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Saturday, October 30, 2010

诗巫当代华文新诗 以草叶七辑为主要考察对象 李瑞腾

诗巫当代华文新诗           以草叶七辑为主要考察对象                 李瑞腾


1 由于特定的地理及华人移民垦拓的历史条件,诗巫(Sibu)在二十世纪初已经

发展成为拉让江流域的商业中心(1);而今日之诗巫,这个属于砂拉州中部拉

让江畔的省份,其省会诗巫市,除了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也很活跃。(2)

根据一九九七年非正式统计,诗巫人口在二十万之谱,约为古晋一半,而市

区人口即占七、八成。(3)这个被称为「小福州」或「新福州」的城市,根据

《诗巫华人社团大观》(砂罗越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一九九五)的记录,诗

巫总计有七十几个华团,文化性质的活动频繁,不在其中的诗潮吟社、诗巫中华

文艺社、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文学组则是文学发展的主要推手,共同营造诗巫成

为一个文学气息浓厚的城市。



  诗在诗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观?回溯过去的史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诗

巫报刊上即有抗战诗歌,把剑悲歌,有激越之气,和祖国抗战诗歌步调一致,根

据田农《砂华文学史初稿》(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一九九五)及曳阳〈关于六

○年代拉让盆地文学活动〉(马来西亚日报,一九九四年十月廿一日)的记载,

从战后到六○年代末,在动汤的史脉中,诗巫以诗闻名的作家,至少就有砂耶、

雨田、砂玲、于宁等人;而七○年代初在诗巫诞生的《文艺风》(克风主编),

更以「诗刊」专栏发表许多诗作,克风本人在当时即出版有诗集。(4)



这样一条脉流,虽不能说浩大,但淙淙诗声不绝于耳。八○年代后期,诗巫

中华文艺社不废旧体,亦爱新诗,迄今为止,出版有两本旧体诗选,四本新诗集

(5),而其以「草叶集」为总名的常年文学奖作品合辑(七辑)以新诗最为丰

收,则诗巫不愧其以「诗」为名了。



  本文打算从诗巫中华文艺社七辑《草叶集》为主要考察对象,来看诗巫当代

华文新诗风貌,并窥其内质。

2诗巫中华文艺社成立于一九八七年十月(次年六月注册获准),得本地两家

报社(马来西亚日报、诗华日报)之助,先后于报上辟有「中华吟草」、「文

苑」、「新月」三个版面(现只剩「文苑」)做为社员的发表园地,并公开向外

徵稿。从一九八九年开始,该社设「常年文学奖」,从所属版面所发表的作品去

挑选,再聘请专家评审(6),入选作品结集成册,以「草叶」命名,到一九九

七年已出版七辑,列入「拉让盆地丛书」,分别是:

1.草叶集(一九八九):分新诗、散文、旧体诗三卷,前二者皆十五篇,

后者十首入选,有前三名及推荐奖。集前有田思序及〈编者的话〉(黄国宝)。
2.草叶集第二辑(一九九一):分新诗、散文、小说,新诗收二十首,散

文十六篇、小说四篇(入选而未收录者六篇),不标名次,唯前四篇文后有评审

评语。集后有〈编后话〉(黄国宝)。

3.花雨──《草叶集》第三辑(一九九三):分辑同前,新诗有十八首,

散文四篇(九篇未收录)、小说六篇(四篇未收录),不标名次,亦无评语。前

有田思〈序〉,后有〈编后话〉(黄国宝)。

4.水云──《草叶集》第四辑(一九九四):有诗十七首,散文七篇、小

说七篇。没有未收录情况,〈编后话〉由黄国宝执笔。

5.愁月──《草叶集》第五辑(一九九五):有诗十七首,散文十一篇,

小说六篇。蓝波主编,执笔写〈编后话〉。

6.磐石──《草叶集》第六辑(一九九六):有诗十六首,散文十篇,小

说五篇。蓝波主编,有〈编后话〉。

7.绿苔──《草叶集》第七辑(一九九七):有诗十六首,散文九篇,小

说五篇。蓝波主编,有〈编后话〉。

古晋诗人田思说第一辑《草叶集》的诗歌之成绩「令人欣喜」,散文总的成

绩不如诗歌突出(〈序〉);说第三辑「诗歌作品虽不见突出,但保留了前两届

的水准。入选的许多诗篇,风格各异,体现了砂州诗坛在手法上力求探索,各辟

蹊径的精神」(〈序〉);编者黄国宝说:「这阵子,新诗由繁入简,再三捧读

仍莫名其妙的作品已不多见,散文还留连在缅怀故人旧事,不舍离去,小说却上

穷碧落下黄泉,努力地在探索。」(〈《水云》编后话〉)这大体是可以相信

的。以下先作一些统计。

七届总计收四十四位诗人的一一九首诗(一个名字视为一人),入选的次数

及篇数分别如下:

七届都入选的三位是蓝波(十三首)、雁程(七首)、万川(七首);有二人在

五届中入选,李笙(九首)和田风(六首);入选四届的有三人,包括晨露(七

首)、风子(六首)、桑木(四首);三届入选的六人是维善、志向、鱼子、林

阳、虚然景、诗安,都是一届一首;入选两届的也有六人,包括梦扬、逸蝶、杨

粟、林离、李海丰、刘寄奴,也是一届一首;入选一届的计有二十四人。

 诗写得很好,却写得少,或是没有在中华文艺社的媒体上发表,或是作品比

较不被评审者喜爱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入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艺社同

仁当然发表得比较多,也容易入选。不过,不管如何,前面的统计应该已经浮现

出在诗巫活动的重要新诗人,以入选四届(含)以上的蓝波、雁程、万川、李

笙,此其间都已出版有个人诗集(7),晨露出有散文集,与万川、雁程三人有

一本新诗合集(8),桑木以黑岩笔名出版过小说集(9)。

当然我们知道,有作品入选的这四十四位诗人,不一定都是诗巫人,像现住

诗巫的蓝波(一九四六──)生于沐胶,万川(一九六五──)是民丹莪人,李

笙(一九六九──)是美里人,而震露(一九五四──)虽出生于诗巫,一九九

六年已移居美里,林离(一九五七──)则从诗巫去了古晋。不过,都还在砂拉

越境内。

3 总的看草叶七辑这百多首诗,无异一部断代诗选,除浮现一些当地的重要诗

人,既可观诗风,又可看风土民情,从远距观察,可以说颇为可观。

大体来说,一般华文诗写作的素材,也都会出现,不管山水物色,或是人文

诸貌,诗人无不发言为诗,以节令来说,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皆有诗;以地

理来说,神山、山都望、巴南河、拉让江、砂拉越河、芦仙渡、尼亚石洞等,都

被叙写;言动物则有鱼、有蚊、有蝉、有鹰,说植物则有牵牛花、芭蕉、仙人

掌、树等,皆以「物」始而以「情」终,不脱写物咏志的写作模式。

论其形式,则全都是分行自由体,不见散文诗或诗剧;以长度言,十行以内

的小诗极少,但有近两百行的叙事长诗,不过主要还是集中在二、三十行到五、

六十行之间。

这里面有比较传统的写法,也有一些非常现代;有委婉抒情,也有一些批判

性强。从艺术性到思想性,其实和当代世界华文诗潮同步发展,但是做为诗巫

(甚至是砂拉越)的华文诗,其内涵自有异于以吉隆坡为中心的半岛,和港台大

陆及其他地方的华文诗更有所不同,我认为以诗巫为活动中心的现役诗人群,共

同开创了一个宽阔的诗世界,有深刻的内涵及自我的风貌。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做为移民的后代,诗巫诗人如何面对父祖从唐山南来的

史事?我们发现,这样的题材写成的诗并不多见,但名翔的〈漂〉(第五辑),

和田风的〈乡间的泥土〉(第四辑)已足够表达那样的悲情及其转化。〈漂〉是

孙子向阿爷的呼唤,「你说舟是无极无底的愁」、「你说一则掏水史实」、「你

说所有的过程/只属于一种宁静的生命」、「你说生命只有凄凄的动荡」,从离

乡、越海航行、垦拓到眼眸合上、心窗闭上,孙子传唱着阿爷移民的哀歌。

 比较起来,田风虽不再回望过去,但在正视现实的当下和过去做了强烈的对

比:金色禾浪逝去,打谷声不再回汤,黑暗权势在乡土上扩展,「我不再是拓荒

者的子孙」,只能在草墩下「亲吻父老的遗风」,以笔代犁去耕耘,唤醒土地上

的每一颗种子,终至「活了,是一行行黄金铸成的诗畴」。

当异乡已成故园,怀乡变成文化的孺慕,土地之爱便扩大成为一种族群的凝

聚与社会、政治的参与,这是南洋华人共同的命运,也就成了东南亚华文诗歌的

普遍性主题。从这个原点出发双线发展,前者渐渐成为一种旅行写作,一种阅读

感受,或者成为寻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他族的一种我族(华族)文化,在

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到蓝波写南方四季煦夏的岛域之「塔」和「遥远故国」的内在

连续(《草叶集:塔》);也注意到雁程引〈离骚〉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

生之多艰」写〈痛〉(第三辑),风子引〈国殇〉之「身既死兮神似灵,子魂魄

兮为鬼雄」写〈自悼之挽歌〉(第四辑),以及晨露的〈端午吟〉(第三辑),

从汨罗江到拉让江,屈原与楚王、知识分子与国族、粽子与食欲、龙舟与嬉戏、

楚辞和拉让江畔独自行吟的现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种千丝万缕之关系,雁程以

「痛」状击鼓之声,一声声痛便成了那内在的联系了:

他把每条江痛成汨罗

他把每口心痛成泉源

痛成一种力量超然

痛成一种性格独特

痛成一种可藉水复活的启示

痛成一种不灭的光芒

复活始能不灭,这是一种薪传,但是诗人对于象徵屈原精神的现代式端午文化是

有一些意见的:

江面祭龙的竞渡喧哗

竟已幻化成犀鸟舟鸢鸢的升平景象

袅绕的粽香不绝袅绕

竟是可大大方方端出 

      于午时

供与各民族痛痛快快分享的高尚情操

我们当然知道,诗人并非反对这些习俗,而是要人们掌握真正的精神:端正、团

结、坚固以及真爱。

4 至于土地之爱的扩大转化则比较复杂。二十世纪初南来

的艰辛已远,从砂拉越国时期(一八四一--一九四六)、日本统治(一九四一--

一九四五)、英国殖民时期(一九四六--一九六三)到马来西亚计画提出(一九

六一)所引发的十年动乱(一九六三--一九七三),乃至斯里阿曼和谈成功(一

九七三),华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砂拉越走过艰辛的岁月(10)。从七○年代

开始,砂拉越可以说突飞猛进,以诗巫为基点的开发,使得拉让江流域迅速发

展,但过度的开发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八○年代后期以降的十年间,诗巫诗人

的自然写作集中地表达了他们的关怀,铺陈了一片受伤的土地。

 历史如何反省?政治家和历史学者通过他们的实践和论述提供了许多的角度

和方法,而文学作家则常以咏史诗、历史小说和报导散文的方式去处理历史素

材,《草叶集》中回溯过去史实之作不多,桑木〈曾有这样一季风雨〉(第五

辑)直指「犀鸟乡的昔日」:

那年

雨丝载着年少不知愁

妄想一煽火红山林

岂知

梦也无法实现

曲折人生欲带来了

历史,搞风搞雨

 桑木在六○年代是热血青年,参与了当时的反帝反殖社会运动,这诗是自我

追忆,面对的是那一段「历史」。李笙写于一九九三年的〈历史〉(第五辑)却

是读史,整整三十年前的事,一九六三年是砂拉越加入马来西亚联邦的那一年

(九月十六日),也是砂州十年动乱(反大马武装抗争)的起点,诗人是后生晚

辈,事件发生时根本还没有出生,但是「沈甸甸的史籍」告诉他:「大不列颠国

旗如残阳坠落时/激昂呼声画破日月冲飞激雨」,当「历史自文字中还魂归

来」,我们彷佛看见:

砂罗越走在湿滑的十字路口

英殖反帝,多元政党风起云涌

反帝反殖左倾,草木颤栗

山河痉挛,布满弹孔的尸身,疑惑的眼神

共产党虎视眈眈……

似明未明的地图上

等待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命名

全诗近百行,前二段的首句,一是「夜读历史」,一是「夜读现实」,历史

与现实的相对,是这首诗的基本结构。过去为什么会那样?这一路是怎么走到现

在的?而「我」今天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对于年轻的诗人来说,「历史只不过是

一堆已死的残骸/虚构的故事、意识与幻觉」,那是「多么遥远而虚无的幻觉

啊……」,他批判「政客」,反省「史学家」,义正辞严地为「大街小巷所有的

小小的我」指明他们的心愿:「只希望拥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拥有一片晴朗的天

空/一则苹果般的爱情童话」,简单的说,他们只是希望「感觉生活美满毫无缺

陷」。

 诗人当然不喜欢政客,春明的〈政客〉(第七辑)一诗充满讽谕;雁程的

〈擦机而过〉(第五辑)也不是如副题所示「敬祝一位政治人物」,其实也暗讽

政治人物的特权;林离的〈另一种死亡〉(第六辑)也批得很露骨,「气候多变

的政治魔镜里/对与错照不出界线/当美丽的口号越喊越堂皇时/所有的尊严皆

可丢弃」,「人性」已经「死亡」,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爱深卖切,就像面对自然之变──雨之酸、森林与江河之死,诗人究竟有何

感触?如何用诗来表现?草叶七辑中,第二辑有李笙〈黑河〉、晨露〈哀歌〉、

蓝波〈黑死河〉、万川〈所以河死〉;第四辑有田风〈森林之死〉、蓝波〈他在

浮轿上浏览一镇的欢腾〉;第五辑有田风〈那场雨是酸的〉;第六辑有林离〈水

之劫〉、万川〈鱼〉、田风〈河死〉、雁程〈水如此说〉;第七辑有蓝波〈钓一

江泥流〉、莫荣发〈我从拉让江畔的雨中走来〉。从诗类上来说,凡此皆属自然

写作的范畴,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对于自然生态遭受人为破坏的现象,表示

痛心,有所批判。稽之现实,最大的问题是肆无忌惮地砍伐森林树木,导致整条

拉让江水污浊不堪,森林之死、河死皆直指环境变貌,蓝波的〈黑死河〉写的就

是林漫岸河及其母江拉让江,他以女体喻河,从原生的「洁白丰满」到被强暴、

被占有,终至「渐渐窒息」、「开始死亡」,具体彰显江河黑死的过程。蓝波在

一首〈泣诉〉诗中把雨林、大地、河川的子民的过去与现在做了对比,「河已流

成一条泥浆」堪称形象贴切,正似他在另一首诗〈钓一江泥流〉中所叙,「河无

声在哭泣」、「一江混浊不归路」,在泥流中,「鱼虾已窒息」。是的,当河已

宣告死亡,「游鱼翻白要绝迹/水虾生存更无望」(田风〈河死〉),就像万川

笔下的「鱼」:

关于河流污染

我并没抗议什么

这伟大的课题

只有伟大的人类始能解决的

浮出水面

不断的张合张合张合着无舌的嘴

我,不是示威

是透气

第一人称「我」是鱼,因河流污染而致使鱼浮出水面,「无舌的嘴」之不断张

合,最终是要「透气」,其实这时离死亡已近,等到浮尸河上,能瞑目吗?

