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Wednesday, January 29, 2014

油伞的記忆


正确地説应该是一福州油伞,因为它來自福州,依稀记得当时每把售价五块钱.我因遗失一把油伞而被母亲打得死去㓉來,年小时赤脚步行前往上课,手中的油伞就是遮日当雨的工具,只是放学时分在学校籃球遗失,回家而遭到毒打一顿,过后是否再補一把,也忘了.所以油伞亦有我的淚水記忆.至今提及油伞早已没有几人纪得了,我们现在所用均是塑料雨伞,而且价格便宜,大家都不在意丢失.究竟生活层次不一样了.搭机若逢大雨,机场都有架空提供,根本不用担心,只有亚航較差劲,因为它是簾价航搬,一分錢一分货,只是搭客心态,要便宜又挑剔.而且近日秋雨绵绵,生活中不免与伞掛勾,有人幽默地说雨天連伞也生了脚,那天把濕漉漉的伞俱放在店外走廊 進店购物,出来一看不见雨伞踪影,另外一次有人暫借雨伞过街,说是回头就还,结果連伞帶人一去不还,伞啊伞誏我看尽人生.有时出门偶遇大雨,到小店买伞,店家回应伞早卖完了,令我想及君背后撑伞正是陽光普照的时刻,若收伞时刻正是霪雨纷纷.看伞話人生也是一种哲理;早上到咖啡店叹早茶,因天晴而把自家的伞丢失,而引來老人痴呆症的批评,因丢伞而引来话题,硧是心中引来不快,早上出门欲带伞却前後找不着,后来才知那把伞早给我丢失,唯一办法只好再购一把,店家说这个月你已买了三把,我只好硬着头皮説好事成双,再买兩把好了.买了伞無巧不成書,正逢倾盆大雨而至,而被家人责怪,就是买了大把雨伞却引来大雨.
29.01.2014。
9:03pm

Tuesday, January 28, 2014

"回家、回家..."那是順子所唱的歌,

"回家、回家..."那是順子所唱的歌,一聽就是十多年,每當年關將屆,這首歌就浮出台面,唱酸了逰子的心.近日都門逰子都以各種交通工具,南下北上返回拑搒,當然東馬逰子也不能例外,都門必過了農曆十五[元宵]之後才能見到回流的人潮,這個時候,如沒有必要還是居家為樂,不用㨈到公路塞車之苦.若是佳節出門,沒有訂好旅館,準會吃閉門羹,自討沒趣. 都门是遊子之城,过后一陣空湯,人潮立即消失得無煙無影,那正是蛇鼠一窠出動幹活的时刻,新年过后,大家都哀声道載,唱衰都门,警察那里去,治安怎么了,每年都搬同样的剧本,只是角色互換了一些,戏唱久了也不新鲜,改些唱本吧.年关将屆,IFM 九点过后,仍搬出去年张吉安主持節目,誏我们重新温习一遍.雖是老調重弹,仍不厭旧也,因为臨近子夜时分,誏你纷纷入睡也是一种最好的摧眠时分;十二时过后新的一天又到了.一年之计在於春,一日之计在於晨.IFM 不是在播放经典歌曲“晨之歌”,,都听了一甲子,歌曲仍然是歌曲.
27.01.2014。,
3:20pm.


Sent from my iPad

Saturday, January 25, 2014

新春感想

听说新年诗巫涨大水,來拜年的谢了,若是你被卡住半路進退两难,大家都难受.什 么?你说明知山有虎遍向虎山行.算了,今年又不是虎年,算了.马年只祝你马到功成、一马当先.红包嘛等到水退再商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是吗?南洋气候终年都是夏,一雨変成秋,只是这秋老虎來得太久,久日成災,到處是水,誏生活遲頓,多日不見太陽,到處都是寒氣,凍死了,加了多層衣服也不能驅寒.大家都在報怨是秋天太長了,誏我們活在深秋的季節.南洋季節所謂終年都是夏、一雨變成秋要改寫了.馬年鞏音將近,小販均在哀嘆市場的冷淡,來了十幾箱蘆柑都賣不出,別等潮州蕉柑了,看來我家過年買蕉柑的習俗要攺了.年關將近,就是不見蕉柑蹤影,蘆柑佔據市場,是近期的現象.提及潮州蕉柑,就想到鄰居潮州大嬸,大年初一,就拿着兩粒潮州蕉柑來拜年,母親也回報兩粒蕉柑,母親與鄰居都是潮州人氏,每年都在玩潮州人的逰戲,如今她們已離世,潮州蕉柑已變質,它的香甜走了調,只剩虛擬而已.終於等到潮州蕉柑上市,包裝依舊木框箱子,只是內在变質了,跟蘆柑沒有區別,也許潮州也跟著時尚走,聽賣柑小販說,只有上年紀的人才尋找蕉柑,這麼一說誏我倭了半載.蕉柑呵蕉柑,時不予我也.
25.01.2014。
5:08pm.


Sent from my iPad

Monday, January 20, 2014

拜天公


最近在咖啡店,没見到柔佛阿姨,不知道走那里去.,有一陣子阿姨意外跌倒,跌得双眼像㷱猫,不久就消失無影無煙.阿姨是广东人氏,嫁到福建家庭,福建人拜天公(農历初九)大过年,而她却在初九早上诚拜而被视为不诚心,害得家婆脸黒了一半,真正福建人是在初八凌晨初九开始一拜三跪.而她却摆了烏龍给左鄰右舍恥笑.彼此習俗不同,也引来話提,至今提及只是慱君一笑而已.我们这里依然把农历新年当新年,家家张灯结采免不了.吉隆坡是游子城市,到时空無一人,驾车骑士就不按理出车,横衝直闯,免不了,不尽令人不安.最热闹地区是庙会,购物坊,只听鼔声隆隆,至处舞獅採青放鞭炮.提及鞭炮非我家鄉莫属,年初夕午夜十二时,到处鞭炮声,禁令形同虚设,过后亦有人被提控罰款了事,明年再来.这就是长鞭莫及,你有你的陽光道、我有我的独木桥.有一年我们刚点燃了火苖,警车刚恰好経过,坏了有人驚叫,來不及.结果竹照响,警车照旧路过,不当一回事.再次提及捠城拜天公,炮竹满天响,难道林冠英耳聾吗?不,那是梹城的特色.
20.01.2014.
5:24pm.

