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Monday, December 30, 2013

峇南人堅守家園反水壩


POSTED ON 11月 19, 2013 BY BARAMKINI
圖/文:烏舜安咿

安居樂業,筆者的詮釋是,百姓安定於居所後,再享受于生活。但是,回頭望近期發生于國內的事件,如關丹建稀土廠,勞勿山埃採金、森州文丁鎮百年客家村被強拆,砂州穆崙本南人設路障保家園等等,都是官商不顧民聲,以發展為藉口,實為私己利益,並用強硬手段侵占百姓的家園。

試想想,您畢生掙錢糊口,為家人打造的溫暖窩,在一夜之間遭大錘敲打、摧毀,您會有什麼感受呢?哀傷?憤怒?無奈?默默承受?又,如果您發現大錘正一步一步的走進您的居所,您會先逃離,還是堅守著家園呢?

“這是我們的家,我們要你們收拾包袱,停止有關水壩的調查,立即離開我們的家。”沒有什麼更好的理由,以“我們的家”這麼說服力的一句話,將未獲峇南(Baram)人同意而入駐峇南勘察的隊伍,趕出峇南。

砂拉越能源公司(SEB)一邊廂零散的到峇南部分受(水壩計劃)影響的村落進行口頭式通知與意見調查,卻在未蒐集峇南人的整體意見下,靜悄悄的在另邊廂派遣隊伍進入計劃建水壩的地帶進行勘察。

儘管峇南人多次反映“不要水壩”,但有關當局(砂拉越能源公司和砂州政府)卻充耳不聞,對峇南人的反對聲音置之不理,甚至派出的隊伍中,已有入駐峇南調查近一個月。峇南人忍無可忍,紮營駐守峇南河下游,200人直搗水壩勘察隊伍駐地,要求勘察隊伍停止實地調查,和平撤離峇南。

95歲來自Long Naah肯雅族佐伊曼(Kenyah,見下圖)憤怒地說,“這片土地孕育我族、滋養著峇南人成長,我們時世世代代在峇南種植、捕獵,沒有峇南,沒有我們。”

安居,本來就是百姓的基本權利。峇南人在面對家園即將被破壞時,不埋怨但勇敢面對、不服從但奮力抵抗,爭取回該有的權利,不背叛祖先“要子孫安好生活”的遺願。

峇南人一而再的強調,這不是從前的年代,不是服從的時代,原住民懂得以巴貢水壩、穆崙水壩為鑑,懂得思考水壩對原住民是建設或毀滅,並希望有關當局勿將原住民視為傻瓜般哄騙,原住民可以理直氣壯的告訴有關當局,

“這裡是我們的家,我們不要(水壩),就是不要!”

Saturday, December 28, 2013

“果王”榴梿魅力无法挡!民众冒雨享用由人民银行(Bank Rakyat)所免费提供的千粒榴梿。
为了拉近与广大客户、商业伙伴、媒体及民众之间的情谊,同时也作为一项回馈之举,人民银行砂督分行今早如往年般主办一场热闹愉快共吃榴梿大餐活动,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榴梿饕客前往享用。

前排左起砂贸消局局长旺阿末乌兹、人民银行砂区经理阿兹曼、人民银行古晋区经理塞纳斯及古晋省副省长扎马里等人,共同展示超大的“果王”榴梿。
前排左起砂贸消局局长旺阿末乌兹、人民银行砂区经理阿兹曼、人民银行古晋区经理塞纳斯及古晋省副省长扎马里等人,共同展示超大的“果王”榴梿。

别开生面赛吃榴梿
现场准备了1千粒榴梿,以及为数不少来自诗巫与本地的红毛丹,让民众尽“尝”而归。
其中主办当局更别开生面增添一项公开给民众与媒体参与的吃榴梿比赛环节,带动了现场不少乐趣。
作为人民银行砂区经理的阿兹曼在活动上受访时称,有关吃榴梿活动自2007年开始主办以来,就获得民众不俗回响,因此稍后会继续在全国各地推行。

在砂州古晋服务多年的他也宣布,即将于明年1月2日升任西马半岛(马六甲与柔佛)区域经理,并希望本地客户持续给予人民银行强而有力的支持。
他也披露,人民银行目前在砂州共有14家分行,分别坐落在古晋、民都鲁、美里、诗巫、泗里街及沐胶。
出席此项吃榴梿大餐活动的嘉宾,尚包括古晋北市市长拿督阿邦阿都华合、古晋省副省长扎马里及砂贸消局局长旺阿末乌兹。

熒火人


他们背后有着小小的翅膀,可在天空飞來飞去,黑暗是他们的世界,白天也不知藏在那里.
说他们是人類,形象却像虫,因为他们背后背着小翅膀,说他们是虫子,却有人類的器官.讲來说去,他们根本生於人虫之间的生物,只有晩间出现在黑暗的天空,以微弱的荧光照亮漆黑的天空.
在一條小河上,白天看似没有什么奇特,亱问熒光闪闪,充满生命活力,这就是熒火人的世界.熒火人的火是一盞冷火,旨在發出微弱熒光,以心灵照出温暖.天天如此,任劳任怨.它那偉大的理想主义令人想及撲火的螢虫.
我在一次意外中,發现了銀河,那时亱间充满了詭异,眼前㬌色把我嚇呆,久久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细听之下,原来它們在庆祝圣诞佳节.原来熒火人也有庆祝耶誕節的習俗.
熒火人,只不过背后长了小翅膀,背后皮股长了小螢灯.夜晚在空中飞來飞去.
有人不信我的奇異處境,說我在編制成人童話,我亦不在乎旁人奇特的眼神,總之熒火人給我帶來人生不同的際遇,讓我體驗人生的懊妙.只是近年森林遭到大量開採的伐木,造成氣候的變化,熒火人早已消逝在人間,只有那些長輩人家偶爾提及,至今隨著時光消逝,一些年長者早已走入故土,熒火人也成為美麗的傳説.
有次我與一老耆交談中,他說年輕的時候確實見到熒火人,旁人都當胡言亂語,什至有人把他當著神智不淸,只有在下列外,把他的話當真,並期待有一天能找到一條小河,亱間充滿熒火人在那裡飛來飛去,或是我與它們共齊飛.
24.12.2013。4:38am

南華俱樂部


我們這裡有一南華俱樂部,是華人团體闲組織,搓搓衛生麻將.後來發生聚賭事件而遭到封閉.有識之士想出手營求,最後也不了了之.南華俱樂部形同虛擬,消失殆盡.至今提及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因為當年南華俱樂部的英雄好汗早已不在人間.提及南華俱樂部,它是詩巫第一一座於新中國國慶節升起五星红旗,挑战英国殪民權势.之后位于旧址被画为马路而搬遷他处,后無人菅理而遭到折消註册.令人印象深刻文它所组织的銅乐隊,不論婚事、喪事满街吹吹打打.同样的曲子喜事節奏快速,喪事較慢,一首“望春風”、“桃花江”也适宜婚嫁、出殯;只是后来生活攺变,銅乐隊也逐渐消失,至今㮛及“南華俱乐部”也無人知䁱了。
27.12.2013。
6:25pm.

隔壁林家大嫂送來一堆朩箸...

隔壁林家大嫂送來一堆朩箸,怎麼辦?妻说:拿來做木箸榚,好呵拍手贊許,讓我人回到古早味,媽媽的味道.人爰怀舊,平時不惜爱失去才知可借.我人都處於迊新棄舊,到時又撫新追昔的茅盾,這難道是人生?扪心自問也難寻自滿意的荅覆.面對一堆的朩箸,怎能引起諸多的感慨.旁人說也許您久居都門許久汥沒見這些本土植物,讓我想及童年家居烏也路,在新墾荒的土地,家家戶戶,除了種植樹膠、楜椒外、就是種植蕃薯、玉樹薯插枝法,只是有人勸知不可倒插,吃了會頭暈,不知可有科學依據,不過我們依然小心異異,生怕出差錯.童年種植木箸,想不到亦引起一番不同的記憶,卻是當今小孩不能彌補的生活色彩.卻是我人梦寢以求的幻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夫妻倆從烏也路載了一車木箸到巿区遇到熟人“打祝”开价整車木箸才兩令吉,真是委屈了我们,卖不卖?不卖拉倒.在市场遇上人类剝削者只好自叹倒霉,事过已久,只是記猶新.
27.12.2013。
10:56pm

蛇尾馬頭在呈現


再過幾天蛇年即將消失,期待十二年後再現,十二年是一個漫長的歲月,誰人能預測當時世界是一個怎樣的虛擬,人生呵人生.俗語說:天真歲月人増壽;蛇年發生了許多事故John 前來告知阿威發生車禍,他那輛老爺車報消了,不幸中之大幸,人命保存了下來.隔了幾天駕著一輛簇新車輛到訪,當代人先敬車輛才敬人,大家都在歡呼阿威換新車了.他說那是姑媽借用,風光一下.不久聽說阿威坐輪椅渡日,打電話求證,回覆只是正在休息,不便出巡.心想也不好砂煱鼔到㡳,打了幾次手機回覆依然如此,那是電子全錄功能,只好作罷,不久也聽說包打聽也從幾米高跌下包了手脚,那天相遇,他说人老没用,让我想及”刘三姐”的一段对活:“老爺老了,划不動了”.送走蛇年,迎来马年,“马到功成、一马当先、马马威威”,一連串祝福語,应接不暇,令人眼花瞭乱,心里一直在低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旁人说这是老化的心态,是吗?天増㱑月人添寿.这寿字,是寿司、寿星?不,是君.长寿亦要錢,否则像皮球訨子孙踐來踐去,过着滾湯人生.
27.12.2013。
10:56pm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3

聖誕夜...


平安夜,我們這裡沈靜得出奇,加上細雨霏霏,大家唯有在家泡電視,畫面所見多半在暴風雨中渡過不平安的"平安亱."聖誕亱令人想及昔日的報佳音隊伍,只要他們走過,你開燈火他們就在伱家門口報佳音,多溫馨的亱晚.有一年恰恰下大雨,漲大水,真是苦了報佳意隊伍.
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節慶,隔天無報,也感到自然,晨早讀報卻是不易攺的習慣,早上起來還到處找報紙,其實報紙已是昨日新聞.晨早讀報只是人們一成不變的習慣.聖誕節音樂到處播放,使人感到新年鞏音已近,送走蛇年迊來馬年;一馬當先,萬馬奔馳.近年聖誕都沒收到聖誕卡,也因環保在網上互相祝賀還來得及時.過了聖誕迎來新年,天増㱑月人増壽,對於過年是一種期待,小孩大人都一樣.只是近期吹淡風,路過服飾店,見到老闆苦瓜臉,真是年年難過年年年过,收音機的點播歌曲,即然有人點播"王小二過年"舊曲[白光演唱],是自謿?是自娛,也説不出自以然.
26.12.2013。
5:31am

Tuesday, December 24, 2013

一段行在Serikim...


在古晋老友要我结伴同行,遠赴砂印边界Serikim 一逰.令我興奮異常.开车往北,经石隆门,這歷史悠久的古城,再行二十多公里,詩里經小鎮已在望了.
其實它只是一個市集,再過十哩路才越䏻越過邊界.來到Serikim 令人感到好奇,都是越過邊界而來的印尼人,在那擺地攤,反而來自古晉逰客是買家,交易貨幣以零吉為單位,聽說也有西馬人慕名而來.因為他們在䋞絡找到Serikim ,就在砂拉越與印尼東加里曼丹交接觸.印尼人前來做生意賺我們的馬幤,我們過邊界去印尼做什麼,旅遊觀光?聽說那里還十分落後,一間象樣的酒店和餐廳都沒有.反而印尼人過來直下古晉便能接觸到現代化的基本設施.就有旅遊車打從坤甸開到古晉旅遊,因為古晉俱有旅遊基本設施.
Serikim 山林是一個自然大廚房,這裡瓜果野菜,應有盡有,令人應接不暇.而且物價便宜,人人到此一逰㫮満載而歸.
回程順道停留石角,只因石角肉丸遠近馳名,何不小坐品嚐,一小碗夥條肉丸令你大快朶頤,吃罷還買了回去,皆大歡喜.

熒火人


他们背后有着小小的翅膀,可在天空飞來飞去,黑暗是他们的世界,白天也不知藏在那里.
说他们是人類,形象却像虫,因为他们背后背着小翅膀,说他们是虫子,却有人類的器官.讲來说去,他们根本生於人虫之间的生物,只有晩间出现在黑暗的天空,以微弱的荧光照亮漆黑的天空.
在一條小河上,白天看似没有什么奇特,亱问熒光闪闪,充满生命活力,这就是熒火人的世界.熒火人的火是一盞冷火,旨在發出微弱熒光,以心灵照出温暖.天天如此,任劳任怨.它那偉大的理想主义令人想及撲火的螢虫.
我在一次意外中,發现了銀河,那时亱间充满了詭异,眼前㬌色把我嚇呆,久久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细听之下,原来它們在庆祝圣诞佳节.原来熒火人也有庆祝耶誕節的習俗.
熒火人,只不过背后长了小翅膀,背后皮股长了小螢灯.夜晚在空中飞來飞去.
有人不信我的奇異處境,說我在編制成人童話,我亦不在乎旁人奇特的眼神,總之熒火人給我帶來人生不同的際遇,讓我體驗人生的懊妙.只是近年森林遭到大量開採的伐木,造成氣候的變化,熒火人早已消逝在人間,只有那些長輩人家偶爾提及,至今隨著時光消逝,一些年長者早已走入故土,熒火人也成為美麗的傳説.
有次我與一老耆交談中,他說年輕的時候確實見到熒火人,旁人都當胡言亂語,什至有人把他當著神智不淸,只有在下列外,把他的話當真,並期待有一天能找到一條小河,亱間充滿熒火人在那𥚃飛來飛去,或是我與它們共齊飛.
24.12.2013。4:38am

Sunday, December 22, 2013

清明上河圖

Merry Chirstmas N Happy New Year.

㝍在冬至

我們這裡沒有冬季,卻年年過冬至.年長一輩常對小孩說,過了冬至吃了湯圓就長了一㱑,令我想及過冬至如過年,只是氣氛有些不同,不過早上去市㘯,就見年貨早已登㘯,促見時下生活時速之快.
今天一早隔壁蔡哥就送來一碗無糖湯圓,並再三囑咐不要吃得太多.我自認沒有什麼回禮,他忙說不用就走,而感到禮尚往來,禮多人不怪.每逢佳節倍思親,訨我回憶逝世已久的母親,就叫妻小炒一盤油麵,白斬雞一碟,算是過節了,心想時間過的真快,再過一 個月,我們就要送走蛇年迊來馬年,早上路過菜市,菜主女兒就送來一本巨大掛曆;那是每年的承諾,年年如此,也顯示地方小,人情濃.
早上在菜市㘯,肉攤、魚攤、人山人海,促見華人社群對傳統節日的傳承;不是有人說我國不同種族都有不同文化色彩.最明顕的過了冬至過聖誕、跨年,農曆新年,元宵.雖然有人嘲諷有錢天天是節慶,沒錢就像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今天在菜市㘯就聽一老婦在哀嘆,沒錢做節呵...
那是冬至的感嘆調.晚間又傳來炮竹聲、真是幾家歡笑幾家愁.
23.12.2013.
3:08am

Saturday, December 21, 2013

冬至好!

姚記叹早茶又記


許久没到猫城,对姚記咖啡怀念特别多,咖啡芬香依旧,咖啡每杯照旧旧价,怪不得客似云來,慢來者不易找回座位,只好靠边站,随时凖俻插隊.
姚記咖啡店位置好,換句话说风水好,那天星期一是姚記休息日,周边顿时黯然失,说也奇怪到了别家,怎么也喝不出"姚記"的味道,這是老饕味雷的固執与堅持.
若問及姚記的咖啡味道如何也說不出所以然,令我想起早年山芭少女前來打工,回去跟家裡人說,城市的人都在喝一種黑色苦汁,還有那些來自鄉芭的同學也不喝這種苦澀味道的苦汁,那是口感的不同,許多咖啡迷對咖啡的選擇又不一樣,許多名牌咖啡不一定適宜咖啡迷,在下喝了一輩子的咖啡,還是感到來自咖啡仔磨碎的咖啡粉,熱騰騰開水衝下發出的芬芳味道好喝,那就靠咖啡頭手的手藝了.
在歐洲的咖啡又是另類又一章.与我口味無緣;我曽在婆羅洲雨林之行中,喝過那裡種植的土咖啡,充滿一種香木的異味,原來間中滲雜森林中香木,只是不一定適宜城市人的口味,不過在當地卻是極品,因為大量的森林砍伐,這種香木再難找到;我國咖啡進口來自印尼泗水,我在日惹喝過印度尼西亞來自水果狸糞便咖啡豆磨成泡制咖啡,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那是每公斤叫價美金170元的極品,喝過之後,有種打敗天下無敵手的感覺.不信?有識之士,紛紛慕名而來.
真正會喝咖啡專家從不加糖,才能能喝出咖啡滋味.早年我人講的"潮州粿條、福建麵、海南咖啡、馬口雞."咖啡店頭手非海南藉,無法冲出好咖啡"如今風水輪流專,咖啡店老闆多是早年不喝烏汁的福州人,若是你到新加坡就會發現百分百舊式咖啡店老闆多是不會講福州話的福州人家,不過隨著城市發展,這些舊式咖啡店鋪早已淘汰,馬來半島一些小鎮還保留著,若是你懷舊的話,不妨來這裡走一趟.
22 December,2013.5:19am

葉仔糗事一大簍



話說葉仔到菲律賓養豬.
~養的是两只腳的豬.說者又加上了一句"人家的孩子都十一㱑了.
~跟他照顧孩子的菲律賓女傭.
氣死我了,怎麼我一直矇在鼔里.說話的是葉嫂.
~誰叫你天天泡韓劇,吃泡菜和涗泡麵.
Zzzz......

曾經一度謡傳葉仔死 了.來自葉嫂的口中.葉仔真的消失人間,大家都忘了周遭有這號人物.偶爾提及只是那些靠葉仔過活的賭仔.
[別看他,可是賭神,逢賭必勝,賭場大哥見他出現,必然皺眉頭.]
那年他領到公積金廿多萬令吉,說欲到雲頂豪賭,臨行時給女兒三仟零吉,從此一去不回頭,葉嫂聽之豪淘大哭,這只冇人情狗,並詛咒從此不得踏進家門一歩.
當海燕颱風吹及菲律賓時,遍地哀鴻,也把葉仔猛吹,掃回家門.
葉嫂一見,嚇得魂飛魄散,以為見到鬼魂,因為葉仔経過那㘯天災妻離子散,只剩下一瘦骨嶙峋.究竟一日夫妻百日恩,葉嫂已看破一切,也訨葉仔寄人籬下,葉仔只是寄宿客廳,白天去市區工作,他那樣貨色會尋找什麼工作呢?問及葉嫂.[不知道,反正跟我沒有什麼關係.]
回答的好絕好絕呵.
久而久之,葉嫂不禁探頭探腦.原來葉仔在浮羅岸,開了一家咖啡店,生意蠻不錯.怪不得早出晩歸.照舊睡在客廳,當厛長.旁人在葉嫂耳言:[晚上睡覺得把房門關緊.因為這號人物,涚不定三更半夜會舉刀殺人.]
把葉嫂嚇得魂飛魄散,夜間把房門關得緊緊,不怕萬一,只怕一萬.
從此葉仔夫妻互相當透明,彼此不交談.
只是葉仔死性不改,每逢週日便關門休業,到雲頂快活去也.
週一回來總是滿面春風,財神爺總是特別招顧他.
因為他是賭神呵!那些平時那些腳仔紛紛靠隴,只不過騙吃騙喝.
葉仔糗事一簍簍,说也說不完.最近又聽說他去了雲頂不見身影,咖啡店人去樓空,謠傳他歉了一皮股債,在國外避風.不是說他賭神嗎?神也有陰溝翻船意外,問及葉嫂,一問三不知,問多了,引起嫂夫人的反弾,我又不是他肚裡的蛔蟲.
22.12.2013. 5:51am

Tuesday, December 17, 2013

忘不了的一段情


是一首情歌,唱了一輩子.
不,是一條魚,每公斤值1200.00令吉的魚,你嫌它貴,新加坡、吉隆坡、香港、什至東京老饕等著哩.在東京我遇上一日本佬,他是餐廳老闆,就向我打聽"安不佬"的下落."安不佬"是砂拉越的一種淡水魚,想不到它的名氣遠播東洋.
「價值不非」我説.
「物以稀為貴...」他在呑口水:「幾時飛砂拉越,我打包票.」
「不是說要就有.」我在賣關子,激壞了他,在忙撥手機,緊接著:「機票有了,直飛砂拉越..」
「直飛砂拉越?」心想瘋子一個.
真的假不了,飛機直飛吉隆坡專機砂拉越國際機場,內陸直升機己在期待,直飛布拉甲一私人機場,再趁冷氣吉普車,我們不在一天時間就抵達婆羅洲雨林心臟.
「錢能使鬼推磨」.
我們已躺在茅草搭成的茅屋.
「這裡人叫亞掿屋」.在長屋竹廊屋簷上高掛乾品涸的頭顱,隨著煙灰散發著不可思議的異味,令人憶起早年部落戰爭年代.
赤裸上身的伊班少女雙手持著羽毛桃花偏偏起舞,我們把帶來的啤酒"Orangjapun"丢在一旁,卻喝起椰花酒.從水中撈取的"恩不老",烤焦風味,陣陣撲鼻.
真是不可䏻的仼務,還不是那老調重談.
也許有人感到好奇,婆羅洲怎麼還有這 樣樂土非人間.令人感到神秘兮兮.
在大家歡慶高潮的時刻,忽然聽及雷聲隆隆由遠至近.
「山洪爆發了...」.有人喊叫.
眼見海浪從千高之上傾射而下,迊面冲來,在絕望叫囂聲,心想我命休也.
一驁,原來南柯一夢..被嚇一身濕漉漉,睡在一旁的安娜說可換內褲了,看錶清晨兩點鐘.
13.12.2013。
3:15am

Sunday, December 8, 2013

發洩


一对年轻夫婦,租了一间房子,闲着無聊,天天潻屋,令人感到好奇.
这天清晨我到附近公園去晨运,想不到他的太太比我还早在漆篱笆.
【这么早,真努力.】我打招呼.
【睡不着,反正没事做.】她回应.
今天把白色篱笆漆黑,明天又漆其他颜色,不亦乐乎,在旁人看來这双夫婦是否有病,把情绪發洩在牆壁上,在篱笆中.
今天清晨又见到这对夫妇又在东塗西漆,把整间房子漆得五颜六色.旁人却说多有創意呀,也有人骂神经病,总之各說各的,只是这对夫妇並不在呼周遭七言八舌,看來人言可畏早已站不住脚了.
那天早起,以为四周围無人,誰知隔壁鄰居却爬墙在上在漆房子,心中在想,又在替房子換新新装.他夫妇倆对我的反应,無動于衰.
没亊做,把情绪發洩到居所的牆壁,真是听所未言.现代人与众不同,与我们的代沟越来越遠了.
讲到现代人驾車横衝直闯,忘了前人的教诲,马路如虎囗,驾驶小心,而把马路佔为己有,隔壁鄰居的老婆就是死於車禍,现在妻子则是另娶.前妻所生的小孩已十八㱑了.
【你怎样带大前妻的小孩】我问及.
【自己一手扶养】他说.
【你真是偉大的父親】.
【是吗?】他面無表情,现代人就是这么冷酷.
不,也许现实压力太大,人都麻闭了.
08.12.2013。
1:39pm

Friday, December 6, 2013


风暴原记录系列
(60)
激情的岁月12
动荡十年③
■本报李君报导
2006年9月17日刊登
砂人民游击队 第三支队最先被歼灭

印尼总统易人,砂共游击队在边界腹背受敌,解盟决定将武装力量分东、西两大翼,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第三支队最先被印尼歼灭。


▲游击队员列队离开华莪,准备开往双空新基地时摄。


▲森林里的兵工厂一瞥。


▲砂共游击队领导干部,在拔队赴双空建立基地前,于华莪与印尼军官合摄,图中前排左三为黄纪晓,后排左二为杨柱中。(摘自房汉佳著作<巴南河流域发展史>)



▲共产游击队员在夜晚于煤油灯下学习的生活照。

1965年9月19日,文铭权在坤甸召开砂劳越解放同盟领导层会议,也就是后来左翼人惯称的“919会议”,出席者包括林和贵、黄纪作、黄纪晓、叶存厚、杨柱中、贝文对、蔡瑞新和谢嫣素等11人。

会议决定以“北加里曼丹民族解放同盟”的名义领导武装斗争,也谈论到成立“北加里曼丹共产党”的议题,还成立了由文铭权、林和贵与黄纪作三人组成的建党小组,但由于文铭权在较后时赴中国参加国际会议,恰巧印尼发生政变,苏哈多将军上台,文铭权因此留在北京无法重返印尼,“建党”一案就此暂时被搁置下来。

“919会议”最重要的议题,还是赴会众领导在分析了当前边区的情势后,通过了“扩军”计划,授意黄纪作负责建立“北加里曼丹人民军”,和划分军区的议决,即把现有的军事力量分为东、西两部,东部领导核心有林和贵、黄纪作、贝文对和蔡瑞新四人,主要活动地区为当时的第二省(成邦江),至第五省的边区。

西部即原有的阿桑山和上双空基地,活动范围在第一省边区,由杨柱中和黄纪晓领导,文铭权则负责指导东、西部的工作,会议结束后,东、西部军区的新领导,便各按指示,调动获得分配的队员,准备前往各自的边区建立根据地。

在双空山下设总部

实际上在召开坤甸会议的半年前,解盟为了不受制于印尼外交部,和有个能供耕耘,实现粮食自力更生的根据地,在1965年初,便将游击队的主力迁移到上双空地区,还在双空山下设立了游击队总部,仅留下少量武装力量在阿桑山的旧基地,并按建军的先后把阿桑山的驻军编为第一支队,双空的主力军编成第三支队,也就是“西部军”。


▲砂共游击队第三支队司令杨柱中遗照。

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第三支队司令杨柱中(1935—1969),出生于古晋,在50年代就读于老中中时,便已被吸收为解盟的盟员,是位活跃的学运份子,为1955年“330大罢课”的学生领袖之一,在学潮期间,他与洪楚廷等专门负责“团结”同学,和安排高班学生为低年级同学进行补课的工作,并从中培育更多的左翼新苗。

杨柱中是三支队总司令

人联党成立后,杨柱中曾任古晋支部执委,1962年杪的政府大逮捕行动过后,他随同多位解盟领袖越界到西加里曼丹,并会合了从中国来到印尼的文铭权与黄纪作等人,到爪哇岛接受军训。

1964年5月间,文铭权在阿桑山宣布砂劳越人民游击队建军后不久,他便被委为司令员,而在游击队改组,成立了三个支队时,杨君顺理成章的成了总司令,兼第三支队的司令,直至1969年阵亡时止。

林和贵叶存厚
先后加入第三支队

第三支队的政委黄纪晓(化名黄汉),出生于1938年,为黄纪作的胞弟,1958年毕业于中华第一中学后,曾赴新加坡南洋大学深造,主修现代语言文学系,但在修完大学三年级时,适逢解盟号召发动武装斗争,黄君辍学返晋,再潜往印尼参与正规军训练,砂劳越人民游击队成立后,他便出任部队的政委,直至1967年另起炉灶,建立“火焰山部队”时止。

且说在第三支队正忙于强化军事训练、巩固基地工事、粮食生产和加强民族区的统战工作时,于1965年的10月初来了位不速之客,那便是原本受组织指示,协同黄纪作到东部扩军的林和贵,以及他的廿多位部属。

原来在黄纪作于“919会议”结束后,率领部属准备要往东部工作时,印尼发生了“930”政变,右翼的苏哈多将军取代了亲共的苏卡诺总统,此时林和贵以要留在西部协助为由,与黄纪作分道扬镳,拉了部属来到双空的第三支队,经过协调后,他被安排在游击队总部工作,部属则编入第三支队,而几个月后,另一位解盟的重量级领导叶存厚,亦不约而同的来到第三支队,并在后来引爆了连场的路线斗争——
林和贵黄纪晓是同学

林和贵(化名林严华),古晋人,黄纪晓在老中中的同班同学,在1955年学运前后加入解盟,1958年高中毕业后步入社会,成为工人阶级,并获得解盟领导文铭权的赏识,在后来成立的地下工运委员会中担任主任,领导左翼职工运动,当文铭权等被逮捕后,他崛起成了解盟的主要领导。

1963年3月,林和贵与一批盟员乘船绕过丹绒拿督,偷渡到印尼的山口洋,会合了文铭权等人后,参与武装斗争的领导工作。
叶存厚才华出众

叶存厚(1935—1969),祖籍福建金门,父亲在汉阳街经营鞋店,是家中五名儿子中的老四,1951年进入老中中就读,是位出类拔萃的质优生,不仅学业成绩佳,还是壁报编辑及篮球校队的队长。

他在1954年加入解盟,是领导老中中“330大罢课”的学生领袖之一,翌年解盟成立其卫星组织—砂劳越先进青年会时,他也是此外围辅翼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专注于左翼学运工作,1957年高中毕业后,便加入左倾的<新闻报>担任编辑工作,曾任人联党的中常委。

赴印尼负责统战

1962年开始,叶存厚已是解盟的核心小组成员之一,1963年初他赴印尼,化名李国安,负责统战工作,1965年出任北加合众国流亡政府的宣教部长,于文铭权的领导下,活跃于雅加达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大使馆间,极力争取这些国家对北加武装斗争的支持,印尼总统易人后,他在1965年杪离开雅加达,翌年2月抵达人民游击队在双空的总部,与担任司令的老同学兼好友杨柱中会合,并出任部队的政委,而原本担任政委的黄纪晓则改任副司令。


▲砂共游击队总部领导林和贵。





▲▲曾任北加合众国宣教部长的叶存厚,在六十年代担任过左翼新闻报的编辑。

两派领导层矛盾益形尖锐化


▲游击队员所使用的枪械一瞥。



▲打乒乓是游击队员在森林中的热门消闲运动。

其实就在林和贵与叶存厚两人到第三支队的同时,部队也因在大马和印尼军队的前后夹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1966年10月中旬,林和贵在双空的游击队总部主持部队领导扩大会议,重点讨论应付马印军方联合围剿的对策,然而因为各领导间,就迂回避战或是固守基地的意见产生分歧,会议非但在没有达成共识下休会,杨柱中、叶存厚,与林和贵、黄纪晓两派领导层间的矛盾益形尖锐化。

1967年2月初,林和贵与黄纪晓派系先后离开第三支队,前往位处上双空与阿桑山中间的华莪地区。

不久后印尼军开始大举围剿第三支队在双空的根据地,杨柱中和叶存厚率领80多位游击队员退守森林,并在印尼军的穷追不舍下,不断的在山林间进行转移,途中双方有过多场激烈的交锋,游击队的伤亡惨重。

