活。灾难还没到来,已预先在心中作了最坏的准备,那份恐惧和痛苦已经分散到灾难来临之前的那些日子里去了。当灾难真正到来的时候,内心已经不能感受那份冲击和震动。同样,当幸福来临的时候,我总是警告自己:福兮祸所伏,不要太高兴,欢喜必有愁来到。于是对幸福的感受又被对灾难的预悸冲淡了。

这样活着,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倒,但同时也剥夺了自己大喜大悲的权利,终于将生活兑成了一杯温开水,蜷缩在27度的恒温之中,昏昏欲睡。

最终想到让艾米把老三的故事写出来,是因为今年恰逢老三逝世三十周年,我准备回国看望老三,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贴在网上也是一种纪念。艾米看了老三的故事,欣然答应,于是有了47集的<<山楂树之恋>>。

我首先要感谢艾米的生花妙笔,那是我无法企及的。我给她的,仅仅是一个20岁的女孩在一个非常粗糙的本子上写下的非常粗糙的东西。我那时所有的文学知识都来自于我看过的那几本书。故事发生在文革后期,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写的时候没有交代当时的背景。我那时的思想也受很多条条框框束缚,写出来的东西摆脱不了当时独霸文坛的那种“党八股”风格。

艾米就以这样一个幼稚、粗糙而且僵化的东西为蓝本,写出了一个引众多网友竞相泪下的故事,这应该归功于艾米独特的文笔、文眼与文心。

艾米的文笔之好,有目共睹。有人曾批评她写的<<致命的温柔>>,说她“这么好的文笔,为什么不写点有意义的题材”。一个题材有没有意义,要看是对谁而言,在此我无意探讨<<致命的温柔>>究竟有没有意义,我只想以这个例子来证明,即便那些批评她的人,对她的文笔也是赞不绝口的。

在我看来,艾米的文笔好就好在朴实无华,生动活泼,亦庄亦谐。她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或者结构的复杂。她写的东西,词汇很通俗,读过几年中学的人就能认全。她写的句子都不长,很少有长得转行的句子。但她刻画的人物却不仅生动,而且深刻,使人过目不忘。

听艾米说曾有人给她发悄悄话,说她写的男性都是一类人,女性也是一类人。也许说这话的人对“一类”有她独到的见解,但我们知道艾米刻画出了多类男性和女性,每个人物---包括次要人物----都是那么鲜明生动,几乎都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我们在生活中或别的小说中看到某个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人跟小昆一样”或者“这个人不如黄颜”或者“这句话怎么像是唐小琳说的?”

这说明艾米笔下的人物已经“活起来”了,不再是“人物”,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她写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众男性与女性,但我们绝对不会张冠李戴,不会把小白当成何塞,也不会把周建新当成孙建新。

当我们情不自禁地把老三拿来跟黄颜比较的时候,就证明艾米刻画人物非常成功,因为黄颜已经成了某类男性的代名词。称不称得上伟大的请人,先跟黄颜比试比试,比不过的,就干脆一边歇着。老三在跟黄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赢得了一批粉丝,以他的“酸”战胜了黄颜,但又以他的过早离去输给了黄颜。

我在这里开这个不合时宜的玩笑,是想说明即便是两个非常类似的人物,艾米写出来也能让大家清楚地感到谁是谁。写两类不同的人写得让人看出谁是张三谁是李四,是很简单的。写同一类人,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才需要一点功夫。

艾米能把人物写得这样活灵活现,是因为她有一双敏锐的文眼。鲁迅曾说过,要最节省地画出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艾米不管写什么人,都能最直接最简要地画出那对“眼睛”。<<山楂树之恋>>里面的一些配角,如“弟媳妇”,张一,“铜婆婆”之类,我曾花大量篇幅写在我那篇回忆录中,加了很多评语来区别这些人,但艾米抓住几个侧面,寥寥数句,就把这些人物活生生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很多时候,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我们大家都看见了,听见了,甚至经历了,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写出来,感动人的程度却是不同的。像我们著名的“憨包子”弟弟,我是看着他长大的,知道他小时候很多趣事,但我无法用极短的篇幅,写出一个让众多网人痴迷的弟弟。是经艾米的妙笔点拨,才让我发现弟弟的可爱就可爱在他的憨。




第55章:爱在那个年代——《山楂树之恋》
中秋前一天,带上妈妈到影院看了妈妈中意的《山楂树之恋》。和妈妈最近的一起看电影已经是“铁达尼号”年代了。这次才是第二次,实在有些惭愧。由于当天只有一场,而且是4点50分,寥寥的10来个人就成了VIP包场。
知道《山楂树之恋》是帮妈妈网购图书的,妈妈看完了好久后电影才开始拍摄。自己没有看,因为不用说,是那个年代的事儿吸引了妈妈,只是耳闻的我没多大兴趣。电影在似曾熟悉的6、70年代车站开始,质朴的生产队长领了下乡编写革命教材的8中师生,在山路上兜转着,老师在山楂树下的激昂的革命演说和老队长被打断话头后抽着的烟成了鲜明的对比。关于山楂树开红花的革命论调在当今科学发达的21世纪可以说是不可理喻,在那年代却是被正儿八经地记录在笔记本上的。
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就在欢欢领静秋找三叔回家吃饭的那一刻开始了。爱,静悄悄的、裹着革命同志互相帮助的外衣降临到了他们身上。一切都是那么的涓涓细流,小心翼翼。
小心翼翼,是那个年代的标志。出身不好的家庭子女更是小心翼翼再加上小心翼翼。过桥时,老三拉着树枝头,静秋拉着树枝尾。过后大手悄悄地往下滑,拉住了小手,轻微的退缩后,紧紧地合在一起。瘦弱的静秋为求表现拉上大泥板车,老三站在电灯柱下装作等人,看见四下无人才帮着静秋拉车。在渡船上两人一个站船头、一个站船尾,下船后才到小亭子下挨着坐。静秋到校门外捡球,发现偷看多时的老三,甜蜜地笑着嘱咐不要被老师看见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可小心翼翼无法遮掩热恋,两人在经典的自行车爱恋场景下碰到了路上走的妈妈。妈妈的表态毋庸置疑,老三在离开前给静秋包扎好腿,在敲打声中,在干净的钢琴声中,哽咽了。电影末场在静秋反复说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中,又响起了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时的音乐,形容槁枯的老三望着贴在天花板的他们俩的甜甜傻笑的革命合照,他再也无法听见静秋叫他了,叫和别人叫不一样的,静秋也再无法知道自己会叫他什么了,叫和别人叫不一样的。他们俩再也不能来到那棵革命树下,看看到底花儿开的是什么颜色了。泪,滑落了。


