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Saturday, August 31, 2013

我少年的歌乐多河故事



文: 杨善

炎热天气逼我跳下了蓝色的游泳池,蓝水中的呛鼻氯气让我怀念起泥土味的褐色支流。
“拉茶色泽”的拉让江支流转个90度弯,绕过青葱的歌乐多岛,流过岛与对面一个叫KERTO的乡村,谱写了我精彩的童年故事。
那条被我们取名叫<歌乐多河>的支流,绕了歌乐多岛一圈后,又与亚山港的拉让江主流接轨了。
这条支流有200米宽,也成了我们当年最喜欢的水上游乐场。它十分有趣与多变,因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童年记忆。

犹记得在我年少时,每年六、七月旱季时,这条小河都会起了巨变。
那时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是乘搭凌晨六时的<歌乐多号>摩多船到诗巫,然后从码头走路到公教中学上课的。
旱季时,这条宽200米,挖沙大船可轻易在涨潮时驶入的河流,竟然会变成了一条乾枯的河。两端的河岸都露出了泥土与泥沙,整条河的水都像一夜蒸发一样,只剩河中央的浅水。那河浅到涉过河,我的短裤都不会湿,也曾试过跪在河中央,河水也只到我的胸口而已。
摩多船必须按着涨潮与退潮的时间行驶,所以我们都要跟着在凌晨二、三、四、五点搭船上课,非常辛苦。因为太早到诗巫市区,没有地方去,遇到船要折返回乡时,我们甚至睡在江边的警察亭里,忍受着冷风与蚊子的攻击。
因为摩多船无法靠岸,常要在凌晨乘小舢舨到河中央,再爬上摩多船。记得有一次,姐姐就在爬上船时失脚滑倒,凌晨时分掉入河中,还要赶快爬上岸跑回家换衣服。虽然现在想起这些往事,总感到辛苦,可是在当下,我们却总能毫无怨言的面对着生活的种种艰辛挑战。

尽管有许多辛苦的往事,但是歌乐多河还是给了我们许多珍贵而美好的年少童趣。
周末或假期时,假如遇上旱季,那我们可乐坏了。我们就赤着脚跋过泥泞与黄沙,涉过浊黄浅水,到达对岸的小沙滩,来来回回的跑遍河岸,抓螃蜞、捡河螺与小贝壳,乐不思蜀。
那时我们一班一起长大的少年人,下午四、五点就聚在江边嬉水。水浅时玩叠罗汉,两班人马肩上各坐上一个人,然后看谁能把对方推落水中,绝战胜负。
水深时,我们就站上码头旁的大木桐,两人互相推扯看谁先掉下水。因为木桐长了青苔,特别滑溜,要站得安稳颇考功夫,所以非常刺激好玩。

记得有一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河里的水涨得很深。我们几个少年死党一时兴起,在挑战与激将法之下,都各自拿了一条会浮的竹竿,就这样冒雨游到200米外的对岸去。那时要是打雷、鳄鱼攻击或是脚抽筋,恐怕就是一宗悲剧了。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还是心有余悸的,可是在玩兴大起的当下,却是一件刺激有趣的事。

我从10岁那年被父亲教会游泳之后,就与这条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我读高中那年,每天放学搭船回家,都会看到一只伏在对面泥岸上晒太阳的五尺长鳄鱼之后,才停止了一切的水上活动。

炎热天气渐渐消暑,我仍然泡在蓝色的游泳池里,让蓝水中的呛鼻氯气挑起我怀念歌乐多河的情绪与故事。*

27/05/2010文苑作品

Ah Meng's world:~歌樂島住着外祖母,
葬着外祖母,因此它成為我遙望的遠方
几時我能到那里走走看看
則是的我夢寐以求...

