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Wednesday, October 2, 2013

肥女多悲哀



接見尋聀女員工,如果體重超過三百英鎊,準是泡湯•因為肥女走過像一陣旋風,不是掃走桌上的文具,就是一星期不知坐壞幾隻椅子,老闆不叫心痛才怪•在街上遇上超重女生,看她們超重的軀體,雙腿的負擔,一搖一擺,大家都付以同情的眼光•曾經見一肥女從前的玉照,她們都有苗條的身材,只是在飲食中不注意,吃了過多的脂肪食物,造成了當今的身材,如今想走回頭路再想走回頭路,恢復舊觀也來不及了•肥女不是女生所願,只是當代食物多是不健康,阿嫲時代的古早味早已不存在•只是歷經時間的過濾,人們口味乃在回味,那遙遠的味道•我们有时感到从前的肥妹为什么没有这么多,那时我们的飯菜比较清淡有关•提及早年飯肴却是令人怀念不己,飯依旧是飯,菜则是來自自家菜圑,只有过年过節,才斬殺菜園雞,至于殺豬则是家中遇有大事喜庆•这样的米飯菜肴在今天看來则是健康非常,那能寻之•更别说肥女•那次在都门就親眼见"三隻大象进电梯"如今想起根本三粒肉团滾进电梯",只是大家也见怪不怪,習以為常•从前有人以為肥就是福,财神爺就是伴嘟嘟,穷人就是一副瘦骨嶙峋的典型•老朋友相见,若發现对方肥胖就㳟贺对方發福,若發现对方瘦骨嶙峋,就说声"進補没有•
肥女多悲哀,人们会投奇怪眼光,怎么大象游过河,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30•09•2013

陈平印记



当代人提及陈平,相信没有几个人记得他了,近年有关陈平记事,只在"我方历史(My side story)"一書浮出台面,引起嘩嘫一片,後经过内政部忙碌一陣,终於见光,原来有人代笔,有关陈平事跡点点滴滴,在大家印象中根本是他方历史•
依稀记得早年在电影新闻片断中看到陈平身影,神秘兮兮,那是他出现在与马绍尔等于华玲小学谈判失败後消失在森林的背影引起观众的热烈掌手•
过了好一陣时光,陈平消失得旡影無踪,偶而在马泰边界出现,在鄰國出席一交流会,有记者问及:[听说在马來亚夜间不爱睡的小孩,父母在旁说你要不睡陈平來了唬嚇小孩、小孩就乖乖入眠了•]
陈平说:[共产党的小孩是不怕唬嚇的]
陈平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配合英軍在马來半島展开遊擊战争,战後还光荣赴英伦接受雄章,回國後因政見不同,分道扬镳,英殖民依然统治马來半岛,而陈平则返回森林,在马來半島则展开一段漫长的剿共战争,经过局势的变化,亚菲拉反殖反帝曰益高涨,老牌的英殖民地政权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代替的是英式民主意识,五年一屆的民选政权,陈平与他的残餘部隊只好退至马泰边界,时不予我也•
至陈平逝世是多年後的故事,令人感到当年為马來半岛付出青春生命汗水,付诸多东流•
陈平逝世後,其威仍然存在,有人说他早放弃原有的國际,雜音紊乱,不敢面对历史的一派胡言•

9•18•香港。

我在人民廣場啃炸雞



深夜
我聽及
"我在人民廣埸啃炸雞"
卻啃不出味道
明知那是南柯一夢
卻讓我流出口水
夢也、醒也
縂是相距的
南轅北轍
我走我的陽光道
你度你的獨木橋
日出、黃昏
我耳濡目染
總聽及
那嘶啞的叫囂
"我在人民廣場啃炸雞"