Saturday, January 18, 2014

蔡氏兄弟知一二


蔡氏兄弟即老蔡与小蔡是也.老蔡即蔡存堆,小蔡即蔡存勇,六十年代改革社会㓉动積极份子,亦曽吃过咖喱飯,他们在英殖民地眼中成了大忌,至今老蔡已逝世,只有小蔡还在叭叭早.偶尔相遇寒酸,令人感到时光消逝飞快.兄弟倆对人联党贡献什大,在政治底潮时刻,兄弟倆依旧默默在党部處理繁重党務.为党把关,其胞妺蔡銀娥亦为党献出青春和力量.所以欲知人民联合党的历史造化与过程,蔡氏兄【弟】妺,就是一本解读书.从斗争苦难中成长,到輝煌写下光輝一頁,历史是最佳的見証.老蔡著作什多,从早期的文学作品到政治评论.小蔡与小妺則偏於文学創作.那天我走访位于銀行街的老同学,还提及当年居於楼上的蔡氏一家人,他们在校,品学兼优,老蔡为了政治理想不惜抛弃銀行工作,与弟妺投入工农群众改革反殖斗争,無怨無晦.如今都过了一 甲子,长兄已不在人世,小妹早已不在党部,因为党早已走入历史,时不予我也.值得一提,兄妹为党支部把关,在州选举时刻却成为挨凑的时刻,因为來自西马火箭太猛烈,令老蔡应接不睱,头腫脸腫,見不得人,而且那时人心思变,改朝換代的欲望却斗不过土著手中一票,老蔡只有隐退,辞官歸故理,回鄉种田去也.
18.01.2014。
3:24pm

Friday, January 17, 2014

舊話時說






毛泽东与胡适的恩怨





如果生活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只要向任何一个知识青年提问:"你喜欢读什么杂志?"他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新青年》杂志。"如果再问他:"你最敬佩的人物是谁?"他同样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胡适和陈独秀。"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毛泽东就曾这样回答过提问。

凡读过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读者,势必会记得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访问时说过的这么一段话:"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胡适生于1891年,毛泽东生于1893年)。还在毛泽东读中等师范学校时,胡适早已因鼓吹和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和文学改良而声誉鹊起,成为当时以至后世最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当毛泽东来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谋到了一个月薪八元的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时,胡适那时是北大最年轻的新派教授。毛泽东曾不失时机抽空去旁听过胡适的课。这也是毛泽东一度称自己也是胡适学生的由来。后来,毛泽东同萧三等人经杨怀中先生介绍专程去拜访过胡适,同胡适讨论新思潮的各种问题,并以新民学会在京会友的名义,请胡适作过报告,解答问题。从这,我们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对胡适的尊重和仰慕。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会员中一些有抱负的青年怀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响应蔡元培、吴玉章在北京发出的号召,积极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为此,毛泽东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七、八个月来,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宣传、组织和准备的工作上。"可到了临行前,毛泽东却决定不去法国了。当时,许多新民学会会员很不理解。对此,毛泽东作了解释:"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一年多后,也就是在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一封信中又说到这件事:"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一些人只是一种'谜'。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明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和黎邵西(即黎锦熙)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因此,我想暂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最后决定不去法国勤工俭学,主要原因是在于他要了解中国的国情,研究国内的问题。他认为这样对国家、对民族是更为有利的。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东的确是中国共产党内最了解国情、最了解农民的领袖。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的形成,不能说与此没有渊源关系。

毛泽东不去法国的第二个原因呢?则是与胡适的态度有关。毛泽东为是否出国一事,"专门问过"胡适,胡适赞成、支持他留在国内研究问题。因为胡适是赞成"多研究些问题"的。毛泽东在信中提到胡适的《非留学篇》一文,说明毛泽东读过这篇文章,受到这篇文章影响。

毛泽东不去法国留学的第三个原因,还与那一时期刚好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有关。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反北洋军阀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被捕。胡适在危难中接办了以谈政治为主的《每周评论》,胡适不想谈政治,但这时已无法全然回避政治,于是他"就决定谈点基本的问题"--不要空谈主义,而要研究问题。

当时在报刊杂志上见到的"主义",在文人学者嘴里的"主义"是琳琅满目:无政府主义、过激主义、民生主义、社会主义等等;而社会主义也是五花八门:基尔特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王揖唐的社会主义、皇室中心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等等。建国后把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解释成单纯反对马克思主义,不免有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不惜曲解他人之意贬低他人之嫌。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针对一切"主义"的,而非专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胡适对"主义"的抨击,其矛头针对的是当时普遍存在于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种思想方法。在胡适看来,那种高谈"主义"而不研究具体问题是思想上"懒"的表现,因为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这是一;其二,胡适认为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应该研究,但强调抽象的"主义"要少谈,因为每一种"主义"都蕴含着救时的具体主张,如若我们不去实地研究这个社会的需要,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曲,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怎么能有用处呢?其三,胡适认为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其四,胡适认为"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到了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不负责任、自欺欺人的梦话。胡适反对把"主义"当作绝对真理和终极教条,反对把"主义"当作金科玉律的宗教教义顶礼膜拜,看出了盲目崇拜"主义"的危害。胡适简直是在为以后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们画像。但是,胡适也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他说: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使人"无形之中养成一种阶级的仇恨心,不但使劳动者认定资本家为不能并立的仇敌,并且使许多资本家也觉劳动者真是一种敌人。这种仇视心的结果,使社会上本来应该互助而且可以互助的两种大势力,成为两座对垒的敌营,使许多建设的救济方法成为不可能,使历史上演出许多本不须有的惨剧。"


胡适

胡适的这些观点遭到了反驳。陈独秀因为被北洋军阀政府关在监狱里而没有参加"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对当年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实际上是投身民众运动抑或继续坚持思想启蒙之争"。也就是说谈不上是什么反对马克思主义。还要说明的是,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虽然首先并主要发生在胡适与李大钊之间,但直至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始终都认为自己与胡适之间的友谊超过自己与陈独秀之间的友谊。

