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雨
治安亮紅燈、家家裝警鈴,你响我也响,吵醒了別人也吵醒了自己,最後犯了神經過敏症候群•多想有一天,拆掉所有的警鈴,治安亮綠燈,我們也不需警察了•
那是理想中的烏托邦,有嗎?有、在媽媽的時代,在日本南侵的三年零八個月•在我們印象中,日本蝗軍,殘忍無比,到處奸淫燒殺,但在母親那一代說,晚間幾乎夜不關戶,沒有小偷來光臨,一夜長眠到天明,因為日本憲兵對付偷竊行為也是殘忍無比,嚇壞了來自柑榜的小偷,在那小康社會,貧困來自柑榜族群,較為單純,經此疾顏厲色之下,自然销声匿迹,在我們聽之彷彿天方亱譚•
那時一般住家都有養狗妨賊,幾時野狗被市議會扦滅之後,也造成無窮破門行竊案件,忙壞了警方,也苦了百姓,於是妨盜門、妨盜鈴、監視器等行業接二連三而起,已成一枝獨秀•本來這些高級產品,只屬商業機構運用,為了實務,也產生一般住宅用戶專用產品,於是晨早開業,鈴聲四起,大家也見怪不怪了•
更有一些豪宅養了七、八隻狼狗,小偷進入一定會被咬得血肉橫飛•曾有訪者扙著與主人認識,狗卻不認人,而被咬到遍體受傷,進了醫院•
狗本是人類妨盜自然警鈴,如今議會捕獵行動等於取締人類自然妨盜鈴,而造成盜賊如毛,民生載道,當局是否檢討把街上有牌狗��也一網打盡•當然那些全身潰瘍帯有病毒野狗則例外•
孩童時代,首次家中母親所養的鴨子遭到小偷盜竊,並把取不走的的小鴨用刀砍死,母親與家人一下就猜到小偷是誰,當時生活圈子小,風吹草動,立即顯示了蛛絲馬跡,有次母親與小偷盛夾路相遇還當面指責他,因他恶貫滿盈,凡遇類似個案唯他是問•還有我家苐二次遭到偷竊,趁母親出外買菜,家中擺空城,小偷爬入敲開天花板,把我家金飾銀器偷為一空,後被警方逮捕,原來是我家親戚阿東,但警方搜出財物並沒有帰還,阿東出獄後,本性不改,在一次工業意外被機械割斷手腕,母親聽之並不同情,反而說受到天遣•家中曾二次遭到翻箱倒櫃的行竊,都是出外旅行時刻,雖有雇人看菅,裝置警鈴都不菅用,正如俗語所謂給他盯住無法遁形,以此類推警鈴也形同虛設,白費工夫了•
面對治安,警方面對諸多壓力,市民唯有自救,而我國又是一個司法國家,凡事都講証據,正據不足,只好放人•朋友澈夜不眠 ,整晚捉賊,有次發現深夜兩點,居然有人徘徊我家籬笆外,前去問個究竟,原來是鄰居少年夜帰遇上閉門羹,而警方卻告知市民若遇陌生人夜間在屋外徘徊請致電當局,只是打了電活也無法接通,心想警察也是人,也要睡覺,那像CCTV 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服務,還是裝置警鈴,高枕無犹,則是仁者見知•
06•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Ah Meng@Ah beng..亚明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不是无脸见人,而是不顾现出户山真面目,以免使人言之面目可憎,因为世人均以虚假嘴脸相处外,背後均拥一把厉刃.
Popular Posts
-
讀「散步阮台南」 石雨 我曾是台南行色匆匆的過客,那是十几年前的舊事記憶。 如今在都門書局,無意中購得「散步阮台南」,作者黃小黛•再次勾起我對台南的記憶,不過那台南不該属於「阮」(闽南語:我)。 在印記中:台南沒台北都市的繁華,民風扑素,對外來過客總是那么彬彬有禮,言語舉扯總...
-
昨亱我們在搓湯圓,廚房鬧烘烘,充満孩提的笑聲,窗外飄著小雪•心想中國南方天空會下雪嗎? 「傻蛋,不下雪,怎麼會有冬至•」大姐往我頭上打了一下笑著說• 「唉喲!」我嘁了一聲,嚷着:「打人不可打頭,長大會變傻瓜•」 「你本來就是傻呼呼•」不知誰說了一句,引來一陣哄笑,母親卻說:「...
-
一张旧照片、一则旧事 …… 宋志明 [ARPS] 心中在寻一张旧照片、那是 50 年前 [ 学生时代 ] 首次走访石隆门 [Bau] 仙洞 [Fairly cave] 的记忆。那时我们是攀着树藤而上、到了洞口引面而来是一群掠惶...
-
(一)《异教天真》。 《异教天真》是杰夫的第一本影集,1960年在伦敦出版,内收黑白照片80幅,是砂捞越达雅族的生活摄影,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也是杰夫的好朋友麦唐纳氏写序介绍。这是出版史上第一部这类著作,所以出版以后轰动一时,重印了好几次。在法国和瑞士出版的其它...
-
不丹, 深呼吸… 文与图:宋志明[ARPS] 选在秋末访不丹这美丽的山尘王国, 不疑有他, 只图一个[静] 字. 去不丹要有心里准备, 这里什么都没有, 除了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外, 真的什么都没有. 其实不丹的最大的卖点就是享受阳光与自然景观, 让你放下轻...