到了1969年2月,连续被追打了将近两年的第三支队,可谓是粮尽弹绝,大多数队员阵亡、病逝、饿死或被俘虏后,全队只剩30多人,但他们却依旧抱着“战斗到底”的决心,继续与印尼军缠斗下去,如此再耗了一个月,到了3月中旬,整支部队就仅剩下政委叶存厚、司令杨柱中等8人。

叶存厚杨柱中先后中弹身亡第三支队仅存3人

他们在同年的3月25日,于双空山的一间空茅屋住了一宵后,准备趁清晨转移到另一据点时,惊见小茅屋已被印尼兵团团围困,在驳火中叶存厚与杨柱中先后中弹身亡,他们的6名部属虽然突围而去,但在数天后又多次被追兵袭击,先后再牺牲了3人,硕果仅存的3人则在一个月后被俘虏,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的主力“第三支队”至此可谓全军覆没。

至于当年因批斗大会离开第三支队的林和贵与黄纪晓等人,则在华莪区联合印尼共产党员成立了“火焰山部队”,同样遭遇到马、印军队的联手围剿,最后移师到砂劳越第一省境内活动。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ChanCT
7/11/11

Translate message to English


《國際日報》
2011/7/6,7,8,9,11


叶存厚生前照片1959年留影

叶存厚,祖籍福建金门,1935年阴历六月初二诞生于砂劳越古晋一个商人的家庭,乳名叫阿虎。父亲叶庭铨是一个忠厚善良、沉默寡言的商人,年轻时从中国金门南来,虽然所受教育不高,但写得一手好书法,早期在一个同乡的店铺里当抄账员,后来储蓄了一些资本,与友人合股经营木材业,并在古晋市汉阳街开一间鞋店。
叶庭铨年老时和古晋另两位殷商陈水皎和陈作猷三人结交,每日傍晚外出散步运动,被称为“三剑客”。1972年不幸在街上被汽车撞倒不治。
叶存厚的母亲姓林,名水发,祖籍福建厦门,出生于砂劳越,古晋,父亲为渔人,希望她能带来好运,故为她取名水发。
她是华人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帮助丈夫建立事业。她一生经历无数的风雨,目睹孩子长大、成才、献身社会运动,乃至牺牲,始终无怨无悔。1999年逝世,享年90多岁。
叶家共育七名子女,大姐秋霞,大哥存仁,二哥存德,三哥存良。存厚在五个男儿中排行第四,下面有小弟存安及小妹秋云。大姐秋霞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当时正值20世纪50年代,左翼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她在学校也接受进步思想,对家里的弟妹影响很大。
叶存厚的童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农忙时他和哥哥姐姐去农村种水稻,农闲时就回到古晋市汉阳街15号金益安号店铺工作。
1946年,叶存厚在中华二小读一年级,四年级时便转学到中华一小,在那里直到高小毕业。
小学时期的叶存厚正如一般平凡少年一样,并不很用功读书,但是成绩都在10名以内。他爱好运动,在小学高年级时已经是学校的篮球健将。
1951年6月,他进入古晋中华中学。这一年的10月,学校在高班同学的发动和领导下,发动了反国民党反动校长和教员的大罢课斗争。事缘1949年新中 国成立后,不少从中国大陆逃到香港或台湾的国民党反动知识份子,纷纷来到南洋充当教员。中华中学校长张俊和几位教员就是这类份子,他们在政治上极其反动, 帮助英殖民政府在校内压制学生的进步活动,导致高一班的同学于10月29日发动罢课,要求撤换校长和反动教员。“10.29罢课斗争”是砂劳越历史上第一次的进步学生运动,是一次反殖民主义统治和反国民党反动教育的斗争。 刚进中学上一年级的叶存厚,也和班上的大部分同学一样,参加了这场斗争,同时还参与了领导的工作。
这场斗争坚持了3个多月,最后在殖民地政府的镇压下,宣告失败,但是,却教育了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促使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未来社会革命运动的领导和干部。叶存厚就是其中极为特出的一位。
在6年中学的学校生活中,叶存厚一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活跃份子。他的成绩优越,喜爱阅读课外书籍。他曾多次被选为班上的班长、壁报编辑、班篮球队长、校队队员、女篮球队指导等。这时期,他已经参加由地下组织所领导的活动,组织学习小组。他也喜爱文学和文学创作,阅读了大量的进步文学著作,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是1954年6月初中毕业时毕业特刊的编辑之一。
在念高中的期间,叶存厚生了一场病,请假一个月,但他并没有浪费时光,他利用这个时间进修革命理论知识,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
1954年,他加入一个由进步学生组成的地下革命组织“砂劳越解放同盟”。这个组织当时的工作重点是开展学生运动,通过学生运动培养干部。
1955年3月30日,中华中学学生为了反对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砂劳越解放同盟”的领导之下发动“3·30斗争”,叶存厚当时己在高中一年级,他积极参与斗争的领导工作,被选为学生代表之一与校方进行谈判。
1955年,“砂劳越解放同盟”成立一个附属地下组织“砂劳越先进青年会”。叶存厚是领导成员之一。
从 1957年到 59年,被委任为中华第三中学学运核心小组的领导。
1957年六月,高中毕业后,他加入了古晋左翼报章《新闻报》担任编辑。该报是由“同盟”的领导人文铭权于1956年创办的。1959年,砂劳越左翼政党“砂劳越人民联合党”成立之后,文铭权负起党务,叶存厚便负起主编的工作,负责撰写社论和重要的文章。
砂劳越人民联合党成立于1959年6月4日。“砂劳越解放同盟”的领导人文铭权与黄纪作是主要的发起人,虽然由于英殖民统治者的反对,两人不能纳入发起人的名单内,但在第二年中央委员会产生时,文铭权任中央常委兼中央宣教秘书,黄纪作任中央常委,负责中央组织工作,而叶存厚也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 (一)莉云、林艺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叶存厚摄于1960年正月6日新闻报门前。

1962年,叶存厚在地下组织中是核心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个小组的领导人为C.C.M.。成员还包括杨柱中、古春辉与田文和,其任务是领导公开的政治斗争,包括政党与工运等。C:C.M.后来叛变革命。
1962年,正当反帝反殖斗争发展到空前高潮的时刻,政治局势发生重大的转折。12月8日,砂劳越邻邦汶莱的人民党为反对马来西亚计划发动武装起义。英殖民统治在砂劳越实行大镇压,逮捕左翼人士,封闭《新闻报》,叶存厚遂转入地下。1963初年,“砂劳越解放同盟”根据当时的形势,决定以地下工作为主,以民族工作为中心任务,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准备和适当展开武装斗争。在这一决定下,1月间,叶存厚被派遣到印尼,为武装斗争作准备,同时前往的还有杨柱中、林广民和朱增仁。他在印尼的名字为李国安。
那一年,大约有2千名青年男女,越过边界,到印尼参加武装斗争。
3月间,叶存厚、杨柱中和林广民等在坤甸与经不同途径来到西加里曼丹的同志会合。不久后,文铭权和黄纪作也从中国来到西加里曼丹。
来到印尼之后,叶存厚和杨柱中主要负责统战工作。当时他们以砂劳越人民联合党中央委员的公开身份与印尼有关政府官员会谈,在叶存厚的努力争取下,印尼政府答应协助越境到印尼的砂劳越革命队伍进行反英抗马的斗争,包括帮助训练一支武装部队。
1964年2月,由苏班德里奥任外交部长的印尼外交部通过有关的官员通知文铭权和黄纪作,他们愿意为砂劳越地下组织训练10名军官。
军事训练在爪哇某个秘密地点进行。前往受训的有文铭权、黄纪作、杨柱中等十位同志。作为统战工作的负责人,叶存厚继续留在椰加达和坤甸等地,从事与印尼政府的联络工作。
在两年的领导统战的工作中,叶存厚表现了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责任感。他日以继夜地坚持工作,白天奔走在部队与印尼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夜晚还彻夜地研究问题,写文章书信,阅读革命理论书籍。由于工作过劳,1964年中,他患了肺结核。即使如此,他仍然毫无怨言地带病坚持工作。
1964年5月中,第一支武装队伍——砂劳越人民游击队正式成立,其总部由文铭权、黄纪作、杨柱中等组成。
1965年初,北加里曼丹合众国临时政府总理阿查哈里邀请前往印尼的砂劳越地下组织派出3名领袖参加其内阁。叶存厚任临时政府的宣教秘书,文铭权任内政部秘书,林广民任财政秘书。
他这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在椰加达一些左派国家的大使馆活动,向他们宣传北加里曼丹的革命斗争,争取这些国家对北加里曼丹武装革命斗争的支持。1965年 4月叶存厚等加入由阿查哈里总理率领的代表团受邀参加椰加达举行的万隆会议十周年纪念活动。同年7月初又出席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亚非会议。
(二)莉云、林艺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1962年6月至1964年6月人民联合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留影。叶存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及常务委员。第二排左第一位为叶存厚,前排左一位为杨柱中

1965年9月19日,砂劳越解放同盟的高层领导在坤甸召开历史性的会议——“9·19会议”。会议由文铭权主持,叶存厚等共11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并决定以北加里曼丹民族解放同盟的名义领导武装部队。“9·19会议”决定把领导力量分开在砂劳越东部和西部两个边区作为工作的重点地区,而以东部为主。
东部领导机关由林和贵、黄纪作等组成,以林和贵为主要负责人。西部领导机关由杨柱中、黄纪晓等组成、以杨柱中为主要负责人。
会议决定派叶存厚前往椰加达,在文铭权的领导下,负责北加革命政府的统战工作。65年10月1日,时值中国国庆,北加革命政府第一次受邀请派代表到北京出席庆典。叶存厚和夫人是被总理阿查哈里指定的代表团成员。代表团决定在9月29日启程。文铭权和国防部长留下来出席10月初在椰城举行的“反对外国军事基地”会议。
然而,也在这期间,叶存厚从印尼共产党秘书那里获悉,印尼将可能发生政变。面对这种局势,叶存厚主动提出留下来,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但他让文铭权先到北京去,申请他的太太随代表团回来印尼。原来印尼陆军中拥护苏加诺的将领,得悉右派军人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准备推翻苏加诺政权,于是在9月30日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意图制止右派军人的阴谋,但是功败垂成,苏加诺总统被软禁,外长苏班德里奥被捕,印共主席艾迪被杀害,印尼共产党成为代罪羔羊。形势的突变对北加革命极为不利。革命组织的最高领导文铭权当时在中国,为了方便与文铭权联系,叶存厚暂时留在椰加达。但是形势日益险恶,他等待了一个多月,得知文铭权一行人已经无法回返印尼,于是在1965年11月间离开椰加达前往坤甸。1966年2月,叶存厚来到砂劳越人民游击队在双空的总部。当时西部领导机关,由杨柱中担任司令,黄纪晓任政委。领导机关按游击队成立的先后,编成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第一支、第二支和第三支队。1965 年中,人民游击队的主力已经转移到双空,编成第三支队,游击队的总部也设在这里。叶存厚来到这里时,第三支队已经成立3个月了。1965年10月,林和贵带领一批数十人的队伍来到华茂,那里是游击队西部单位的军事训练场。林和贵没有按照主席文铭权主持的“9·19会议”的决定到东部去,突然来到这里,引起了西部主要负责人兼游击队总部司令杨柱中的强烈的不满。林和贵的到来,使西部领导机关和游击队领导产生了矛盾。原因是林和贵认为他才是主要的领导人。经过商讨,最后决定西部负责人为林和贵。杨柱中为游击队司令,叶存厚为政委,黄纪晓为副司令。叶存厚兼任民运工作的领导。叶存厚来到双空第三支队后,看到自己的武装部队已经建立起来,感到无比的激动,尤其看到战士们在各个岗位上高涨的工作热情和革命斗志,更坚定了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他在给其夫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不惜流尽血汗,为革命而劳苦工作。我能和兄弟们一道奋斗,感到无限的光荣。我会生活得很好的,我愿付出一切代价——为了大众的生存!”叶存厚领导下的民运工作队有80多位队员,分成两中队分别由朱增仁和彭梦合担任中队长。民运队的任务主要是负责搞好双空地区为数9座长屋的群众工作,了解前哨站敌军的活动情况,以及在该地区进行物资交换,例如拿一些日用品同伊班群众交换米粮、盐等。在领导民运工作过程中,叶存厚很关心和爱护他的队员同志。有一次,正当七、八位队员在一间伊班长屋进行群众工作时,被敌人发现。当时在长屋外面站岗的同志发现这一情况,已经来不及回去长屋通知屋内的同志,在紧急的情况下,只得在树上开了一枪表示情况危急。但鸣枪的结果却引起敌军的注意,把长屋包围,进行袭击。站岗的同志奔回到大队,报告叶存厚,叶存厚当机立断,向某领导人领取机关枪,派人前往长屋援救被包围的队员。但叶存厚的做法却遭到某领导的反对,不但拒绝拿出机关枪,还说部队的机关枪只保留给大队“保护领导”。叶存厚听了,气愤地说:“同志是我们革命的手和脚,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设法去营救他们!”
(三)莉云、林艺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叶存厚的“全家福”。前排右起父亲、小妹秋云、母亲:后排右起小弟存安、存厚、存良、存德、存仁、大姐秋霞。
1966年,第三支队还是过着大营地的生活,交通员还能进出根据地,部队的成员还能与国内及其它兄弟部队来往书信。白天忙碌的叶存厚,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常写信给他在古晋的母亲和在北京的我。叶存厚给母亲的信都带给她安慰和鼓励,他给我的信也丝毫没有儿女私情,只有互相鼓舞的革命豪情:“我们有远大的理想,不管生活发生了什么风暴,还是永远乐观和坚定的。”“有许多的朋友在身边,这些可爱的朋友,以及对他们的热爱,便是我精神上的寄托。”“年轻的日子叫人回忆,现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才是叫人羡慕的。我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过着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我喜欢它,这种生活才是锻炼的生活。”
在一封给母亲的信中,叶存厚这样写道:“我离开家出外生活,不曾后悔过,我一直深信我的奋斗理想一定能实现,不管它要经历多少困难,多少时间……我既然已经选择了我所走的路,不管怎样的情况下,我也要走到底!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而且相信我的事业一定欣欣向荣。”
自1966年在双空山建基地起,大队就开始着手搞生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们陆续种植了近百亩的山稻,还种了番薯和木薯等杂粮。但由于经常性的军事行动及后期敌军的围剿,稻田管理不够好,但仍然有120袋的谷子和杂粮等收获。
有一次,叶存厚和杨柱中亲自带领战士们抢收稻谷。为了保护收割同志们的安全,叶政委和杨司令带领战士们在稻芭前后修工事,开战壕保卫收割。同时叶政委和杨司令也亲自下去和同志们一起工作,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战士们在领导人的带动下,干劲冲天,很快地工事就修完,稻谷也抢收回来了。
1966年5月26日起,印军开始向双空山进攻、骚扰。66年10月11日敌兵向我军袭击枪杀了我们三位战士。66年12月29日叶存厚和杨柱中采取主动坚决反击敌人,在反击战中歼灭和击伤20多名敌军,大队只牺牲两位同志,另两位受伤。
1967年2月,由于领导层矛盾的结果,L和B先后率领一批人不告而别,离开第三支队双空根据地。他们迁移到华茂附近的火焰山地区,并且另起炉灶,组织火焰山部队,其队员大多数为西加里曼丹的华人及少数印尼共产党员。当时这批印共同志来到华茂时要找第三支队的领导人叶存厚和杨柱中,但L和B却说我们和三支是兄弟部队,留在这里也一样,说服他们留下来,才组成火焰山部队。
L和B的离开第三支队,制造砂劳越人民游击队的分裂,并阻止、截断了外界对第三支队的粮食和弹药的供应。1967年印尼开始对第三支队进行围剿。在多次驳火中,游击队牺牲了不少的同志和战士。双空根据地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叶存厚对L和B采取的分裂路线,给予严厉的谴责。他在1967年7月18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L和B,你们的罪过是不能洗脱的。由于你门的错误路线导致刘顺胜等死亡,导致印尼边界一个华人乡村的消失。”
由于双空根据地已经很难固守,第三支队大队遂转移到巴拔山。当时的队员仅剩一百多人。那里的山势比双空更为险峻。1967年4月份叶存厚得到情报说敌军要进攻巴拨山,他派一个中队30多人在半路伏击敌军。大队跟着撤出巴拨山4号芭营地,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半个月后才回到4号芭来,但是一有情况时又转移,前后共4次撤出4号芭。叶存厚在领导战士们反围剿的战斗中表现得很坚定,果敢,常常是在第一线指挥战斗。
据生还者说,在1968年2月的 一次苦战三天三夜的战斗中,存厚就在第一营房站在机关枪手旁指挥战斗。当时第一营房是敌军攻击的目标,是前哨。叶存厚和杨柱中在危急的情况下领导战士们与敌军英勇顽强地战斗,对峙了三天三夜,战士们的士气还很高,只有一个同志受轻伤,另一同志牺牲。到了第三天因没吃没睡,战士们疲乏不堪,同时子弹也消耗了许多。叶存厚和杨柱中才下令撤退,从石壁的一条小径转移到榴链山,安全地带。大队在那里整休后,就向巴拔山南面的原始森林前进,转战山头。 (四)莉云、林艺

砂劳越抗英殖运动领袖叶存厚传

叶存厚和作者摄于1962年7月22日结婚照。
面对印尼军队的疯狂围剿和进攻,叶存厚和杨柱中领导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由于队员伤亡惨重,加上粮食短缺,到1968年中,只剩八十多人,只靠野菜、野果、木薯、蛇类、虫类等充饥,许多队员由于饥饿病倒,有的甚至寸步难移。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叶存厚依然坚持斗争,毫不动摇。他在日记中写道:“饥饿,饥饿,你破坏了我们的身体,苦恼了我们的思想,但你不能征服我们的红心。”
1969年11月、叶存厚派朱增仁等同志去旧稻芭找粮食和侦察敌情。在半路上被敌兵袭击,朱增仁同志当场牺牲,有的同志被捉,幸存的同志继续前进。到12月尾,大队住地又被敌军袭击而牺牲了几位同志,他们是黄祥明、钟桂文等高级干部。
1969年2月,第三支队在敌军的不断围剿下,己处于粮尽弹绝的绝境,队员只剩下三十位。
叶存厚和同志们曾经考虑过设法突围,转移到国内边境。但是当时部队中几乎半数的队员都伤残或病重,难以行动。同时派出去找联络的同志都无音讯,或被敌人杀害了。他们中的一些同志向叶存厚提议说,“你们能走的同志走吧,我们不能走动的留下来。”
叶存厚看着这些伤残和病重的同志,他无法忍心将他们抛弃,他怎样都不肯离开他们。他说,“我绝不能看到生病的同志活活死在森林里,要死就大家一起死!”2月底叶存厚派坚利同志将10位病弱的同志转移到在当时认为较安全的地方,但在半路上遇到敌军袭击,全部牺牲。同时派出去4号芭附近谷仓的彭梦合和高举同志也被敌军袭击而阵亡。到了1969年3月中大队只剩下8位同志,他们是政委叶存厚,司令杨柱中,张立华,陈梅枝,伊沙,唐秀妹,陈永和,陈新汉。他们仍然继续坚持战斗下去。
这八位饥饿、体弱的顽强战士是以无比坚强的毅力继续向前走,1969年3月24日,存厚和7位同志走到一条山垅时已是黄昏了,他们就在那山坡上休息。当时存厚的意志还是很坚定,早就准备为革命牺牲的他,视死如归。他平静地对杨柱中和张立华说:“1961年初,我生重病,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复原,那时候我母亲替我算命,我的命只活到34岁,今年我正好34岁。我是个马列主义者那里会相信算命先生的话。但我已作好牺牲的准备,如果我为革命牺牲,我是为正义事业而死,我出于自愿。可是如果我们这几个同志都死了,谁来替我们伸冤?”
没料到存厚讲了这番话的第二天就在1969年3月25日,部队遭受印尼敌军的伏击,双方进行激烈的枪战,叶存厚和杨柱中壮烈牺牲。
据生还者回忆,叶存厚腹部中弹后,仍然表现镇定。他一手紧压伤口,一手指着背上的背包,示意撤退的同志把他的背包取走,因为背包里有他记载部队斗争的血泪史与个人的生活日记。但背包和其中的珍贵的史料终落入敌军手中。
叶存厚在临危的时候记起毛泽东的教导,临死不屈,他对杨柱中说,“我们可能牺牲,但我们将向世人证明,北加里曼丹革命的红旗是不会倒下的。”
(五-完)莉云、林艺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目前的足迹: »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本页目录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前的国际形势概况
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前的砂拉越国情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砂拉越的传播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一、早期砂拉越的革命组织
二、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砂拉越解放同盟中央组织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前的国际形势概况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利益的严重冲突等原因,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激化,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极大灾难。

然而,战争也深深的唤醒了人民和教育了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于1917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由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世界被压迫的民族与劳动人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光辉前途,得到了很大的鼓舞。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波兰、南斯拉夫和东德以及亚洲的蒙古、北朝鲜、北越和中国,都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党领导下,相续推翻各自的反动统治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仍然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和劳动人民,更是极大的欢欣鼓舞。

从此,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纷纷起来,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席卷全球。处在当时的反帝反殖大潮中,做为英国殖民地的砂拉越人民,要求独立,不但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十分必然的;处在当时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中,砂拉越的革命者跟随历史潮流,向往社会主义也是自然的。

20世纪的50年代,世界出现两个明显对立的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而这两个阵营针锋相对,斗争十分激烈。社会主义阵营支持世界各国被压迫、被剥削民族和人民的反压迫、反剁削,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资本主义阵营则持相反的反动立场。当年世界被压迫被剥削民族和人民更多的倾向于社会主义阵营,当年的世界政治形势展现了“东风压倒西风”之势。

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前的砂拉越国情

20世纪50年代,砂拉越是英国殖民地,是个半封建半原始的殖民地社会。当时的砂拉越经济几乎完全是做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剩余商品销售地。砂拉越出产主要有树胶、胡椒、石油和木材等原产品,只有少数为华族经营的小型工商业,广大伊班族和少数民族虽然拥有大片土地,然而还完全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当时砂拉越人口还不足百万。

当年砂拉越各主要市镇如古晋、成邦江、诗巫和美里之间的交通往来几乎全靠水路,交通十分不发达,通行汽车的公路只有靠近市镇郊区短短几条,而且多为碎石路。

一般上当时各族人民生活十分俭朴和单纯,不用说电视机,就是拥有收音机的家庭也甚少,人民生活一般还安定。

当时砂拉越各族人民除了受英殖民主义统治的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矛盾外,人民内部的阶级矛盾一般上不尖锐,人民普通不关心政治,政治觉悟普通低落。

当年的砂拉越统治者是号称“日不落国”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是极其老奸巨滑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砂拉越的传播

盛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是世界大事。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治舞台的风云突变必然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与砂拉越同属亚洲,相隔不远,而且砂拉越的华人多是从中国南来的,中国对海外的华侨影响很大。再说英国於1950年1月6日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於是,砂拉越华人便纷纷组织起来,热烈庆祝中英建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当时古晋和诗巫两地的华人商会、社团和学校都联合起来,成立庞大的庆祝筹备会。古晋和诗巫在庆祝当天,工人休假一天,学生放假一天,街边和商店张灯结彩,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白天燃放鞭炮,晚上烟花怒放。由各个团体组成的游行队伍沿途大扭大唱,有的队伍还高举火炬,十分壮观,沿途成千上万的观众夹道欢呼,十分热闹。庆祝会还发表宣言、出版特刊,有的团体还致电毛泽东表示致敬。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自然对华人倾向新中国会产生影响。

随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出版的革命书刊在砂拉越的不少书店公开大量的售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便开始迅速传播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去,不少青年学生都被富于新鲜感而又美好的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而向往。因此很自然的,砂拉越革命从一开始就受中国革命的影响,在加上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就更加紧密。

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应

随着“庆祝会”的影响和中国革命书刊的传入,英国殖民当局感受到如此下去对其统治不利,因此便于1950年5月10日根据“煽动法令”第四条款,第一次颁布禁止10种中国出版的书籍入口,其中包括《论共产党员修养》、《社会发展简史》和《生活与理想》,等等。同年8月16日,第二次禁止30本,包括《大众哲学》、《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等等书籍。此后不但禁止大批中国书刊入口,还禁止上百间中国出版社和大批香港左派出版社出版的一切革命书刊入口,同时还禁止售卖和收藏禁书。

1950年9月13日,英殖民当局更颁布限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条例,内容包括不可举行任何形式的游行和露天集会,以及不可悬挂中国五星红旗,等等。

紧接着,一系列反动法令一个接一个纷纷出笼,什么“紧急法令”、“拘留人身法令”、“禁止出版法令”、“限制拘留法令”,等等,真可谓法令多如牛毛。於是1953年8月16日,包括诗巫中华中学校长伍禅先生等五人,被捕后即驱逐出境,遣送去中国。同年11月29日又有一批17名左派青年包括2名女生,被捕后也被遣送去中国。从此,逮捕、驱逐出境或者监禁,便不时发生。对于一个标榜“捍卫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其统治利益,不断制造极端不自由、不民主、不人道的法律对付反对它的人民,这就完全暴露了它极端残暴的反动本质。

尽管英殖民主义者千万百计的阻扰,仍然阻止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砂拉越的传播。

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一、早期砂拉越的革命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害惨了砂拉越人民,然而也唤醒了人民。

日本侵袭者于1941年12月19日开始轰炸古晋,砂拉越遭到日军3年8个月(日军於1945年8月投降)的残酷迫害。为了反迫害,以伍禅为首的一批先进的华人,组织了一个名为“砂拉越反法西斯同盟”的组织,进行抗日斗争。砂拉越反法西斯同盟是秘密的地下组织,目标是抗日,随着日本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砂拉越反法西斯同盟也就完成其历史使命而逐渐停止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砂拉越先后出现左派进步组织活动,也有一些砂拉越青年到新加坡升学,有的学生受新加坡马共外围组织“抗英同盟”的影响,有些学生加入新加坡中共海外支部的外围组织“进步华侨青年会”。在新加坡参加“进步华侨青年会”的一些进步学生,1950年回来后,在学生中活动,同时在学生中发展,“进步华侨青年会”的会员,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此,古晋、诗巫和美里皆有了“进步华侨青年会”的会员。由于“进步华侨青年会”主张仅仅以华侨身份协助当地革命,1951年,不赞同这种主张,而主张以主人翁姿态和当地人民一起参加砂拉越革命的会员(包括荣任等人)便脱离该组织,并在1951年10月另行组织一个名为“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革命组织。

“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诞生,无疑是砂拉越革命的一个进步。“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诞生后,除了积极在学生中开展工作,同时还开展其它的社会工作。1951年10月29日,在“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领导下,在古晋中华中学爆发了砂拉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罢课斗争。这场罢课最后虽然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而不成功,但却动员了广大学生群众,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传播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由于英殖民政府在“10•29”罢课后进行一系列的镇压,“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干部离开砂拉越,大部分干部以及许多学生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对革命失去信心,纷纷离开砂拉越到中国去。当时虽然有一些干部欲重整组织,但占少数。“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终于在1952年末解散。少数坚持革命的干部(包括郑祝聪、文铭权和王馥英等),在“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解散之后,重新组织了“进步教师会”和“学生自治会”,继续坚持革命斗争。“进步教师会”主要是团结和组织进步的华校老师,派他们到全砂各地农村学校执教,开展农学运工作。“学生自治会”主要是领导古晋中中学生继续学运,并推动第三、四省的学运。至到1953年“砂拉越解放同盟”诞生后,“进步教师会”和“学生自治会”才解散。

二、砂拉越解放同盟的诞生

1952年张荣任在新加坡参加马共外围组织“抗英同盟”,“抗英同盟”分配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继续领导砂拉越的革命。期间张荣任经常与在砂拉越的老部下丘立本、郑祝聪和文铭权等秘密通信联络。

1953年7月,在“抗英同盟”的协助下,“砂拉越解放同盟”宣告成立。1954年3月张荣任从新加坡经印尼非法的秘密潜回砂拉越,积极开展砂盟的各项工作。

“砂拉越解放同盟”(以下简称盟)参照“抗英同盟”的章程,制定了盟的章程,借鉴马共长期地下斗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组织的“严密细则”。从此,一个目标明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为指导、组织更加严密而更加成熟的地下革命组织,为砂拉越的革命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砂拉越解放同盟”(以下简称盟),虽然还不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政党,但盟是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个有严密组织和有严格纪律的革命组织。盟组织是由工农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它阶层人士中的最先进的革命份子所组成的。盟组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作为一切工作及斗争的最高指针。因此,盟严格要求每个盟员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之教育、改造与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觉悟与思想水平;并以之教育、改造与提高周围的同志,和培养造就新干部。

盟组织还明确规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就是争取砂拉越的独立、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和富强的新砂拉越,并最终彻底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一纲领的提出,宣布了砂拉越人民的斗争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牌――由自发的斗争转变为更加自觉的斗争。从此,也使砂拉越人民的革命斗争同当代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一起,成为当代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盟组织也规定了自己的组织原则,规定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为盟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盟要求每个成员要执行:全盟必须执行统一的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盟服从中央。处在地下而且斗争环境极端复杂、而残酷的情形下,盟只有采取集中为主的组织原则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盟组织还规定了自己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权利方面,规定盟员都有民主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权参加盟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参与讨论及制定盟组织的政策、决议与计划;有权向组织,包括越级向上级或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等等。在义务方面,规定凡盟员都有义务坚决服从组织的工作分配和指导,为完成盟组织交给的革命任务努力奋斗;自觉和努力学习盟组织的文件、政策和指示,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之化为群众的行动;向盟组织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努力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等等。

盟组织还根据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宗旨与三大作风来要求自己的成员,在工作与斗争中,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唯一宗旨和行动的座右铭,并要求自己努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砂拉越解放同盟中央组织

1954年3月,张荣任从新加坡经印尼,在文铭权协助下潜回砂拉越后,就开始盟的组织与发展工作,文铭权和王馥英等是张荣任吸收的第一批盟员,文铭权则成为张的主要助手。

1954年底,张荣任考虑到有被捕的危险,离开砂拉越去了印尼,从此与盟失去了联系。因此,领导盟的任务就完全落在文铭权身上。

由于盟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文铭权将与他同组的王馥英组成中央小组。随着1955年古晋中华中学“3•30”罢课的胜利影响,盟的工作又得到较大发展。1956年中,文铭权决定提拔黄纪作参加盟中央小组工作。三人分工如下:文铭权除了继续负责领导盟的全面工作外,还负责成立一个搞统战工作的领导小组;王馥英负责第一省学运和第三、四省以及第一省公开的华校教师方面的工作;黄纪作负责第一省农运和民族工作。

随着盟工作的迅速发展,为了加强领导,1957-1958年,盟中央又进一步扩大,郭伟忠、林永伦和林和贵先后被提拔到中央。之后,盟中央成立了以文铭权为核心的常务小组,成员包括黄纪作和郭伟忠。三人分工如下:文铭权负责领导盟的全局工作外,还负责领导公开合法的舆论阵地《新闻报》和开展同资产阶级的统战工作,黄纪作负责开创土著民族工作;郭伟忠负责内部宣传出版和领导古晋学运与第二省工作。另三位成员:王馥英、林永伦和林和贵另组成一个小组,负责领导盟的秘密组织和地下工作,林和贵负责第一省工运和第三省全盘工作,林永伦负责第一省农运和第五省工作,王馥英负责第一省华校教师工作、第四省以及南洋大学砂盟支部。

考虑到民族工作的特殊重要性,1958年盟中央成立了以文铭权为首,成员有黄纪作、叶存厚、雷皓莹和刘紫金的中央民族工作委员会。1959年后,为了加强公开统一战线工作,黄纪作和叶存厚参加公开统战工作,中央民族工作委员会改组,由郭伟忠领导,成员包括张本仁、雷皓莹和刘紫金。

1960年,盟中央常务委员郭伟忠和他领导下的民族工作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进行宗派活动,中央发现后,郭伟忠坦白交待,并接受中央对他的批评和处分,撤销他中央常务职务,保留他中央委员职位,考虑到他坦白交待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为了继续发挥他的才干,并进一步考察他对组织的忠诚。中央决定委派他去开展沙巴的工作,之后,郭伟忠与盟失去联系。

1962年6月22日文铭权、黄纪作和王馥英同时被捕后共同决定去中国。1962年底林永伦被捕入狱。至此,从1662年中开始,盟在砂拉越的中央领导仅剩林和贵和林永伦(永伦在狱中)、於是林和贵便将由他设立的原组织部扩大,成员包括谢嫣素、陈金美、王慧美、陈金贞、陈传淦、赖锦玉、叶存厚、杨柱中、贝文对、田云端、沈友贵等十几人,领导国内的工作至到1965年中、1965年9月17日盟中央在印尼坤甸由文铭权主持召开的盟中央扩大会议,对砂拉越革命又重新做了新的全面的部署。

从盟成立到1963年的10年间,革命属于非武装斗争时期,虽然盟中央组织几经周折,也还不够完善,在使用高级干部方面还有缺点,在对国内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应变准备还不够,然而这个时期盟的方针和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国际形势相当有利于革命,国内形式也是有利于革命,革命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因此盟的各方面工作成绩还是显著的。

革命向上发展时期,需要大批干部,然而革命组织还年幼,加上当时领导人尚年轻,缺乏识别干部的经验,以及当时砂拉越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局限性等原因,造成盟组织内部各级干部,包括中央级干部的吐故纳新和分化淘汰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因此盟的干部,包括中央级干部的变换也是不可避免和必然的。同时盟在其它方面,在缺点和错误也同样不能完全避免。

(取材自《犀乡风云》)

Thursday, December 5, 2013

孙子


她寂寥,孩子都在外工作.
因此把家里唯一小狗,当孙子抱.
4 December,2013.

