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Posts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Grasp the key turning point in history - the Black Rock story collection " barren hills and the cold months , "the number of visits

Grasp the key turning point in history - the Black Rock story collection " barren hills and the cold months , "the number of visits












Teng



I.



Wu Huawen writers, in poetry , writing fiction much, less well-known , literary circles had been



As a " novelist "and probably only Li Yiwen ( Cai heap memory , o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thirty-five ~ ), Black Rock (



Song Zhiming , o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thirty-nine ~) . aspects of the following six years old are willing to operate, according to verse



Wu Zhonghua Art Society Annual Prize portfolio display , then about seventeen of the spectrum.



Li Yiwen一九九四年published in "Youth in laughter "( Kuching , Sarawak Chinese



Zuojiaxiekuai " Hornbill Series " ), is actually 60 years old works, quite to the newly published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intention. The black rock in the same year published " on the cold hills "(Psalm Wu Zhonghua Literary Society



" Rejang Basin Series " ) , showing an active novelist 's style , the book was published there for



Goods delivered , and foreign literary activities began , worthy of observation.



Began writing 60 years of black rock, then the pen name is " Yu Ning , " agricultural field "sand



Draft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sand Luo Yuehua Books ethnic cultural associations , o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ninety-five ) has been his point



Name, said he was " writing of poetry "; he had another pen name " mulberry tree " in the other information I



Have seen on the " poet of mulberry Sibu " allegations ; In addition, he also see the pen name " drag Yang



"," Field Notes on " Review of literature to write an article , whose real name is edited in several publications.



According to Black Rock in the readme (" cold barren months . order " ), he tried writing in the 60 's



After stopped writing until 1988 that she rekindled flame love of literature . Literature From this section



Long years ,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 life , great social changes, the const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bound ,



Ultimately, the formation of a rich memory. Once again Yuanbi writing, Treasury will be important



Selected for the seedlings , especially in this kind of narrative fiction genre , the special needs of the macro social and micro view of human nature



. Black Rock novelist content creation , will eventually create such a life experience in the above basis .



" barren hills and the cold months , " contains dozens of short , long nearly Liangwan Zi , the first record after order



, as the title of the book < barren months of cold > together with a thousand words , after the "On " barren months



Cold " > , the artist statement for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s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 and fiction writing state



Rate has been of great help. Broadly speaking, there had been black rock passion for literature and society , but society



The road ahead will be developed , an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s also very rough , is not re- write the days of clear skies



Thousands of miles, but " pride " still around, good for " Sarawak ten years of chaos "" left in literature



That the traces of history ", so as not to " be forgotten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 "which is certainly a sense of mission



But back to the level of self- comparison , " vent emotions, ignited sentiment "is also very natural. In the state



Degree , the black rock considered to be fairly low-key , sincere account of his first comeback in the cause , thanks to his friends



The " encouraging " , and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he works "immature ", "almost all missing Pianpian



Point exists , " should recognize the novel written , in him is " a rather difficult and time-consuming work



Make . " But the black rock in the writing is already on a very profound experience, he said art could not "cast



tricky . " It is true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by the solid effort , and have accumulated , he accumulated



Novel energy is enough , the outbreak of the timing and manner there are other possible, but may need to be



Some readers have a dialogue with him , have some stirring ,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splendid fruit. My



The purpose of writing articles in here.



Second,



This work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ten groups, one light, an essay , largely



Bits of life Written , including " heart and Peas , "" old fields "," vote that day



Ti. . . "," Spring Trilogy > , which is actually three separate short stories



Therefore, this group of six ; second group including " dead birds Room "," last performance > ,



< barren cold months "," drizzly rain , "" Qutang "," red diesel in Hong Kong on the evening > , were



The amount of heavier, has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ch involves more or less important to the modern history of Sarawak



Anti-colonial movement, the struggle of forest and other poems Lie Man of peace talks , past and present compariso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the impulse



Tunisia and reveal the life of the helpless and the little face of the vicissitudes of changing times .



The Sarawak -based novel scene , the center should be Sibu, extends to Kapit ,



Canada Plaza , Miri , Kuching , stone Takato , sangphok other places, no name fishing village , town,



State capital , forests and so on. Out to Kuala Lumpur, West Malaysia , Singapore, West Jialimandan , Indonesia



Kaohsiung fishing village , Hong Kong, Taiwan ( Taipei) ,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and Australia .



These geographical laying a very wide space , from one village, one town to the exotic He states,



Study shows strong, strong feelings of Sarawak , " my heart and Peas > mind drifting of Li



Kaohsiung fishing village in Indonesia after two decades back to the " day and night fishing village once lived "in worship



German relations after the end of the tomb , Zuisi street ; < Spring Trilogy III. Return home > from Singapore back to the sand



New Year's E Wenfu wife , " home for the holiday anyway ";



< Room birds dead > in the old firm in Australia with the son of the country , the more heart sand Romania , even the dreams are



"Red hot mountain home, picturesque , clean rather a "; "The Last time the show > in "



I " went to the Hong Kong study in nostalgia , said: " The more sand in the spring , where is Romania ? "Hong Kong



Membership in order to avoid ninety-seven wife , " cried every day, immigrants to Canada "and "I" do , "I



The heart is unchanged for years , has long been flying hornbill soil Township , that verdant tropical rubber forest, the equator



Green Wave Bay , almost every night in my dreams in the immediate present , " said Shen Yi Lan front of an old friend :



" The more years to leave the sand Luo , had to adapt to strange new life, but every night, wake up , I



Seemed to have heard the call of the rain outside the window coconut banana ! < Qutangxia > in from the sand more of the Ning Luo , in the



China Yangtze River trip that a friend introduced to the exotic sand Luo Yue :



  



It is located in the equatorial West Jialimandan Borneo and Indonesia , Brunei phase , it also has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 . .



Virginia , where we have world-famous cave , sand and green mountains Law Museum Vietnam , tropical rain



Lin , a paradise known as hornbills . . .







When he brought home in a foreign country , " a little warm the hearts of the feeling of pride " , and when someone said



Lo heard more , he "a little frustrated . " Such feelings , the more time away from the sand Luo



Particularly strong , " Nostalgia " valuable point that this i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vel , there is there is away / return to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theme, a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lot development , in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mind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tended to highlight the changes



His deep love for his hometown , these characters , he ( she) immigrant ancestors came here from the Tangshan



Down roots , the ancestors of the foreign land has become home to future generations , once the space has transaction , regardless of



What kind of reason based on leave, regardless of the future is brilliant Teng far away , or struggling to steal



Health , home is more sand Luo , think of the idea is of course the more the sand Law .



When we put the focus back to the more sand Romania , in the past what has happened here, what kind of material



Event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oday's style ? < Room birds dead > The reason why the old man trapped in different



Domain , the original guide is the eldest son because of the country to participate in anti-colonial struggle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Qing , the novel of " the mountain



Sounded the guns , " the tragic story of dead bodies everywhere . In " the last performance > , leading to Jiang Ping



Only at the expense of the forest of military conflict; in the " cold barren months > in the driver 's field Ngawang Department of Oral



Track team in the mountains ; In " Qutangxia > in , on the occasion rather work in a bank , colonialism, imperialism



Rush has triggered the mass movement of the riots.



More familiar with the history of sand Luo people know that the post-war transfer to the UK as the Sarawak State Colony



( o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forty-five ) , from the anti- assignment to the 1950 after the anti-colonial imperialism, as well as by the Malay



Proposed plan for Western Asia ( Chungking) ten years of chaos caused by (Chungking three to o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seventy-three



), the Sarawak people, it is the extreme pain of a tragic years, when the Chinese



However, this can not be free from suffering . Sarawak Black Rock intends to reflect the fifties to the seventies,



In " on the " barren hills and the cold months , " > he said: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is a fictional character , but the story is a microcosm of that part of the unfortunate young age



The story does not criticize their path , only to the history of criticism , but that era



Caused by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history . They have ideals, aspirations, this land has a red-hot



People. But they traveled bumpy road but then , their fate may be too good luck



Unfair.







Reflect Not critical , possible? A society can progress to see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a generation



Reflected i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reflection and summary of the above , the question is how the novel can do ? Novelist



How the subjective intention and his ability? For the revolutionary fervor of the dead , to



Placed in historical context inside, know why it appears ? Why is this fate ? On



What the Ext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 Who have experienced it , whether or not directly involved , they



Impossible not to feel ; later heard and read by those who can not be no comment. Have strong feelings



, have different views, how to express ? Is a direct , or indirect ? Show to what extent? Is strongly



Or mildly ? Can not stay in the "reflection" of the level, the so-called "critical "



Regardless of the manner and extent is the value of the final judgments, but must be presented by the facts or



Analysis of common sense , the novel is not a thesis , which means is intended to present the facts , that is, black rocks of the



Said, "fiction "," miniature . "



I think the black rock has caught the key turning point in history , the small town with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fate of molecular and general man in the street , put into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 the former is clearly a primary



The pursuit of mobility , such as < room birds dead > in the country clear , " the last performance > in "



I " , black Lao Chai , Alumni Association President , Jiang Ping and Chen Che was , " cold barren months > in Silver Lake



, Huang Jihua , etc. , they trend of the times , whether it is leader ( Alumni Association President ) , Kai



Mongolia by ( Huang Jihua ), or a general participants in the case of investment in different time



, the differences end there , dead , missing or escaped the storm , they are not Gujue the



, At least in a small space (family , community , schools) have an impact. Overtaken by events after the



Some people suddenly appeared, and suddenly, the role has changed , while others only stay friends forever



The time when the conversation among the meet , and when Laoyouzhongfeng , what the ideal remains the same, pride still in , but also



Is relative , as the silent , only the tears of thousands of lines ? "The Last time the show > through the " I " and black Lao Chai



Three years later, in the dialogue presented , only the former scenario , or some self-examination ? "



Is indeed the reality of human animals, then we get emotional naive , enthusiasm alone is also an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 the results of it, just a dream , do not also rent the gold standard forever linked in



Others Gray walls , possible? "" politics, politics is nothing , but then passed out of the brain



Cry , too underestimated each other, that they dare not take an iron fist drastic action. "Even the collar



Peasant uprising of black Lao Chai lead later to have been regarded as reactionary , as "real deserters "



And now? As for the current " double red pepper colonialism , "the chairman , retired after three decades into the future



Release social work, " emotion "," depression ", repeat itself a strong contrast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



Special Zhidezhuyi the forest fight , many articles have alluded to before, only < shortage



Cold Mountain month > Ngawang last through the driver 's recalled , was to " fool around the mountain , " qualitative, about



And the kind of trouble, suffering , coupled with the front had come from the mountains to return home once the situation of Silver Lake



It seems it is only to flee , but in fact it is so-called " sand were " not the black sand combined total of units



Of the public, there had been a lot of discussion over the past scholars , can refer to . Pen in the Black Rock , of Silver Lake



To " new fighting career , "the tow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Huang Jihua , missing chance after many years out of



Now , but fleeting . This man is the embodiment of knowledge and ideals , but the strong left-leaning thought and



Ability to act , should be the typical left-wing leaders figure the reality Ji , a total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in the sand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a control character.



It appears that the black rock is intentional distortions described in Sarawak , the novel appeared in the second , " A poem



The success of peace talks Man "( < barren cold months "," drizzly rain > ) , then wrote "



Immediately apparent dawn of peace , "" The more sand Luo Gang Lu dawn of the land ", show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A new look , on the one hand it is easy to see the hardware landscape, including roads , buildings , etc. , and the other



Is the text of the soc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of the restructuring , the former as "The Last time the show > the last mentioned



To " Although the change in the face of a lot of Sibu " , " cold barren months > as described in section IX , and the "Red



Chai Hong Kong on the evening > to add it from Sibu Yi and smell the way of the conversation ; the latter as



"The Last time the show > whether the restructuring " alumni " of the proposed, and < drizzly rain >



The " river of Music Drama Club , " and report back to life. From the spiritual point of view, and did not bring new look



The new atmosphere, but there is a sense of old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 it is likely , and the author's temperament and year



Age related to the time of writing these works have been fifty years old , after the pain , he of the mind



Reca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likely to be made with a lot of hate regret.



Sketch nature of the < field old "," vote that day, Ti. . . > and < Chinese New Year



Trilogy > behind no big time, mainly slice of contemporary real-life , describes a small



Where little people , like the field can be said that the old fellow hoodlum , walking can be laughing and thinking , " investment



Votes that day, Ti. . . > is a peculiar state of the election , Li Sao , mother in law are secular women, and <



Spring Trilogy > in the pool Moriguchi , grandmother and Fat Dragon , A Little Man A Cuifu wife mused Marketplace



People. Although the language of these works with sarcasm , but friendly nature , people are not tired , we can say is



Sarawak 's Ukiyo-e diagram.



