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Wednesday, April 25, 2012

董桥七十 石雨

董桥先生忽然七十歲•這「忽然」二字用的好醒目,緣起編一文選為他賀壽,因有文章七十篇,不爲什麼,道理簡單,套句編者的話:「因為七十,所以七十•」話說自1977年[雙城雜筆]始,至今已出版文集有33種,從1800篇文字中選出70篇,讓我人再次瀏覽董佬念事憶人,述己懷舊的文字,使人讀其文如見其人,詳今略古的感覺• 在「七十長箋」一文中,讓人讀及作者十七歲從南洋搭回台灣求學前夕至七十歲漫長的自我寫照•南洋的記憶:「小師母父親是荷兰人母親是娘惹,年輕飄亮,只說荷蘭話英語和馬來話,看很多英文荷文小說,我讀第一本克里斯蒂偵探小說[尼羅河慘案].先生的詩詞她一個字也不認識,過春節煮夢廬掛的春聯年畫她倒記熟了,年年張羅得妥妥貼貼•先生白天躲在黄花草堂看書寫字,小師毋幫廚娘做飯做糕點按時送進書房給先生品嚐•」那是荷印殖民地時代的縮影• 董橋在英國記憶中:在街角一小酒吧內,酒客問及:「二次大戰日本那一年攻打中國?」「1937年」作者回應•廣播機播放[北非諜影]主題曲•「英格烈•褒曼,」他說,「天底下最動人的女人!」酒館打烊了,在回家路上細雨霏霏•••那年冬天英國冷得要命•翌年他回到香港,他說借來的土地借來的繁榮借不到明天的太陽,香港變成「一個沒有故事的城市」(魏紅),於是「我們再也踫不到講故事的人了,我們於是懷念圍着奶奶講故事的歲月•••」。2001年他寫了[從前]小品文而顯示了故事文學終帰不死,[橄欖香]就是一本探索小說人生的文學作品• 讀「董橋七十」等於重溫舊夢,文章究竟耐讀重讀• 文中提及林太乙,让人忆起「读者文摘」,我还拥有当年于香港出版首期[讀者文摘]編輯人正是林太乙•董佬形容他在「林太乙手種的大樹下享受了短暫的蔭凉」•讀她的[林語堂傳],讀到林太乙的一生,讀她的[林家次女],算是眞正讀到林語堂傳記,他形容「全套作品里飽嘗的時空蒙太奇風景」•(見"送別林家次女"一文)• 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在學校圖書館閱及「今日世界」月刊,印刷精美,道林紙,是美國新聞處發行的宣傳刊物•董佬曾在那機構服務過,是站在"民主廚窗"的香港,面對"變色大陸",在「又聽到"望春風"」一文偶而提及,不過其重點卻在龔弘口述的「影塵回憶錄」一書,龔爲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該公司製作了許多寫實好影片,如「養鴨人家」、「蚵女」也培養了著名影星,如柯俊雄、唐寶云、王莫愁•李行、白景端都是他的愛將,我們這一代人都看過他們的影片•文中最令人叫絕那句話:「送給你,帶回飯店讀一讀,非常好看的回憶錄,你一定會喜歡!」說話是台北前輩魯二叔。读董桥笔下人物,多期待他們栩栩如生,活在人間•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亱半鐘聲客船。据悉張繼一生只傳這一首詩,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唱,抗戰時期上海虹口63花園的艺伎也在唱•先後兩次到了蘇杭,行色匆匆,面對刻着張繼詩句的石碑,也見幾個在旁日本逰客顯得異常激動•讀了「風雨故人來」才知內有一段古•此碑建於明朝,毀於清代兵火,水鄉寂寞,那石碑也出名,連寺里的鐘聲也神話起來,夜半鐘聲一响,太湖72峯的愁眠峯也聽得見,後來日本人起了盜寶之心,813上海沉淪,他們鑄了新鐘換舊鐘,把詩碑扛到東京博物館• 借著「如意、吉祥」一文,問及: 「還在寫寫文章?」 「還在寫寫文章。」 「不要再寫不吉祥的詞句詩文。」 「知道了。」 「恐怕都成了語讖。」 20•04•12。 , Sent from my iPad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