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 Meng@Ah beng..亚明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不是无脸见人,而是不顾现出户山真面目,以免使人言之面目可憎,因为世人均以虚假嘴脸相处外,背後均拥一把厉刃.
Popular Posts
-
讀「散步阮台南」 石雨 我曾是台南行色匆匆的過客,那是十几年前的舊事記憶。 如今在都門書局,無意中購得「散步阮台南」,作者黃小黛•再次勾起我對台南的記憶,不過那台南不該属於「阮」(闽南語:我)。 在印記中:台南沒台北都市的繁華,民風扑素,對外來過客總是那么彬彬有禮,言語舉扯總...
-
昨亱我們在搓湯圓,廚房鬧烘烘,充満孩提的笑聲,窗外飄著小雪•心想中國南方天空會下雪嗎? 「傻蛋,不下雪,怎麼會有冬至•」大姐往我頭上打了一下笑著說• 「唉喲!」我嘁了一聲,嚷着:「打人不可打頭,長大會變傻瓜•」 「你本來就是傻呼呼•」不知誰說了一句,引來一陣哄笑,母親卻說:「...
-
一张旧照片、一则旧事 …… 宋志明 [ARPS] 心中在寻一张旧照片、那是 50 年前 [ 学生时代 ] 首次走访石隆门 [Bau] 仙洞 [Fairly cave] 的记忆。那时我们是攀着树藤而上、到了洞口引面而来是一群掠惶...
-
(一)《异教天真》。 《异教天真》是杰夫的第一本影集,1960年在伦敦出版,内收黑白照片80幅,是砂捞越达雅族的生活摄影,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也是杰夫的好朋友麦唐纳氏写序介绍。这是出版史上第一部这类著作,所以出版以后轰动一时,重印了好几次。在法国和瑞士出版的其它...
-
不丹, 深呼吸… 文与图:宋志明[ARPS] 选在秋末访不丹这美丽的山尘王国, 不疑有他, 只图一个[静] 字. 去不丹要有心里准备, 这里什么都没有, 除了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外, 真的什么都没有. 其实不丹的最大的卖点就是享受阳光与自然景观, 让你放下轻...
-
1956 年話別。左三师母曲慧芳女士。/左五陈一征老师.左右为陈老师公主、公子。 教育家陈一征澳洲逝世 知名教育家陈一征先生于昨日(11日)澳洲时间凌晨5时逝世,享年87岁。 陈先生在五⑻年代由中国南来,曾在新加坡南大执教,之后进入大马,先后在东马砂拉越、西马霹雳...
-
認識當年詩巫資深記者劉世久(SK.LAU),那是遠在1970年代吧,至到他2004在北京去世,算來與他也有34年的交情了,這人生中最輝煌的三十個春秋結下的友誼,我們由終保持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係,他突然"不告而去",雖然沒有"...
-
李香蘭逝世了,誏我想及年青時代所聽的歌曲"亱來香"版本.這首歌曲原唱者.二戰時,日本佔據東丠,就以這首歌曲影響所及十分廣泛.提及李香蘭,老一輩歌迷都十分熟悉.当時日本投降,李香蘭剛好在上海,有人邀她登台演晿,她拒絕了.她説日本都投降,我还登台歌唱慰問當年駐...
-
2008年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受访时曾说: “西方文化过于突出其城市性,技术性, 妨碍了其他表现形,如地方性,技术性的发展。人类的整个不可知的部份被理性所掩盖了。正是这种认识,促 使我转向其他文明。 砂拉...
