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古诗欣赏/.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古诗欣赏/.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 王昌龄[唐朝诗人]

芙蓉楼送辛    作者: 王昌龄[唐朝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 [1] [2]
  寒雨连江夜入吴[3] [4] [5]
  平明送客楚山孤[6] [7] [8][9]
  洛阳亲友如相问[12]
  一片冰心在玉壶[10][11]
  
  【注释
  1. 芙蓉楼:润州(今日我国江苏镇江)的城楼。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清晨
  7.客:指辛渐
  8.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字和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简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话外音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苎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题目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字和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Thursday, October 28, 2010

别董大 高适[700-765] 唐代诗人

别董大 高适[700-765] 唐代诗人


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醥)(今河北景县)人。为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本篇是一首写朋友送别的诗作,诗人送别的对象就是诗作中的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时诗人和董大的境况都不佳,处于相同贫贱的境遇之中,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诗人在诗作中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千里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淡无光。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成群结队迫于北风严威而于雪中南飞的大雁,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之,难免溢于字里行间。北风呼啸,苍穹昏黄,阳光惨淡,大雪纷飞,雁叫凄凉,不禁使人产生伤感,同是才人却要遭如此漂泊沦落,教人欲哭无泪。此两句虽是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之于笔端。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作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豪迈,大气,实为难得的送别佳作。

  


仿古新诗



日色昏昏

千里黄云蔽天

大雪纷纷

北风吹醒归雁

不愁天下无知己

茫茫路途

相识知己普天下




成语

[大旱望云霓]

典故: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

Thursday, October 21, 2010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737-792 或793] 唐代诗人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 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 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 沿洄安得住!

[注释]


1/扬子: 地名. 校书: 官名.

2/亲爱: 指好友.

3/残钟: 句-意渭回望广陵, 只听得晓钟残音传自林间. 广陵: 今扬州。

4/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这首诗是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著名的。为什么这十个字能脍炙人口呢? 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然而,假如我们追问一下:“残钟广陵树“五个字,只不过写了远树和钟声,何以便产生这样的感情效果?因为光看这五个字,不能肯定说表示了什么感情,更不用说是愁情了。而它之能够表现出这种特殊的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试看开头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就已透出惜别好友之情。接以“归棹洛阳人”(自己不能不走),再跌出“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便如晚霞受到夕阳的照射,特别染上一层离情别绪的特殊颜色。这就比许多难舍难分的径情直述,还要耐人体味了。 下面,“今朝此为别”四句,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要么就给水走,要么就在风里打旋,是不由你停下来的。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表面平淡,内蕴深厚,韦应物就是擅长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仿古新诗:




惜别寄语..



凄别亲亲

在船只行驶烟雾中

倾听残音还远绕林间

归去洛阳人, 桨声轻轻

惜别在今朝
人烟往事
犹如扁舟一叶
 顺流 逆流
非我所愿





[成语]

一杯羹

[典故: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见"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Friday, October 15, 2010

塞上曲 王昌龄 [690-756]

塞上曲                          王昌龄 [690-756]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空桑林: 桑林因秋来落叶, 显得空旷稀疏.

萧关: 地名

幽并: 幽州和并州

共: 作[向]

游侠儿: 指都市少年

矜: 自鸣不凡、紫骝: 紫红色骏马



仿古新诗自创;

[塞上曲]



桑林鸣

知了在枯秃

萧关八月 秋高气爽

出入塞外

严寒 晒黄了卢草

来自关外英魂

皆与尘土黄沙相伴

岁月到老

不知游侠年少

自鸣不凡把骏马夸



成语: 汗流浃背

[出处]

“勃又谢不知, 汗出沾背, 愧不能对”[ 史记, 陈丞相世家]

“操出, 顾左有, 汗流浃背, 自后不
塞上曲 王昌龄 [690-756]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空桑林: 桑林因秋来落叶, 显得空旷稀疏.

萧关: 地名

幽并: 幽州和并州

共: 作[向]

游侠儿: 指都市少年

矜: 自鸣不凡、紫骝: 紫红色骏马



仿古新诗自创;

[塞上曲]



桑林鸣

知了在枯秃

萧关八月 秋高气爽

出入塞外

严寒 晒黄了卢草

来自关外英魂

皆与尘土黄沙相伴

岁月到老

不知游侠年少

自鸣不凡把骏马夸



成语: 汗流浃背

[出处]

“勃又谢不知, 汗出沾背, 愧不能对”[ 史记, 陈丞相世家]

“操出, 顾左有, 汗流浃背, 自后不敢伏朝请”[ 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

Friday, October 8, 2010

青溪 王维[692-761]

青溪 王维[692-761]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

东道主

[典故]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