歐伯


他好杯中物,背後人叫他醉鬼.
他思想左傾,常愛唱"國際歌",後問及"共產黨?"
在我們的那個時代,身為共產黨員都是正直的好汉,那像隻醉貓.
在剿共高峰期,他是漏䋞之魚,一點也不怪.
晚年他回到中国,後只到香港,並死於香港.
04.12.2013.
5:37pm

吳令雪二三事



吳令雪是我大学时代的同学,人长得黝黑,流着兩条黑辫子,同学背后爱称她为印度姑娘.
印度姑娘家族是颃固反共家族,偏出了一個反逆的女流,思想左倾,当时左倾是传染病,腐蚀着年轻一代,印度姑娘受了同学的影响,他们暗中传阅来自中国大陆禁书,幻想在砂拉越建起“延安根基地”,当英殖民地政权剿共白色恐怖时代,她已与同志们早已转入地下.
最后听到消息,吳令秋在逃避野战部隊的围剿,被同志们遗棄丢在森林半路,下落不明,成了個謎.
吳本是富家小姐,为了革命理想,留落到如此田地,不禁令 人感到唏嘘.
对她的下落出现罗门生.有人预测她早已逝世,因为有伊班臘人,在森林中發现了坐臥的屍骨,在剿共战争中,森林中山豬特别肥美,一点也不怪.也有人見她满头白髮,奔驰在林中与敌人周㫌到底.
六十年代在反英反殖斗争中,许多年轻人被迫走進森林打起游擊战,造成十年动荡,过后有人估计这㘯斗争加速了英国人结朿殖民地统治而引来争议.
现在都过了一曱子,森林斗争早已走入历史,当年容光焕发的年轻人早已老老垂唉.
深夜突然發梦印度姑娘,她健歩如飞,还是像从前一样活泼开朗,我好奇问及:~你是吳令雪?她笑着说~我是她的女兒,就这 样驚醒起来.
前日遇到矮子蔡,他说銀銀近逝世了.
銀銀是誰?我怎么对这个人一点印象也没有.
06.12.2013.
2:37am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3

黄锦树新著 《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2
距离上一本小说集的出版(2005),超过8年了。
相较于纷纷去写长篇的同代人,我没那个兴趣,也没那么大的野心。况且,很多长篇(包括一些三部曲)我认为那题材如果写成短篇,或许会更有价值些。相较于长篇,我比较喜欢书的概念,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整体。
大概从2012年开始,我想不如就围绕马共,写一本小说吧(虽然早年的小说也多有触及)。但这念头可能开始得更早。我隐约记得,有一年在大学部开了门选修课“文体练习”(还是“各体文习作”?)那时也想过尝试用名家文体来写马共题材(如爱伦坡体、卡夫卡体、波赫士体、昆德拉体……),似乎过于偏向于游戏,唤不起激情,也就无疾而终了。
反正我的正职是教书,近年教育部一群人疯评鉴,学校发疯似的强迫我们常常去听一些讲题都非常低能的“教学智能”课。研究所也常遇到一些程度低到不可思议的学生(讲到这,我就忍不住要高喊“教改万岁!”),教到火大,什么都忘了。
2012春天,在写了那篇散文〈马华文学无风带〉前后,试写了〈森林里的来信〉———有一年,想写一本假的马共书信集,与其说是为了讲故事,不如说是为了个中的省略和漏洞。
也是自然的无迹而终。
原因之一或许在于,我尝试拟仿的那些人的文字能力普遍不佳,不论拟仿得逼真与否,下场都一样:必然是部失败的小说。败于失真,或败于无趣,不写也罢。现在的〈森林里的来信〉原就想做成一篇漏洞百出的小说———像是个处处漏水的屋顶———也没头没尾的。那是另一个考虑过的书名。
<父亲死亡那年>也是。这篇也写于同一个春天,清明节前后。搁了将近一年方投稿,老觉得有什么地方待补。
2012年7月因返马开会,邀老友张锦忠顺道北上泰南和平村。在那里住了一晚,为的是亲身接触一下那些马共,和他们聊聊。那些脸孔,有的早在纪录片上看过。他们的故事,在书里读过。我当然也读了好些马共圈内人写的小说,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文学观、历史观。也知道这些昔日的游击队员非常在意历史评价,但如果依他们的期待去写,小说也就完蛋了。
小说有它自己的逻辑,它自己的乐趣和领地,应该大大的超出他们的视野才是。
我准备用我自己的方式向他们致意。虽然我的致意方式常让人难以忍受。但或许因此也能让某些独特的读者注意到马共也说不定。去年10月我在日本遇到巴赫金专家、已退休的北冈诚司教授,一见面他就问我有没有读过Leon Comber的《On Lai Teck》(注1),我确实吃了一惊。老先生是从我过去的小说顺藤摸瓜摸索进马共历史的,那是离他的专业领域(叙事学)非常遥远的一个地方。而台湾的专业(或自以为专业的)读者一向只会抱怨我们没在小说里提供充分的讯息,让他们难以理解。虽然我们一再呼吁莫忽略在地知识,而意大利记号学家艾柯(UmbertoEco)早在《虚构之林中的六次漫步》提醒读者,每部小说都可能预设了不同的百科全书,但傲慢的读者还是置之不理。于是“南洋”这背景负担终究成了一团迷雾,黯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让你看不到自己的脚的大雾。对他们而言,我这些写作,或许不过是纯粹的文字游戏而已。职是之故,〈森林里的来信〉应《字花》编辑的要求而写的简略说明我也保留在书里。
原先的计划是,如果从4月开始,每个月写它一篇,写个11、12篇,最晚到2013年中旬,也该完工了。
但常常会连续好几个月不能动弹,课业、研讨会论文,那些有的、没有的事情。
这些年来都是这样:常常一年、两年就那样过去了,令人心疲意怠。
这个寒假顺利些,接连写了几篇。
但让整个计划提前告一个段落的,是我临时想到的分锅计划。譬如煮肉,一锅十分满,不如两锅八分满。我想那样同时对两个出版社都可以交待(但也下不为例了)。一旦决定分锅,这一本就算写完了。
刚好有几篇小说同时写了两个版本,可以借重复以显现差异。另一本的书名,就暂定《马来亚人民共和国备忘录》吧,里头对应的镜像文本是〈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一如这本《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里头收的是〈马来亚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时间呢,大概再过一两年吧。
但也难保没有变数———包括书名。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本书收小说10篇(注2),包含一篇用“现代诗”体写的〈当马戏团从天而降〉。没有人(有那个权限)规定小说该怎么写。这篇也算是我对金枝芒的长篇《饥饿》的一个回应吧。以这篇为界,前四后五。附录论文一篇,刘淑贞的〈伦理的归返〉(感谢,为本书增加了不少篇幅)。
10月里写了〈寻找亡兄〉(现改题〈当我们谈论马共〉)。它的可以拆卸的部分〈火与雾〉也分去另一锅了。
有些篇章写得超乎预料的顺利,第四、五、七、十的初稿,都是句子一个又一个自己跑出来的(注3)。去一趟鸡寮找手稿没找着、喂喂母鸡,回拨来电话筒说“您拨的号码是空号”,回来就写了〈您拨的号码是空号〉的初稿。其时刚写完〈凄惨的无言的嘴〉初稿。原先还在烦恼,想好的几个碎片不知该插进哪一篇;〈当马戏团从天而降〉也是突然一些句子就跳出来了。最初的构想也不过是,让马戏团里的事物持续的掉下来,以完成不可能的救赎。那只猴子真的是自己跑出来的。〈凄惨的无言的嘴〉最开始的想法不过是,既然陈的早期小说是中国以外左翼文学的标竿,马共小说也该有篇陈映真式的,可惜马共阵营普遍欠缺真正的文学感觉。〈婆罗洲来的人〉也和最近发生的某些事情有关。……我就不说了,一口气写了两个版本。
收进这里的是第一个版本。
写这几篇小说让我有一种“好像比较会写小说了”的感觉。好像做了个写小说的梦。类似的梦这些年大概也做了不少回,醒来都是一场空。
那同时,和张锦忠在合编《马华小说选》,读同乡的小说,为小说选写序、写简评,审查期刊论文。编《马华小说选》也有颇多感触,有的就直接化为小说文字了。
有的篇章写得非常不顺利,进度慢之外还觉得很烦。如那篇打算收进另一锅的〈那年我回到马来亚〉。
而这10篇中写得最早的是那篇〈还有海以及波的罗列〉,初稿写于2006,原题〈纪念碑事件〉,在该年的〈文艺春秋〉刊过一个删节版。
自觉初稿写得很烂,因而颇花了一番功夫,修补改写成现在这样子,连题目都比原来好多了。费功夫去改它不是对它特别珍爱,而是这年头自称研究马华文学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我很怕有人会郑重其事的去谈它。
写这篇序时,大部分作品都投出去了,大都还没刊出。有的篇章很显然非常不适合在大马华文报刊发表(我大马的朋友会很直接的告知),会考虑只在台湾或香港发表。虽然用的是狂想曲的方式,但我想还是有人还是会觉得被冒犯,只能在此先说声抱歉了。
但不喜欢的读者原就有权选择不看。毕竟是小说。
我判断这仍然会是一本台湾读者不会感兴趣的书。写作时,我也不在意多用马来西亚的在地知识或历史典故,自然也不期待会有什么销路。
也幸亏在台湾还有这份自由。
3原先想写的自序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我笔记里还留下这样的文字(偷偷先写了一段):近年常浮起一个句子:再过几年就50岁了。
这是个怎样的讯号呢?
年轻时很难想像50岁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很晦气,就不抄了。
注1:'Traitor of all Traitors'———Secret Agent Extraordinaire:Lai Teck,Secretary-General,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1939~1947)Journal of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ume 83,Part 2,September2010,No.299,pp.1-25。這文章在台灣還真不好找,感謝潘婉明提供。
注2:三月的末尾,補寫了〈瓶中稿:詛咒殘篇〉,勉強算一篇的話,就是11篇了。
注3:包括那篇留待下一本的〈陽光如此明媚〉。
黄锦树【文学观点】

Monday, December 2, 2013

深夜随感錄

泰国是我國鄰居,旅游业發达,东西便宜异常,是我國國民喜爱到訪的國家.也不知为什么近日泰国暴民示威遊行,引起骚乱,对該國的旅游業不禁引來重重打擊.我國國民被受警告,没有必要無须前往泰国旅游,令人感到遗憾.
泰国夲名暹罗,早年为英国殖民地,独立後改名为泰国,是一信佛教的國家,人民纯撲热忱,彬彬有礼,到处和尚化缘求福,也不知如何,却个个成为暴民.
提及暹罗誏人忆起早年一部黑白片“海外寻夫”主演者是当时红星王丹凤、罗维.想这些人早已作古.影片外㬌拍自潮汕、曼谷,据悉影片上演轰动香港、曼谷和星马.
到泰国一逰,在于購物,因为有多样的膺制品,如名牌包包,名牌手錶,若是在泰国回来,手上掛上“劳力”金表,谁敢说那是假货.有次家中進贼,笨贼取走我的“金表,令人啼笑㫮非.只是当今名表充拆市㘯,有几件訨你看上眼.
“看看看,看什么..”朋友在推着“那是卖给拉子”.气坏了那女扂员.我在缅甸仰光行,也到跳蚤巿㘯,走马观花,见到大批劣质恤衫,朋友说买回只穿过一次,我说只想买 回当手信送给友人,引来一陣哄堂,什至有人在調諷,做人讲良心.也不知誰在说,现在什么质量都差,用过就丢,当今时速快,我们是否在浪费资源,也太不环保了.
Ps:不是我们不环保,而是时下产品太烂了.
03.12.2013。

12:01am

榴莲塞倒街

也许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突然在街头巷尾出现了大批榴莲,令人应接不暇,什至退避三舍.
“榴莲上巿,沙笼脱”是句老彥语,“榴莲是三保公大便”前者是譏刺柑榜马來姑娘为了吃榴莲而当下了心愛的沙籠,強調了榴莲的誘惑性,充满了热帶風情;後者则带点汚辱性,充满唐人自以为是的沙文主义.想不到三保公的後裔,却是榴莲热切的追随者.
榴莲是山果之王,富有營养价值,只是其味道甜美人人叫好,却嚇坏了唐山伯,只是当今街头巷尾來了那么多“中国人”也不知他们的感受如何,只是榴莲生性火热,吃多了容易上火,所以早輩的人,吃了榴莲之后必以其壳盛一泒清水喝之,有降火之用,是否有效,我们只不过有样学样罢了,也听过榴莲吃死人,那也许各别现象,只要有笻制,不过自我们那一代起就被警示榴莲与洒相克,誰也不敢拿自己生命一試.
見到满街榴莲总令人爱怀旧,我曽与一班朋友当过“追榴莲一族”,深夜在加帛码头,等待上逰摩多逢逢載满整船榴莲到訪,那时码头人山人海,热闹极了,在那里每个人像是専家,在那檢檢点点,那时码头昏暗,在煤油灯下檢买榴莲却令有一番滋味.
榴莲上市,垃圾上升,是肯定的,只有辛苦市议会倒垃圾工人了.
走笔至此,誏我想及中学时代,來自港台老師,在学校对面榴莲摊位,掩着鼻子吃榴莲;榴莲对他们真是又臭又爱.
02.12.2013.
11.20pm

Sunday, December 1, 2013

三保公郑和的大便





安煥然君撰寫的〈蘇丹茫速沙的洗腳水〉,引用《馬來紀年》里的故事傳述中國皇帝飲下蘇丹的洗腳水,怪病才好起來。他指出,這是馬來王朝不甘心于屈居附庸地位,及對中國的反諷心態。

本篇則以田野資料來討論,看看民間傳說故事與當時人們的心態是怎樣的一個關系?

《馬來紀年》裡,敘述中國皇帝派特使到馬六甲,為了展示中國的強大及人口眾多,特向每家每戶討取一枚針,竟裝滿一艘船贈予蘇丹。u見蘇丹會心微笑,命令將針起卸,卻把碩莪米(Sagu)倒進船裡,不示弱地炫耀馬六甲也是人口眾多之國!中國把公主漢麗寶嫁給馬六甲蘇丹茫速沙後,馬六甲就向中國稱臣納貢。當皇帝收到了稱臣納貢書,心中大喜,可是過了兩三天後,竟患了怪病,全身發癢並發展為褐黃斑皮膚病,屢治不愈。最後,一位老醫師向皇帝說︰“病源全在陛下要求馬六甲蘇丹稱臣納貢,故有此報應。陛下若不飲馬六甲蘇丹的洗腳水,並以此水洗臉,此病無痊愈之日。”皇帝深感無奈,唯有派出特使赴馬六甲,討取蘇丹的洗腳水服下及洗澡,怪病即刻霍然而愈!自此以後,中國皇帝發誓永遠不再要求馬六甲稱臣納貢,兩國從此和睦相處,永結親善。

嚴格來說,《馬來紀年》不是歷史著作,只不過是綜合了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文學作品。而古早的社會,幾乎各民族都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上述皇帝飲服蘇丹洗腳水的傳說,即在這種心態下誕生,正可為俯首稱臣,向中國朝貢的馬六甲王朝出口氣,不是嗎?你中國皇帝很大嗎?還不是要喝我們馬來蘇丹的骯髒洗腳水!證明我們比中國皇帝更偉大,更神聖!

種族優越感心態所創造出來的傳說,往往皆是抬高自己,貶低人家,非把人家侮辱一番不可。同樣的,在我們華人的古早民間故事里,種族優越感的成分也不少,也有污辱友族的傳說故事。

民間傳說裡,相傳三保公鄭和下西洋時,見南洋各國土著文化落後,有意羞辱作弄之。他見一些民族沒有文字,便手抓一把豆芽拋在地上給他們作文字,所以才出現形似豆芽的爪夷文。他不安好心,鼓吹興建浮腳屋(高腳屋),以使土著同胞們住上去時給摔死,土著們說︰“三保公,那是不能住人的,會摔死!”他說︰“不會啦,這種屋子最堅固,不會倒的啦!”因為他是奉皇帝聖旨出巡,所以口若皇帝之嘴,講出的東西就會成為真實。當他說屋子不會倒,這種浮腳屋也就不會倒了。

還有,他發明一種全天禁食的齋戒,想餓死土著們,豈料晚上他偷偷摸摸爬起來偷吃,竟給人發現,所以他不得不改為白天齋戒,晚上開齋可以進食的齋戒法。又有一天,當三保公大便時,突然心生一計,想到作弄土著的一個方法。即將大便以樹葉包裹起來,然後吊在樹上。他向他們說,這種果子十分可口,香氣濃烈。但土著們說︰“三保公,這種果子如大便般臭,哪裡能吃?”他說︰“非也!此果香味迷人,十分可口啊!”果然,他的“皇帝嘴”,就使這種叫作“榴槤”的果子變成又香又可口了。

就如皇帝喝蘇丹的洗腳水一樣,這些傳說均為荒誕不經。事實上,爪夷文和回教的齋戒,皆從阿拉伯等外國傳至。而浮腳屋和榴槤,在鄭和未出世時就有了!

古早的人,多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所以才會出現這類毫無史實根據的傳說。唯有這樣,才會滿足族群的精神勝利心態。隨著社會的進步,各族文化水平的提升,這類傳說逐漸式微。今天,我們听到了,須了解古人的心態,須明白各族的和睦相處得來不易,更須要理解各族得互相尊重、諒解和團結!傳說終歸是傳說,不可輕易相信!

时间白痴

去了缅甸,訨我当上了时间白痴.缅甸与大马时差兩小时,即缅甸时间慢下兩小时;每天我们都在问及大马时间几点鈡,缅甸时间几点鈡.
缅甸司机时间是Local time ,而我的手錶是Malaysia Time ,飞机降落仰光机场是缅甸时间,返回吉隆坡首鄀國际机㘯把时间挑回快兩小时.而電子手机则自动挑回Local Time.
一來一往,我们几乎成了时间白痴,酒店的Morning Call 呼叫是Local time,说明我们遗失兩点鈡,别怛心回到大马,时间会还原,誰不欠誰.
缅甸歸來,在都门小住几天,趕回诗巫,到了机场,説是飞机早已起飞,只好另改机票,倒贴一千多元,白白破财,心中不爽,妻却在旁安慰,买奌経验也好,我却感到有点阿Q .
时间白痴依旧在發酵.心中突然感到自卑自己是否老了,一切都感不上时速,周遭一切都以时速为凖,飞快脚步,大家都趕着去投胎,尤其在大城市,大家都面不改色,飞快的脚步,说明了社会的压力,晚间下班,塞车到家己是八点过後,跟本無法与时间对话,而陷入时间白痴,久而久之,时间在脸上画上刀㾗,一说光陰如箭月如捘.过了圣诞2013 剩下时曰也不多,大家都在軽軽叹时间怎么渡过那么快,令人想及苦难岁月,渡曰如年.如今天下太平誰不珍惜.
02.12.2013。
1:17am

在仰光机场候机室...

在仰光机场候机室,见一持中华民國户照的中年夫婦,心中湧起一陣親切感.
~來自台湾,问及
~是,
~讲的是台湾腔调华语.
台北?
不,高雄.
~与闽南口音十分相及,小时候,我们追随母亲听歌仔戲,那时叫“台湾戲”则是來自台湾宜蘭縣;那时大陆还沒开放,我几位堂兄都是赴台留学生.一我们回唐山,指的是台湾,在我们心目中台湾是中国不能分割的岭土.
出门在外,我们被教育不与陌生人交谈,面对突如其来的局面,我几乎打破了禁忌.当今世界人为的隔膜,大家之间几乎相處在一陌生的空间,就如我赴都门,居於公寓同一楼住的是什么人,也不知道,只知对门住着一群年轻人,白天关门睡大觉,晚间打扮十分时尚,有次同搭一电梯,十分皓.过候妻说像是中国人,因为很多中国妹在这里温食.
~你怎么知道?
~听她的口音就能辨别.
那次在超市买东西,就见一中國妹在推一手推車,胡太就低声说那是專门破坏人家家庭的妖精,大家心里明白她老公在外金屋藏娇,二奶就是小龍女.
随着开放,大批中国青年男女都湧到海外淘金,只是今不如昔,南洋遍地是金,只是美丽的传说.
令人难解这些來自解放後的毛涧之子女,生活並不好过,飘落到南海,大伴淪落酒家或陷入低迷生活,当人二奶,如今黄脸婆见之喊打喊殺,猶如过街老鼠,反之却不见台湾人前來謀生.因为早年留台众多侨生帯回不少台湾文化,早年台湾电影对这里也引起广大的反响,早年英殖民地政权的反共政䇿与左倾势力,势不相容,造成華社动荡不安,反而开放後趨於平衡.如今一切済経掛帥,意识形态靠边站,到处都是便宜中国货,便宜了当地低层階级,在通货膨胀的世界,找到一个缓解的通道.
Made in China 充折市场,到处都是山寨版,便宜是便宜,不过用之小心 ,某兄用了山寨版手机,無故自动燃烧,嚇坏了人.
在我们心目中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到台湾或中国大陆,我们同样要伸請凖証,开放後赴大陆旅逰比台湾多,原因大陆山水好,最近亚洲航空廉价航班由都门直飞桂林,心里遥遥一試.
02.12.2013。
1:40am

都门曰誌#5


这次路过鄀门,纯粹是过境形弍,先是去了星加坡三天两亱(圣淘沙名胜逰览)回来休息二天再飞缅甸.到了都门大 家还忙碌工作,以待第二天出發.
二天清晨3:05 到了機場辦了登機手續直飛緬甸首府仰光,下了飛機見到都是沙籠一族,也許你會感到好奇,緬甸男生穿套裙女生的套裙另花邊.
緬甸之行充滿新鮮與好奇,因為是我首次到達到的國土,那是把車開在右邊的美式驾駛方式,橫衝直闖有驚無險的經歷.
緬甸之行除了看廟㚈也坐了二小時行程到郊區一蛇廟見蟒蛇之王,到了蛇廟,首先映入眼䉀廟的四周,蛇的雕塑造型,再深入䖳穴拜訪蛇王,只見蛇王囲困在那裡享受安摩師的安摩,還有兩女在旁訟経;當地導逰說每日欲吃兩只活鳮.只是有人坐了兩小時車程卻不敢下車.
這裡五星級飯店,住的非冨則貴的洋人,還包括了早餐,提供是中西餐,仼馮顧客口味,洋人吃早餐囗水比食物多,亞洲人吃早餐則相反,食物比口水多,餐廳計豪華,俱有高層次,只是來了一桌中國人,把氣份給槁本乍了,我見到在旁的洋人不出聲,在皺眉頭,而感到汗顏.想不到在餐廳也䏻看出各國不同的國情.
我把餐廳所見與朋友提及,朋友說那是不同的國情表現.有時在餐廳也見不同的嘴臉,也是不同文化層次的表現.朋友卻說着回自己,也不感到旁人的感受,說的也是.
這次於都門趕不上回家的班機,白白多花一千多块,心中感覺不愉快,只是錢白花卻能抵達家門,心 中不禁感到疲憊.回到家里,正如所謂在外金窩銀窩沒有家中老鼠窩好.
02.12.2013.
2:16am

Sunday, November 24, 2013

紫色平原之行


到了缅甸才忆起自己走在紫色平原,郊区开满了紫色花朵、連餐厅的桌面也,插上一朶紫色花朵.不过房里置放鲜红玫瑰却像永远不謝的花朶.
紫色平原之行感觉上男人都穿套裙,女人亦穿套裙不过有绣花边.全市到处金碧輝煌佛寺,欲進入得脱鞋与襪子,以视忏诚,不論伱信佛与否,入乡隨俗,尊重他人信仰.
这里満天神佛,弄得我们神经兮兮,隔天我们坐了二小时行程车辆到一蛇庙看巨大的虻蛇,到了那里,有人怕蛇不敢下車,蛇庙供奉一巨大虻蛇,由人在旁誦经,另外一桉摩師在旁按摩,让蛇沉醉于诗经誦訟中.
在缅甸之行听及昂山素枝,据悉在昂山素枝遭到軟禁的时刻,她屋前那條小路也禁止通行达二十年之久,如今开放,走过那条路,路旁軟禁昂山素枝,也成话题.当然也是景点,看似普通房屋,若是没有發生历史事故,谁会注视它.
在缅甸驾車,横衝之闯,不按理出牌,大家坐在車里有驚無險;初臨貴境,很不習慣這裡駕均靠右邊,時不時引來呼喊.
當地司機兼導逰是由酒店介紹,在心靈上有安全感,還好靠波女手中的Guide Book ,在行程上減少了不少困難.
緬甸司機,是混種俱有華人血統,不過早已緬甸化,會講簡單英語,都是從逰客交談學習,問及司機那種遊客最多,他說大半是洋人,在下居住酒店,幾乎清一色洋人,他们到缅甸來也不知探索什么?见一洋人坐在石階上,面对金碧輝煌的寺庙瞧了半天动也不动,使我想起花了一千块钱,洋人只坐在沙滩上曬太陽,而亞洲人卻想撓地球三圈,各人價值觀不同,產生不同文化 涵養.在緬甸工作人員手腳慢得出奇,而慶幸我們生在馬來西亞,手腳 歩伐快速了許多.
紫色平原之行,一路上風景秀麗,山河水秀,大半未開發的土地,這裡曾發生軍人統治,但在民主勢力高漲的時刻 ,遂漸出現黎明暏光,為紫色平原另添異彩.

24.11.2013

他是北加里曼丹的外交部长



六十年代,在老牌英殖民地统治下,砂拉越来越有一股势力,即有所谓反英反殖斗争,引來英殖民地颁布紧急法令,新村的设立,旨在杜绝鄉村村民对砂共糧食的供应.当时其首领黃增安领着一批战士,在森林展开武装斗争,設想在这里建立南洋人民共和國,臨时内阁設在印尼雅加達,与汶來的阿查阿里集团互相勾结,發表独立宣言,凖备成立北加里曼丹人民共和國.其㚈交部长正是在下友人林氏,不过林氏早已过逝,其身旁拥有重要文件記錄在逝世前早己燒毁,这份”北加里曼丹人民共和國俻忘錄”还是後人添砖加瓦.
那时北加里曼丹反英集团早与联盟政府薟了和平諒解俻忘路,这位外交部长也跟着还俗,整天在街上溜达,無所实事,几乎每天到加畢丹孫那里喝咖啡話古,他们好似有谈不完的话提,上至 天文地理,下至鳮毛蒜皮.
有天加畢丹孙突然告知林广民去逝,從此再也不见他的身影,留下则是一则不老的传说.那年他藉出席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亚菲拉丁会议,接見了中国外长陈毅,中国在外交上承诺对北加里曼丹摆脱英殖民地斗争,後历经國际形势的改变,中国的承诺成了泡沫,让我们的外交部长陷於只是有名無实,设於雅加逹的办公室形同虚设.令他感到失落異常,郁闷而终.林氏在衛理高中时已参加地下组织,策划一切反英殖民地政府斗争,不过他並不露面,因此知道他行踪的人並不多;当时“大同日报”工潮,就是在他策划中進行,因为該报立㘯是维护右翼政党的舌侯報.通过工潮斗跨了該报;接着而來砂洲政治引来白色恐, 他也转入地 下打游撃;砂共与英殖民地战争长达十年之久.天天闹戒嚴,令鄉村居民痛苦不堪,各個地区设立了“新村”,把村民圍困在鉄絲网内,但林广民始终是漏网之鱼,於是民间流传他懂得易容術、隐身術,他的师傅來自印尼边界的马來柑榜.
也不知几时他消失在人间,久而久之,人们也遂漸忘了这号人物,和我们这里曽出现北加里曼丹外交部长.
13.11.2013。
6.20pm.說

在新加坡的一段时日



到了新加坡花的是新幤,马幤立即婑了半載,新加坡人頂現實,處處金錢掛帥,來此消費都是大陸新貴,他們一擲千金,臉色不改.也不知這些兄弟大把金錢從那里來,中國人到了這裡買了整隻白斬雞,也不砌塊而是在那裡啃呀啃,在旁人看來形同三年沒接觸人間烟火.
新加坡聖陶沙多詩意的名字,可是在下聖陶沙並不見過沙灘或沙漠尋至一粒沙子,哦不聖淘沙只是Santos 一-從前赴聖淘沙得趁高空籃車而過,現在就䏻從漳宜機場趁Van 直透Resort,錢能使鬼推魔,新加坡人真可愛,雙眼直視星幤,馬幤呢..等著瞧.可是在美食文化中處處与馬來思亞(西馬)掛鉤.在這裡我們吃到巴生肉骨茶,馬六甲飯團,看的是鄭和事蹟,葉亞來開墾吉隆坡.新加坡呢只有魚尾獅,不分畫夜囗吐清泉,老實說新加坡確實一塵不染的城市.,也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花園,到處是胡姬飄逸,返回都門什麼都沒有,也不知國人著何感想.
都門與鄰國只隔一海峽,當然益引發感覺;星馬本是一家親,為了政治上分割兩家,新加坡人提及馬來半島總習慣地說回聯邦探親,這種日久情深永遠不能分割.在聖淘沙一條馬來美食街,擺的是梹城叻沙,福建蝦麵和潮州炒棵條,馬六甲飯團,怡保白咖啡.也不知加東叻沙那裡去了.
在聖淘沙走走看看,看到都是大陸新貴面孔,高傲無禮,不由分說把人家欲坐的椅子拿走,反而來了一藍眼Brown 髮少年彬彬有礼地問:【椅子有人坐吗?】,使人想及俱五干年文化的中国人,礼仪堕落到如此可怕,开放後的國情令人匪夷所思.
在一餐厅内,见到人人都在玩手机,或泡电话粥,心一直在想现代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吗?真想窃听.只是餐厅有個规举关掉手机有50巴仙優滙,真是营业怪招,不是餐厅怪而是世界怪.