Wednesday, October 3, 2012
阿末的故事
阿末是巫華混血兒,父為華人母爲巫裔,丈夫逝世後,母改嫁族人,著為孤兒的阿末就在孤兒院長大,靠了院長黃牧師的關係,把他推荐給銀行當打雜、後提升爲櫃台書記至退休為止•
在銀行工作的風雨中,在人際關上的遭遇,一度使他陷入困境•在櫃台中他失信三千元,引起總行採取紀律行動,動結工作外,也令他每月在工資扣除五百元著為償還,於是他成爲一個靠邊站的閒人•
經理說:「馬來人不能見到錢,會出邪念•」他雖有華裔血統,大家卻把他當來自馬來柑榜一族•
他雖辯護說受冤枉,那純粹是出錢時引起的差錯,有誰相信•最後還是償還歉款,行政當局期待就他自動離職,而他卻賴皮不走人,所以大家一直對峙等著瞧•
「我遺失款項都如數奉還,你要迫我離職只好讓勞工法庭判決•」
總行只好暫時按兵不動,誰知這一按只好讓阿末領乾薪,因為阿末的土著背景敏感,無從下手•
阿末本有華人姓氏,姓楊名其爲,早年清明節還到亡父墳地上香,後來有人教他塗抹華人姓氏名字,因為當時土著擁有特權,也因其身份敏感挽救了他,讓他保留職位至退休為止,形同虛懸空位領乾薪•
當年阿末娶親依舊沿著華人習俗,因為當時阿末仍然以華裔族群自居,妙的是新娘子也是華巫混血的醫院謢士,婚後育有二男一女,都是大學畢業的專業人士,這都與阿末土著背景係係相關•
老婆退休後依舊在私人醫院認職,只有阿末領了一筆公積金快活似神仙•有次我們相遇在街頭,我告訢他:「蒙哥沒了•」
他聽了淡淡沒表情,最後說:「他能活到六十歲,算命大了•」
看來事隔多年,他對昔日舊仇依然沒忘•
蒙哥初中都沒唸完,能進入銀行工作全憑裙帶關係,銀行改朝換代時,抱了新上任經理大腿,當起跟前走卒,左右耳目,從銀行小斯爬到副理職位,小人當道雞犬升天,從小分行小號調到總行,其中彎彎曲曲不為外人所知一簍簍•
也不知怎樣他與阿末幹上了,告狀到經理耳中,害得阿末被眨到拉讓江小戶支行,永不翻身,阿末性情剛烈,有次喝了酒乘著酒性,手握巴蘭刀,到他烏比等他出來,鬧到满城风雨,辛阿蒙預先得到了消息,躲在銀行半天不敢回家•
後來有人提及,辛好那天阿蒙沒出來才保了一條狗命,因為阿末一副拉子脾氣,失控舉刀就砍•
阿蒙老豆本是廣東人領養的吉領仔,怪不得蒙哥長得幾分形象吉領人,老頭別的不說,遍染上了黑鬼的劣根性,左借右貸,有借無還,他的妹妹也像老豆一般,買了一輛簇新腳車不還錢,還騎著腳車街上消搖自在,給車店老闆半路截住拉車,小妹叫老哥出頭,喊打喊殺,只聽老闆罵街:「他老爸是姓賴傳門喝酒不還錢,借錢是一副嘴臉,借過手後就耍賴,虧你還在銀行工作•」
這次爭吵,揭穿了蒙哥底線,引起背後議論紛陳,大家心理上也瞧不起這位副理,在銀行行政更改中,他也被調到其他分行,不了了之•
最後見報是他的遺相與訃文•只有阿末那句話「活到六十歲算他命大」彷彿蓋棺定論•
03•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Monday, October 1, 2012
我在写小说
为什么会步上写小说的道路,只因從小热爱阅读小说,上至中外经典,下至现代文艺流行•久而久之,自然執筆寫起小說來•小說提材離不開人間百態、人文地理,誏我與讀者分享•至今網絡流行,各人各佔一空間,各種不同體裁文學形式逐漸登場,誏看官瀏覧,所以現代人不用上書店,就能在網上享受閱讀的樂趣•不過上書店,臥逰書海卻有另一番不同的情趣。