IV



As a narrative genre , the novel of the weight is the "thing" , as mentioned above are "things"



The content and its properties , but the value of the novel have to further look at these things , " Syria "method to



And to reveal the narrative process of "Feeling "and" reasonable . " Broadly speaking, the novel Black Rock



Written very carefully, work in Syria full story along (such as < to vote that day, Hey ...



"," one New Year trilogy . Worship older > , etc.), has full flashback (such as < Tin Old >



, Room birds dead > ) , the first outcome occurs , then back the whole incident , and finally back to reality field



King . In addition, common hop free time , like < Qutang , "" Evening on the Red Chai Hong Kong



> have been recalled in the present tense in the past, the present plot exists between past action and distinctly



Degree of correspondence. < barren months of cold > in the label from one to ten sub-section , to the convergence



Is the present tense , but more irregular the middle to take large editing , the story explained very clearly.



This is the most complex there is < Qutangxia > , now type more clearly , the last part of the two- development;



Zhu-Jun (ie, Chang Yu- slotted ", Yu Ning , the transfer point of view , coupled with the time jumpers , dream and now



Alternate reality , read the time to look at , and be patient.



Of this writing is demonstrated in human (national, local , his friends , men and women love



Love relationships , etc.), analysis of common sense , or praise , or allegorical , reflecting the historical reflection of his



, the face of social criticism and the exploration of life .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text and the external objective environment tend to



Mutual observation, other related topics , you soon all to Japan .



                    

Posted by Ah Meng [ Laohou deep- count] at 11:42 AM
Labels: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60s Sa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Older Post Home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Blog Archive

► 2008 (97 )

June (2)

August (9)

September (86)

▼ 2010 (210 )

February (39 )

March (29)

May (15)

June (41)

July (38)

August (29)

September (19)

About Me



Ah Meng [ Laohou deep- count]

I like the jungle in BORNEO.

View my complete profile



Followers

抓住歷史轉折的關鍵-黑岩小說集《荒山月冷》的一些考察

抓住歷史轉折的關鍵-黑岩小說集《荒山月冷》的一些考察





                        李瑞騰

一、

  在詩巫華文作家群中,寫小說的不多,知名的更少,文壇上曾被

視為「小說家」的大概只有李一文(蔡存堆,一九三五~)、黑岩(

宋志明,一九三九~)。六十歲以下在小說方面有意願經營的,依詩

巫中華文藝社常年文學獎作品集顯示,則大約在十七人之譜。

  李一文在一九九四年出版的《青春在歡笑》(古晉,砂拉越華文

作家協會「犀鳥叢書」),其實是六0年代的舊作,新編出版頗有向

歷史交代的用意。而黑岩在同年出版《荒山月冷》(詩巫中華文藝社

「拉讓盆地叢書」),呈現一位現役小說家的風采,書出版後仍有作

品發表,且開始有涉外文學活動,值得觀察。

  六0年代即開始寫作的黑岩,當年的筆名是「于寧」,田農《砂

華文學史初稿》(砂羅越華族文化協會叢書,一九九五)曾點過他的

名字,說他是「詩歌寫作者」;他另有筆名「桑木」,我在其他資料

上也曾見過「詩巫詩人桑木」的指稱;此外,也曾見他以筆名「曳陽

」、「田紀行」寫文學述評的文章,以本名編輯了幾本書刊。

  根據黑岩的自述(《荒山月冷.序》),他在六0年代嘗試寫作

之後停筆,一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又重燃文學情焰。遠離文學的這一段

漫長歲月,個體生命的成長、大社會的變遷,二者必然會不斷互動,

最終則形成一個豐富的記憶庫。一旦再度援筆寫作,重要的庫藏都將

擇為種苗,尤其是小說這種敘事文類,特別需要宏觀社會、微視人性

。小說家黑岩的創作內涵,終將建立在這樣的人生歷練之基礎上面。

  《荒山月冷》包含十個短篇,較長的已近兩萬字,前有序後有記

,做為書名的<荒山月冷>之後並附有一篇千餘字的<關於《荒山月

冷》>,這些創作自述對於讀者要了解作者的文學觀及小說寫作的態

度有很大的幫助。大體來說,黑岩曾有過文學與社會的熱情,但是社

會發展之路崎嶇,而文學的歷程亦極坎坷,重新執筆的日子亦非晴空

萬里,但是「豪情」猶在,有益讓「砂州十年動亂」「在文學上留下

一點歷史的痕跡」,以免「被年輕一代遺忘」,這當然是一種使命感

,但回到比較自我的層次,「發洩情感,寄寓抒懷」亦極自然。在態

度上,黑岩算是相當低調,首先他誠懇交代復出的因緣,歸功於友朋

的「鼓勵」,並一再強調自己作品的「不成熟」,「幾乎篇篇都有缺

點存在」,承認要把小說寫好,於他而言是「一樁頗為艱苦費時的工

作」。但黑岩在寫作上其實已經有很深刻的體會,他說文藝不能「投

機取巧」。誠然,文藝靠的是紮實工夫,而且要有積累,他所蓄積的

小說能量已足,爆發的時機與方式還有其他的一些可能,但或許還需

要有一些讀者和他對話,產生一些激盪,才能有更燦爛的花果.我這

篇文章的寫作目的即在於此。

二、

  這十篇作品約略可以分成兩組,一組較輕,屬小品性質,主要是

生活上的點滴成文,包括<心頭與豆豆>、<田老>、<投票那一天

,唏...>、<新春三部曲>,後者其實是三個各自獨立的短篇,

所以這一組六篇;第二組包括<室鳥已死>、<最後一次的演出>、

<荒山月冷>、<瀟瀟雨>、<瞿塘峽>、<紅柴港上的黃昏>,份

量較重,有歷史背景,其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砂拉越現代史上重要的

反殖運動、森林鬥爭及詩里阿曼和談等,今昔對比、理想與現實的衝

突中透顯出生命之無奈及小人物面對時代變遷的滄桑。

  這些小說以砂拉越為主場景,中心點應該是詩巫,擴及於加帛、

加拿逸、美里、古晉、石隆門、桑坡等地,沒有名字的漁村、小鎮、

州府、森林等。往外,到西馬的吉隆坡、新加坡、西加里曼丹、印尼

小港漁村、香港、台灣(台北)、長江三峽、澳洲等。

  這些地理鋪設了一個極廣的活動空間,從一村一鎮到異域他邦,

展現了作者結實、濃厚的砂拉越情懷,<心頭與豆豆>中李心頭漂流

到印尼小港漁村二十年後又回到「日夜思念昔日住過的漁村」,在拜

完德關之墓後,醉死街頭;<新春三部曲之三.回鄉>從新加坡回砂

過年的阿文夫妻,「無論如何都要回家過年」;

<室鳥已死>中的老頭隨兒子國堅在澳洲,心繫砂羅越,連夢裡都是

「赤熱山林家鄉,山明水秀,清寧一片」;<最後一次的演出>中「

我」遠赴香港深造,懷鄉時說:「砂羅越的春天究竟在哪裡?」香港

籍的妻為了避九七,「天天嚷著移民到加拿大」,而「我」呢,「我

的心卻多年不變,早已飛往犀鳥鄉之土,那青翠的熱帶膠林,赤道的

海灣綠浪,每晚幾乎都在我夢中呈現於眼前」,沈亦蘭對著老友說:

「離開砂羅越多年,早已適應異鄉生活,不過每當深夜,夢醒時,我

彷彿聽到窗外椰風蕉雨的呼喚!<瞿塘峽>中來自砂羅越的于寧,在

中國長江之旅中如此向異國友人介紹砂羅越:

  

它位於赤道婆羅洲與印尼西加里曼丹、汶萊相接,它也有美麗的山川

...

我們那裡有聞名於世的尼亞石洞,砂羅越博物院及青翠山林,熱帶雨

林,有犀鳥之稱的人間樂土...



當他在國外提起家鄉,「心中有點親切得意的感受」,而當別人表示

沒聽說過砂羅越時,他「有點洩氣」。這樣的情感,在遠離砂羅越時

特別強烈,「鄉情」可貴之處即在於此。

  從小說的立場來看,這裡面存在著出走/回歸的普遍性主題,一

定是情節發展的重要部分,作者有意通過人物異地心境的變化來突顯

他對於家鄉深刻的愛,這些人物,他(她)們的先祖從唐山移民來此

,落地生根,先祖的他鄉已成後代的家鄉,一旦空間有所異動,不管

基於什麼樣的理由而離去,也不管離去以後是輝煌騰遠,還是苟且偷

生,家鄉就是砂羅越,所思所念當然也就是砂羅越了。

  當我們把焦點轉回砂羅越,過去這裡究竟曾發生過什麼樣的重大

事件?以致於形成今日的風貌?<室鳥已死>中的老頭之所以受困異

域,原始的導因是大兒子國清參加反殖鬥爭而失蹤,小說中有「後山

響起砲聲」,死屍遍地的慘狀。在<最後一次的演出>中,導致江炳

才犧牲的森林軍事衝突;在<荒山月冷>中,司機阿旺口述的野戰部

隊在深山裡追蹤;在<瞿塘峽>中,于寧在銀行工作之際,反殖反帝

運動曾引發群眾火拼的騷亂。

  熟悉砂羅越史的人都知道,戰後砂拉越國讓渡給英國成為殖民地

(一九四五),從反讓渡到一九五0年以後的反殖反帝,乃至因馬來

西亞計畫的提出(一九六一)引發的十年動亂(一九六三~一九七三

),對於砂拉越人民來說,實在是一個悲慘至極的苦痛歲月,華人當

然也不能免於這場苦難。黑岩有意反映砂州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在<關於《荒山月冷》>中他說:



小說中的主角人物是虛構,而故事情節卻是那段時代青年不幸的縮影

,故事並不批判他們所走的道路,批判只有交給歷史,只是那個時代

歷史的特殊情況所造成。他們有理想,有抱負,對這土地有著熾熱的

人。但他們走過的道路卻又那麼崎嶇不平,命運的造化對他們也許太

不公平。



反映而不批判,可能嗎?一個社會能否進步,就看一代人的集體智慧

表現在歷史經驗的反省和總結上面,問題是小說能做到怎樣?小說家

主觀的意願如何以及他的能力如何?對於那已消逝的革命激情,將其

置放在歷史脈絡裡頭,知道它為什麼出現?為什麼是這樣的際遇?對

時局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經歷過的人,不管有沒有直接參與,他們

不可能沒有感受;後來者通過聽聞與閱讀,不可能沒有意見。有感受

,有意見,如何表達?是直接,或者迂迴?表現到什麼程度?是強烈

,還是婉轉?都不可能停留在「反映」的層次上,所謂的「批判」,

不論方式和程度,最終是一種價值的判斷,但必須通過事實的呈現或

事理的分析,小說不是論文,其手段是擬事實以呈現,也就是黑岩所

說的「虛構」、「縮影」。

  我覺得黑岩已經抓住了歷史轉折的關鍵,把具理想的市鎮小知識

分子和一般市井小民的際遇,擺進時代情境之,中前者顯然是一種主

動性的追求,像<室鳥已死>中的國清,<最後一次的演出>中的「

我」、黑老蔡、校友會主席、江炳才和陳澈,<荒山月冷>中的銀湖

、黃紀華等,他們在時代的潮流中,不論是領袖(校友會主席)、啟

蒙者(黃紀華),或者是一般的參與者,在當時投入的情況各有不同

,下場亦有所差異,死亡、失蹤或成功逃離風暴,他們都不是孤絕的

人,至少在小空間(家庭、社團、學校)產生影響。事過境遷之後,

有人突然間又出現了,搖身一變,角色已換,有人則永遠只留在朋友

相見時的時談話之中,而當老友重逢,究竟理想依舊、豪情猶在,還

是相視無言、唯有淚千行?<最後一次的演出>通過「我」和黑老蔡

在三十年後的對話所呈現出來的,只是昔日情景,還是有所反省?「

人類的確是現實的動物,那時天真的我們意氣用事,單憑一股熱忱還

想改造世界,結果呢,只是夢想,不用還房租,把金字招牌永遠掛在

別人的灰牆,可能嗎?」「政治,政治是什麼,只不過當時昏了腦的

叫喊,過份低估了對方,以為他們不敢斷然採取鐵腕行動。」當年領

導農民抗暴的黑老蔡,稍後就曾被視為反動,看做「現實的逃兵」,

而今呢?至於當年「反殖雙料紅辣椒」的主席,三十年後退休以後進

放行社工作,「感慨」、「消沈」,今昔之間對比何其強烈!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森林裡的鬥爭,許多篇都一筆帶過,唯有<荒