5 我们在重洋之外倾听拉让江畔的「雨声/自上游一路怒吼而来」(莫荣发

〈我从拉让江的雨中走来〉),真的可以感觉得到诗巫草叶诗人群浓厚的乡土

之爱,属于诗巫,也合当是砂拉越的资产。从远距看来,这些诗叙写了砂拉

越,长屋和石洞的景况特具地域性,风子有〈长屋的哀伤〉(第六辑),蓝波

有〈尼亚石洞探足〉(第五辑),前者因一种特殊的人文现象而起,后首是面

对自然的感触。长屋的哀伤涉及当地原住民族的困境,「这个世界/一股欲望

膨胀在无奈中/逐渐侵蚀自然/我们无法呼吸纯朴/未来将否定过去」,此外

也无可避免要触及河之浑浊,彷佛那正是风之所以「乾瘪」、尘土之所以「饥

饿」的根源。而当诗人走向尼亚石洞,似乎也在翻阅历史,「树」如何变成

「桥」,「沟」如何成「溪」成「河」,而更重要的是,原是生机盎然的钟乳

与燕,已「死」已「绝」,「残缺」、「落寞」、「空荡」的感觉,就只能寄

托在那偶然捡拾起的「一角残破瓷片」了。

自然与人文经常这样的交融,前引蓝波的〈泣诉〉是在参观环保展览时看

到一老者为访客吟唱所触发,荒峦丛林、宽广大地以及河溪的扭曲变形,造成

了这一代的巨大苦难。这首诗的「我们」,显然是砂拉越的原住民族,在「河

川」的部分有筑水坝一节,其中透显出的忧虑,和雁程〈水如此说〉(第六

辑)的末尾所提的「计划中的巴贡水坝」一样,和近年来大陆长江山峡筑水

坝,台湾高美雄建美浓水库引发的议题相通,对此,不只是生命财产受到的威

胁,预言毁灭发生,进一步也思虑文化问题,蓝波这样写着:

哦 有一堵高大的墙

将要坝住我们的河川

大水要来淹盖

十多个聚落

淹没祖地

淹去长屋

移不走祖先遗骨

我们没有记载的史诗

不曾被肯定的原始文化

竟要陪葬在水底

夭逝

 诗人的这种关怀超越族群,具有普世性,值得敬佩。大体来说,诗从自然

而人文,紧扣那内在的关系。而如果是从人文做主诉求,当然也脱离不了那

「天幕」,风子近两百行长诗〈苍茫暮色的血祭〉正是如此,这个令人惊心动

魄的血祭,是真正的「原始文化」,诗人说那「传统习俗是祖先的颜面」,以

「迷迷糊糊」为之定性,最后则以「血腥」如何「清洗」?「创痕」如何「细

细包扎/爱抚」作结,表示他重祭礼原始的意旨──「希望」,但对于「迷

信」的部分则给予一定程度的指责。

6 以诗巫为活动中心的草叶诗人群之所关心当然不只上述,譬如第三辑《花

雨》中至少就有三首和波斯湾战争有关,(逸尘〈岁月何其荒凉〉、桑木〈另

一种形式的战争〉、志向〈夜,太漫长〉);梦扬的〈围墙〉(第二辑)写柏

林围墙之崩塌;李笙的〈卡拉OK〉(第四辑)、万川的〈都市畸形图. 上班

族悲情〉(第五辑)堪称都市的浮世绘,描写上班族的生活之点滴。其他一般

性的生活感悟之作也有一些,读来颇有亲切之感。

 本文以诗巫中华文艺社常年文学奖作品集为考察对象,探讨诗巫当代华文

新诗,结论是当地诗人非常努力地扮演历史思考者及社会观察者的角色,已开

创出一个颇为丰美的新诗资产,值得珍惜,宜在这样的基础上大步迈进,我个

人将持续观察下去。(二○○○年三月十六日于台北)

  #附注

1.房汉佳《砂拉越拉让江流域发展史》,(马来西亚诗巫民众会堂民族文化遗

产委员会,一九九六),页一一七。

2.同上,页三六二。

3.砂拉越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在一九九七年曾出版《诗巫道路指南》,介

绍诗巫市部分有〈砂拉越州各县区人口统计表〉,其中有一九九一年的

正式统计及一九九七年的非正式统计。另亦参考房汉佳前揭书,页三六二。

4.《文艺风》第五期有「敬告读者」:「克风诗集《笑的早晨》,共收入诗歌卅

首,……本书已经出版。」惜乎未见。

5.两本旧体诗选是《春草集》(一九八八)、《心灵风雨》(一九九五),四本

新诗集是蓝波诗集《蝶变》(一九九二),晨露、万川、雁程合著《拉让江。

梦一般轻盈》(一九九三),李笙诗集《人类游戏模拟》(一九九三),万川

诗集《鱼在言外》(一九九七)。

6.各届评审名单如下:

  第一届:黄生光、田农(以上散文);田思、徐策(以上新诗)

  第二届:黄少白、雷光中(以上诗巫);田思、融融(以上古晋);槐华(新

加坡)

  第三届:田思、梁放、陈蝶(以上古晋);槐华(新加坡)

  第四届:田思、梁放、陈蝶、黄泽荣(以上古晋);孙春富、房年胜、蔡

增聪(以上诗巫)、槐华(新加坡)

  第五届:田思、陈蝶、林国水(以上古晋);蔡增聪(诗巫);槐华(新加

坡)

  第六届:田思、陈蝶、林国水(以上古晋);李笙(美里);黄国宝、蔡增

聪(以上诗巫)

  第七届:田思、林武聪、林离(以上古晋);李笙(美里);蔡增聪、黄国

宝(以上诗巫)

7.蓝波、李笙、万川诗集已见注五,雁程有诗集《向日葵的呓语》(砂劳越

华文作家协会,一九九六)。

8.晨露散文集《荒野里的璀璨》(美里笔会,一九九八),合著诗集见注五。

9.黑岩小说集《荒山月冷》(诗巫中华文艺社,一九九四)。

10.参考邓伦奇等着《回望人联三十年》(古晋,一九八九)、黄建淳《砂拉

越华人史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九九)及房汉佳前揭书。

Friday, October 29, 2010

王政贤油画

王政贤、是中华文艺社创社人之一。早年毕业於新加坡南洋美专、曾任教於诗巫公教中学、开过广告社、美术授课班、陪养不少美术人材、...早年曾以哑牛笔名参与马来西亚日报[茶余钣後]专栏、後结集出版[洗耳集]。包括了:阿土[黄国宝]、由衷[侯越英]、胡言[黄政仁]等人佳作。王氏目前居於西马仍从事美术创作、其早年文字:[母亲病了]亦可在中华文艺社出版[20文集]读之、是一篇可读的散文。


这张油画是王老师从中华文艺社旧址[福州街]西望写实画面。







                             

                                                                                 高中时代[後排左三为王氏]

【因无知而诗】 春明

【因无知而诗】




春明

因主观使然,对人或事物往往被外表、印象或其它因表所搡纵。对我而言,文

学这码事,至好敬而远之。究其因有二:一才疏;二,文疏。根后来为何报考

华文?我想当时年少,自己乐得牛鼻被人牵,千盲百从,人云亦云。 彼时,

课堂上余者尽情游览三国,或品评志摩自清或解剖李杜,独我乘坐庄周之骑,

逍遥无处。那些动听的声音, 恐巳被我的鼾声溺毙了。 文学的种子在我心田

巳入冬,萌不起芽。

临考被逼猛啃四书五经的滋味,更助长我对於文学的烦恼。面对考试,我如面

对一个极大的凶数。假设此科出现赤字,则有许多致我不得翻身的铁证了。欲

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了趋吉避凶,逃过每一次的煞惟有当文学读本为通胜,只有勤捧通

胜,才能通胜。就这样在文字的森林混沌了两年, 不自觉地,藤蔓寄生在我的躯干, 从此

不死。四年后,即四年前,一个机缘,我有幸踏入<文苑>。花中的奇花异葩,让我闻到纯正

的文学的味道。可惜,那时我数,我正如一只赶时光采密的蜂,这厢只顾眼前的五颜六色,

那厢夕阳巳残。还未及汲取各科花目的精华,我巳得飞返回乡。此后,我只有也只能隔岸凭

记忆构思赋我以生命的盆地,树大花草荟萃之处,及种种。想起,我巳不可能以往随意在森

林里迷失,不惧反而更喜,心中难免有些什么。这一距离,虽不致於因被藤蔓寄生而终枯萎

的局面,的确,弧独了许多。在这荆棘载途的文学林中,我愿孤独。 因为孤独,愁绪如丝。

丝不尽,诗不息。

他感动了中国,

他感动了中国,


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了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戴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倒为此挺开心,曾对人说:“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今儿捡一样,明儿捡一样,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每天在外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候会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他的“美味”了。
他很节俭,每顿最多只吃一块肉或一个蛋,怎么劝他再吃都没用,他总是说:“留着下顿,吃多了白瞎。”偶尔放纵自己的是馋厉害了,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上一星肉,含着,慢慢品滋味。
为了多拉一趟活,多挣一块钱,他几乎到了不要命的地步。 一年365天,无论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下雪,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早晨六点准时出车,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 
他曾在夏天路面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由于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发高烧到39摄氏度的情况下,一边吞着退烧药片,一边蹬车,虚脱的汗水湿透了棉袄;更有不为人知的是,由于年事已高,冬天里他常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着车四处跑。   
在你的心里想象这样一幕吧:一个瘦弱的老人,蹬着三轮车,穿着不规整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在师生的惊异目光里到大学去,从身上掏出厚厚的一角两角零币攒起来的钱递给学校领导说是要给困难学生捐钱,大学里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捐款,多是大企业。如今收到来自个人、而且是一个蹬三轮老人的捐款,每个人的表情从惊异木然到感动甚至是痛苦。   
而这样的一幕老人坚持就是十多年,不曾间断…“自己苦点累点没有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钱到学校有书可以读”,这是20年前老人的动机,也是20年里老人辛苦蹬车的追求和梦想。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瓣膜退行性病变,老年型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并有脑萎缩及消化道出血症状。”这是老人病倒的最后,医生对他的诊断结果。   
“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这是老人对在病房里对前去看望他的孩子们说的话。 
“三轮车、收音机、小黄莺”,这是老人今年逝世时留下的最后的遗产。
如果你还不曾为这些简单的话语动容,那么,还有一个数字请你记住,在这个老人逝世的时候他已经93岁了,从74岁的暮年开始至90高龄,他不曾有一天如其他老人那样在家中颐养天年,而是在大街上比一个壮年人还拼命的拉三轮,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那些孩子,那些他毫不认识的孩子们有钱可以上学,可以在教室里安逸的上课。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耄髭之年还坚持二十载无怨无悔;关爱教育拿出很多前来助学的人也很多,常见于报端银屏。排出那些借捐助之名得慈善虚名的人之外,也有不少人真诚的拿出钱来捐给偏远的孩子,甚至有成千上万或者者比尔一样富可敌国的捐助。然而,一个人有100元捐出10元,一个人有2元捐出1元,一个人是乞丐身无分文把乞讨得来的2毛钱分了1毛钱给另一个乞丐。这三人中谁比谁更让人感动呢?  
白芳礼老人,无疑就是第三者。那么真诚那么纯粹。   
 在老人的周围,反衬的是一帮尸位素餐酒囊饭袋碌碌无为的官员,还有那些富裕的却只图一己享乐不问天下穷困的有钱人们。这是责任和良知的最好体现。
善良的人们,请不要吝惜你的泪水,让我们在老人卑微的身影里俯下身去。老人是平凡的,甚至是可怜的。在媒体发现他之前,没有人知道他的故事,没有人知道他以一己之力捐资助学的情怀。这是怎样的一颗心阿,是怎样的默默无言却又光辉灿烂。   

  可是,老人今年却没有被评选上《感动中国》人物,当白岩松煽情的语调加上令人感动的音乐里,十个人物在光鲜华贵全国瞩目的颁奖舞台上展示他们曾经的付出让每一个观众感动落泪的时候,人们的良心却沉默的遗忘了这个已然离我们远去的老人。   
还记得这并非第一次的落选,去年感动中国的提名里也有老人的名字,可是,今年延续去年相同的失落。 
不知道大家的眼睛里这是怎样一个老人,至少在他为之奉献的津门,万千的百姓为他的离去而感动着悲伤着。
这些年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之多。老人捐钱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一颗太阳的心!
而如此伟大可敬的老人两次被提名CCTV感动中国人物的提名却因为某些原因而落选,让人感到CCTV是在真正的感动中国还是在做秀 !至于那些投票,在实际的操作里又有多大的作用呢?
一位老人、一辆三轮车、35万元捐款、300多名贫困学生……当人们将词组一一连线后,展现出来的是老人伴着坎坷、误解、坚持与慈爱的一生。他,就是白芳礼。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他为贫困学生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直到将近90岁高龄,然而,终于在那一天他感到了无奈。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整顿,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着转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脚没劲了,以后还指望用什么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的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白芳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你有曼妙的舞姿和优美的曲线吗?你有能力站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让无数的少男少女对你产生浪漫朦胧的遐想么?         
白芳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你坐过宇宙飞船翱翔过宇宙吗?你享受过走下飞船之后,那无边的花海和雷声鸣般的掌声吗?你只是一个小学都没上过的三轮车夫,怎能与我们的航天英雄相提并论?
白芳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你是一个国有大型医院的院长吗?你是一个在医疗界频频作出高姿态,仿佛圣人般能呼风唤雨的资产家么?你的唯一的财富只有那区区20几万,而且还散给了千千万的的贫寒学子。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CCTV 感动中国的优美歌词让人为之无限憧憬和联想,但是在C C T V 的评委或者说在 C C T V后台的一些领导眼中,只有伟大的航天员,只有华丽的舞蹈家才能或者说才配感动中国。感动这个词和三轮车夫,社会底层人民和穷光蛋这几个词语是一点关系也沾不到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凡中折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丧失殆尽。

当我们的社会高层已经习惯用“伟大”这个词语来衡量什么叫做感动,当我们的春节晚会已经开始只为上层人士服务,当从提问幼稚园孩子你将来想选择什么职业得到的回答是明星大老板的时候,这个社会的主流精神已经一丝丝的被急功近利和奢华浮躁所取代。
白芳礼让我们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线希望, CCTV的感动中国评选又无情的把这微弱的希望扑灭。不,央视扑灭的不是白芳礼的个人荣誉的得失,已经远在天堂的老人不会再计较这些尘世的虚名,央视扑灭的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当无私和平凡已经不在,我们的明天将何去何从?
评选已经过去,结果不能更改。还记得《南方周末》99年的新年献词里有这样的两段话: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老人二十年的支教生涯难道不正是这样的一种力量吗?   
察看过去的纪录,《南风窗》评选白芳礼作为年度人物;在不少论坛里,也可以看见网友的追念;老人辞世后的追思会,有天津万人参加;南开大学的BBS里,有很多人在为老人鸣不平……有这么多人记得老人,也许也就足够了。《感动中国》又能说明什么呢?作为中央媒体,我只感觉到她日渐下降的权威,整个日渐庸俗的媒体圈除了娱乐大众就是愚弄大众,除此,还说什么呢?   
只是但愿,在这个善于遗忘的社会里,白芳礼的故事不要被人轻易的淡忘,和那些记入历史的人物一样,永远的被我们记住,我们的国家,在一个角落里有这么善良的一位老人。   
对于老人自己来讲,他的付出,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谁来回报有谁来关注。荣誉,对他而言只是虚名浮云,毫无疑义。(虽然,也许包括他自己,都会对这种天真的善良不被承认而黯然。)
斯人已去,唯愿平安!纠缠于此的所有争论,已变得没有多少意义。
在我的心里,老人是应该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因为老人深深的感动了我,还有我身边的很多人.希望大家看到后都能为老人祈福!!!