毛泽东在这场争论中是什么态度呢?就目前见到的史料,笔者认为毛泽东是赞成"多研究些问题"的,因在这场争论中,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组织了一个"问题研究会",并亲自为这个研究会拟定了章程和首批亟待研究的"问题",如"孔子问题"、"东西文明会合问题"、"经济自由问题"、"国际联盟问题"等等,共计七十一大类,其中的教育、女子、劳动、华工、实业、交通、财政、经济八大类又分列出八十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如"杜威教育说如何实施问题"、"中等教育问题"、"女子交际问题"、"贞操问题"、"国语问题"、"司法独立问题"、"联邦制应否施行问题",合计一百四十四个要研究的"问题"。既然要研究中国的问题,当然不可能跑到国外去研究。所以,毛泽东也就不去法国了。

而五四运动的发生更坚定了毛泽东留在国内参加火热斗争的决心。

之后,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一手创办了"文化书社"。书社里重点销售的图书也有胡适的一些著作,如《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白话书信》、《短篇小说集》,或是登载胡适文章较多的刊物《新生活》,还有就是胡适的老师美国杜威教授的书,如《杜威五在讲演》、《实验主义》、《现代教育的趋势》、《美国政治的发展》等。从文化书社销售的这些书刊,也折射出青年毛泽东对胡适的态度与立场。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不仅受到胡适的影响,而且在从事革命活动时也得到过胡适的支持。

《西行漫记》记载说,1919年,毛泽东在回湖南的前夕,曾专程前去拜访胡适,目的是"想争取他支持湖南学生的斗争"。胡适欣然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要求,表示尽力给予支持,以后他也是这样做了。说明胡适不是口是心非。

是年7月14日,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当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时,胡适看过之后立即在8月 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新书评介》一栏中,对毛泽东的文章和《湘江评论》作了热情洋溢的肯定。胡适撰文说:"现在新出版的周报和小日报,数目很不少了。北自北京,南至广州,东从上海苏州,西至四川,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这样新派的报纸……现在我们特别介绍我们新添的两个小兄弟,一个是长沙的《湘江评论》,一个是成都的《星期日》。"接着他又专门对《湘江评论》和毛泽东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胡适写道:"《湘江评论》的长处似乎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实是现今一篇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的乐观。武人统治天下,能产生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此时的胡适已经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可却对充满反叛精神的《湘江评论》与毛泽东的这篇《民众大联合》的文章给予这样高度的评价,也反映了当年风云际会、名满天下的新派教授胡适对青年毛泽东的器重。胡适确实很有眼光。可惜的是,《湘江评论》只办了五期,就被湖南督军张敬尧下令给查封了。

胡适的这段评介、赞扬,无疑是对毛泽东领导的湖南革命运动与《湘江评论》的极大支持与鼓舞。以胡适当年的身份、地位与社会影响,他的这篇文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非一般人所能及。即使如后来名声响彻云霄的李大钊、鲁迅也是不能及的。正是由于胡适对《民众大联合》一文的褒扬,使得该文迅速为《新青年》、《星期日》、《晨报》、《新潮》、《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报刊所推荐与转载。1949年后为了迎合需要,大陆在五十年代狠批胡适时,不惜移花接木,把胡适主持《每周评论》时撰写的这篇文章算到了李大钊头上,公开否认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对青年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支持。此举正应了胡适说过的一句话: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此任意对历史事件进行剪裁,正是后来及 "文革" 把朱德与毛泽东的井冈山会师篡改成林彪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等各类篡改历史的滥觞。

根据现存已查阅到史料,我们得知胡适当年还曾支持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920年1月15日,毛泽东又拜访了胡适。胡适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毛泽东来谈湖南事。"谈什么呢?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信中说到了这次拜访胡适所谈的内容。当时毛泽东正在北京酝酿筹备湖南"工读互助团",为了争取支持,毛泽东去拜访了胡适,把办学的目的与初步计划向胡适求教。"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办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毛泽东在此还特别说明,自修大学的名字是胡适先生给起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胡适后来在日记中追忆了这件事:"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去了"

1959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生日,中午,胡适在台北家中留秘书胡颂平吃饭,谈起了毛泽东的老丈人杨昌济。胡颂平由此便问:"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工作,是他老丈人带进去的吗?"胡适告诉说:"不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生怕生事,把它烧了。--当时北京有个工读辅助会,他先在辅助会工读,很苦。"那天,胡颂平还特地把心中一个疑问提了出来,他问胡适,"是否先生介绍他进图书馆?"胡适告诉说:"不,当时章行严(章士钊)当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当主任。章行严是湖南人,大概是章和李大钊两人把他介绍进去的。"不过毛泽东说自己进北大图书馆是杨昌济先生介绍的。

毛泽东从胡适处取回请胡适修改的"湖南自修大学"章程后,就正式拟定了"湖南自修大学章程",并采纳了胡适的一些具体意见和办法。说明毛泽东很重视胡适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是得到了胡适的支持的。正因为这样,胡适才赢得了毛泽东对他的尊重。1920年4月,当毛泽东领导的"驱张"(湖南督军张敬尧)运动胜利后,就回到了湖南。毛泽东一回到湖南便给胡适写信报告湖南"驱张"后的形势。信中写道:"适之先生: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如果胡适对青年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没有给予支持的话,毛泽东是决不会写信向他报告湖南"驱张"后的新形势的。

不过,胡适与毛泽东的这段交往,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而"道不同,不相为谋"了,最终走向了势不两立。



胡适终其一生,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不赞成暴力。他说生物进化,无论是自然的演变,或是人为的选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变异,绝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胡适还进一步说,以为可以用阶级斗争的方法一蹴即到,既到之后又可以用一阶级专政方法把持不变,这完全是达尔文以前的武断思想。胡适认为这是顽固不化的表现。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致力于鼓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讲宽容,讲人权。说民主是人类在政治上最进步的方式;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这两样东西,如果了解得适当,运用得适当,都能够增进人类的幸福。1935年胡适在《东方杂志》发表《一年来关于民治与独裁的讨论》,强调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他说:"(我)反对中国采用种种专制或独裁的政制," "我至今还相信这种民主政治的方式是国家统一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毛泽东恰恰是一生服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可以解决世界上的任何难题,不仅是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要靠阶级斗争,甚至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可以解决经济建设、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不惜登峰造极,剑走偏锋。