山月冷>的最後透過司機阿旺的憶述,郤以「去山裡鬼混」定性,談

及那種奔波、苦楚,再配合前面曾從山裡出來返家一次的銀湖的狀況

,似乎那只是逃亡,但其實那是所謂的「砂共」,砂共部隊並非烏合

之眾,過去學者曾有過不少論述,可以參考。在黑岩筆下,影響銀湖

走向「新的戰鬥生涯」的鎮上小學老師黃紀華,失蹤多年後又偶然出

現,但一閃即逝.這個人是知識和理想的化身,但強烈的左傾思想與

行動能力,應該是左翼領袖的典型性人物,嵇之現實,在砂共鬥爭史

上不難找到可對照的人物。

  看來,黑岩是有意描述砂州的變貌,小說中出現過二次「詩里阿

曼和談的成功」(<荒山月冷>、<瀟瀟雨>),接著寫的是「局勢

立即呈現和平曙光」、「砂羅越的土地剛露曙光」,重建的過程展現

出新貌,一方面是容易看得見的硬體景觀,包括公路、房舍等,另一

方面是文社會及心靈結構的調整,前者像<最後一次的演出>最後提

到「詩巫面貌雖改變了不少」,<荒山月冷>第九節所述,以及<紅

柴港上的黃昏>中從詩巫到加那逸途中之所聞見及對話內容;後者像

<最後一次的演出>中是否重組「校友會」的提出,以及<瀟瀟雨>

中的「長河音樂劇社」又告復活。從心靈層面來看,新貌並沒有帶來

新的氣息,反而有一種蒼老與滄桑之感,這很可能和作者的性情和年

齡有關,寫這些作品的時候作者已經年過半百,歷經傷痛,他之所記

憶發展而成的文學極可能會帶有許多的恨憾。

  小品性質的<田老>、<投票的那一天,唏...>以及<新春

三部曲>的背後沒有大時間,主要是當代現實生活中的切片,描寫小

地方小人物,像田老可以說是資深小流氓,行經和思維皆可笑,<投

票那一天,唏...>是選舉怪現狀,李嫂、家婆皆俗世婦女,而<

新春三部曲>中的池守口、老祖母及肥龍、阿文阿翠夫妻等皆市井小

民。這些作品雖語含譏諷,但有親切性,人物皆不可厭,可以說是為

砂拉越的浮世繪圖。

四、

  作為一種敘事文類,小說之所重在於「事」,如上所述皆「事」

之內涵及其屬性,但小說的價值還得進一步看這些事的「敘」法,以

及在敘事過程中所透顯出的「情」與「理」。大體來說,黑岩的小說

寫的很用心,作品中有完全順敘故事的(如<投票那一天,唏...

>、<新春三部曲之一.拜年紀>等),有完全倒敘的(如<田老>

、室鳥已死>),先出現結局,再回溯事件始末,最後再回到現實場

景.此外,亦常見時間自在跳接,像<瞿塘峽>、<紅柴港上的黃昏

>都在現在式中不斷憶述過去,當下的情節動作和歷歷往事之間存有

一定程度的對應關係。<荒山月冷>以一到十的標號分節,前往銜接

,是現在式,但中間較不規則,採取大塊剪接,故事交代得很清楚.

這裡面最複雜是<瞿塘峽>,現在式比較清楚,過去部分雙線發展;

竹君(即張玉玦」、于寧,由於視點轉移,再加上時間跳接、夢與現

實交替,讀的時候要看清楚,而且要有耐心。

  作者就是在這樣的寫作中彰顯人情(國家、鄉土、友朋、男女情

愛關係等)、分析事理,或頌贊,或諷諭,充分反映出他的歷史反思

、社會批評及面對人生的探索.本文比較傾向於文本與外在客觀環境

的相互觀察,其他有關的議題,則俟諸來日。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我心中 有一钓鱼岛

我心中 有一钓鱼岛


买件[保钓] 衬衫

走在台北街头、引来示威队伍

随着口号走

摇旗呵呐喊、呐喊呵摇旗

忘了故乡雨林叮咛

路过[大使馆]#

臭蛋抛在

燃烧的火焰

我却入内

吃寿司、饮绿茶

还追问

门外世界为什么这么吵

我心中忽然浮起一座岛

人人在争执

它的名字叫钓鱼台

因为你选是

爱国者

我的名字叫英雄

在一天和日丽下

我们共同划着小一叶扁舟

撑着阳伞

带着鱼钩、走访岛上

垂钓

荒无与岩石

引来群声的诅咒

砸碎岛上的安宁与清水

让我值疑

我只是与

默默无闻垂约

你大声叫嚷

为什么门外世界这么吵

历史遗骸

让你争我夺到天明、

钓鱼岛呵钓鱼岛

你只是我幻梦中的一小小岛

[30/09/2010]

#指一日本餐馆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红小书启示录】

黑岩作品

【红小书启示录】

01

在承德小布达拉宫的楼阁,买到了一本<红小书>,看来与整个穸抱历史感的

宫殿,有点格格不入。

小布达拉宫灰暗的楼阁木制楼梯,几千游客上上下下,被压得依歪着响,真怕

那负担不了重量的旧式梯子压了下来,而那小楼阁就在梯子下面。当然在那里

摆卖的经文书摊是难逃一劫,而我却凭直觉找到一本异类红小书,那是不可思

义。我就凭着这种感觉买了它。

“一本六十块人民币.....。”

卖书的是庙里的喇嘛, 在五光度昏暗的灯泡下, 见他一身打扮就知几天没冲

凉,哦,不,北方人说的洗澡。

“还有其他选择吗?”我的意思是除了大批经文书外,是否还有其他书藉的选

择。问了几次,他似耳聋,一点反应都没有。只好掏出一百块人民币,找回四

十块。看了再看,在阴暗的楼阁中,以防收到新台币。

我对妻说,在大陆买东西找钱时要看是否收到孙中山先生的麦(囗旁)头。若

是一见孙中山麦(囗旁)头就不收,那是新台币不是人民币呵。

“孙中山先生是谁?”妻问我。

“那毛泽东是谁?”我反问妻。她摇头表示。

孙中山与毛泽东是同一个年代的历史人物,去,去,去。我们这一代人,与历

史感彷佛成了脱节的定局。上旅游车後坐定,老黄问我上小布达拉宫有什么收

获。我得意地摇着红小书,好似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历史重演,一摇,摇出了

红色旗海,万马奔腾似的呐喊声,和浩浩荡荡的群众队伍。

“那是一本禁书呵”。老黄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潮。

02

禁书?在九十年代的今天,看手中拿着六十年代中国大陆红色圣经,红小书,

我有百思莫解。

六十年代,红小将,冒着风雨,手挚一本红小书,可以大江南北全闯遍,宣扬

革命真理,也不知多少文物,多少性命,也在这场风暴中被摧残。

翻开红小书扉页,<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字眼,映在眼里,使我想起

琼姐。

琼姐於五十年代就到新加坡读高中,叁与那边的学运,在印象中,当年的华中

,南洋女中,几 都是学运的摇蓝。在一次北归阵营中,她与其他归侨学生一

样,把手中英籍护照,随手一扬,一起丢到刚离岸的海中,算是对这块英人统

治土地的决别。别矣,新加坡!四十年後的风雨时日,突然有一天....

舅舅接到琼姐的一封信,问及当年她留下在新加坡的护照。

“想不到,四十年後她就这么建忘....”。那是我到新加坡,舅舅提及的

陈年旧事。那时琼姐到新加坡就读,就寄宿舅舅家里。“唉,多麻烦,琼姐一

走,政治部派人来了几次。”舅母在旁 嘴:“问了又问.....。”

抚着手中的红小书,不禁想及赴星省亲的一段时日。如今他们都已作古,不过

其馀音以及当日言谈颜容却永远留在我脑海中。

“我老爸当年在银行当财库,英国人撤退前叫他把银行的文件及纸币全烧了.

....。” 儿子查理有次提及在日本人南侵星加坡,英人撤退前夕,有点

懊悔,为什么老实忠厚的老子,不在当年动乱发一点横财,捞他妈一把。

儿子在英资的炼油厂工作。我到新加坡就住在他家。

当时新加坡才开始有电视广播,上映都是邵氏时代黑白旧片子,并不怎么引起

我的兴趣,可是他娘却热忱地招待我们,要我们每晚陪她坐在萤光幕前。可是

她老人家看不久便呼呼入睡。

“阿娘要睡,怎么不回房....。”儿子在旁关切,也显得尴尬,这时我们

也趁机说困了。

有次儿子拿了好多他珍藏红小书与毛勋章给我看。

“那是犯法的.....。”在旁的父亲见之,立即阻止,叫他藏好。那是我

首次见到红小书,也是当时的禁书。人心是好奇,我似懂非懂地把那些红小书

在 短的时间内看完,所谓的禁书并不能引起我的满足感,反而有点失 。

有次到香港,见到来自中国大陆表哥,现居香港,首次见面就送我一枚毛像红

徽章,说是见面礼,弄得我们莫名其妙。待客人回去後,母亲就把那枚画有毛

像的徽章丢进垃圾桶。我感到有点可惜。

“你要坐牢.....。”母亲警告

我,使我想及隔壁的牛叔,因拥有一本书,一本歌谱,被带走了,从此没有音

讯。

那时,在我印象中才有禁书,禁歌这回事。不过九十年代,我回大陆省亲,就

见礼品店内,卖有毛像纪念章,游客就像买纪念品样子,在那检来检去。时代

不同,毛像纪念章曾是洪水猛兽,也曾默默地值放在柜台上,任人挑来选去。

那时我就没听说那是违禁品,收藏要犯法的,说这句话的母亲早已不在,而那

第一次见到红小书和毛徽章的心情却给我留下深刻不灭的印象。

03

六十年代,砂罗越英殖民政府严禁了中国大陆及香港卅二家出版社。那时我才

读中学二年级,就见校长在图书馆,指指点点,在检查书架上的违禁书藉。被

抄出来的书本近 九千本。一间不大的图书被揪出书本将近三分之二。连《莎

士比亚全集》也遭到了恶运, 因为是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真好笑, 禁,

禁,禁,禁到自家祖宗头上来,那不是一桩历史笑话”。有次我们提及那年代

风雨,老唐不禁感慨万千,因为那年海外剑桥文凭考试,文学读本正涉及莎翁

着作。那次英国之旅,我们到了莎翁故乡,站於莎翁铜像前,我就默默地祷告:

“六十年代,你的英殖民地臣子,通过其打手,曾在婆罗洲土地,砂拉瓦克,

焚起你的着作,安息吧!.....。”