-
1956 年話別。左三师母曲慧芳女士。/左五陈一征老师.左右为陈老师公主、公子。 教育家陈一征澳洲逝世 知名教育家陈一征先生于昨日(11日)澳洲时间凌晨5时逝世,享年87岁。 陈先生在五⑻年代由中国南来,曾在新加坡南大执教,之后进入大马,先后在东马砂拉越、西马霹雳...
-
李香蘭逝世了,誏我想及年青時代所聽的歌曲"亱來香"版本.這首歌曲原唱者.二戰時,日本佔據東丠,就以這首歌曲影響所及十分廣泛.提及李香蘭,老一輩歌迷都十分熟悉.当時日本投降,李香蘭剛好在上海,有人邀她登台演晿,她拒絕了.她説日本都投降,我还登台歌唱慰問當年駐...
-
認識當年詩巫資深記者劉世久(SK.LAU),那是遠在1970年代吧,至到他2004在北京去世,算來與他也有34年的交情了,這人生中最輝煌的三十個春秋結下的友誼,我們由終保持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係,他突然"不告而去",雖然沒有"...
-
2008年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受访时曾说: “西方文化过于突出其城市性,技术性, 妨碍了其他表现形,如地方性,技术性的发展。人类的整个不可知的部份被理性所掩盖了。正是这种认识,促 使我转向其他文明。 砂拉...
Friday, April 6, 2012
Thursday, April 5, 2012
醉春樓的興衰史
葉痕
在詩巫的馬吉街舊店屋群,永遠掛着"醉春樓"老字號,可是卻已不再辦酒席,一幢古樓,樓下店位,分隔爲二,一邊賣雜貨,一邊為西藥劑行,住行醫生正是醉春樓的後代子孫,樓上則是人去樓空,破舊窗戶,讓燕子築巢,飛出飛進•
提及马吉街,人们一定忘不了"醉春楼"老字号,还有它那身材豐潤動人徐娘半老的老板娘春枝•後人在想醉春樓的"春"字與老闆娘的名字係係相關•若是我沒記錯的話,"醉春樓"應該是詩巫開埠第一家酒樓,天下第一味•凡是結婚喜慶,設宴一定落戶在那里,別無選擇,人人都以"醉春樓"為榮,在紅色請帖上除了注明摩多xxx迎送外,酒席一定是醉春樓•當年設宴除了樓下外,也擴充到二樓,這在詩巫可說一桩大事,當時詩巫古鎮樓房店屋只有二樓,每天菜市只殺一頭豬,而马吉街也因"醉春楼"而繁华•在一条不及四份一里长的街道上,来去只不过那几人,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天酒楼一小嘶尿急如厠,怎麼也打不開門,往底下門檻一瞧,哇哇不得了,裡邊站著四隻腳,一動也不動•此事傳開了,整樓都知道,只有老闆蒙在鼓裡•有天老闆欲上大號,叫了半天也打不開厠門,才揭穿真相,里邊四隻腳,一雙是廚房大廚,一雙是他永遠想不到是自家最愛小嬌呶•最後大廚走人,另取爐灶在中街,取號"福春樓",還是逃不過"春"字,與老字號雙雙對抗,街坊也流傳"福春樓"還是靠老娘的倒貼金而開,只是老娘依舊坐鎮老字號,因為女人我最大•當年大廚年輕力壯,加上那油味汗流,尤其那雙勾魂眼,讓小女子受不了,釀下了一段風流韵事•
話說馬吉街因"醉春樓"而興,接著在那地段開業有"華僑","華商"咖啡店,潮屬"廣發"賣的是潮州白粥加花生米•說來奇怪,福州人一向不喝咖啡,認為那是巴殺人喝的苦苦烏汁藥,他們卻開起咖啡店,顧了海南頭手,賺福建人口袋里的錢,那時一杯小咖啡只有一毛錢,加奶一毛半•山巴人上市鎮從不進入咖啡店,只到"廣發"喝一碗白粥加一碟一毛錢小炒,前後二毛錢就能塞飽肚子著正事•"華商"樓上是客棧兼賭館,來了唐山福州戲班,就寄宿那里,晚間粉墨登塲,瘋魔全鎮,有些少女什至為了台上小生害了相思病,被家人抬到那樓上給"小生"睡了一宿,真是"藥"到病除•而那些少女偶像並不雇及形象,公開嫖妓,在陽台上公開左擁右抱土雞,引來街上行人圍觀•"華僑"老闆雖是袓藉福州,卻娶福建娘惹姐妹分別名為甜姆與峇拉羹,整天賭四色與十河紙牌,卻與賭友別號"班砧糕"从赌桌赌到床上,成為街頭巷尾八掛•
在古老印象中,老街是福建人聚居落腳地,"老街九間"是福建人經營土產外匯地盤,在旁的大伯公廟則是福建人信仰的褔德正神,福而有德千家敬,與福州基督徒的神愛世人同工異曲•山區福州人上市街、上禮拜堂後不免到了馬吉街咖啡店,一飽肚子,那是福州美食乾盤麵登場時刻,一盤無肉乾盤叫價三毛錢、那時在一塊錢能買五斤白糖的行情而論已是不非的享受•是乾盤麵,造成福州人走入咖啡店,不過他們依然拒絕了巴剎人的"烏汁",乾盤麵所配的豬骨頭清湯經典料理令人難忘,不是今日"阿之諾莫多"下的乾盤麵能比美,那時人們還不知味精為何物•