中國四大經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廂記,則是我最愛•童年時代,我家有家訓:男兒不準讀三國、女孩不準看西廂•偏偏於爺爺舊書廚中找到上述书籍,在好奇心驱使之下,誏我偷偷每夜躲藏在被窝底下,在手电筒微弱灯光下,似懂非憧,享受深夜读禁書的楽趣,到了中學我還在惡補上述書籍,所以在功課上我並不出色,只是在語文寫作上,曾被老師冠以恐非作者手筆,語外語是在遣責我是文抄公,巨大傷害了我的自尊心,誏我發奮圖強,對外投稿,包括報章、雜誌園地,參加了詩巫中華文藝杜後,與同道一起結集出版。
小說体裁最忌淪為平鋪直敘,陷入講故事的轮廓,讀之枯燥無味,難引起共鳴,因為讀小說,通過文字互動,誏作者與讀者交流•小說寫景寫情,小說中主人公,通過小說情節,活躍於紙上,這就是小說精華賣點,為什么有人讀了小說會感動落淚,請緒激動,就是一列•
好的小說可以一讀再讀,列如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誏我讀烂了,過不久重新再讀,依舊新鮮自如,只因這些小說人物性格明朗、情節曲折豐富、寫景寫情恰到好處•小說情節不按理出牌,顯示其濃冽浪漫色彩,最耐讀了•一般報章小說版所刊登小說,均是流行小說,也讓讀者追讀,不過這些小說讀過就箅,就像我們在電視上追看韓劇一樣,過場就忘•不過 30 年代小說家張恨水的小說在上海報章連載的時侯,與 50 年代後金庸新世代武俠小說在香港報章登場時刻,一樣瘋狂讀者•只是現代人生活方式已在改變,很難再見有人買書回家閱讀,一來家中空間小,二來晚餐過後,大家都擠在電視熒光幕前,再說現在中國古典小說一拍再拍,呈現熒光幕前,也用不著亱夜翻書閱讀,再說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深夜讀禁書的情趣已成為奇談•
我們這里阅读市場小,在都門大家都把大型書店 Kinokuniya 当着午休时间阅读場所,那是拜日本人大和族閱讀精神所賜•在日本地跌站,不論侯車等人,總見有人一本小書(口袋書)在手,津津有味讀之•在都門我卻見在同樣情況下,大家卻是一機在手,在撥手機•最令我尷尬的是,有人問及你還在讀書?學校還讀不夠?他忘了學無止境,環境改變了多人,誏人忘切閱讀價值觀,不過有人卻不忘閱讀電腦手機簡訊,那是在工作范圍內,工餘就在 Pub Happy 了•
只是當今世界,天災人禍,人們那有閱讀閒情,我國處於這動亂世界中還能找到一度忙里偷闲空间,為何不趁此爲自已設一休閒閱讀空間•
與聽眾互动:
# 在文學創作中,你爲什么偏於小說創作?What about the others?
*那是我與文學接觸有關,因為小說的佈局誏我迷惑了小說•有人說散文是寫作通行證,我卻先寫了小說、後才經營散文、新詩...我也喜爱阅读唐诗宋词,特别是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因爲古人誏我登高,進入古人最高境界,不過我不喜歡那些擺頭搖腦閱讀古文之癖,因爲我也裁倒在新诗,不論寫實或後現代•
#你說環境可改變一切,包括寫作閱讀,請問你要怎麼面對?
*人總要面對現實,逃避現實最好是回到寫作原點•若是你曾讀過我的小説,就會發覺小說的主角就在逃避現實中,我們之間曾有許多理想主義者,他們曾經參加改造杜會運動革命者,至今還不能擺脫死框架,喃喃自語•••。
#你說我們這里跟日本閱讀風氣有差,請問你怎麼評估?