Thursday, October 28, 2010

别董大 高适[700-765] 唐代诗人

别董大 高适[700-765] 唐代诗人


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醥)(今河北景县)人。为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本篇是一首写朋友送别的诗作,诗人送别的对象就是诗作中的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时诗人和董大的境况都不佳,处于相同贫贱的境遇之中,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诗人在诗作中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千里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淡无光。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成群结队迫于北风严威而于雪中南飞的大雁,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之,难免溢于字里行间。北风呼啸,苍穹昏黄,阳光惨淡,大雪纷飞,雁叫凄凉,不禁使人产生伤感,同是才人却要遭如此漂泊沦落,教人欲哭无泪。此两句虽是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之于笔端。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作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豪迈,大气,实为难得的送别佳作。

  


仿古新诗



日色昏昏

千里黄云蔽天

大雪纷纷

北风吹醒归雁

不愁天下无知己

茫茫路途

相识知己普天下




成语

[大旱望云霓]

典故: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关于「有关婆罗洲森林的两种说法」的注释及其他 桑木

关于「有关婆罗洲森林的两种说法」的注释及其他


桑木

在一项「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现了林建国『有关婆罗洲森林的两种

说法』,自然引起砂华文学界的注目,而显示打破了禁忌,占一席地的砂华

文学开始受到外界的垂注,外界对砂华文艺评论观点,间中虽然偶而不敢苟

同,但我们依然诚意感到重视。



『蕉风』双月刊,为了配合『梁放专辑』而刊出了『有关婆罗洲森林两种说

法』,而『艺盾』为了砂州读者能看到评论而给予连载,因为砂州文学仝好

只有少数人出席当天由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举办的「马华文学国际

学术研讨会」,而『蕉风』虽被视为长寿文艺杂志,在砂州并不引起广大文

友的垂注。因此,能读到林建国这篇文学评论,真是少之又少。

梁放出生于1953年,深信「砂华斗学成长期」(1956-1962)对其影响不大,因

此他的文学道路(开始于1963)几乎受到家人的影响,以及后期在俄国及西

方作家作品中找到依据,因此在阅读梁放小说的时刻依然能找契可夫,毛姆,

劳伦斯等人宿命影子,而显示了作者对亚洲文学作品的抗拒。而林建国的文学

评论即从西方对马克思主义观点,及本土有关资料侧写而提出有关婆罗洲森的

传说。实际上:梁放所涉及有关「革命小说」作品,根本在回避砂州政治敏感

的文学课题,只是那么含蓄偶而出现一些激情时代人物身影,那也是一笔带过

的小说情节,这与作者出身的年代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对于‘马华文学几乎没

有政治小说’的课题,作者也清楚他表示敏感有所顾忌。只是生活在那过去一

段历史激汤中,在作者笔下,也曾淡出偶而一现,因为梁放说过:‘我的作品

来自我的生活,来自我熟悉环境’。在梁放小说笔下的‘激情人物’均是一些

理想主义的寄托者,只是那么淡出在小说情节中,没有经过刻意的加功,也显

示作者对当时局势脱节与含糊,小说人物,情节局布虽然「看似偶然,实则都

经过设计,埋下了伏线...」(见吴岸‘梁放的小说及其艺术魅力),但都

是通过第三者的耳濡目染,并不显示林建国在「有关婆罗洲那样森林的两种说

法」,提及「追忆和思考境内共产主义武装革命的小说,都和死亡有关,都围

绕在幽灵,遗骸和丧葬名个毋题上」。



林建国在『有关婆罗洲森林的两种说法』的注释资料中,对六十年代砂州「反

殖斗争」历史中,引了一批主观强烈偏见,而「误导」他对梁放笔下「激情人

物」启蒙的分析,而把这些人物喻为「传闻中置共产主义于死地的魔鬼终结

者」。在读者眼眸,未免把砂州视为一种未经开发的蛮夷之邦的腊奇论,正付

合了异国学者口胃,歪曲婆洲热带雨林的净土概念。这点相信也非梁放本身的

乡土概念。在文学上的「犀乌乡土」应该置于「种族藩篱一点都不存在,我活

在马来族,伊班族,比达友族...」。正如何乃健在读作者散文的感受: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丰饶的小岛,梁放能从一滴水而深悟随缘,借福,

感恩的真理,他内心的小岛已扩大为虑郁繁莪的大陆,那里展现的是:一花一

世界,一叶一菩提’(见:盾梁放小说,也正散播这种思想光辉。。上隐约的

星辉),而在<有关婆罗洲森林的两种说法>的引释:引自徐仁修「赤道无

风」,纯是来自‘蛮荒探险文学系列’中的「腊奇」心态,以及田农<森林里

的斗争>砂共组织的「官方文告」,以解梁放小说中‘激情时代理想,人物心

灵中的乌托邦,确是曲解中的曲解,而涂沫梁放小说中的时代色彩。



刘其伟来自台湾,曾在拉让江流域丛林渡过廿天,也住过「腊人头风俗」的伊

班族,普南族部落,拍了二千多张照片,采集了许多原始艺术文物(想是购自

旅游中心)带回多本密密麻麻笔记,回台后发表「婆罗洲雨林纪行」一文,而

被视「华人世界中深入婆罗洲雨林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人」。后来这篇报告文

学还被改为『进入丛林』列为台湾青年读物,促见城市人对热带雨林的迷惑,

把其当成蛮夷落后地区的假象,一点也不惊奇,而林建国是否也属于这种心态

卖点,也把梁放的小说艺术魅力,视为来自雨林的灵感,在徐仁强修或CHIN

UNG HO等人的笔引下,化成『马克思的幽灵』再现。对于「婆罗洲的森林」,

当年出钱出力支持刘入林「探险」的郑宪文(鲁钝)什至说过这样愚语:「进

去那里,不简单的!那里的人猎过人头的,叫我去,我都要想想...」

(见探险天地间...刘其伟传奇第201页)。实事是否如此,我们不清楚,

若是阅过1981年刘氏远征砂拉越拉让江流域示意图,刘佬最远只到布拉甲上游

地区,至于拍摄相片,什至出现了购自古晋旅游明信片(还是某大师作品),

对外界而言也许感到警叹,对我们到过砂拉越内陆文友而言,看了不禁会心一

笑。不过其出发点是否与徐仁修的『赤道无风』不谋而合,均抱着「猎奇」心

态视婆罗洲热带雨林。

至于在文学作品出现一群中国移(遗)民来在官兵和砂共游击队之间求生存的

卖点(李永明「黑鸦与太阳)或者李永平《吉陆春秋》的故事情节,也只能当

着文学创作跨越时空的艺术手段,也不能当着历史依据来评梁放「六十年代理

想人物」的艺术形象。

在林氏的注释中,把那一段「森林里的斗争」视为砂拉越华人对这段史实相当

我族中心的’人民记忆’(引『赤道无风』),而田农也分析过砂共失败原

因,前者的论述只停顿在蛮荒探险文学系例的‘自然读物概念’。后者却挠着

来自单方资料,而且有关砂共起伏多变的历史,至今仍与政治禁忌有关。这就

是我们文坛没有出现所谓「革命政治小说」的原因,若以有限「资料」来论及

当年激情,是值得商榷,在砂华文学作品中,也有以原住民生活为题材,从现

代文学的触角去测应他们心灵深处的悸动,而不停留在罗列现象或腊动机,只

是林的评论忽备这一点。

对于这场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理想主义的革命激情,并不引起华社资产

阶级及其他民族的认同,这与砂州本土的纯扑风情有关,而并非国外失去政治

支持而告终。

其实「七十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带来或急风暴雨,是这场斗争失败的前奏」。

如把暴力革命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道路,那么历史只是一种悲惨的宿命,基于

人道观念,梁放小说中的森林幽灵只不过是激情时代悲天悯人的梦幻,而以人

性文学观点看到那场时代激起的一刹那火花。

不过砂华文批评至今还停留在一种根深蒂固的一厢情愿,肤浅观念的自我封

闭。至少林建国的「文学异见」也能开拓我们的文学视野,尤其面对人情的文

学批评,或非文学「文学评论」的老气横秋。

有关黄杰夫大师一二

世界著名摄影家黄杰夫原名启富,祖籍中国福建仙游县,于1916年6月15日出生于砂捞越诗巫的兴化垦场。家中有一位兄长、三位姐姐和三位弟弟。他的父亲黄德欣和母亲蓝寨里都是第一批从中国来砂捞越诗巫垦殖的兴化籍移民。


  1911年,福建兴化地区的美以美教会牧师蒲鲁士通过在砂捞越诗巫传教的美以美教会牧师富雅各与砂捞越第二任拉者(国王)订立协约,从中国福建的兴化地区招募农民到砂捞越垦殖。第一批101名兴化垦民于1912年2月12日从厦门启程,在同年5月22日抵达砂捞越诗巫。稍后,他们即被安顿在诗巫新珠山红沙流域政府所分配的土地上,安家落户,从事垦殖和饲养业。垦民在生活略为安定之后,即在垦场建立教堂,兴办学校,把莽莽榛榛的热带原始森林开辟成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

  杰夫的童年就是在这种乡村里度过的。他在10岁左右才开始到垦场美以美教堂附设的小学读书。当时的垦场才成立不久,垦民的生活都很简单清苦,教堂是用木材和亚答叶盖成的,学校的设备也非常简陋。但是,这是兴化垦场的唯一学校,垦场儿童都到这所学校来读书。

  杰夫上学不久,母亲不幸逝世,家庭顿失中馈,子女无人照顾,黄德欣乃将杰夫及其两位姐姐送到三英里外诗巫市的一间寄宿学校——毓英女校就读。毓英女校不收男生,所以杰夫只好到毓英女校附设的幼稚园上课。

  黄德欣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他认为当地的学校不理想,就决定送子女回中国读书。1927年,黄德欣将经营了十多年的垦场园地售出,举家北返。杰夫回到福建仙游的家乡后,进入仙游县城的一间美以美教会小学读书。

  中国当时政局动乱,社会不宁。乡下的治安情形尤其恶劣,土匪横行无忌,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他们认为海外回来的华侨都很富有,因此,黄德欣一家也就成为他们打劫的目标,经常登门骚扰。黄德欣很担心家人的安全。第二年,他即带了杰夫兄弟离开家乡,返回砂捞越诗巫的兴化垦场。

  1928年,杰夫回到诗巫以后,进了诗巫的中华学校。他在这间学校读了两年多的书。当时发生世界经济萧条,农产品价格暴跌,垦民的生活大受影响。黄德欣于是又携同杰夫兄弟回乡去。

  这时,杰夫已经是一个15岁的少年。他回到家乡后,进仙游县城的一所美以美教会中学读书,同时也到神庙里的一间学堂师从一位老先生读四书五经,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

  然而,不久之后,土匪又闻风而至,登门打劫。黄德欣深觉实在无法在家乡久居下去,只好带了杰无兄弟再度回诗巫的兴化垦场。

  从1932年,杰夫就在诗巫的中华学校初中部就读,直到1934年底初级中学毕业为止。这时,他已经18岁了。

               福建学艺

  杰夫在学校时代就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每逢学校举行美术比赛,他总是获第一。教师和父亲都主张他毕业后到上海美专去深造,以便将来成为一个画家。但是,杰夫在中学时代接触到摄影艺术之后,即对它产生莫大的兴趣。他花了二元七角买了一个盒式的柯达照相机,开始学习拍照。后来他在学校举办的摄影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这使他对摄影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信心。

  中学毕业后,杰夫面临重大的抉择。他的父亲要他去学习绘画,当画家,而他却已醉心于摄影艺术,希望成为摄影家。不过,无论如何,他都离开家庭,到外地去升学。

  1935年中,杰夫独自到新加坡。他尝试在那里寻找师傅,学习摄影。但是,几经努力却未能如愿。后来,有一位熟人见他这样热切要学习摄影,就介绍他到福建泉州的厦光相店去当学徒。杰夫欣然束装就道,前往中国。

  杰夫于1935年底回到仙游,奉继母之命与郑丽英女士成亲。结婚之后,杰夫即南下泉州,到厦光相店去学习摄影。

  杰夫在厦光相店当学徒期间,非常用功学习。由于他专心致志,加上他对艺术的天分,他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掌握了摄影艺术的基本技术,包括采光、摄影、暗房技术、修底和冲印等。他学会摄影以后,仍继续留在厦光相店工作。在此期间,他也到泉州的一间私立美术学校学习绘画,这是他的父亲要他攻习的科目。这门专业给杰夫打下了深厚的美学基础,对杰夫后来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有着决定性影响。

  1937年初,杰夫应聘到厦门的婀娜相店工作。他在这家相店受到很好的待遇。不久,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匆匆离开已陷入战火中的厦门,搭乘封港前的最后一班轮船回到砂捞越。

             婀娜摄影公司

  1937年底,杰夫一面当画家,一面筹备开设相店。1938年初,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在砂捞越的首府古晋市开设“婀娜影室”。婀娜影室设备好,拍摄技术高明,深得各界人士的好评,不论是私人或政府机构都来请杰夫拍照。婀娜影室的声誉日隆,业务蒸蒸日上。后来,这婀娜影室改名为“婀娜摄影公司”。