1927年以后,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国共两党的内战,没有见到胡适对共产党暴动的批评,但可以肯定,胡适是不会赞成中共的武装斗争的。不过,在三十年代中期,胡适在一些文章里对苏俄还不时的给予赞美,直到1945年美苏勾结的雅尔达秘密协定的内容暴露于世后,胡适才彻底改变了对苏联的看法。有趣的倒是他对国民党的不间断的批评,直至发起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从主观上说,胡适很想把国民政府引上美国式的民主政治的道路,在中国实现"民治"。当然,这只能是胡适的一厢情愿。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西安事变的发生,胡适终于倒向了国民党蒋介石。但这并非意味着胡适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他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却又不满蒋的独裁专制。作为胡适来说,也许是两相权衡,取其一吧。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人心,大打统战牌。像胡适这样的名人自然是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的"统战对象"。最突出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1945年。那年3月27日,国民党行政院发表胡适为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大会代表团代表。4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中的中共代表董必武按毛泽东指示与胡适长谈,希望胡适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谈话中,胡适搬出《淮南子》的无为主义,规劝中国共产党从事单纯的政党活动,作为国内的第二大党参加选举。

第二件事还是发生在那一年。这年的7月1日,国民参政会的民主党派人士傅斯年、黄炎培、章伯钧、褚辅成、冷、左舜生六人访问延安。其中的傅斯年既是胡适的学生,又是胡适的挚友。毛泽东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统战机会,在见面之后,毛泽东便以学生的身份请傅斯年代他向远在美国的老师胡适问好。有趣的是傅斯年对延安的感受与黄炎培对延安的感受是截然相反。从延安回到雾都重庆,黄炎培出版了《延安归来》,对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大加赞赏,说延安" 一片光明,温暖而自由。"可傅斯年却说毛泽东的气度"咄咄逼人",政治作风似乎并不民主。在重庆的报纸上,傅斯年通过文章向自己的老师兼朋友胡适转达了毛泽东的问候,也谈了对毛泽东的上述印象。

胡适见到傅斯年的文章后,并没有改变自己对共产党的看法。是年的8月24日,胡适在纽约发了一封著名的电报给毛泽东:"润之先生:顷见报载傅孟真兄转达吾兄问候胡适之之语,感念旧好,不胜驰念。前夜与董必武兄深谈,弟恳切陈述鄙见,以为中共领袖诸公今日宜审察世界形势,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却过去,瞻望将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政党。公等若能有此决心,则国内十八年纠纷一朝解决,而公等廿余年之努力皆可不致因内战而完全消灭。试看美国开国之初,节福生(现译杰弗逊)十余年和平奋斗,其手创之民主党遂于第四届选举取得政权。又看英国工党五十年前仅得四万四千票,而和平奋斗之结果,今年得千二百万票,成为绝大多数党。此两事皆足供深思。中共今日已成第二大党,若能持之以耐力毅力,将来和平发展,前途未可限量。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

此时正值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而斯大林于胡适电报之前两天,也催迫毛泽东去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电报说:"坦率告诉(中共),我们认为暴动的发展已无前途,中国同志应寻求与蒋介石妥协,应加入蒋介石政府,并解散其部队。"对斯大林的这封电报,我们现在知道,毛泽东非常不满,窝了一肚子火,1949年底,毛泽东去莫斯科,终于将憋在心中的这股气发了出来。

不论是胡适的"规劝",还是斯大林的高压,毛泽东是不会听的。胡适的这种态度决定了毛泽东不再对胡适存有幻想了。但毛泽东还是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他放出话来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了后笑了:"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这样一来,胡适终于从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名单中被剔除了。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胜利取得全国政权的前夜,1949年1月26日,新华社在广播中将一生反对暴力的胡适列为战犯。这以此后,胡适又多了一个头衔--重要的战争鼓动者--战犯。



时间进入五十年代后,中国共产党经过镇压反革命、土改和抗美援朝后,政权已经完全得到了巩固。1954年,毛泽东发动了"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而在这之前,在中国共产党建国之初的"三大运动"的同时,大陆就开始了批判胡适,只不过当时仅限于知识界的小规模会议。1951年秋天,先是由北京大学举办讨论"胡适思想问题"的学术会议,接着在上海召开"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在美国的胡适知道后说道:"我一向是乐观的人,总觉得这种局面不会长久。他们清算北大,我觉得越清算,越提醒人家对某种思想的回忆。想想那时学术平等,思想自由空气,大家会更加深刻了解。他们清算'胡适思想',等于温习胡适的书。"胡适估计"这种局面不会长久",是错估了形势。到1954年,大陆思想文化界终于掀起了一场全面大规模地批判胡适思想的政治运动。

这年的10月16日,毛泽东就《红楼梦》研究致函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有关人员,号召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一时之间,批判会不计其数,批判文章如雪片飞舞,大家口诛笔伐,当时确实使胡适在大陆的威信扫地。一大批专家学者如俞平伯等人受到批判。从1951年算起,这场运动前后断断续续进行了七年,直到1957年反右时才告结束。那时大陆还派人向旅居美国的胡适说:"我们尊重胡先生的人格,我们反对的不过是胡适的思想。"胡适笑了起来:"没有胡适的思想就没有胡适!"