那时也见到邻居也在焚烧读过课本,那是由上海开明出版的中学课本,也在一

纸令下遭到焚烧的命运。母亲也在慌忙中,把我心爱的冰心《寄小读者》及张

乐平漫画《三毛流浪记》,丢入正在煮饭的火柴堆中火化。为了这,我伤心过

一阵子。许多人因拥有禁书而被提控。也有许多人在神不知鬼不知的情况下,

传阅禁书,也乐趣无穷。在那时传阅中,我们阅及《牛虻》,《钢铁怎样链成

的》。至於挥撮於六十年代北京天安门的红小书则没有见过。因为当年我们的

港囗,还没中国大陆船只停泊。中国货物还是从星加坡港囗传运到此。

不过我却从姑丈那里阅到金庸, 梁羽生的左派武侠小说。 因为姑丈是码头劳

工,有香港船只停泊於码头,一些船员无聊空闲时看完而弃之的小说,姑丈就

在那儿捡了起来,谁知一看上瘾,便与船员打交道,并嘱他们下班船来时带一

整套。

记得那时的《冰川天女》,《天龙八步》只是单薄一回一小本。看是过瘾,不

过欲等下回分解得待香港船再度泊岸, 已是一年半载的事, 因为香港船在码

头泊岸後,还要到非洲,再度回港南来,尽快也是二百多天之事。

在书桌上,至今还存放当年於书店买到任坯着的《在路上》,其中有一段句子

就这么地写着:<好的文艺作品告诉我们国家大事,启示我们时代的路向,培

养我们高尚的兴趣和人物,而武侠小说,用它富有刺激的故事来麻醉读者,使

读者在短时间的感官刺激後,却换来堕落,自戕,沉沦....>。

那是一本陈旧发黄的中学生作品,也是那年代的文艺创作观。而我那时期确是

看了来自香港新派武侠小说,自身虽没什么成就,却没沦落到中毒,自戕,沉

沦的地步。不过在那烦闷的年代,我确是找到感官的刺激。虽然生活繁忙,也

忘了武侠小说是否曾麻醉过自己。

当然,看了《牛虻》《钢铁怎样链成的》,却是疯魔过一阵子,也曾想当浪漫

的革命英雄,不过在风雨时日已过,在九十年代的今天:《牛虻》被评为二流

文学作品。《钢铁怎样链成的》,再度新翻译再版,当然也没有六十年代那么

轰动。提及该书,我身边的年轻女导游惊叹道:<怎么远在老远砂罗越的你,

也看过这本书。>

 着她那迷惑的眼眸,我什至还背熟其中一句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

命属於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

华而悔恨....>。

当年与我们一起念保尔柯察金的何一峰,为了追求理想激情,而  地走进森

林,经过一番波折後,又从森林走进牢里。出狱後,生活对他百般折磨。有次

见到他,才知他去了印尼木山营工作。在一次翻车中,虽然捡回一条老命,但

却在医院昏迷了一星期多。

有次在医院走廊见到他,相见几 不相识。

“难怪啦,他受了脑震荡....”。他老婆一旁携着他说。当年深夜共读《

钢铁是怎么链成的》的老友,今日见之,确是使人感到时光过得那么短促。

老实说,当年何佬在畅谈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我想到只是保尔和冬妮亚的

爱情。这是我们不同之处,难怪我没走上革命道路,也是一个革命的徘徊者。

04

第一次在书坊上找到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看完对性有点感到惘然

,似懂非懂。《查泰来夫人》有几种版本.....。”一向道貌岸然的彭一

湖,在几十年後跟我提及。

那时看这本书的时刻,正是刚进入高中青春期,那时正是反对黄色文化的高潮

时刻。而彭一湖念完初中後,便转入英校;而他对《查泰来夫人情人》有另类

的释注。令我意料之外,一向评击同学看黄色小说会堕落的他,确偷偷背着家

人,在深夜被单上看《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什至在激动时自渎。

[几十年後,读及劳伦斯的散文集《性与可爱》,才知道劳伦斯把性当作人的本

能加以肯定,以同情和理解的笔融描写了查泰来的无能的象徵,而查泰莱夫人

的情人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那是我读及在六十年代被誉为<淫秽>的劳伦

斯的作品。记得在那时期,他的随笔,书信都能找类似有关性的论述。“但他

为什么要描写性,这恐怕是我们需要花气力才能搞清的问题。”彭一湖,还是

六十年代的那种摸式。 "那你就研究他的性爱观,然後我们举办一个读书会,

请你发表专题讲座.....。”不知谁这么挖苦地 了一句。

过後彭一湖是否还在研究劳伦斯的性爱观?那读书会肯定是办不成。“因为现

代人喜爱囗花花,事情讲过就算.....”老刘在事後提及这么感叹,他却

不知,在这繁忙的年代,大家讲讲,笑笑,讲过,笑过就算。所以.....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们一起欢呼,叫啸,过後,再来一杯热咖啡,过

後还是风平浪静。

“其实劳伦斯作品很有浓厚的哲学意识,而他的散文更具思想性与哲学性..

...。”有次再读提及劳伦斯作品,彭一湖还在囗中念念有词的自言。

据我所知,自从提及那次读书会,他却认真苦读劳伦斯的着作,其中包括:

《儿子和情人》,《审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激情的自白>,《虹>

《性与可爱》,使我想及劳伦斯散文中的一段独白:

<那些喝醉酒的男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略显愚蠢的光彩。这依然是一种闪光,美

妙的闪光....>。

而彭一湖,当晚却是肚下三杯,是否在意味美妙的闪光。

05

“老板,有《北港香炉人人 》吗?....。”推进门来,两位穿制服的男

生,在找李昂的《北港香炉人人 》。老板跟我打着眼色,有点得意。

其实那本《北港》正握在我手中,我抢先买了书店唯一的一本。"那是什么书,

为什么人人都在打听.....。”老板开了几十年的书行,对书本只在商言

商,那知那是一本什么书。

“究意是什么书?.....”他好奇地说:“许多人都在找,就像从前那本

什么《神仙,老虎,狗》的。”“你的心脏不好,我劝你不要过问。 ” 我幽

了一默。

在一同乡新春联欢会上,在考智力游戏时,主持人叫小朋友在台上排一直线。

“今年是虎年,你们各别说出其中跟老虎有关的词句,可得红包一个。”

台上的小朋友,你瞧我看你的。突然一小瓜骚头挺身而出。

“神仙,老虎,狗.....”。

整个会场爆发了洪大的笑声。“什么?再来一次。”主持人有点愕然再问之。

“神仙,老虎,狗....”再度引爆洪笑声,排山倒海地把整个礼堂给淹没

了。

“再给你一个大大红包....。”

台下一乡贤站来,递来一张五十块大牛。不知为什么,听及<神仙,老虎,狗

>,台下观众乐得亦不乐 ,当然也给隹节带来了春的气息。

[080498]

[十年感言]

黑岩文章


[十年感言]

我穸念福州街的一段时日...

为了学习古时词,为了补习中国文学史,我走进了中华文艺社,在那脱离了

将近廿年後的文学世界。当然,在文艺圈内,早年的文友早已烟消云散,粉

墨登场却是来自八十年代的一群初哥。 他们对文学的赤诚并不输於昔日前

辈,只是时代在改变,也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当时正值我国政治遂渐开放,

我们再无愁阅读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来自两岸海峡及香港作品居

多。

前不久,马华文坛还在议论到马华文学<断奶>问题,其实在这些後辈作品

中,早已遂渐呈现<断奶>的自然现象,而来自海外文学理论与作品,只不

过充当我们早已断粮的精神粮食。

当然,中华文艺社在福州街社址开办过<中国文学史>,<古诗词>班,我

就在那里, 再度溶入正统的文学学习, 让我真正领会文学并不凭着一股激

情,也不能视为改变旧社会与民间疾苦的唯一良方,当然文学也依然不是请

客吃饭,它只是人生寂寞的一种精神宗教寄托。

那时,我们在福州街三楼社址,每星期一次的<雅聚>,由铁筝主持,大家

轮流作东, 并不出一道菜,而是讲一个文学课题。 那时有人提及余光中的

诗,有人提及郁达夫小说,还有还多有关後现代作品。我惊奇地发觉,年轻

一代文友,已遂渐与中国<五四>新文学时期脱节。轮我作东时,我选了鲁

迅的散文诗《秋夜》,当时就有文友问及鲁迅是谁?怎么写这等无聊文字。

我心想,鲁迅不是神,不过在中国旧文学跨越新文学时期,他的诸多小说,

散文,早已有後现代主义,後设的伏笔,只是当时大家没发觉而已。

当然,在文学观点大家有异,至少不会弄到水深火热,因为没有经过<风雨

年代>的一辈,究竟比较单纯。大家至多争论就算,而不记上心头恨,因为

在他们的概念中,文学只是一种生活的点缀和冲刺,但就不因而言及文学没

有目标只有浮标,实际上,大家都在默默耕耘,收获是各人不同的看法,也

不想套上一种摸式,把文学送入死胡同。

後来因经费问题,中华文艺社社址,也在执委同意下迁出。昔日相处於福州

街的一段时日,却是令人穸念。当然其中有人掉队,也有人始终在<文苑>

上交出作品,真正做到以文会友的境界。

12/04/1998

~~就诗论诗,打个招呼~

[石鱼手记]


石雨

~~就诗论诗,打个招呼~~

01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好诗。若是落在一个庸俗解诗者,一

定把它当着诗人游舟遇雨,即景作诗,而忘了杜甫在他一生经历坎坷战乱,对於压顶

乌云,却有美好的想像,天真的以为赶快放晴了。同样的,唐朝乱世,苦吟派诗人李

贺有诗句:「桃花乱落红如雨」,毛润之也有「红雨随心翻作浪」的诗句,若是你脱

离那时代的激情,就是翻遍了<辞海>来论诗,一定敲不清~雨为什麽而红。?

其实新诗比旧诗难解,没有格律韵脚帮忙遮掩,不过在新诗中,令人感到惊讶和惊

喜,常读到是一些不期而遇的好句子,显示了现代诗人的<想法>和<意识>。从余

光中、洛夫、舒婷、顾城到陈克华,林耀德……。例如在一诗评上读到<…当我读小

说读到昏昏欲眠的时分,就会随便抓一本新诗来翻翻。新诗往往蒙胧难懂,不过我向

来学了陶渊明不求甚解之法之读,不期而遇的反而会碰到一个两个惊讶或惊喜。譬如

读这本书(指何仁福:《如果落向牛顿脑袋的不是苹果》…作者注),名长得古怪的

诗集,就有猛然从乌烟瘴气里伸出头来大吸了几囗新鲜空气之感。现代人称树林草地

公园为<城之肺>,那麽,好的诗歌,比喻为现今媒体大污染中的<语言之肺,应该

也可行>。(见黄子午:语言之肺)。所以在现代诗篇,给予新诗提供极大的创作空

间,也不因某些诗句的困顿,而给予歪曲,把诗眨得一无是处。若是我们读熟了纸上

山水才出门去见真山真水,对诗的<人文地理>的兴趣远 於荒山野岭,崇山峻岭。

到了<南山牧场>就会感到不及<蔡浩泉画画>,到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少不了

引用师徒四人西游的故事。经过白帝城自然梦想到李白,经洞庭湖无法不想及杜甫。

经过德国黑森林,我们想的是白雪公主的童话,才用无奈的眼睛看教堂,看乾草堆,

看一池睡莲。艺术化过了自然有人的生命在其中跃动,往来於文化的积淀自然的风景

之间,我们感到了时间 空间的份量。诗的创作如此,诗的对话是否也该有恬静哀有

内的骨力,否则就显示自家肉身穿梭於被有形无形划定的空间,要求的那麽<规规矩

矩>不敢<乱说乱动>的那麽老气横秋的无奈。

02

拙作《四十年来,聚一聚》受到<青睐>,不因它是一首好诗,更不是它语言应用出

了谬误,在石韦诸多指正之前,我已在前几篇<石鱼手记>一拦己表白,也不想在此

重覆,浪费读者眼神;若从一种故步自封心态,单凭一本辞海当令箭,弄巧反拙来解

诗,是否令人感到<砂州写作人对於文学仍根深蒂固地存有着一厢情愿的,肤浅的观

点>,<刻意强调<现代>而摒弃<写实>的冲动的同时,一个不适宜前卫只 宜呆

滞附从的文学氛围…>(见李笙诗集《人类游戏模拟》序文)。有人言及不要以现代

眼光来评过去(六十年代)诗篇,而石韦的那篇评论(?)是否也以过去(六十年

代)触角来 当代诗坛,否则他不会言及:━

“夜啸啸”应为“夜萧萧”才有诗意(?)

<挑灯细读>应写<挑灯凭几>或<挑灯支颐>的指正

连读及什麽?都不懂。(这叫读诗?解诗?)

更不会在对偶中寻找成对的<引> <翻>。

“岁月”可解,“风窗”无解,把文字(诗?)代拆代行。

若欲於现代诗中,寻找现代语言<规范>的挑剔,我们不如回去拥抱<唐诗>三百首

论剑。把<砌成历史碎片>硬解<切成历史碎片>,认“挥撮”无解(我在前篇<手

记>已解过)而一囗咬定<词>的意义和规范化,使人想及诗的意象和演变至今已走

过了四十年,间中演绎知多少?(《心窗风雨》)旧诗词选集,是否应改书名),使

人认同文学同人的<文学异见>,<非鸽传书>而不一定要<文学意见>或<飞鸽传

说>不可。

在现代诗中,<诗的语言>已逐渐在寻求突破和改变。<写的语言>应比<说的语

言>丰富得多。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复活古代语言,只是思想问

题,好在这种情况在我们诗坛中并不多。若是为了普罗大众余光中近说<文学大众

化>只是一个理想的荒谬,标出<做诗如说话>的标签那就危险,语言是情思的结

晶,诗的语言亦应日常的语言有别。试读北岛诗篇,我们惊异地发觉从一个<英雄>

时代自画像变成一个平凡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诗的灵感和语言,从一个日常角

度去反讽一些宏伟悲壮的抽象名词,他把<历史的浮光掠影>比作<女人捉摸不定的

笑容>,而<理性的大厦>也可以<正无声的陷落>。<语言突然变成陈旧>,而

<罂花般芳香的少女>,也可从商业化<超级 场飘过>…。就没有人评过他的诗结

构残缺,思维是否符合逻辑,在北岛那代诗人都面对二十世纪革命的一段大史,大叙

述的阴影,而作者的诗含着的悲剧性,实事上隐含了一个大历史的叙述,作者只由抒

情的囗吻把大调化为小调,在诗的结局并不圆满,这却是<着重於现代汉语的运用>

所不能分解。

03

<看风不笑>指的是什麽?诗解:意象来自唐诗的诠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诗前<看尽山河容颜/昔日桃花…>的起承转合。

<懂得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而发出会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说“现代品味”的真谛,才

可以在交换价值商场上立足且自得其趣。现代人看不到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

夷,实在应该发笑,不笑就真是铁石心肠>(董桥“说品味”)。我不是铁石心肠,

只是见怪不笑,反讽而已。若问及<热带雨林命运的谎言>,郑云城诗篇<巴贡水坝

掠影>就能找到极隹的答覆(1),原诗刊於诗集:<那一场政治演说>;诗的处境

也不因给予原住民小恩小惠,就要扮起<救世主>,要诗人酬唱。

傅承德有诗言:<山居不种菊/不面南山…>是否让你想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的自然主义,然诗人(指傅承德)对文本和外缘,具  印象,并不设

