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Monday, August 22, 2011

回忆与反思

回忆与反思
——从“五一三”事件谈起

5月14日到中华总商会出席《情系五一三》新书的发布会,首先是被大约四五百人的场面镇住了,不少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这里相逢,很多人是渡尽劫波,白发苍苍。台上发言有几位是当年左翼运动响当当的人物,回忆往事时,远去的豪情今再现,讲到情绪激昂时,台下掌声一片,有如群众大会的盛况,让人不禁有时光倒流之感。我无意在这里评论那本新书,只想说说一点感想。

我不相信,古往今来有个社会运动是完美无缺的,没有一个社会运动的领袖是从来不犯错误的,也没有一个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因为一个社会运动有缺点,犯过错误而否定整个运动。

回忆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是让老人心灵得到慰藉和安抚,更不是要重揭伤口,让鲜血再流。要使到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的回忆比大时代的小插曲的回忆更有价值,就得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探讨得失,让回忆升华,让后人有所启发与借鉴,这是重大历史事件经历者回忆往事最值得做、应该做的事。

回忆是每个事件经历者的权利,这个权利有人珍惜有人放弃。我希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不要放弃回忆,最好以口述或笔录的方式将经历留下来,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青春岁月最珍贵,最令人难忘,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时期,成长总是要经历寻找、摸索、跌倒再站起来的过程。当一个人的青春岁月跟国家、民众的命运紧紧相连,跟时代的巨轮同步前进时,这青春就会焕发光芒,足迹也会深深地印在历史前进的路上。后人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不晓得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否定社会运动的正面积极意义,轻率地说参与者浪费青春,这是很粗暴与不公平的。

常常听到一句话:历史没有假设,是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怎么回过头假设它没发生呢?我认为这句话不能绝对化,历史研究是允许设想多种可能的,比如假设没有“5.13”事件,新加坡的历史将会如何?

约10年前本地主办的国民教育展,将50年代的学运与工运妖魔化,说学生与工人是暴徒,先拿石头攻击警察,警察才将他们逮捕驱散。事实是:当时英殖民政府的警察使用暴力将学生驱散,并逮捕了一批学生(有当年《南洋商报》摄影记者现场拍的照片为证)。办这个歪曲历史的展览的人有没有想到,当年李光耀先生是和学生工人站在同一条阵线的,是支持学生与工人向殖民统治者抗争的。把学生与工人妖魔化,岂不是说李光耀跟这些妖魔暴徒为伍吗?殖民统治已经结束几十年了,仍有人用殖民统治者的眼睛来看我们的历史,岂非咄咄怪事?

现代社会运动的普遍规律有如发射人造卫星的多节火箭,学生运动是第一节,射程短,冲力大,起的是先锋作用,紧接着的应该是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那是第二、三节火箭继续往上冲,直达预定的目标。例如中国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学生起了第一节火箭的作用,紧接着是6月初在上海兴起的工人罢工与抗议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京学生,以后,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国群众运动。新加坡1954年的“5.13”学生运动也是如此,“5.13”之后紧接的就是工人运动的高潮,这以1955年的福利巴士工人罢工为标志。

不能简单化地理解当年的左派运动是纯华校生的运动,实际上英校生也有左派,马来亚大学的社会主义俱乐部就是以英校生为主干的左派组织。后来担任左派政党社会主义阵线领导职务的林福寿医生、傅树介医生,还有跟他们走在一起的陈仁贵律师,兀哈尔、普都遮里等,都是英文教育出身的。

上世纪50年代离我们还不太远,现在不好好整理这段历史,当那些参与者老去了,留下的又是无限的遗憾。
(上文刊于2011年6月3日联合早报副刊“四方八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