胡适的次子胡思杜没有随胡适到美国而留在大陆。北平和平解放后,他进华北人民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学习结束分到唐山铁道学院任教。在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中,他也不得不写了批判文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香港《大公报》、台湾的《中央日报》、美国的《纽约时报》等都转载了他的文章:《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在文章中他说:"从阶级分析上我明确了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他是没有什么进步性的",指责胡适"出卖人民利益,助肥四大家族"、"始终在蒙蔽人民"、"某心为美国服务"。又说:"(他的)一系列的反人民的罪状和他的有限的反封建的进步作用相比,后者是太卑微不足道的。"还说:"在他没有回到人民的怀抱来以前,他总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在决心背叛自己阶级的今日,我感到了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的必要。"胡思杜并没有因为批判了父亲,和父亲划清阶级界限而免遭厄运,1957年他也成为数十万右派分子中的一员,结果在绝望中自杀。

胡适回台湾时,蒋介石为了笼络胡适,专门约见了胡适,出示一份香港的《大公报》,上面有胡思杜批胡适的文章。蒋介石询问了胡思杜的近况,对此事表示"关怀"。孰料胡适却不领情,反认为这是蒋介石借此事嘲弄自己儿子不肖不孝,便反唇相讥,巧妙地兜出蒋经国的老底:"我的小儿子天性愚钝,实不成器,不如总统令郎迷途知返!"胡适这是暗指1927年蒋经国在莫斯科写文章大骂其父蒋介石是"革命的叛徒,帝国主义的帮凶","是我的敌人",这不是同胡思杜如出一辙吗?蒋介石一下子愣住了,没有料到胡适入室操戈,只好报以苦笑,不欢而散。

胡适对小儿子胡思杜的文章没有作过任何回应,只是把这份《大公报》的剪报粘贴在自己的日记里。但他对大陆批判自己的思想而累及了一大批留在大陆的学者(这些学者几乎不是胡适学生,就是胡适的朋友),又非常不安。他给沈怡写信说:"此事(指大陆批胡适的运动)确使我为许多朋友、学生担忧。因为'胡适的幽灵' 确不止附在俞平伯一个人身上,也不单留在《红楼梦》研究或古典文学研究的范围里。这'幽灵'是扫不清、除不尽的。所苦的是一些活着的人们因我受罪苦!除夕无事,又翻看你寄来两批资料(指大陆批胡适的剪报),不禁想念许多朋友,终夜不能安睡。"

就在大陆批判和清算胡适思想的时候,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在"特字99号《特种批示》中称胡适"是我们思想上的敌人"。

胡适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思想自由、言论独立、不肯盲从、追求真理,鼓吹民主政治,实现个人价值,是否超越了时代,而不为时代所容?否则,鲁迅为何要说胡适是一位"荷戟独彷徨"的历史斗士?看来,胡适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舊話時說

今天走访老同学周氏,他是我的学弟,久别重逢话题特别多,他仍然坐鎮老江山,没有退休之意,真是勞碌命,老牛一隻.周兄年纪比我大,却是我的学弟,在校时儍呼吁,常受同学们欺侮,出校上靠了兄长幫助成为药行大老板,只因在中华路尾有一块袓传地皮發展致富.人不可貌像、水不可斗量,命也时也,你相信吗?^_^.只是周佬资产一大把,朋友却沒几个,走的走,去的去,时间真是飞快,古人说光陰似箭,岁月如梭,至今才能深切体会到.见到昔日老友就捨不得離开,说不完话题.那是一㘯銀行街的际遇.说及銀行街,早年广利銀在此,早年设於府近的华达銀行也遷移到这里,包括英资旧金山銀行,英资土庫在内可说是金融中心黃金地帯.曾几何时,渣打銀行搬迁到打鉄街,广利銀行搬迁到Causeway,誏这一帯暗然失色.城市的遷移有它的故事.每一條街都有它的輝煌和它的暗淡.曽佇立於此的金融机构,在一片合併㰝治中走入历史.说及銀行街,它只是一条死街,早上开鋪没几家,午后变成半死状态,晚间还有一家卡拉OK 夜店在气喘.过后就是盗鼠出没的时段,偷鳮摸狗的过程.见面话题就是那里被偷,那里被搶,令那一帶人神经兮兮.那警方幹什么用?问及周氏.警察從來不管这里,回答得幹浄俐落.那是三不管地带,誏它自生自灭好了.那是我与周氏的对话,一㘯消极的反抗,一陣虚墟的感叹.走訪老街,相诚相俯的对话,在我们这个世記已不多見.我们的出现引起恐惊的眼神,好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17.01.2014。
1:10am.

Saturday, January 11, 2014

猫城貓跡


來到猫城细雨霏,太阳一直躲在云层不露面,到处渍水濕漉瀌,只是Shopping Mall 集了大群人,像失魂魚一样,亳無目的游来游去;心想城市人有病.偶尔也会遇到老友,不免大呼小叫,我们的世界为什么这么妙.猫城已步入城市化.那天Daiso 开幕,敬畏了猫城猫子,一窩风㨈到那里,亳無目 的推㨈,我就在那里失去手机,隔天發觉已來不及,心情非常咒喪,旁人在旁敲着:旧的不去新的不來2014 年都來还不迊新棄旧.在大众書局走走看看,心中佣不上一本書 ,就是买了也不能翻一页,所谓“开卷八分钟”也是自欺欺人.傍晚天晴,是出門的好時光,那裡去,走來走去還不是陷入Mall 的坑坑.許多人與我一样,沒買上什麼東西,雙手空空,要買的都買了,看不上,一千個看不上.我的手機在狂Mall 時遺失,妻說不定給扒了,小孫女在旁說古晉還沒有這樣壞.依舊到姚記嘆早茶,而被譏諷為愛坐咖啡店、不是我有此病相信中毒者不止我一人;咖啡店客似雲來,高朋滿座,妻說它的咖啡泡得好,我無異言.喝咖啡靠緣份,緣份起家,不論如何不能擺脫,好的頭手,都知各位在座囗味,說來人都不信.有些咖啡店屋漆麻黒,陳舊異常,還是客戶如雲,都過了一甲子,從不休業,除了大年初一外,那是客戶最不易的日子,個個活像病貓;有人譏諷這些病貓,有咖啡一條龍、無咖啡一條蟲.咖啡店是路邊社,大小新聞都概括,什麼拿汀跟司機有染,搞大肚子,拿督還蒙在鼓裡.反正真真假假,信不信由你.什至報章炒作新聞均由路邊社提供.早上在姚記嘆咖啡,沒座位,只好插隊入座,同座的容家女,知道我們來自詩巫,問及福州人,不,福建人,我的回復令她感到失望,只說聲詩巫福州榚不好吃.夜間到City One,就在附近.早上到姚記嘆早茶,坐咖啡店,姚記美食多姿多采,令我想及詩巫榚㤐沒得吃.足見福州美食出不了拉讓江囗.不過"佛跳牆"則稱為福建名菜.那只限於中國福建,只是近年來自中國名㕑,他們也在菜色露了令人驚訝的一手,那是怕輸心態在作怪.今天到Spring 買手機以代替我遺失舊手機,則是換湯不換藥的手叚,也帶來愉快的心情.在貓士成,有一種福州人破舊了古晉昔日的安寧和秩序,福州人的高傲和自信,即福州人所謂福州人精神.早上在姚記嘆早茶,周遭坐著一群福州人在高談闊論,聲浪之大嚇死了人.這種目中無人行扯不適於高級餐廳,處於宣鬧的咖啡店又如何.到了老巴剎上帝廟,風采依然,都是上了年紀老饕,好似時間卡住,時光荏苒,訨我回到消化不良的記憶.這一帶大半是昔日的舊屋,古老居民的後人,他們保守,堅持,固執.去了大碗公那是大導蔡明亮傑作,大㕑是蔡的胞弟,吃了麵與夥條,所謂"釀豆腐"卻與客家菜色有別,所謂同名不同姓.也到亞答街走走看看,卻沒有見到一扁亞答葉子,真是名不付實.尋找"福利大包"左轉右灣終於在一小巷尋之;褔利大包存在早已過了一甲子,老餮對它口味認同可想而知,早年吃過大包那一代人,早已沒 有幾個,那時我們在古晉求學時代的人話題除了福利大包外,就是長脂甲,一位善於作法的恐怖老人,那時我們踏腳車經過那裡總有一種恐怖的感覺.至今再次上貓城再也難尋昔日的蹤跡,回憶只是過去的紀錄片,導演就是自已.
#清晨在雲霧中飛抵詩巫,與貓城揮手說再見.
12.01.2014。
1:00pm