八月中秋月當圓



七月中元還未到,八月中秋月餅已匆匆上市了,可見商人手腳之快非凡人能比,早上讀報,本地(Local) 中秋月餅不漲價,與泊來品相比上了一節,只是泊來品(來自西馬,並不包括港台、大陸)包裝設計充滿了中秋佳節氣氛富有中華文化氣息•與本地產品相比俗氣得多,旁人見之說是賣給拉子算了•
從小就聽到中秋節,"吃"月餅,長大後才知中秋節嚐月餅,年輕時候也曾參與中秋節活動,好似也聽過中秋節與反清復明有關,話說農民選在這一天起義,是因[明朝]與月亮有關是在它的明亮•
只是年紀一大,對中秋似乎越离越遠、中秋聯歡晚會好似屬年輕一代了•記得當年華團青年組所舉辧的晚會是在中華總商會露天頂上,後來商會改成,樓頂形成一室內禮堂,供給集會塲所,就是中秋晚會似乎成了大人先生噴口水的良機,月餅只是陪襯•窗外烏雲摭住了明窗•
在我的一生幾乎沒見過千里照明月的景色,只是半夜小解,偶而見之•只記得年輕時代,幾位知己中秋亱晚提著燈籠到處逰走在田硬上,那是快樂的夜晚,如今天散一方,幾時在相聚,分別頭幾年大家還在面子書見到"中秋節快楽"後來也不了了之•
在都門忙碌生活,使人忘了節慶的存在,要不是見到中秋月餅的擺賣,也不知中秋節快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不免想到故人昔日相聚的情景,母親一定多炒兩碟小菜,父亲总是骑着单车背後载着一打"鹅江汽水",一家乐融融•只是日月如梭,时光流逝而过,如今只能成为记忆•那年中秋我在香江渡过,那一天是公共假期,晚间大家都提着灯笼上山赏月,真有意思,那夜我也与友人上登山赏月,下山时夜色如霜底家门时已过深夜二时,真是感到深秋凉意•
31•08•2013。


Sent from my iPad

Lily,是我心目中的百合花...


Lily 小時常隨着父親上街塲,那時候的人上街場就是坐咖啡店找人閒聊,喝咖啡,那優閒的生活,在我幼稚的童年看來有點活像拉丁南美洲•
Lily 的父親是峇峇,生活十分洋化,興致一來就叫女兒當眾唱歌,娛樂大家,於是大家一聽 Lily 唱歌都圍堵過來把整個咖啡店堵塞水漏不通•
那時侯我們這裡沒有戲院,也沒歌星駐唱,收音機與78 轉的黑膠唱片是高級消費,只是Lily 那幽美的歌聲,給我們帶來了耳福不淺,高歌一曲總引來熱烈的掌聲,大人小孩都喜歡•Lily 所唱的歌曲几乎是當時流行的"Trinker,Trinker,Little Stares..".
多年以後,在聽歌的年代,我遇上了麗麗,她是駐唱歌星,也是唱片紅星,她所演繹的歌曲除了中英以外也包括馬來歌曲,原住民歌曲,是一位多姿多采歌曲演繹者•初次見面,我幾乎把她當著我小時候的小Lily.她說不可能,她說出生於印尼巴厘島,成長於新加坡,和菲律賓,隨著演唱生涯,讓她浪跡天涯,四處爲家,有次喝醉時,她吐出心中話語,原來她曾嫁一菲律賓鼔手,不上半年就分手了,後再披婚紗嫁給一星加坡唱片制作人,過了不久又告吹了•演藝生涯醒來總是夢•
Lily,是我心目中的百合花,充滿純潔善良,有天清晨我散步在跑道上,突然有一股清流察身而過,我心理有點感覺那是Lily,我心目中的百合花•••。
31•08•2013。