馬吉街的晨早畫面,是古鎮的生活命脈,由這里啟開一天清晨開始,生意人總早起,開了店戶期待生意上門,那時潮屬店號有:「合成」、「有大」、賣的是洋雜,兩間相隔同是一排店屋一條街各有千秋•「合成」洋雜林林總總,令人眼花撩亂、「有大」咖啡粉則是詩巫龍頭老大,也不知為什么這兩家老字號在老的帰西,後繼無人,因其子孫都是留洋在外,無意返回•
那時"醉春樓"的富二代,一表人財帥氣,是青春少女懷春夢幻中的情聖,整天無從實事,坐吃山空,歉了一屁股债,真是山掘都会崩,最后被银行拍卖,是那留洋帰來孫子醫生救了它的半壁江山,從此"醉春樓"走入歷史,剩下一古舊老招牌,在風雨中話舊。
06•04•2012。
5:15 am
Sent from my iPad
在詩巫的馬吉街舊店屋群,永遠掛着"醉春樓"老字號,可是卻已不再辦酒席,一幢古樓,樓下店位,分隔爲二,一邊賣雜貨,一邊為西藥劑行,住行醫生正是醉春樓的後代子孫,樓上則是人去樓空,破舊窗戶,讓燕子築巢,飛出飛進•
提及马吉街,人们一定忘不了"醉春楼"老字号,还有它那身材豐潤動人徐娘半老的老板娘春枝•後人在想醉春樓的"春"字與老闆娘的名字係係相關•若是我沒記錯的話,"醉春樓"應該是詩巫開埠第一家酒樓,天下第一味•凡是結婚喜慶,設宴一定落戶在那里,別無選擇,人人都以"醉春樓"為榮,在紅色請帖上除了注明摩多xxx迎送外,酒席一定是醉春樓•當年設宴除了樓下外,也擴充到二樓,這在詩巫可說一桩大事,當時詩巫古鎮樓房店屋只有二樓,每天菜市只殺一頭豬,而马吉街也因"醉春楼"而繁华•在一条不及四份一里长的街道上,来去只不过那几人,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天酒楼一小嘶尿急如厠,怎麼也打不開門,往底下門檻一瞧,哇哇不得了,裡邊站著四隻腳,一動也不動•此事傳開了,整樓都知道,只有老闆蒙在鼓裡•有天老闆欲上大號,叫了半天也打不開厠門,才揭穿真相,里邊四隻腳,一雙是廚房大廚,一雙是他永遠想不到是自家最愛小嬌呶•最後大廚走人,另取爐灶在中街,取號"福春樓",還是逃不過"春"字,與老字號雙雙對抗,街坊也流傳"福春樓"還是靠老娘的倒貼金而開,只是老娘依舊坐鎮老字號,因為女人我最大•當年大廚年輕力壯,加上那油味汗流,尤其那雙勾魂眼,讓小女子受不了,釀下了一段風流韵事•
話說馬吉街因"醉春樓"而興,接著在那地段開業有"華僑","華商"咖啡店,潮屬"廣發"賣的是潮州白粥加花生米•說來奇怪,福州人一向不喝咖啡,認為那是巴殺人喝的苦苦烏汁藥,他們卻開起咖啡店,顧了海南頭手,賺福建人口袋里的錢,那時一杯小咖啡只有一毛錢,加奶一毛半•山巴人上市鎮從不進入咖啡店,只到"廣發"喝一碗白粥加一碟一毛錢小炒,前後二毛錢就能塞飽肚子著正事•"華商"樓上是客棧兼賭館,來了唐山福州戲班,就寄宿那里,晚間粉墨登塲,瘋魔全鎮,有些少女什至為了台上小生害了相思病,被家人抬到那樓上給"小生"睡了一宿,真是"藥"到病除•而那些少女偶像並不雇及形象,公開嫖妓,在陽台上公開左擁右抱土雞,引來街上行人圍觀•"華僑"老闆雖是袓藉福州,卻娶福建娘惹姐妹分別名為甜姆與峇拉羹,整天賭四色與十河紙牌,卻與賭友別號"班砧糕"从赌桌赌到床上,成為街頭巷尾八掛•
在古老印象中,老街是福建人聚居落腳地,"老街九間"是福建人經營土產外匯地盤,在旁的大伯公廟則是福建人信仰的褔德正神,福而有德千家敬,與福州基督徒的神愛世人同工異曲•山區福州人上市街、上禮拜堂後不免到了馬吉街咖啡店,一飽肚子,那是福州美食乾盤麵登場時刻,一盤無肉乾盤叫價三毛錢、那時在一塊錢能買五斤白糖的行情而論已是不非的享受•是乾盤麵,造成福州人走入咖啡店,不過他們依然拒絕了巴剎人的"烏汁",乾盤麵所配的豬骨頭清湯經典料理令人難忘,不是今日"阿之諾莫多"下的乾盤麵能比美,那時人們還不知味精為何物•
馬吉街的晨早畫面,是古鎮的生活命脈,由這里啟開一天清晨開始,生意人總早起,開了店戶期待生意上門,那時潮屬店號有:「合成」、「有大」、賣的是洋雜,兩間相隔同是一排店屋一條街各有千秋•「合成」洋雜林林總總,令人眼花撩亂、「有大」咖啡粉則是詩巫龍頭老大,也不知為什么這兩家老字號在老的帰西,後繼無人,因其子孫都是留洋在外,無意返回•
那時"醉春樓"的富二代,一表人財帥氣,是青春少女懷春夢幻中的情聖,整天無從實事,坐吃山空,歉了一屁股债,真是山掘都会崩,最后被银行拍卖,是那留洋帰來孫子醫生救了它的半壁江山,從此"醉春樓"走入歷史,剩下一古舊老招牌,在風雨中話舊。
06•04•2012。
5:15 am
Sent from my iPad
Wednesday, April 4, 2012
掃墓帰來
葉痕
在清明節那天,總會與相熟親友相遇話舊•