  1941年9月24日,砂捞越的白人拉者政府庆祝建国100年,杰夫受邀与另一位摄影师负责拍摄这空前隆重的庆典记录片。这时,杰夫只有25岁。这一套16厘米的彩色记录片在50年后的今天仍然完好地保存在砂捞越博物院里,成为研究砂捞越历史、社会与民族的珍贵史料。

  当杰夫的摄影事业正在迅速发展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占领了砂捞越。在沦陷期间,婀娜摄影公司被日本军政府指定为“军指定写真馆”,专门为日本军政府拍照,不准关闭。

  在大战快要结束时,日军到处进行大逮捕和大屠杀,杰夫的名字也在黑名单上,幸亏他事前得到日本军官私下通报,方逃离古晋,幸免于难。

             走上影艺殿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婀娜摄影公司业务迅速恢复,并得到蓬勃发展。这时,杰夫也从人相摄影走向艺术创作。他最初拍摄的画意派作品就很重视构图和采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高调静物”、“休息”等作品,使他在国际沙龙获得许许多多的大奖。后来他的风土摄影和抓拍也都保持着他的一贯重视构图和采光的特色,形成他独特的摄影风格。尤其是他采用侧光和逆光拍摄的照片,画面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技术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他把美学知识和绘画技巧运用到摄影艺术上来的结果,这使他的作品构图严谨,光线和谐,形象鲜明,主题突出,而且意境高超,真正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在《异教天真》的序文里称赞杰夫的摄影艺术说:“杰夫是摄影的魔术师,他所拍出来的照片都是杰作。”这话并非过誉。

  对于摄影艺术,杰夫强调说,摄影和绘画及雕塑一样,都是属于造型艺术,所以都必须要有完美的构图,而不能杂乱无章。

  从1945年开始,杰夫就经常到砂捞越内地和东南亚各国去拍摄土著民族的生活照片,开了风土摄影的先河。

  1946年以后,杰夫的风土摄影作品每星期都在英文海峡时报上刊登。这些作品题材新颖,风格隽永,技术高超,各国报章杂志竞相转载,杰夫东满天下。

  1950年初,新加坡艺术协会主办第一届泛马影展,杰夫首次参赛,结果他以 “美的秘密”和“晨祷”两帧作品而荣获首奖和次奖。成绩揭晓时,全场轰动,使他声名大噪。此后他参加国际沙龙,作品受到东西方国家人民的一致赞赏,共获得各国颁赠的奖章两百多枚,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美国、苏联、中国和联合国所赠予的奖状和荣衔,这无疑是一项世界纪录。

  1955年,杰夫凭着他在摄影艺术上的卓越才华和高深造诣而考取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RPS)的初级会士衔(ARPS)。四年之后,他再以12张作品参加考试,结果以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通过考试,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高级会士衔(FRPS)。他是东南亚第二位考获这项名衔的华人。与此同时,他也考取了英国摄影学院(IBP)的高级院士衔(FIBP)。这种成绩表现,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也是少有的。1958年,设在瑞士的世界影艺联盟已经颁赠一项博学会士衔(HON.EFIAP)给杰夫。此后各国影艺学会为了表扬他在摄影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颁赠给他的荣衔多达十数个。




黄杰夫-作品




(一)《异教天真》。

  《异教天真》是杰夫的第一本影集,1960年在伦敦出版,内收黑白照片80幅,是砂捞越达雅族的生活摄影,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也是杰夫的好朋友麦唐纳氏写序介绍。这是出版史上第一部这类著作,所以出版以后轰动一时,重印了好几次。在法国和瑞士出版的其它语文版本也重印了几次。

  (二)《婆罗洲风光》。
《婆罗洲风光》是杰夫的第二本影集,1979年在香港出版,全书共192页,收集彩色和黑白照片334幅。这本影集编选严谨,印刷精美,内容分沙巴、文莱和砂捞越三部分,附有中英文说明,仍由麦唐纳氏作序,杰夫的另一位朋友埃力真则写了一篇杰夫的评传。这本影集出版之后,一度风行,也重印了几次。

  (三)《消失中的世界》。

  《消失中的世界》出版于1972年,是三个人的合集,其中的彩色照片主要为杰夫的作品。这本影集堪称图文并茂,图片固然精彩,文章也很有深度。全书共152页,同时在纽约、东京和香港等地印行。出版之后,销路极好,也重印了几次。

  除了上述三部影集之外,杰夫的作品也在许多国家印成专辑出版。过去四十多年来,杰夫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他每到一处,都拍摄了许多精彩的照片,而由报章杂志出版专辑介绍。此外,海峡时报每年的年刊和各地的著名摄影杂志也常常刊载杰夫的作品特辑。

  杰夫自从1948年与莫里申夫人在诗巫举行联合影展以来,即不断受邀在各地举行个人影展。他先后在新加坡、马来半岛、文莱、印尼、泰国、印度、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地展出个人作品。1983年4月13日至26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大圆厅举行的“黄杰夫作品展览”,可以说是最隆重和盛大的一次;而于1989年11月17日至12月4日由新加坡政府主办的“捕捉历史瞬间——黄杰夫新加坡图片展”,则是历史意义非常深长的一次影展。

  1954年,砂捞越摄影学会成立,杰夫是创始人之一,而且被推选为主席。他担任这个职位长达二十多年。在他的领导下,砂捞越摄影学会会务非常活跃,曾先后主办了多届国际沙龙,获得一致的好评。他对奖掖后进和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多的贡献。今天许多有成就的青年摄影家,多出自他的门下。

          老而弥健,锐意创新

  黄杰夫在国际摄影艺术界的崇高声望,使他经常受邀为影展的主持人或评审员。他从50年代开始就担任这种工作。1992年的9月间,他应中国有关方面的邀请,出席在甘肃兰州举行的第一届丝绸之路节,并担任丝绸之路节摄影比赛的评定员。

  杰夫为了鼓励摄影艺术的发展,还设立了“黄杰夫金杯奖”,颁赠给对摄影艺术有贡献的人士。

  杰夫从事摄影艺术工作到现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由于他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加上他对摄影的特别爱好和不断的努力学习与研究,使他在摄影方面不但取得卓越的成就,而且开创了新的道路。他认为艺术作品贵能创新,不能从事模仿,这也是他能独辟蹊径而成名家的重要原因。

  杰夫在摄影方面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论是人相摄影、画意派作品、风土摄影或抓拍,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而且自成一格。他的写实作品翔实地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他因此被称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杰夫今年已届79岁高龄,但是,他对摄影的兴趣丝毫不减当年,他对摄影艺术依然孜孜不倦地钻研,他的拍摄手法还是那么轻巧与灵活。1992年3月间,他和得意弟子郑绍贤兴致勃勃地到贵州的贵阳山地拍摄少数民族的庆祝活动;同年9月,又到甘肃拍摄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1994年八九间再和郑绍贤及房汉佳远赴新疆从事摄影创作。在新疆旅行期间,他再度进出戈壁沙漠,四次翻过天山,却丝毫不以为苦。

Tuesday, October 26, 2010

·石雨 戌寅端午的断章....】

(连节日高潮,爱国情操的彩排,也

小心翼翼,裹粽显身手,也深惧传统陷入

沙文主义泥坑.....)



二千年後楚国三闾大夫们

良莠不齐

以剪子把 国爱民死结解开

让粽子裹得住香美

咬断在厉齿中

偶而

叁与海鲜喧宾夺主

却也无妨

洋溢粽叶芬芳

志在和衷共济英姿

只图个婉紫嫣红


人爱编织

裹粽里矫龙竞渡幻影

思家乡水在即

听不到

“江上矫龙

伴着忠魂在狂舞”*


偶而风吟

隐隐约约

传说

那一厢

龙头落水作秀

英雄夜宴

犀鸟盛装的移花接木

栉风沭雨地

摆渡历史罪戾的

不伦不类


家中空寂

挂着一串昨日购自夜市

“民族英魂”

那来的‘午时水’*

让你涮尽人间丑态

唯有拥着

英译‘楚词’版本

一知半解

来入梦



*取自鲁纯诗篇:<粽子,把民族英魂包住>


*‘午时水’闽南话,传说端午正午时,於江边取水,洗脸,抹面,永远

青春美丽,因此每当时间一到,大家都涌到江边疏洗,图个心愿。
(6.6.98)

石雨 【戌寅端午的断章....】

【戌寅端午的断章....】



·石雨       (连节日高潮,爱国情操的彩排,也

小心翼翼,裹粽显身手,也深惧传统陷入

沙文主义泥坑.....)


二千年後楚国三闾大夫们

良莠不齐

以剪子把 国爱民死结解开

让粽子裹得住香美

咬断在厉齿中

偶而

叁与海鲜喧宾夺主

却也无妨

洋溢粽叶芬芳

志在和衷共济英姿

只图个婉紫嫣红


人爱编织

裹粽里矫龙竞渡幻影

思家乡水在即

听不到

“江上矫龙

伴着忠魂在狂舞”*


偶而风吟

隐隐约约

传说

那一厢

龙头落水作秀

英雄夜宴

犀鸟盛装的移花接木

栉风沭雨地

摆渡历史罪戾的

不伦不类


家中空寂

挂着一串昨日购自夜市

“民族英魂”

那来的‘午时水’*

让你涮尽人间丑态

唯有拥着

英译‘楚词’版本

一知半解

来入梦


                                               *取自鲁纯诗篇:<粽子,把民族英魂包住>

                                                *‘午时水’闽南话,传说端午正午时,於江边取水,洗面,远

                                                       青春美丽,因此每当时间一到,大家都涌到江边疏洗,图个 
                                                     \心   愿。

(6.6.98)

桃花一事 黑岩

桃花一事


·黑岩

(一)《他看桃花去了》是诗人秋雨的最後诗集。我提及最後诗集是有原因的,

推展酒会那天,前去捧场,不为什么,只因他是我好友,因他性情豪放热

忱,广结天下好友。到会场详细一看,出席人物除了商场应酬宾客外,

亦有一般三教九流诗友,就不知他们在杯盘狼藉中,聊些什么?偶而大声

让叫,偶而也细细私语,连那私窝子也来了,好似穿花蝴蝶,在宾客间引

起一阵骚乱。

在这样的一个场合,我只是宾客之间小卒子,即无卖弄诗文,也不得意商

场,难得遇上知已干杯。说实话,有点寂寞与失落,我不是诗人的诗友,

只是他的渔友。我们认识,只是彼此深爱大自然,喜欢垂钧而已,根本无

法了解今夜的语言,是诗的语言难解吗?一点也不,不过有点肯定那语言

绝对与诗的美学无关。

印像中的渔人秋雨,还出版诗集,确是异类,看他满脸含笑,应酬与宾客

之间,他们举杯,畅饮、高呼、难道这是一片秋诗的季节吗?不,这几天,

我们这里正闹霾雾,闹着股灾,马币哀退。外面天气迷蒙闷热一片,那天

空气指数已达八百之多,超过大撤退水平,却不见大家在收拾包袱,而我

们却在这里醉生梦死。酒後,馀下只是一片沉静,在杯碟凌乱中,偶而也

留下多本宾客忘记带回多本《他看桃花去了》叁与菜肴馀。在众多宾客逐

渐离去後,我听到诗人的私语。

明天,他将到神州大陆,去看盛开桃花。“桃花”我心中不禁一惊,他是

对我说的吗?“是看桃花,在那秋高气爽的季节,是最过瘾。”他双眼直

视着我,有点醉意,看我夹於客人留下碟杯中,在翻阅他的诗集。

“桃花,桃花有几种颜色?”我心中不禁疑惑。

“我听说桃花很美。”我期待他的答覆。

“桃花有白,有粉红,有大红...”。他似有点异能,看透了我的心意。

“只有她最爱看桃花...”

“阿玉最爱看桃花”,他眼眸中充满痴情。阿玉就是他的最爱,我虽与阿

玉相熟,也看过他们婚後,从零的开始,并肩奋斗,至到今天,以为人生

可歇一歇脚,她却预先提早走了。

我心中感到有阵悲痛,也不敢冒然刻意去慰问他,怕重提旧日陈年往事。

因为以他坚强的性格,时间会一一冲淡这不幸。几次最後见到常玉,在邮

政局走廊上,一定时间内,她一定前去开信箱。那时她已从神州动过手术,

病情已好转,已能帮秋雨料理轻微工作,看她脸上欢颜,我知道,生命对

她多坚强。我们几次相见,她总是那么热忱地先呼喊我的名字,因为她知

道我是秋雨的朋友,在明郎的谈笑中,我知道她对生活充满一片信心。

谁知过了不久,她的乳癌病症覆发,去了...。 这是我去国一个月回

来後,在家人替我留下旧报章读到讣闻,我对医学一向无知,偶而也在街

坊遇见秋雨,他仍然活着如常,依旧谈笑风生,但我看出他心中的悲痛。

着为他的渔友我能说些什么呢?只有一次,我见过他发脾气,那是私窝子

推波助浪地问他。

“你晚上想你老婆吗?”