Sent from my iPad

日本兵來了



在四十年代,只要一起鬨:"日本兵來了",大家立即關起家門,逃得似風趕雨•那時躲在那裡,只不過附近的膠林罷了•因爲在日軍統治下,一切處於戰爭備戰下,市民根本沒有什麼反映,只是日軍神經兮兮罷了,動不動就來一次進城行動,所以"日本兵來了"成為口頭禪•[鬼子來了,那只是後人言及•]
我們這裡對日軍非常善意,在那三年零八個月曰子,沒什么怨言,生活雖然辛苦,但市民仍然回家種番薯,米則來自屋後稻田,只是那時代出身的小孩失去教育,學校被封閉,過了一陣子才復課,不過媒介改為曰語,校長依舊,反應並不熱烈,只是學習簡單的日語拼音,日本兒歌教唱,促見當局並沒教育人材,難達到奴化作用,只是短短三年八個月的曰子就草草結束,只因大阪、長椅下了粒原子彈,加上聯軍飛機每來天空下彈,不久日軍趁船撤退,[撤退到那裡?聽說集中在古晉,我曾在攝影大師黃傑夫一本攝影集,見到日軍掃街道,倒糞畫面]臨走時還往岸上開槍掃射•只是日軍給人印象深刻,過街上購物總會付錢(香蕉票),日軍很少與市民交流,只是購物時以簡單馬來語交談,後來才知這些日軍均是來自台灣台籍人士,有人曾在背後以福建話罵路過士兵而遭到兩巴耳光•戰後有人到台灣唸書,就遇退伍老兵,他曾說在二戰期間駐紮加那逸與當地人一同赴山林打山豬•二戰結束後仍有人發現有日本士兵躲在山林不知戰爭早已結束•在唸中學時,我突然發覺十七里西連路同學家屋後椒園有一陌生人低頭默默地工作,同學告訢我,他是日本人,為什麼戰爭結後沒回日本而投靠他們,同學也說不出所以然•過了几個月突在報上讀及"二戰曰本老兵臥藏農家被發現,被送回曰本,無需對證那農家肯定是屬於我同學•
日本戰領時期,治安良好,夜晚睡覺不用關閉窗戶,只是缺少咖啡和糖,咖啡店只好賣起白開水,一杯五分錢•日本戰領期間也沒聽過姦滛燒殺,促見日軍紀律森嚴,與市民並沒矛盾衝突,只有少數市民面對路過日軍行九十度鞠躬而遭到惩罚,日军对小孩格外亲切,只要小孩面对敬礼对方一定嚴肅回應•
30•8•2013


Sent from my iPad

來自歌樂島的親戚•••



由於歌楽島住着外袓母及一般母親外家多家親戚,因此我們歌楽島親戚多人,來往頻平常,頗為熱鬧,因此小時候感覺特別熱鬧,平常夜間他們會各別划着小舟前來,停在屋後小溝曬台上,走親戚,話家長,只記得母親一杯熱咖啡都把大家情緒弄得頂高,到咖啡已冷,夜已深正是人走的時刻,大家也依依不捨,期待另一次的相聚•就是不知那時候,人情為什么如此之深如此之厚•
只是不知何時來自歌楽島那批親戚蹤影消失得如煙,原因隨著時光消失,有人早已不在人間,不過他們的笑聲,話語毎當深夜彷彿來自屋後曬台,小河流水中,如今小河已經長滿毫草,把小河逐漸吞失,人們早已遺忘昔日情懷•
當年還沒自來水的時代,這條小河供應了我們飲食蔬洗,記得深夜兩點時分,正是潮漲時刻,家家戶戶點着小小煤油燈,點燃了河岸,大家都在汲水忙碌,至到黎明時光來臨才逐漸休息,那是我兒時最有趣的記憶•
一條河養育著一代人,後來隨著地方發展,添土改變那一代人的命運,石尿森林代替了木屋,那一代已發展為一繁榮商業區,車水馬龍,幾時居住那裡的居民,不知幾時遷移到那裡,也沒引起人們的注意,再也不見那些划船而來的歌楽島親戚•
其實"歌楽島"是後人加上的名稱,那時我們稱那遙遠的地方叫"過港"•必須划過對面島嶼一叫"穿港"而過,"穿港"充滿鬼異,神經兮兮,大家都小心異異,再渡過廣濶的拉讓江,抵達後院的小河抵達我家曬台,為了一杯熱咖啡,走親戚、話家常•如今隨著時光流逝,只能當著昔日回憶而已•
31•08•2013。