聽過這樣的對話:「你的爸爸怎麼沒來掃墓?」一親戚問及正掃墓的兄弟倆•
「他因腳不能走路,不方便•••」•「哦、哦•」問者簡單回應兩聲,算是明白,因為他與家人正忙尋找祖墳,一年相隔,也不知在那裡•
這時另有一人,手執一點過香燭,也不知在尋訪那家祖墳,旁人也懶得問•忽然有人在旁輕微地喊著:「下起雨絲了•」立即敏感地打開傘子,真的輕微雨絲撒在身子,只是那麼一剎那,雲層中微微露出晨光,使人感到清明正日天氣可好•是否今年除夕曾下過雨也忘了•
只是墓地入口處涼亭也沒昔日熱鬧,也沒見拜豬頭情景,只有一點不變冥紙越燒越旺,間中參雜炮竹聲,童年時代的哭山幾乎消失得毫無蹤影,因為當年哭山諸人早已不在人間•就見一拜山家族,人員衆多,有說不完的話題,背後的人在摧著:「別的話留著下個墓再談吧••」。可見他們在趕時間,還要到下個墓園•今年掃墓,我才注意到原來福建墓地隔邻是客家墓地,早年人口稀少,一個小小的Bukit Lima ,豈能溶納衆多的亡魂•母親在世時每年清明節走過那個以離芭圍堵佔據己有地段,就說:「那貪婪的平伯準備全家藏在那里•」說得我會背得滾瓜爛熟•後來也不如人們預測所言,也許此話早已傳到平伯耳中,正如福建彥言所謂"州府小,家長多"•
而在旁的周氏家族祖墳卻以鐵絲網圍著,當年拜山還顧人以扁擔挑了前後兩大柦子祭品,氣勢非凡,如今挑柦人早已帰西•每年均見周氏家族子孫多人,正如大佬所謂輸人不輸陣,男人站在一旁高談闊論,觀看路過人群,女流之輩則在一旁底頭整理祭品,清理除草,年年不變,好似一副拜拜風景畫•現代人掃墓,形色匆匆,不像早年,要在祖先墳前,感恩追思,若是匆匆離去便被視不孝,只是現代人選在正日,還是匆忙回去工作,商會雖定為公共假期,究竟有幾家遵守•
我的小姨媽,閒來無事,到了她老姐新墳,指指點點,閒言閒語,傳到家人耳中,當然引起不快,誰知第二年卻掛了,有人說:邦當呀,最好不要在新墳前胡言亂語,是否如此也不知,也許是湊巧吧•
在回程中,突遇孫老大,見他一手持著掃帚,一手拿着未燒完的香燭,形同獨行俠,問及夫人•
「與孩子在另一山頭•」他們夫妻倆與孩子,兵分三路,旨在爭取時間,午後將趁班機返回都門,不魁科班出身,凡事有條不亂•
清明節總令人想及當年反殖鬥爭英勇犧牲烈士,如今已過了一甲子,仍然有人默默獻上小花一簇,算是有心了,當年他們為了理想不惜奉獻青春生命,可歌可泣歷史還歉了他們一筆血債•至今老兵雖在,皆老垂唉•真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04•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在清明節那天,總會與相熟親友相遇話舊•
聽過這樣的對話:「你的爸爸怎麼沒來掃墓?」一親戚問及正掃墓的兄弟倆•
「他因腳不能走路,不方便•••」•「哦、哦•」問者簡單回應兩聲,算是明白,因為他與家人正忙尋找祖墳,一年相隔,也不知在那裡•
這時另有一人,手執一點過香燭,也不知在尋訪那家祖墳,旁人也懶得問•忽然有人在旁輕微地喊著:「下起雨絲了•」立即敏感地打開傘子,真的輕微雨絲撒在身子,只是那麼一剎那,雲層中微微露出晨光,使人感到清明正日天氣可好•是否今年除夕曾下過雨也忘了•
只是墓地入口處涼亭也沒昔日熱鬧,也沒見拜豬頭情景,只有一點不變冥紙越燒越旺,間中參雜炮竹聲,童年時代的哭山幾乎消失得毫無蹤影,因為當年哭山諸人早已不在人間•就見一拜山家族,人員衆多,有說不完的話題,背後的人在摧著:「別的話留著下個墓再談吧••」。可見他們在趕時間,還要到下個墓園•今年掃墓,我才注意到原來福建墓地隔邻是客家墓地,早年人口稀少,一個小小的Bukit Lima ,豈能溶納衆多的亡魂•母親在世時每年清明節走過那個以離芭圍堵佔據己有地段,就說:「那貪婪的平伯準備全家藏在那里•」說得我會背得滾瓜爛熟•後來也不如人們預測所言,也許此話早已傳到平伯耳中,正如福建彥言所謂"州府小,家長多"•
而在旁的周氏家族祖墳卻以鐵絲網圍著,當年拜山還顧人以扁擔挑了前後兩大柦子祭品,氣勢非凡,如今挑柦人早已帰西•每年均見周氏家族子孫多人,正如大佬所謂輸人不輸陣,男人站在一旁高談闊論,觀看路過人群,女流之輩則在一旁底頭整理祭品,清理除草,年年不變,好似一副拜拜風景畫•現代人掃墓,形色匆匆,不像早年,要在祖先墳前,感恩追思,若是匆匆離去便被視不孝,只是現代人選在正日,還是匆忙回去工作,商會雖定為公共假期,究竟有幾家遵守•
我的小姨媽,閒來無事,到了她老姐新墳,指指點點,閒言閒語,傳到家人耳中,當然引起不快,誰知第二年卻掛了,有人說:邦當呀,最好不要在新墳前胡言亂語,是否如此也不知,也許是湊巧吧•