Sent from my iPad

詩人理髮師

Friday, January 3, 2014

在阿拉斯加天空下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楔子:在阿拉斯加天空下
  总有人问起,当初为什么会想去阿拉斯加呢?先说个真实的故事:
  一对退休老夫妇开着休旅车,远从美东乔治亚州来到阿拉斯加南边一个叫瓦第兹(Valdez)的滨海小镇。车子进了加油站,老先生忙着加油,老太太也慢慢从车里出来,想带她的小爱犬散散步。因为这里是阿拉斯加——美国最后一块荒野,老太太觉得不需用狗链,她的小爱犬可以到处蹦跳撒野,对骑车路人狂吠,或像狼一样,对着月亮咆哮奔跑。
  突然,不知从哪冒出一只白头海雕,咻地俯冲而下,迅速攫住小狗,随即振翅疾飞,转眼间便飞得老远。“啊——!”老太太尖声惊叫,眼睁睁地看着她的爱犬犹如长毛的鲑鱼悬在鹰爪下,消失在阿拉斯加的天际中。她束手无策,哭了出来。老先生见状,赶忙跑去安慰悲泣的妻子。老太太边摇头,边呜咽,她无法相信竟会发生这种事!老先生扶她坐进车里,又轻言安抚好一会儿,才缓缓开车离去。
  翌日,《安哥拉治日报》(Anchorage DailyNews)的头条新闻这样写着:“乔治亚州的狗加入阿拉斯加的食物链!”。
  当我看到这则故事,忍不住笑出来。不是幸灾乐祸或没恻隐之心,我是很同情那位老太太的丧犬之痛的。但,这就是阿拉斯加啊!要适应这天人交融的环境,就不得不先对她有些了解与尊重。其实不单单是狗,连人在阿拉斯加都可能变成食物链的一环。
  蓦然回首,和丈夫文尧第一次去阿拉斯加是在1994年,整整十年前的事了。
  最初想去,大概是因为在亚热带的台湾长大,对北国怀有更多浪漫的想象空间,加上阿拉斯加给人一种充满原始美感的荒野印象,让我们如同追梦似的,想一探究竟。
  也可能因为从学生时代就喜欢爬山和自然摄影,赴美求学定居后,仍不改此好。10年前,我们已利用工作闲暇踏遍了美国本土30几个国家公园及夏威夷群岛,有些地方还频频造访。朋友就夸张地形容我们去加州的优胜美地(Yosemite)像在走灶脚(厨房)。
  因此,那年我翻开地图,便很认真地想着,趁年轻该先去哪些没走过的地方。欧洲、西藏,或纽澳?继而一想,既然身在美国,何不趁地利之便先把北美走遍?两眼在地图上来回绕转,转呀转地,不知不觉就绕到加拿大西侧,目光被那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吸引住:“阿拉斯加……”
  这么一大块地,光看地图的描绘就很美了。到处山峦起伏,海岸线曲折变化,境内又有这么多的冰河与湖泊。老美惯称阿拉斯加为美国“最后的荒野”(LastFrontier),其面积比德州、加州及蒙大拿州三者总和还大,不但是全美第一大州,美国最北、最东与最西点都坐落于此。南临太平洋,北有弧形极圈画出北纬66.5°。西边,与俄国隔白令海相望。西南有一长串的阿留申群岛,横跨东西180°经线,冰河时期的爱斯基摩人就是走这陆桥到北美。东侧,141°经线笔直划出加拿大国界,那是1867年俄国以720万美元(一英亩约两分钱)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时,像切饼一样划下的。
  再仔细看,哦,高6194公尺的北美第一高峰——麦肯尼峰(Mt.Mckinley)位居阿拉斯加山脉的中央。曾倾心向往的世界高峰,原来就在这儿!
  “哎呀,快来看,快来看,麦肯尼峰就在这里!”我指着地图兴奋地告诉文尧。
  “我几百年前就知道她生在那里了,你怎么现在才看到?”又是一惯的嘲弄语气。没关系,我不耻下问:
  “原来她住在第拿里(Denali)国家公园里……我们哪天去看看她好不好?”
  “其实早就计划要带你去了。不过去一趟阿拉斯加要花很多银子……”
  “没关系,省吃俭用些,钱就会变出来。那我们什么时候去?”
  “立刻!”文尧这点真的没话说,对旅行向来干脆,且说话算数。
  当然,“立刻”是指着手积极策划,真正动身已是半年后的事了。要设法存钱,还要搜集食衣住行的资料。千头万绪中,还好一张地图总能让自己微笑憧憬,天马行空地乐在其中。从小就偏爱地理,从前课本不就教过,在那样的高纬度区,在极圈夏至日会变成极昼。还有冰河、极光、苔原、永冻土等,这些向来只能“顾名思义”的教科书名词,这些亚热带台湾看不到的抽象景色,当它们一一呈现眼前,该会多么摄人心魄啊!
  “啊,阿拉斯加?那里不是很冷吗?冰天雪地的,你们去那边做什么呀?”朋友们一听说我们要去那么寒冷偏远的地方,无不瞪大双眼,满脸疑问地惊叹道。
  较内行的朋友则提出逆耳忠言:“小心哟,那边有熊喔,听说会攻击人,很危险的……”
  谁料,还真被说中了。就在我们预定出发的前一个星期,发生一桩惨剧:3名健行客在安哥拉治市附近的丘格矶山区(ChugachMountain)被一只棕熊攻击,其中两人当场被咬死。
  惊闻这么恐怖的消息,不禁打了个寒颤。说不害怕是骗人的,可是,箭在弦上,长时间筹划准备,添购了必要装备,还省吃俭用攒下旅费,好不容易捱到实现梦想的一刻。全程的衣食住行都打点好了,有些还费力搞定,我们不想就此打退堂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番天人交战后,一咬牙,还是决定去了。扛起行囊,背着相机,只想趁年轻实现心中的梦。
  而迎接我们的,竟远远超过梦想的期待。在阿拉斯加的天空下,我们看到一生从未见过的奇景:壮阔的冰河、曼妙娑舞的极光、遍野的鲜甜蓝莓、近在咫尺的棕熊、成群迁徙的驯鹿、大批洄游的鲑鱼、午夜不落的太阳,以及划过长空的鹤群吭叫……