Sent from my iPad

Friday, August 30, 2013

三年零八個月•••



最近讀及[她們的三年零八個月]文學報導文字,很有意思,因為二戰後出生的一代,根本不知那段時日,随着知讯的开放,许多禁忌都已逐渐浮出台面,例如电影"新村1949"的上演,触及敏感神经,它的制作虽粗糙,却是好的开始•在东马方面,七里新村,七里集中營,却没人翻案,以艺术经营手法浮出台面,深感遗憾•
提及那三年零八個月的㱑月却是一首近代史诗;我的学长早年留学台湾,却在那里相遇到二战时期遠赴砂拉越的日本老兵(台湾人),他还提及当年出征,驻扎一个叫加拿逸地方,与当地人出外打山豬的记忆,促见当年日本兵与当地居民相處融洽•
听长辈之人言及二战前日本铁蹄才达入古晉,诗巫拉者官员,闻风丧胆,从荷兰(荷屬西加里曼丹)逃之夭夭,让诗巫成為無政府状态,诗巫华社懼怕臘人头部落由拉让江上游顺水而下掠奪殺人,因此派人到古晉恭請皇軍前來主持大局,戰後卻被誣滅為漢奸,受到挑戰•
日本皇軍駐紮詩巫之刻,通過漢奸指引,逮捕了抗日籌賑會首目及抗日份子,籌賑會都是華社名流,沿街帶頭賣花籌款,舉辦逰藝會支援中國抗日,抵制日貨,在獄中受盡烤打,什至犧牲生命,只是在二戰結朿後,並無樹立烈士紀念碑,無人整理烈士名單•
實際上日本憲兵大半是台藉閩南人,聽得懂福建活,有位兄台因仇恨日本戰領中國大陸及東南亞,面對日軍而唱三字經,而被賞了兩個耳光,還有在我的記憶中,有些福州佬在汲水站取水回家時,沒向走過的日軍行禮而遭到雙手舉高鉄筒罰站在路邊引起路人觀看其魄態;不過日軍對小孩則另眼相看,只要對日軍躹躬行禮,對方一定以嚴肅軍禮回應•日軍統治其間,治安良好,晚間睡覺不用關閉窗戶•因為偷竊被告發會遭到嚴晧體罰•
三年零八個月的生涯,生活雖然困苦,但我人卻任勞任怨,大家都回家種蕃薯,小孩都登記準備入學,受日文教育,當時中華中小學已被改制成為日文教育機構,只是校長依舊是徐福康,至今憶起大和族正想以華制華政策改變華社意識形態•
那時夜晚我們都到附近廣㘯看露天電影,只聽大家在議論那部叫"鴉片戰爭"的影片旨在仇英意識形態,二戰後那部影以"蘇州之亱"在戲院上演,由李香蘭,高原欲次郞主演,促見日侵南洋之時,其影庫影片少之又少•
那是華社只不過感到換了不同主子,不論誰當政,賣魚賣菜依舊如此,貨幣只不過由"日本香蕉票"代替英女皇麥頭•那時白糖一斤二毛銀幣,聊起當日情兩毛銭就䏻買一串光餅掛在項上邊走邊吃•
日治時代由於缺乏白糖,咖啡店只好起白開水,母親由於沒有咖啡活得像病貓,後來親戚不知那裡弄來土咖啡,加上亞答糖,滋味雖然走調,她卻吃得津津有味•同屋的阿伯林由於在日人接管的"三井銀行"(前身廣利銀行)任職,交上許多日藉人士,傍晚前來喝酒暢談,旁人紛紛走避,細聲細語,通風報訉:日本人來了•不久阿伯林留起日本小胡子,而忘了在日軍侵佔詩巫他曾參加英國人舉辦保衛詩巫治安工作,只是其主子一聽到日本鐵蹄踏進貓城Kuching只僅僅七個士兵舉搶游過河時,聞風喪膽,逃之夭夭,也換了効忠主子•