在回程中,突遇孫老大,見他一手持著掃帚,一手拿着未燒完的香燭,形同獨行俠,問及夫人•
「與孩子在另一山頭•」他們夫妻倆與孩子,兵分三路,旨在爭取時間,午後將趁班機返回都門,不魁科班出身,凡事有條不亂•
清明節總令人想及當年反殖鬥爭英勇犧牲烈士,如今已過了一甲子,仍然有人默默獻上小花一簇,算是有心了,當年他們為了理想不惜奉獻青春生命,可歌可泣歷史還歉了他們一筆血債•至今老兵雖在,皆老垂唉•真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04•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油炸鬼與豆漿
石雨
油炸鬼与豆浆,是晨早的可口小吃•那年在北京,我们赶在凌晨四点左右,冒着嚴寒秋初,步行到天安門廣場,一窺天安門廣場每天清早的升旗儀式,在回帰路上,北京早晨早已活躍起來,也在街道小巷攤子吃了油炸鬼及一碗熱騰騰豆漿,畢生難忘•
在都門,就有一家名叫"老油鬼鬼"的連鎖店,賣點就是油炸鬼與豆漿,早上十點過後才開業,生意可好,開業前早已客似云來,高朋滿座•它的油條清脆可口,豆漿奇甜,總吃不出北京的味道,可能適合都門人的口味•在都門OUG 露天菜市曾買過現炸油條,燒呼呼,問價每條馬幣七毛,市價貴過北京,那天於詩巫馬克律後巷則以一條八毛錢成交,記得童年時就能以一塊錢買及六條油炸鬼,後來減至一塊四條、兩條、如今一塊買一條油炸鬼找兩毛,也許不久將來也沒得找了,套句股市話語,後市看起•若是我與當代年青人提及早年油條市價,他們一定以為那是天方夜譚•
油炸鬼雖是可口,卻有不好的典故與名聲,在蘇杭一公園內見到宋朝岳飛廟,也缺不了跪下秦儈塑象,那是油炸鬼的代言意象,再說油條,老油條也是貶意的稱呼,油條好吃,配上豆漿卻是一絕•
當年常在咖啡店祭五臟廟,就見鄰座一老闆級人物,每天清晨就是一條油炸鬼配一杯熱豆漿,看他吃得津津有味,不亦楽乎,你知這位仁兄是何方神聖?家財萬貫木山大老闆也•也許受了他的影響,我也改變了口味,不再喝咖啡加面包卡珊•久而久之,在吃出健康框架下,我才改變飲食,不過對油炸鬼與豆漿懷念特別多,那是一餐一元有得找的木山富豪套餐也•
有次遠赴日本旅遊,路過台北,夜宿台北,那時正處兩岸對峙將介石統治時代,亱間十一點電視已停播,無聊與朋友相約出外透透風,那時台灣夜間治安可好,卻在一擋口發覺一母女小食攤,除了牛肉麵外,還有油條與豆漿,母女見我們之間操福州方言,十分驚訝,因為她們也是地道福州人,正如他鄉遇知己,格外親切,不停加料,我們承諾明晚再來,那只是戲言,因為明天一早我們已趁班機赴日本東京了•只是對那雙母女總感內疚,說不定隔天嚴寒冬亱,她們還在於期待我們這批口出狂言毫無信用客戶出現•多年之後在北京清晨吃油條參豆漿的時刻,突然憶起台北那一雙母女的眼眸,好熟悉的面孔,真摯的言語腔調•只是心理一直搞不清為什麼北京人清晨吃油條與豆漿,而台北人卻在夜間吃油炸鬼配豆腐水,也許是兩岸飲食文化差異吧•
有一段時期,台灣興起一陣美食文學浪潮,各種美食浮出台面,我問及一台灣學者,他說口味能令人回憶,怪不得煮神食神滿街跑,人愛懷舊,尋找古早味,阿嬤的味道•
隨著懷舊的空間,多年後我再度來到台北,尋覓那陋巷擋口,失望在城市發展改變中,也許那一雙母女夜裡來入夢,那只是我一廂的期待、傻瓜•
04•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油炸鬼与豆浆,是晨早的可口小吃•那年在北京,我们赶在凌晨四点左右,冒着嚴寒秋初,步行到天安門廣場,一窺天安門廣場每天清早的升旗儀式,在回帰路上,北京早晨早已活躍起來,也在街道小巷攤子吃了油炸鬼及一碗熱騰騰豆漿,畢生難忘•
在都門,就有一家名叫"老油鬼鬼"的連鎖店,賣點就是油炸鬼與豆漿,早上十點過後才開業,生意可好,開業前早已客似云來,高朋滿座•它的油條清脆可口,豆漿奇甜,總吃不出北京的味道,可能適合都門人的口味•在都門OUG 露天菜市曾買過現炸油條,燒呼呼,問價每條馬幣七毛,市價貴過北京,那天於詩巫馬克律後巷則以一條八毛錢成交,記得童年時就能以一塊錢買及六條油炸鬼,後來減至一塊四條、兩條、如今一塊買一條油炸鬼找兩毛,也許不久將來也沒得找了,套句股市話語,後市看起•若是我與當代年青人提及早年油條市價,他們一定以為那是天方夜譚•
油炸鬼雖是可口,卻有不好的典故與名聲,在蘇杭一公園內見到宋朝岳飛廟,也缺不了跪下秦儈塑象,那是油炸鬼的代言意象,再說油條,老油條也是貶意的稱呼,油條好吃,配上豆漿卻是一絕•