#"我在人民廣場啃炸雞"是一首搖滾楽曲•

22•sep 2013
2:03 PM

今天是十月一號



今天是10月1號,令人感到時間飛快,2003年再過兩個月,即將與我人告別•你的感想是什麼?10月1日本是中國國慶節,即大陸的黃金周,是國人出外旅遊、購物的季節,香港是首站,接著是曼谷、新加坡、吉隆坡等•在都門見到來自大陸中國人特多,聽他們的口音就知來自中國,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國國家慶顯得特別冷清,國人在外也顯得格外成熟,中資公司也沒特別酒會慶祝•晚間見到電視畫面,在北京中國領導人冒雨向烈士獻花圈,香港的升旗儀式,文藝滙演則顯得較特出•著為第三代的華人與中國國慶好似沒什麼瓜葛,賣菜的賣菜,賣魚的賣魚,市民擔心的通貨膨脹,反正飯要吃,只好硬著頭皮活下去,也許許多人不知今天的孔誕也•前天在都公寓門跌了一較,摔得四腳朝天,滿天星斗,朋友說地板滑摔倒沒大礙,若是無端端跌倒則要小心了,弦外之音,可䏻身體亮紅燈,要看醫生了•我這一跌,照舊看醫,股票巿㘯也跟著下滑,只是巧合,但黑色幽黙也為生活另添風采•前天於機場巧遇姪女Anna,她帶了一隊怪怪人馬前去Port Denhson 參加一活動,回來之後改變飮食習慣,在她心目中什麼都不可以吃,或少碰為妙,我說這樣不是找死,她才改口說,可少吃,不偏吃,這樣還差不多•旁人卻說那瘋子的亂言能聽嗎?當今社會壓力大,隨時都能聽到胡言亂語,姑且聽聽也無妨,那也是一種自我舒 解的方法。
01•10•2013。