在梦魔惊悸的子夜,我彷佛见到他与常玉的背影,如常在晨光的行人中走

动。

(二)六十年代,反殖高潮在这土地蕴酿着。

昏沉的萤光幕上,的的塔塔出现这样的字眼,接着:群众高举反大马计划

旗帜,与警察冲突,招贴标语,大逮捕镇暴车到处横行的画面相叠而出。

在一条小巷街头,我找到了昔日留下的一片小小山水境界。几个年轻姑娘

在梳洗。只有常玉坐在河边岩石上,细心读着秋雨给她的诗,那是夹在托

人寄来的信中。

那时候寄一封信多幸苦,总之,不能公然通过邮政,因为要避过当年殖民

主义者线眼,无处不在严监中,也不因一封信而泄漏了大夥的行踪。而秋

雨那封信,却是通过可靠的民运线人,从遥远的油城,托三转四、三个月

後才传递到阿玉手中。

这封信,其实是一首诗,流露了秋雨的真执崇高爱情,至今收集在秋的诗

集,听说在常玉病重时刻,有人读之曾留下熟泪,也因这首诗而使到秋雨

诗集受到垂青,而引起<秋雨诗歌研讨会>,不过那逝去的昔日情景,如

今映在眼前,却使人心中感到惘然一片。

砂罗越的风暴,终於刮起,昔日常玉她们相聚的河畔已不知去向。而秋雨工作

的报馆早已封闭,白色恐布迷漫在油城,到虚在揪人,老编已被警车带走,整个

报社被搜到凌乱异常,留下秋雨何去何从。打从那天风云涌起午后,秋雨早已

不敢回去报社宿社。

浪迹在油城另一小镇,唯一的念头,就是跑回老家去。故乡在拉让江上游一小

镇正召换他。但回去也不能明目张誊,因为他也知道自身早已陷入一尾漏网之鱼

,到处都是期待的钓钩。

在一黑色风高,刚好有一艘<哥达渔船>经过,他就坐它回到昔日胶林故居小屋

。趁天未亮跳下水游到岸上,不知怎样的,胶园四周就亮起闪烁红灯,百多个武

装佩备,身穿绿色军人已包围了胶林小屋。

“就这样,我被带到七里集中营......”那是我们出海垂钧,唱丰收之夜

,秋雨喝下两杯浊酒话当年。

来到集中营,许多营友均以警奇的眼光看着他。

“怎么秋雨这个家伙也进来了”。在他们印象里,秋雨不是一个革命者,只是一

个漫不经心的游离份子。

“反正乱乱抓,交差算了,乱世人还不如太平犬呵......。”好像是谁,

醉了,这么地说了一句。结果大家呼呼入睡。

见到秋雨的时候,他们都已结婚并有了爱情结晶。

他们,正是秋雨和阿玉。这中间的过程我很不详细,再加上我生性不喜欢打破锅

底那么八卦。不过,有天我们出外垂钓,正遇上雨天,被困於路中小店,显得百

般无聊。

“为什么不叫瓶白啤?”秋雨感到有点无奈,一呼百应,打破那沉闷而漫长的雨

天。

几碟花生,一扫而光,几瓶白啤也喝得七七八八,雨丝已遂渐在收缩,已到了中

午,大家显得有点奇冷,今天的垂钓,准是泡汤了。

大家都走了,馀下秋雨与我。

“那时,我回来,心中确是怀念阿玉......。”

据我所知,秋雨任职那是一间左倾与殖民主义者针锋相对的报社,也因为这样使

到秋雨在黑名单上落名。

“因为大逮捕,阿玉他们一夥人,也不知移到那里,却是令人担心。”

以我的看法,秋雨始终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心里埋着是深山大自然飞禽走兽,

水中游鱼。“结果不但找不到阿玉一夥人,却自身投入罗网。那时我与其他人一

上手铐,连双脚也不能例外,趁着婆罗其昌被押到古晋去......。”沿途

出了拉袭江囗,正遇上狂风暴浪,愤怒的南中海把船摇得巅波不定,雨点猛烈打

在他们脸上,大家淋得一身湿洒。秋雨在想,万一遇上不幸船覆,唯有眼看把生

命喂鲨鱼。生命诚可贵,去他娘。

在旁的几个难友,却在暴风雨中唱起:“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

钢......。”

秋雨,虽不是歌者,但也随着歌声哼下去,至少在生命最微弱的时刻找到扶持的

力量。

经过各方细心的调查,证宾秋雨无辜;但他却在牢里浪费了三年时光。还好凭着

他那放荡不羁的个性,他当过了派报员,印刷工人、推销员、电讯员.....

.。

在这之前,他曾试图再度浪迹天涯,无奈,他摆脱不了对常玉的怀念,他不能再离

开在这曾诞生,养育着他的拉让江,不过自监牢出来後,他对政治热忱已冷,昔日

追求的理想是一场大病痛。他见到昔日势不两立的人马,在相拥畅饮,出卖良知

而欢笑。

“唉,人真是一群离奇的动物,掌背是黑,掌心是白,黑白随意翻转,昔日诅人叛

徒嘴脸,如今却成了出头私窝子”。有次他在饮酒後感概直言。昔日为了一个激

情理想而 歌,至今却把它轻易放弃,也因这样,他背弃了昔日战支,他结婚,他

生孩子,好似这世界与他无关。他赚钱,他饮酒作乐,当然他也到台湾风流快活过

。不过,他心中对常玉的,真执却一成不变。

为争取民族独立,一个拥有各民族基层的政党诞生了。而常玉也曾是党的民族干部

,因为他自小诞生在伊班村落,所以她精通当地语言和民俗,当年到长屋打天下,

也须要她引路。在那一段不凡的风雨时日,他们一夥人翻山越岭,沿着拉让江上游

拜访一座座长屋,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那一夜,他们冒着微风细雨到了某座长屋,因为长屋有人过世,怎么也不开门接见

客人到访。他们说服失败之後,唯有再趁着长舟,冒着风雨,沿着小河延进。当时

常玉是唯一女性干部,但她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抱负,毫不感到气馁地鼓励了大家

的土气。

随着政治的微妙,党加入联合政府,有人感到当前气候,隐退江湖,也有人趁

机填上了空缺,而常玉,一个平凡的女人,从战斗线上脱掉战衣,做一个真正平凡

的女人,嫁给秋雨,他们赶不上新的时光坠道,隐没於平凡生活圈内。

(三)在那一昏沉的午后,常玉显得异常兴奋,对大夥说:“秋雨,带着挑花来看我了.

..。”

拉让江,在她眼眸中,不正是挑花盛开,秋高气爽的时刻。在遥远的迷蒙对岸里,

确是一株株盛开桃树,婉紫嫣红,点尽落叶中。

“当着那天边染着晨蕴,当那溪边开遍了桃花,当我痴情化成了火焰,我便悄悄

地走向山林小河,我说,姑娘呵,你正初眠,你的情怀是否感到厌倦,只因你听

了我昨夜歌声落了泪,那为什么不抬头问我,你是谁?”

秋雨心中在饮泣,手握着一株拆下刚开的桃花,踏着 落黄叶,遥 漫山遍野怒

放的花绽。山空乌寂,天籁似 传着隐时恿现巩音,来自六十年代的心境。听,拼

住了呼吸,在秋雨耳中细细向起。前有秋云来后有秋风,吹过了山河万万重,把大

地杀声抖动。黄叶纷纷的辞家,花花,我寻着她,潜然泊下,风卷起来,下去!

━━沙沙沙。......

过了几天,在港版新闻,刊载一则不引人注目的花边新闻标题:<农民发现一手

持桃花浮尸,於某地山谷。>读之心中不禁一沉。

一个月後早晨,带着患得患失心情上班,突然在传真机上读之:

<今日最後班机MHXXX,抵巫,请接机。别忘了,带你的鱼杆。秋雨>。

Sunday, October 24, 2010

黑岩作品 【昨夜我梦见看话剧】

黑岩作品                                  【昨夜我梦见看话剧】


不知亚翠从那里弄来四张票子,问我们要不要去看话剧表演?

“哗,话剧表演。”我贪婪地拿了票子,与妻顾了计程车,到表演场地。

那是六十年代的新加坡,牛车水一带依然是那么灰暗,天气依然黑压压,

永远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

“你们初临贵境,那里都不熟习,不如我们一夥去吧。”

亚翠夫妇说不懂欣赏话剧,但却愿顺便带我们一程,也顺便带她那发高烧

的女儿去看医生。

只是在阴暗中,汽车转来转去,永远在小巷中,找不到出囗。在车上我们

不免显得有点心急,因为距开锣时间也仅有五分钟。

亚翠夫妇说, 他们从来没到过那古老剧场, 而司机对那一带区域也不熟

习。

“我从来没听过那剧院。。。”计程司机一面按着驾驶盘一面说。提了好

多指示,他才恍 大悟记得。在童年时代那里彷佛有一间古老戏院,不过

在战争时被炸毁了,只剩一废墟,也从来没人说在那里开锣唱大戏,说得

我们毛骨悚然。

我手中依然拿着票子,心中依然在寻觅那古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

毁的戏院,看一场话剧演出, 心情不免感到有点纳闷, 妻却在旁有点怨

埋,说我多事。

“本来我约凌晨姐到东岭夜市买衣服,凌晨说那里夜市卖的东西,又多又

便宜,四套长袖睡 衣,才卖叻币十元,布料人工都不只呵。。。”。

那是十元叻币与十元马币统一等值。早上我俩夫妻到咖啡摊喝咖啡乌,牛

油加椰面包,还有 两粒半生熟鸡蛋才不过一元钱。

“石叻坡,却是购物饮食天堂呵。”亚翠夫妇热忱地说。

“在砂罗越赚钱,来石叻坡花真花算呵.....”。

“是呵,我们夫妇俩就是向船务公司伸请两张免费船票,坐了三天两夜货

轮来到这里...。”

因为岳父大人是经营洋杂,每年通过船务由石叻坡进了几十万元货品,所

以船务公司都有供应两张免费船票。

“不拿白不拿,你不要别人要,那不是白白便宜了别人.....。”

岳父知道我们要去石叻坡游玩,便热忱地帮忙。

岳父大人从唐山路过石叻坡到这里经营小店生意,日子一幌就廿年,就在

几年前才与友人到石叻坡一游。

听他老人家说,石叻坡可大,什么南天酒楼,余东旋街旁要吃什么都有,

还有那些站於路旁,打扮得花枝招展妓女有的是,若是寂寞,招一两个到

旅馆快活,一夜消魂才十块,多便宜。

岳父说得高兴,也忘了站於眼前的我与妻还是小辈。长辈对小辈讲那风花

雪月,好似有失尊 严。怪不得,岳母大人在旁一直显得不自在。

“哦,别忘了,有时间顾辆巴加车到新山走一走......。”岳父把

话题一转。

奇怪,在当时,人们都把计程车叫巴加车,反而把私家车当德士叫。在岳

父心目中,跟本不把这些走动於市街车辆当一回事。

有次阿翠夫妇带他老人家上街逛,见到街上车水马龙,站於路旁发呆,总

不敢横过马路,那时还没过路天桥。

阿翠夫妇说,待车行得差不多,对方亮青灯时,我们就过。他死也不肯,

因为他不相信红绿灯。他说:“我等到整条街走完後才横过马路,你们不

要命,就先过去。”

阿翠夫妇拿他没办法,只要双手扶着他,准备青灯一亮,连扶带挟就过去。

谁知他却趁大家不备,争脱了双手,冲了过去。当时正是亮着红灯,眼前

正是车辆横过繁忙时刻。还好,大家涅了一把汗,好在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那时巴士上下车,司机根本没把搭客放在眼里。上车下车还没站好,还没

坐下,车就喷的一

声走了,有点精神虐待,害大家妈声四起。岳父就为此,囗出三字经。

所以他警告我们:“出门人不在 多花几块钱,搭巴加车好了...。”

又是把的士当<巴加车>叫。

那天,我们到虎豹别墅,坐了计程车,单程就十多元,没有计程表,全凭

司机感觉算。回程时学得聪明,与司机讲好价钱才上车,以免被砍,结果

才六块钱就到了坡底。

“不是吗?......”妻有点得意。

阿翠夫妇说,到巴士班让那段路程,不论单程还是双程,司机都把来回计

程包括在内。

“哇!那我们还六块车资,是否被砍.....”我们警悟地感叹。

“不要紧,出门人何必多计较,多几块钱算什么?至多给他买药吃..。”

岳父说了前半句,後半句是岳母 上,男人心地与女人究竟有别。

有年岳父带老婆回唐山过四季。老人家的意思过番取番婆,没回唐山,验

那里生活一年半截,就不算认同。路经香港,就买了一件质地奇差的衣服

给老婆大人穿。

说起这件事,岳母就生气。

“那件衣服,穿过一次落水,就像纸张那样撕裂,那时候香港人就懂得用

纸张做成衣来骗人,骗的是你老爸真三八,给人骗了五块钱,还说检到便

宜货.....”。

至今我还不知有纸衣服,不过现代流行纸张底裤倒有,现穿现丢,倒是实

用,而价钱不菲。

“那只是属於摩登女性出门方便。”妻在背後加 了一句。

到石叻坡,还是靠了岳父的一个远视,接船,订旅馆,也在浑浑噩噩的情

况下,踏上了这陌生的土地。 小时候就听到隔壁的老姑婆。 有女嫁到那

里,每次出入石叻坡就要三天两夜的颠簸海上行程,也数次听到她说:

“星加坡人,有钱吃西刀,无钱就流目屎哥(囗旁)”。心中就不明白为

什么西刀鱼会跟目屎哥(囗旁)挂钩。

来接船的远亲,还是靠了岳父寄给他照片,凭照片认人。

一见面他就称呼妻为姑婆,我当然无端端地当了姑丈公。一个二十来岁的

小伙子,被一个五十开外,着了祖父级的中年人称为姑婆,姑丈公,那是

多别扭。他这么尊称我们,也忘了他的儿子,媳妇,孩子怎么相称呼,在

慌忙中见面也令大家尴尬不堪。

岳父远房亲给我们订的旅馆,说来也是客栈,就座落在吉零街一带,与他

的店 相距不远。旅馆,哦,不,是客栈,只有单靠一盏倒吊风扇旋转,

知道啦,星加坡的天气, 单靠那风扇旋转起不了作用, 而且房间又没厕

所,三更半夜如厕,还得上後边公厕,冲凉更不用说了,两间冲凉房要供

一楼十来间房客用。

在去石叻坡之前,有人就叫我们要把结婚证书带到身旁,以备查房。夜间

睡觉不只把房门关好,锁紧,还得把锁匙洞孔用衣服遮盖,以防春光乍泄。

只是每当三更半夜,便听到房门外走廊,男女说笑声,吵得不能入眠,也

许是欢场男女寻欢作乐吧。因为楼上正是一间夜总会,音乐声向,走路脚

步声,非到半夜两点打洋过後是不会停止。而且五点清晨,楼下路边又来

了一批妇女,头包红色头巾,在等候大型卡车载她们到工地。不过卡车一

来,运载了她们,也载走清晨间的浪声人语,那是最好入睡的时刻,不过

紧接天也亮了。

远房亲戚来到旅店,在去虎豹别墅之前,先到他店里走走。到了那里,确

是一间旧式双层华人店屋,九八行批拨商。

来了两杯热腾腾又苦涩的咖啡。

“这个药水,只要涂在肚门,是管用.....”。

没头没脑,远方亲戚在我眼前幌摇着一小瓶痔疮药水,令我莫明其妙。而

他老婆则领着妻到她後房一间堆满旧款式衣服的房内,对妻说:“这件顶

合你们年轻穿,颜色又艳丽.."..