Sent from my iPad

Sunday, November 10, 2013

情系五一三

愛我的馬來亞,馬來亜是我家鄉,過去日子不自由,如今更苦愁•誰知鬼子去了猴子來,馬來亞成苦海,兄弟們呀姐妹們不能再等待。」
那是一首五十年代唱遍了馬來亞與新加坡反英歌曲•而處於海的對岸的我們卻偷偷地唱,在地理上我們與新加坡淵原深厚均因土產出口轉運站關係,影響文化交流,當年兩大華文報章:星洲與南洋均在星加坡出版,後期新加坡出版的中學生刊物:「荒地」、「萌芽」、「人間」、在我們這里都擁有大量讀者群,五十年代反英鬥爭的「五一三」事件也備受青年學子的關注,他們反英鬥爭的黑白照片也在同學之間流傳,對英殖民當局鎮壓手無寸鐵的無辜學生引起巨大的同情與關懷,也影響了後期砂拉越反英反殖鬥爭伏線。
過了一甲子,至今分析起來,當年歌曲中的誰知鬼子去了猴子來,影射的是人民抗日軍與英軍共同抗日,把日本侵略者驅逐馬來半島,二戰結朿後,英殖民地為了自身利益與馬共反目成仇的恩怨,頒佈緊急法令是英統冶當局,使「日子不自由,苦愁、與苦海」掛鈎。
「五一三」鬥爭均由英殖民鎮壓爆動隊針對手無寸鐵的學生施爆引起的反彈,至於被誣蔑與地下組織掛鈎那是屬於另一方安排的故事,但也有许多人因此而遭到政治迫害,这些人至今还遗留人间都已老老垂矣,真是不堪回首活当年。

孫羅文、其人其事

有次赴中國西北之旅,巧遇一來自新加坡友人,他還是一位「五一三」參與者,談及「五一三」當然離不開當年中學聯靈魂人物孫羅文,他說孫現己改變信仰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孫羅文曾是一個具有魅力的學生領,與「工人之星」林清祥有著同工異曲,廣泛受到群眾韵爰載•他們都先後走入歷史•孫羅文在公安法令下未經審訊長期扣留受害者,他曾是在左派行動黨草創時期扮演重要角色,1959 年該黨民選勝利後並沒立即釋放了他,讓他痛苦失望,他被扣留一直拖廷到 1964年,他獲鍀釋放條件是公開與昔日同路人決列,如果答應只能在人民協會認职,因那时政治气候已改变,尽管如此,孙罗文並不珍借同僚情誼,他變成虔誠基督徒,他被現實拋棄,還是他拋棄現實,使他淪為一個孤獨寡言人•孫羅文出生於典型峇峇家庭,家里講的是馬來語和英語,小學畢業後就讀華僑中學,在 1950 年學運中當上學生領袖,他生於一个政治变革年代,受到了感染•孫羅文的一生寫盡了政治圏內的復雜世界。
最後消息:孫羅文(羅拔)於 15•8•2010 逝世,只有少數前中學聯同僚前去告別,守亱均是他的教友,總之在五十年代新加坡學運歷史上,他還是一位不可抹殺的人物•當年政府鎮爆隊強入學生集中的中正中學,驅逐學生時搜出準備勝利逰行的大量旗幟佈條,其中包括了巨型孫羅文畫像,可見羅當年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關於「沈郁蘭同學」這篇小說

小說分兩集發表於當時「耕耘」雜誌(第12期、第13期 分别于1•11•1954•及15•11•1954•)。作者:贺巾(林金泉 1953- )•学生时代己是新加坡马共成員,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現激進的青年形象,參與改革社会浪潮•在学生群中,他是一位杰出学生领导,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是一位被看好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其長篇小說「巨浪] The Mighty Wave 被 譯爲英文版,于2004年出版。
小说「沈郁蘭同學」圍撓着中學生學習、活動、情感課題•••。
小說作者於五一三後即離校,成爲政治部所盯住的對象,後轉入地下,在馬泰和談馬共解散武裝之際,並不能反回新加坡,因新加坡並沒參與馬泰和谈,所以回不了家而被困马泰边界,但並不影響其文學創作。
「沈郁蘭同學」是賀巾的學生時代作品,因故事情節與「五一三」事件有關,卻發表五個月後的「耕耘」雜誌,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也引起巨大討論熱潮•賀巾的創作方針是沿著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方向走,因此「沈郁蘭同學」,強烈批判小資產階級革命不澈底的現象,工農階級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覺悟我們的袓國就在自已出生的土地,強調不同膚色種族團結;雖然他們強調五一三事件是學生自發性,與馬共組織無關,但在官方那是一頂最佳的帽子。

如果你是一把火
那么你就燃燒吧!
那是小說「沈郁蘭同學」開首啟示言•那是來自古希臘神話:普羅米修士與火的傳說,是五十年代年青人追求光明、民主的象徵。
小說也批判小資產階級的劣根性,那是受到延安文藝方針的局限•
沈郁蘭在一次檢討中自我批評,而顯示思小資者自我改造;和她所愛的李桑分手只因「我不屬於你•••」。因李的愛情觀是資產階級愛情觀與當今世界格格不入•當政府一宣佈國民服役法令,她那帥哥的詩人朋友立即想返回剛解放的中國参加社会主义建没,他离开了有许多事要做的國家,而顯示當代面對祖先來自唐山、自己落腳土地的矛盾• 513 當天,沈郁蘭不畏警棍保護同學而被視為英雄形象 •作者寫這篇小說時才19歲,正值青春年華年齡,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群歡迎與他們熟悉歷史事件有關•
小說中提及诗篇(馬耶夫斯基)
青春这样说:
活着爲別人•
如果你是青春,
你就為別人吧!
•••••
如果你一把火
那麽你就燃燒吧!

五月詩篇
杜紅:五月
杜紅的詩歌「五月」,在五十年代曾被廣泛閱讀朗誦,瘋狂一時,只因:
五月是一個敏感的季節•因為五月使人想及工人領袖顧正紅•五月使人想及「五四」運動•五月使人想及古代長城角下翻身的古龍•那麼在這多難的五月詩人想寫下怎樣的詩篇。
詩人寫著:
五月
這多難的五月
炎夏的太陽使人難受
親愛的
到黒暗的牆角下去
讓我們也講一個自已的
五月的故事

詩寫於1954 年 5月。


苗芒、也是一位傑出的散文能手,是否有結集出版?也沒資料可尋•不過在方修「新馬華文新文學60年」還可尋之:「祖國」一文,在我記憶中作者另一篇作品「熱愛」,文字充滿真執熱忱顯示當年年青學子熱愛的呼喚。

後記:上述資料部份取自「情系五一三」一書(策略資訊研究中心出版)


13•08•2011•

读杜忠全的《老槟城的娱乐风华》


岛城故事多
李有成【文学观点】

杜忠全著
《老槟城的娱乐风华》

我算是杜忠全笔下的“岁月的过来人”,的确曾经见证过新世界游乐场“更加热闹与欢腾的另一个面向”。我对新世界的记忆多年来就一直停留在这个面向。



今年(2013年)农历春节,三弟几次开车载我重访槟城。其中有一次,我特地要他带我去看新世界游乐场。去之前我心里早有准备,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我记忆中的新世界一定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维持着旧日的风貌。

我在槟城度过少年时期,那是1960年代——1968年之后我就离开槟城了。在告别槟城之前我住在车水路(Burma Road),住处对面就是汕头巷(Swatow Lane),新世界游乐场的大门正好面向汕头巷。我记得很清楚,那时面对新世界大门的是一家印度人开的小餐厅,我和几位同住的朋友经常到这家小餐厅用餐。餐厅的老板是位中年人,他的印度咖哩鱼和洋葱辣椒煎蛋至今令我难忘。因为经常光顾的原故,我还跟他学了几句淡米尔语。

三弟让我在车水路下车。我在汕头巷前的红绿灯旁等候穿越马路,汕头巷巷口有一栋杂草蔓生的双层废弃洋楼,外型还在,只是整栋楼房明显地曾经经历大火,外表一片焦黄。1960年代越战烽火正炽的时候,这栋楼房叫快乐酒吧,是来槟城度假的年轻美军花天酒地的地方。不知道快乐酒吧何时变成了荒屋?

我沿着汕头巷走,来到新世界游乐场的大门。大门对面是有一家小餐厅,一位马来青年正在忙碌,不过这已不是我四十多年前经常光顾的小餐厅了。新世界除了大门旁围墙上留下“新世界”与 “New World Park”几个中、英大字外,游乐场过去的面貌与内容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就是杜忠全在他的新书《老槟城的娱乐风华》中所提到的“一堵被遗忘在街边小吃摊背后的围墙”。杜忠全这样描绘新世界曾经拥有的繁华过去:“老围墙把内里光景给遮掩了去,如果不是曾经从那里头走出来的,如果不曾听岁月的过来人细数过往年华的,也就只看到围墙外那运水贩浆的人影交错,而见不着它更加热闹与欢腾的另一个面向。”

我算是杜忠全笔下的“岁月的过来人”,的确曾经见证过新世界游乐场“更加热闹与欢腾的另一个面向”。我对新世界的记忆多年来就一直停留在这个面向。1960年代最初几年,我在钟灵中学念初中,住在百大年路(Patani Road)外祖父家。我有9位舅舅,其中一位就住在新世界游乐场附近。他在新世界外面经营脚踏车停车场,就像现在的汽车停车场那样。半个世纪之前,拥有汽车的人不多,公共娱乐场所真正需要的因此是脚踏车停车场而非汽车停车场。我这位舅舅曾经是位足球健将,一度在俱乐部踢球,印象中似乎还担任过槟城足球队的守门,也踢过以跨国华人球队为对象的和和杯。他何以后来会经营脚踏车停车场,我至今不甚了了。

我只记得,念初中那几年,每个月外祖母都会要我到新世界游乐场那儿向舅舅拿钱。我从百大年路所在的柑仔园(Dato Kramat Road),有时走路,有时骑脚踏车,一路穿过大街小巷来到新世界。每次舅舅都会或多或少给钱,同时也会给我几角马币零用。那是我有关新世界的最早的记忆。念高中的最后一、两年,我离开了外祖父家,搬到车水路的一栋四楼公寓,那已经是1965年左右的事。因地利之便,新世界变成了我的重要娱乐场所,而我的舅舅似乎也在那个时候离开了那一带。直到1968年前后我挥别槟城之前,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他已在几年前过世了。他对我相当严厉,如果那些年他看到我不时在新世界闲逛,准要把我叫去训斥一顿。那些年我和朋友们逛新世界主要是看电影——看电影是那个年代最为普遍的大众娱乐。新世界场内共有两家电影院,一家叫环球,另一家叫丽都。我们比较常光顾环球。杜忠全在《老槟城的娱乐风华》中对这家电影院的描述颇为传神:“那是半开放式的木板建筑,墙板与屋檐之间大方地敞开来,就像大世界的中央戏院那般,因此,它只能在天黑之后才营业……这样的建筑体,让人们即使不掏钱买票,也尽可站在外头看完一部院线片。”
杜忠全所说的“墙板”,我记忆中却是水泥墙,我的记忆当然也未必可靠,只记得这堵墙大约有150公分高,我们经常就站在墙外,下巴顶着墙头,一站就是两个钟头,相当克难地观赏银幕上的演出。我离开槟城前一、两年,何乃健正在美以美男校的黄昏班读大学预科(Form Six),乃健骑脚踏车路过车水路,常会找我去新世界看电影。乃健知道善用时间,有时候为了配合上课,他会在看了第一场电影的上半部之后,匆匆赶去学校,上完课又回来看第二场的下半部。这样上、下半部加起来,就观赏了完整的一部电影。其实只须买票进入新世界,站在墙外看电影,可以省下电影院的戏票钱。到了第二场电影演到下半部,时间已经很晚,偶而甚至可以免费入场。这是我那些年留下的比较深刻的记忆。

除了新世界,杜忠全在《老槟城的娱乐风华》中着墨甚深的其他两个大众娱乐场所是新春满园与大世界游乐场。我依稀记得,新春满园是在头条路与二条路一带,距五盏灯(Magazine Circle)不远。杜忠全笔下曾经风情万种的新春满园我没经历过。这个游乐场风光一时的岁月当在1950年代,那是我的童年时代,虽然我童年时经常随母亲自吉打到槟城探望外祖父母,但是毕竟年龄太小,随大人到过的地方几乎完全毫无印象。我对新春满园的记忆始于1960年代初期我念初中的时候,而记忆最深的就是杜忠全书中提到的那些书店与租书店。我早年拥有一些鲁迅、曹禺、艾青、沈从文、臧克家、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大部分是在新春满园的书店购买的。我记得还在那儿买到《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普希金抒情诗集》——前者应该是郭沫若的译本,后者则要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其译者查良铮原来就是诗人穆旦。可惜离开槟城之后,这些书也都不知去向了。后来我搬到车水路,不知道何以很少再到新春满园的书店看书,也许文学品味或性情改变了,我的阅读渐渐转向英、美、港、台的文学作品。

大世界游乐场距我在车水路的住处其实不远,走路也许花不了半个小时,不过大世界并不是我经常游荡的地方。我对大世界较深的记忆是陈惠珍(Rose Chan)的脱衣舞表演与游乐设施之一的碰碰车。我从来没亲自玩过碰碰车,看别人家在场中碰来撞去也是一乐。至于是否看过陈惠珍的表演,我现在不仅毫无记忆,连陈惠珍的长相也完全没有印象。只是当时年少轻狂的我们,谁人不识Rose Chan?大世界留给我的另一个记忆竟是椰花酒的酒香味。我依稀记得,距游乐场不远的地方有印度人酿制与贩卖椰花酒。

如果说我对大世界游乐场已经记忆模糊,小我一个世代,在我离开槟城之后才出生的杜忠全对大世界的记忆也相当零碎与片段。他在《老槟城的娱乐风华》中这样重建他童年的大世界记忆:“港仔墘边上的大世界,后来我在搜寻自己脑海里仅得少许的老槟城残迹时,就只翻出这样的画面:那是让父亲牵着进去的,入目迎来的先是高高挺立的摩天轮和闹声喧哗的碰撞车游戏场,接着我们父子的身影停在中央戏院的外边,两双视线一起都往屋檐底下抬望了去,银幕上的戏正上演,但不消一会儿,我便不耐烦地把父亲往灯光亮着的方向拉了去,画面至此便淡出了。”杜忠全说他不清楚这些片断回忆究竟是某一次经验留下的画面,抑或是多次经验的蒙太奇剪接。其实这也正是我读《老槟城的娱乐风华》之余,循着杜忠全的叙述尝试重建半个世纪前我的槟城记忆时的主要疑惑。




我初读杜忠全有关旧日槟城的书写是在两、三年前,最先读到的是《老槟城路志铭》和《我的老槟城》,后来黄远雄把他珍藏的《老槟城·老生活》转赠给我,我才能够比较全貌地一窥杜忠全的老槟城叙事。台北以外,槟城是我住过最久的城市,是我少年记忆的主要内容。如今我已经微入老年,那些曾经鲜明如昨的少年记忆已经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渐趋模糊,甚至留下一片空白。杜忠全的老槟城叙事对我相当重要,这些叙事不仅为我召唤已经消隐的过去,稍稍为我重新擦亮尘封数十年的岁月记忆,让我因此更了解槟城这座岛城的前生今世。
在《老槟城·老生活》这本杜忠全最早叙写旧时岛城的书中,他把自己的书写视为“回家的仪式”。参与这个仪式的还有一位长者谢清祥先生,杜忠全透过这位槟城老人的生活记忆,开始粘粘贴贴,把往昔槟城的部分面貌细加并凑。这个过程最后难免掺杂了个人的因素。他说:“从午后的谈话出发,再以文字来归结,那终究是老人家记忆深处的老年代生活,引发了我一窥究竟的好奇,这是至关紧要的主观因素——从谢先生的生活旧忆,我总无法阻止自己去联想或猜度父母亲生活的年代,或者更久远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老年代……。”

谢先生长我5岁,就少年时代的老槟城记忆而言,我们应该算得上是同时代的人,因此拥有许多共同的记忆。杜忠全与谢先生最早的互动是从挖掘民间弹唱艺人陈同同的故事开始。《老槟城的娱乐风华》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以6个部分细说陈同同走唱艺术的坎坷命运。对我那个年代的槟城华人而言,陈同同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住百大年路外祖父家那几年,我曾见过陈同同数次,都是华灯初上的时候,我在外祖父家门口看见他抱着月琴路过。他的长相我已经记忆模糊,印象中他个子不高,总是着短西裤居多。杜忠全对陈同同形象的描述正好为我找回久已失落的记忆。他指出,“街头走唱的陈同同,一般是身穿有领T恤,间或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衫,头戴一顶布帽,腰下一件短裤或长裤的,而脚底通常拖着一双日式拖鞋。他以这一身装扮走入人群中,并不显得特别醒目。特别的是他手上的那一面月琴,以及月琴杆上挂着的那一串签卦,这才是陈同同作为民间‘占签艺人’的形象标志。”

我不能算是陈同同迷,不过住外祖父家那几年,我也曾不时坐在外祖父的浮脚楼客厅,靠着窗户守着丽的呼声收听陈同同的弹唱艺术。丽的呼声属有线广播,50年前线路有限,其槟城台的广播范围因此局限于乔治市与其近郊地区。能够透过丽的呼声收听陈同同的说唱演出的毕竟有限,为了糊口,陈同同在丽的呼声演唱之余,仍必须仰赖其走唱生涯。

根据杜忠全的考证,半个世纪前陈同同在丽的呼声弹唱的节目叫“福建杂碎调”,“每周播出3个时段,每段节目一个小时。这一个时段内,据该节目制作人指出,该台是完整地播出陈同同的弹唱,节目中段不曾插播广告,因此是一个完整的节目时段。”这些细节我如今已经完全毫无印象,我应该不可能收听陈同同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的。在说漳州话为主的槟城华人社会,陈同同的闽南语说唱不难引起共鸣。不过祖籍福建的外祖父是受殖民地教育的峇峇,一家人常用的语言是英语,丽的呼声大部分时间因此停留在英语台。我不确定除我之外,外祖父家中其他成员对陈同同是否也有兴趣,或者听得懂他的弹唱艺术;可以确定的是,陈同同的大名家中大概无人不晓。这是文化记忆最为微妙的地方。像我外祖父这样中文大字不识一个的华人,照样知道要尊敬孔子与孙中山。

我如今已经完全不记得陈同同弹唱艺术的内容,细想其主题应该不脱教忠教孝之类传统戏曲的重要关怀。陈同同除了在丽的呼声表演弹唱之外,后来也同时在马来西亚国营电台的槟城分台演出,节目叫“陈同同弹词”。杜忠全这样描述陈同同的表演:陈同同向来“不带任何脚本,只手抱一面月琴,就自信满满的步入录音室了。录音的过程非常顺利,只录一次就成,很少有出错的情况。”而在这些几乎不曾重覆的弹唱戏曲中,依杜忠全的了解,“有非常高的比例是哭哭啼啼的苦情戏”。在《我的老槟城》一书中,杜忠全撰有长文〈追寻一段月琴传奇〉,文中约略提到陈同同弹唱戏曲的主要题材:“在月琴那不间断的拨弦声中,他时而唱着传统的歌仔调,时而穿插说白。说说唱唱之间的,无非都是一些唐山老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奇、宝莲灯的人神恋故事、王宝钏的苦守寒窑等等。除了手里的那一面月琴之外,这些故事的不同角色,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只由他一个人的声音来演绎”。不过,让陈同同的故事更增添传奇色彩的是,他原来是被华人家庭领养的印度人。难怪我少年时代印象中的陈同同皮肤较为黝黑,脸廓也与一般华人有异。




杜忠全的老槟城系列著作其实都是记忆的书。这些记忆一部分为作者本人所有,另一大部分则属于他人——尤其是比杜忠全年长者。有趣的是,这些个别的记忆最后似乎组构成集体记忆,是许多上一、两代槟城华人的共同记忆。记忆在当代理论与思想中是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不待佛洛依德介入这个课题的讨论,圣奥古斯丁在其名著《忏悔录》(Confessions)中早就告诉我们:

记忆……就像一片广大的田野或者一座巨大的宫殿,一座储藏着无数各式各样由感官知觉传送而来的影像的仓库。这座仓库也贮藏着所有我们透过感官知觉而增减修饰的思想,同时也储备着任何我们付托保管的东西,直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被吞噬且被掩埋遗忘为止。
圣奥古斯丁的话说明了记忆与情感和情动(affect)之间的关系,当他以“增减修饰”之类的字眼描述思想与感官知觉之间的互动时,他其实也在暗示记忆是如何纷陈杂乱,甚至如何渺不可及。记忆无所不在,但记忆又多半零碎、隐匿,乃至于行踪成谜,重建记忆的过程因此繁复而曲折。这样的过程在在可见于杜忠全书写老槟城的计划。杜忠全也许不曾意识到,他的老槟城叙事虽然建基于他自己与其他个人的回忆,这些破碎、片断、凌乱的记忆最后竟不无吊诡地构成了他的版本的集体记忆。

这些集体记忆其实隐含记忆的政治(politics of memory)——我说“隐含”,因为杜忠全在他的书写中从未明说,其实那是属于政治潜意识。回忆,当然是在回忆的内容已经消失之后。这些内容以记忆的面貌存在,但记忆的面貌支离破碎有如上述,在重建记忆的过程中,要选择什么,要如何选择,甚至如何重建,又要重建些什么,在在涉及了复杂的记忆的政治。以杜忠全的老槟城书写计划而论,这个计划不仅在召唤老槟城人的集体记忆而已,其实也同时在有意无意间赋予老槟城特定的身分意义。

槟城是个后殖民城市殆无疑虑。1786年8月11日,服务于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商人莱特(Francis Light)在现今关仔角的康华利斯堡(Fort Cornwallis)登陆,以向吉打苏丹租借为名,将华人所称的槟榔屿或马来人所说的Pulau Pinang改名为威尔斯亲王岛(Prince of Wales Island),从此槟城被纳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除太平洋战争期间短暂的3年8个月外,至1957年马来亚独立为止,槟城实质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170年。因此槟城至今仍处处残留着有形的殖民遗迹,如维护完好的殖民建筑与供人凭吊的防御工事等。此外,槟城的许多地名和路名依然保留着印记鲜明的殖民色彩——槟城的首府现在仍延用旧称乔治市(George Town),当初显然是为了纪念英王乔治三世而命名的。

不过在杜忠全笔下,老槟城却另有一番景象。依我看来,他的老槟城更是一个充满了华人记忆的离散城市。别的不说,他在2009年出版的《老槟城路志铭》就清楚标志了他在殖民历史之外力图保存华人离散记忆的用心。我在短文〈观音亭〉中曾经提到,“槟城的华文地名绵远流长,自成系统,所据多为华人社群的历史经验,对官方说法多半不加理会”。林春美在《老槟城路志铭》的序言中把我的上述命题说得更为清楚:

在槟城历史的不论是殖民抑或后殖民阶段,乔治市许多官方命名抑或重新命名的街道,始终与槟城人民口头流传的路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裂与歧异。较之多在纪念某人某事的官方路名,民间路名里收藏的却是市井的生活面貌。这些殖民岁月嬗变而逐渐风化、不曾铭记于任何一面路边小牌子上的市井生活,仿佛只是一段段仅能靠口耳相传的历史。而将口头路名所承载的“故”事书面化,在某个程度上保存槟城人民对于某个年代某种生活的集体记忆,是杜忠全的“路志铭”的最主要意义之一。

换句话说,杜忠全透过这些路名的考掘,希望在官方的街道命名系统之外,模塑另一套主要以华人的离散记忆为基础的命名系统,提供有别于官方说法的另类历史,而这样的另类历史,在时日推移之下,或者在新的国族论述刻意操弄之下,是有可能日渐模糊,最后甚至于消逝殆尽的。就凭着杜忠全所说的这份“老式的乔治市街道图”,他——还有许许多多散居于他乡异域的槟城游子——找到了另一条回家的路,也看到了路上另一番面貌不同的城市景色,摊在眼前的更是一则则的离散故事。以我离开槟城前所住的Burma Road而言,路名称缅甸(Burma,现在国名为Myanmar),极可能与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有关,不过华人在日常生活中却把这条路称作车水路,原来这里早年曾经被称为牛车水,这个地名显然出于19世纪与20世纪初华人的生活记忆。那时代的华人,依杜忠全的说法,“不管是闽南籍还是广府籍,确实都把那里唤作‘牛车水’”。当然牛车水日后又被简化为车水路。这是旧日的殖民历史与华人的离散记忆相互颉颃或各行其是的一个例证。

杜忠全的新著《老槟城的娱乐风华》无疑也是属于类似的计划。这本书第一辑所叙弹唱艺人陈同同的故事固然纯属华人的文化记忆;第二辑记述的“市井休闲与娱乐”,也完全与华人社群的生活记忆密切相关;第三辑谈老槟城的大型游乐场,新春满园不论舞台表演、美食天堂、游乐场,或书店与租书店,都是为了满足华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即使大世界与新世界游乐场,据杜忠全的叙述与我少年时代的记忆,其服务对象也以华人为主。因此整体而言,《老槟城的娱乐风华》所刻意召唤的,显然是槟城华人的集体记忆,其所重建的则是有别于官方叙事的华人的日常生活史。这个计划意外地松动了官方叙事的霸权地位,找回官方叙事在有意无意间忽略或抹除的过去。

我在上文中以较多的篇幅讨论了《老槟城的娱乐风华》的第一与第三辑,在结束本文之前,我想约略谈谈本书的第二辑,并借此对文化记忆的议题稍作申述。本书第二辑比较零碎地回顾畴昔槟城华人日常的休闲与娱乐活动,其内容包括生活公市里的粤曲演唱、日本横街的走唱人与街上的风尘往事、唐山大戏的沧桑岁月、岁末年俗在实践上的变化、东方花园的休闲设施、英资百货所提供的逛街乐趣等不一而足,内容看似琐碎而欠缺系统,实则也相当全面地触及昔日华人普遍的日常生活与娱乐需求。而在这一辑中,写的较为深刻且牵涉较广的当属唐山大戏一节。

所谓唐山大戏,实际上主要指的是闽南戏曲。根据杜忠全的叙述,槟城闽南社会的戏曲活动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即已存在。1930年代初,厦门的鹭江剧团曾经到槟城演出,当时大家就把剧团演唱的曲调称为“鹭江调”。不过在往后数十年间,对槟城闽南戏曲带来真正影响的却是日军南侵前夕来自日据台湾的两个戏班,即丹凤社与凤凰社。由于大受欢迎,其他台湾戏班也跟进南来,这些戏班演出的都是源于闽南一带的戏曲,在台湾被称为歌仔戏。因此也叫台湾戏。后来新加坡与槟城两地的艺人合组本土闽南剧团,既不能称唐山大戏,也不宜叫台湾戏,结果大家就称之为福建班。这也正是我少年时代所熟悉的叫法。我要到台湾求学以后,才知道台湾的歌仔戏原来就是自己以前所熟知的福建班。在我小时候,母亲偶而会带我去探望另一位舅舅,我依稀记得,舅舅一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里面就有福建班和布袋戏班。布袋戏的正式称呼为掌中班,我们小孩子却以福建话(闽南语)把布袋戏戏称为“摸尻穿”,即摸屁股之意。

杜忠全提到1960年代前后槟城福建班的著名艺人月里桂:“月里桂原是台湾凤凰班的艺人,战前随团来槟,当时的艺名是月中桂,后来长期滞留槟城,自己组了戏班之后,便改了月里桂的艺名。说老槟城的闽南传统戏曲,战后五、六十年代的那段记忆,肯定是少不了月里桂的。”可以想见,出身凤凰班的月里桂所承传的是台湾歌仔戏的传统唱法。台湾歌仔戏在槟城华人社群所造成的另一次高潮却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拜电视与录影带所赐,歌仔戏红星杨丽花、叶青及唐美云等先后率团到槟城的大会堂演出。到了1990年代,来自福建漳州、厦门一带的芗剧,渐渐与歌仔戏结合,为槟城华人带来另一番新的体验。

显然,超过半个世纪以来,闽南戏曲在槟城华人社会的递嬗与流变,其实与整个外在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变迁是密不可分的。以槟城华人对闽南戏曲的领受而言,不论是鹭江调、歌仔戏、福建班或芗剧,甚至陈同同个人的弹唱艺曲,也不论是从福建或从台湾播迁槟城,其中所牵扯的是闽南社群藕断丝连,却又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超越政治时空,把不同世代与不同地区的闽南人联系在一起,而离散所累积的象征性资本,也对闽南戏曲的传承与流变,为我们提供了更宽广的新的视角,带给我们全然不同的认知与体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杜忠全的《老槟城的娱乐风华》显然非仅关乎旧日槟城的吃、喝、玩、乐而已,跟他的其他书写老槟城的计划一样,这本书伤悼一个时代的过去,而在伤悼,在拼贴槟城华人的集体记忆之余,他在书中所部署的记忆的政治一方面为老槟城寻找另一种与华人离散经验有关的历史身分,另一方面也间接挑战了过去二、三十年来新的国族论述意图泯除华人历史记忆所设定的政治议程。

不过对我个人而言,《老槟城的娱乐风华》这本书就仿如杜忠全在〈潜回乔治市老屋〉(见《我的老槟城》)一文中所描述的螺旋木梯,引领我回去寻觅那“被遗弃在荒芜里”的“一幕幕堪可回味的青春记忆”。再回头凝眸,灯光,莫非真的“只在青春的那一头亮着”?