Tuesday, October 1, 2013

三年零八個月•••



最近讀及[她們的三年零八個月]文學報導文字,很有意思,因為二戰後出生的一代,根本不知那段時日,随着知讯的开放,许多禁忌都已逐渐浮出台面,例如电影"新村1949"的上演,触及敏感神经,它的制作虽粗糙,却是好的开始•在东马方面,七里新村,七里集中營,却没人翻案,以艺术经营手法浮出台面,深感遗憾•
提及那三年零八個月的㱑月却是一首近代史诗;我的学长早年留学台湾,却在那里相遇到二战时期遠赴砂拉越的日本老兵(台湾人),他还提及当年出征,驻扎一个叫加拿逸地方,与当地人出外打山豬的记忆,促见当年日本兵与当地居民相處融洽•
听长辈之人言及二战前日本铁蹄才达入古晉,诗巫拉者官员,闻风丧胆,从荷兰(荷屬西加里曼丹)逃之夭夭,让诗巫成為無政府状态,诗巫华社懼怕臘人头部落由拉让江上游顺水而下掠奪殺人,因此派人到古晉恭請皇軍前來主持大局,戰後卻被誣滅為漢奸,受到挑戰•
日本皇軍駐紮詩巫之刻,通過漢奸指引,逮捕了抗日籌賑會首目及抗日份子,籌賑會都是華社名流,沿街帶頭賣花籌款,舉辦逰藝會支援中國抗日,抵制日貨,在獄中受盡烤打,什至犧牲生命,只是在二戰結朿後,並無樹立烈士紀念碑,無人整理烈士名單•
實際上日本憲兵大半是台藉閩南人,聽得懂福建活,有位兄台因仇恨日本戰領中國大陸及東南亞,面對日軍而唱三字經,而被賞了兩個耳光,還有在我的記憶中,有些福州佬在汲水站取水回家時,沒向走過的日軍行禮而遭到雙手舉高鉄筒罰站在路邊引起路人觀看其魄態;不過日軍對小孩則另眼相看,只要對日軍躹躬行禮,對方一定以嚴肅軍禮回應•日軍統治其間,治安良好,晚間睡覺不用關閉窗戶•因為偷竊被告發會遭到嚴晧體罰•
三年零八個月的生涯,生活雖然困苦,但我人卻任勞任怨,大家都回家種蕃薯,小孩都登記準備入學,受日文教育,當時中華中小學已被改制成為日文教育機構,只是校長依舊是徐福康,至今憶起大和族正想以華制華政策改變華社意識形態•
那時夜晚我們都到附近廣㘯看露天電影,只聽大家在議論那部叫"鴉片戰爭"的影片旨在仇英意識形態,二戰後那部影以"蘇州之亱"在戲院上演,由李香蘭,高原欲次郞主演,促見日侵南洋之時,其影庫影片少之又少•
那是華社只不過感到換了不同主子,不論誰當政,賣魚賣菜依舊如此,貨幣只不過由"日本香蕉票"代替英女皇麥頭•那時白糖一斤二毛銀幣,聊起當日情兩毛銭就䏻買一串光餅掛在項上邊走邊吃•
日治時代由於缺乏白糖,咖啡店只好起白開水,母親由於沒有咖啡活得像病貓,後來親戚不知那裡弄來土咖啡,加上亞答糖,滋味雖然走調,她卻吃得津津有味•同屋的阿伯林由於在日人接管的"三井銀行"(前身廣利銀行)任職,交上許多日藉人士,傍晚前來喝酒暢談,旁人紛紛走避,細聲細語,通風報訉:日本人來了•不久阿伯林留起日本小胡子,而忘了在日軍侵佔詩巫他曾參加英國人舉辦保衛詩巫治安工作,只是其主子一聽到日本鐵蹄踏進貓城Kuching只僅僅七個士兵舉搶游過河時,聞風喪膽,逃之夭夭,也換了効忠主子•
小姨媽由於曾參加賣花籌款抗日救國運動,被列通揖名單,漢奸到處找人,到外祖母那裡,舅舅說出門去了,也不知幾時回來,給日本人嚐了兩個耳光,原來小姨媽就躲在祖母房內,第二天清早就送到伊港海外柑榜,我也隨行投宿那裡,那是我家祖父南來收購日落冬的店屋,現由父親在那裡經營小店,待風平浪靜才匆匆返回詩巫•後來聽說所籌的款項有的流入私人口袋,一部份通過新加坡𣿬到重慶政府,也被當地貪官污吏吞沒,另添抗日首都的花天酒地•抗戰勝利後陳嘉庚到了重慶去了延安才知道真相,真正抗日,保家衛國的是在延安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聯軍軍機前來轟炸,我們又面臨另次逃難,大人小孩共趁一艘小舟逃到對岸外祖母的楜椒園,一間小木屋㨈滿一堆逃難人士,不論相識與否,飛機前來轟炸時只針對對岸市區,驚天動地好不嚇人,待飛機走後,大家又為了芝麻小事吵得天翻地覆•
那時我跟父親拿起鋤頭下田耕種,晚間則與玩伴相爭奔跑在田埂上,捕捉螢火蟲;父親則於夜間到舊店到以麻袋裝了不少的鑵頭食品,誏我們母子大抉朵頤•
小時候逃難時代,都是跟著大人背後亡逃,日軍進攻前夕,正是我家伯公逝世的時,按照習俗我們則守棺三亱,腳尾紙不間斷地燒,孝子孝孫每亱則臥睡棺木旁,隔天就草草了葬,緊接著詩巫大轟炸,大家只顧逃命,只是我心中大值疑在那動亂的時代,家裡也不知在那裡買了棺木•
第一次逃難方向是往南蘭律(Lanang Road)逃、逃、逃 夜宿舅舅膠林小屋,由於太累睡在母親的懷裡,隔天清晨被屋腳下的母豬吵醒,印象頗為深刻,長大後才知那只不過離家三公里的路程,只是日軍進城換了主子,生活一樣過,大家也收拾行襄回到老家•
第二次逃難是聯軍開始轟炸詩巫,隨著家人小船跑到對岸外祖母糊椒園,過著鄉野生活,一個巿鎮長大的小孩對周遭環境都感到陌生好奇,都聽到聯軍部隊早已空降大群地區,只是遲疑不敢下來,那是受到拉子的錯誤情報,說日軍超過千人,守鎮以待•
居於歌樂島居民夜間划船到那裡接受聯軍糧食衣著醫藥的接済,只是軍方並沒向他們探視巿區口風•那時也有謡傳拉子殺了華人取了剃光頭顱前去領工,在動亂時期,華人均是土人掠奪戮殺的對象,我們童年就耳濡目染,提及拉子一定想及殺人•二戰結束後,不論發生何事,只要有人在前高喊"拉子殺人"後邊的人總是逃命如馬馳•
當時所用的香蕉票即日本政府所謂軍用票沒有什麼深刻印象,因為那是大人買菜買魚之事,只是聯軍登陸後已成為廢紙,給小孩子當玩具,記得大家都把它撒在空中任風吹之飄揚•
當時鄰居少女亞翠在陽台曬衣,不留心把竹竿掉落,打在一個過路日軍,日軍往上一瞧卻一見鍾情,而下嫁給那過路日軍回台灣去,因那日軍實際上是台籍人士•
我的一位學長回憶,日治時期,他頑皮地把兄長糞便以竹竿一挑逗氣,不幸那糞便不偏不倚掉在路過日軍頭上,那士兵抬頭大罵,家人以為闖了大禑,後來那日軍一瞧是小孩鬧場,也就不了了之•
日治期間張家姐妹被迫到日人俱樂部倒酒服務,後被世人批示遲遲嫁不出,後至徐娘半老消失青春才嫁人•人言可畏,害了姑娘浪費了青春㱑月•
提及小姨媽也使人想及小姨丈,他是姨媽學長,風流蕭灑,多材多藝,抗日時,他與眾人參與救亡運動,日軍入城時,聽說他與一般熱血彭湃青年學子北投沙巴神山逰擊隊,活躍在神山腳下•誰知他在半途中結識了一小店寡婦,而忘了眼前任務•二戰結朿後返鄉,有人问起只见他支支吾吾,待到他与小姨妈所生的女兒十二㱑时才歩入结婚礼堂,以了外祖母一番心愿,婚后依旧掉兒郞当,在侍候一車禍成疾的女教师 ,為的是她背后那巨大保险金,俗话说那隻蛇脬那粒蛋,他的孩子都是不服正业,除了吃喝外,到處行骗玩乐•
17.08.2013。
都门•