*我在日本一小鎮曾住過一陣子,以我平日觀察日本人的讀書風氣是由平日生活養成,互敬相鋪而成,尤其對長輩的尊敬•而我們這里讀書風氣較差,有一次我參與一讀書講座會,主持開幕卻是一位平日不讀書長者,引起台下吱吱私語,事後有人提及沒讀書也能致富•讀書與致富本是兩碼事,可是卻有人把它硬串起來,我們杜會風氣奇差,自然引來心中疑問•
#「與聽眾互動只限三個提問,講者各別回荅不超過五分鐘,那是出席一寫作生活營發言摘要發言。」
19•12•2011。重新整理
Sent from my iPad
我在寫小說#2
我在寫小說,小説也在寫我•
由於在生活中有諸多的生活經驗,造成回憶的層次,成為我寫作原泉的來源,用取不盡,因此造成我用取不盡,所以把它擁入各種不同的文學体裁,因此部落格也就成為我發揮文學天才的園地•我本學貫中西,唸完中學後,投考英文中學考取劍橋文憑,本想赴星加坡南洋大學升造,無奈伸請不到出國英籍護照,只好到服務於一舊式銀行機構,與數字打混,從此脫離中文書寫世界•
也不知怎樣爲了學習古文詩詞,我投入了一文化團體活動,結識了一批文學愛好者,重新執筆學人塗鴉,令我驚訝的是讓我接觸了台灣的文學新潮流,南方詩社的作品,聯合文學新銳作家作品,讓我如痴如狂,在這之前也涉及"皇冠"文學,只是把它當著業餘讀物,消耗於建築沙灘的愛情美學,也於報章小說版問及港派武俠小說,金庸、粱羽生的作品,讓我偷師不少小說創作手法•
小說情節是虛擬,人物是真實,或人物是虛構,情節是真實,指在避免影射,只好陷入此地無銀三百両的虛實,越亂越好•正如當今電視評論所謂"上述言論不代表本台"這和報章某副刊所謂不負文責的虛設,超市抹地掛牌地上潮溼,跌倒自負又有什麼區別•
寫小說除了故事情節外,風景人物穿針引線而過,表現手法各異,就看作者的寫作風格•我在近日一篇小說比賽講評中,讀及一平審所言,比賽作品缺乏了砂拉越色彩,我就不知所謂"砂拉越色彩"指的是什麼?難道圍繞著刺青、紋生、臘人頭部落團團轉•令我想及多年前在澳洲遇到一移民老Aunty 提及"Sarawak"字眼,她恐懼地反應"Ho my God,head hunter",她心中的砂拉越色彩,其实當今古老長屋已消失,遍有國外逰客前來尋找掛於竹廊上的頭顱•
在英殖民地時期,婆羅洲文化局出版了不少有關砂拉越色彩的書籍,包括了不少小說、詩歌(伊班班頓),如今都已絕版,不易尋之•前天突然翻閱當年出版的"詩集",寫作手法風格早已過時,卻是難得砂拉越文學史料•
我的小說體裁很多來自母親的記憶,她出生於拉者時代,歷經二戰日治時期、英殖民地到獨立跨年期,華人世界的變遷,移民心態的適轉變歷歷在目,而且家父從商,自小在耳聞目染下,也受到影響,所以小說中的三姑六婆,販夫走卒,賈儈商場,不時呈現在我的小說人物中,背景圗多半沿線拉讓江小河流域一帶•
小說族群範圍小之又小,那時經商多半福建人,和少數潮州、海南人;興化、客家、福州人多半居於山芭,從事割膠,種植楜椒業•
中學時期我的同學有些來自割膠家庭,有的種植楜椒農家子弟,他們文化程度不高,功課趕不上,有些抵不住經濟壓力,半途退學,不過他們都是農家純樸子弟,大半來自拉讓江流域一帶的福州,客家人•只是在拉讓江下逰地區也設有中學,都是半天制,學生早上割膠,下午上課,學校民辦,缺乏資金也影响師資,一些家境較好都紛紛進入市區中學•我的小說情節也渉及他們的生活點滴,尤其六十年代反英反殖鬥爭中,鄉村動亂,引來農村破產,村民都跑到市區避難,通風報訊的被殺,人心惶惶•据一鄉區同學回憶,在三更半夜寄宿學生都被喚醒集中禮堂聽革命道理唱革命歌曲,學校知情也不敢通報,更有附近一小學發生校長在朝會全體師生前被遭慘殺,只因他提供了地下份子行蹤給警方而得了酬勞的下場,同樣長屋屋長也得了同工異曲的槍决•這些動亂時代的記憶頗為敏感不宜爆光,事過一甲子只以小說情節一筆帶過猶如蜻蜓點水•