小姨媽由於曾參加賣花籌款抗日救國運動,被列通揖名單,漢奸到處找人,到外祖母那裡,舅舅說出門去了,也不知幾時回來,給日本人嚐了兩個耳光,原來小姨媽就躲在祖母房內,第二天清早就送到伊港海外柑榜,我也隨行投宿那裡,那是我家祖父南來收購日落冬的店屋,現由父親在那裡經營小店,待風平浪靜才匆匆返回詩巫•後來聽說所籌的款項有的流入私人口袋,一部份通過新加坡𣿬到重慶政府,也被當地貪官污吏吞沒,另添抗日首都的花天酒地•抗戰勝利後陳嘉庚到了重慶去了延安才知道真相,真正抗日,保家衛國的是在延安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聯軍軍機前來轟炸,我們又面臨另次逃難,大人小孩共趁一艘小舟逃到對岸外祖母的楜椒園,一間小木屋㨈滿一堆逃難人士,不論相識與否,飛機前來轟炸時只針對對岸市區,驚天動地好不嚇人,待飛機走後,大家又為了芝麻小事吵得天翻地覆•
那時我跟父親拿起鋤頭下田耕種,晚間則與玩伴相爭奔跑在田埂上,捕捉螢火蟲;父親則於夜間到舊店到以麻袋裝了不少的鑵頭食品,誏我們母子大抉朵頤•
小時候逃難時代,都是跟著大人背後亡逃,日軍進攻前夕,正是我家伯公逝世的時,按照習俗我們則守棺三亱,腳尾紙不間斷地燒,孝子孝孫每亱則臥睡棺木旁,隔天就草草了葬,緊接著詩巫大轟炸,大家只顧逃命,只是我心中大值疑在那動亂的時代,家裡也不知在那裡買了棺木•
第一次逃難方向是往南蘭律(Lanang Road)逃、逃、逃 夜宿舅舅膠林小屋,由於太累睡在母親的懷裡,隔天清晨被屋腳下的母豬吵醒,印象頗為深刻,長大後才知那只不過離家三公里的路程,只是日軍進城換了主子,生活一樣過,大家也收拾行襄回到老家•
第二次逃難是聯軍開始轟炸詩巫,隨著家人小船跑到對岸外祖母糊椒園,過著鄉野生活,一個巿鎮長大的小孩對周遭環境都感到陌生好奇,都聽到聯軍部隊早已空降大群地區,只是遲疑不敢下來,那是受到拉子的錯誤情報,說日軍超過千人,守鎮以待•
居於歌樂島居民夜間划船到那裡接受聯軍糧食衣著醫藥的接済,只是軍方並沒向他們探視巿區口風•那時也有謡傳拉子殺了華人取了剃光頭顱前去領工,在動亂時期,華人均是土人掠奪戮殺的對象,我們童年就耳濡目染,提及拉子一定想及殺人•二戰結束後,不論發生何事,只要有人在前高喊"拉子殺人"後邊的人總是逃命如馬馳•
當時所用的香蕉票即日本政府所謂軍用票沒有什麼深刻印象,因為那是大人買菜買魚之事,只是聯軍登陸後已成為廢紙,給小孩子當玩具,記得大家都把它撒在空中任風吹之飄揚•
當時鄰居少女亞翠在陽台曬衣,不留心把竹竿掉落,打在一個過路日軍,日軍往上一瞧卻一見鍾情,而下嫁給那過路日軍回台灣去,因那日軍實際上是台籍人士•
我的一位學長回憶,日治時期,他頑皮地把兄長糞便以竹竿一挑逗氣,不幸那糞便不偏不倚掉在路過日軍頭上,那士兵抬頭大罵,家人以為闖了大禑,後來那日軍一瞧是小孩鬧場,也就不了了之•
日治期間張家姐妹被迫到日人俱樂部倒酒服務,後被世人批示遲遲嫁不出,後至徐娘半老消失青春才嫁人•人言可畏,害了姑娘浪費了青春㱑月•
提及小姨媽也使人想及小姨丈,他是姨媽學長,風流蕭灑,多材多藝,抗日時,他與眾人參與救亡運動,日軍入城時,聽說他與一般熱血彭湃青年學子北投沙巴神山逰擊隊,活躍在神山腳下•誰知他在半途中結識了一小店寡婦,而忘了眼前任務•二戰結朿後返鄉,有人问起只见他支支吾吾,待到他与小姨妈所生的女兒十二㱑时才歩入结婚礼堂,以了外祖母一番心愿,婚后依旧掉兒郞当,在侍候一車禍成疾的女教师 ,為的是她背后那巨大保险金,俗话说那隻蛇脬那粒蛋,他的孩子都是不服正业,除了吃喝外,到處行骗玩乐•
17.08.2013。
都门•