  还有藏身大自然的各种野生动物,会冷不防地出现在面前,认真勇敢地“生活”。就像上述故事里的白头海雕,真实而活生生的,不是在电视荧幕里,也不是动物园被幽禁、病恹恹的笼中物。那是坚韧狂野、美丽繁复的无数生命,处处洋溢原始的惊奇,没有矫饰也无需伪装。至少到目前,人们没能改变那难能可贵的荒野情愫。即使无法触摸,但在空气中嗅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
  1996年,在第拿里国家公园遇到一对中年日本夫妇,他们说过去8年来,无论多忙都会来一趟阿拉斯加。“8年?”我惊讶地反问为什么。“因为很喜欢呀!”他们含蓄笑道。当时我惊叹他们能持之以恒,却无法明白这么简单的回答。
  2003年,又在第拿里认识一对年轻德国情侣。当他们知道我们从1994年起,每年都会来阿拉斯加,换成他们一副诧异模样看着我们。就在那一刻,我了解为什么那对日本夫妇每年都会像候鸟般飞回来。我们不也跟他们一样?
  每一次,我的心都被那出乎意料的自然荒野之美,深深打动,被那样灵动的野性,那样率真狂傲的自由,深深震撼着。而每一次在心底回响的,并非要不要再来或何时再来,而是该不该留下来度过此生。
  这愈来愈纷乱的世界,若不是碍于工作等现实条件,我们早已搬到阿拉斯加了。在那边认识的朋友,都是对物质生活看得很淡的性情中人。我终于明白,一旦用心深入了解,阿拉斯加会是一个让人想一生拥抱的地方。你问为什么?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如就用“因为很喜欢”这简单几个字,来涵盖所有令人心悸的一切吧。
  若要说得更深切些,我想,步上阿拉斯加探险之旅,就好比开启人生的另一扇窗——视野自南国向北方天际无限延伸,跨越了时空,也开辟出另一块心灵的故乡。
  后记:无尽的荒野之歌
  如果你曾坐过台湾的“阿拉斯加爱之船”,可能会发现,这本书和你所看到的阿拉斯加,不太一样,或很不一样。原因无它,因为豪华邮轮走的路线集中于阿拉斯加东南隅的内海航道(InsidePassage),短于10天的行程,或许会到冰河湾(Glacier Bay)一游,但通常不包括第拿里或卡特麦等国家公园。
  坐豪华邮轮是很舒适,但我们更清楚,容纳千人的“海中移动城市”除了深水码头外,无处可靠岸。为避免邮轮搁浅,不得不和陆地荒野隔着相当距离,于是游客只能远远地看冰河,远远地看陆上的野生动物。也因此,我们宁愿选择较朴实也较辛苦的方式来亲近、了解这片荒野。虽然在发现新鲜的熊掌印后,提心吊胆,辗转难以成眠,但事后回想起来,若缺少那份惊心动魄,一切都将变得平淡无奇。
  从2003年春天完成初稿,到2004年此书付梓之际,这一年多我们又去了阿拉斯加3趟:两次是到冰河湾划独木舟,去看峡湾尽头的潮汐冰河;一次是到基奈半岛西侧的卡奇麦湾(KachemakBay),在低于-20℃的冷冽寒风中拍摄白头海雕。
  隆冬中,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寒风呼啸狂卷,刮得脸颊刺痛,手指冻僵。也想着回屋里吹暖气。但看到白头海雕在空中仍盯着强风觅食,用全身力量固执地抵抗风雪,一张翅、一转身、一回旋,俯冲疾下,身手依然矫健。这么极端的天候,它们却习以为常,因为有丰厚的羽翼护体,且知道怎么利用风向,御风而行。
  凉爽初夏,在杳无人迹、与世隔绝的冰海里,一叶轻舟缓缓滑过一望无际的碧波,四周如此孤寂沉静。偶然擦身而过的不是别人,而是座头鲸、杀人鲸、海豚、海狮、海豹、凤头海鹦(tuftedpuffin),以及从南极远道而来的极地燕鸥。这才发现,来了这么多趟,没看过的,还有很多很多,滨海和内陆的景观原来如此迥异——倒是砾石滩上鲜明的一长串熊脚印,提醒自己仍置身阿拉斯加。
  愈不寻常的境遇,愈刻骨铭心,令人难忘。“阿拉斯加”的英文“Alaska”源于阿留申语的“alaxsxag”,是“伟大的土地”(greatland)之意。说它伟大,并不夸张:美国最高的20座山峰有17座在此。全州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台湾3.6万平方公里的多少倍?在山坳的另一处转角,在峡湾的下一个浅滩,在溪流的下一条曲道,每一次,我都发现更多的惊奇。
  听!狼群在山中引吭嚎哮,呼唤同伴的声音此起彼落。暗夜中,我看不见它们,但那低沉狼嚎在静谧幽谷震荡的回音,却直入心肺,令人激动不已。听!鲸鱼在海湾自由徜徉的喷水声,声波随着清冽的空气远远荡漾过来,在静夜中穿透薄薄帐幕,愈发清晰分明,让人即使倦累地即将睡去,却仍抵不住内心的一股强烈冲动,想掀开睡袋奔到海边去赏鲸。
  荒野之歌在空中回响,余音缭绕不绝于耳。如果坐在豪华邮轮上,在那歌舞升平、应有尽有的舒适移动城市中,我是否仍能听闻、亲触到这原始自然的一切?
  直到此刻俯首案前,我知道,我的心还一直留在那儿,留在极地荒野中,听那狼嚎,看熊吃鱼、麋鹿撞角、驯鹿迁徙,还有无垠冰海中,鲸鱼的喷水声、海豹的警讯声、海鸥的呼朋引伴声,以及巨大冰块自冰河高处掉落海中发出如雷巨响,激起的澎湃浪涛……
  蓦然惊觉,过去10年和文尧深入这片偌大荒野中,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只能算浅尝。还有很多,我们来不及认识;还有很多,要向大自然虚心学习。
  奇崛的山,潋滟的水,动人的荒野之歌。
  原来这一切,都还只是序曲。