(南洋文艺,2013年9月17、24,10月1日)

黃錦樹持續以作品刨挖馬華身分的文化背景與歷史困境。



作為馬華文學在台的重要推手與實踐者,黃錦樹甫於8月出版《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寶瓶,與張錦忠、黃俊麟合編),近日又將推出他的第5部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1986年來台求學,黃錦樹是華文文壇上少數研究與創作皆備的作家兼批評家。二十多年前直言批評馬華文壇,引起一陣嘩然(被稱作為「燒芭現象」)。而在台灣島內的文學批評,也常引起極為有效的討論,如年初與唐捐關於「散文」的對話,直接批判了文學獎體制;作家朱天文亦曾驚嘆「全被他看透透」。

黃錦樹腦海裡似乎擁有一張不斷相互交叉、疏通的歷史航海圖。新書《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重回馬華文學背景,藉由一個不在場的幽靈,從「馬共」的側像顯影中,重新逼視馬華社會的困境與肇因,也對位出自身的遷徙者身分。

馬華文學的盆栽困境

黃錦樹說,對馬華許多年輕一代、甚至他的同代人來說,「馬共」已退化成一個歷史背景,「但其實它是現今馬華社會的一項債務。」

「馬共」曾是二戰時抗日的主力軍。日本戰敗後,英國殖民者又重新占領馬來亞,為了避免底層華人與馬共之間的物資補濟與曖昧連結,遂在畢里斯計劃(Briggs Plan)的施行下,建造「新村」,將華人集中管理。「馬共的存在讓馬來(西)亞政權有理由把華人隔離,合理化資源分配不均。」黃錦樹說。「新村」也成為柔性種族隔離的一種象徵。

「我的大馬朋友其實多數來自新村。」黃錦樹說,童年時居住的橡膠園,在他出生前十多年也常有馬共出沒。近年處理馬華文學的巨大困境,包括它來自國家政治的高度壓制、語言的弱勢及其策略性的輸誠(如馬華本土論者),施展不開的馬華文學缺乏體制內開展的土壤,宛如幼樹被連根刨起,移植成為「盆栽」,只能擁有小規模的發展,不健全的生長並死亡。

而馬共的「被排除」,其實是馬華文學這種「盆栽境遇」困局的另一面鏡子。歷史裡另一條隱沒在沙漠終端的渠道。

歷史是條破船

「歷史是債務,對我而言是條破船,而形式是修補術。」去年開始動念想寫一系列圍繞著馬共的小說,黃錦樹說:「這念頭可能開始得更早,但前幾年身體不好,寫得不是很順利。……寫在家國之外,有時會覺得寫多寫少差別並不是那麼大。說得簡單些,果樹有歉年也有豐年。」

近年在教課、期刊論文與研討會間周轉,黃錦樹常有疲乏之感。2012年開始動筆,費時一年餘即寫就兩個短篇集子的量(另一部暫定明年夏天出版),可說是他小說寫作上的豐年。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所收錄的小說10篇,從〈父親死亡那年〉的刻度調返,或在想像力所撐開的斷簡殘篇裡找尋可能的出口;或調度了詩學,讓猴子老虎小丑大象詞語般地從天而降,重寫了馬共定義下的唯物論。詞語沿著敘事路徑不斷地開展,開成了一樹似錦的繁花。書寫若是命名的一種,這條寫作的路徑或許正是回到自己的名字。

行走的樹

從大學時期迄今,飄蓬輾轉於台北、淡水、新竹等地,目前定居埔里盆地邊郊的牛尾村,每個地點都標誌著黃錦樹特定時期的生命史,既是心靈與精神的地景,也是個人行走過的時間。這棵行走的樹不無感嘆地說:「幾年以後,孩子也要離巢了。」

早年曾將稿費寄回家鄉,給家鄉親友的小孩買書,肇因於童年時無書可讀,「擁有一小櫃書,就非常快樂了。」如今埔里的家屋之中,裡裡外外全是書櫃,連牆壁裡也鑿了書牆,宛如一座小型圖書館。

而種樹與植栽則是日常裡的另一件事。黃錦樹不只一次在文章中提及夢中的童年橡膠園、父親晚年栽植果樹的地方,散文集《焚燒》(麥田)裡記錄個人史上的每一次遷徙,幾乎每次都在暫居地旁種下了「那樣的一棵樹」,從掘土、澆肥、砌園,無不親力親為。那栽植本身或許是種跟生命有關的佈置吧(或許也因此得以逃出成為「盆栽」的宿命)?樹長貓肥(他們家有隻和他女兒年紀一樣大的黑貓),有鳥啣來遠方的樹枝和果子。牛尾村的日落與日出。如同寫作與生命,都在同一棵自己的樹下。

Saturday, November 9, 2013

寫在《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邊上(上)



這本小說集,最開始只有一篇附錄(即劉淑貞的〈倫理的歸返———黃錦樹和他的中文現代主義隊伍〉)和一篇待寫的自序。

不知怎的,突然想寫篇自序。可是沒有小說寫什麼自序,那不是開玩笑嗎?

但如果真要寫也是可以的,因為自序也可以寫成小說。但我想寫的不是偽裝成小說的自序,而是真正的自序。那就有點麻煩了,那就得先有小說。

但我有好多年沒有小說了。

依稀有過若干失敗的小說計划,寫了一段兩段,換個檔名,再寫個一段兩段,像廢墟浮木,搞到自己都糊塗了。其中有一篇叫〈那年我回到馬來亞〉好像還曾是個稍大一點的計划(一本書)。也可說那是本書的前一個書名,它的前身。但收進小說集作為最后一篇的〈那年我回到馬來亞〉,卻是這篇序初稿寫完多日后方寫完的。一個全新的版本,回收若干舊的搆思。原本只有9篇,多寫一篇湊個整數。

大概真的回不去了,連小說也架搆不起來,在死水里漂浮了几年,去年夏天勉強弄出個短篇的版本來。但沒有收進來,因另有安排。

2011年11月,大概因某位登陸且得了“人民文學獎”的小說家朋友的推荐,《人民文學》突然電郵來約稿,說次年5月將弄一個馬華文學專號。為了那個稿約我寫了篇〈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后來改了個版本易名為〈馬來亞人民共和國備忘錄〉),我也忘了給《人民文學》的是哪個版本,反正那個農曆年后就被退稿了,“通過了三審,但四審未過”、“主編變動,雜志社的方向突然亂了陣腳”(2012/2/20編輯電郵)這篇小說當然沒什么大不了,被退稿也是預料中事。那年《死在南方》被大刪,我就知道馬共是他們最不願觸及的禁忌之一,可能比民國還礙眼。但我想既然是《人民文學》繳的稿,不寫篇題目里有人民的小說,就太不夠意思了。

退稿后轉投給《香港文學》,刊出后才發現給主編陶然寄錯了版本。但我其實更喜歡“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這篇名。之所以要改篇名,是因為從邏輯上推斷,南洋人民共和國比馬來亞人民共和國更沒有可能性。共產黨活動的國際主義理想,不得不遷就於地域,為了反殖,它更被限定於各個不同殖民行政區。從馬共和砂共的區分,就可以清楚的看出這一點。而且,它很難逃離華人民族主義的誘惑,猶如它之難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划清界線。

我自己也不喜歡現在這種寫法,好像老狗玩不出什么新把戲。但如果要掌握這一想像藍圖的全景,這種寫法可能是最簡潔、經濟的。如果依通俗文學的路徑,也可寫成七大冊的《南洋人民共和國烽火錄》、《吸血鬼降臨南洋人民共和國》;或者依大河小說的思路,可寫成《南洋人民共和國》三部曲兩千頁,【革命紀】、【建國紀】、【亡國紀】。

但那又怎樣?不過是多砍一些樹而已。

共產黨活動深刻的影響了所有東南亞國家華人的命運。華人資本家一向被視為殖民帝國的同謀,是壓迫階級;而以勞工和墾殖民為主的底層華人,則被視為共產黨同路人。這讓華人極易成為戰后民族主義政治的代罪羔羊。

1948年的畢里斯計划(Brigg’s Plan)下施行新村政策,就是為了阻絕鄉下華人對馬共的糧食支援,讓他們陷於糧食匱乏。這計划成功的讓馬共潰散至不足威脅。

但那鐵籬笆圍起來的新村、那對華人的集中管理,卻延續了數十年,遂行種族隔離之實。那天生有種族主義傾向的政府,顯然充分利用馬共存在的事實,長期的合理化它想做、也一直在做的缺德事。但馬共呢?馬來亞建國后它其實就失去為“大義”武裝戰斗的理由了,他們被英國人和東姑擺了一道,被置入曆史的無意義的時間剩余。他們的曆史任務結束了,可是他們無法單方面的結束那場戰役。他們不知道(或許知道但也沒辦法),馬來西亞政府其實需要他們。他們的沒有威脅的威脅讓政府獲利,內安法令和近500個華人新村的存在,不就是最直接的證據嗎?

延長賽是尷尬的。

剩下的是他們的尊嚴之戰、曆史定位之戰。

几十年過去,雖然對種族政治依然不滿,但華人普遍過上中產階級生活之后,就把活在森林里的馬共給遺忘了。甚至那當年馬共最活躍、最多里巷傳聞的霹靂州,大馬建國后出現的几個世代的優秀作家,仿佛都以忽視他們的存在為榮。然而如果少了這一塊,我們的曆史存在就很難不是平面的了。

而我的大馬朋友,其實多數都來自新村,好像一個個戳記戳在生命史里。但我們其實不太會注意自己是怎麼被型塑的。

反正日子一樣過,何苦自尋煩惱?

Friday, November 8, 2013

吞雲吐霧


說是煙民何其多,在咖啡店喝杯小茶也不得安寧,因為四週均是吞雲吐霧的食客,為了不吸二手煙都換了幾個座位,沒辦法,咖啡扂不設無煙區.心想若是有一天,咖啡店掛起"嚴禁吸煙"的牌子,不是大快人心嗎?中學時代我們曽辯論中學生可以談戀愛嗎?就 是沒有辯過中學生可以抽煙嗎?這辯題一邊倒,反方難于翻身.只是我均常發现同學暗地裡偷偷在抽煙,那只是好奇心而已,若是抽上隱那就煩了,說不定走上吸毒之路.
機㘯設有吸煙室,室內烏煙瘴氣,只見煙民在內吞雲吐霧,對建康肯定不是好事,有 人吸煙吸掉了生命也不知.
這裡到處都有禁煙處,冷氣地帶是禁忌,油站是禁忌,只是那有几位煙民尊守,煙癮一來什麼都顧不了.在乾焊季節,一根小小煙蒂均䏻藴起火災.火燭小心,當代人最不䏻守法 ,反之不守法者,若是敏感的話总引來旁人鄙视的眼观.有次在大陆旅行,在火車上遇上了車上流氓,把我们的包廂佔据了,在内吞雲吐霧,來了站长保安也没辦法,害得我们罰站了一夜,更有一次在长江逰轮把我们的臥房白白割爱高幹,大家同样付款买票上船,却受到不同的待遇,同样在國内小型飛机上,來了高幹子弟,明明上了飞机却把我们座位讓给高幹太子党,在争吵中机场经理道歉之外还赔上了一餐,真是好人难做也.
有次我跟中國地陪说,在我國马航班机上是No Smoking Fright,“怎么可能?”她睁大双眼对我说.有次上峨眉山修路車子不凖上,導逰拿兩卡顿香煙下車“打解放軍”香烟在手,有事好商量.
9:11.2013。
2:57am

Tuesday, November 5, 2013

保安不保


据悉西马發生保安以槍打死一銀行聀员,轟動一時.治安當局就叫囂不再顧用有關保安公司,是否鴕鳥埋沙,本末倒置.本來金融機抅与保安公司息息相關,一出差錯保險公司對保安公司唯一是問,出了問題大家都不想負責,把球拋開.花落誰家,好自為之.
在中國什至發生病家家属殺死醫院醫生,均在一陣爭吵下失控發生,由此感到在社會壓力下產生極度效应.那是否改革開放的侯症群.使人感到當今社會秩序大亂,陷入原始社會一切問題均以暴力解決的恐怖行為.至今我們到處聽到恐佈發生針對都是人多的族群,無辜的生命,說明了人類發展史已到不重視生命的存在.在大陸發生了意外犧牲了生命,人們總是感嘆,反正人囗那麼多,死掉一兩個算什麼,看來人類的情感早已僵硬了.西馬發生的命 案是否是社會壓力的引發,仁者見智,各說一詞.究竟在我們居住的空間還有想象的時間.
05.11.2013。

足球流氓


晨早在收音机听到古晋一足球比賽,双方球迷为了支持自己的球隊而互相大打出手,引来鎮暴隊前來鎮压,使人想及欧洲的足球流氓.曽経有一段时期,在欧洲凡有世界足球賽,一定引來大批足球流氓,这些流氓的出现总引來令人不安,因为他们会借故引來暴动,破坏社会治安,曽経何时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历经足球比赛中消失的無影無踪,令人不解,在心目中引起值疑.不过人爱怀旧,我们总爱回忆曽活在“足球流氓”的时代,因为大家曾几何时活在青春期的活力感觉,如今却年过半百,就是时候倒流,你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不禁使人感到时不予我也.只是我國对足球的狂热並不比其他國家那么疯狂,每有世界足球賽,大家只在自家电视机观赏,球赛期间也有非法的赌著,什至有人为了赌著而被负了一身偾,顶而走险向大兒笼借銭的悲剧下㘯.观球赛而陷入赌局,是一樁不辛的命運結局.
05.11.2013。

Friday, November 1, 2013

今天是1.11.2013

.
由於吉哥爰民如己,取消了對白糖的津貼,而引一來一陣反弾,咖啡烏一杯漲一毛是肯定,其他与糖有關食品紛紛潮漲船高,市民哀聲載道,有人卻在自我安慰習慣就好;當年咖啡烏一杯一毛半漲價至三毛,五毛,七毛至今九毛錢,大家不是熬了過來照喝不誤,誰叫我們是喝咖啡烏長大,口感改不了,要不詩巫咖啡店早就關到完,單就我們高原地區咖啡店就佔百份之二十,真是大街一小巷都有咖啡店把關,據悉咖啡店最好的贏利店租就靠店內攤位租金還有剩餘,何樂不為.而且市民都有坐咖啡店的習慣,不論闲坐或相約论事,均為咖啡店為中心,從前議論婚嫁由媒婆安排,也湊成許多好姻緣.咖啡店也形成唯一的地點.正如香港連續劇的㘯景一樣,只有那吊扇不停地轉啊轉,轉了一甲子;而不象當代自由戀愛,維持不久,就象我們才喝過大鼻女兒婚嫁喜酒一樣,事過沒超半年,男的就娶了小三,Made in China 的中國婆.所以黃臉婆提及中國婆就喊打喊殺,只是夲地製造怎麼比得泊來品,人的心態就是坐這一山望那一山,那象當年重金娶自咖啡店那段姻緣比萬里長城還堅固漫長啊.促見咖啡扂對我們是何等重要.记得我們這裡咖啡店取名叫「某某茶室」也有叫「某人園」,童年時光,我們就拿一鉛鑵子以兩毛錢就能買到一大鑵無糖咖啡,那時一塊錢就能買到五斤白糖,還是在英國人管轄的殖民地時代,現代人聽之,彷彿是天方亱譚;人就愛懷舊,那再不回來的時光.日制時代,沒有咖啡粉和白糖,咖啡店只好實起一杯五分銭[軍用香蕉票]白開水.早年山巴佬上市場,見到咖啡扂內有人在喝"烏汁",回鄉大驚小怪告知鄉東父佬引來傳唱.福州人只喝茶,所以這裡咖啡店鋪都叫"茶室"但咖啡店泡茶(包括咖啡)頭手均由福州佬代替海南伯;所謂海南咖啡,福建麵要改寫了.你來到新福州(詩巫市)吃的是乾盤麵,喝的是福州頭手冲泡一杯香噴噴的熱咖啡.這就是新福州,百分八昰福州人,你不懂福州话就有點虎落平陽被人欺的感覺.
02.11.2013.
2:45am

Thursday, October 31, 2013

横衝直闯


~高速公路啟示錄

交通意外频频發生,人们在道路上横衝直闯,说明了國人膜视了路上的交通规则,什至挑战警方,尤其驾着名牌跑车,以百万资源在高速公路奔驰,跟本没把阿Sir 放在眼里.[生命誠可貴,阿Sir值幾多]过後接到牛肉乾那是另码事.那天遇到一年轻人,他说眼前的太座是二奶,原配夫人呢?我问及他淡淡地说死了,死於車禍,小心市囗如虎囗.可是近代年轻人,有谁掛在心上.令人感到费解当代人在路上行驶,個個趕着去投胎,也许飚車的刺激䏻引起感官的快感,也得付出代价.横衝直闯,是当代飚車一族所好,也说不出所以然,生命对他们只不过短暂的人生过程,俗话说马路如虎囗,只是当代人却把虎口当着挑战的風囗,对生命根本是一种讽刺,人生呵人生是令人如此漠测,天下之大,一种米吃出百样人.
01.07.2013。
3:16 am

Tuesday, October 22, 2013

第一次照相



提及第一次照相,只有看童年舊照才想起•當時欲照相得上影樓,至今老家當時影樓只剩"藝友照相"館,創始於西元1934年,至今已是第三代傳人,從黑白到彩色照至數碼相機,打箸是柯達品牌,如今柯達已下畫,但其贊助的照牌依然高掛,照相進入數碼年代,沒有膠片好冲沒相片好印,欲看相片唯有電腦是問•我的首張照相應該與母親同照,那時母親與她的一班姐妹,也不知什麼原因拍照留念,剛好我也在場就這拍了「母子照」母親牽著我的手,那時我才四㱑左右,長大看舊照我還是赤腳大仙耶,母親說那家影樓就叫"寰芳照相館",據一前輩回記說後來居上的"婀娜照相館"、"首都照相館"、先後结業、搬遷,只剩下"藝友照相"•小學時期,也是開始箸登記,我的第一張登記照則來自校中老師翁氏的傑作,背後放一張黑布著為背景,就草草了之,至今我還不明白全校同學的登記照操作為什麼會落在某老師手上,原來登記工作人員在預定時間內前來,安排同學們排隊,按部就班上陣著了第一張身份證,我記得我那張登記是一張黑白照片,隨著多次改變,我國登記也改換了幾次,•••。

04•112•2012。憶

几时Kampua[乾盤]変儍瓜


不知为了什么,一摊乾盤麵摊掛了上述"黑色幽默"广告牌,引起老饕啧啧称奇.
有者历经一试,乾盤依旧乾盤,食客彷彿被耍当了儍瓜.问及摊主,摊主笑而不语,最后只说一句欢迎光顧,下次再来,谢谢.心中有点願者上鈎的感覺.
那是煮神与食神的逰戏规则,食神付款,煮神棒上美食,各不相欠.
若是滿意,下次再来,若是不满,请便,本摊位又不在呼官人一個.逰戲規則就是逰戲規則.若是你來過詩巫沒吃過乾盤就等沒來過."拉讓江詩人"來詩巫時有人问及吃過乾盤沒有?他說剛于古老晉國[古晉]才吃過Kolo面,問非所答,引起一陣烏鳥声.
不過有人認為乾盤麵放太多味精,不是建康食物;也有人大唱反調,乾盤沒有放味精[哈芝諾麾多]也叫乾盤嗎?它的佐料百分百是味精,不過有人發覺它是一種無牌包裝的[味精].
就 對它確認拉讓江上下自古以來的傳統美食,要改變其人口感不易啊,如今連土著也愛上它.提及Kampua',誰人不知䁱.
問及一乾盤佬老前輩,他說早年乾盤佐料以豬肉豬骨依歸,自从"哈芝诺麾多”登㘯後才政变.只是出门多日歸來,祭五臟廟在先,想到就是乾盤面,可见它的誘惑对海外逰子多大呵.在都门欲吃乾盤面还得驾車到十里外的”帮沙”,到时见到都门逰子排隊在乾盤摊位前在流口水.有次我在都门欣赏相声節目时,什至听到这样的对白:”几时有空,我請你吃乾盤.”,引起台下哄堂大笑.美哉!乾盤面几时已出了拉让江囗.在诗巫咖啡店三歩一家,有那一家没有乾盤摊位,我什至见到三代同堂乾盤世家,他们手艺天下打尽天下無敌手。
23.10.2013.
4:54 am

Sunday, October 20, 2013

小学同学



由於二戰關係,我上學就由二年級開始,課本是油印,同學們都赤腳大仙,什至只穿背心來上課•由於戰亂關係,許多人的出生字都丟了,什至沒有出生字,只憑口記沒有正據,當時人並不信"口憑無據"之說.報名中老師問及某同學姓氏,某同學說:「姓張名九斤•」只因他出世體重九斤而得乳名•老師感到乳名難聽就把它改成"國金"
,國金就國金,由此沿途直叫•過了一甲子,我們高中時代同學相聚出了一本紀念刊,其中一張小學二年級全體照,真有意思,其中兩位老師我還記得他們的姓名,那就是許天來和梁志壽,想已不在人世,後者在日治時期曾被日本憲兵毆打身體健康出了狀況,前者只知來自興化芭興化少,班上有些同學與我風雨與共讀至高中畢業,那些半途轉校的早已忘記姓名了•我有一個奇特的幻想,若是讓這些離校者改日再度相聚是否在另一時空,多少人出席,多少人缺席•

03•12•2012。

從銀行街到打鉄街



從銀行街到打鉄街,因為銀行街有一间古老華資銀行:"廣利銀行"•打鐵街只有一間古老的打鐵鋪,整天叮叮噹噹著響而命名,不過這裡也有一間"渣打銀行",那是後來居上•在 銀行街與打鐵街互相聯繫,中間隔著一交通"小"島,把銀行街與打鐵街切割著為遙相呼應,橫行是愛連街•
對舊區而言,這一帶曾是輝煌過,位於打鐵街渣打銀行的前址,以前是"華體籃球場",這裡曾舉行過無數籃球賽,培養無數體育人才,旁邊就是榴園咖啡店,相連就是麗都影院,我們就讀的中華中小學就在籃球場隔鄰,當時校內還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就借那裡上体育課•依稀記得這裡晚間熱鬧異常,沿街擺攤,對面就是福隆興咖啡店,24 小時營業不夜天,由於這裡接近甘榜,夜間紅男綠女在這裡相會,喝茶聊天,那時華社族群風氣依然保守風,女人是不準坐上咖啡店喝茶聊天•當年的咖啡店只賣茶水,員工只穿背心內褲,因為老闆苛刻怕員工收了茶資私自存放褲袋;隨著社會形態改變,有人覺得很不雅觀而逐漸改變,因為咖啡店早已轉型,成為綜合性的飲食㘯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裡咖啡店的招牌只寫商號,或在商號之後多加"園"字,如"鼎玉園";除了福隆興外,還有華僑、華商、都是後來居上的咖啡店,都著落不遠的馬克律,那一帶因靠近江邊,方便鄉民船隻一到,除了辦事外,以一盤三毛錢無肉乾盤麵,一碗豬頭骨泡制清湯,茶水也免了,祭完五臟六腑外,以手擦擦嘴就趕上欲開返鄉的摩多,或順手在海乾街買一串光餅隨身帶回家去,那時一個光餅只賣兩分銭•
銀行街除了"廣利銀行"英資"印度舊金山銀行",洋行船務公司都集中那一帶,有點類似30 年代的"上海灘"海外貨輪造岸㘯所,日治時期,英資洋務被迫關閉,"廣利銀行"被接管改為"三井銀行"•歷經三年八個月日本投降之後,英國皇廟重新登陸,砂拉越依舊擺脫不了殖民地命運,換了不同的主子,銀行街和打鉄街依舊不變•只是到了六十年代,銀街多了一間"華達銀行"那是遷徙自老街的一間古老的華資金融機構,而銀行街的"麗都"影院,上映來自香港影片,新片上映,人山人海,相隔不遠的"麗士"影院,早年多上映歐美片子,規格較高,因為觀眾多是殖民地官員及受英文教育人士,這些英殖民地政府的寵兒,常自認另類一族,與眾不同•
12•12•2012。

Friday, October 18, 2013

失眠之夜



也许年过半百,让我遂漸遭到失眠之苦,尤其睡眼惺忪如则之后,便不能入眠,夜深人静,除了听到别人的呼嚕声外,周遭都是一片沉寂.夜深真是这样沉吗?
常听说早睡早起的建康之道的生㓉之道,但我却得其反,看过医生,医生却認为这是人類的正常现象 ,也有人建议臨睡前喝杯鲜奶,有效吗?连自己也不知道.大家都年轻过,那是最爱睡的年纪,午后小休,亱间也睡得像死豬一隻.屋后一对夫妻,白天都不在家,亱间回来,煮煮炒炒,忙得不可开胶,三更半夜洗了碗碟,还洗家中大堆衣服,晒完衣服才入眠【人家衣服是晒太阳,她的衣服是晒月亮】.家里白天摆空城計.其妻却向鄰居说,我家只有一台陈旧电视机,平常摆在那里也没人看,原来坏了没有拿去修理,真的家里有一天,進了盲贼,把那电视机当宝给扛走了,隔天又原璧歸趙摆在家门口.大家聽了都不信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的笨贼,别忘了天下一种米,能吃出百样人.提及只是让你一Smiling face with open mouth and smiling eyes。
19.10.2003。
6:47 am

客家小妹




客家小妹與家人經營一家咖啡店,也是我經常小坐看報聊天的地方•只要我一入座就會端上一杯熱騰騰咖啡,十年如一日,風雨不改•只是近日市景較差,坐咖啡店閒聊的人少了,顯得冷清,店內少了一個小攤位,只剩下一個馬來菜館、及干盤攤。
「小妹,你是客家人有沒吃過客家雷茶和亮豆腐?」有天偶而聊及客家傳統美食•
「聽都沒聽過,別說吃過•」
「你還算是客家人嗎?」
「我老媽是福州人•」
小妹老爸還在金店打過工,因此她們姐妹還憧得打金技朮,只是老的過逝後,只好靠姐妹在家打金過活,賺點小利•後來小弟標得政府學校食堂伙食供應,至今還開了咖啡店,經營家庭式飲食一站。
看他們一家任勞任怨,不求什麼只求一家溫飽,在日常生活交談中才知他們是來自客家家庭•令人感到好奇那七老八十的母親卻以老父家鄉方言與兒女交談,因爲福州人一向對自家方言非常執着•
「嫁雞隨雞啦••」有次客家妹提及毋親•整天吵着兒女用車載她去醫院拿藥、走親戚,只是店里沒人手走不開,引來一陣失控的爭吵•
吵的是客家方言,過後問及小妹:「你們吵的是那家客屬方言?」
「廣寧客•」小妹回應,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謂的廣寧人•他們早年多居於拉誏江上逰一帶,過着割膠種殖樹膠為生,我中學同班同學不少來自上述地區,偶而也聊及他們的生活點點滴滴•鄉下人閒來沒事就是聚賭,每當把膠片胡椒賣完就在回程船上聚賭,到岸時把錢輸得精光,苦了在家等候的鄉親父老•
不過我的一位客藉學長常愛嘲笑我們這批居於市區閩南學弟,稱我們為福建蠻夷之邦後裔•
他說:「反清覆明的農民革命首領洪秀全就是咱客家人•」他常以洪秀全抬高自家身份,沾沾自喜,在他眼中我們只是蠻夷之後的次等貨•50擊年代北歸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歷經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浪潮,最後逃到美國去,幾年前還回鄉探親,只有留下昨日桃花的遺憾•
今日見到客屬新生代,多數不會講客家話,因為方言難於進入華社,就見一嘉應同鄉會會長就是不會講客家話的嘉應人,他與兒女的交流只靠華語以示不忘本•
問及客家小妹可知鄧公叔這號人物?她搖頭表示:「我的父輩提都沒提過••」聽來有點責備口氣•
「附近有條鄧公叔路••」她忽然提及:「就是不知鄧公叔是誰?」有點失落的感覚,然後問及:「是否每一條路都要以我們不知道的人名命名?」把我問得尷尬異常•
我突然感到我們的新生代對歷史的忘劫已陷入深沉的谷底•也許大家生活於不同的空間,對歷史價值觀有不同概念,像只求三餐溫飽的客家小妹,歷史對她也不見顯得什么意義•
「鄧公叔是誰?」
「不知道•」他是你們的港主啊•
附近就有一個紀念港主公園,誏後代子孫緬懷先人當年登陸之祭,平時寂靜無人,只有流浪漢在那里會周公,附近有一間華小,師生都不知港主當年於那里登陸開荒,後返回唐山埋名埋姓,只留下追隨者,流落於拉讓江流域•只是客屬後人於60年代大起大落,參與當年武裝反殖鬥爭,也有參與殖民政府剿共形動,只是歷史上的是非,至今還沒有定奪•
鄧公叔若是泉下有知不知着何感想。

21•10•2011。

我在写小说



为什么会步上写小说的道路,只因從小热爱阅读小说,上至中外经典,下至现代文艺流行•久而久之,自然執筆寫起小說來•小說提材離不開人間百態、人文地理,誏我與讀者分享•至今網絡流行,各人各佔一空間,各種不同體裁文學形式逐漸登場,誏看官瀏覧,所以現代人不用上書店,就能在網上享受閱讀的樂趣•不過上書店,臥逰書海卻有另一番不同的情趣。

中國四大經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廂記,則是我最愛•童年時代,我家有家訓:男兒不準讀三國、女孩不準看西廂•偏偏於爺爺舊書廚中找到上述书籍,在好奇心驱使之下,誏我偷偷每夜躲藏在被窝底下,在手电筒微弱灯光下,似懂非憧,享受深夜读禁書的楽趣,到了中學我還在惡補上述書籍,所以在功課上我並不出色,只是在語文寫作上,曾被老師冠以恐非作者手筆,語外語是在遣責我是文抄公,巨大傷害了我的自尊心,誏我發奮圖強,對外投稿,包括報章、雜誌園地,參加了詩巫中華文藝杜後,與同道一起結集出版。

小說体裁最忌淪為平鋪直敘,陷入講故事的轮廓,讀之枯燥無味,難引起共鳴,因為讀小說,通過文字互動,誏作者與讀者交流•小說寫景寫情,小說中主人公,通過小說情節,活躍於紙上,這就是小說精華賣點,為什么有人讀了小說會感動落淚,請緒激動,就是一列•

好的小說可以一讀再讀,列如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誏我讀烂了,過不久重新再讀,依舊新鮮自如,只因這些小說人物性格明朗、情節曲折豐富、寫景寫情恰到好處•小說情節不按理出牌,顯示其濃冽浪漫色彩,最耐讀了•一般報章小說版所刊登小說,均是流行小說,也讓讀者追讀,不過這些小說讀過就箅,就像我們在電視上追看韓劇一樣,過場就忘•不過 30 年代小說家張恨水的小說在上海報章連載的時侯,與 50 年代後金庸新世代武俠小說在香港報章登場時刻,一樣瘋狂讀者•只是現代人生活方式已在改變,很難再見有人買書回家閱讀,一來家中空間小,二來晚餐過後,大家都擠在電視熒光幕前,再說現在中國古典小說一拍再拍,呈現熒光幕前,也用不著亱夜翻書閱讀,再說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深夜讀禁書的情趣已成為奇談•