當年常在咖啡店祭五臟廟,就見鄰座一老闆級人物,每天清晨就是一條油炸鬼配一杯熱豆漿,看他吃得津津有味,不亦楽乎,你知這位仁兄是何方神聖?家財萬貫木山大老闆也•也許受了他的影響,我也改變了口味,不再喝咖啡加面包卡珊•久而久之,在吃出健康框架下,我才改變飲食,不過對油炸鬼與豆漿懷念特別多,那是一餐一元有得找的木山富豪套餐也•
有次遠赴日本旅遊,路過台北,夜宿台北,那時正處兩岸對峙將介石統治時代,亱間十一點電視已停播,無聊與朋友相約出外透透風,那時台灣夜間治安可好,卻在一擋口發覺一母女小食攤,除了牛肉麵外,還有油條與豆漿,母女見我們之間操福州方言,十分驚訝,因為她們也是地道福州人,正如他鄉遇知己,格外親切,不停加料,我們承諾明晚再來,那只是戲言,因為明天一早我們已趁班機赴日本東京了•只是對那雙母女總感內疚,說不定隔天嚴寒冬亱,她們還在於期待我們這批口出狂言毫無信用客戶出現•多年之後在北京清晨吃油條參豆漿的時刻,突然憶起台北那一雙母女的眼眸,好熟悉的面孔,真摯的言語腔調•只是心理一直搞不清為什麼北京人清晨吃油條與豆漿,而台北人卻在夜間吃油炸鬼配豆腐水,也許是兩岸飲食文化差異吧•
有一段時期,台灣興起一陣美食文學浪潮,各種美食浮出台面,我問及一台灣學者,他說口味能令人回憶,怪不得煮神食神滿街跑,人愛懷舊,尋找古早味,阿嬤的味道•
隨著懷舊的空間,多年後我再度來到台北,尋覓那陋巷擋口,失望在城市發展改變中,也許那一雙母女夜裡來入夢,那只是我一廂的期待、傻瓜•
04•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愚人节偶感
石雨
也不知是誰的創意,把4月1日當愚人節,使人特別敏感,以免遭到被人戲弄的尷尬•老友卻在面子書上自作聰明他知今天是愚人節呼籲大家別戲弄他,而他卻把三月卅一日当四月一日,戏弄了自已•
只是周遭發生了不可思義的突變,我們都會自我安慰地希望今天不是愚人節,而愚人節的惡作劇只是善意博取一笑•還好今年四月一日,沒有發生特別惡作劇,促見當今世界不一樣,也許人們才已遺忘節日的存在•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多年前的一天,朋友相約在某酒樓相聚,不疑有它前去赴約,結果等了半天,不見人影,還以為自己記错时间地点,第二天朋友特别按排在茶楼谢罪,心中怒气立即消失,心中一想对方末免无聊,而自己也显得小家子气,只是每年四月一日心中立即忆起他,因爲他早隨家人移民楓葉之國,那天愚人節還收到他的電郵,約我在網上喝茶聊天,十幾年不見依然是那種楽天個性,老友真是性情中人,還關切問及當天有沒特別事故發生,我說他真是唯恐天下不亂,並告知他我中了万字準備到加拿大吃風,在辦手續,他立即回郵歡迎到訪敘舊,我們真是在網上虛擬世界吹起牛來,其实大家都彼此十分懷念對方,多期待來生之年能再度相見•後來才知他已往生多年,每年在網上所發電郵均由他的夫人經手,因為在他臨終時特別吩咐每年四月一日必發電郵給遠在砂拉越的友人,以示我們友誼長長久久•那次小兒到加拿大溫哥華就讀,我還特別吩咐他前去拜訪老友,才揭露了真相,我曾爲此傷心一陣,過後也就以平常心看待,每年依舊這一天收到來自對方虛擬的問候與聊天,反正當今世界真真假假,真的假不了,做人何必太認真,那不是苦了自己,老友就是放不下昔日情誼,而苦了別人,真希望有一天再也收不到類似電郵,也許那時我們都隨風而逝,再也沒什麼愚人節,戲弄別人和自己•
01•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也不知是誰的創意,把4月1日當愚人節,使人特別敏感,以免遭到被人戲弄的尷尬•老友卻在面子書上自作聰明他知今天是愚人節呼籲大家別戲弄他,而他卻把三月卅一日当四月一日,戏弄了自已•
只是周遭發生了不可思義的突變,我們都會自我安慰地希望今天不是愚人節,而愚人節的惡作劇只是善意博取一笑•還好今年四月一日,沒有發生特別惡作劇,促見當今世界不一樣,也許人們才已遺忘節日的存在•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多年前的一天,朋友相約在某酒樓相聚,不疑有它前去赴約,結果等了半天,不見人影,還以為自己記错时间地点,第二天朋友特别按排在茶楼谢罪,心中怒气立即消失,心中一想对方末免无聊,而自己也显得小家子气,只是每年四月一日心中立即忆起他,因爲他早隨家人移民楓葉之國,那天愚人節還收到他的電郵,約我在網上喝茶聊天,十幾年不見依然是那種楽天個性,老友真是性情中人,還關切問及當天有沒特別事故發生,我說他真是唯恐天下不亂,並告知他我中了万字準備到加拿大吃風,在辦手續,他立即回郵歡迎到訪敘舊,我們真是在網上虛擬世界吹起牛來,其实大家都彼此十分懷念對方,多期待來生之年能再度相見•後來才知他已往生多年,每年在網上所發電郵均由他的夫人經手,因為在他臨終時特別吩咐每年四月一日必發電郵給遠在砂拉越的友人,以示我們友誼長長久久•那次小兒到加拿大溫哥華就讀,我還特別吩咐他前去拜訪老友,才揭露了真相,我曾爲此傷心一陣,過後也就以平常心看待,每年依舊這一天收到來自對方虛擬的問候與聊天,反正當今世界真真假假,真的假不了,做人何必太認真,那不是苦了自己,老友就是放不下昔日情誼,而苦了別人,真希望有一天再也收不到類似電郵,也許那時我們都隨風而逝,再也沒什麼愚人節,戲弄別人和自己•