小說也有青春歲月的記憶,我有幸生活在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堂兄於二戰前負及星加坡,抗日戰爭爆發,引來救亡浪潮,星加坡淪陷後潛入印尼,從事參與當地抗日活動,在一次敵人追捕中受到印尼華僑的營求,把他打扮成河邉垂釣的漁人,讓他逃過敵人耳目,也因此得到那家人閨女的鍾愛,二戰結朿後與夫人回鄉,從事教育工作,並與友人創立"橋聲報"社,後經英殖民地政府的威脅,匆匆與家人返回大陸,認識於北京"光明日報,文革時遭到迫害,被關進牢獄,文革結束出獄後不久病逝,他坎柯一生,寫盡人生百態,生命多姿,不禁令人感嘆唏噓;另一翁姓體育主任,日治時期當過漢奸,從中私襄吃過曰本牢飯,英殖民地時期當過線人,出賣校中老師和校長的情報給CID 害到當年校長被殖民地政府,以不需要人士驅出出境,趕回中國大陸•接著來了一批流亡於港台知識份子,爲了幫派之爭,浮出台面,更鬧出朱校長夫人假文憑醜聞事件,揭發同學被趕出校門,以消減心中怨氣,其中來龍去脈是否是精彩的小說情節•
六十年代,砂州結束了十年動亂,隨着國際局勢變化,蘇聯解體,中國改革開放,馬共結束森林鬥爭,也加速砂州邁向和平獨立,也讓砂共重返社會•也有一批放不下歷史包袱與局勢格格不入,他們有他們的理想抱負,我行我素,也象刺蝟的敏感,若是在小説涉及底線就會遭到人身攻擊的所謂"文學批評",鬥跨"臭老九",這些本是一投改革舊社會的進步趨勢卻成進步綁腳石的矛盾•所以就釀成一股力量欲與砂華舊文學斷臍帶關係,引起嘩然•隨著時光流逝,這種自然兩相極的相克也在消失中•
新一代的寫作人早已成爲斷層,與五四新文學分水嶺的革命文學毫無關係,另創另類文學天空•反映在新詩、散文、小說體裁有着不同的表現,你讀不懂他們的作品,那是你與他們的代溝日益見遠;近日重閱來自早年的文學作品,心中不禁感慨萬千,寫作圈內依然存在嚴重的山頭主義,有人仍在為文學把關,不正是我在寫小説,小說也在寫我•
#「只是近日流行網絡文學,你有你的陽光道、我有我的獨木橋,彼此從不瓜葛,谁也不在乎•」
13•08•2012。
Sent from my iPad
中秋月當圓
中秋月當圓?圓不!
火輪黨派系之爭浮出台面,雙方爭執互不柤讓,喜悅了在野小蟲蟲;一邊吉哥在2013年預算中,大派定心丸,遍遇火輪弟兄不爭氣,爲了蠅小私利,不顧大局令天秤大兄長嘯:我命休也•
傳媒也趁機另添風釆,只因報業競爭,表揚民主自由,在咖啡店中,敏感話題則是大眾喉舌論戰的主題,因大家也是火輪黨昔日的粉絲,老黨員•
「大選將到了,黨又發生內訌,自掘墳墓,把自己政治生涯送入死胡同•」老黨員在感嘆•
「當今執政一代,也沒前憂後患•不干寂寞,也來秀一秀•」有人回應•
「這就叫政治鬥爭,當年都西一案,斗跨綠豆湯,趕走顏色面•」
「結果呢?••」
「送走了都西選區州天下•」
「如今國會大選仍然讓泰山上陣•」
「臉皮厚過晒合版•」
「皮薄上不了台•」
那是又是叫阿爸的時候,光叫沒用,要的是花花綠綠的鈔票•
「錢是萬能,它能使鬼推磨,何況是人•」
「當代人鬼難分••,亦鬼亦人,嘻嘻哈哈•」
「也不知人到那裡去?」
「有、那是人渣!」
「小恩小惠免不了,這叫小魚不出、大魚不來•」
引來一陣哄笑,咖啡都冷了,靠邊站的昔日粉絲,有的早已飛上天向馬克思報到,只剩下小貓幾隻,喵了幾聲,也不能造形成氣候•