总之,这两佬几 把我们当着顶港拉子。我们确是亚牛出城记了。

在车上想着,想着,车却突然停下,说是剧院到了。问及车资廿五元坡币。

阿翠夫妇说声拜拜,噗地一声也随车走了。哗,有没搞错,看一场戏,车

资就廿五元。

“早知就不来了”。妻泄气地说。

只是那剧院又古老又陈旧,根本像一间久不开张旧式建筑物。

距开锣还有一段时间,观众稀稀落落,都是一般常见市井市民,有些还携

老带小的。通过带位小斯,对号入座,我们的座位原来是在戏院两则走廊,

而且面对戏院大壁而不是面向舞台 ,欲看舞台还得转则头才能看到表演。

这么差劲的座位,还是是什么免费 待券。

“不要紧,待正式开演,我们偷偷溜到中间座位,你看那有什么人入场

.....”。

看一像舞台总监或什么前台主任人物走过,问他可有什么上演特刊出售。

使我想及刚才沿途经过,也看到一辆镇暴车被推倒於路旁,而且又听说在

过路天桥 红旗,张帖标语,说是马共什么大日子,害得英兵忙得团团转。

不过远方亲戚的孩子却是:“管他呢?那边兵荒马乱,这边又是热烘烘,

小贩生意一样照做,人一样照吃......。”看来石叻坡乱也惯了。

只要不涉及一样可以歌舞升平。

说着,说着,原来看话剧表演却是南柯一梦。

我不但依然倒在床上的被窝,若不是尿急,那话儿顶尖树立叫醒我。

“你梦见看戏,看什么戏来的.....”。 事後妻听我说及, 顺囗问

及。

“哦,在梦中我也没看什么剧目......”。不过那年代,上演剧目

不外是《雷雨》,《日出》,《鸡呜早看天》。再高层次也不过是《茶馆

》,《龙须沟》之类。

只是看过老舍的《骆驼祥子》小说,电影,压根儿没叫说过《骆驼祥子》

搬上舞台。

那就说那晚我们看的剧目是《骆驼祥子》吧,也好做个梦园。            (10.03.98)

Saturday, October 23, 2010

黑岩作品 [非文艺小说] 【红小书启示录】

黑岩作品

[非文艺小说]

【红小书启示录】

01 在承德小布达拉宫的楼阁,买到了一本<红小书>,看来与整个穸抱历史感的

宫殿,有点格格不入。

布达拉宫灰暗的楼阁木制楼梯,几千游客上上下下,被压得依歪着响,真怕

那负担不了重量的旧式梯子压了下来,而那小楼阁就在梯子下面。当然在那里

摆卖的经文书摊是难逃一劫,而我却凭直觉找到一本异类红小书,那是不可思

义。我就凭着这种感觉买了它。

“一本六十块人民币.....。”

卖书的是庙里的喇嘛, 在五光度昏暗的灯泡下, 见他一身打扮就知几天没冲

凉,哦,不,北方人说的洗澡。

“还有其他选择吗?”我的意思是除了大批经文书外,是否还有其他书藉的选

择。问了几次,他似耳聋,一点反应都没有。只好掏出一百块人民币,找回四

十块。看了再看,在阴暗的楼阁中,以防收到新台币。

我对妻说,在大陆买东西找钱时要看是否收到孙中山先生的麦(囗旁)头。若

是一见孙中山麦(囗旁)头就不收,那是新台币不是人民币呵。

“孙中山先生是谁?”妻问我。

“那毛泽东是谁?”我反问妻。她摇头表示。

孙中山与毛泽东是同一个年代的历史人物,去,去,去。我们这一代人,与历

史感彷佛成了脱节的定局。上旅游车後坐定,老黄问我上小布达拉宫有什么收

获。我得意地摇着红小书,好似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历史重演,一摇,摇出了

红色旗海,万马奔腾似的呐喊声,和浩浩荡荡的群众队伍。

“那是一本禁书呵”。老黄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潮。

02 禁书?在九十年代的今天,看手中拿着六十年代中国大陆红色圣经,红小书,

我有百思莫解。

六十年代,红小将,冒着风雨,手挚一本红小书,可以大江南北全闯遍,宣扬

革命真理,也不知多少文物,多少性命,也在这场风暴中被摧残。

翻开红小书扉页,[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字眼,映在眼里,使我想起

琼姐。

琼姐於五十年代就到新加坡读高中,叁与那边的学运,在印象中,当年的华中

,南洋女中,几 都是学运的摇蓝。在一次北归阵营中,她与其他归侨学生一

样,把手中英籍护照,随手一扬,一起丢到刚离岸的海中,算是对这块英人统

治土地的决别。别矣,新加坡!四十年後的风雨时日,突然有一天....

舅舅接到琼姐的一封信,问及当年她留下在新加坡的护照。

“想不到,四十年後她就这么建忘....”。那是我到新加坡,舅舅提及的

陈年旧事。那时琼姐到新加坡就读,就寄宿舅舅家里。“唉,多麻烦,琼姐一

走,政治部派人来了几次。”舅母在旁 嘴:“问了又问.....。”

抚着手中的红小书,不禁想及赴星省亲的一段时日。如今他们都已作古,不过

其馀音以及当日言谈颜容却永远留在我脑海中。

“我老爸当年在银行当财库,英国人撤退前叫他把银行的文件及纸币全烧了.

....。” 儿子查理有次提及在日本人南侵星加坡,英人撤退前夕,有点

懊悔,为什么老实忠厚的老子,不在当年动乱发一点横财,捞他妈一把。

儿子在英资的炼油厂工作。我到新加坡就住在他家。

当时新加坡才开始有电视广播,上映都是邵氏时代黑白旧片子,并不怎么引起

我的兴趣,可是他娘却热忱地招待我们,要我们每晚陪她坐在萤光幕前。可是

她老人家看不久便呼呼入睡。

“阿娘要睡,怎么不回房....。”儿子在旁关切,也显得尴尬,这时我们

也趁机说困了。

有次儿子拿了好多他珍藏红小书与毛勋章给我看。

“那是犯法的.....。”在旁的父亲见之,立即阻止,叫他藏好。那是我

首次见到红小书,也是当时的禁书。人心是好奇,我似懂非懂地把那些红小书

在 短的时间内看完,所谓的禁书并不能引起我的满足感,反而有点失 。

有次到香港,见到来自中国大陆表哥,现居香港,首次见面就送我一枚毛像红

徽章,说是见面礼,弄得我们莫名其妙。待客人回去後,母亲就把那枚画有毛

像的徽章丢进垃圾桶。我感到有点可惜。

“你要坐牢.....。”母亲警告

我,使我想及隔壁的牛叔,因拥有一本书,一本歌谱,被带走了,从此没有音

讯。

那时,在我印象中才有禁书,禁歌这回事。不过九十年代,我回大陆省亲,就

见礼品店内,卖有毛像纪念章,游客就像买纪念品样子,在那检来检去。时代

不同,毛像纪念章曾是洪水猛兽,也曾默默地值放在柜台上,任人挑来选去。

那时我就没听说那是违禁品,收藏要犯法的,说这句话的母亲早已不在,而那

第一次见到红小书和毛徽章的心情却给我留下深刻不灭的印象。

03 六十年代,砂罗越英殖民政府严禁了中国大陆及香港卅二家出版社。那时我才

读中学二年级,就见校长在图书馆,指指点点,在检查书架上的违禁书藉。被

抄出来的书本近 九千本。一间不大的图书被揪出书本将近三分之二。连《莎

士比亚全集》也遭到了恶运, 因为是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真好笑, 禁,

禁,禁,禁到自家祖宗头上来,那不是一桩历史笑话”。有次我们提及那年代

风雨,老唐不禁感慨万千,因为那年海外剑桥文凭考试,文学读本正涉及莎翁

着作。那次英国之旅,我们到了莎翁故乡,站於莎翁铜像前,我就默默地祷告:

“六十年代,你的英殖民地臣子,通过其打手,曾在婆罗洲土地,砂拉瓦克,

焚起你的着作,安息吧!.....。”

那时也见到邻居也在焚烧读过课本,那是由上海开明出版的中学课本,也在一

纸令下遭到焚烧的命运。母亲也在慌忙中,把我心爱的冰心《寄小读者》及张

乐平漫画《三毛流浪记》,丢入正在煮饭的火柴堆中火化。为了这,我伤心过

一阵子。许多人因拥有禁书而被提控。也有许多人在神不知鬼不知的情况下,

传阅禁书,也乐趣无穷。在那时传阅中,我们阅及《牛虻》,《钢铁怎样链成

的》。至於挥撮於六十年代北京天安门的红小书则没有见过。因为当年我们的

港囗,还没中国大陆船只停泊。中国货物还是从星加坡港囗传运到此。

不过我却从姑丈那里阅到金庸, 梁羽生的左派武侠小说。 因为姑丈是码头劳

工,有香港船只停泊於码头,一些船员无聊空闲时看完而弃之的小说,姑丈就

在那儿捡了起来,谁知一看上瘾,便与船员打交道,并嘱他们下班船来时带一

整套。

记得那时的《冰川天女》,《天龙八步》只是单薄一回一小本。看是过瘾,不

过欲等下回分解得待香港船再度泊岸, 已是一年半载的事, 因为香港船在码

头泊岸後,还要到非洲,再度回港南来,尽快也是二百多天之事。

在书桌上,至今还存放当年於书店买到任坯着的《在路上》,其中有一段句子

就这么地写着:[好的文艺作品告诉我们国家大事,启示我们时代的路向,培

养我们高尚的兴趣和人物,而武侠小说,用它富有刺激的故事来麻醉读者,使

读者在短时间的感官刺激後,却换来堕落,自戕,沉沦...]。

那是一本陈旧发黄的中学生作品,也是那年代的文艺创作观。而我那时期确是

看了来自香港新派武侠小说,自身虽没什么成就,却没沦落到中毒,自戕,沉

沦的地步。不过在那烦闷的年代,我确是找到感官的刺激。虽然生活繁忙,也

忘了武侠小说是否曾麻醉过自己。

当然,看了《牛虻》《钢铁怎样链成的》,却是疯魔过一阵子,也曾想当浪漫

的革命英雄,不过在风雨时日已过,在九十年代的今天:《牛虻》被评为二流

文学作品。《钢铁怎样链成的》,再度新翻译再版,当然也没有六十年代那么

轰动。提及该书,我身边的年轻女导游惊叹道:[怎么远在老远砂罗越的你,

也看过这本书。]

 着她那迷惑的眼眸,我什至还背熟其中一句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

命属於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

华而悔恨...]。

当年与我们一起念保尔柯察金的何一峰,为了追求理想激情,而走进森林,经过一番波折後,又从森林走进牢里。出狱後,生活对他百般折磨。有次见到他,才知他去了印尼木山营工作。在一次翻车中,虽然捡回一条老命,但却在医院昏迷了一星期多。

有次在医院走廊见到他,相见几 不相识。

“难怪啦,他受了脑震荡....”。他老婆一旁携着他说。当年深夜共读《

钢铁是怎么链成的》的老友,今日见之,确是使人感到时光过得那么短促。

老实说,当年何佬在畅谈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我想到只是保尔和冬妮亚的

爱情。这是我们不同之处,难怪我没走上革命道路,也是一个革命的徘徊者。



04 第一次在书坊上找到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看完对性有点感到惘然

,似懂非懂。《查泰来夫人》有几种版本.....。”一向道貌岸然的彭一

湖,在几十年後跟我提及。

那时看这本书的时刻,正是刚进入高中青春期,那时正是反对黄色文化的高潮

时刻。而彭一湖念完初中後,便转入英校;而他对《查泰来夫人情人》有另类

的释注。令我意料之外,一向评击同学看黄色小说会堕落的他,确偷偷背着家

人,在深夜被单上看《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什至在激动时自渎。

几十年後,读及劳伦斯的散文集《性与可爱》,才知道劳伦斯把性当作人的本

能加以肯定,以同情和理解的笔融描写了查泰来的无能的象徵,而查泰莱夫人

的情人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那是我读及在六十年代被誉为<淫秽>的劳伦

斯的作品。记得在那时期,他的随笔,书信都能找类似有关性的论述。“但他

为什么要描写性,这恐怕是我们需要花气力才能搞清的问题。”彭一湖,还是

六十年代的那种摸式。 "那你就研究他的性爱观,然後我们举办一个读书会,

请你发表专题讲座.....。”不知谁这么挖苦地 了一句。

过後彭一湖是否还在研究劳伦斯的性爱观?那读书会肯定是办不成。“因为现

代人喜爱囗花花,事情讲过就算.....”老刘在事後提及这么感叹,他却

不知,在这繁忙的年代,大家讲讲,笑笑,讲过,笑过就算。所以.....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们一起欢呼,叫啸,过後,再来一杯热咖啡,过

後还是风平浪静。

“其实劳伦斯作品很有浓厚的哲学意识,而他的散文更具思想性与哲学性..

...。”有次再读提及劳伦斯作品,彭一湖还在囗中念念有词的自言。

据我所知,自从提及那次读书会,他却认真苦读劳伦斯的着作,其中包括:

《儿子和情人》,《审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激情的自白>,《虹>

《性与可爱》,使我想及劳伦斯散文中的一段独白:

[那些喝醉酒的男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略显愚蠢的光彩。这依然是一种闪光,美

妙的闪光...]。

而彭一湖,当晚却是肚下三杯,是否在意味美妙的闪光。

05 “老板,有《北港香炉人人 》吗?....。”推进门来,两位穿制服的男

生,在找李昂的《北港香炉人人 》。老板跟我打着眼色,有点得意。 其实那本《北港》正握在我手中,我抢先买了书店唯一的一本。"那是什么书,为什么人人都在打听.....。”老板开了几十年的书行,对书本只在商言商,那知那是一本什么书。

“究意是什么书?.....”他好奇地说:“许多人都在找,就像从前那本

什么《神仙,老虎,狗》的。”“你的心脏不好,我劝你不要过问。 ” 我幽

了一默。

在一同乡新春联欢会上,在考智力游戏时,主持人叫小朋友在台上排一直线。

“今年是虎年,你们各别说出其中跟老虎有关的词句,可得红包一个。”

台上的小朋友,你瞧我看你的。突然一小瓜骚头挺身而出。

“神仙,老虎,狗.....”。

整个会场爆发了洪大的笑声。“什么?再来一次。”主持人有点愕然再问之。

“神仙,老虎,狗....”再度引爆洪笑声,排山倒海地把整个礼堂给淹没

了。
“再给你一个大大红包....。”
台下一乡贤站来,递来一张五十块大牛。不知为什么,听及[神仙,老虎,狗 ],台下观众乐得亦不乐 ,当然也给隹节带来了春的气息。



十年感言 黑岩




黑岩文章




[十年感言]

我穸念福州街的一段时日...