01•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清明節一二談 石雨
清明節掃墓,對我家而言是人員越來越少了,先後走了雙親,每年掃墓都落在我夫妻倆的肩上,小孩唸小學時還跟隨,到了中學畢業、出國深造,又是我夫妻倆•早年母親拜山,又是殺雞殺鴨好不熱鬧,卻苦了我們,在凌晨四點就要趕上墳地,黎明之前,因為懼怕艷陽高照,那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感覺•
雙親逝世後,我家古墳添新墳,祭山儀式也有改變,只點亮香燭,焚燒冥紙,地下祖宗有靈也能體諒,後因環保關係,冥紙也逐漸減少了•只是祭山儀式依舊,也見多處古墳已無人祭拜,也許子孫在外無法祭袓,使人想及當年出國多年遠親回鄉祭袓,子孫因燒冥紙,火勢隨風波及,差點釀成火勢燒山•
今人掃墓又另有篇章,有人寫了多張萬字號碼在祖墳前乞求財運,心想你祖宗又不是財神爺,靈嗎?也有人帶了錄音帶,隨著音樂飄飄然,輕鬆自如,也有人在祭品中添加了iPhone,iPaid等科技產品•使人想及友人母親連續劇還沒看完便逝世,身為兒子的他,為了盡孝道,清明祭品特加印有劇名的錄影帶,讓她在上天繼續看完,孝心人人有,只是不盡相同•
也有人在祭拜之後大放鞭炮,山高皇帝遠,誰也菅不了誰,只是民間缺乏環保意識,污染了環境而不知•昔日拜山留下貢品,引來衛生課題,也有拾荒頑童拿了紙袋,到處檢檢拾拾,難免感染細菌,引來疾病,衛生署只有報知病例個案,而忘了病毒傳染•
清明時節雨紛紛,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只是我們這里卻艷陽高照,母親常說清明日、十日前、十日後、日頭高照、亱通明•那是古早的氣候預測,他們深信通書上的牧童穿鞋就顯示今年雨量多,若是牧童赤角就顯示今年氣候乾旱、除夕下雨清明正日一定天晴,是否如此,還是帶把傘以妨万一,因為現在氣象無常,日出東方西邊雨•
在路口"杏花村"咖啡店老闆每年清明節都騎著摩托車上路拜山,黎明時分就趕回店里開業,因為當天生意特好,掃墳帰來人群總在那裡歇息喝杯涼茶,那天不幸發生交通事故,傷及腳骨,最後把店面割讓給人,商號依舊不變,只是換上一雙姐妹花,它在我印記中卻是永遠不變的杏花村•
04•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雙親逝世後,我家古墳添新墳,祭山儀式也有改變,只點亮香燭,焚燒冥紙,地下祖宗有靈也能體諒,後因環保關係,冥紙也逐漸減少了•只是祭山儀式依舊,也見多處古墳已無人祭拜,也許子孫在外無法祭袓,使人想及當年出國多年遠親回鄉祭袓,子孫因燒冥紙,火勢隨風波及,差點釀成火勢燒山•
今人掃墓又另有篇章,有人寫了多張萬字號碼在祖墳前乞求財運,心想你祖宗又不是財神爺,靈嗎?也有人帶了錄音帶,隨著音樂飄飄然,輕鬆自如,也有人在祭品中添加了iPhone,iPaid等科技產品•使人想及友人母親連續劇還沒看完便逝世,身為兒子的他,為了盡孝道,清明祭品特加印有劇名的錄影帶,讓她在上天繼續看完,孝心人人有,只是不盡相同•
也有人在祭拜之後大放鞭炮,山高皇帝遠,誰也菅不了誰,只是民間缺乏環保意識,污染了環境而不知•昔日拜山留下貢品,引來衛生課題,也有拾荒頑童拿了紙袋,到處檢檢拾拾,難免感染細菌,引來疾病,衛生署只有報知病例個案,而忘了病毒傳染•
清明時節雨紛紛,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只是我們這里卻艷陽高照,母親常說清明日、十日前、十日後、日頭高照、亱通明•那是古早的氣候預測,他們深信通書上的牧童穿鞋就顯示今年雨量多,若是牧童赤角就顯示今年氣候乾旱、除夕下雨清明正日一定天晴,是否如此,還是帶把傘以妨万一,因為現在氣象無常,日出東方西邊雨•
在路口"杏花村"咖啡店老闆每年清明節都騎著摩托車上路拜山,黎明時分就趕回店里開業,因為當天生意特好,掃墳帰來人群總在那裡歇息喝杯涼茶,那天不幸發生交通事故,傷及腳骨,最後把店面割讓給人,商號依舊不變,只是換上一雙姐妹花,它在我印記中卻是永遠不變的杏花村•