Sent from my iPad

怡保來去也匆匆

[Telu Intan]
[怡保市街仍然保留古風]
[市街#2]

選在開齋節,三五同好駕車北上,路上交通繁忙不用說,我們似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路上見到南下北上歸鄉逰子,形色匆匆,興奮神經寫在臉上,都門究意是逰子的城市,一下子彷彿寂靜了許多,員工的請假歸鄉,說明了月是故鄉明,今年開齋節與鄰國及阿拉伯世界同日進行,只是在節日下,我國太平盛事,而阿拉伯世界烽火連連•
我國是一個多姿多采種族節日,八月馬來人慶祝開斎節,接著華人慶祝農曆新年;印度人慶祝屠妖節;達雅人慶祝豐收節•同時我國風調雨順,種族團結和諧,在世界上是難找的人間天堂•
在半途中專折安順,[Telu Intan]只為那座令人顯眼的"水㙮"它幾乎是安順的地標,俱有百年歷史,為殖民地政府英國人所建•在怡保探訪一蘇格人所建,佔地百畝,只是建好並沒遷㫮入,後被森林吞沒,馬來亞獨立後才被開發,著為景點供逰人逰覽•
在怡保有許多景點與美食文化有關,我們走訪箸名"虎頭標"香餅制造廠,它只不過單層排屋,怡保之行,到處都有虎頭標廣告,在父輩時代,我們就知"虎頭標"馬蹄酥,那時父親就常托新加坡水客,過海到柔佛買馬蹄酥,過了第三代我們的口感仍然不變•怡保的白咖啡、鹽鳮都十分出名•來怡保不携帶兩隻鹽鳮真不虛此行•我們到一舊老的咖啡店品嚐真正的白咖啡,味道不同凡響•
據悉虎頭嘜頭馬蹄酥早已分家,只是虎頭嘜標仍然不變•在巿上亦有多種怡保白咖啡出售,要吃真正的白咖啡還得依賴䛊徒老馬帶路,它就在一間貎不出眾的舊店家,一杯下肚真是令人精神一震,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百年不變的古早味•
怡保美食除了上述之外,仍然有不少餅乾穿插其間,令人眼花瞭亂,應接不暇•隨手一貼、就買了一大籃回家,皆大歡喜•
怡保之行,美食隨伴另添風采,這裡有咖哩配麵包,一大盤咖哩鳮被麵包團囲著,吃時以手扒著有點類似新疆羊扒一手抓的味道•恨只恨自家忘了多帶另一肚子前往•年輕一輩問及"金陵咖哩雞麵包店"的[金陵]是啥意思,金陵乃中國古代南京之稱,是繁華金紙之都•
那天由於公共假期,一路塞車上怡保,回程情况依舊不改,大家趁熱趕熱鬧,也有亡命之徒,趕著去投胎,走干榜小路,兩邊椰林揺曳,婆娑起舞,木屋穿插其間,穿著花枝招展村姑來去匆匆,別有一番景致•
[真正白咖啡只能在怡保天益咖啡店尋之]
[古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