我們這里阅读市場小,在都門大家都把大型書店 Kinokuniya 当着午休时间阅读場所,那是拜日本人大和族閱讀精神所賜•在日本地跌站,不論侯車等人,總見有人一本小書(口袋書)在手,津津有味讀之•在都門我卻見在同樣情況下,大家卻是一機在手,在撥手機•最令我尷尬的是,有人問及你還在讀書?學校還讀不夠?他忘了學無止境,環境改變了多人,誏人忘切閱讀價值觀,不過有人卻不忘閱讀電腦手機簡訊,那是在工作范圍內,工餘就在 Pub Happy 了•

只是當今世界,天災人禍,人們那有閱讀閒情,我國處於這動亂世界中還能找到一度忙里偷闲空间,為何不趁此爲自已設一休閒閱讀空間•


與聽眾互动:
# 在文學創作中,你爲什么偏於小說創作?What about the others?
*那是我與文學接觸有關,因為小說的佈局誏我迷惑了小說•有人說散文是寫作通行證,我卻先寫了小說、後才經營散文、新詩...我也喜爱阅读唐诗宋词,特别是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因爲古人誏我登高,進入古人最高境界,不過我不喜歡那些擺頭搖腦閱讀古文之癖,因爲我也裁倒在新诗,不論寫實或後現代•
#你說環境可改變一切,包括寫作閱讀,請問你要怎麼面對?
*人總要面對現實,逃避現實最好是回到寫作原點•若是你曾讀過我的小説,就會發覺小說的主角就在逃避現實中,我們之間曾有許多理想主義者,他們曾經參加改造杜會運動革命者,至今還不能擺脫死框架,喃喃自語•••。
#你說我們這里跟日本閱讀風氣有差,請問你怎麼評估?
*我在日本一小鎮曾住過一陣子,以我平日觀察日本人的讀書風氣是由平日生活養成,互敬相鋪而成,尤其對長輩的尊敬•而我們這里讀書風氣較差,有一次我參與一讀書講座會,主持開幕卻是一位平日不讀書長者,引起台下吱吱私語,事後有人提及沒讀書也能致富•讀書與致富本是兩碼事,可是卻有人把它硬串起來,我們杜會風氣奇差,自然引來心中疑問•

#「與聽眾互動只限三個提問,講者各別回荅不超過五分鐘,那是出席一寫作生活營發言摘要發言。」

19•12•2011。重新整理

武松殺嫂



先知道有「武松殺嫂」後才知有「水滸傳」•原因孩提時候隨大人到「戲園」看戲,看的正是「武松殺嫂」劇目,在孩子心目中那是真人真事充滿血腥打鬥,發生在眼前的舞台,在我幼小的心靈引起巨大的震憾。
有次我們聊起武松話提總離不開「打虎」、「殺嫂」•
「我喜歡三碗不過崗,武松醉酒打死吊眼虎」阿輝說•令我想及演武松那瘦如柴骨的小生,在過崗時打虎與老虎演出的互動•
「只有過了幾招,就見那老虎氣喘如牛坐在台上•」有人插了一句•
「反正是死定了,早死晚死還不是一樣•」我回應「看了一點都不過隱•」
只是不知怎樣很少人提及「殺嫂」一事,因為在我們心目中它涉及不守婦道的藩金蓮與西門慶偷情幽會一節•偏偏我們之中就有人名叫金蓮的女生,每次有人提及總引來一陣哄笑,「我又不姓潘,笑笑笑,笑什么?笑你娘!」每次有人提及「金蓮」總是引來抱着桃戰的金蓮、金蘭姐妹的眼神•也不知為什么我家附近就有「金連咖啡室」生意可好,是我們放學歇腳的地方•
「還好那個連字缺了草頭•」阿輝敏感的回應•而我卻夢幻在不遠處迷濛見到三碗不過崗酒旗引風招展,再過去就是一個小山崗,沿途只是一條少人走過的山路,雙邊都是未開發的山林地帶,每次路過那里我們總是加快腳步,深怕吊眼虎出現•
可見武松殺嫂劇情對我們心靈影響之深,而且我們是在唬嚇中長大,亱間啼哭不眠,大人總是在旁唬人,再哭虎姑婆要上門抓小孩了•印象中的虎姑婆是一位人身虎頭穿着古裝服飾的老太婆,專門前來抓夜間不愛睡的小孩•
有次阿輝路過山崗,故意放慢腳步,他說期待奇跡出現,因為有人言傳在那里發現了山君的腳印,甘榜羊隻無故消失,大人敏感莫非是山君的傑作•
「聽說吃完了羊群,就開始吃小孩了•」山君的代言人的一番話引起村里母親的恐謊•
「阿引,放學不要在街上溜踏趕快回家,那東西只待曰落時分才出來吃人」母親每當上學總是嘮叨的分咐,只有阿輝卻在夢幻當武松期待吊眼虎的出現•
第二天,大家都圍着阿輝好奇地問着:「怎樣?怎樣?•••」。因為沒有吊眼虎的出現,阿輝當不上了武松,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有次我們聊起兒時趣事,阿輝才揭露:「你以為我真的在那里等死,等吊眼虎的出現?」原來待無人時,他也快馬加鞭跑回家去,「只有你們這些傻瓜才相信•」說着引來一陣哄笑,不知自笑還是嘲笑他人是傻瓜•不過吊眼虎只是山中的傳說,誰都沒見過它的蹤影•
提及「武松殺嫂」最初印象來自舞台演譯,只是舞台演譯過份強調「殺嫂」部份,突出武松亱守靈堂,武大鬼魂出現申冤的恐佈,最後武嫂殺嫂的血腥強調•長大後在戲院看過七日鮮黒白廣東片子「血溅獅子樓」,武松尋仇與西門慶武打場面真是好過隱,後看邵氏出品一系例片子,其中亦有渉及「武松」故事情節,可見不同板本的演譯永遠受到影迷的歡迎,也似懞懂讀過「水滸傳」章回小說•近日在網絡追讀(看)「新水滸傳」(連續劇)讓我對這部中國古典名著進一分的了解,在知訊發達的今天,究竟有几人再囘頭追讀章回小說,但在一書展卻意外發現這些中囯古典名著珍袖本,在我沉醉於翻閱中,突然聽及有人呼喊我的名字,回頭一望,「你不是那個不姓藩的金蓮嗎?」
「多年不見你還是老樣子」
金蓮突然出現在我視線中,背後站著一位身裁肥短的一男士•
「我姓丁,叫我小丁好了•」喲三寸丁,莫非是現代版的武大郎出現,想起武大郎自然提及阿輝•
「阿輝死了,死在一交通意外•」金蓮眼光突然失去光彩,淡淡地•我的心臟突停了半秒鐘,彷如世界一切圴處於停頓中,待我恢復知覺,依舊人山人海看書的人群,只是不見金蓮與小丁的蹤影•他們的出現是否在暗示阿輝逝世的跡象•
阿輝年幼的夢幻就是想當打虎的武松,想不到長大後卻斃命於鬧市市虎咬嚼下,是否是命運造化,不禁令人感嘆不己•我和阿輝都不喜歡西門慶,因他生性風流,作犯奸科,奸滛人妻•有次路過金連咖啡店前他突然心血來潮找我决鬥,把我當着西門慶假想敵,上演一拙血濺獅子樓,遭我拒絕,耿耿於懷,也形成在他死後,我今日對他的虧歉• 有人說生命過程,就是一本寫好的人生日誌,無論如何都不能更改,除非在來世中•••。

12•10•2011。

早年遠赴婆羅洲山水



早年遠赴婆羅洲山水,一窺熱帶雨林,由於內陸交通不便,受盡煎熬,不盡話下,只是無形中這種另類登山涉水之旅,讓人靈悟人與山水共識,體驗山水美妙,要感激身上背着相機踏上攝影之旅。
早年與中國攝影大師郎靜山相遇於沙巴哥達京那巴魯,大師已是九十高齡,仍然活躍於攝影講座與影友交流中,過了幾年還在台北慶祝百歲誕辰,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際,突然想及大師,如果他還建在的話應屬晚清年代之事•所以今日有人提及攝影能誏人延年益壽,就是這碼事。
攝影使人走出室外,面對自然,只要上路、隨時都能與美相遇•早年魯巴河龍舟赛大典,在成邦江攝影家黃維豪(ARPS)家中作客,喜見來自古晉攝影大師黃傑夫先生,他就曾經告訢我,攝影活動誏他走出戶外,那是很好的体力運動,那時大師年已過了一曱子,還是健步如飛,身手非常敏捷•在我的印象中,大師早年的婆羅洲攝影活動始於詩巫,後涉及第二省魯巴河內陸一帶•在英殖民地時代,他是官方攝影師,隨從殖民地官員走訪拉讓江上游長屋,當年所拍黑白紀錄照片已成今日攝影經典,受到國際傳物院的珍藏,其攝影路線圖與風格也影响下一代攝影追隨者•詩巫早年攝影鐵三角:林寶昌、孫麗源、曾衍財的作品中,均能尋之大師的味道•他們遠赴拉讓上游流域活動地區只限加拿逸、桑、加帛附近長屋一帶,也能拍出動人精采畫面,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而魯巴河內陸山區,則是大師心中的桃花源,他數次走訪那里拍了一系例的婆羅洲熱帶雨林經典人文地理畫面,卻成今日保護雨林生態的底柱•婆羅洲內陸的大量伐木,破壞了大自然生態,影响民生,昔日畫面早已淡出,唯有在夢里,或舊照片尋之,不禁對早年攝影先驅粛然起敬•
早年攝影本是屬於影樓師份內事,人們上影樓照相,只不過爲了政卷所需,或家中節慶着為記念留影,間中也有各別活動,友人親人合照着為分別留戀依据•上述提及攝影鐵三角都是業餘攝影發燒友,林寶昌本為銀行認職,後開攝影行,兼賣土著手工藝品,後赴長屋收集古董,因天生喜愛我國天然山水風光,因此拍了無數內陸山水人物經典照片•孫麗源本認職於洋行,後兼職英文扱章攝影記者,天性愛好攝影,業餘時間從事攝影活動,後與友人創設「詩巫攝影學會」,是該會創會者之一•後負笈海外,從事木材業,至今還建在,依然參與攝影活動•曾衍財為士庫(洋行)高級職員,從事推銷業務,走訪拉讓江上游流域小鎮,沿途也拍了不少紀錄風光相片•另位影樓教主羅日勤創業於詩巫打鐵街「首都影社」,為了業務所需拍了不少詩巫街頭巷風光相片,想不到這些寫實畫面卻紀錄昔日城市舊面貌,成爲歷史擋按的依据•
這些昔日舊照片,只有林實昌、孫麗源結集出版,其他則遺散人間誠為可惜•如今婆羅洲山水早隨着拉讓江日益濁黃而失去昔日風采,昔日舊夢難尋唉•近日巴貢水壩建成造成水位降底,欲前往布拉加己是死路一條,唯有從民都魯陸路前往•


08•11•2011。

Monday, October 14, 2013

重陽登高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在中國正是秋高氣爽登山的時刻•那年我在福建一景點,忽然遇見大批登山人群,來往於山路間,原來當天是登山季節,怪不得公園內菊花盛開,到處充滿春花秋菊的氣份,只是想及昔日共逰的友人也不知去向,確有天下沒有不散宴席的愁緒•有次路過香港訪友,與友人共赴獅子山一逰,那天正是重陽節,香港是公共假期,是市民接近大自然的良機,只是自此之後,遺憾的是友人早已移居加拿大,只有聖誕節偶而寄來聖誕卡,後來爲了環保也把卡片省了,就在重陽節那天電郵給他,祝他與家人重陽節快楽,只期待他還沒忘了我這遙遠的砂拉越友人的節日問候•也曾參加過一冬眠文藝社,早年文友還选在重阳节不登高却相聚於酒樓吟詩作詞,如今激情己過、依稀留下記憶的唏噓•
在我國知道重陽節的人並不多,早上要不是撕下日曆提醒了我,今天是重陽節,我还蒙在鼓里,因爲我們這里終年都是夏,一雨變成秋,試想在多雨的季節,登山不易,當然難遇國外登山客到訪,重陽自然而然遠離春節、清明、中秋,無形中脫離華人習俗的節慶•
重阳在故國秋收之後,秋色映山紅,出遊之人如過江之鯽•古人過重陽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後又添加敬老、登高吟詩•
賞菊,只因菊花在重陽節盛開怒放,成爲習俗,古書「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亦有記載,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厦中前軒後輕,望之若山,曰'九花塔'。"
登高、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漢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逰玩觀景之記載•人們登高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古人記載'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爲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古代文人對自然界的敬昂正如賈島詩中所云: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因此登高飲酒賦詩早就有之,唐代王勃于重陽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重陽節有佩茱萸、簪菊花之說,因此重陽亦稱茱萸節,菊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促見其玍命力强•在屈原筆下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已有了菊花酒•
古代墨人雅客於重陽也在飲酒賦詩中,留下不少墨跡•
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一詩中輕吟: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鶊,秋花何太苦,䢮此兩重陽。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陽」詞云: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玉枕紗廚,半亱凉初透•東離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黄花瘦。
清代詩人李士英的「重陽偕友登玩河樓」千秋落葉隨風走,万里長江貼地流,村圃雨余鴉噪晚,關山霜冷雁鳴秋。
近人毛潤之的「釆桑子•重陽」詞云: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郭江天万里霜。

这些古诗词写景写情,憂國憂民,百讀不厭。

05•10•2011。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因此,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1989年,我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作為老年節。因此,今天也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生效後,我們迎來的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那麼,為什麼將重陽節定為敬老節呢?
  在中國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因此,重陽節寓意深遠,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重陽節懷有特殊的感情。
  重陽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季秋九月,“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入,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那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習俗。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遠遊》詩中也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的詩句。不過,這裏的“重陽”是指九月九日那一天,當時還不是節日。而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據考始于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把重陽當作一個節日,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饗宴高會。”到了魏晉時期,重陽節又多了賞菊、飲酒的習俗。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余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于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于重陽節的著名詩篇。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其由來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災,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辭青”。
  登高避災源于漢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故事。桓景是東漢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輿北)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然而,《續齊諧記》不過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晉代葛洪《神仙傳》卷五記載,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街市小官),後來跟仙人壺公入山修道。可是,桓景其人在有關東漢、三國時期的各種文獻資料中均無記載。後來的《宋書‧符瑞志》中倒是提到過東晉成帝時有個叫桓景的太守,但時間上已相差了百余年。顯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于古人對山岳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採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溫幹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對山岳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聖。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我夢见我们在排话剧


在沉睡中我做了一个怪梦,我们在排演一拙独幕剧,事后我跟着周围朋友提及,他们似乎不感兴趣,什至有人说:“多無聊”,也有人認为“怪人怪梦”好心人则说最近天气闷热,久不下雨要多喝水.
“天不下雨、娘不嫁人”不知谁插了一句.
”你的娘不嫁人与我無关.”也有人这么说.

“伱说说看演什么剧本?”
“是啊.没有剧本,那戏怎么排?”
想不到有人認真起来,我一時慌了起来随便塞了剧本“風雨三条石”
【突然肚痛如则】
...
解放之后,回到房里,壁上时鐘报讯4:54 am
繼續做你的夢,不過Chicken在啼,黎明時分將至,只是窗外一片漆黑,我似乎見到魯迅筆下"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附近都沒有回教堂,怎麼遠處卻傳來教堂的早禱聲,時間告訴我:今天是哈芝節.
我也忘了昨夜的夢.

14.10.2013。
5:08 am

潮州蕉柑



每當農曆新年,家里總不缺一木箱裝訂,油墨打印「中國、汕頭•」內裝則是澄黃金色的橘子,來自南中國的唐山情結。

每當農曆新年,母親總是攜帶我們向周遭親戚拜年,手中總是拿着澄黄的橘子,長大後才知那是吉祥如意之意,橘即吉也,那個橘就是我們所謂的潮州蕉柑,毋親是潮山人,卻在番平出世,從沒回到故鄉,卻有說不完的潮山故事,那是傳承自外袓毋,母親嫁過來不久,外祖母便撤手帰西,据說母親長得像外祖母,我的像貌卻像母親•毋親過逝八十五歲,在她那一代人中,給我印象深刻就是隔壁鄰居的沈大嬸,也許同是潮州同鄉,因此走得異常親近•只見新年期間母親前去拜年或沈大嬸回拜見面時,雙手總是拿着紅柑彼此祝賀。

而我家與沈家走得那么親近又非親非故,實在是另類•只是沈大嬸有拜月娘的習俗,每逢元宵或中秋,在祭拜月娘之後,隔天我們都有潮州粿品好吃,那是潮州大嬸受小孩歡迎的原因•過年時節她依舊會包一元及二毛錢銀帀紅包給小孩,她的觀念一向是不在乎紅包內鈔票多少,而是封外那張紅紙,保平安讓孩子快高長大•
有次潮州大嬸走訪毋親,恰巧遇上同屋林大伯與妻子吵架,潮州大嬸熱忱前去勸架,在拉扯中林大伯的沙籠突然從腰間脫落,裸露赤身,令在場圍觀人群驚呼大叫,也令林大伯尷尬不久已,事後提及也令大嬸臉紅三天。

那時我們那里雖裝有自來水,但村民一向節儉成性,冲冼還是到附近紅水溝,那天見潮州大嬸從紅水溝匆匆帰來,圍着黑色沙籠,雙腳沾滿鮮血,那時她已身怀六甲,走到家門口立即暈倒,引來家人的驚叫•後來聽說她在沖洗中,不留心從滑石上跌倒而釀成大禍,孩子留產了,卻保住大人生命•從此引來後遺症,雙腳逐漸癱瘓,行動不變,再也不走訪我家•最後消息,長久病痛折磨,對生命失去信心,趁家人不在從屋前樓梯躍下,當時正恰詩巫漲大水,家人發覚已經太遲了。
隨着地方的發展,早年居住的木屋早己拆遷,也聽說沈家早己移居至拉讓住宅區,從此失去音訊•只是每到農曆新年,潮州蕉柑上市,我對昔日鄰居,潮州大嬸一家人懐念特別多。

20•01•2012。
7:02 am

Saturday, October 12, 2013

阿威中風了




家里突然斷電,打了电話給阿威,接電話是他的堂兄說阿威中風了,躺在醫院,那是一樁令人心寒的消息.阿威年紀還沒超過三十,是電氣技工,前不久因車禍也把那輛陳舊的老爺車報銷人也躺在醫院,出院後乃踏上工作征途,因為他手上仍有許多工作沒趕完.阿威人生得木納,正如閩南語所謂"沒嘴舌".只是那次車禍之後忽然開開竅,話也多了,令人應接不暇,問一句頂三句,说了再說,好似有魚骨梗在喉舌,不吐不快.我家電器均由阿威一手包辦,上至衞星頻道,下至電電視器材,只有電腦例外,因為他是電腦門外漢.阿威平時忙得見尾不見頭,活動的地方分佈在泗里街、古晉、美里、什至加畢長屋.主要是包裝電氣工程,遇有地方嘉年華會,電源供應均由他承包.看他工程滿滿,但卻負債壘壘,一生歉了一筆胡塗賬.這是阿威一生失敗的地方,如今阿威中風了,怎麼辦?不過他的合夥人還充滿信心,因為阿威還年輕有的是青春.
12.10.2013。
02:43pm

香港來來去去



香港人走路速度好似趕著去投胎,都回歸了,香港依舊是香港,滿街都操廣東話,港式䇦語,若是你講華語,對方一定以不耐煩的眼光瞧著你:「台灣來的?」
有次我回應:「我像台灣來的?」
「東西要買就買,我沒時間呀,我要開戶做生意•」
想不到對方操那半生不熟的華語,在驅趕人了,我只好摸摸鼻子,走人!香港人對外來逰容雙重標準,则看你的肤色,那是经过百年殖民统治的效果•
有次我問路,講華語,沒人理,講英語湊效了•心想香港真是一個奇特的社會,於是朋友告訴我英語是這裡社區的第二語文•我學乖了,在香港出門開口閉口就以英語居先•
「黑鬼要吃什麼就快點講•」
大概我膚色長得黝黑,被人當黑鬼,在小販中心那一餐肯定吃不下,臨走時我回敬了一句:「香港佬,說話要積口德,乾淨些•」我講的是華語,也不知他聽到了沒有還是聽不懂,他依舊在忙著,妻在旁把我拉開說:「你太小氣了,誰叫你曬得這麼黑•」真悲哀在中國的土地上,聽不懂漢語;令我想及父輩有位"先生"只懂得英語,有次他的洋人上司拿一份華文文書叫他翻譯不出,而遭到羞辱,從此他改穿唐装馬掛上班,成為一個如假包換的 China Man•
香港雖回歸,依然保留英殖民色彩,只因鄧小平那句"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只差落下的米字旗•在五星红旗与港旗旗帜下,天天有人在示威逰行,也不知在抗议什么,每年六月都举行烛光会在悼念北京[六四]运动亡魂•回帰前,香港是民主廚窗,那時我們到了香港,就跑到新界一山頂上,以望遠鏡,好似间谍行为,一窺邊界的中國大陸,觀看駐紮邊防軍的操練情况,只是好奇心罷了•那時中國的官方影子就是新華社,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十、一」國慶節,中資機構大放光彩,周遭紅紅燈籠高高掛,五星紅旗到處飄;十月十日雙十節,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插遍了山區貧民窟,那是大陸跑出來,又去不了台灣的難民,天天有人偷渡過來,香港就是反共親共兩極化•三聯書店親共文化書刊大本營,至於親台文化中心的光華社就沒那麼風光,亞洲出版社、今日世界則出版了不少印刷精美書籍,而且免費增送的政治宣傳品•民報書刊居於中間,則投香港人青睞,那時金庸武俠小說在台灣則列為禁書,因為它在香港左傾報章[新晚報]連載•香港人沒藏書習慣,因為住宅空間狹窄,只能住宿,報紙看完就丟,檢到當天報紙也很自然,有時在地鐵還能找到人家看過就丟的"口袋書"•若是你精打細算,根本不用买報,一早到車站就能檢到當天人家看過丟棄的報紙,早年還有以廣東话書写發行的報章,這些報章立㘯各異,因為香港是一個言論自的國家,自由尺寸令人驚訝,黃色雜誌,娛樂八卦,狗仔隊無空不入,許多藝人也是靠这些小报八卦走紅,這些藝人口中對緋聞保留法律追究,實際上都是口是心非•
1949年後,香港便成為東南亞提华语影片基地,因為大批資金從上海遷移到香港,當時三大影片公司:邵氏機構,國泰電影機構,長風新集團,形同三國鼎立,前二者為右派制片公司,他們都擁有自己的攝影棚,後者則租自淺水灣電影棚,為了政治關係,各立门戶立㘯鮮明,也照成影迷的派系,當時所謂"香港自由影人協會"冷戰時期,每年雙十界都到台灣朝拜•
那時我與同學們多看長城、鳳凰影片,偶爾也看新聯電影,那時大都是黑白片,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這些所謂"健康"影片有點類似清教徒味道,卻強調勞動人民形象•久而久之,我們也尋之自己心中偶像,列如:夏夢,石慧、傅奇、陳思思,關山、喬荘、龔秋霞等人,這些人早已息影,消失在銀幕上•
在文革時期,香港左翼影片公司也受到沖擊而停產,待文革之後欲想再度重來,早與社會潮流脫節•早年長城電影制片廠的確拍過不少好戲,如今提及也讓我們那一代人津津楽道,只是後来電視讓電影走入歷史,至今還有幾個人買了票子上電影院•只是至今還能在錄影店找到制成DVD邵氏早年影片,只有國泰機構、長城影片不能尋至,這些走過歷史的點滴,只能令人回味•那时電影雜誌也應運而生,列如:[南國電影]、[长城画报](後者被當時聯邦政府嚴禁而停刊•)拥有众多影迷追读•
提及香港電視劇,由於提材生活化,故事吸引人,就像發生在左鄰右舍•現代人多在家裡泡電視劇,也少上電影院了;香港近代新銳導演作品,戲院、盜版同時上畫,任憑觀眾選擇•
我們跟台灣相近,除了言語,歌仔戲溝通外,香港早年则靠電影、近年却靠電視連續劇也不無關係,尤其近年來香港歌星充斥電視畫面,年青一代誰不知香港歌星除非是白痴,雖然有人批評港台文化灰色腐蝕,但歌照聽、舞照跳,也附合了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不謀而合•
早年赴香港進關卡縂要見殖民地官員的晚娘面孔,相機也不能放過,鏡頭一按,底片報效一張,洋人入關縂排在前頭,才論到膚色人種,執行官員威風凜凜,也忘了自家黃皮胅黃面孔,真是馬兒不知臉長,只是九七期限一到,引起大量移民潮,如今風水輪流轉,也換來一張喜皮笑臉,所以有人說香港人夠現實,正如潮州人所謂"地果涼、地果坐"•
我有幾位早年北歸同學,文革時期跑到香港,"97"一來紛紛移民加拿大或新加坡,就是回不了砂拉越,有次以逰客身份到訪,幾位昔日同學為老友接風,提起往事真是不堪回首話當年•從前路過香港曾與"留港"同學相聚敘舊,他們可請你喝茶吃飯,就是不能留宿,怪不得我在公園就常見大批港人搖著扇子在那里下棋乘涼聊天,想起一家八口一張床也見怪不怪了•有次香港友人到訪,見到我們這裡小孩各擁一間睡房,對香港人而言真是天方亱譚•
07•04•2013

Friday, October 11, 2013

高處不勝寒



詩巫中華文藝社的會員大會,總愛選在金囍樓最高層的包廂,而且又沒電梯,一口氣欲登上第四樓,年輕的會員沒問題,年過半百的就得像烏龜那樣走一歩算一歩•所以陳耆有先見之明,推說是另有約會,不能出席;那天我在出席老友兒子小登科,就見他拿著拐丈前往,促見酒樓的四層樓對他已是高處不勝寒•
時間過得真快,早年為了攝影關係,我們結伴同行,顧了長舟費了三天兩亱直闖拉讓江原頭水之源;我们還英雄弍征服了北婆東南亞最髙峰凱旋歸來轟動了全市•
曾幾何時,㱑月摧人老,自從拿起拐丈,是否婑了半截,仁者見知,但在不服輸心態下,他自感青春只不過閃了腰,還經常出席國際攝影展覽會議,他說朗靜山百㱑之際還活躍攝影界,上了黃山•
令他遺憾的是當今一代年輕攝影者,不但器材先進,還先後考取攝名銜,名副其實攝影家,你就是整天拿出箂卡也是應付不了來勢洶洶的浪潮,只好自身引退,嗚鼔收兵,真是拿得起放得下,令人佩服五體投地•只是引退前還出版了精裝彩色影集一本,讓後人記得曾有這麼一位出色的攝影名家,留名天下•
今日他已是書藝學會掌門,中國山川名水都有他的足跡,也曾回鄉舉行個人展,在中國大陸人心目中,於海外華人留下驚鴻一瞥•
陳耆就是陳耆,早年共軍席倦大陸,他本是湖南名門之後,逃亡到了民主之窗的香港,究竟赴美還是去了海峽對岸的台灣,命運安排他選擇了後者,大學畢業剛好接受了來自南洋華文中學禮聘南來執教•
他最討厭他的學生每次問他幾時回台灣,他根本把南來當著最後一次的南移•中國,台灣呆不下,南來結婚生子,什至老爸逝世也埋風調雨順的南洋,在這裡,落戶生根•只是那些乳臭未乾,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還問他幾時回台灣,怎麼不令人發火呢?他也不客氣回應:你為什麼不問你的老豆幾時回唐山!
算來陳耆將近八十了,他那豐富的人生經歷,多姿多采的生活經驗,足夠寫一大本五百頁的回憶錄,而他桃李滿天下,若每人手中擁有一冊,則是畫上他的最大心滿意足的休止符•
28•04•2013。
2:42 pm栾雜

Wednesday, October 9, 2013

你穿倒转了



~与众不同的对话.