日本兵來了



在四十年代,只要一起鬨:"日本兵來了",大家立即關起家門,逃得似風趕雨•那時躲在那裡,只不過附近的膠林罷了•因爲在日軍統治下,一切處於戰爭備戰下,市民根本沒有什麼反映,只是日軍神經兮兮罷了,動不動就來一次進城行動,所以"日本兵來了"成為口頭禪•[鬼子來了,那只是後人言及•]
我們這裡對日軍非常善意,在那三年零八個月曰子,沒什么怨言,生活雖然辛苦,但市民仍然回家種番薯,米則來自屋後稻田,只是那時代出身的小孩失去教育,學校被封閉,過了一陣子才復課,不過媒介改為曰語,校長依舊,反應並不熱烈,只是學習簡單的日語拼音,日本兒歌教唱,促見當局並沒教育人材,難達到奴化作用,只是短短三年八個月的曰子就草草結束,只因大阪、長椅下了粒原子彈,加上聯軍飛機每來天空下彈,不久日軍趁船撤退,[撤退到那裡?聽說集中在古晉,我曾在攝影大師黃傑夫一本攝影集,見到日軍掃街道,倒糞畫面]臨走時還往岸上開槍掃射•只是日軍給人印象深刻,過街上購物總會付錢(香蕉票),日軍很少與市民交流,只是購物時以簡單馬來語交談,後來才知這些日軍均是來自台灣台籍人士,有人曾在背後以福建話罵路過士兵而遭到兩巴耳光•戰後有人到台灣唸書,就遇退伍老兵,他曾說在二戰期間駐紮加那逸與當地人一同赴山林打山豬•二戰結束後仍有人發現有日本士兵躲在山林不知戰爭早已結束•在唸中學時,我突然發覺十七里西連路同學家屋後椒園有一陌生人低頭默默地工作,同學告訢我,他是日本人,為什麼戰爭結後沒回日本而投靠他們,同學也說不出所以然•過了几個月突在報上讀及"二戰曰本老兵臥藏農家被發現,被送回曰本,無需對證那農家肯定是屬於我同學•
日本戰領時期,治安良好,夜晚睡覺不用關閉窗戶,只是缺少咖啡和糖,咖啡店只好賣起白開水,一杯五分錢•日本戰領期間也沒聽過姦滛燒殺,促見日軍紀律森嚴,與市民並沒矛盾衝突,只有少數市民面對路過日軍行九十度鞠躬而遭到惩罚,日军对小孩格外亲切,只要小孩面对敬礼对方一定嚴肅回應•
30•8•2013