框框,文本让作者懂得有机,张力和歧义;外缘让作者了解作家必须对时代负责,也

深受时代影响;具 让作者明白精简和技巧的重要;印象让作者学会留空具有美感,

那是一支写意笔。傅的诗观为你解到对现代诗的欣赏 认识,从中也归纳出内容和技

巧,写实 现代,其实不但截然不同的个 ,也并非一 两面,而是一颗圆融的水晶

球。若是你认同上述诗观之後,相信也不会为感叹为<充当得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是别有心机者的演译,<卡拉ok>的流行不过近几年之事,更不会为<祖国>而发

出六十年代的梦呓。一味<把暴力革命视为历史前唯一的「必然道路」,那麽,历史

就只有一种悲惨的宿命,只有战争,只有遍地横尸,历史才能前进一步>(刘再复:

重写中国近代史的时期)。所谓<爱国主义>价值观,历经时日,已呈现不同层

次(2)。可是有人却在历史回魂梦幻中,沾历史之光,在<反殖斗争>已淡出历史

岁月,急不及待,虎视耽耽,而忘了历史功过是非,有待争论探讨,而不是人一厢情

愿寻求结局。

有时我们不禁欲问,表演是否另类尴尬,浮沉不定的性质植根於<自娱/娱人>对立

中,砂华文学批评是否是一种游戏,一种想像的置换,诗的评论是否还停顿在技艺的

追求,抑是真诚严肃的创造。属於<自娱>(即<自我满足>,<自我欣赏>或<自

我实现>的层次),让观众不自觉陷入这种理想化的假定,然後在揭示了这种理想化

的假设,有时候我们不禁问及:<你做戏给谁看?>是否期待得到似歌星在台上拿着

麦克风甜甜说一声:<希你会喜欢>,在群众激起复杂的情结交织,以便带来奉献,

屈从等等暖掭不明的因素。

04

约翰生 (BENJONSON)说:<只有诗人,而且并非一切诗人,只有最上品的诗人,才

有批评诗的本领>。对其极端观点,我虽不敢苟同,但也有它的真理存在。试问一个

对诗的认识和修养有问题的人解诗,如叫一个不知饥饥的人讲贫穷,一样滑稽可笑。

但对现代诗的语言(法)一窍不通(原谅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只凭几条死板的规

律来衡量一切,单凭自己的主观的成见来对待一切,(欲知诗不伤人,却易受伤)把

诗的语言创造单纯地理解为一成不变的模仿(规范?),只在贬低诗的艺术创作意

识,<危险地取消了诗人在诗的语言创作上的劳动功积>(钟祺:诗的创作批评)石

韦在谈及《四十年来,聚一聚》的语言运用,结论<只着重於现代汉语的运用>,而

不谈<诗作的思想内容如何>,可见其对当代诗坛的<苦心>和<居心>。谈诗,不

论思想及其艺术创作,可能吗?可见作者对诗的评估及应用,完全没有把握和信心,

实际上,他早於文中论及诗的思想内容而不知(?)不过“COMMENT IS FREE,BUT

THE FACTS ARE SACRED……C.P.SCOTT(1846-1932),那是英国名报人的名言:<事实

不可歪曲,意见大可自由>,我就服膺此言,与我的诗友共勉之。”

05

董桥在《不穿奶罩的诗人》一文曾言及他读过一位年轻女诗人铁西,格雷克的诗集。

那时他在火车读及诗句“满脸皱纹的女人在凝视时尚半月刊”。那时伦敦已经是春

天,作者接着写下:<我一向很同情英国女人>;诗人在另一首诗写着“美国女人/

那麽多东西混杂在你的脑子里你觉得怎样?/什麽都得不到/你的心出租了/你竟还

坐在那里凝视时尚半月刊的封面…”作者在读这诗的感觉:<像三月里长出来的嫩

叶。像这时火车窗那几片刚绽出来的嫩叶。这是伦敦的三月。三月的一个下午三点多

钟。读这些诗,正是时候>。在《向杨柳说再见》那首诗里,诗人写着:“我怎麽才

能让你看到我身 里在下雨呢/有一种感觉向我侵来/我知道我并不孤独…”。董桥

写下诗的感受:<想什麽就说什麽。尤其在这样的一个下午里>。真服董佬的读诗心

情。有次在一诗文交流会上,有一文友问及现代诗的晦涩蒙胧,为什麽这麽难解?吴

岸回答:“难解?看不懂?就不看好了……”。引起一阵朗笑的声响。事隔多年,在

一刊物上读及金庸先生赴岭南学院演讲(3),座无虚席,开场白过後,他谦虚地

说,有些当代作品,他看不懂,老人家厚道,那些作品看不懂,坦白就是,他有这种

自由,金大侠就是金大侠。在砂华文坛前辈,在光天化日下招认无知,想引人侧目,

就有<专业导游,竟不辨方向>之嫌。所以前辈看不懂後辈<文字>,後辈不看前辈

作品,亦命该如此,总之这 文学 <建国大业>或<美化人生>,根本风马牛不相

及。若是苦苦求助<文学批评>,图个<振聋发 >,结果只听到念念有词,话语

(DISCOURSE)连篇,最终落得惶惶不可终日,看不懂一句话不看就是。柯泰尔(4)

不是说过:<读书原是快乐的事>。不过提及诗的美学批评,套句话:<稿匠比文学

创作者多,包括挂名搞文学的人>(5)。(010798)。#

注释:

(1)该诗刊於《那一场政治演说》123页。

(2)见传承得诗《我们爱不爱你,马来西亚??》一诗(刊於马华七家诗选)。

(3)指《明报月刊》

(4)柯泰尔(ROBERTALTER)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5)见:《生活的一切,比什麽艺术都丰富》(~纸上访梁放。蕉风483期)。
[石鱼手记]


石雨



~~就诗论诗,打个招呼~
01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好诗。若是落在一个庸俗解诗者,一

定把它当着诗人游舟遇雨,即景作诗,而忘了杜甫在他一生经历坎坷战乱,对於压顶

乌云,却有美好的想像,天真的以为赶快放晴了。同样的,唐朝乱世,苦吟派诗人李

贺有诗句:「桃花乱落红如雨」,毛润之也有「红雨随心翻作浪」的诗句,若是你脱

离那时代的激情,就是翻遍了<辞海>来论诗,一定敲不清~雨为什麽而红。?



其实新诗比旧诗难解,没有格律韵脚帮忙遮掩,不过在新诗中,令人感到惊讶和惊

喜,常读到是一些不期而遇的好句子,显示了现代诗人的<想法>和<意识>。从余

光中、洛夫、舒婷、顾城到陈克华,林耀德……。例如在一诗评上读到<…当我读小

说读到昏昏欲眠的时分,就会随便抓一本新诗来翻翻。新诗往往蒙胧难懂,不过我向

来学了陶渊明不求甚解之法之读,不期而遇的反而会碰到一个两个惊讶或惊喜。譬如

读这本书(指何仁福:《如果落向牛顿脑袋的不是苹果》…作者注),名长得古怪的

诗集,就有猛然从乌烟瘴气里伸出头来大吸了几囗新鲜空气之感。现代人称树林草地

公园为<城之肺>,那麽,好的诗歌,比喻为现今媒体大污染中的<语言之肺,应该

也可行>。(见黄子午:语言之肺)。所以在现代诗篇,给予新诗提供极大的创作空

间,也不因某些诗句的困顿,而给予歪曲,把诗眨得一无是处。若是我们读熟了纸上

山水才出门去见真山真水,对诗的<人文地理>的兴趣远 於荒山野岭,崇山峻岭。

到了<南山牧场>就会感到不及<蔡浩泉画画>,到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少不了

引用师徒四人西游的故事。经过白帝城自然梦想到李白,经洞庭湖无法不想及杜甫。

经过德国黑森林,我们想的是白雪公主的童话,才用无奈的眼睛看教堂,看乾草堆,

看一池睡莲。艺术化过了自然有人的生命在其中跃动,往来於文化的积淀自然的风景

之间,我们感到了时间 空间的份量。诗的创作如此,诗的对话是否也该有恬静哀有

内的骨力,否则就显示自家肉身穿梭於被有形无形划定的空间,要求的那麽<规规矩

矩>不敢<乱说乱动>的那麽老气横秋的无奈。
02



拙作《四十年来,聚一聚》受到<青睐>,不因它是一首好诗,更不是它语言应用出

了谬误,在石韦诸多指正之前,我已在前几篇<石鱼手记>一拦己表白,也不想在此

重覆,浪费读者眼神;若从一种故步自封心态,单凭一本辞海当令箭,弄巧反拙来解

诗,是否令人感到<砂州写作人对於文学仍根深蒂固地存有着一厢情愿的,肤浅的观

点>,<刻意强调<现代>而摒弃<写实>的冲动的同时,一个不适宜前卫只 宜呆

滞附从的文学氛围…>(见李笙诗集《人类游戏模拟》序文)。有人言及不要以现代

眼光来评过去(六十年代)诗篇,而石韦的那篇评论(?)是否也以过去(六十年

代)触角来 当代诗坛,否则他不会言及:━



“夜啸啸”应为“夜萧萧”才有诗意(?)

<挑灯细读>应写<挑灯凭几>或<挑灯支颐>的指正

连读及什麽?都不懂。(这叫读诗?解诗?)

更不会在对偶中寻找成对的<引> <翻>。

“岁月”可解,“风窗”无解,把文字(诗?)代拆代行。



若欲於现代诗中,寻找现代语言<规范>的挑剔,我们不如回去拥抱<唐诗>三百首

论剑。把<砌成历史碎片>硬解<切成历史碎片>,认“挥撮”无解(我在前篇<手

记>已解过)而一囗咬定<词>的意义和规范化,使人想及诗的意象和演变至今已走

过了四十年,间中演绎知多少?(《心窗风雨》)旧诗词选集,是否应改书名),使

人认同文学同人的<文学异见>,<非鸽传书>而不一定要<文学意见>或<飞鸽传

说>不可。



在现代诗中,<诗的语言>已逐渐在寻求突破和改变。<写的语言>应比<说的语

言>丰富得多。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复活古代语言,只是思想问

题,好在这种情况在我们诗坛中并不多。若是为了普罗大众余光中近说<文学大众

化>只是一个理想的荒谬,标出<做诗如说话>的标签那就危险,语言是情思的结

晶,诗的语言亦应日常的语言有别。试读北岛诗篇,我们惊异地发觉从一个<英雄>

时代自画像变成一个平凡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诗的灵感和语言,从一个日常角

度去反讽一些宏伟悲壮的抽象名词,他把<历史的浮光掠影>比作<女人捉摸不定的

笑容>,而<理性的大厦>也可以<正无声的陷落>。<语言突然变成陈旧>,而

<罂花般芳香的少女>,也可从商业化<超级 场飘过>…。就没有人评过他的诗结

构残缺,思维是否符合逻辑,在北岛那代诗人都面对二十世纪革命的一段大史,大叙

述的阴影,而作者的诗含着的悲剧性,实事上隐含了一个大历史的叙述,作者只由抒

情的囗吻把大调化为小调,在诗的结局并不圆满,这却是<着重於现代汉语的运用>

所不能分解。



03



<看风不笑>指的是什麽?诗解:意象来自唐诗的诠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诗前<看尽山河容颜/昔日桃花…>的起承转合。

<懂得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而发出会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说“现代品味”的真谛,才

可以在交换价值商场上立足且自得其趣。现代人看不到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

夷,实在应该发笑,不笑就真是铁石心肠>(董桥“说品味”)。我不是铁石心肠,

只是见怪不笑,反讽而已。若问及<热带雨林命运的谎言>,郑云城诗篇<巴贡水坝

掠影>就能找到极隹的答覆(1),原诗刊於诗集:<那一场政治演说>;诗的处境

也不因给予原住民小恩小惠,就要扮起<救世主>,要诗人酬唱。



傅承德有诗言:<山居不种菊/不面南山…>是否让你想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的自然主义,然诗人(指傅承德)对文本和外缘,具  印象,并不设

框框,文本让作者懂得有机,张力和歧义;外缘让作者了解作家必须对时代负责,也

深受时代影响;具 让作者明白精简和技巧的重要;印象让作者学会留空具有美感,

那是一支写意笔。傅的诗观为你解到对现代诗的欣赏 认识,从中也归纳出内容和技

巧,写实 现代,其实不但截然不同的个 ,也并非一 两面,而是一颗圆融的水晶

球。若是你认同上述诗观之後,相信也不会为感叹为<充当得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是别有心机者的演译,<卡拉ok>的流行不过近几年之事,更不会为<祖国>而发

出六十年代的梦呓。一味<把暴力革命视为历史前唯一的「必然道路」,那麽,历史

就只有一种悲惨的宿命,只有战争,只有遍地横尸,历史才能前进一步>(刘再复:

重写中国近代史的时期)。所谓<爱国主义>价值观,历经时日,已呈现不同层

次(2)。可是有人却在历史回魂梦幻中,沾历史之光,在<反殖斗争>已淡出历史

岁月,急不及待,虎视耽耽,而忘了历史功过是非,有待争论探讨,而不是人一厢情

愿寻求结局。



有时我们不禁欲问,表演是否另类尴尬,浮沉不定的性质植根於<自娱/娱人>对立

中,砂华文学批评是否是一种游戏,一种想像的置换,诗的评论是否还停顿在技艺的

追求,抑是真诚严肃的创造。属於<自娱>(即<自我满足>,<自我欣赏>或<自

我实现>的层次),让观众不自觉陷入这种理想化的假定,然後在揭示了这种理想化

的假设,有时候我们不禁问及:<你做戏给谁看?>是否期待得到似歌星在台上拿着

麦克风甜甜说一声:<希你会喜欢>,在群众激起复杂的情结交织,以便带来奉献,

屈从等等暖掭不明的因素。



04



约翰生 (BENJONSON)说:<只有诗人,而且并非一切诗人,只有最上品的诗人,才

有批评诗的本领>。对其极端观点,我虽不敢苟同,但也有它的真理存在。试问一个

对诗的认识和修养有问题的人解诗,如叫一个不知饥饥的人讲贫穷,一样滑稽可笑。

但对现代诗的语言(法)一窍不通(原谅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只凭几条死板的规

律来衡量一切,单凭自己的主观的成见来对待一切,(欲知诗不伤人,却易受伤)把

诗的语言创造单纯地理解为一成不变的模仿(规范?),只在贬低诗的艺术创作意

识,<危险地取消了诗人在诗的语言创作上的劳动功积>(钟祺:诗的创作批评)石

韦在谈及《四十年来,聚一聚》的语言运用,结论<只着重於现代汉语的运用>,而

不谈<诗作的思想内容如何>,可见其对当代诗坛的<苦心>和<居心>。谈诗,不

论思想及其艺术创作,可能吗?可见作者对诗的评估及应用,完全没有把握和信心,

实际上,他早於文中论及诗的思想内容而不知(?)不过“COMMENT IS FREE,BUT

THE FACTS ARE SACRED……C.P.SCOTT(1846-1932),那是英国名报人的名言:<事实

不可歪曲,意见大可自由>,我就服膺此言,与我的诗友共勉之。”



05



董桥在《不穿奶罩的诗人》一文曾言及他读过一位年轻女诗人铁西,格雷克的诗集。

那时他在火车读及诗句“满脸皱纹的女人在凝视时尚半月刊”。那时伦敦已经是春

天,作者接着写下:<我一向很同情英国女人>;诗人在另一首诗写着“美国女人/

那麽多东西混杂在你的脑子里你觉得怎样?/什麽都得不到/你的心出租了/你竟还

坐在那里凝视时尚半月刊的封面…”作者在读这诗的感觉:<像三月里长出来的嫩

叶。像这时火车窗那几片刚绽出来的嫩叶。这是伦敦的三月。三月的一个下午三点多

钟。读这些诗,正是时候>。在《向杨柳说再见》那首诗里,诗人写着:“我怎麽才

能让你看到我身 里在下雨呢/有一种感觉向我侵来/我知道我并不孤独…”。董桥

写下诗的感受:<想什麽就说什麽。尤其在这样的一个下午里>。真服董佬的读诗心

情。有次在一诗文交流会上,有一文友问及现代诗的晦涩蒙胧,为什麽这麽难解?吴

岸回答:“难解?看不懂?就不看好了……”。引起一阵朗笑的声响。事隔多年,在

一刊物上读及金庸先生赴岭南学院演讲(3),座无虚席,开场白过後,他谦虚地

说,有些当代作品,他看不懂,老人家厚道,那些作品看不懂,坦白就是,他有这种

自由,金大侠就是金大侠。在砂华文坛前辈,在光天化日下招认无知,想引人侧目,

就有<专业导游,竟不辨方向>之嫌。所以前辈看不懂後辈<文字>,後辈不看前辈

作品,亦命该如此,总之这 文学 <建国大业>或<美化人生>,根本风马牛不相

及。若是苦苦求助<文学批评>,图个<振聋发 >,结果只听到念念有词,话语

(DISCOURSE)连篇,最终落得惶惶不可终日,看不懂一句话不看就是。柯泰尔(4)

不是说过:<读书原是快乐的事>。不过提及诗的美学批评,套句话:<稿匠比文学

创作者多,包括挂名搞文学的人>(5)。(010798)。#





注释:

(1)该诗刊於《那一场政治演说》123页。

(2)见传承得诗《我们爱不爱你,马来西亚??》一诗(刊於马华七家诗选)。

(3)指《明报月刊》

(4)柯泰尔(ROBERTALTER)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5)见:《生活的一切,比什麽艺术都丰富》(~纸上访梁放。蕉风483期)。

Monday, September 27, 2010

君是否听到池潭传来阵阵咯咯声...

[高谈阔论]



君是否听到池潭传来阵阵咯咯声、大选巩音将来了。大量青蛙都在探头探脑等待时机、观察四面八方、双脚一跃、青蛙来也。在周围被列为[青蛙] 典范非张某莫属、他本属二轮党州议员、自从跳槽以後以火捧党身份、问津中原屡战屡败、而自命无官爷命也、而被命名为一只好青蛙。所谓群象的眼睛雪亮、却不卖张某之帐、让他饮恨东江。还要靠其宝贝之子张二守住江山、那是二轮党腐败无能所赐、虽然传为佳话、却不留长。近日又有一只小青蛙也学人带领100婆妈党员跳槽二轮党、弄到二轮党头头黄大爷开口唉声叹气、又来了一群青蛙仔、来日方长、他们究竟安什么心思、谁也那捏不定、即来自则安自。该党因都西之争、元气大伤、这批无里头还来投靠、莫非想分一杯羹、只是庙里僧多粥少啊。那时西都之争猪肉勇内叛投靠、过了一阵子不是消失无影、政治游戏规则不是损公肥私就是损人利己。反正大家心里明白、无利可图只好屁股拍拍走人。在江湖上已数见不鲜、所以引来头头的叹十声。只是这些双目无珠的後生小江鱼仔还想玩、也让老爷子跟你玩下去罢。池潭也盛传不时跳槽青蛙的命运、咯咯声依然在大选来临高呼不停、它[] 们不但不吸取教训、而在策划几时跳得更高、更远。他们手舞足蹈唱着:[我们跳得高、我们跳得远、因为我们志在千里、一个小小池潭算什么?...] 。唱吧、跳吧。青蛙鼓胀胀、鼓风炉.. 你就是我们的典范、我们以你为荣。28/09/2010

Sunday, September 26, 2010

老是去西藏干什么?

老是去西藏干什么?


看到不少搞摄影的人,老是挺悲壮的样子,一有空便带着一大堆摄影器材一趟一趟地跑西藏,说是"搞创作去",一去几个月,拍回来无数的照片,然后找个机会给别人打幻灯看看,或者是让摄影杂志的编辑们要了去发表,还请他谈谈"艺术创作"的感想什么的。跑过几次之后,摄影家的表情便愈发悲壮,据说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仿佛突然得了什么高人的指示,神色行止都一副飘乎乎的意思。每每见到这等准高人,先是有些肃然起敬,然后就有点儿不大明白。看发表在专业摄影杂志上的那些照片,弄来弄去都那些东西:穿脏兮兮的皮袍子的藏胞,转经的或辩经的人们,活佛与喇嘛,朝圣途中仆地前行的信徒,圣湖畔的玛尼堆,天葬台与秃鹫,雪山与冰川,藏戏与云朵,等等等等。人物自然不同于我们,看着新鲜,可看多了也就腻了;风光也还壮丽,可看成是气象图片也无不可,说它"艺术"也"艺术"不到哪里去。这么多人反来复去地就拍这几样东西,还一脸煞有介事地整天嚷嚷着要去西藏"搞创作去",我就想知道有没有这个必要,这西藏和你能扯上些什么关系,怎么惹得你老往那儿跑?

想得多了,就觉得其中有些原因。首先大概是因为猎奇。对于那些来中国旅游观光的外国人和西藏之外的中国人来说,西藏肯定是一个独特的而又相对封闭的奇观。它是如此不同——居于世界屋脊的地理位置、特异的宗教与文化、特异的风景与人文习俗--引来无数的外国人和中国人每年蜂拥到此地,通过旅游、摄影、摄像、购买那些具有浓郁民族地方色彩的物品(服装、刀具、饰物)、拜见活佛等等方式,来"消费"这一奇观。而对那些摄影家们来说,西藏更是一座"创作基地"(这个词儿如果是种旅游策略则可,如果是认真地想这么搞,那就有点儿特别的无知可笑!这样的创作基地还有张家界坝上草原,云南丽江--其实就是个旅游景点儿)。甚至很多人都说:一个搞摄影的如果不去西藏真是白活了!好像摄影天生地与西藏有点儿什么必然关系似的。不管怎么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家外国摄影家越来越喜欢往西藏跑却是事实。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我想是因为这种普遍的猎奇心理造就了一个图像的市场,想想看,衣着特异的藏胞、蓝天白云下的梵呗、活佛与朝圣途中的信徒、玛尼堆与天葬台世界屋脊上的雪山,这些完全表征化的符号化的奇观化的西藏影像,满足了无数未曾到达此地的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的阅读需要,他们看到了由那些摄影家们肤浅的认识所解读和展示出来的一个西藏,同时他们的观看和期望又返过来巩固和鼓励了摄影家的这种肤浅的展示和不断的去猎取这种奇异的影像。

另一个原因是在对摄影的理解上搞晕了。在许多中国摄影家们的理解中,凡涉及人物事件的照片不外是新闻报道加纪实;凡风光花卉加点儿造型光摆个架式的人像那就算是"艺术摄影"或者是把摄影搞"艺术"了。而且我们的那几种能给各地的摄影家们评职称时帮上一点儿忙的专业摄影杂志,也一直在传达这样一种毫无学理可言但却于自己无害的绝对不会犯什么政治错误的摄影思路--近五十年来它们最喜欢发表的就是那些"表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的风光照片,而且不遗余力地推出一些弱智一样的风光摄影家,还把个亚当斯当成领导来服从。于是,摸相机的人们要想"艺术"一把,而且又能将旅游观光、体育锻炼、呼吸新鲜空气、调剂生活节奏与所谓的"艺术创作"结合于一体,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去拍风光照片了。草原略显单调,坝上也觉平庸,留给发烧友们去练习瞄准儿吧。起码也得拍拍历史悠久的长城,荒蛮苍凉的西部高原,云山雾罩的张家界、九寨沟什么的。要想把照片拍得有点儿内涵,拍得有点儿宗教的那种挺神秘兮兮的感觉,而且还能唬住别人,那肯定是非西藏莫属了. 如果你觉得你比别人高出一截去,既不是猎奇也不糊涂,而是像你说的那样跑西藏是在寻求一种精神的归宿或者说家园的话,那就更有些装模作样了。这种原因说白了,动不动就往西藏跑,一多半不过是要去散散心放松一下而已。工作压力太大了,忙了几年了,钱也挣得差不多了,最近离婚了,无聊了,都会成为往西藏跑一跑的最好理由。其实这是一种逃避或者是一种没事找事。什么在那里心灵得到了净化,不过是顾左右而言他,暂时脱离了那些真正使我们感到困扰的东西。你愿意这么做也无不可,问题在于,这和什么摄影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退一步说,即使有关系,即使你就是想去西藏"创作"一把,那西藏无论其地理环境还是文化上的深邃,都不是你跑几次西藏,造访几回寺院,读几册经书,跟个活佛合个影或者与喇嘛聊一聊天可以搞明白的。当你不断拍下了你最感兴趣的那些有关西藏的表征性事物时,这些概念化的图像便会一再强化和印证人们对于西藏的错误的想象,同时也遮蔽了有关西藏的真实而丰富的内涵。我们通过你的这些照片看到的是什么呢?