你穿倒转了,把褲当衣穿,把衣当褲穿,你说这是时尚,还嘲笑我老土,趕不上朝流,我说这是那门的邪呀.你说这邪來自韓國.
韓國人真臭美...【伱忘了你于中的智能手机,再也不是蘋果了】
知道利用廢物.
那是环保,穿过衣服並不丢棄,经过拆剪,重新组合,另一件新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人人均报以惊呀眼光,新款服饰驾到.
【你忘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你服不服,世俗眼光总是來自愚蠢的腦袋瓜.于是產生了相对论,在现实中.流行时尚,一向盲從,只知跟着人家皮股走,上帝给你一双眼,你给上帝什么呢?毎次闷心之问,荅案縂是难以置信.
10.10.2013。
1:26 am

Tuesday, October 8, 2013

忘情水



紀得[忘情水]本 是一首由刘德華所唱的流行歌曲,也不知怎麼、成為時下年青人的飲料.有次我問及咖啡店的小妺,什麼叫"忘情水".她说就是中國荼放糖,所谓中國茶即烏龍茶也,放糖味道如何,沒嚐过,[可能苦澀交加]也不知当代年轻人囗味如何.【來一杯忘情水】时尚年轻人高声地喊着,旁人均抱以羡慕的眼光引來得意的神情.當今社會Smiling face with open mouth and smiling eyes貧不笑娼,時尚成為過路的標誌 ,人人喊卡.忘情水呵!忘情水.说不定攺日來一杯”弄沟水”即咖啡渗牛奶精無糖,当代健康飮食习惯少糖少塩也.後來某人告诉我”忘情水”是苦与甜的回味,是否如此怙且听之.总之喝在囗中,五味杂陈,那也是飮料对舌蕾的挑战.若是过份敏感拉肚子,只好直搗黃尨也無妨,正如阮家鄕话”有吃也有放,那样軽鬆快活.只是忘情水岀了拉让江口似乎失去効力,人家都不知为何物也.除了”忘情水”外也有sky jucies 即矿泉水的别称,总之现代飮料各有Ideograph for ‘existence’别的称号,你不知则被認为赶不上时代了.後來我發觉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号皆來自网络的传播.网络传播比流行病还快,于是大家都中了病毒.
08.10.2013。

人山人海



十月是中國國慶黃金週,其人流活动,出现令人感到可怕的画,就以九塞沟而言,几万逰客卡住在裡面,出不來面对欲進入同样的逰客,各不相让,北京每天都要處理几十万噸逰客丢下的拉圾,逰客佔据了景点,拍照都是团体照,这样的地方谁敢去.應驗了在家千日好的古訓.說明了出門該選在低峯期,【什么时候是低峯期,連我也不憧】不用你推我㨈,出門旅逰旨在休闲,何必自討没趣,虐待自己.在电视画面见到不文明的逰客爬在景点文物上,见到大陆的涵养与道德,说來中国历经政治的风风雨雨已纽曲了人性.一个广州市的人口就超过新加坡,所以李光耀䏻管理一个新加坡並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新加坡的整潔与规范让人感觉死气沉沉,早年我一住在新加坡的侄子來访,他感至兴奋异常,因为他听到雞啼声,因为在他们世界中雞隻皆來自超市的冷冻櫃櫥,听到蝉叫声以为世界發生了什么大事;所谓”人山人海”根本不可能,见了电视画面,把他嚇呆了,这样的國度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吗?还好一陣台风把这些人渣掃光了,因为台风登陆已是黄金週结束的时刻。外国人渡假只买一个假期,到海边晒太阳吹海风,亚洲人出外则要撓地球三周,你说是吗?
09.10.2013.
2.04 am

Monday, October 7, 2013

记忆猶新那㘯争夺战


〜虚擬小说創作

在七十年代,我國就开始了全國大选,包括了國、州选举,什至巿议会也通过民选•那是左派政党与右异联盟对持的年代•

砂拉越人民聯合黨拥有广大群众基礎依旧的组织,包括文化界,工界领袖与联盟的右异政策相反,大选一來总引起一陣政治的反弹,联盟均採取政治高压手段,閉封進歩报章,许多人士不经过審查被捕入獄,失去自由,什至牺牲生命••
就有烈士的產生,萬人群眾抗議大會•
"6•4"黨慶在古晉舉行,百花河農村群眾發動捐助了大批果子蔬菜以船隻運送到貓城,以赤誠的心對黨獻出愛黨愛人民,那時拉讓江一片紅,震撼了右異的聯盟政權•
我就與同志們趁著愛心的船,駛出拉讓江口,在船上我聽及了老楊的故事•
[在反英反殖斗爭中,我們不幸落入敵人的虎口,被送到七里集中營,也是被扣壓一艘木船上,那時南中海正捲起驚濤駭浪,我們的雙手雙腳都被鐵鍊扣住,有人低聲哭泣,有人哼著革命歌曲•]
[那時我突然想及•••]老楊停頓了一下,接著說:[要是當時船隻沉沒,我們不是葬深怒海,成為大海的祭品•]
這時有人在朗誦: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渡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而悔恨,也不因忙忙碌碌而愧疚•••那是"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肺俯之語•學弟春得因擁有該書而遭到政治部扣留,後通過家人營救變相出國留學,幾年後已擁有執照醫生,回國仍不消他對政治的熱忱•

那年全國大选,砂拉越人民聯合黨,通過幹部到長屋發動群眾前來支持後選人站台,管住包吃,那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行動室指揮部門發動了巨大的作用,上百個自願廚師在廣㘯搭起帳篷大顯廚藝,上百個洗滌好手把大家吃完殘羹剩菜洗得一塵不染,把廚具沫得乾乾淨淨,你見過這樣的奇蹟嗎?那些黙黙無聞的群眾為黨付出了巨大的奉獻,從不計回酬,把青春獻給祖國•
投票那天,行動室發動了上千工作人员,以一對一,力劝群眾走向街頭,出來投票,打倒聯盟政府•這些工作人員分別組成小組,大街小巷無孔不入,指揮井然有序,令人看儍了眼•許多群眾自願上街載了選民到投票站,晚間群集計票中心,關心開票結果•
早年砂拉越人民聯合黨,有著強烈的斗爭經驗,只要登高呼喚四面八方各路英雄頂身而出,創出神話,聯盟政府經不起改革浪潮的沖擊,在大時代影響也逐漸轉型,因而有國民陣線的組織,黨為了形勢的改變不得不加入,那時引起強烈的反彈,許多群眾感到被出賣,黨的活動一度陷入底潮•
隨著㱑冃流逝當年青春喚發的年青人如今早已老老垂唉,都過了一甲子,有的早已隱退,有些還在關心國家命運•只是黨在轉型中也逐漸變質,被人民垂棄,在歷屆大選中逐漸走入歷史•

07•05•2013。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在此祝大家生日快樂•
正月初七,令人想及客家菜:客家擂茶七樣菜,普天同慶習俗,只是有人言及新春期間不宜加入苦末,以免來年過苦日子,我卻感到缺乏了苦末,擂茶便黯然失色,不如苦盡甘來吧•

客家擂荼在此並不受青睞,因為我家園圃都是乾盤麵、鼎邊糊的天下,只要你一踏入新福州,一定会愛上述褔州美食,正如食神楊善賢弟說人人都Like it.傳統鄉下客家媳婦还能煮岀十幾種擂茶菜色,我的外祖母是地道客家婦女,嫁給祖父是朝汕人士,早年居於石隆門,從事採礦生涯,在一次設下陷阱補臘,不但沒捕到臘物,卻意外臘死了人,害怕死者家屬報復尋仇,帶著媳婦往大森林方向逃亡,留落在深山密林亂撞,最後流落到拉讓江畔,從事開墾山林,過著鄉野生活,從舅父言談中,張家已成為傳統潮汕家族,也沒聽過外祖毋跟她的子女講過客家話•据說外袓父在暹羅娶有潮州大娘,並生男育女,來到古晉討生活再娶客家女為妻,也忘了在暹羅的髮妻及子女•小時候見過外祖母,在哥楽島種植老葉為生,那時外祖父早已不在人世,靠了一雙手養活了一家大小•聽母親提及外袓母雖是客家女,自從嫁給外祖父,嫁雞隨雞,嫁猴滿山跑,嫁夫從夫的規範下,早已成為地道潮州婦•外祖母的娘家是否還在石隆門,始終是一個謎,為了掩飾身份她從不與子女提及石隆門的一段採礦生涯,加上當時資訊不發達,外祖父夫妻像斷了線的凨箏,蒸發在人間,更何談客家美食•

早年在都門只知吃香港早點、檳城小食、•••。爲了改變口味,在OUG 找到了「笑姐客家美食店」,在菜單上尋之客家擂荼、梅菜扣肉、咕嚕包、亮豆腐•只有擂茶那苦末味道令我又愛又恨,吃在口里甜在心中,据我客家老友言及隨著城市生活的改變,如今客家美食已非正統,正如在都門的檳城小食,與當地料理也不是原汁原味•同時他也提及人日吃擂茶搭配的「大鍋飯」早已失傳,他回憶童年吃的大鍋飯卻難尋了•美食口感卻是令人回味,唯有在文字記憶尋之•
回到家鄉,也走訪客家小攤位,只有每遇周日才能吃到老闆娘親自泡制的客家擂茶,她原是石隆門客家妹,遠嫁詩巫,自然也帶來自家美食,識貨老饕還要以手機訂「貨」,才能品嚐•只是一次在回家路上,遭到摩多窃徒叮上,在爭奪中不但失去錢包,還跌傷骨折,養病在家,從此再也不能品嚐到她泡制的擂茶,今天是正月初七人日,客家人有食擂茶七色習俗,無端端地想起家鄉泡制擂茶的老闆娘,祝她早日康復。

30•01•2012。
1:26 am

母親要我嫁



除夕夜回到家里,母親在我背後張望,我心里明白,她在張望我背後怎麼沒有追隨男士出現,因爲去年也是回家除夕亱,為了杜絕母親的嘮叨,我承諾今年一定帶回一男生亮相在毋親眼前,結果我失信了,內疾得很,讓母親失望異常•

在我工作範圍內,男男女女都有,只是彼此都不來電,我愛的不一定引起對方的心靈共鳴,而對方有意者也不投我所愛,彼此相處均靠緣份,不來電又何故勉強•
「你家阿群也該找對象了,歲月不撓人,過了 30 就難了•」三姑六婆的議論卻是令母親倍受壓力,而我卻是議論紛陳的衝擊者•
每當回家過年總要面對相同的課題,真想學其他同事一樣過年飛到香港、台灣轉一圈,不過想及家中老姆枯寂一人,期待就是這一天,也不能令老人家失望•
我工作單位主管每次向我送秋波,人家都有妻室,我又不想當苐三者,破壞別人家庭又何必呢•
又是回家過年的時刻,我正愁如何向母親交代,剛好公司來了實習生,人長得帥氣又單純,正愁三天假期沒地方去•
「要不要到東馬砂拉越?」我試探•「就住我家,怎樣?」
誰知一拍就合,那年我真的帶回一男生回家,而驚動了左鄰右舍,我心理像完成任務,可是卻七上八下,萬一被揭穿了怎麼辦•
在除夕亱我們吃過團圓飯、除夕亱的炮竹响撤雲霄,令他感到這才是眞正過年氣氛,初一早我們共赴廟會,共逰花市,形同一對初戀情侶,我真怛心假戲真做,墮入情網,好吧就當我們是劇中演員,在毋親面前演出一拙戲•
回到吉隆坡後,我發覺他以情款深深的眼神直望著我,又充滿憂鬱神情•
最後擋牌的是:魚與熊掌如何決擇•
原來在校時他早已擁有女友•我說:「感情的事我不免強,一切由你決定•」
經過嚴厲思考後他選擇了我,拋棄了對方•不過有耳語:今天他拋棄了對方,可能明天他拋棄了你•我已顧不了那么多,愛情讓我衝昏了腦袋,事過半年提及婚嫁,我還到过北海会见他的双亲,他家中擁有巨大的椰園、果樹,家里从事土产种植業,在家中是老么,兄姐多人,多在店中幫忙,是典型守舊的商人家庭•
婚後我們居於共管公寓,彼此早出晚帰,那時他已調到巴打林再耶任營業經理,同住一屋簷下,見面少,話題更少,有天我提及不如我們分手吧,他沉默不語,也沒表態•
這時我耳中再次响起耳語,他的前女友還在等他回心轉意,這時我發覺我懷孕了,肚中懷著他的骨肉。

30•01•2012。
5:40 am

喜宴



新春期間,接到喜帖•
「記得帶你太太來•」主人熱忱再三吩咐•
喜帖背後托了長尾巴,未來的新娘子已懷台六個月•「那過門之後,不及三個月,就有孫子抱了•」
「那就是先上車,後捕票罗•」
「唉,現代人只要歡喜就好,那管世俗眼光•」
喜宴上,三姑六婆在吱喳•
台上一對新人在砌高達九層蛋糕,在喝交杯洒,司儀在說:「砌了蛋糕、喝過交杯洒之後•••明年今天•••」台下立即高喊:早生貴子•配合得天衣無縫•也引來三姑六婆嗤之以鼻,冷笑三聲,也不知為什麼•
這也不是白吃的午餐,東家早在門外設了櫃台,虎視眈眈,讓賓客入場前把紅包遞送到百寶箱,密封只剩一線縫,簽下大名,前去握手祝賀,彼此露出似笑非笑的顏容,因為一人要面對百人,開席百座的場靣,嘴巴早僵硬了•只是那批三姑六婆並不罷休當一對新人逐一向賓客敬酒的時刻,雙眼直往新娘子肚中瞧•人家才不是省油的燈,在服飾上包裝如衣得體,也不讓你瞧出所以然•
「別看了,你家又不是沒有閨女•」在旁的人實在看不下,情不自禁說了一句,掃了三姑六婆的興致•
真是一言驚醒了夢中人,誰家沒有待嫁的閨女,何去何從,前面只是一條路茫茫•只是宿命讓人無從決擇•
「你家阿慧也將近三十,還在期待什麽?」
那是三姑的心痛,每遇有人婚嫁,三姑聽來一切有意無意的精神虐待•阿慧是一顆炸彈,也是一家財團秘書,在大企業工作根本沒有閒情,除了工作還是工作,賠上了歲月也消磨了青春,也見過周遭同事分分合合,而產生厭婚的心态•
六婆家中的男丁,卻天天在換畫,不是你甩我就是我甩你的愛情逰戲•
「你家的阿慧給我著媳婦好啦•」六婆半認真地說•
「現在女大中大,看彼此有來電嗎?」三姑回應,心想你慢慢等吧,心跳一百•
女大不中留,家里只有糞便與閨女不能留,呸!那封建老頑固頭腦已不管用了,這是什麼時代了,還在食古不化•唉,不過想起來•••
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風中的呢喃不禁在耳中飄過•
這時台上的表演已接近尾聲、盤中菜肴已掃盡•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30•01•2012。
3:16 am

無煙戰爭•••



像是連續劇的劇情,高潮緊接高潮地搬演,又不是連續劇•也許我們太無聊,生活空虛,只有整天泡在電視機前的遐想吧•
就說「阿嬌愛志明」山寨版吧•
阿嬌年輕守寡,家里擁有四個小孩乳乳待哺•志明年輕喪妻,家里同樣育有四個子女,像樓梯一樣,一個接著一個,自生自滅,旁人看不過目,把這群可憐小孩托給褔兒院照顧,所以志明的孩子是在福兒院長大的•
當阿嬌遇上志明時,一個守寡歲月難挨,一個喪妻孤寂生活難擋,所以在乾柴烈火中上演一拙摶肉的人生•
消煙之後,總有定奪•阿嬌不是省油之燈,開出條件,志明唯唯承當,愛的滋潤依然還在,但酸辣接著而來•
志明拋兒不養反而前來照顧阿嬌一家大小•
不知不覺26年已過,志明為了阿嬌打拼,己拚出一間排屋,孩子都長大成人,家里擁擠不堪,唯有在外另租房子,另築愛的巢穴,過著二人世界•

年關將到,志明駕着麵包車,與阿嬌載著年貨到處到甘榜小店促销,也許過於拼命打拼,終於拼出病來,雙腳突感無力於行,平日生龍活虎,現在卻形同病貓•在住院期間,突感到對自家兒子的內疚,這時孩子都已成長,面對病危的父親不禁顯出父子情深的另面•
「沒有你的父親也沒有你們這一代•••。」父輩在旁不停的勸說•
「再說沒有福兒院的培養,你們也沒今天•」福兒院不但提供他們上完中學,還保送他們上工藝學院進修•
阿嬌與志明究竟渡過26個春天,不是一般眼中的一雙野鴛鴦,而是通過婚姻註冊的合法夫妻,只是到醫院探病時,卻面臨到志明兒女的冷嘲熱諷•
事後有人及:「反正在醫院已有人看顧,不在呼我一人••」。
只是在臨終時讓阿嬌看了志明最後一眼,那是咐了志明父輩所托•
「人家究竟是一場夫妻呵•••。」
頭七過後,阿嬌與志明的子女無煙的戰爭終於升級了•
阿嬌所住的房子雖是志明貸款所付,卻在阿嬌名下,動彈不得,只是「愛的巢穴」還存大量貨物,就以一把深鎖鎖住,一輛貨車,一輛汔車被駕走了,阿嬌被擋駕門外•
「我是志明的合法妻子、我有杈分得志明一半遺產•」由於志明突然病逝,來不及把自家名下產業過名給子女•
後來才知志明生前歉了一屁股債,追究起來得由續承人承擔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於是搬走了貨物,愛的小巢終於趨於清淨,只剩下阿嬌昔日種植的小花,在風雨中開得更艷麗。

Fen 5 2012。
6•58 am

Sunday, October 6, 2013

元宵亱



元宵亱,鬧花燈,就在炮竹煙雨中,我與街尾#的瀟瀟相遇了,那時瀟瀟十八歲,我二十歲•美女俊男相遇游燈河,也不知羨慕多少旁人•
只恨時間過得飛快,煙消雲散終須一別,決別就在煙水碼頭,靜靜望着船舫徐徐而去,心中不禁留下點點遺憾•
「幾時我們能再相遇?」我依依不捨•
「明年今亱•」她含情脈脈•
「我叫笙笙•••」我木納•
「我叫瀟瀟•••」她含蓄不多語•
這時船家已在高喊開船了,語言未盡終迎來一別的傷痕,遙見船舫消失在河谷的盡頭,心靈跌入失落的谷底•這時街道燈火突然消失黯然失色,我也找不到自已的身影•
年初九天公誕已過,期待的元宵節又到了,心想馬來西亜假日確是多姿又多釆,與友好結黨共撞天后宮,那里正遇人山人海煙花盛會,讓我想及模擬世界的瀟瀟•
「瀟瀟是來自模擬世界嗎?」我捫心自問•
突然眼見舞台上演出「鬧花燈」曲目,其中一昆劇演員不正是瀟瀟嗎?只是在人群擁擠中,我怎么也擠不到台前•
「瀟瀟、瀟瀟•••」我在高喊•
「明年今亱•」那是瀟瀟的承諾,她沒失言,而是我在這次承諾中仍然不能現身在她的眼前,那亱回家正淋上一場大雨,隔天臥病在床,心中懐念的是瀟瀟,是否是自古多情空遺恨!
「我叫笙笙•••」我木納•
「我叫瀟瀟•••」她含蓄不多語•
那是一個無聲勝有聲的極美境界,在我周遭旋轉不停•
朋友都不信我有這樣的際遇,更有提議我去看心理醫生,令我尷尬不己•在網絡上,何止千個瀟瀟網站,都是事不關己•也有人冒名留言在笙笙網站,相約在木祭山,那里根本是一個墳場,上書:「屍骨已寒」四字•
不管你是來自虛擬世界或現實中,總有一天讓我尋到你•
一個叫瀟瀟的女孩•為了她我日益消瘦,家人為我冲喜,憑著媒圴之言,在冲喜之亱,鑼鼓聲喧,喜氣洋洋,當我以竹子揭開紅色面紗時,即然是瀟瀟飄逸面孔•
「瀟瀟•••」我驚喊地叫做她的名字•「你是不是來自虛擬世界•」
「來自虛擬世界是瀟瀟,我是你的表妹潘潘•••」
「怎么你長得跟瀟瀟長得一樣模式•」
「別多說了,春宵苦短•」說著表妹把蚊帳一拉說:「行周公之禮吧•••」
那晚正是元宵亱、窗外月當圓。

#街尾:地方名、在河谷下游•


01•02•2012。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在此祝大家生日快樂•
正月初七,令人想及客家菜:客家擂茶七樣菜,普天同慶習俗,只是有人言及新春期間不宜加入苦末,以免來年過苦日子,我卻感到缺乏了苦末,擂茶便黯然失色,不如苦盡甘來吧•

客家擂荼在此並不受青睞,因為我家園圃都是乾盤麵、鼎邊糊的天下,只要你一踏入新福州,一定会愛上述褔州美食,正如食神楊善賢弟說人人都Like it.傳統鄉下客家媳婦还能煮岀十幾種擂茶菜色,我的外祖母是地道客家婦女,嫁給祖父是朝汕人士,早年居於石隆門,從事採礦生涯,在一次設下陷阱補臘,不但沒捕到臘物,卻意外臘死了人,害怕死者家屬報復尋仇,帶著媳婦往大森林方向逃亡,留落在深山密林亂撞,最後流落到拉讓江畔,從事開墾山林,過著鄉野生活,從舅父言談中,張家已成為傳統潮汕家族,也沒聽過外祖毋跟她的子女講過客家話•据說外袓父在暹羅娶有潮州大娘,並生男育女,來到古晉討生活再娶客家女為妻,也忘了在暹羅的髮妻及子女•小時候見過外祖母,在哥楽島種植老葉為生,那時外祖父早已不在人世,靠了一雙手養活了一家大小•聽母親提及外袓母雖是客家女,自從嫁給外祖父,嫁雞隨雞,嫁猴滿山跑,嫁夫從夫的規範下,早已成為地道潮州婦•外祖母的娘家是否還在石隆門,始終是一個謎,為了掩飾身份她從不與子女提及石隆門的一段採礦生涯,加上當時資訊不發達,外祖父夫妻像斷了線的凨箏,蒸發在人間,更何談客家美食•

早年在都門只知吃香港早點、檳城小食、•••。爲了改變口味,在OUG 找到了「笑姐客家美食店」,在菜單上尋之客家擂荼、梅菜扣肉、咕嚕包、亮豆腐•只有擂茶那苦末味道令我又愛又恨,吃在口里甜在心中,据我客家老友言及隨著城市生活的改變,如今客家美食已非正統,正如在都門的檳城小食,與當地料理也不是原汁原味•同時他也提及人日吃擂茶搭配的「大鍋飯」早已失傳,他回憶童年吃的大鍋飯卻難尋了•美食口感卻是令人回味,唯有在文字記憶尋之•
回到家鄉,也走訪客家小攤位,只有每遇周日才能吃到老闆娘親自泡制的客家擂茶,她原是石隆門客家妹,遠嫁詩巫,自然也帶來自家美食,識貨老饕還要以手機訂「貨」,才能品嚐•只是一次在回家路上,遭到摩多窃徒叮上,在爭奪中不但失去錢包,還跌傷骨折,養病在家,從此再也不能品嚐到她泡制的擂茶,今天是正月初七人日,客家人有食擂茶七色習俗,無端端地想起家鄉泡制擂茶的老闆娘,祝她早日康復。

30•01•2012。
1:26 am

我在庭院中、种大麻



那年在泰國清邁,我無意中揰入大麻園,漫山遍野盛開黃色花朵•
「那是有毒的花•」泰女瑪亜告訢我,那時我在寫碩士論文,尋找有關金三角資料,進入昆山的地盤,沒見到昆山本人,据說出差去了,到緬甸邊界開會•路過昆山茅舍,只見舉着槍械的站崗士兵•
瑪亜是毒女,因爲她家中一切收入圴靠種植大麻爲生•
「你知道嗎?你們種植大瑪,在毒害人類,令人類陷入吸毒的陷阱•」
「我們也是為了生計,因大麻市價高過其他農產品,再說這里氣候、土壤都適於種植大麻•」瑪亜顯得無奈•她是村里學校的英語老師,說得一口啥有泰國腔調的英語•那村里也住著一批從中國撤退到泰緬邊界國民政府殘餘部隊,那是國共遺留下來的後遺症,回不了大陸,又不願遣移到台灣,過了一甲子只餘下老兵殘將,只是他們總有一個願望,在困苦環境下辦起學校,來了一批台灣義工,在那里當老師,並帶了大批人家捐獻的課本文具•我到了他們簡陋的校舍,他們的教材均以台灣小學課本為依據,學校門口掛著上書「愛民小學」木塊招牌,操場上還升著歷經風吹雨淋破舊的青天白日國旗•瑪亜說:「這里學校並不受到泰國政府的重視,不過成績好的學生也會送到清邁讀中學•」
「是泰語媒介?」我問•
「包括英語和國語•」
我知道瑪亜口里所謂國語即華語,那是她深受台灣義工的影响,無意中把華語說成國語了( mandarin)•
在瑪亜帶領下,我到村里走一躺,這里有小商店,售賣日常用品均是來自曼谷轉口的中國貨(made in China).也有小食店,這里禁止逰客到訪,還有一間國際人道服務小型診療所,免費替病人服務,對村民而言已是心滿意足了•
在貧困的村里住過三個月,均靠自帶乾糧為生,喝水唯靠自家帶去瓶裝飲用水,因為我發現這里河水濁黃不適飲用•説這里是世外桃源嗎?不盡是,前幾天還發生過緬甸叛軍與昆山部隊起衝突,為了爭地盤,泰國陸軍部隊,派了十几駕直升機從天空降落天兵,圍剿掃蕩大麻種植區,又與昆山部隊引起軍事衝突•
瑪亜看慣了不當一回事,只是幾年一次的照章行事•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驚訝地,瑪亜會說流利的國語、不、流利的中文,我想那又是台灣義工阿姨的傑作•

我說在馬來西亜種植大麻,接觸了危險法令會被罰終生監禁、在新加坡被發現攜帶毒品入境、死刑!這點怎麼也無法與瑪亞溝通,也許是我們文化層次的差異吧•
在泰北的一段時日,我寄宿在瑪亞一幢龐大的泰國典型木屋,內有小橋流水優美庭院,瑪亞曾告訴我:「我在庭院中、種大麻•••」。

02•02•2012。
1:47 am

母親要我嫁



除夕夜回到家里,母親在我背後張望,我心里明白,她在張望我背後怎麼沒有追隨男士出現,因爲去年也是回家除夕亱,為了杜絕母親的嘮叨,我承諾今年一定帶回一男生亮相在毋親眼前,結果我失信了,內疾得很,讓母親失望異常•

在我工作範圍內,男男女女都有,只是彼此都不來電,我愛的不一定引起對方的心靈共鳴,而對方有意者也不投我所愛,彼此相處均靠緣份,不來電又何故勉強•
「你家阿群也該找對象了,歲月不撓人,過了 30 就難了•」三姑六婆的議論卻是令母親倍受壓力,而我卻是議論紛陳的衝擊者•
每當回家過年總要面對相同的課題,真想學其他同事一樣過年飛到香港、台灣轉一圈,不過想及家中老姆枯寂一人,期待就是這一天,也不能令老人家失望•
我工作單位主管每次向我送秋波,人家都有妻室,我又不想當苐三者,破壞別人家庭又何必呢•
又是回家過年的時刻,我正愁如何向母親交代,剛好公司來了實習生,人長得帥氣又單純,正愁三天假期沒地方去•
「要不要到東馬砂拉越?」我試探•「就住我家,怎樣?」
誰知一拍就合,那年我真的帶回一男生回家,而驚動了左鄰右舍,我心理像完成任務,可是卻七上八下,萬一被揭穿了怎麼辦•
在除夕亱我們吃過團圓飯、除夕亱的炮竹响撤雲霄,令他感到這才是眞正過年氣氛,初一早我們共赴廟會,共逰花市,形同一對初戀情侶,我真怛心假戲真做,墮入情網,好吧就當我們是劇中演員,在毋親面前演出一拙戲•
回到吉隆坡後,我發覺他以情款深深的眼神直望著我,又充滿憂鬱神情•
最後擋牌的是:魚與熊掌如何決擇•
原來在校時他早已擁有女友•我說:「感情的事我不免強,一切由你決定•」
經過嚴厲思考後他選擇了我,拋棄了對方•不過有耳語:今天他拋棄了對方,可能明天他拋棄了你•我已顧不了那么多,愛情讓我衝昏了腦袋,事過半年提及婚嫁,我還到过北海会见他的双亲,他家中擁有巨大的椰園、果樹,家里从事土产种植業,在家中是老么,兄姐多人,多在店中幫忙,是典型守舊的商人家庭•
婚後我們居於共管公寓,彼此早出晚帰,那時他已調到巴打林再耶任營業經理,同住一屋簷下,見面少,話題更少,有天我提及不如我們分手吧,他沉默不語,也沒表態•
這時我耳中再次响起耳語,他的前女友還在等他回心轉意,這時我發覺我懷孕了,肚中懷著他的骨肉。

30•01•2012。
5:40 am

喜宴



新春期間,接到喜帖•
「記得帶你太太來•」主人熱忱再三吩咐•
喜帖背後托了長尾巴,未來的新娘子已懷台六個月•「那過門之後,不及三個月,就有孫子抱了•」
「那就是先上車,後捕票罗•」
「唉,現代人只要歡喜就好,那管世俗眼光•」
喜宴上,三姑六婆在吱喳•
台上一對新人在砌高達九層蛋糕,在喝交杯洒,司儀在說:「砌了蛋糕、喝過交杯洒之後•••明年今天•••」台下立即高喊:早生貴子•配合得天衣無縫•也引來三姑六婆嗤之以鼻,冷笑三聲,也不知為什麼•
這也不是白吃的午餐,東家早在門外設了櫃台,虎視眈眈,讓賓客入場前把紅包遞送到百寶箱,密封只剩一線縫,簽下大名,前去握手祝賀,彼此露出似笑非笑的顏容,因為一人要面對百人,開席百座的場靣,嘴巴早僵硬了•只是那批三姑六婆並不罷休當一對新人逐一向賓客敬酒的時刻,雙眼直往新娘子肚中瞧•人家才不是省油的燈,在服飾上包裝如衣得體,也不讓你瞧出所以然•
「別看了,你家又不是沒有閨女•」在旁的人實在看不下,情不自禁說了一句,掃了三姑六婆的興致•
真是一言驚醒了夢中人,誰家沒有待嫁的閨女,何去何從,前面只是一條路茫茫•只是宿命讓人無從決擇•
「你家阿慧也將近三十,還在期待什麽?」
那是三姑的心痛,每遇有人婚嫁,三姑聽來一切有意無意的精神虐待•阿慧是一顆炸彈,也是一家財團秘書,在大企業工作根本沒有閒情,除了工作還是工作,賠上了歲月也消磨了青春,也見過周遭同事分分合合,而產生厭婚的心态•
六婆家中的男丁,卻天天在換畫,不是你甩我就是我甩你的愛情逰戲•
「你家的阿慧給我著媳婦好啦•」六婆半認真地說•
「現在女大中大,看彼此有來電嗎?」三姑回應,心想你慢慢等吧,心跳一百•舊
女大不中留,家里只有糞便與閨女不能留,呸!那封建老頑固頭腦已不管用了,這是什麼時代了,還在食古不化•唉,不過想起來•••
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風中的呢喃不禁在耳中飄過•
這時台上的表演已接近尾聲、盤中菜肴已掃盡•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30•01•2012。
3:16 am汨舊

無煙戰爭•••



像是連續劇的劇情,高潮緊接高潮地搬演,又不是連續劇•也許我們太無聊,生活空虛,只有整天泡在電視機前的遐想吧•
就說「阿嬌愛志明」山寨版吧•
阿嬌年輕守寡,家里擁有四個小孩乳乳待哺•志明年輕喪妻,家里同樣育有四個子女,像樓梯一樣,一個接著一個,自生自滅,旁人看不過目,把這群可憐小孩托給褔兒院照顧,所以志明的孩子是在福兒院長大的•
當阿嬌遇上志明時,一個守寡歲月難挨,一個喪妻孤寂生活難擋,所以在乾柴烈火中上演一拙摶肉的人生•
消煙之後,總有定奪•阿嬌不是省油之燈,開出條件,志明唯唯承當,愛的滋潤依然還在,但酸辣接著而來•
志明拋兒不養反而前來照顧阿嬌一家大小•
不知不覺26年已過,志明為了阿嬌打拼,己拚出一間排屋,孩子都長大成人,家里擁擠不堪,唯有在外另租房子,另築愛的巢穴,過著二人世界•

年關將到,志明駕着麵包車,與阿嬌載著年貨到處到甘榜小店促销,也許過於拼命打拼,終於拼出病來,雙腳突感無力於行,平日生龍活虎,現在卻形同病貓•在住院期間,突感到對自家兒子的內疚,這時孩子都已成長,面對病危的父親不禁顯出父子情深的另面•
「沒有你的父親也沒有你們這一代•••。」父輩在旁不停的勸說•
「再說沒有福兒院的培養,你們也沒今天•」福兒院不但提供他們上完中學,還保送他們上工藝學院進修•
阿嬌與志明究竟渡過26個春天,不是一般眼中的一雙野鴛鴦,而是通過婚姻註冊的合法夫妻,只是到醫院探病時,卻面臨到志明兒女的冷嘲熱諷•
事後有人及:「反正在醫院已有人看顧,不在呼我一人••」。
只是在臨終時讓阿嬌看了志明最後一眼,那是咐了志明父輩所托•
「人家究竟是一場夫妻呵•••。」
頭七過後,阿嬌與志明的子女無煙的戰爭終於升級了•
阿嬌所住的房子雖是志明貸款所付,卻在阿嬌名下,動彈不得,只是「愛的巢穴」還存大量貨物,就以一把深鎖鎖住,一輛貨車,一輛汔車被駕走了,阿嬌被擋駕門外•
「我是志明的合法妻子、我有杈分得志明一半遺產•」由於志明突然病逝,來不及把自家名下產業過名給子女•
後來才知志明生前歉了一屁股債,追究起來得由續承人承擔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於是搬走了貨物,愛的小巢終於趨於清淨,只剩下阿嬌昔日種植的小花,在風雨中開得更艷麗。