为了学习古时词,为了补习中国文学史,我走进了中华文艺社,在那脱离了

将近廿年後的文学世界。当然,在文艺圈内,早年的文友早已烟消云散,粉

墨登场却是来自八十年代的一群初哥。 他们对文学的赤诚并不输於昔日前

辈,只是时代在改变,也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当时正值我国政治遂渐开放,

我们再无愁阅读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来自两岸海峡及香港作品居

多。

前不久,马华文坛还在议论到马华文学<断奶>问题,其实在这些後辈作品

中,早已遂渐呈现[断奶]的自然现象,而来自海外文学理论与作品,只不

过充当我们早已断粮的精神粮食。

当然,中华文艺社在福州街社址开办过[中国文学史],[古诗词]班,我

就在那里, 再度溶入正统的文学学习, 让我真正领会文学并不凭着一股激

情,也不能视为改变旧社会与民间疾苦的唯一良方,当然文学也依然不是请

客吃饭,它只是人生寂寞的一种精神宗教寄托。

那时,我们在福州街三楼社址,每星期一次的[雅聚],由铁筝主持,大家

轮流作东, 并不出一道菜,而是讲一个文学课题。 那时有人提及余光中的

诗,有人提及郁达夫小说,还有还多有关後现代作品。我惊奇地发觉,年轻

一代文友,已遂渐与中国[五四]新文学时期脱节。轮我作东时,我选了鲁

迅的散文诗《秋夜》,当时就有文友问及鲁迅是谁?怎么写这等无聊文字。

我心想,鲁迅不是神,不过在中国旧文学跨越新文学时期,他的诸多小说,

散文,早已有後现代主义,後设的伏笔,只是当时大家没发觉而已。

当然,在文学观点大家有异,至少不会弄到水深火热,因为没有经过[风雨

年代]的一辈,究竟比较单纯。大家至多争论就算,而不记上心头恨,因为

在他们的概念中,文学只是一种生活的点缀和冲刺,但就不因而言及文学没

有目标只有浮标,实际上,大家都在默默耕耘,收获是各人不同的看法,也

不想套上一种摸式,把文学送入死胡同。

後来因经费问题,中华文艺社社址,也在执委同意下迁出。昔日相处於福州

街的一段时日,却是令人穸念。当然其中有人掉队,也有人始终在[文苑]

上交出作品,真正做到以文会友的境界。

人好人亲切锡金是天堂 林秋霞

[挑夫]

[山谷雪景]

[木旅馆]

[湖泊]
人好人亲切锡金是天堂
说要去锡金,十之八九都皱起眉头:“嗄,锡金?在哪里?”“什么地方来的?”大家都蒙蒙然地问。有个朋友还一直坚持我说的是锡兰,被我骂了一顿。
 锡金(Sikkim)并不遥远,但是它的政治背景让它与世界脱离了好一阵子,以致于有人几乎将它遗忘。
资料指出,锡金建国于13世纪,居民原是东南亚亚参山脉(Hills of Assam)一带的勒嘉人(the Lepchas)。15世纪之后,西藏的藏民开始移居锡金,并带来影响至今的西藏喇嘛宗教。
锡金立国后,曾不断地被尼泊尔、不丹、西藏侵犯。英国还曾经为了锡金而派军队往西藏拉萨。印度独立后,英国一并将锡金交予印度保护。
1975年,最后一位锡金王退下,将政权转移印度,锡金正式成为印度的自治邦之一,具有自己的国会及政府组织,但由于不受中国承认,以致它今日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依然处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段。

狮城女的爱情故事

是听了一个爱情故事,才突然决定去锡金的。一名广播界的朋友在无意中提起,她先生的姐姐为了爱情,远嫁到锡金,成为目前居留在锡金的唯一新加坡人。
 这个新加坡“美眉”一向是循规蹈矩的上班族,只因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忽然间心血来潮,和几个朋友到锡金去爬山,一爬病倒,然后备受当地导游的细心照顾而康复,感动之余坠入爱河,同导游两地相思了5年,终于以身相许。
从来不浪漫的新加坡人,却搞了这么一个浪漫故事,让我不能不感到好奇,是怎么样的女人,为了爱情,远嫁到这么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



路遥知马力

 寂寞星球旅游指南指出,锡金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到访的国家,我同意。21世纪的今天,在西藏拉萨、丝路敦煌、外蒙古乌兰巴托都有航班直透抵达,锡金却没有一个航班可以直接抵达首都,也没有直班火车,连直班长途汽车也欠奉。
 一般的外国游人都必须飞抵印度的加尔各答,坐过夜火车14小时抵达锡金和印度的边界小镇西里古里(Siliguri),再坐5小时吉普车,方能抵达锡金东部的首都甘托多(Gangtok)
人山人海的加尔各答飞机场火车站已经让人感到手足无措,再这么一转再转,对新加坡娇生惯养的游客来说,绝对是一项挑战,难怪也没几个新加坡人知道这块地方。

三条街道的首都

在甘托多住下来后,发觉人群主要集中在三条街道上,一条是布满旅馆及餐馆的西藏路(Tibet Road),一条都是店铺的市场路(Lal Market Road),另一条便是背包小旅馆、小咖啡店及小铺子的集中点MG Marg。
 这么样三条街,走走停停,吃吃喝喝,每家餐馆咖啡店都进去看看,不用半天,也完了。
对购物狂来说,这也许是一个有钱也找不到东西买的地方。别说是时尚衣物,即使是普通用品,要买也不一定买得到。所以当地居民逢过年过节时,一般都南下印度南湾的卡霖邦(Kamlipong),大事购物。

锡金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情况,原始而简单,最常见的食物是馍馍,即是中国饺子,此外很多种炒面或汤面都带有中国北方或西藏特色。在饮食方面,锡金受中国影响的痕迹处处可见。而大多数的锡金本土人,外表看起来也同个中国汉人没什么两样。
当地导游告诉我一个笑话:最近印度政府开始积极开发锡金的旅游事业,可是很多官员对锡金一无所知,只知道这里有一个著名并带有神话色彩的长谷湖(Changu)及世界第三高峰康乾宗迦峰(Khangchend-zonga),便以此湖及神峰为背景,印发了很多旅游册子。可是旅游公司一接到册子便几乎晕倒,怎么照片显示的是咯什米尔的湖景及喜马拉雅群峰?
 长谷湖距离首都区区37公里,但由于锡金是个山区,坐吉普车须花1个半小时左右,由于距离中国西藏边界不远,这里算是军事重地及敏感区域。游客必须手持特别签证才能到湖一游。
 不过说实在的,这个湖景也没什么壮观可言,只是上山途中那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保安情况让人印象深刻,想想看湖山的另一边便是西藏了,锡金和中国西藏的边界最长最宽,难怪印度驻军数量在长谷湖一带相当可观。

世界第三高峰康乾宗迦峰

 尼泊尔有个圣母峰,巴基斯坦有个K2,锡金的康乾宗迦峰虽然排名老三,但却因为锡金地理位置偏僻,也鲜为人知。



  逢天气晴朗时,从下榻的酒店窗口往外望,便可望到5个一字排开的顶峰群。听说这个山峰群被锡金人比喻为深藏着5种宝物:药草、武器、佛经、锡矿与不可缺的食盐。位于锡金南部的小镇裴霖(Pelling)是看神山的最佳地点,也是摄影发烧友最佳取景的角度。不过,从锡金一路走来,无论是东西南北,都可以看见神山如影随形。

北锡金,未来的瑞士?

我们的新加坡女孩HK及新加坡女婿TD,从事的是旅游业。当我问他们对锡金旅游的展望时,TD说很希望能将北部的锡金开发成滑雪胜地,将更多的新加坡人吸引前往去过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天,不用往更远的韩国或加拿大。



  当我们连续坐了10个小时的吉普车,到达北锡金的云塔山谷(Yumthang Valley)时,入眼的一大片雪山及深藏在山谷的间间小木屋,确实让人有到了瑞士的一阵错觉。
 可是说到基本设施时,是蛮令人垂头丧气。开放给游客住的度假木屋(lodge)都不具备暖气设备,而由于安防环保缘故,也不能烧柴取暖,只余下用热水袋取暖一途。设想在近零度气候下卷孵于睡袋中,一翻身便被冷醒是个什么滋味?
由于方圆十里内不见人烟,要找家餐馆进食也是奢想,TD善解人意的带上两个厨子,烧水烧茶,一天三餐的伺候。但是普通的新加坡人只要住上个三天,当冲凉刷牙都渐渐成为苦差之后,相信很快便竖起白旗投降了。

简单的日子
 街道上随时可见以头功来讨生活的人。修路时,一个不到15岁的少年,头上顶了个竹箩,泥沙石块水泥往里倒,少说也15至20公斤。看那少年弱不禁风的单薄身躯及他的蹒跚脚步,我们都不忍再看下去。











  无论是在首都或沿途中,看到的劳动力都是非常原始的。
 在锡金住久了便开始懂得清心寡欲,没有电视节目,没有流行音乐,有时候突然停电,要懂得点蜡烛。入夜时外面的街道一片漆黑,同伴远远看到一家店铺子有灯,以为是酒馆,进去一问才知道是警察局,笑得我们跌地。



  首都的三条街几乎被我们磨平,从最好的餐馆大吃大喝至最民间的饮食,结论是生活水准实在太低,物价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两美元便可以解决一餐,4个人上最好的餐馆,4菜一汤,也不容易超过20美元。
餐馆酒馆一般都是8点便打烊,逢冬季时分,街上鬼影也不见一个,那时候的感觉便好像拥有了整个城市,横着竖着走都行,反正没人会理你。
但是做惯夜猫子的人可惨了,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八九点上床睡觉总是免不了。早睡早起身体好,我们只能这么样自我安慰。



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有人说,有人情味的地方,便是旅客的天堂。锡金在这点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它目前最为吸引游人之处,也是它可以与印度一较长短的地方。
 锡金人老实善良,心存厚道,待客热情,在酒馆同你聊得上瘾,便坚持要请你喝酒,之后又要请你上他家吃饭。喝得差不多时,大多数的锡金人都会坚持送你回饭店,还让我们这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胡思乱想了一番,要待TD证实这是民风,确保客人安全回返酒店是他们的职责,我们才感动得无以复加。
酒店的柜台人员或服务员,尽心尽力地给客人最好的服务,多给一点小费他们还拒收,很让我们吃惊,这同我们在印度有如被勒索小费的遭遇,简直是云泥之别。
林顿县内由东南亚信徒捐献建立的苏曼喇嘛庙。 因此在锡金住久了有点流连忘返,与世隔绝又如何,没有shopping没有山珍海味又如何,地方设施落后又如何,只要人好人亲切就可以了,走到哪里都如浴春风,感觉这里便是天堂。

锡金小资料

别称:山顶之国

人口:54万

面积:7096平方公里

首都:甘托克(Gangtok)

民族:尼泊尔族、锡金族和雷布查族等。

宗教:喇嘛教,少数信奉印度教。

语言:英语为官方语言,通用锡金语和尼泊尔。货币:印度卢比

Thursday, October 21, 2010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737-792 或793] 唐代诗人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 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 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 沿洄安得住!

[注释]


1/扬子: 地名. 校书: 官名.

2/亲爱: 指好友.

3/残钟: 句-意渭回望广陵, 只听得晓钟残音传自林间. 广陵: 今扬州。

4/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这首诗是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著名的。为什么这十个字能脍炙人口呢? 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然而,假如我们追问一下:“残钟广陵树“五个字,只不过写了远树和钟声,何以便产生这样的感情效果?因为光看这五个字,不能肯定说表示了什么感情,更不用说是愁情了。而它之能够表现出这种特殊的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试看开头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就已透出惜别好友之情。接以“归棹洛阳人”(自己不能不走),再跌出“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便如晚霞受到夕阳的照射,特别染上一层离情别绪的特殊颜色。这就比许多难舍难分的径情直述,还要耐人体味了。 下面,“今朝此为别”四句,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要么就给水走,要么就在风里打旋,是不由你停下来的。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表面平淡,内蕴深厚,韦应物就是擅长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仿古新诗:




惜别寄语..



凄别亲亲

在船只行驶烟雾中

倾听残音还远绕林间

归去洛阳人, 桨声轻轻

惜别在今朝
人烟往事
犹如扁舟一叶
 顺流 逆流
非我所愿





[成语]

一杯羹

[典故: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见"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给 一 位 马 来 兄 弟 砂耶

作者介绍---

砂耶, 原名雷皓明, 为六十年代左翼作家, 曾在本州及星洲报章发表过许多

诗歌及散文, 可惜目前难以找到他的旧著. 砂耶曾在一九六一年出任美里砂

民日报编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八日汶莱事变後, 被英殖民地政府逮捕, 後

被当局引用内安法令扣留在西马华都加也集中营及古晋政治犯拘留营, 长达

八年之





给 一 位 马 来 兄 弟          砂耶

兄弟

我又看见你了

像每夜一样

你喊

布律邦刚

布律邦刚

尖锐的声音

打破深夜的寂静

从这条街

传到那条巷



不停地走著走著......

然而

这不是白天

这是黑夜

深沉的黑夜呵



高楼上的灯火息灭了

狂欢的人

像猪般入睡了

在甜蜜的梦中

何尝有你的影子



街灯映照著

你苍白底脸

散乱底头发

赤著底脚

还有

你脱下就没得换的破衣裳





提著

破旧的竹篮

尖著嗓子高喊

为的是

怕那些白眼

会把你当小偷



布律邦刚

布律邦刚

无数的深夜里



喊著走著

一街过一街

一巷穿一巷

在大风雨里

你卷伏身子

在"骑搂"下躲避

刺骨的寒风

悃了

像卖火柴的女孩

让美梦伴你到天明


在风雨之夜



常常做同一个梦

梦见白天

梦见太阳

梦见你背书包上学堂

有许多小朋友

和你捉迷藏

追逐在青青的草地上



妈妈买了新衣裳

爸爸的三轮车上

载著鸡旦糕让你尝

还有

"阿末"那小捣旦

几时变了样

不再和你争生意

还为你把路让



锭出一丝笑容

在苍白的小脸上

然而

寒风把你惊起

你揉眼向四处张望

依旧是深沉的夜

冷风在你四周骚嚷

你嘴角含笑

多甜的梦

纵然是一刹那

给了穷孩子

温暖

於是

布律邦刚

布律邦刚

你背起破竹篮

喊著

走著

但是

你嘴角含笑

也许

上苍会赐你好运

你的美梦快成真

夜深沉

依旧是

黑暗与你作伴

寒风为你啸嚷



嘶嚷著尖声

有那个好心人

买条

布律邦刚吧


#注:"骑搂"指店铺下的人行道.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关於不丹气候…

关於不丹气候…


不丹是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的内陆山国。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西南部与锡金毗邻。不丹国土面积的74%为森林所覆盖,其中有26%的地区被划定为保护地。

  不丹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最高点卓木拉日峰海拔7314米,为了减少高山症不丹是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的内陆山国。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西南部与锡金毗邻。不丹国土面积的74%为森林所覆盖,其中有26%的地区被划定为保护地。

  不丹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最高点卓木拉日峰海拔7314米,为了减少高山症的发生,可自行按摩,以减少高原反应。

  不丹北部山区气候寒冷,北部的卢纳纳环圈是最典型的喜马拉雅旅游地。卢纳纳是一片险峻的冰川和岩石,奇山异景都被雪覆盖,倒映在带有虚幻色彩的深蓝色冰湖中。不丹中部河谷较温和,南部丘陵平原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主要河流有桑科什河、通萨河、旺河等。


寻找砂华写作人的“刺青”(TATOO).. 沈庆旺

寻找砂华写作人的“刺青”(TATOO)..沈庆旺
                                                                             



生命在自身的生长进程中总是要遇到种种令人悲哀的事情。人的生活中充满

了偶然性的因素却又因为人性中严重的欠缺感,难免令人陷入痛苦和不安的

局面。文字是文学雇佣来使人沉默使人表达无限使人在历史肌肤上渍留无可

诠译的“刺青”。



(一)砂华写作人的特色何在?