老子《道德经》中尝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东晋时,简文帝入华林园游,对随行左右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然林木,便自有濠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关注当下,关注于自己切身的生存体验,并由此体悟到天地的道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对于宇宙空间的观照方法。杜甫有诗说:"江山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宋时一高僧道灿也有诗云:"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久。"都在说这种不奢望,不远求,重视切近的经验与内在体悟的大境界。事实也正如此,你自己的生命活动,你所熟悉的文化与环境才会构成你真实的生活。而所有的奇观都外在于你的生活与判断,那是你的头脑所无法企及的一个地方,因为它外在于你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你可以观看它,但你却不可能像处身其中的人们那样成为它其中真正的一员,你永远只是一个与西藏擦肩而过的观光客。你的所有幸福与苦难都发生在你所依赖的文化与土地之中,你的问题也只能在这里得以最后的解决。在你的生活之外,不存在一个真正的使心有所驻留的自由之所。这就是当年朱熹所说的那种"即其所居之位,而乐其日用之常"的平常心。说到底,你把你自己的生活搞清楚了,你把自己摆平了,这世界还有什么摆不平的?非要在你的生活之外去什么西藏"体验生活",仿佛你一直是生活在生活之外一样,那岂不是骑驴觅驴

曾与一喜欢汉学的合众国际社的记者夜谈,他是当年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员,亲历了那个失去生存目的标的年代。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有所安顿,他们做出的努力包括跟随日本禅师修习禅宗;学习老庄之学;远赴印度学习瑜珈功法;到荒蛮的原野或荒岛上过原始人式的生活。当日本禅师告诉他,真正的禅宗须到中国才能得到时,又不畏艰难来到中土,遍访高僧大德,请求开示。他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赶紧回到美国去,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正是中国哲人所说的"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

这和艺术或者摄影有什么关系? [26.09.2010] 文学库



[远眺布达拉宫、山高云淡、在镜头下引来感性和理性的感觉、摄影人到达西藏高原进入最高境界而不知。
Kelvinsong ARPS]

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乌龙院后记

乌龙院后记




在睡梦中突接昔日老仝学电话:[ 陈生早上没了..]

啊!我本能反应地叫了一声、[节哀顺便] 。那是从电视剧学来的术语。

[呵!你说什么?] 对方似乎听不清楚、我再故作镇定、再说一次:[节哀顺便] 。对方似乎领略我的意思、[嘿!嘿] 两声。接着我问及那个[陈生]在那里过世?

[在澳洲纽卡期尔….]。[你怎么还没过去…]。我想对方以为我犯了老人痴呆症、问非所答。讲了许多、原来所谓[陈生] 是指我们的前任老师陈二真、早已迈入七老八十年纪…我们沟通彼此摆了一个大乌龙、原来她的老公也姓[陈] 、也是排在老人之列、天有不测之风云、有谁想及有那么一天…所以我才呵的声说及[节哀顺便] 四个字、令人听来不是味道、旁人却笑了肚皮。也有人在打圆场说不定那没死的[陈生] 活得更长命、但愿如此、谢天谢地。

那个[陈生] 太太本来就神经兮兮、一向讲话、口无摭拦、大家深知她性格如此、也不计较、她却变本加厉死性不改、有次她发动老仝学参加校友会新春联欢、却没半个到会、害她失去颜面破口大骂、没赴会等於没良知、害她破费.. 。事後提及大家以为她只是讲讲而已却没当一回事。令我想及有次老同学相聚、约定某酒家、後因故取消也没告知、害到赴会著吃闭门羹。从此大家心里怕怕、她那言而无信的性格。

大家有时也提及[陈生] 的她怎久能与老公相处、[陈生] 老把她当长不大的女孩相处、这样才能青春长驻、别看她永远长不大、待人处事却有一套、能利用者就用尽、过後翻脸不认人、有利可图又是另一翻嘴脸。这也难怪她的[陈生] 走过大江南北、渡过也洲洋上、什么事没见过、家里四个公子、都是国外大学毕业、专业人士。有次老同学老周嫁女、在酒席上於众人面前、他忙着问对方驸马爷是那间国外大学毕业?害得对方满脸尴尬在众人目视下不知如向对方交待、因为老周女婿六年级都没念完、那能提及学历。说[陈生] 夫妇不知待人世故也好、在众人目睽睽之下摆了一个大乌龙。唉、反正[陈生] 家族就是乌龙世家。

本来老大留澳医科毕业、夫妇心目中的金龟人物、未来媳妇总是排队上门、非富则贵…。谁知老么却那么不争气爱上了巷尾卖干盘的小女、虽然对方也是专业人士、可是她的家庭背景、不说也罢、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气死老爷子。老二整年在外、不知行踪、有天突然扦妻带儿回家、老三留在异国当义工、老四更不像话、整天喊改革、陷入革命情怀而不知。总之他们都没照老爸的摸式活下去。

有时言及上辈子的事迹、四个小子总是向人夸口:[我老的走过大江南北、祖父当年还是阔佬、家财万贯、要不是共产党来….我们现在还是阔少耶.] 。当然要不是共产党来他们也不会浪迹天涯。再说那个陈生、他最忌学生问他:[几时回台湾?] 。[那你们的父母几时回唐山?] 他反击的回应、那些无知小子的幼稚与可恨。

[家父家母还是顶尖书法家、在国外举行过数次书画展、为了摄影、他们什至远征青藏高原。] 令听者感叹之余口服心服。这些话均出在专业人士之口、能不信吗?

乌龙家族有乌龙游戏规则、有时说及什么也忘了、因此周遭朋友听之也就算了。只是乌龙院的第子神出鬼末、在你身边晃来晃去、若是什么聚会、只是亮相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活得像忙碌的贵人、风一阵来去萧洒自如、[我最近忙得很、对不起…]。令旁人有贵人多建忘的感觉。这也是一种提高身份的技压群芳的手段。

问及某人最近些什么?乌龙学院的第子忙着抢答:[早上陪着部长出席胡姬花展剪彩、下午陪部长夫人探访老人院、晚间狮子会讲座…]。看似非三头六擘不行、忙人呵!忙人。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笑说诗巫…

笑说诗巫…


诗巫译名[不是改名] 、闲话多多、各有千秋、这要拜漳湶大佬丢了一粒引爆[藉贯] 炸弹、。有人提及[南京] 曾改名多次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况且一粒小小的[诗巫] 。有人提及把诗巫译名为[诗富] 、其实诗巫在几十年前早已致富、那些砍伐雨林、使山河变色的伐木主子、早已家财万贯何苦待至今日才喊[诗富] 。早年林家富子走访中国、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们早就知其名堂。那时来自诗巫福州人非富则贵、我们这些无名小卒虽不分到一杯羹、却也沾了一点光、这些都拜赐那些砍伐雨林者。

早年登陆荒拓者、或经商者各属人藉都有、他们都是诗巫的[港主] 、只有福州藉学者特别敏感、以感恩历史观、时不时在黄乃棠头上加冠。其实不用加冠、历史早认同黄氏对诗巫芭场的贡献、不论他在芭场多久、其部属打拼却没半途而废。把诗巫命名为[新福州] 是後人的意愿、据有殖民地色彩地把中国名城加在新开发的土地上。SIBU 一名应来自一种类似红毛丹、Buah Sibau的译名、正如古晋来自土语猫的意思一样。诗巫早年叫玛林、後红毛政府逐改为SIBU、译音称为诗巫、与华人开拓历史拼无瓜揭。若是以地方志与历史业迹挂钩难免陷入死胡同。华人对地方的贡献有目共睹、也不因一方译名而沫杀、诗巫就是诗巫。那年中国诗人郑愁雨到访、一下机他就把诗巫译成诗的巫神。诗人的演释多浪漫。

人人都说诗巫美食只有干盘面与鼎边糊唱双簧、那是诗巫食神把关紧、其他美食就不易浮出台面、也许我们的煮神太不争气了。

中秋过後来了一阵豪雨、拉浪江水位开始提升、是否显示另一次洪水到访、到时又引来民怨、也是政客喷口水的良机、试目以待。那场凌晨狂风暴雨把市区红灯笼扫落满地、有悲秋的感觉、是否要让阿舸扮演[林黛玉] 来一场葬花的表演。受到世界经济风暴影响、诗巫市场一片低迷、节日盛典只不过是粉刷太平的一种假像、诗巫也逃不过其命运。

算命佬蔡某也在诗巫译名中插了一脚、这都拜漳湶大佬丢了那粒[藉贯] 炸弹、引爆之後、其马前卒子不是噤若寒蝉就是逃之夭夭、当然诗巫易名、译名混为一谈、也显示拉让江人才百出、多姿多采、蔡某言及中国南京随着改朝换代、从金陵到南京不知改了多少名、况且一粒小小[诗巫]算什么?现在又不是改朝时刻诗巫易名言之过早、译名则人之见之、引来一场口水战。

提及[水] 则令人想及诗巫正面临一场水的天灾、拜托大选千万不要与水挂钩、否则会让三轮党输到脱裤满街跑。提到诗巫治水方案、阿舸率众直捣反对党龙门老大窝巢、龙门阿联老大则要对方拿出治水号令才肯显出治水方案、双方沟通不协还引来呜呜送客声。这次阿舸有备而来请了联帮首要拿出治水号令、候教阿联、谁知阿联却表演失踪记、阿舸、算你横。把诗巫市民耍得团团转。治水计划还是等下一次水灾再登台作秀吧。

Thursday, September 23, 2010

黄乃裳与砂拉越片断记忆….

黄乃裳与砂拉越片断记忆….


1900年黄乃裳带领乡亲来南洋开垦场时,曾向砂捞越当局借了四万元的债给大伙当船费。过了几年,当局向黄乃裳讨还。因一时资金周转不过,黄乃裳向他们申请延迟还贷。当地政府对黄乃裳屡次不准在垦场内设赌场、卖鸦片早就有意见。因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政府的黑税收入,就想趁机要挟他。

  黄乃裳一听,气得大声说:“我黄乃裳杀头剥皮也不愿看着自己的同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

  就这样,黄乃裳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五年的新福州垦场,离开了砂捞越。

[资料库]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来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生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便将他招为驸马。“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从小将他培养成人,母子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准允所奏。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文举的想法。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改嫁叫儿的脸往哪搁?再说,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

正值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听天由命吧。”她随手脱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子晒干,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拦了。”这一天,晴空朗日,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朱母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谚语。一般认为,娘指母亲,这里特指寡妇。天要下雨,寡妇要嫁人,谁也挡不住,因此用来指势在必行或难以阻止的事情。当年林彪出逃,毛泽东就说过: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他去吧!”

但对“娘”还有另一种解释,即认为这里的“娘”不是指母亲,而是指姑娘。“娘”字的本义是少女,现在南方还常以“娘”为女孩取名。而“姑娘要出嫁”似乎比“寡妇要出嫁”更为顺理成章。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中秋祝福….

中秋祝福….

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用浪漫做皮;用温馨做馅;幸福做蛋王;懂得品味的人不需要多,最好只有你一个! 朋友,不管你现在身处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遗忘已久的月亮,许个愿吧很可能就会实现哦!中秋快乐!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像这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网缘!情缘!月圆!中秋夜语寄相思,花好月圆情难圆。带去问候和思恋,心想事成愿缘圆。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朋友:中秋快乐!祝福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满。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道思亲之时更思你。想你就在月圆时。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望团圆!祝您节日快乐!合家团圆!中秋佳节倍思亲,圆圆明月是我心。明月千里寄思情,只愿你我更贴心。在这月圆的时刻,我送一个迟到的祝福,愿你梦圆,情圆,人更圆。中秋的月儿圆又圆,我的月亮却少半边。千里遥寄相思苦,何年何月现欢颜?虽然没能吃到你的月饼,但我们想把我们波涛般的心情传递给你。月圆的时候就是我想念你们的时候!无论我们的距离多遥远,都挡不住我对你深深的思念!亲情爱情,情系佳节。家园月圆,圆满中秋。越是月圆时,越是思念深爱的你!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爱你!在这特别的日子里,送一份淡淡的清香,为你洒脱缤纷的祝福!远方的你,中秋节快乐!天上一轮明月,映证两颗冰心。 明月知我心,思念与日增,总想相依诉衷情,无奈人两地,永远祝福你!在中秋之夜,一同望着那轮明月读一份相思,一份牵挂,还有那缺憾的美,永恒的爱,好吗?中秋来了,月光如水。想牵着你的手,一同享受月光浴,无奈——你,天各一方!深秋,又是一个思念的季节,我把思念写进贺卡,把祝福融入心田,想念,年年月月!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圆圆的月亮象面镜,你的心思能看见。幽幽的夜色是张幕,我的星愿不可数。明月千里难以触摸,对你的思念无处寄托。举杯邀明月,请她对你说:福多!钱多!快乐多!将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愿你好好珍藏,细细呵护!中秋佳节到了,我要把一年来对你的思念诉说给月老听!举头望皓月,凝思意中人。若得尔陪伴,一生终无憾,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教育家陈一征澳洲逝世

1956 年話別。左三师母曲慧芳女士。/左五陈一征老师.左右为陈老师公主、公子。

教育家陈一征澳洲逝世


知名教育家陈一征先生于昨日(11日)澳洲时间凌晨5时逝世,享年87岁。



陈先生在五⑻年代由中国南来,曾在新加坡南大执教,之后进入大马,先后在东马砂拉越、西马霹雳、吉打及槟城中学长校,包括实兆远南华中学、亚罗士打吉华中学及槟城钟灵独中等,可谓桃李满天下。



陈先生是中国辽东人士,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理科博士。夫人曲慧芳也是教育界人士,4年前逝世。陈先生遗下一男陈真,女陈慧,分别在澳洲昆士兰及纽卡斯尔,他们各有所长。



陈校长身前办学严谨,除处理良好校政外,也创立早读的风气,更提倡学校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在学术及体育并重的精神,因此甚获学生的欢迎与敬仰。



陈校长遗体定在本月16日(星期四)在澳洲纽卡斯尔火葬场举行火葬,骨灰将与夫人骨灰共置一格。

[陈一征老师走了、走得萧洒. 陈老师于[9.11] 过世, 火化於[9.16]. 这两个日子令人想及9.11轰动世界飞机撞大厦事件及9.16 我国大马日].