政治是現實的,政黨與財團掛勾已成不能否定的實事,群眾只不過政客五年一次抄重的资本,别看在野的小虫虫,有一天翅膀豐滿,也得导找河中浮沉的漂浮•
所谓日合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训,显示了天下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永久的朋友,当利相撞时反目成仇,当利益相辅时,一笑滅恩仇,人間月圓亦有缺•
昔日咖啡店的粉絲,是否隨風而逝,只有試目以待•
中秋月當圓?圓不圓,只是月圓亦有缺,況且在人間•只是明月幾時有,只好把酒問青天•
02•10•2012。
Sent from my iPad
試寫中秋#2
每逢中秋,總是佳節倍思人,古人中秋登高,只因山明水秀,如今氣候變化,中秋亱云層厚,天上月盤唯靠想像,住在海邊朋友,是否也在期待海上升明月•中秋佳節,炒兩盤小菜,淡漠而過,因爲孩子都在外打拚,只有兩架老骨頭留在家禺,懵懂而過,算是對傳統節慶的傳承•依稀記得有年路過美國西岸恰逢中秋,在大峽谷的上空,見到一輪明月遠遠高掛無云的天空,伏視冷漠的山脈和沙漠,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也在中秋逰長江三峽,亱宿宜昌,坐視遼望長江月,卻有另一番的心靈感受,也在戈壁灘亱晚坐了長途巴士,大家睏到不成人形,突然沙漠邊緣升起一輪明月,讓大家精神一振,也忘了今夜是中秋,也無端端讓人憶起家鄉中秋亱晚孩童時空的中秋月,鄰居潮州大嬸每逢中秋亱都有拜月娘的習俗,祭拜過後的糖果也均分給在場的小朋友,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的膠林地帶如今已發展成鋼固水泥森林,昔是風景人物也只有在亱深人靜,偶爾一現在夢中•記得年少時期成群結隊騎著鈇馬到處溜踏,也到了拉讓江遠眺,那遠處的地方就是月落西沉的方向,在晒月亮的時刻,我們都愛選擇拉讓江畔,在亱色下看流水,細語綿綿•更有一次我從星加坡踏亱班火車北上,恰好正逢中秋夜,車外亱色迷矇,偶而經過田莊,農舎漏出燈光,除了火車隆隆聲外,窗外景色均處一片平和安祥中,心中立即湧現藴馨的感覺,多恨火車不要到站,讓眼前景色消失•只是車內搭客早已進入夢鄉,眼前景色唯有留下讓我獨自欣賞,因在下無能不能塗抹畫布上,唯有獨自塗鴉字眼中,留下畫筆勝於千言萬語的遺憾•雖然目前科技發達,數碼相機也不是萬能,拯救不了眼前一剎那•只是通過電腦特技能把當前景色模擬出來在虛幻世界,只是給人印象總是與原汁原味脫節,形同体外受孕的怪胎•卻是當代藝術追尋的目標,形同模擬畫一簍簍,那年在加影就見三五個少年在深夜提著燈籠而過,串門子,形同老家當年聖誕節報佳意,有者開放門戶,小坐片刻茗茶嚐月餅,使人回憶孩提時代我們則在夜間田野中捉那蠅火蟲奔跑在田埂中,最令人難忘年少不知愁,也選在雨後中秋月踏着月色三五同好漫步在橡膠園中,路過小溪流中,大家還學古人水中撈月之趣;只是當今世界,真假難分,說不定天上出現了當代后羿,強弓射下九粒太陽和月亮,嫦娥奔月也不用期待中秋,Every one can fly 不是張貼於亞航飛機上,人類登月,打破了"吳剛折桂"的傳說,遍有人每遇中秋都要嘮叨一次,年年如此,說者無怨,聽者無誨,只是這世上缺乏了傳說彷彿也不這麼美麗了•恐佈分子身怀炸彈,強過朱元璋起義計策百倍•如今家鄉慶中秋,只不過找個藉口,鄉親相聚,讓大頭目噴口水,講話內容只是老調重彈,一篇講稿打天下,百用無一失,台下聲浪淹過台上,再來就是把呆消月餅,往老人院一推共同分享成爲愛心佳話• 30•09•2012。