雨停之后



近日气候特热,夜间下了一埸小雨,雨停之后,带来闷热的感觉,再難入眠了,眾人皆睡我獨醒是一種獨特的感受,唯有期盼到天亮,唯有遠處傳來狗吠聲,萬籟寂寥,只有窗前偶爾傳來屋簷雨滴聲•
随手一翻,翻及马家辉的"爱上几个人渣"读及小说家骆以軍的序w文「灣仔酒館裡的人渣回憶」,讀及:馬加輝大哥是田納西•威廉斯那個年代,或費茲傑羅[大亨小傳]那個世界里的人物•看遍燈紅酒綠,禽島般的漂亮人兒在跑馬燈換片的新時代奢華想像中,匆促草率登場下場•他冷眼旁觀,卻從不犬儒,他看到那浮華男女一些愚蠢行徑時,也會笑罵一聲:「人渣!」但你發現他是軟心腸的,什至寶愛著這些虛幻搭景里庸碌趁熱鬧活得起勁的人們•
駱以軍,我人熟習的台灣作家,因為他經常爲大馬作家寫序而打出知名度;馬加輝,若你是鳳凰衛視的忠實觀眾,一定和梁文道一樣認識他•馬家輝說:
正因為愛上幾個人渣,
始會成熟,始會懂得,
始會明白眼前人並非人渣,始會珍惜眼前人•
灣仔是馬加輝的回憶,他在灣仔長大,那裡是他的「香港」時空,少年時光鬼混之地,美國水兵、香港妓女、燠熱潮溼的南方,女孩們浮花浪蕊,男孩們偷拐搶騙,繁華和屈辱,傷害啟蒙,讓人想及港片劇情在我們這裡的散播,如今香港已回歸中國,但其殖民地色彩(陰影)卻成懷舊的滋長,蘇西黃的世界去了,這里在冷戰時期一度是「民主廚窗、偷窺大陸」,如今开放了,對港人是否揮之不去,马加辉出生香港,负笈台湾、美国,其「人渣」個性可愛而知,馬加輝這本人渣手記,是否一窺他的世界,他的人生,仁者見智•

在這本書內,作者寫及重慶的吃,北京的出租車•••但那一切似乎都在旅途中的轉埸、電影般的浮花浪蕊,劇終時,觀眾席燈亮起,他抹抹臉上的冷淚,站起身,提著皮箱,鑽進的士,穿過机場海關,便又是「如果在冬亱,一個旅人•••」那樣的蕭瑟孤寂•那不只是駱以軍的感受,在子亱時分也感染了我,駱以軍以小說家敏銳的雙眼視透了作者的心靈,只是隔了片刻,又談及俊男美女,電影電視,時事評論,顯示太平山下多姿多彩,在重慶人上機讀禁書,下機把書一丟忘掉一切,也有看不破者,偷偷把書塞進行李,企圖撞關,形同走私販毒,讓人讀之會心一笑,笑人間百態,正如閩南語所謂:嚴官府、出厚賊•本書從文字到影像,從讀書到行走,自成一格,亦莊赤諧的態度,呈現眼前,一種香港特有的觀看角度•

26•11•2012。2:04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