陈一征老师1955年由香港受聘於砂拉越、诗巫中华中学、於1956年前赴西马任教。陈老师任教我班几何、课余兼谈唐诗宋词、深受同学爱戴、1956年别离远赴星加坡、西马。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後听说远赴澳洲、从此断了音讯。

陈老师当年精力充沛、还在课余写成十万余字的[赤道边缘] 。最後读及老师文字有:[反刍回忆掠云烟] 、[一江春水东流之二、让XO代表我陪伴您!] 。

陈老师於1994年重访诗巫、与他的昔日学生叙旧、真是不堪回首话当年。2006年11月再度走访吉隆坡、与西马学生相聚、一切都由他的高足安排、因身体建康不能远赴诗巫、深感遗撼。不过诗巫昔日同学还派代表前往探望。1979年、陈老师在澳其间曾为西马学生刊物[小读者月刊] 专栏"寄小读者"大量介绍澳洲风土人情、深受小读者热烈追读、听说已结集出版。]




                                                                                陈老师墨宝

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今天无报。….

今天无报。….


今天是公共假期、今天无报可读、人却显得六根清净。只有电视画面与收音机唱双簧。

今天无报、却与外界断了音讯、却显得好不自在、好像缺少什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偏偏隔壁的七早八早就来问:[今天报纸看完了没有?] 。我家订报、与邻居分享好似天经地义。[你难道不知今天无报吗?] 。他听而不闻、直摇头晃脑、然後自言自语:[谁知今天无报可读、说不定你老兄小器、把报纸收藏起来…].说着一肚子气、走了。哈!说人小器、而不知自已多大方、一年365天、天一亮就要借报纸、有时自已还来不及看、叫他稍等、不及半小时、他又在那里贼心不死、没头没尾问及:[看完了没有?…]。有次妻被迫反击:[看什么看!.. 神经病!] 。他也不甘势弱回敬:[你才神经、人家只不过问问而己、有什么大惊小怪。] 、[ 你真是恶人先告状] 妻气得直六孔生烟、他却若无其事说声:[好男不与恶女斗。] 走到半路又转回头大声嚷:[报纸看完纪得告诉我、省得我连来走去] 。邻居住着就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怪老头。

今天无报、却无端端得罪他人。[我就不相信今天无报!] 、说来道去我还不是被那家天天有报的报章害死!

[今天是开斋节跟华文报有何关系?] 那怪老头又在发牢验骚。我说今天是公共假期、报业休息一天。

[那你为什么不改定那家一年365天天有报那家?] 老头的话把我堵住了。…

我把我家怪邻居的怪事苦诉了、他们不但不同情我、还笑说非常有趣、哈哈大笑。[借报风波] 拼没结束、最後妻想了一个妙记、速信停止订阅报章、希望不要为了报纸大家闹得不欢而散。不过我们的订阅期限要等到年底、现在是九月、我们还要忍受几个月的精神虐待。

昨夜突梦见怪老头又来借报、梦醒时满身涅了一把冷汗、隔天清晨邻居告诉我、昨夜老头在睡梦中静悄悄地走了、没来得及看清晨的报纸….。今天报纸搁在那里、谁也没什么闲情阅读、这时再也没有熟习的声音问及:[报纸看了没有?借读一下….]。11.9.2010.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抚今追昔 [九、七] 事件追思记.... 。

[9.7]罢课同学们签下保卫母语的决心!

50s诗巫中华中小学


抚今追昔 [九、七] 事件追思记.... 。


今天是7.9.2010.

50年前的今天、诗巫中华中学发生了第一次学生全校大罢课、气走了钟志鹏校长。罢课原因是反对当年殖民地政发布府教育白皮书、欲把民间自办华文中学、改制为英语媒介、令华校变质。当时华社也引起反对千层浪、後来经过讨论後终於接受白皮书建议、把华文中学改制英语媒介。[9.7] 罢课终於失败告终。领导同学[七君子]被学校开除、停学处份、後省长出面调停、与校董部、学生代表家长沟通取得共识签悔过书、改为记过处份、重新入学、第二年钟校长辞识赴美里认教。50後提及[9.7] 事件皆因当年学生受古晋[330] 及[1029] 学潮影响、思想左倾、反对教育白皮书只不过借题发挥而已、华校终於摆脱不了被改制命运。不过当年摆课受到国际局势影响所及、形成日後改革社会一股新浪潮、这是後话。

後人言及当年[理想主义者] 各别组识左倾政党、文工团体、争取民主自由、摆脱殖民地统织、加速砂拉越迈向独立的脚步。後英殖民主义者彩取军事镇压、封闭左倾报馆、逮捕进步人士、解散文工团体…在[不需要人士] 框架下将有关人士逐出出境、有些则被关进古晋[七里集中营] 。迫使反殖斗争专入地下斗争。军事行动、迫使农村宵禁、经济破产、民不聊生。…最後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让砂拉越加入大马而独立、却是不能否认的实事。

Wednesday, September 8, 2010

黄乃裳与砂拉越片断记忆….

1900年黄乃裳带领乡亲来南洋开垦场时,曾向砂捞越当局借了四万元的债给大伙当船费。过了几年,当局向黄乃裳讨还。因一时资金周转不过,黄乃裳向他们申请延迟还贷。当地政府对黄乃裳屡次不准在垦场内设赌场、卖鸦片早就有意见。因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政府的黑税收入,就想趁机要挟他。   黄乃裳一听,气得大声说:“我黄乃裳杀头剥皮也不愿看着自己的同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   就这样,黄乃裳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五年的新福州垦场,离开了砂捞越。

Monday, September 6, 2010

新西兰地震逃生记。…[我的地震日记一章 4.9.2010. 基督城.\Christchurch ]

新西兰地震逃生记。…[我的地震日记一章 4.9.2010. 基督城.\Christchurch ]


在睡梦中、感到眼前空间在晃动、不疑有他、好似电视上演的画面、因为昨夜赶作业、深夜两点才迷胡入眠、在睡梦中、床继续摇晃、连冰厨也在震动中、杯碟在摇晃中发出磨察声、时而停顿、过几秒後又继续摇晃、我忽然惊醒、脑海立即闪过[地震] 两字、马上跳下床逃命。

在户外迎面而来是一阵扑面而来冷风、接着断电、周围漆黑一片、只靠随身一支小电筒自救、这时天色慢慢揭晓、走到近郊一瞧、近街一排双层店屋东歪西倒、街上一片混乱、都是逃命人潮的叫喊声、好似大祸已来、我已吓得不知如何、也跟着大夥盲目奔跑、只听旁人叫喊、不要靠近大幢建筑物、有人却不幸掉入刚裂开深入三尺沟渠、大乎救命。

在一间倒塌的超市外、停着数辆闪着红亮警车、警察正捕着数位年青人、因他们趁着混乱逃进Supper Market偷劫、反正闲得无聊、我也挤在人群中看热闹。过後警员把那里围、禁止闲人入内、看热闹的人群一哄而散。

在街上毫无目的溜踏、以手机拍下眼前的灾後惨景、灾民风餐露宿、有点疮痍满目的感觉、这时家里来电问及情况、原来於[Auckland] 的二姐早在地震发声时、已电告远在砂拉越父母亲、害到他们一夜无眠。我却因惊吓过度而忘了向家人报平安、而引来一阵子的谴责声。...

回到住家却完好如新、Thanks my God、否则要与街上灾民一齐露宿街头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打电话到蛋糕店、本想自我庆生、电话却没人听、後来想及那间蛋糕屋说不定在这次地震中早已[完蛋] 了。所以那夜只好过着没有烛光的晚餐。

过後Face Book 忙里偷闲、话题总是离不开地震、基督诚也因7.2地震而闻名於世。老爸也沾了它的光、提及我人家总是把我的名字与基督城连在一起说声:[哦!就是他。] 走过人生廿四、在地震灾区走过、必竟增多色彩。据悉城於80年前发生过

过了几天、老妈还在叮咛:以後灾场发生抢劫、你不要傻呆站在那里、以免涉及。那时我回到住所、还有余震、每隔几秒总是地动山摇、也是我欲奔向大门逃命的时刻、我却自我安慰在Face Book写着:

每隔几秒、总有被按模的感觉、真爽!实事上我真的求助无门、欲哭无泪。灾难时刻最怕没亲人在场。总之人在异乡一切只好自力更生、有谣传将有二次地震来击夹以台风到来、情况比这次严重、看来只好风来筑墙、水来土挡。家里俩佬这几天像热锅的蚂蚁团团专、我们都是他们心目中长不大的孩子、这几天上学校去、话题自然离不开地震、当地人很自豪他们的妨震措施、在七级震中居然零死亡、…夜间依然戒严、有些地区还没恢复电力供应、严如死城。在资料中寻及:

 [ 历史上新西兰曾因地震严重受灾,1931年发生在北岛内皮尔的里氏7.9级地震和1942年发生在惠灵顿地区的里氏7.2级地震,分别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建筑物严重损毁 ]

经过这次灾难、我深切感到家乡的可亲、在诸多天灾人祸、砂拉越避过台风地震、应该被视为人间乐土吧!





 

Thursday, September 2, 2010

相片背後的故事。…

 
[水上迎亲]Photo by Lim Poh Chiang.

[姐妹情深] Poto by Lim Poh Chiang







相片背後的故事。…


每张相片都是作者[摄影人]血沥的杰作、背後都是一种回忆、一则故事。与摄影人聊起昔日的摄影经历、都由一张相片开始。影楼摄影师的专业拍的都是挡案相片、着为纪录没有什么创意、千篇一律、相片的开始就是着为纪录的证据、後来才发展为艺术作用、所以才有摄影家之说。

我们欣尝一张摄影作品、先由画面内容呈现开始、涉足其间、就是光与影的结合、色调调和、引起观尝者所动感、而产生感性的认识。这就是我们所谓[一则故事] 的来源。有时在影展中、细听摄影家的话常、也能瓣别作者的风格、和艺术作品的风范、精华所在。

有时一张纪绿画面、历经岁月、其艺术气质逐渐浮出画面。早年摄影师所拍街头巷尾画面、历经几十年後、随着城市发展、人事变迂再也找不到令人怀旧的昔日景象、於是这些画面已成了经典、被视为历史的依据。早年一批摄影师进入深山野林所拍的土著照片、不论写实或画意、彩色或黑白照片、今日已成为人们珍藏的画面。因为当今文明已冲击内陆山野、再也不见昔日影象。这些早年摄影师的作品部份早已被博物院珍藏。

在一次影展中、与摄影先辈老罗提及他的杰作看似平凡一架停留於拉让江畔的[水上飞机] 、其背後酝酿一段不平凡的事迹。那便是砂拉越殖民地政府当年第二任[Dungan Stewart ] 於3.12.1949. 在诗巫遇刺载回新加坡急救的座机。据摄影师罗日勤[Loh Ri Qin]回忆说、当时总督遇刺、由於事态突发严重、诗巫陷入紧急状态、人心惶惶、罗佬却冒着生命危险、户了船只划到江中拍了这张相片。也因那时诗巫还没有民航飞行、市民见到降落飞机也大惊小怪。後来罗佬移居古晋、至到病逝後那张黑白杰作也随之消失。

[水上迎亲] 是林宝昌[Lim Poh Chiang]的杰作、相片拍摄於六十年代、诗巫涨大水娶亲画面、一对新人坐於满街是水的小船上、後面由人推之、地点好似就在打铁街一带、据悉大师冲印後被星加坡海峡时报记者发觉拿去报章发表、引起一阵轰动、也招来相片家人兴师问罪。至今林氏已移民澳洲後过世。当年一对新人也早移居国外。这张相片只是一般水灾画面纪录、因反逆其道而行、给人留下深刻印记。林氏另一张[姐妹情深] 拍的是他一双女儿肩拼肩瞧着一架停飞的古老福客痤机、而引起机场人员的责骂、因为他已超越危险线、随时有生命危险。一架停飞的飞机若缺乏两姐妹背影、画面也显得无味。林氏为了镜头画面而忘了危险、这是一般发烧友的通病。

摄影大师黄杰夫[KF Wong] 的一张[雨林生产]轰动国际、是大师人头保证拍下的画面。其中曲折代价却非外人所知。








[姐妹情深]Photo by Lim Poh Chiang/














Photo by KF Wong