华人自飘洋过海并落地为居而始,就紧紧面对文化思想不能纵横发展的困境.

砂华人自南来伊始至今,尚不能逸出此局限;不仅砂华人如此,我们甚至可说

大马华族的文化亦深陷於所谓“五千年优良文化”之祸。

砂华文学自战前延续中国新文学主流,不论在表现手法、形式、体裁,甚至在

流派主义风格,都有相当共同之处。50年代始,是砂华文学蕴酿与萌芽期,至

60年代初,砂华文学趋向反殖反帝时期,此期作品常带有浓厚政治色彩与怀念

歌颂祖国(中国)之风,62-63年因政治因素,许多砂华写作人都沉默下来.致

使60年代后期砂华文学显得凄冷。到了70年代初期,标榜着现代主义流派的文

学作品与活动涌现砂华文坛,此时期的砂华写作人,大多是侨民第二代,其宗

主国之概念渐渐与中国隔离;紧随着80年代的来临,砂华写作人大多是大马独

立后出生的青少年,这一批写作人至少都接受了为期十二年的“三种语文”教

育;砂华文学在此时段,可说是稳健成长时期。文学团体的成立与文学奖的设

立以及文学活动的频繁,无形中刺激了砂华写作人的增长。

纵观砂华文学的历史,如果要给砂华写作人的特色定位,我认为不能以现今的

砂华写作人的标准来界定过去各个时期砂华创作人的特色。因为侨民南来时所

承受的文化传统必须在扎根本土之后才有力量,不然则只是徒具形式而已。这

里所谓的传统文化当然是指传承自中华的传统文化,此传统文化是作为文化或

文学发展应具有的依循根本,依此根本再吸纳其他的文化资源而自成一格,形

成砂华文学的本土特质.

砂劳越是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土地,多元文化已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份,再

加上砂劳越因地理关系,砂华写作人具有创造属于砂华文学的独特性的先天条

件。我个人的论点是,砂华写作人的特色应是尝试跳出原有的框框,尝试跳出

“传承”自派别,主义的思想桎梏,把身心熔合在砂劳越的本土性去创作融合世

界性的文学作品,这才是砂华写作人应有的特色。

(二)砂华文坛面对许多客观环境的局限,诸如书籍的匮乏、文学资讯的封闭、

文学交流的不足等,砂华写作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挣脱困境 ?该如何寻

求定位?该如何进一步提升作品素质?

"文学创作是件十分个人的事。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还是

十分寂寞的事。当许多人都在凑热闹、赶文化的墟集之际,你得回到书房里苦

思、创造。”……" 争取多些时间给自己读书、思考、写作,只有这样写作才

不是“玩票”……”(30.11.97)我在星洲读到此段温任平的“ 家书论学 ”,

他不仅道尽写作人的心声,同时也说出写作人应具的治学态度。由此我们来看

砂华文坛所面对一些客观局限是否真的使砂华写作人陷入困境?

(A)书籍的匮乏:

砂劳越三大主要市镇古晋、诗巫、美里(美里我不熟习外),自70年代我开始

学习写作时,古晋就有数家书局如:古晋书局、国际书店、时达书局、大同书

店、大光书店、光华书店、青天书店等。而诗巫则有拉让书局、前锋书店、大

众书局等都有售卖许多港台大陆文学书籍,例如当时我在古晋数家书局就找到

了水牛文库、仙人掌文库、三民文库, 向日葵文丛、文星丛刊、萌芽丛刊、三

山文库、牧原丛刊、纯文学丛书、新潮文库、兰开文丛、小草丛刊等等。其它

如港台中著名作家和欧美翻译名著,但是这些文学宝库的经营者却惨淡经营数

十年。而今,处於九十年代的砂劳越,虽说大部份的书局已变更他们的营运方

针,但是其中仍有许多文学书籍,只是砂华写作人甚少问津。再者,如今资讯、

交通都很发达,时代的进步已把世界距离缩短,许多文学出版讯息皆可在报章

杂志获得,邮购已不再是一种累。如果您真的渴望充实自己。

(˙)文学资讯的封闭:

自九十年代初始,大马报社及文化机构都频密的举办有关政经文教的大型研讨

会,邀请海内外名家学者作专题演讲。而每年国内外所举办的文学活动,讲座

会都不计其数,这些讯息却一一刊载报端,有者甚而连续双月刊登活动系列报

导等。我不认同砂华文学的资讯是封闭的状态,只是我们的写作人没有自发自

觉的去参与。当然,我们不否认,大马许多活动都集中在都门吉隆坡,这是因

为西马的文学人口比东马多的原故。但是,如果砂华文学团体、文化机构真的

体认砂华文坛已面临困境,那么扛着砂华文学旗帜的砂华文学团体和文化机构

就应趁着国外学者在西马作完文学活动之际,随后征聘至砂劳越作同样的文学

活动。但是往往就因各团体的经济能力和人事问题而作罢.此点才是砂 华文学

的真正困境。

再者,如今资讯发达,网际网络日益普及之际,在浩瀚的网络中,有无尽的文

学资讯和作品。世界已开始迈入无纸张的时代;网际中的文学作品即使穷我们

一生的时间亦阅读不尽。 砂华文学团体中,诗巫中华文艺社已在1998年1月24

日上网,目前已把该社出版之18册“拉浪盆地丛书”及其副刊“文苑”“新月”

中刊登过的作品编排上网。其主页为“犀鸟文艺”其中尚包括“书斋“常年文

学奖”“本期焦点文章”“拉让盆地丛书”“其他?等等,目前已进入第二期。

其网址为www.sarawak.com/org/hornbill。诗巫中华文艺社在砂华文学史中虽

不是一个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团体,但却是第一个将砂华文学以网际网络推介到

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学团体”。因此我还是坚信,砂华文学资讯的推广而或承

受都不是主观或客观环境的封闭。



(C) 文 学 交 流 的 不 足:

诚如 以上所说过的,砂劳越的地理因素囿於对文学交流有一点点的影响, 但是

砂华写作人还是不乏以私人或组团到港,台,中观光参加文学活动, 也受到当地

作家学者的接待,从而建立某种关系.这种交流原本是正常的,健康的,有益砂华

文坛的;但是,它的流弊常就因当地作家学者以为他们接待的几位砂华 (当然也

包括马华)写作人都是顶尖人物,(如果这些人再衬以某文学团体作背景)而国外

作家囿於接触面的局限,一旦受邀作序,写评论或在研讨会,交流会发表论文,便

一味赞好,以期宾主皆欢.但是如果稍有留意马华文学讯息的话, 并不难令人吃

惊的是,这些作家学者,他们的评论不仅资料不足,对马华,砂华作家的定位有者

甚而本末倒置.资料不足这点我们可以谅解,但是如因情感因素而垄断文学讯息

,造成错觉,试问这种文学交流是否值得继续提倡?

(D)砂华写作人该如何走位?该如何进一步提升作品素质?

砂华写作人该如何寻求定位,我认为其切身关系的就是砂华写作人的作品素质.

一个写作人, 最重要是以 "作品" 示人, 而不是靠外在的 "名气" 来肯定自己

在文坛的地位;举凡有好的作品自然能流传百世,没有好作品的 "名气" 总是经

不起时间的磨蚀.

我个人认为, 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写作人的地位是 <质与量> 都必须要衡量的.

我们不要砂华文坛癌化出一种病态; 即写作不及一两年, 创作量不足以出版一

部集子的写作人, 被某些 <名作家> <学者> 弹赞得不成 <人形>.

如前所说,创作是件十分寂寞的事. 砂华写作人在教育过程中大多得面对同时学

习三种语文的困扰,但是此困扰在今天无疑的是提高砂华写作人作品内函与素质

的最有利工具. 其一,可涉猎于本国巫文,西洋,欧美等语文文学,开扩文学视野,

读出马来文学与中西文学创作手法,语言文字技巧的运用; 读出各语文文学的味

道来.从而与华文文学作品比较,研究.文学作品必须突破意识形态的锁铐, 文化

断层和时间差距.我们不应再浪费宝贵的思维去标榜 <写实派> 还是 <现代派>,

更不应自我归属於 <后设><后现代><结构><解构> 主义之流.文学创作这条路是

笔直的一条路,没有捷径可寻. 如您已踏上这条不归路,如您想继续走下去,外在

的你唯有不断的努力,不断探索, 不断的充实自己; 内在的您必须时时刻刻发掘

你心中的那个我,这样才能提升你的作品的素质. 如果你无法寻获你的内心的自

我,我相信,你的创作也将暂凝於某一形式.

(三)普遍上,砂华写作人最大的弱势在哪里?

时值九十年代,砂华写作人最大的弱势无非在於后继者日愈减少, 而有志於参与

砂华文学行列的又苦於对华文文学的生疏;此乃教育制度变更十多年所造成的后

果.许多中学毕业以后, 有志於创作的写作人对於华文的运用与文法都不能掌握

,但是只要肯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诗词下一番苦功,并多阅读海外华文著作,此病

列应可根治.无论写诗或散文, 写作人的文学必须控取自如' 基本文法是沟通最

起码的要求,但是有些写作人, 词汇运用模棱两可, 段落散漫, 章法零乱, 意念

的表达因语言的未逮而模糊暧昧,表现自己属於 <现代主义> <拟前卫>等等性属

,这些都可能只是一些呢喃如梦呓咒语的作者个人病态的显露而已.

再者,致使砂华写作人囿於固步自封的一个事实是文学派别主义的冲突. 此一冲

突自60年代末至今仍有许多砂华写作人各执一词,无形中对砂华文学的进展产生

缓冲作用,以至部分有成就的砂华写作人停留的定点上,原地踏步,这可谓是砂华

文学的一大损失.

其实文坛可藉文学派别的歧见互相刺激,互相影响,甚至对话交流,进而丰富砂华

文学的内函.但是砂华文坛 <写实主义> 与 <现代主义> 两派文学阵营间的隔膜

在70-80年代都是很深的.至今90年代新生一批砂华写作人却能融汇 <现代主义>

在形式技巧方面的长处,结合 <写实主义> 的社会关怀而融成一股综合体. 由此

点来看,我认为那些老一辈的写实和现代主义砂华写作人有必要适时调整自己的

步伐;写实与现代已不必划清界限,应为砂华文学作出贡献而互补有无融汇共存.

(四)目前,"地球村" 的概念在资讯领域常被提及,人们大力提倡 "面向国际". 这

样的概念, 若置诸砂华文坛, 是否实际?若答案是肯定的, 砂华写作人又该如何

去落实?

"地球村"与"全球化"是一体之两面;全球化意味着的是开放性,现代性,扩充性及

充满活力的体制, 我个人认为有其好处.

现时网际网络日益普及之际,通讯技术一日千里;个人,社群,国家的活动,几乎可

以瞬间传送到地球任何角落.这是人类文明所跃升;资讯,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

球化,将使人类养成"地球公民"的意识.整个世界的文化将走向熔合的趋势,文化

全球化将成为生活的要素.砂华文学如不愿固步自封於砂劳越本土, 就必须面对

事实,走向国际,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那麽我们将如何去落实砂华文坛 "面向国际" 呢? 除以上各点必须调整外,我认

为沙化文学团体应向诗巫中华文艺社看齐,设立属於砂华文学的网页或网站, 把

砂华文学作品呈现於国际文学网络, 这是砂华文学融合世界文学的最基本工作.

再者,砂华写作人也必须及时适应时代,开始学习资讯科技知识,以应付即将来临

的砂华文学高科技资讯时代.

[1.3.1998国际时报<文房>蔡羽提问, 沈庆旺笔答]









                                                                                                                       

林宝昌与艺友照相馆二三事.....

[老与少] 是摄影家梁克华的作品、早年他与摄影伙伴、林宝昌等人到拉让江上游拍下了这张经典之作。林氏虽然也拍下类似画面总感镜头角度不够理想、就以梁氏这张作品代替参加新加坡一影展比寅赛、结果得了奖杯仍然留在梁氏家里、可见他们友情这之深。至今林氏移居澳洲已长逝、梁君那副佳作仍然挂在[艺友照相馆] 内 。後人不知内情而把这张经典之作误当林宝昌作品、而引起一场美丽的误会、也被传为佳话。


[艺友照相馆] 开始营业於公元1937年、是诗巫最古老相馆之一、当年同时营业相馆还有[婀娜照相馆] 座落於爱连街、[寰方照相馆] 座落於打铁街、上述两间相馆早已结束营业。[艺友照相馆] 早年 则座落於银行街一楼、前面为影楼、後面为住家、後搬迁至甘榜惹巫、再搬至BROOKE DRIVE、继续营业并经营照相器材、至今业务蒸蒸日上、已传至第三代。该字号於甘榜惹姆的时刻曾发生一件有惊无险的趣事:那就是一辆来自乌也路大巴士直闯店内、闯坏了店内橱窗柜台、轰动全市、却没伤害人命。据悉号东老东家每当这时刻总在柜台旁摆了安乐椅躺在那里午休、刚好永安亭来了电话叫他去修理电风扇、他一走开半步、店里立即发生[大巴闯店面] 事故、要是走慢了半步、就不堪设想了。是不是他平日烧香心诚感动福德正神保佑了他、救他一命、传为一庄美谈。另:在林宝昌的摄影集里、从来没有把[老与少] 这张佳作视为自己的作品、至於在相片中印上Photo by Lim Poh Chiang 是後人加上的。















林宝昌先辈留下砂拉越的山水记忆

 
 
 
 
 
 
 
 
 
 
 
                                                                                                           [老与少]梁克华先生的经典 作品

Monday, October 18, 2010

水壶吟… 桑木

水壶吟…              桑木

唏……

岁月

就从以锅煮水到水壶登场

把柄弓着

从尾端直跨

鸭颈和嘴

圆圆浑浑紧身相扣

就是它

在火堆

泪汗交识

诉说 风雨七八

若无宽宏之心

何以盛水煮开呐喊



唏…

水壶吟

昔日旧歌

煮活人间温馨

翻阅历史足迹

一梦萝

似近已远地退去 (020598)

(家中最後一古旧水壶,随着老嬷嬷逝世,也搁在墙角生锈,破洞;因为至

今,家家户户早拥有电流水壶,有谁还记得以木柴,火炭煮出滚烫热水,曾

冲出袅袅咖啡芬芳的昔日。)#

Friday, October 15, 2010

今天是重阳节

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原先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同时《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二阳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同时,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诗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