Thursday, January 2, 2014

诗巫早期戏院


据前辈人回忆说,早年诗巫戏院,就在马克律(Market Road)与十字街(Center Road)之间一角落,一间二层楼扂屋,放映都是黑白無声片,台下摆着一架鋼琴,放映前还有专人前來弹奏.放映影片除了卓別林的無聲影片外,就是垃雜新聞影片.后来有了丽士戏院(Rex Theater)
和麗都戲院,國泰戲院(Cathay),前者屬於邵氏機購,後者屬於國泰機購,兩大機構分別在香港擁有制片㘯和星馬印尼院線,控制東南亞娛樂事業;人算不如天算,自從有了電視以後,讓電影走入歷史,戲院形同廢墟,同時電影拷貝制成DVD 對電影也是一制命傷.皇宮戲院是屬於福州人的戲院,也因影片遭到兩大院線路的影響,只能放映二輪影片,加上英殖民的文化控制,只是一部"劉三姐"在星加坡和砂拉越上映三個月不衰的記錄,那時該片在馬來亚被禁止上映,物極必反,就有大批西馬觀眾越境到星加坡觀賞此片,也有人因而受到提控.至今許多戲院早已改形,因為早已沒有觀眾走入戲院了,戲院早已成為虛擬的建築.当年中國著名影片"五朵金花""女籃五號"對當代人,已成為陌生的名字.
03.01.2014.
2:01am

時間~五十年代


那時人們站在馬路中央話家常,汽車走過還要小心異異,否則引來白眼.
~有車八拜嘛?
好似駕車都把路人給得罪了.
那時有車子在馬路上行駛還要左閃右避,有時走路還要比駕車快.
~那是仇富心態在做怪.車輛變成了忌諱;那時馬路上車輛少,加上車速䁔慢,怎麼會有馬路如虎口之说,那是來自上海,星加坡之說.那時住於對面的安叔叔,到星加坡辦貨,趁電車,車還沒停就跳下跌死,消息傳來舉家嚎啕大哭;虎姑婆有女嫁星加坡,異常風光,她常說在星加坡有鐳阣西多(一種名貴之魚)無鐳流目屎哥.有次趁了"紅米"貨輪,歷経三天兩亱海上漂泊,受盡驚濤駭浪之苦抵達石叻坡(星加坡舊稱),有次孫女携她出街過馬路,由於車輛太多等待時間,她突然擺脫孙女之手衝了過去,真是嚇死人耶.虎姑婆女兒怎麼會遠嫁石叻婆,還不是靠了媒圴之言,住於中峇魯.她的孫子查禮每次走訪外祖母因而認識了查禮.母親對來自大州府貴客驚為天人,每天大魚大肉上桌,奉為貴人.
有次我與父母到訪就住在他中峇魯老家,我們猶如阿牛出城記,最引人興趣當時黑白電視,畫面都變形了,大家還看得津津有味,只因我們這裡沒有電視台,所以大家都少見了.查禮在德光島工作,每遇中國船隻靠岸,船員都向岸上員工分發毛勲章毛語録,查禮是受英語教育,不識中文,也不知裡面講什麼,只當寶物收藏,有機會時,就向大家顯示一番,令我想及當年前赴香港,與多年不見的表哥相見,他是歸僑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设,誤讀俄文系,想當外交官,著不了官流落到香港當大厦菅理員,見面時他送我們几本紅小書,毛勲章著為見面禮,待他回去之後,母親都把這些"禮物"丟進拉圾筒,因為在英殖民統治下的砂拉越沒有香港那麼自由開放;擁有這些禮物會被提控而坐窂,母親有先見之明,在緊急法令下,不是有人因擁有禁書、禁歌被捕以不需要人士被驅逐出境,留放到中國大陸;不過這些神通廣大的人士再経過香港空投砂印邊界發動反英、反殖逰擊戰爭,為了剿共英殖民政府耗浩了巨大的精力,把殺人頭的伊班戰士調到馬來亞剿滅馬共,再從尼泊爾請了辜克兵前來助陣,平定了砂位越左傾運動,造成砂拉越的十年動亂,農村破產,民不聊生.後雙方終於薟定了諒解備忘錄,砂州終於出現和平睹光.
03.01.2014。
2:4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