后埔港的那塊地
后埔港,在那裡?那塊地呢?我們仨人卻擁有一塊地就在那裡•
我們仨人即我和南哥、余弟•南哥是老大,以老賣老,是新加坡南大未畢業的大學生,是廣利銀行家族大公子,父親生前留給他不是大把鈔票,卻是大把銀行股票,那年股票以一對三掛牌時,南哥手中兩萬股即搖身一變成為九萬股,每股三元計算就有二十七萬市價•
「吃不完耶?南哥•」旁人又忌又恨,南大經濟系出身的南哥才不當一回事,養尊處幽的他調皃郎當•
「賣了才算數,不賣它總是一張浮標不定的廢紙,說不定有天股市崩盤,跌破票價••」
「怎麽辧?」
「丟!」
「不,再買它一萬八千股•」經濟學人講的話,永遠令人抓不住頭腦•那還不是人棄我取,人買我丟的股海的聽風錄•那時銀行也不是陳氏家族的天下,風雲劇變,老經理走人,換了新人接任,新人新風格,趕走了牛鬼蛇神,那時股市欣欣向荣,整間辦公室卻成了股海,大家都專心關注股價上升下落•
我們也擠在人群中,現買現賣,賺點蠅頭小利•
余弟也憑着裙帶關係進入銀行工作,他與我同齡唸完高中進入英校考取劍橋海外文憑•只是這位賢弟遍愛好地皮,天天與中介打關系•
有一天中介拿來一張地契,三十依甲只賣一千五給余弟,余弟喊窮,不過窮則變,變則通•
先派了南哥與經理嗟商,我們仨人各持手中一張股票抵押給銀行,貸款三千元,千五買地,餘下置放銀行從中扣還利息,余弟為人樂觀好勝,"嫖要老姆"是他的佐右銘•
其實我們只買了那張地契,后埔港,在那裡?那塊地!
「菅它呢,讓它沉睡二十年!」阿余那瞞不在乎的個性就讓它沉睡二十年吧•
其间股市如虹,我們也趁機把抵押股票脫手,關閉有關戶口,大家還分了幾百元利潤,happy go lucky.
二十年一榥就過,這其間變化之大,真是匪夷所思,超過二十年前我們的想像•
首先南哥得了鼻癌先後離世,留下妻女•余弟家兄也突然病逝,古晉酒店無人菅理,也掛冠而去,我也因小吠在澳留學,需要一筆資金,只好提早退休,領取公積金當盤纏、學費之用;二十年前那塊地大家並沒忘記•
阿余突然來了電話•
「我們公司那塊地皮,有人欲收購•」問及我欲放手不•
「如果價錢適當?我聽你的意見•」
「你是否缺錢?」
「沒有呵!」
「好,我們暫時按住不放,圖個好價錢•」
「阿叔,那塊地皮要到期了,若是再更新六十年,估價一依甲十萬元•」
來電是南哥三十二歲的女��,阿蘭•
一切更新手續由她一手包辦•阿蘭果然眼快手快,不及半個月一切搞定,只期待兩星期後新地契出爐,每甲叫價十二萬,一切交由阿余中介老友福俗處理•
我們仨人只好期待收錢•
後話:阿蘭準備以那筆資投資黃金市場;我準備設教育基金供給孫子上大學之用,至於阿余呢?他顯得懵懵懂懂,也許年紀大了,不過見錢卻是目金金。
28•09•2012。
凌晨五時正
Sent from my iPad
中秋節 1 2 3
1 中秋月當明
只因月满月圓、月夕
仰天望月盤
心想
他鄉逰子魂
幾時回故鄉
只因月是故鄉明
疑是地下霜
只因窗前明月照
2 傳說吳剛折桂
只因李白有詩的誤傳
讓他背上了苦差使
徒勞又無功
被眨月宮選擇
几千年了
苦與悶
后羿一口氣
射了天上九個太陽
更令最後一個
按時起落
英雄付出的代價
只是讓嫦娥奔月
3 八月十五亱起義訊息
傳遞在月餅中
翻天覆地
成了另類的傳說
月餅的化身
一但成了習俗
懵懵懂懂
传承至今
#中秋节又叫团圓節,佳節陪思親,那是逰子的心痛•
華文小學照例休假卻不是公共假•我們這里卻叫"十
五咪"(閩南語)•
30•09•2012。
中秋夜
Sent from my iPad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