Fen 5 2012。
6•58 am

Saturday, October 5, 2013

记忆猶新那㘯争夺战


〜虚擬小说創作

在七十年代,我國就开始了全國大选,包括了國、州选举,什至巿议会也通过民选•那是左派政党与右异联盟对持的年代•

砂拉越人民聯合黨拥有广大群众基礎依旧的组织,包括文化界,工界领袖与联盟的右异政策相反,大选一來总引起一陣政治的反弹,联盟均採取政治高压手段,閉封進歩报章,许多人士不经过審查被捕入獄,失去自由,什至牺牲生命••
就有烈士的產生,萬人群眾抗議大會•
"6•4"黨慶在古晉舉行,百花河農村群眾發動捐助了大批果子蔬菜以船隻運送到貓城,以赤誠的心對黨獻出愛黨愛人民,那時拉讓江一片紅,𢸍㨔了右異的聯盟政權•
我就與同志們趁著愛心的船,駛出拉讓江口,在船上我聽及了老楊的故事•
[在反英反殖斗爭中,我們不幸落入敵人的虎口,被送到七里集中營,也是被扣壓一艘木船上,那時南中海正捲起驚濤駭浪,我們的雙手雙腳都被鐵鍊扣住,有人低聲哭泣,有人哼著革命歌曲•]
[那時我突然想及•••]老楊停頓了一下,接著說:[要是當時船隻沉沒,我們不是葬深怒海,成為大海的祭品•]
這時有人在朗誦: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渡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而悔恨,也不因忙忙碌碌而愧疚•••那是"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肺俯之語•學弟春得因擁有該書而遭到政治部扣留,後通過家人營救變相出國留學,幾年後已擁有執照醫生,回國仍不消他對政治的熱忱•

那年全國大选,砂拉越人民聯合黨,通過幹部到長屋發動群眾前來支持後選人站台,管住包吃,那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行動室指揮部門發動了巨大的作用,上百個自願廚師在廣㘯搭起帳篷大顯廚藝,上百個洗滌好手把大家吃完殘羹剩菜洗得一塵不染,把廚具沫得乾乾淨淨,你見過這樣的奇蹟嗎?那些黙黙無聞的群眾為黨付出了巨大的奉獻,從不計回酬,把青春獻給祖國•
投票那天,行動室發動了上千工作人员,以一對一,力劝群眾走向街頭,出來投票,打倒聯盟政府•這些工作人員分別組成小組,大街小巷無孔不入,指揮井然有序,令人看儍了眼•許多群眾自願上街載了選民到投票站,晚間群集計票中心,關心開票結果•
早年砂拉越人民聯合黨,有著強烈的斗爭經驗,只要登高呼喚四面八方各路英雄頂身而出,創出神話,聯盟政府經不起改革浪潮的沖擊,在大時代影響也逐漸轉型,因而有國民陣線的組織,黨為了形勢的改變不得不加入,那時引起強烈的反彈,許多群眾感到被出賣,黨的活動一度陷入底潮•
隨著㱑冃流逝當年青春喚發的年青人如今早已老老垂唉,都過了一甲子,有的早已隱退,有些還在關心國家命運•只是黨在轉型中也逐漸變質,被人民垂棄,在歷屆大選中逐漸走入歷史•

07•05•2013。

吃的懷舊



週日赴菜市,突見賣"油䈡糕"的阿姨依然健在,風采依然,心中突然引起一陣懷舊的情感•
[阿姨可好?]我問候對她竪起大姆姆•
[好,只是近日腰酸背痛•]那是年老的普及現象•只是阿姨年過半百,依然如故在那裏擺地攤賣"油䈡糕"•自小我們就是吃她的"油䈡糕"長大,當時我的小女𠒇把她取個"唸咒"外號,只因她在賣糕餅時刻口中經常唸唸有詞,旁人不疑由她,我卻在那細聲細語中聽到一串牢騷怨言,只是大家都習慣了也不當一回事•
有次我則見到她對一年輕顧客發火,只因那顧客問她買多一盤可少算一毛錢嗎?她突然發飆:[我早就不賣了,還出什麼價?]只是那麼的一次發那麼大的火氣把旁人給嚇呆了•
"油䈡糕"白米磨碎滲水,置於鐵盤中清蒸,待熟在表面潵下油䈡而故名,食之前配以佐料(醬油滲糖與水和棘椒醬)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售價由一盤一毛半(當時光餅一只二分錢)至三毛、到現在保持一盤六毛錢;乾盤有肉都已漲到二元半,還在藴釀漲價呢•
小時候菜市除了賣菜、賣魚肉外跟本沒有小吃,那時傳統小吃都是自家自做,孩子時代就被教養除了三餐溫飽之外別有所求,我們的世界多單純,至於那些金瓜糕,樹箸糕都是Home made ,後來有所謂"碗糕棵"那是後來的事,逢年福建人家家戶戶都忙著做"甜糕",後來有人說農曆新年吃"甜糕"歩歩髙升,那是後人之說,我家過年除了"甜糕"之外,就是"綠豆糕",福建人則稱之"糕呵棵",福州人過年的年糕則是白色咸味,與福建人過年紅咚咚氣氛背道而馳,也不知怎麼一回事•只是近年福州人反而學會制作福建人年糕每天在巿區擺賣,因為他們有打拼刻苦耐勞的福州精神•在飲食方面也不再只限光餅乾盤•
早年山笆福州人說巴剎人喝那又黑又苦的"黑汁",㬨死人耶•隨著時代的進展,巿街許多咖啡店的老板兼泡咖啡頭手幾乎淪為福州人手中,"海南咖啡"只是美麗的傳說•早年移民,大半福州人都隨著港主落戶在拉讓江一代流域,福州美食也隨著登陸,成為地道古早味•早年在新加坡大半街坊咖啡攤主都是福州人,只是他們的下一代都忘了家鄉方言而操福建話,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昔日舊影早已湮滅•

17•06•2013。
3:15am.

Friday, October 4, 2013

心头与豆豆


荒山夜冷

心头与豆豆

夹着隆隆声,巨浪曲卷而至,从几十丈高的巨擘力
量,往下一擘砌开,洒得人一身湿。黄昏沙滩尽头一男
性涂以夕阳肤色在裸奔………。
早晨脑袋湿得昏沉。
“豆豆,我又梦到你的叔叔……。”
“妈妈,别胡思乱想,待会儿我带你去看医生,顺
便验你的血压,上次医生给你的安眠药还有吗?”
“唉,………”是一阵长叹的无奈。
厨房的录音带却卷着杜德伟的歌声。
“求其一生一起能,你上路多么美,而言爱誓长青不死………。
BECAUSE I LOVE YOU……。”
圣诞节前夕的一个夜晚,豆豆,未婚夫杰西从百货公司出来,大包
小包的,正从停车场退车不小心轻撞一酒醉老头。老头看似饮多还沉于
醉梦中。
“老伯,你没事吧……。”杰西立刻下车把老人扶起。
“要不然我送你到医院……。”
“不要紧,没事的,是我自己不小心。”老者怆惶爬起,还好只是
跌了一跤,只伤及外皮。
在回家的路途,杰西一直感到那老者好似很面善,只是一时想不起

想了几天后,杰西提起那夜撞倒老头的事才恍然大悟笑着对豆豆说
:“我老是感到那老头面善原来他长得像你……。”
“别胡扯,世界上相像的人多的是我同事也说我像安妮公主。”
豆豆说者一笑,其实那夜看到杰西在扶着老头的时候,第六感也在
告诉她,他们好似在那儿见过,面孔那么熟悉。只是想不到杰西亦有相
同的感受。
豆豆想着,逐渐陷入迷惑的感受,也许在梦中,对啦,那迷迷糊糊
的梦境,遮上了一层白纱布的面孔……。
“豆豆,你的报告打好了没有,上面已催了几次……。”她的同事
在耳边一提,把她拉回地地答答打字声的办公室。假期之后,桌上又堆
了一批文件,再也不允许她胡思乱想……。
杰西一早赶到医院采访昨夜街头暴毙老头新闻,尸体早已推进殓尸
间准备下葬,由于死者没有亲属,警方联络不上有关人士,死者身上只
搜到生前发黄登记照片。
杰西有点泄气照也不瞧赶写了简要几句,给编辑部发稿,隔天在报
内版下边刊出与痔疮广告挤在一块,毫不起眼,因为死者只是一只徘徊
夜间的醉猫,只是死者李心头,那□□有神眼力的遗照与新闻好似风马
不相及。
雨,不断地下着,阴暗云层把沿海上空围得灰沉。
明天又是清明节了,妻在厨房后段理着明天拜山祭品,只有一小遍
猪肉、一只白斩鸡、米酒一小瓶。整个午后随着清明时节来临显得宁静
,只有风吟,刮得沙里窗外,沙沙着响。
“别忘了,多烧些银钱给心头”张德关细声地。几乎连自己也没听
到。妻表面没什么,其实哀伤在心里。早在几天前她已到镇上买得七七
八八,而德关又死性不改到凌晨才回来。准是昨夜又到狗叔那儿喝酒、
赌钱。
说也真的,这个渔村根本没有什么娱乐,过去几个月还来了电影船
,在镇上大家凑足几块钱,便可看一部李小龙华语片,一部英语牛仔片
,自从有了电视绿像带后。只要一家到埠外租借一片,大夥轮流看,电
影船就自然被淘汰了。
德关一家子,虽然居于祖先遗留的破木屋,却是准过个穷日子。自
从妻嫁过来后,也就随着受苦挨定了。
“别忘了,明天拜山祭坟,带豆豆……”德关又自讨没趣在妻背后
说,打断了她的思路。
“知道了………”妻手里依旧忙着整理祭品无心地应着。
她心儿在嘀咕,那天死去为什么不是德关,偏是心头,想到这里,
眼眶不禁湿了起来,连手中摺着的银纸也模糊起来。
那年李心头,只身到这渔村,看有散工可做,可是一呆,却呆了一
辈子,正苦于无地方住宿,巧遇在狗叔做杂工的德关。
“反正我家后的柴房没人住,租给你廿元一个月,可不包伙食……
…就这么决定了。”
李心头,取个怪名,来自远离渔村一百多公哩外大埠头,有人谣传
他是避私仇,逃到这里,年纪轻廿出头,是个性情开朗,满身长得肌肉
结实,手臂上印有刺花青年,他一搬进德关柴房,只背一简单包袱,德
关一家子多了人,他算热闹许多。
由于德关性喜杯中物,偶而也与心头乾两杯,两人话一多,也便投
机起来,而心头的人缘关系不错,来了不久就在渔村跟大夥混熟了。不
久,德关与他关系也似兄弟,况且心头人也随和,不像人所说的烂仔。
德关心地忠厚老实,每次心头随渔船出海,作工回来手中总免不了鱼虾
海鲜,每次交给小妹子总是那句话。
“嫂子,待晚上德关兄回家,煮了下酒……。”
小妹子嫁到德关家里来屈指一算,也足足三年,左邻右舍,那些八
卦的,每次碰头总是喜哈打招呼,总之有意无意,往她肚前一瞧,在背
后细声议论。
“小妹子,人长得标致粉白,家务又做得整整齐齐,不知为什么上
天那么不公平,也不赐个胖娃娃给他抱抱。”
虽然市咒八卦,却多少抱以同情眼光。
“为什么不到市区给老君看看,现在医学发达,只要一检查,花点
钱吃药就行了。”
“你没看前阵子张家媳妇就是镇上服了老君的药,现在小孩都两岁
,也开始叫爷娘了………。”
听到这些刺耳的长这短语,小妹子不免脸孔上,一阵红白,不知要
往那儿搁最后还是那句老话。
“德关哥说,我们家里穷,养不起小孩,现在不想要……。”说着
也自感到脸红耳赤,连颈□也跟着发烧。
“德关哥,邻居二嫂子说,前村阿拓老婆又生了,说家里养不起这
么多个孩子,想送给人,我想不如我们………。”
“唉,人家阿拓老婆生孩子关我们什么事,快到厨房把饭烧,待会
儿我还要到镇上去。”德关无心的应着,就一下子把话题打叉掉。
今天镇上因端午节,提早收挡,德关也早些回来,而德关回来只顾
着冲凉、吃饭后又到狗叔那儿跟那些猪朋狗友栏赌。只剩小妹子,独守
空房,对着煤油小灯痴痴凝视鱼村夜色,除了阵阵海风低吟,就是那冷
清寂寂。
小妹子是在明媒正娶过门,当初闻及德关人老实又忠厚、又勤力干
活,那还不错,但人老实忠厚,勤力干活又有什么用,除了每月领取低
微薪水外还不是一样穷。
当初新婚嫁过,两口子也算恩爱,只是德关为了生计要早出晚归,
夜间归来住宿外,家对他只是幢夜归的客栈。
每晚期待丈夫在外回来,好想把整天闷于心中闷话,向枕边人倾诉
,只是德关那副缺乏温柔德性,一上床也没两分钟,便呼呼入睡,留下
辗转不睡的小妹子,唯有编织寂寞心事,诉向漫长的夜。
每当夫妇两灭橙就寝,躺在床上一点温存也没有,热忱刚一烧起就
;倏然的消失,真叫小妹失望,可是德关每次总是那句话。
“我今晚太疲倦了,不行呵……。”
“唉!唉!完了、完了”才这么轻轻一接触,对方立刻招架不住,
立刻跑下床手握下体奔出房外。在这民风朴实思想封闭的渔村有谁知道
小妹子的苦哀。若是硬来强求,又苦于女人的自尊,小妹子并非窑子里
的姑娘。
每次听到邻居提起抱娃娃的事,先是还顶热心,久而久之也就麻木
了,人也显得沉默烦燥,也不只一次妻在德关面前细心直言,要他到镇
上看医生。
“唉!你看我那有空再说我身子还顶硬朗,看什么医生………。”
没有知识的丈夫总是这么的应着,不知是真不懂还是装傻,还是为了面
子问题,那里顾得妻的感受。
只是妻在长期忍着无名寂寞,遂渐消瘦,好似一朵枯萎的花。时间
过得真快,风雨岁月又一年,只是夫妻俩在生活中也显得不对劲似像是
一对贴错门神,先是呕气后显得渐隔膜,话题也越来越少。德关依旧喝
他的酒、赌他的钱几时酒醉夜归妻说了几次,大吵后也懒得理,管他醉
死在半路。
年初,家中来了房客,心头,算是给家中添了一份热闹,因为心头
年轻力壮,除了日常随渔船出海收买鲜鱼外,若是风两季节,风浪大,
也就闲在家里,闲得无聊,他会帮小妹子劈柴,修屋、看那屋尾后的旧
砂里碎片,在他细心整修下,雨季再也不漏水了。
说心头,是德关房客,其实在和睦久居下,大家也像一家人亲密。
心头每月房租照付区区廿云,也只能给小妹子多添点私房钱而心头那心
热肠直,甜口直叫大哥、嫂子、不知的人还以为他们真的是一家人。
逐渐小妹子性格也恢复了开朗,而德关自小家中孤独一人,心头在
他生活中出现,也真把他当着亲弟弟了。而心头往后与人交谈也以我大
哥、我嫂子,代替了昔日的称呼。
有次心头发高烧昏睡三天三夜,渔村没有药房,大妹子只好赶到填
上买了几贴中药以土锅炖烧给心头喝。喝得心头热汗流湿满身,呼呼入
睡,为了避免风吹衣湿伤寒,小妹子也顾不了男女之嫌,帮他解衣擦身
,弄得自身也香汗淋尽,映入眼廉尽是肌肉结实的男性胴体美姿心中不
免涌起一阵炽热脸红的感受,还好心头在昏睡中,否则不知如何是好。
那年过节,心头还从渔船上带回不少鲜鱼,他甚至还亲自下厨大显
身手,引得一家人乐乐叫好。心头在外工作的污衣底裤本是自洗晒乾,
但有时出外也劳大嫂代收,有时嫂子在家闲空,也难免到心头房里,把
凌乱的卧室收拾乾净。引起心头一阵内心感激,自从那次病后,他心里
就一直感激这个关怀又体贴的嫂子。
心头家居外地,自父亲气死母亲,自小他就在被欺凌的心灵下长大
,大哥大嫂对他的心意,恢复了他对人性尊严的信心,也逐渐削弱他那
倔强叛逆的性格,因此,村里人除了知道他的名字外,其他一无所知…
………。
心头在外替人收购鱼虾,收入也不错,他也自动加卅元房租,算是
他对德关家人的一点心意,不久之后,他也与几个伙计合夥买艘旧渔船
,从此再也不用替人出海收渔那么辛苦,而德关依旧在杂货店出卖劳力
,喝酒赌钱。心头有时看不过眼,本想叫他过来与大夥一起工作,只是
生性敦厚的德关,依旧离不开他工作已久的杂货烂摊。
有晚德关睡到深尿急,朦着迷糊小眼想出外小解,身边一模,怎么
床上只有自己空荡一人,以他习惯漆黑眼力,熟习家中周围环境,就是
黝黑不点灯也照样看得一清二楚。
唉,夜已这么,难道妻子还在厨房忙着,他心中一震,根本不可能
,是否发生了什么意,顿时整个人清醒起来,于是蹑脚到漆黑厨房巡视
一下,除了夜虫螅蟋鸣叫声外,什么也没有,他本能地轻叫妻子的名字
,但往前一瞧,租给心头的那间柴房还有微弱的煤油灯。灯光,门也半
开,好似有人细声在讲话,传来吃吃的笑声。
待他走近房门一听,却是什么也没,有过了半阵子偶而随风传来人
的气喘,夹于男人深沉的呼吸,借着微弱灯光,虽然瞧不清蚊帐内的绮
丽风光,但那掉在床外地板熟习的拖鞋以及那震动却跌吱咕着响的木床
,门外的德关,第六感在告诉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他脑海忽然映着,潘金莲的故事情节,那可怜的武大郎举着刀在挥
舞着,本能气愤地奔到厨房拿着菜刀想闯进去,大呼奸夫淫妇,他也听
过捉奸捉双,捉奸于床的故事,随着眼前一乱,妻子艾怨的眼神立刻呈
于黝黑眼前。
“德关哥,邻村那二嫂的孩子想给人,我………!”
“德关兄,你不如到镇上医生那里诊断,现在医学已很发达,前村
阿王自从吃了医生特效药,她嫂子早已怀孕,听说不久就要坐月啦……
………。”
德关不是没想过,上次村里马来渔夫到了镇上也买了几根“东甲亚
里,”德关也要了几根,背着人在店后煮了一大碗,只是不见效依然垂
头丧气。
“大哥,大嫂………”是心头心直肠热的招呼………什么武大郎西
门庆这些人物一晃晃在眼前闪耀而过。
德关整个人软弱,像斗败公鸡,手中握着菜刀几时掉于地板也不知
,只知那天早晨,天没亮,便匆匆到了镇上。
“阿关,怎么怎这么早,是否昨天睡不好,天气热还是跟老婆吵架
………。”咖啡店老板才摊开木板店门在打趣。
“别噜苏,先跟我泡一杯浓浓啡乌。”
桌上不久摆了浓浓冒香的咖啡乌,德关无神地望着。
心头也在凌晨四时走在德关之前随渔船出海,留下寂静的屋里,而
小妹子心情似雨一洒花,花就红,只是她一时却忘了昨晚菜刀搁在那里
,而小妹子心情似雨一洒花,花就红,只是她一时却忘了昨晚菜刀搁在
那里。
德关一向把心事搁于深沉心坎的人,依旧与心头碰面保持原有的君
子风度,只是心中好似有个结久久不能解开,令他颓□,只是每当子夜
时床上空荡,心情突失落的感受。
有天午后,趁心头出外,屋里只有妻子一人。
“我想到镇上看医生……。”德关有点尴尬,吞吐地说着。妻以惊
奇眼光瞪着丈夫,以女人的敏感,她也八成偷偷地猜到是怎么回事。镇
上回来之后德关整个人几乎跨了下来,他所担心的事终于实现了经过了
医生的检验证明。他得了先天早泄、
“怎么办,真的没有救了………。”他乞求地问医生。
“不要紧慢慢来,还有希望不要紧张,最要紧对自己要信心。”医
生同情地望者他。
过后,妻还到药铺买了些中药补品。“我看我们还是离婚吧……”
心地忠厚的德关终于向妻子摊牌,小妹子看丈夫一副颓丧心情深矛盾地
告诉他。
“反正我们都生活将整十年,什么苦没受够,若是要离婚我早就离
了,你不知全村人笑话吗?若是离了婚还能在这里呆下去吗?”
究竟女人的想法比较长远,在那风气闭塞的渔村,若是发生这样的
案件,不轰动才怪!到时大家的面子不知要往那儿搁。
心头呢?他是个聪明人,德关与嫂子的脸色表情,他也深知一二,
只是对方不摊牌,他当然不表态若是搬出住,村里人总会捕风捉影,也
有蛛丝马迹可寻,而每次与嫂子温存后,他眼前总是闪着怒火,好似要
把这对狗男女葬于火海。
“外面世界很大,我们不能偷偷摸摸过一辈子。”
他以试深的口气。
“你不知、你的大哥虽然每次都酩酊大醉,在名份上总是我的丈夫
,再说他人老实忠厚,在外受气总闷在肚里,不吭一声,若是我与你远
走高飞留下他一人怎么办。”
“总之,我们不能一错再错………”说着小妹子突然扑在心头怀中,
呜咽起来。
小妹子的古老想法,怎样也摆脱不了德关,她依稀记得死去母亲的
话,将来你嫁给李德关,是李家的人,就是死去也是李家的鬼。
而德关过节,德关总是对妻子说:“留碗鸡汤给小弟喝,他在外头
风吹雨晒辛苦……。”也使小妹子怎么心也横不起。
两个男人,一个女人表面没有什么,可是心情却异常复杂地活着,
德关依旧早出夜归,家中只留下小妹子心头。心人心胸多忌地盘算丈夫
是否故意放她一马,还是突来一个………,小妹摇着扇子对着冒烟跳跃
着的火炉,痴痴地想。
年尾的季候风,不知如何这么长,浪又大,由于渔民久不出海,镇
上生意也陷入困景,老板只坐于店门唉声轻叹,连德关忙碌生活节拍也
受影响,无聊地拍着苍蝇,只有街尾当店,却热闹起来,总之出出进进
都是愁苦嘴脸。店门也提早关闭,街道也显得冷清,狗叔那里,由于大
夥手头没有闲钱,也没什么兴致,谁还会挨得三更半夜。
德关也提早回家就寝,小妹子依旧半夜不见人,谁也难得理心头尾
房灯火亮不亮,还是小妹子在厨房里还摸黑地忙着。
今天,天气却出奇湛蓝,风平浪静,阳光普照,大夥心情一朗,都
纷纷准备出海,昨夜心头在云层中看见北斗星,也就盼望,天再也不是
淫雨阴天,而几天以来闲在家中正感到无聊也跟大夥日出以前便出海了

“总之天公保佑,天晴也好该让我们过好日子……。”街头见面总
是这么的呢喃,那建于旁的永安亭也香火鼎盛,早上小妹把几天的湿衣
服搬到屋前空地晒后,也顺便买些香烛,到庙上香,她心中不知为什么
这几天噗噗不安,总是念念不忘,保佑心头出海顺顺利利,早出晚归。
德关店里香烛银纸也多卖一些,老板也展出了多日不见的笑脸颜,
德关也随着忙得团团转。
因为今天是十五,拜神许愿的好日子,家中不免多添小菜。小妹子
路过德关店门,还吩咐他早点回家。
“忙得走不开……。”德关咧咧嘴笑应着妻子说“还是等心头吧,
说不定他今晚还带了大鱼回家。”说着连店里的常客也笑。小妹子心中
一朗,也忽然感到眼前丈夫,其实也是蛮可爱。
谁知下午三点过后,天色突然转变,黑云挽在海上天空,紧紧不放
,接着阵阵狂风卷来了急浪,濠雨也随着倾盆而下,至到傍晚时分还没
有了断。
小妹子早把晚饭煮好,痴望着窗外,雷声隆隆,她心中七上八落地
告诉刚冒着雨淋回家的丈夫“不知心头的船到了没有?”
这时德关才想及早上赶在黎明出海的心头忙撑支破伞对妻说。
“我赶到码头看看……。”
谁知一到那里,挤满了人,几只鱼船散乱冒着风雨靠岸,码头充满
了人声吵杂,一上一落,德关在人群总是找不到心头的“青春号”,拉
着满身淋湿刚回的马末,他也摇头摊开双手。
“我们在海上操作的时候忽然感到海风停止,一片沉静,接着便是
天乌不对劲,大家只好收网把船驶回来,只有心头的船却往前行驶…。”
心头几天以来显得沉默无言,别看平日他嘻哈哈,内心却充满矛盾,
德关待他亲如兄弟,他背地里却………若是大哥能往他脸上一拳,也许
会感到痛快些,心中内疚,使他烦闷不知如何是好。眼前呈现一片火海
,在他眼眸中不断涌向,那是他童年所看过“火葬”一幕男女主角相拥
的电影镜头,当时年幼的他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看到天气转,正是出海逃避的时刻。
“怎么这么早,赶着去投胎……”咖啡摊的以开玩笑的口吻。
“说不定这是最后的一杯……。”
说着大家一阵哄笑,心头拍拍屁股,准备不还钱说“算是与我送行
………。”《出海还讲这么不吉利的话》,不知谁插了一句。
当大夥看到天乌收网的时候,他却任性直往前驶,迎来的是越来越
大的巨浪。
十点过后,其他鱼船也相继回岸,风雨仍是旧继续交加,德关厅中
饭菜也冷了。一连三天心头的船只都没音讯。一待天晴转好,德关便雇
几个马来渔夫出海探个究竟。留下家中小妹子着急的期待。傍晚德关所
雇船只回归,小妹子跑到码头,结果失望而归,看来凶多吉少。
“也许风浪太大,心头他们的船到别个渔村避浪。”明知是自圆其
说,岂能安抚妻子悲戚心情。夫妻俩经过这场打击生活也逐渐失去阵脚
,小妹子,每次经过心头房门,好似房内有人,她好似一直看到房内赤
着上身朦头大睡的心头。夜晚后房好似点了微弱好煤油灯,上前一看,
却都黝黑一片,不禁偷偷咽泣。
尤其在夜间,连发几恶梦,心头硬拉着她闯到外面的世界。外面世
界其实迷蒙一片,在迷失中,心头跌入毫无尽头的地道吓得她大呼豪哭
,醒来时热汗染湿全身,心中直跳,瞧见身旁还不入睡的丈夫,直摇着
她身子。
一星期后,前村传来消息有一高度腐烂浮尸伏于波滩,小妹子立刻
赶上挤围着人群,尸体几乎早给海中鱼虾吃得非,只有绑于腰间,小妹
子熟习的裤带,小妹子看之不禁晕了过去。过后德关草草买棺木把心头
葬于后山坟场 。
年尾,德关家中添了豆豆,小妹子总是细心照顾,无时不把她抱于
怀中爱抚,她好似也把心头堕海之事忘了。
“豆豆乖乖。明天是清明节,豆豆与妈妈上山拜叔叔……,”
“让叔叔保佑豆豆,头盖硬,将来会读书………。”
妻直抱女儿自语,瞧在德关眼里不禁一阵心酸。看着妻与女儿,德
关突想及邻居都在说:
“豆豆像爸爸……。”德关不禁抚着自己长满胡须的腮子。
当心头重新踏上这泥泞故土,已是廿年后变了样的渔村,这里有回
教堂,民事中心,政府办事处,昔日德关工作的杂货店,经常光顾咖啡
店早已不见影踪,只有岸边那座古庙,显得破旧,昔日的善男信女也不
知往那儿去,他居住过那破烂房屋早已长满荒草,问及村里人,他们都
摇头不知,最后寻及马末的儿子,一位年轻力壮,皮肤黝黑的马来渔夫
,他回忆说:
“爸生前说,过去这里住过华人,老早搬到大州府做生意了,只有
我们这些渔夫没有钱走不开,依旧在这里过着捕鱼清苦日子。”
“你知道德关一家人吗?………。”
“哦!你是说头家阿关,BAGUS ORANG ITU 他早过世了。”心头内
心一震,随着急问:“他的老婆呢?”
“你是说头家娘,在头家去世后早与女儿搬到别州府了。”马来孩
子还提及狗叔。
老头家人老回唐山,是头家阿关把店顶一下来。
“带我到头家坟墓看看……。”
走不及廿分钟,华人荒凉墓山已在望。
“喏!头家关就葬在这里……。”
心头跪下,深深一拜,跟着眼眶一湿,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大哥,我对不起你………。”
“这些年来不是我不想来,只是那一场海上风暴,我死里逃生,命
不该绝,我想是上天,给我一次再做人的机会,我也不再糊涂,也许我
的离去对大家都好些。廿年来,我拼命工作赚钱,为的是忘却过去的一
切,也许今天是天意,促我前来,但我们人途相异,已在不同的世界…
………。”待我抬头突见德关墓旁,另刻有自己名字的墓碑,不禁呆住
了。
“哦!那是头家的弟弟,他比头家先走,那年船沉去后,我爸他们
还出海找了几天,最后我爸说他们在沙滩上找到他,还是认他腰间的裤
带。”
腰间的裤带,心头想及那次船靠岸无聊,他们一夥人在船上饮酒作
乐,他一时兴起,把那挂于腰间裤带送给同船伙记本没什么,就在一个
礼拜后他们的渔船便于海上出事。心头掉在海浪中,找到浮漂,其他的
人及船下落,也无法知道。
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置身于印尼小港渔村,是一艘印尼渔船把他从
大海死神怀中捞起,本是浪迹天涯,光棍一身的,谁知在那儿一呆日子
一晃而过便是廿年。这次他在公海与新加坡船只进行海中交易之后,由
于机器出毛病而漂流到砂罗越水域,船待修也是十多天。这几天令他想
及日夜思念昔日住过的渔村。经过沿途询问,真是皇天不负,他终于找
到昔日泥泞的故土,在廿年后的今天………。
当他眼睛触及墓台的残余香触祭品。
“头家女儿,豆豆拜山留下………。”
“那他们人呢……。”
“当天就回了。听说头家女儿在政府部门工作,还是一个公务员。

“哦!哦………。”心头是否听及马未孩子的话,自己也不知,只
是在阵阵风吟中,心中突然感到苍老了许多,望着坟上寂寞的土堆。
“英仄,天快点了,最后一班船就要开了。”马未孩子在背后已不
止一次地推着。
清晨,清道夫默默在清理昨夜街头舞会留下浑浊,寒风迎面吹来,
一张破旧隔日报纸,却是那毫不起眼的新闻配以死者遗照,“醉猫昨夜
暴毙街头”那是心头有生以来自次上报,也是最后的一次……。
一九九二年四月八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