04•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踏進"清明上河圖"的另類••• 葉痕
與張擇端相遇在清明時節,令我想及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與張擇端相遇時正是風和日麗,青柳依依,卡河還在趕集,都幾千年了,河上船來船往,十分忙碌,兩岸集市也相當繁華,問及張擇端:「北宋戰爭烽火,怎麼汴京還是繁華依舊?」
張擇端不語,恨不得把眼前景致畫入畫布•這時河上正當籠罩晨霧,閃爍的晨光照著水面的紅波,十里老街,倒像一古老鄉區,散發如詩似畫,靜靜期待三日一逢集的規矩地期待熟悉的客人•
依稀聽到:「正道先生安好?」那是一過路柴夫問候•
「你賣柴來得早,喝過茶•••」
「茶是俺命根子,那有不喝之理•」樵夫接著:「幾時給俺老頭畫個像,好讓兒子討媳婦時掛上亮著•」
「好喇,誰讓你是俺老鄉••」
張擇端字正道,他與樵夫同是山東諸城人,如今在大宋都城開封相遇自然以老鄉相稱了•
虹橋附近一三層茶楼,三面臨水,視覺街市全景,於是把三樓包下面向窗外當著畫室,店家砌了一壷好茶,就這樣張擇端在畫筆上寫下了聞名于世的
清
明
上河圖•
這時寬闊的長街所有的窗戶和大門都已打開,有人在打埽,有人在潑水,地面濕濕地、小販已經用石頭或竹篩子占好攤位,蒸熱的包子已沒地方好擱了,銅茶壷的茶水已开始咆哮了•街上行者也开始聚集,四面八方向卡河凝固•
张择端開始取景,只是這條長街,宏面寬長,無法著筆,任何角度都是好素材,無法反映這樣一派波瀾壯闊的杜會風俗畫倦•唯有全面勾畫清明上河圖,細緻地描繪徽宗皇帝的甘霖的这方圣土•
我问及畫家:「至今全世界存有三十多副清明上河圖,那副是真跡?聽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說台北故宮博物院才是真跡?」
「反正真跡只有一副,徽宗皇帝是苐一個擁有者,清明上河圖為他所提•••」不知誰在背後插了一句,令這條汴河岸上活躍起來,人喊馬嘶,車流如織•那年我在上海博覽會在中國館排了三天人龍,依然不能進入,第二年卻在香港意外發現這副流動的電子畫倦,通過科技讓我與張擇端著了一次近距離的遐想•
02•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與張擇端相遇時正是風和日麗,青柳依依,卡河還在趕集,都幾千年了,河上船來船往,十分忙碌,兩岸集市也相當繁華,問及張擇端:「北宋戰爭烽火,怎麼汴京還是繁華依舊?」
張擇端不語,恨不得把眼前景致畫入畫布•這時河上正當籠罩晨霧,閃爍的晨光照著水面的紅波,十里老街,倒像一古老鄉區,散發如詩似畫,靜靜期待三日一逢集的規矩地期待熟悉的客人•
依稀聽到:「正道先生安好?」那是一過路柴夫問候•
「你賣柴來得早,喝過茶•••」
「茶是俺命根子,那有不喝之理•」樵夫接著:「幾時給俺老頭畫個像,好讓兒子討媳婦時掛上亮著•」
「好喇,誰讓你是俺老鄉••」
張擇端字正道,他與樵夫同是山東諸城人,如今在大宋都城開封相遇自然以老鄉相稱了•
虹橋附近一三層茶楼,三面臨水,視覺街市全景,於是把三樓包下面向窗外當著畫室,店家砌了一壷好茶,就這樣張擇端在畫筆上寫下了聞名于世的
清
明
上河圖•
這時寬闊的長街所有的窗戶和大門都已打開,有人在打埽,有人在潑水,地面濕濕地、小販已經用石頭或竹篩子占好攤位,蒸熱的包子已沒地方好擱了,銅茶壷的茶水已开始咆哮了•街上行者也开始聚集,四面八方向卡河凝固•
张择端開始取景,只是這條長街,宏面寬長,無法著筆,任何角度都是好素材,無法反映這樣一派波瀾壯闊的杜會風俗畫倦•唯有全面勾畫清明上河圖,細緻地描繪徽宗皇帝的甘霖的这方圣土•
我问及畫家:「至今全世界存有三十多副清明上河圖,那副是真跡?聽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說台北故宮博物院才是真跡?」
「反正真跡只有一副,徽宗皇帝是苐一個擁有者,清明上河圖為他所提•••」不知誰在背後插了一句,令這條汴河岸上活躍起來,人喊馬嘶,車流如織•那年我在上海博覽會在中國館排了三天人龍,依然不能進入,第二年卻在香港意外發現這副流動的電子畫倦,通過科技讓我與張擇端著了一次近距離的遐想•
02•04•2012。
Sent from my iPad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