山楂树之恋经典台词

2010-11-08 17:29:33来自: 来看评网看电影(http://www.kanping.net)
山楂树之恋经典台词 之 用最清纯的话语调最高境界的情。
一个“追求”把静秋听得一惊,从来没听人直接用这个词,最多就说某某跟某某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静秋听得心乱如麻,以前只知道跟男的“同房”“睡觉”是危险的,现在又弄出一个“上身”,不知道被老三抱过是不是就算让他“上身”了。
骗人的人,品质不好;被骗的人, 脑筋不好。从来人们笑话的,都是被骗的人。
静秋搞不太懂为什么那些人都把“情书”叫“情信”,可能是因为薄薄的几张纸算不上“书”吧。
她见过的比较高水平的“情信”多半是引用毛主席语录或诗词的。那时最流行的就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落款倒是省掉了“孙”,只剩下“建新”,读着有点肉麻麻的,但还不算太肉麻麻,因为三个字的名字省掉一个姓还是比较普遍的,大家平时也能这么叫,但如果再省掉一个字,那就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了。
她帮他们计数,看谁投进的球多,最后发现老三投进的最多。考虑到他是穿着皮鞋的,她对他的仰慕之情真是犹如滔滔江水再加上滚滚河水了,真恨不得他就住在篮球场,从早到晚打球给她看。
吃完饭,静秋跟老三一前一后往亭子那里走。她想,拿了人家的手软,吃了人家的嘴软,今天又拿了他的,又吃了他的,不是到处都软了?
静秋觉得鸡皮疙瘩一冒,这种话也说得出口?一下就把他的形像搞坏了,又从“湿裤”公子变回“纨绔”公子了。试想,一个正派人会当着别人面说人家漂亮吗?而且他这是不是算得上自由主义了?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这不是毛主席批评过的自由主义倾向吗?

山楂树之恋经典台词 之 最浪漫的语句。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
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
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很多时候,一个人发现自己爱上一个人,都是在跟他分别的时候,突然一下见不到那个人了,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对那个人产生了很强的依恋。
我——其实不怕死,我只是——不想死,想天天跟你在一起——
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
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入了坟墓,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
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的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注:
以上台词有些是在电影中听不到的,由于电影篇幅对白少的限制,电影无法表达出那种感染肺腑的爱情的,因为让人流泪的高潮是需要长时间的累计的,而电影就那短短90分钟很难做到这一点。原著小说也建议看下。更多>>
山楂树之恋 - 幕后花絮

拍摄景地
  2010年5月,电视剧《山楂树之恋》第三次来宜昌采风,最终敲定全程在宜昌拍摄。两年前,导演李路曾两度来宜昌考察采风。制片主任贾力维介绍,主创曾去长白山、凤凰等地考察,长白山主动邀约,并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无奈故事原发地的“地气”不可复制。谈及两年后宜昌的变化,李路说:“两年前,《山楂树之恋》在宜昌很热,现在全世界都热了,宜昌的‘山楂树’也变成了整个华人‘山楂树’。”
  据李路透露,目前剧组已确定了好几个重点场景,如静秋上学的学校“八中”,选在了宜昌一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废弃的老学校,灰砖灰瓦,跟故事发生的年代特别像。最得意的是,“老三”与“静秋”爱情见证的“山楂树”也已敲定,“比张艺谋那棵还要大!”
签约发行
  2011年8月26日,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本届国际影视节目展上与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制片方举办了合作签约仪式及媒体见面会,正式买断该剧发行权。电视剧版《山楂树之恋》导演李路携主演李光洁等到场。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制片方举办了签约仪式。中视传媒副总经理周利明和电视剧《山楂树之恋》的导演、制片人李路作为双方代表签字,中视传媒将正式作为剧版《山楂树之恋》的发行方面向全球发行该剧,并预计该剧将于今年年底与观众朋友们见面。
卫视开播
  电视剧版《山楂树之恋》的导演李路表示,该剧不是电影的翻拍版,35集的剧长将细腻展示原著中的爱情故事。
  李路说:“这部剧的筹备远远不止3年,剧本一次次推翻重写,早在2009年主创就前往拍摄地宜昌实地考察、选景,这些工作比同名电影的启动要早很多。”他认为不能因为时间在后,就说《山楂树之恋》是翻拍剧。李导还透露,电视剧《山楂树之恋》采用了电影手法拍摄,每一个镜头都再三斟酌,保证画面质感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
  电影版《山楂树之恋》上映时,不少观众反映影片未能将小说原著的情节完全展开,对这部经典爱情故事的诠释严重不足。李路表示,电视剧版《山楂树之恋》运用35集的篇幅将这个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细致入微地娓娓道来,各种经典桥段的真实再现很值得小说迷们期待。该剧将于3月中旬在江苏卫视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